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表示时间、年龄的词
- 格式:doc
- 大小:21.00 KB
- 文档页数:5
目录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孙权劝学》附录文言文中的称谓自称:1.“我”一般用:余、吾、我、予、某、昂、妾(女人)、愚、仆等等。
2.帝王人臣专用:朕、孤、寡人、本王、微臣、臣、下官、末将、本将、本督、本帅等。
3.通俗一点则用:鄙人、后学、末学、不才、奴家(女人)、在下、晚生、小生、晚辈、洒家(早期白话)、老朽、贫僧(和尚)、老衲(和尚)。
4.“余”和“予”在古代常常通用,常做主语、宾语和定语,表示单数.如苏轼《石钟山记》“古之人不余欺也”(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孟子·万章上》“予既烹而食之”(我已经做熟了而且吃掉了)。
5.“吾”和“我”在古籍中通用,可以做主语、宾语、定语,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表示复数.如《史记·项羽本纪》“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被宰割的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孟子·梁惠王上》“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先生说的这些话,对我触动很大,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6.“朕”在秦以前本是一般的自称,如屈原《离骚》“朕皇考曰伯庸”(我父亲的名字叫伯庸);秦始皇以后就成为只能用于皇帝的专用代词了,如《史记·秦始皇本纪》“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我是始皇帝)。
7.“昂”多用在《诗经》中,如《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人涉昂否,昂须我友”(别人涉水过河,而我却不,我要等待我的好友)。
8.“侬”属于吴地方言,魏晋南北朝时开始被作为第一人称代词使用。
爱称:【尔】如“尔曹”【汝】如“汝父为楚王作剑”【君】如“君不见黄之水天上来”【卿】如“卿言多务”【汝】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女】同“汝”,如“三岁贯女”【若】如“若肯发兵助我乎?”【乃】如“家祭无忘告乃翁尊称:一、“令”:用在名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对别人亲属的尊敬,有“美好”的意思。
如:令尊、令堂:对别人父母的尊称令兄、令妹:对别人兄妹的敬称令郎、令爱:对别人儿女的敬称令阃:尊称别人的妻子令亲:尊称别人的亲人二、“惠”:敬辞,用于对方对自己的行动。
文言文中表时间的词语时间分类1.表瞬间:暂、立、即、遽、亟;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俄、俄而、俄顷;顷、顷之、顷刻、有顷;旋、寻、无何。
未几、既而、已而2.表过去:既、既而,先、先是、先时,初,时、当是时,曩、尝,昔、向。
3.表现在:“今、方、会”4.表示将来:“将、行将、欲、且”5.表示较长时间:长、久、常、每、辄”6、表示时间终止:终、竟、迄、卒7、表一段时间:比、迨、逮、及、洎、居(“居无何,居三月”)8、表示特定时间:曙、质明、朝、旦、晓、夙、亭午、夜分、旦日、翌日、他日、后日、朔、望、既望、晦、旬、期月、期年、岁、载、明年年龄称谓序号称呼年龄序号称呼年龄1 襁褓不满周岁10 弱冠男子二十2 黄口婴儿11 而立之年三十岁3 孩提二三岁12 不惑之年四十岁4 始龀七八岁13 知天命之年五十岁5 垂髫幼年14 耳顺(花甲)六十岁6 总髻总角幼年童年15 古稀之年七十岁7 总发束发童年少年16 耄耋之年八九十岁8 豆蔻年华女子十三四岁17 期颐之年百岁9 及笄之年十五岁(成年)传统节日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也叫元旦,今多称春节。
2、元夜:即上元之夜,农历正月十五,又叫元宵,是赏灯节3、寒食:清明前一或前两天为寒食节。
从这一天起禁火三日:寒食过后重新起火,叫新火,习俗有乞新火,踏青,插柳等。
4、端午:为纪念屈原投江,有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
5、七夕:七月初七为女儿节,七夕节。
传说牛郎织女七夕相会,又有妇女“乞巧”的习俗。
6、重阳:农历九月九日。
九为阳数,日月皆逢九,故又叫重九,赏菊佳节。
7、社日:农家祭社(土地神)祈年的日子。
分春社,秋社,分别在春分秋分前后举行。
8、伏日:夏至三伏,伏日指进入初伏的那一天。
9、腊日:农历十二月初八为腊日,是古人腊祭的日子,现俗称“腊八”。
10、至日:是冬至和夏至的合称,皆为二十四节气之一。
古人认为“冬至一阳生”是节气的起点。
如“淳熙丙申至日(此处指冬至)”。
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古代年龄的称谓(称呼)可谓名目繁多,雅致有趣,在文言文中经常遇见。
为了方便查阅,本站收集整理了中国古代对0岁-100岁的35个年龄称谓,并对每个年龄的不同称谓作出解释,仅供大家参考学习!序号年龄古代称谓、称呼解释及出处备注10-1岁孩提、襁褓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未满周岁的婴儿。
2 2-3岁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
也有写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韩愈诗中就有“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
37岁(女) 髫(tiaoˊ)年幼童时期。
古儿童尚未束发时自然下垂的短发,故称之,也称作“垂发”。
48岁童龀[chèn]、总角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说文》中有“男八月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的说法。
可以看出,孩子乳牙脱落,长出恒牙,称为“龀”。
“童龇”,往往是指人的儿童少年时期。
59岁九龄教数之年指儿童9岁。
语出《礼记》。
610岁黄口10岁以下的少儿通称,即稚气未脱的男孩或女孩代称也。
幼学之年、外傅之年,十岁称幼年可以出外就学。
后来就称十岁为“幼学之年。
”712岁(女) 金钗之年女孩子到了12岁就可以头带金钗813岁(女) 豆蔻年华多年生草本植物,产岭南,其花很美,尚未大开的花形如怀孕之身,南方人称为含胎花。
诗文中常用以喻指少女,语出唐·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后来人们常称女子十三、四岁为“豆蔻年华”。
也用于比喻处女。
913-15岁(男) 舞勺之年根据《礼记》的记载:勺,一种管乐器,古未成童者习之,舞勺指未成童者学习勺舞。
舞勺之年也用作童年的代称。
1014岁(女) “二七”之年取二七一十四之意,如南朝陈后主《车飞伯劳歌》:“年时二七犹未笄,转顾流眄鬟鬓低。
”1115岁(女) 及笄或笄年“笄”[jī],即女子束发用的簪子。
古时女子十五岁盘发插笄,表示已到出嫁年龄,故称。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间:一会儿。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晓:清晨。
“晓驾炭车碾冰辙”(《卖炭翁》)顷之:过一会儿。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久之:很久。
“久之,目似瞑”(《狼》)旦:早晨。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暮:傍晚。
“暮投石壕村”(《石壕吏》)寻:不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顷刻:一会儿。
“顷刻两毙”(《狼》)未几:没多久。
“未几,夫鼾声起”(《口技》)旋:立刻,马上。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瞬息:一眨眼。
“瞬息可就”(《活板》)俄而:一会儿。
“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少顷:一会儿。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夜阑:夜深。
“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既而:不久。
“既而儿醒”(《口技》)是时:这个时候。
“当是时”(《口技》)即:立刻。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立:立刻。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日:天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已而: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曩:从前。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旦旦:天天。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旦日:第二天。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素:一向,平素。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尔来:从那时以来。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既:已经。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秋:时候。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朔:夏历每月初一。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
”《孟母三迁》望: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高考文言文高频词盘点:古人对不同年龄的称呼在古代,从呱呱坠地的婴孩到百岁老者,不用年龄段的人都有特定的称谓,男生和女生的称谓也有区别。
我们在高中语文的试卷里或者平时的文言文阅读中,甚至是各种古装剧里,都可以发现很多对人物年龄的称谓,如豆蔻、弱冠等,是比较常见的,但有一些称谓是我们不熟知的,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说不定会考。
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各年龄阶段、不同性别的人物称谓分别是什么。
1、幼年度:小儿初生之时。
汤饼之期:指婴儿出生3日。
赤子、襁褓:未满周岁的婴儿。
牙牙:象声词,婴儿学语的声音,指1岁。
孩提:指初知发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儿,指2-3岁的儿童。
始龀[chèn]:男孩8岁,女孩7岁。
根据生理状况,男孩8岁、女孩7岁换牙,脱去乳齿,长出恒牙,这时叫“龀”,“龆[tiáo]年”或“髫[tiáo]年”。
总角: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
九龄、指数之年:9岁。
黄口:10岁以下。
幼学:10岁。
《礼记·曲礼上》:“人生十年曰幼学。
”外傅之年:儿童10岁。
2、少年金钗之年:女孩12岁。
豆蔻:指女子十三四岁至十五六岁(豆蔻是一种初夏开花的植物,初夏还不是盛夏,比喻人还未成年,故称未成年的少年时代为“豆蔻年华”)。
舞夕之年:少年13至15岁。
及笄[ jī]:指女子15岁。
志学之年: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3、青年成童:15或15稍上的年岁。
舞象之年:少年15至20岁。
二八:为16岁。
破瓜、碧玉年华:女子16岁。
加冠:指男子20岁。
古时男子20岁行加冠礼,表示已成年。
弱冠:古人20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桃李年华:女子20岁。
花信年华:女子24岁。
而立(而立之年):30岁,因为《论语》有言,“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始室:30岁。
《礼记·内则》:“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克壮:正当壮年,古代30岁为壮。
4、中年不惑(不惑之年):40岁为“不惑之年”。
文言文中焉字的用法及例句一、焉字的用法及例句在文言文中,焉字是一个常用的副词,可以表示地点、时间、方式等。
它的含义比较广泛,根据具体的语境,应用也略有差异。
下面将介绍焉字在不同语境中的使用方法,并提供相应的例句进行解释。
二、表示地点1. 表示离开或转移:焉之南(离开南方)。
例句:自上大夫之垒而来将军于焉。
(出自《左传·僖公四年》)翻译:大夫离开城堡后,将军就来到了那里。
2. 表示所在地:焉止朝夕(就住在这里)。
例句:楚膇子立罪,且祷昭期于庙门之内;未至庙门,王以会掖舘于焉。
(出自《国语·楚语上》)翻译:楚膇子被指控犯罪,并请求庄严接见;还没到达庙门,王先安排把他接进了掖舘。
三、表示时间1. 表示时间点:行年弱而后一旦成立家焉。
(出自《木经·夏谷》)例句:年龄还小,突然就组建了家庭。
2. 表示时间段:八月之望嘉辰立焉。
(出自《竹书纪年》)例句:在八月的时候,吉日亮相了。
四、表示方式1. 表示手段或方法:非不禁而不能也。
焉用刑政乎?(出自《管子·中山下》)例句:并非不加以限制就做不到,为何非得采取刑法治理?2. 表示原因或依据:故生乎其位焉。
(出自《庄子·天运》)例句:所以能够生存在它应有的位置。
五、其他用法及注意事项1. 焉可以与“自”连用,表示起始点或来源。
例句:尔曰:“人谁无过?”曰:“自断豕者。
”(出自《论语·公冶长》)翻译:孔子问:“哪个人没有犯过错?”答说:“我始终坚持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焉字可以用于疑问句中,代替什么来表达询问的对象。
例句:其何道哉?焉能终也。
(出自《庄子·外物》)翻译:它怎么可能持久呢?3. 在一些固定的词组中,焉具有特殊的用法。
例句:彼竹素服,入则执戟,出则芑畔约焉。
(出自《左传·文公二年》)翻译:他穿着简朴的竹衣服,进去就拿起战戟,离开就与平民在田畔碰面。
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文言文时,焉字应根据语境进行灵活运用。
150个文言文实词大全(一)为便于广大文言阅读者,学习者能够有系统的进行学习,特将常用150个实词的一词多义进行系统的整理,每个词的义项基本上以《辞海》的解释为依据,尽量以本义、引申义的顺序排列。
目录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 10、察11、长 12、朝 13、池 14、曾 15、乘 16、城 17、诚 18、除 19、传 20、辞21、从 22、达 23、殆 24、迨 25、当 26、道 27、得 28、度 29、短 30、多31、发 32、方 33、非 34、复 35、负 36、盖 37、鼓 38、故 39、顾 40、固41、归 42、国 43、过 44、何 45、恨 46、后 47、胡 48、患 49、或 50、疾51、及 52、即 53、既 54、假 55、间 56、见 57、解 58、进 59、尽 60、就61、举 62、绝 63、堪 64、克 65、类 66、怜 67、临 68、弥 69、名 70、末71、莫 72、乃 73、内 74、判 75、期 76、奇 77、迁 78、请 79、穷 80、求81、去 82、劝 83、却 84、如 85、若 86、善 87、稍 88、少 89、涉 90、胜91、识 92、使 93、是 94、适 95、书 96、孰 97、属 98、数 99、遂 100、率101、说 102、私 103、素 104、汤 105、涕 106、通 107、徒 108、图 109、退 110、亡111、王 112、望 113、恶 114、微 115、闻 116、相 117、谢 118、悉 119、信 120、兴121、行 122、幸 123、修 124、徐 125、许 126、阳 127、要 128、宜 129、遗 130、贻131、易 132、阴 133、引 134、右 135、逾 136、狱 137、再 138、造 139、知 140、置141、致 142、质 143、治 144、诸 145、贼 146、族 147、卒 148、走 149、左 150、坐1、爱(1)名词。
常用文言文实词(150个)一、常用的150个文言实词:1、爱2、安3、伯4、被5、倍6、本7、鄙8、兵9、病10、察11、长12、朝13、池14、曾15、乘16、城17、诚18、除19、传20、辞21、从22、达23、殆24、迨25、当26、道27、得28、度29、短30、多31、发32、方33、非34、复35、负36、盖37、鼓38、故39、顾40、固41、归42、国43、过44、何45、恨46、后47、胡48、患49、或50、疾51、及52、即53、既54、假55、间56、见57、解58、进59、尽60、就61、举62、绝63、堪64、克65、类66、怜67、临68、弥69、名70、末71、莫72、乃73、内74、判75、期76、奇77、迁78、请79、穷80、求81、去82、劝83、却84、如85、若86、善87、稍88、少89、涉90、胜91、识92、使93、是94、适95、书96、孰97、属98、数99、遂100、率101、说102、私103、素104、汤105、涕106、通107、徒108、图109、退110、亡111、王112、望113、恶114、微115、闻116、相117、谢118、悉119、信120、兴121、行122、幸123、修124、徐125、许126、阳127、要128、宜129、遗130、贻131、易132、阴133、引134、右135、逾136、狱137、再138、造139、知140、置141、致142、质143、治144、诸145、贼146、族147、卒148、走149、左150、坐二、文言实词详解:1、爱(1)名词。
恩惠。
(古之遗爱也《左传》)(2)动词①加惠于人。
(吴广素爱人。
《陈涉世家》)(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过秦论》)②喜爱,爱护。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触龙说赵太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师说》)③吝惜,舍不得。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
文言文中表示时间的词
间:一会儿。
“立有间”(《扁鹊见蔡桓公》)晓:清晨。
“晓驾炭车碾冰辙”(《卖炭翁》)
顷之:过一会儿。
“顷之,客请与予对局”(《弈喻》)久之:很久。
“久之,目似瞑”(《狼》)
旦:早晨。
“旦辞爷娘去”(《木兰诗》)暮:傍晚。
“暮投石壕村”(《石壕吏》)
寻:不久。
“未果,寻病终”(桃花源记》)顷刻:一会儿。
“顷刻两毙”(《狼》)
未几:没多久。
“未几,夫鼾声起”(《口技》)旋:立刻,马上。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活板》)
瞬息:一眨眼。
“瞬息可就”(《活板》)俄而:一会儿。
“俄而百千人大呼”(《口技》)
少顷:一会儿。
“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口技》)夜阑:夜深。
“夜阑卧听风吹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既而:不久。
“既而儿醒”(《口技》)是时:这个时候。
“当是时”(《口技》)
即:立刻。
“即书诗四句”(《伤仲永》)立:立刻。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伤仲永》)
日:天天。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已而:不久。
“已而夕阳在山”(《醉翁亭记》)
曩:从前。
“曩与吾祖居者,今其室十无一焉”旦旦:天天。
“岂若吾乡邻之旦旦有事哉”(《捕蛇者说》)
旦日:第二天。
“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素:一向,平素。
“吴广素爱人”(《陈涉世家》)
尔来:从那时以来。
“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既:已经。
“既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秋:时候。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朔:夏历每月初一。
“每月朔望,官员入文庙。
”《孟母三迁》
望: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
“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观潮》)
古汉语中表示年龄的词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
3.总角:古代未成年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
14.知天命:指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15.耳顺:指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
16.花甲:亦指60岁。
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
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
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18.从心:亦指70岁。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太平广记·辛夤逊》:“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
如“耄耋老人”。
20.期颐:指百岁。
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
常见文言文特殊句式例析
初中阶段常见的文言文特殊句式有四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
一、判断句:对客观事物表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邹忌讽齐王纳谏》
2.借助于“乃”、“是”、“为”、“则”、“悉”、“本”等词构成。
(1)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2)斯是陋室《陋室铭》
(3)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5)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6)臣本布衣《出师表》
(7)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3.“者”、“也”都省略,单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作谓语来表示判断,也是文言文中判断句的一种形式。
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
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
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古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属于被动式关系的叙述句叫被动句。
一般有这几种形式:
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二虫尽为所吞《童趣》
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
(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
3.用“于”表示被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
四、倒装句现代汉语中的倒装句是为了适应修辞表达的需要,但在古代,倒装句是正常的句法,所以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要作适当的调整。
古汉语中的倒装句通常有以下几种形式:
1.主谓倒装(1)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2.宾语前置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3.定语后置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
4.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注:文档可能无法思考全面,请浏览后下载,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