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内容注意事项思考题(精)
- 格式:ppt
- 大小:823.00 KB
- 文档页数:16
碳酸钠的制备实验思考题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三、实验步骤四、实验注意事项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六、思考题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学习碳酸钠的制备方法,了解碳酸钠在化学反应中的作用,并掌握相应的操作技能。
二、实验原理碳酸钠(Na2CO3)是一种重要的化学物质,广泛应用于玻璃制造、纺织工业、造纸工业等领域。
碳酸钠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制备,其中最常用的是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制备法。
NaOH + CO2 → Na2CO3 + H2O在这个反应中,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了碳酸钠和水。
这个反应需要在温度较高(约70℃)和压力较高(约3.5MPa)下进行,因此需要使用高压釜来进行反应。
三、实验步骤1. 准备工作:将高压釜清洗干净,并加入适量水。
将称量好的氢氧化钠粉末加入高压釜中,并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
2. 加入二氧化碳:将高压釜密封,加热至70℃,然后向高压釜中通入二氧化碳。
在反应过程中,需要保持高压釜的温度和压力稳定。
3. 过滤固体:反应结束后,将高压釜冷却至室温,并打开放气阀。
然后将反应液过滤,并用水洗涤固体。
4. 干燥固体:将过滤后的固体放到干燥器中进行干燥。
5. 稳定性测试:将制备好的碳酸钠样品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并观察其是否会吸收水分并变成碱性物质。
四、实验注意事项1. 操作时需要戴手套和护目镜,以避免对皮肤和眼睛的刺激。
2. 在操作前需要检查高压釜是否完好无损。
3. 加入二氧化碳时需要保持高压釜内部温度和压力稳定。
4. 反应结束后要及时冷却高压釜,并打开放气阀。
5. 过滤固体时要小心操作,以避免固体的损失。
6. 干燥固体时需要控制温度和时间,以避免过度干燥导致样品质量下降。
7. 稳定性测试时需要注意观察样品的变化,并及时记录结果。
五、实验结果及分析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成功地制备了碳酸钠样品。
经过稳定性测试,我们发现制备好的碳酸钠样品具有一定的吸湿性,但并未完全变成碱性物质。
这表明我们制备的碳酸钠样品质量较好,并可以用于进一步的实验研究。
仪器分析实验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仪器分析实验指导实验一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含量一、实验目的1、掌握气相色谱内标法测定白酒中乙酸乙酯含量2、掌握气相色谱仪的结构及使用方法二、实验原理试样被汽化后,随同载气进入色谱柱,利用被测定的各组分在气液两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在柱内形成迁移速度的差异而得到分离。
分离后的组分先后流出色谱柱,进入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根据色谱图上各组分峰的保留值与标样对照进行定性,利用峰面积(或峰高),以内标法定量。
三、实验仪器及试剂仪器: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色谱柱:白酒专用填充柱,微量注射器:10微升试剂:乙醇,色谱纯(分析纯代替)。
配成60%乙醇水溶液;乙酸乙酯,色谱纯,作标样用。
2%溶液(用60%乙醇水溶液配制);乙酸正丁酯,色谱纯,作内标用。
2%溶液(用60%乙醇水溶液配制);四、实验步骤1.仪器的准备,色谱条件的确定检测器温度:260℃;进样口温度:240℃;柱温程序: 60℃保持1分钟,以3℃/分钟的速率升到90℃,然后以40℃/分钟升到220℃。
2. 校正因子(f )的测定吸取2%乙酸乙酯标准溶液,移入100mL 容量瓶中,然后加入2%内标液,用60%乙醇溶液稀释至刻度。
上述溶液中乙酸乙酯和内标的浓度均为%(体积分数)。
进行GC 检测,记录乙酸乙酯和内标峰的保留值及其峰面积(或峰高),其比值计算出乙酸乙酯的相对校正因子(f )。
f= A 1* d 2/ A 2* d 1C= f* A 3* C 1*10-3/ A 1其中:C---试样中乙酸乙酯的质量浓度,g/L;f---乙酸乙酯的相对校正因子;A 1---标样f 值测定时内标的峰面积(或峰高);A 2---标样f 值测定时乙酸乙酯的峰面积(或峰高)A 3---试样中乙酸乙酯的峰面积(或峰高)A 4---添加于酒样中内标的峰面积(或峰高)C 1---添加在酒样中)内标的质量浓度,mg/L 。
实验一 流体流动能量的测定在化工生产和实验研究中,经常碰到流体的流动和输送。
而流体流动和输送所具有的总能量是由各种能量所组成,并且各种形式的能量之间又可以相互转换。
当流体在管道内作稳定流动时,在管道的各截面之间的各种形式机械能的变化规律,可由流体机械能量衡算基本方程来表示。
这些规律对于解决流体流动过程的管路计算、流体压强、流速与流量的测量及流体输送等问题,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实验目的① 熟悉流体流动中各种能量和压头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关系,加深对流 体能量衡算方程的理解。
② 观察各项能量或压头随流速的变化规律。
③ 验证流体静力学和动力学基本方程及流体机械能量衡算方程。
二、实验原理当不可压缩流体在管道内作稳定流动时,由于管路条件(如位置高低、管径大小)的变化,会引起流动过程中机械能的相应变化及相互转换。
若以单位质量流体为衡算基准,则对确定的系统流体从截面1-1流到截面2-2即可列出机械能量衡算方程式。
∑+++=++f 2222e 1211H gp 2g u Z H g p 2g u Z ρρ+ (1.1)式中 Z ——流体的压头,m 液柱; u ——流体的平均流速(m •s -1); p ——流体的压强(Pa ); ρ——流体的密度(kg •m -3);H e ——流动系统中泵对流体输入的能量(m ); ∑H f ——流动系统中因阻力而消耗的能量(m );对于实际流体,由于具有粘性,存在内摩擦力,流体在流动中总有一部分机械能随摩擦和碰撞转化为热能而损耗了。
故对实际流体,任意两截面上的机械能总和并不相等,两者之差即为阻力损失。
当不可压缩流体能量衡算方程应用于各种具体情况时,可适当简化。
① 当流体为理想液体时,于是式(1.1)可简化为gp 2g u Z g p 2g u Z 22221211ρρ++=++ (1.2)该式即为柏努利(Bernolli )方程。
对于理想流体,在系统内任一截面处,虽然三种能量不一定相等,但能量之和是守恒的。
第二部分基本实验指导1 机械参数综合测试系统的组成一、实验目的1、建立对机械参数电测技术的感性认识,了解测试系统的基本组成。
2、了解计算机测试系统的组成。
3、巩固和加深理解电阻应变片测量原理。
4、认识常用的各类传感器,了解其工作原理及应用。
二、实验原理1、实验装臵的组成:由一自由端受动载荷激振的等强度梁,并在其上安装了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如图1所示。
图1 实验装臵组成2、典型的测试系统:3、信号变换:悬臂梁在动载激振力的作用下,其力学、运动学参数分别由各类传感器将这些待测的非电参数的变化转换成电量的变化。
应变(ε)——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变化(ΔR/R)-——电压变化位移(S)——差动变压器传感器的电压变化速度(V)——磁电式速度传感器的电压变化加速度(a)——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的电荷的变化频率(f)——光电转速传感器的光电流的变化4、信号测量:由于经传感器转换所得的电量一般都是很微弱的,不能直接显示或记录下来,必须经过测量电路将这些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处理,其测量所用的仪器如下:5、信号分析悬臂梁在受迫振动下,由上述方法测得的五个参数,根据示波图可进行计算、分析。
6、包含信号处理功能的测试系统用典型的CRAS采集、分析处理系统,对信号测试过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计算机采集、分析处理实验。
三、主要仪器及耗材静态数字电阻应变仪、悬臂梁实验台、压电式加速度传感器、电荷放大器、YD28-A型动态电阻应变仪、DRVI虚拟仪器、计算机。
四、实验内容和步骤1、利用金属材料的特性,将非电量的变化转换成电量的变化,应变测量的转换元件为应变片,用粘结剂将应变片牢固地贴在试件上,当被测试件受到外力作用长度发生变化时,粘贴在试件上的应变片也发生相应变化,应变片的电阻值也随着发生了变化,这样就把机械量——变形,转换成电量——电阻值的变化。
用灵敏的电阻测量仪器——电桥,测出电阻值的变化,就可以换算出相应的应变,如果这个电桥用应变来刻度,就可以直接读出应变,完成非电量的电测。
实验一仪器的认识、清点、洗涤、干燥和使用一、实验目的1.牢记和遵守化学实验室规则、要求和安全守则。
2.认领、熟悉实验常用仪器。
3.掌握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和干燥方法。
4. 掌握容量瓶和移液管等仪器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溶液的配制方法。
二、实验步骤1.认领仪器按学生“实验仪器配备清单”逐一认识并检查、清点所领仪器,要求熟悉其名称、规格、主要用途和使用注意事项。
2.仪器的洗涤和干燥(1)将一些常规仪器(试管、烧杯、锥形瓶、量筒等)先用自来水刷洗,然后用洗衣粉(去污粉)或肥皂液刷洗洁净。
用去污粉或洗衣粉刷洗仪器时,应先用水将仪器内外浸湿后倒出水,再蘸取少量去污粉或洗衣粉直接刷洗,再用水冲洗。
其效果比用相应的水溶液刷洗要好得多,容易达到清洁透明,不挂水珠的要求。
(2)将洗净的试管、烧杯、锥形瓶等在气流烘干器上烘干。
3.仪器的正确使用及溶液的配制(1)用水反复练习估量液体体积的方法直到熟练掌握为止。
取1 mL自来水,用小滴管滴入试管中,记录滴数并计算一滴大约是多少毫升,记下1 mL 在试管的大约位置。
(2)用量筒从试剂瓶中取出5、10、20 mL溶液至50 mL烧杯中。
反复练习,直至熟练。
(3)粗配0.02mol·L-1 NaCl溶液计算粗配500mL 0.02mol·L-1NaCl溶液所需NaCl固体的质量,粗称所需质量的NaCl固体于250mL烧杯中,加入100mL水,用玻璃棒搅拌使其溶解,将其转入500mL试剂瓶中,再加入400mL水,摇匀即可。
(4)将(2)配制溶液准确稀释10倍使用移液管移取25mL(2)配制的溶液于250mL容量瓶中,加水稀释摇匀即可。
反复练习,直至熟练掌握容量瓶、移液管的使用。
三、思考题1.常用玻璃仪器可采用哪些方法洗涤?选择洗涤方法的原则是什么?怎样判断玻璃仪器是否已洗涤干净?2.有哪些方法用于常用玻璃仪器的干燥?烤干试管时为什么要始终保持管口略向下倾斜?带有刻度的计量仪器为什么不能用加热的方法干燥?3.取用固体和液体时,要注意什么?实验二分析天平称量练习一、实验目的1.学习分析天平的基本操作和常用称量方法,为以后的分析实验打好基础。
高中实验化学教案
实验项目:化学实验
适用年级:高中
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学生可以掌握分离混合物中不同物质的方法,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分离技术。
实验原理:本实验通过磁性分离的方法分离混合物中的铁粉和硫粉。
铁粉具有磁性,可以被磁铁吸附,硫粉不具有磁性,不能被磁铁吸附。
实验材料:
1. 混合物(包括铁粉和硫粉)
2. 磁铁
3. 玻璃棒
4. 瓶子
实验步骤:
1. 将混合物倒入一个瓶子中。
2. 将磁铁放在瓶子的外面,用玻璃棒搅拌混合物。
3. 铁粉被磁铁吸附,可以被分离出来。
4. 将磁铁取出,同时用玻璃棒搅拌混合物。
5. 硫粉被独立出来。
实验注意事项:
1. 实验中要小心操作,避免铁粉和硫粉混合。
2. 实验后,将铁粉和硫粉分开保存。
实验思考题:
1. 为什么磁性分离可以分离铁粉和硫粉?
2. 除了磁性分离,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来分离铁粉和硫粉?
实验延伸:
学生可以尝试用其他方法分离铁粉和硫粉,如筛分、溶解等方法,并记录各种方法的优缺点。
(以上为一份高中化学实验教案范本,具体实验内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修改。
)。
实验二无机综合性质实验实验二无机综合性质实验性质综合实验一、实验目的1.加深理解同离子效应、盐类的水解及浓度和温度对弱电解质解离平衡的影响;2.学习缓冲溶液的配制,并验证其缓冲作用;3.介绍结晶的分解成和结晶的熔化以及结晶转变的条件;4.学会离心机、酸度计的采用;5.加深理解温度、反应物浓度对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影响;加深理解电极电势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了解介质对氧化还原反应的影响;掌握物质浓度对电极电势的影响;二、实验原理弱电解质溶液中加入少量含有相同离子的另一强电解质时,使弱电解质的离解程度降低,这种效应称为同离子效应。
弱酸及其盐或弱碱及其盐的混合溶液,当将其吸收或在其中重新加入少量的强酸或强碱时,溶液的ph值发生改变很少,这种溶液称为缓冲溶液。
缓冲溶液的ph值(以hac和naac为基准)需用下式排序:盐的水解是中和反应的逆反应,盐类水解可改变溶液ph值。
有些盐类水解除可改变溶液ph值外还能产生沉淀或气体。
在容易溶电解质的饱和溶液中,未熔化的容易溶电解质和溶液中适当的离子之间创建了多相离子均衡。
比如在pbi2饱和溶液中,创建了如下均衡:pbi2?pb2++2i-其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ksp?cpb2+?ci2-,称作pbi2的溶度积。
根据溶度积规则可判断沉淀的生成和溶解,如将pb(ac)2和ki两种溶液混合时,如果:cpb2+?ci?2>ksp,溶液过饱和,存有结晶划出;cpb2+?ci?2=ksp,溶液饱和状态;cpb2+?ci?2<ksp,溶液未饱和,无沉淀析出。
并使一种容易溶电解质转变为另一种容易溶电解质,即为把一种结晶转变为另一种结晶的过程称作结晶的转变,对于同一种类型的结晶,溶度积小的容易溶电解质极易转变为溶度积大的容易溶电解质。
对于相同类型的结晶,若想展开转变,必须具体内容排序溶解度展开比较。
水解型/还原型,e越大,水解型(剂)水解能力进一步增强;e越大,还原型(剂)还原成能力越弱e?e三.实验用品0.059[水解型]lgn[还原型]1.仪器点滴板试管若干玻棒酸度计量筒(25ml)酒精灯离心机离心试管烧杯(50ml)2.试剂ph试纸hcl(0.1mol?l-1)hac(0.1mol?l-1)naoh(0.1mol?l-1)nh3?h2o(0.1mol?l-1)酚酞nh4ac(固)甲基橙naac(0.1mol?l-1)naoh(0.1mol?l-1)nh3.h2o(1.0moll-1)nh4cl(0.1moll-1)hac(0.1moll-1)naac(1.0moll-1)hac(1.0moll-1)bicl3(0.1moll-1)hcl(2moll-1)fe(no3)3?9h2o(固)al2(so4)3(0.1moll-1)nahco3(0.5mol?l-1)pb(no3)2(0.1moll-1)na2s(0.1moll-1)mgso4(0.1moll-1)氨水(2moll-1)nh4cl(1moll-1)mgcl2(0.1moll-1)pb(ac)2(0.01moll-1)ki(0.02moll-1)nano3(固)na2so4(0.1moll-1)k2cro4(0.1moll-1)agno3(0.1moll-1)nacl(0.1moll-1)fe(no3)3(0.1moll-1)al(no3)3(0.1moll-1)naoh(2moll-1)ki(0.1moll-1)kbr(0.1moll-1)fecl3(0.1moll-1)ccl4kmno4(0.01moll)h2so4(3.0moll)naoh(6mo-1-1ll-1)na2so3(0.1moll-1)h2c2o4(0.1moll-1)pb(no3)20.5moll-1)pb(no3)(0.1moll)hac(1.0moll)na2sio3(0.5moll)znso4(1.0moll)cuso4(0.5-1-1-1-1moll-1)cuso4(0.005moll-1)四.实验内容(一)溶液的ph值在点滴板上,用ph试纸测试浓度各为0.1moll-1的hcl,hac,naoh,nh3?h2o的ph 值,并与计算值作一比较(ka?hac=1.8×10-5,kb?nh3?h2o=1.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