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160.00 KB
- 文档页数:22
中国戏剧简介500字
中国戏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国戏剧起源于古代的祭祀仪式和民间艺术表演,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多样化的剧种和表演形式。
中国戏剧主要包括京剧、昆曲、豫剧、评剧、黄梅戏、越剧等多种剧种。
其中,京剧被誉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
京剧的表演形式独特,以唱、念、做、打为主要表现手段,演员通过化妆、服饰、道具等手段来塑造角色形象,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除了京剧之外,其他的剧种也各具特色。
昆曲以唱腔婉转柔美、音乐悠扬动听而著称;豫剧以其粗犷豪放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地方文化底蕴而广受欢迎;评剧则以其情感真挚、表演细腻而备受观众喜爱。
中国戏剧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在中国,戏剧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活动,更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
中国戏剧的演出不仅仅是为了娱乐观众,更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中国戏剧也在不断地创新和演变。
现代戏剧在保留传统元素的同时,也融合了西方戏剧的表现手法和理念,呈现出更加多元化和现代化的艺术风格。
总之,中国戏剧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戏剧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丰富多彩的剧种和表演形式、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内涵和人文精神而备受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导言中国的传统戏剧有一个独特的称谓——戏曲。
历史上首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元代的陶宗仪,他在《南村辍耕录院本名目》中写道:“唐有传奇,宋有戏曲、唱诨、词说,金有院本、杂剧、诸宫调。
”但这里所说的戏曲是专指元杂剧产生以前的宋杂剧。
从近代王国维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包括宋元南戏、元明杂剧、明清传奇以至近代的京剧和所有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王国维在《戏曲考源》里对戏曲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戏曲者,谓以歌舞演故事也。
”就是通过演员的唱念做打演绎一个故事。
戏曲是一门高度综合的表演艺术。
它既包括时间艺术(如诗歌、音乐)又包含空间艺术(如美术)。
它要在一定的空间来表现,演员有造型,这就是空间艺术;但它在表现上又要有一个发展过程,因而它又是时间艺术。
这种综合性是世界各国戏剧文化所共有的,而中国戏曲所综合的艺术种类更多、其综合性也更强。
各种不同的艺术在戏曲中综合之后,都服从于角色创造,并集中统一于以表演为中心、以演员为枢纽的演出始终,成为戏曲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
戏曲是写意的艺术。
在世界戏剧史上,存在着两种表演艺术观。
一种是以西方为主的,以客观真实的反映生活为最高审美理想与创作原则的写实的艺术,也叫再现的艺术;一种是对生活进行了高度提炼,重在展现人的思想情感和内心境界,有诗一般美学追求的写意的艺术,也叫表现艺术。
这后一种,就以我们中国的传统戏曲为代表。
在不同艺术观的指引下,东西方的表演艺术在无数代人的艺术实践中,构成了各自的表演艺术体系。
本讲义就从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规律和艺术创作的方法与技巧等方面,进行粗浅的探讨概述。
以期同学们对戏曲表演艺术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第一章戏曲表演的艺术观念艺术观念是艺术创造的灵魂,它规定制约着人们的创作思想。
写实的艺术观决定着话剧、电影、电视等表演艺术的规律、技巧和全部形象,要求从环境到人物,从外形到内心,从行动到细节,都必须真切得使人相信它就是生活本身。
写意的艺术观则要把表现的生活变成诗一般的艺术。
中国古典戏剧概述戏曲是指具有唱念做打等表演形式的剧种,其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
戏曲的演员通常扮演各种角色,通过唱腔、念白、表演和武打来表达情感和故事情节。
著名的戏曲剧种有京剧、豫剧、越剧等。
京剧是中国最著名的戏曲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北京,经历了几百年的发展和演变,成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之一、京剧以其精湛的艺术技巧、华丽的服饰和严格的表演规范而闻名于世。
杂剧是古代的民间戏剧形式,它以其俏皮幽默的表演风格而受到观众的喜爱。
杂剧通常通过小品、滑稽戏等形式来表达故事情节和情感,其表演形式灵活多样,具有很高的娱乐性。
杂剧最为著名的剧种是评剧,它起源于北方的民间演艺形式,后来逐渐发展成为专业的表演形式。
评剧的表演形式注重唱腔和念白的技巧,剧情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故事为背景。
传统话剧是指以对话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起源于明代。
传统话剧的对白以文言文为主,辅以白话,讲究语言的表达和艺术的修辞。
传统话剧的故事情节常以历史事件和传说为蓝本,扣人心弦的剧情和精彩的对白使其深受观众喜爱。
著名的传统话剧作品有《国士无双斯佳丽》、《红楼梦演义》等。
传统舞蹈剧是以舞蹈为主要表达形式的古典戏剧,它结合了音乐、舞蹈、戏曲和传统文化的元素。
传统舞蹈剧的动作舞蹈优美而独特,讲究形体的协调和舞姿的表达。
著名的传统舞蹈剧作品有《白蛇传》、《牡丹亭》等。
中国古典戏剧在演出形式上非常注重舞台的布置和服饰的造型。
舞台常常采用传统的器物和布景,服饰则追求古朴和华丽的效果。
演员经过严格的培训和训练,具备了扎实的演技和专业的技能。
他们通过表演来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变化,并向观众传达思想和情感。
古典戏剧的音乐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它通过唱腔和乐器演奏来表达情感和氛围。
中国古典戏剧深受观众喜爱,它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戏剧,人们可以感受到古代的风俗和思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智慧。
古典戏剧在现代仍然有着广泛的影响和传承,它是中国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名词解释导演构思导演构思是全部演出计划的核心和导演工作的基础,内容为,一,确定演出的目的和人物;二,设计演出的总体形象和技术方案,其中包括舞台环境,人物造型,场面设计,演出节奏等,并写出相应的剧本分析和导演阐释。
舞台调度舞台调度是导演把各种戏剧动作及环境因素,按照一定的审美原则组织起来,表现二度创作的立意构思,塑造舞台形象的艺术创作活动。
舞台美术舞台美术是舞台上各种造型艺术的总称。
包括布景、灯光、化妆、服装、效果、道具等。
它们的综合设计称为舞台设计。
其任务是根据剧本的内容和演出要求,在统一的艺术构思中运用多种造型艺术手段,创造出剧中环境和角色的外部形象,渲染舞台气氛。
悲喜剧悲喜剧是喜剧的一种,分为抒情悲喜剧、黑色幽默悲喜剧、荒诞派悲喜剧。
有嘲讽,但不像传统戏剧那样理性和无情;有幽默,也不像传统喜剧以轻松活泼的基调取胜,而带来感伤,晦涩以至荒诞的色彩。
正剧正剧是法国狄德罗提出,有喜剧和悲剧的因素,但绝非两者相加之和。
正剧是更生活化的戏剧、题材来源更加广阔、更加个性化的戏剧,即更加人性化的戏剧。
正剧有着现实、严肃、明确的特点剧场剧场是演戏与看戏的地方,有三部分组成,:舞台、观众席、演出人员休息、换装的地方。
剧场是一种公共建筑,规模、结构、材质、设备等物质条件,都会对观演活动产生一定影响。
剧场还具有消解社会等级的作用戏剧性戏剧性是戏剧艺术审美特性的集中表现,戏剧之所以成为戏剧的基本因素的总和。
戏剧文学之戏剧性是存在于人物的动作之中,戏剧性就是动作性。
戏剧性来自于人的意志冲突,没有冲突就没有戏。
有着集中性,紧张性和曲折性的特征。
舞台戏剧性是审美距离产生的公开性与突显性;表情、动作的恰如其分的夸张性;合乎规律的变形性。
戏剧风格戏剧风格,是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色。
戏剧风格的形成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人格是风格的种子,时代对戏剧风格的影响极大,民族传统是戏剧风格的主要因素。
《戏剧艺术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戏剧艺术概论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英文名称:Introduction to Drama Art考核类别:考试适用对象:本科适用专业:广播电视编导总学时、学分: 32学时、2学分一、课程教学目的《戏剧艺术概论》作为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的本科专业必修课程,其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全面、完整地了解关于戏剧艺术的综合知识,对世界范围内的戏剧形态建立一个更加完整的、宏观的艺术视野,同时帮助他们观察当今世界戏剧发展的新现象、新动态、新趋势,建立对戏剧的总体性认识。
通过传授认识戏剧、感受戏剧的知识和理念,培养同学们对戏剧艺术的自觉的审美和爱好,明确戏剧艺术的重要性和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同时注重体悟戏剧、完善人格。
二、课程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熟悉中外戏剧发展简史,掌握戏剧艺术基本理论。
三、先修课程《艺术概论》四、课程教学重、难点首先,由于侧重总体上研究戏剧,因此教学的主要内容不只是单纯的戏剧,诸如戏曲、话剧、歌剧、舞剧、诗剧等,它还扩展到了包括戏剧史、戏剧社会学、戏剧哲学、戏剧心理学、戏剧教育学在内的一些命题。
注重戏剧研究的完整性。
不再割裂地谈东西方戏剧,比较全面而又系统地介绍东西方的戏剧史、戏剧美学、戏剧现象、戏剧作品中过去累积的、已经产生的、正在发展变化的一些重要问题;除了研究文本,还研究包括表演、导演、舞台美术、演出空间在内的更为广阔的演出学范畴的命题。
五、课程教学方法(或手段)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适当组织观摩演出、课堂讨论、艺术对谈等形式。
精选经典的戏剧艺术演出影像和图片,配合教学。
为了使戏剧课程更有其自身的特色,在讲授剧本文学和戏剧表演的时候,还会适当鼓励同学们自选片断和经典台词进行课堂表演,以增进他们对戏剧艺术的爱好和兴趣,提升他们学好该门课程的积极性。
因为戏剧知识的掌握不等于戏剧艺术的体验,学习戏剧一定要注重实践,不能单从理论到理论。
中国戏剧知识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
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精神。
本文将介绍中国戏剧的起源、发展和特点,并对几种代表性的戏剧形式进行概述。
中国戏剧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仪式和神话传说。
最早的戏剧形式是神话剧,表演者通过扮演神明和传递神话故事,来祈求丰收和祝福。
随着时间的推移,戏剧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娱乐和艺术形式,并在不同地区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剧种。
中国戏剧的发展经历了多个时期。
在古代,宫廷戏曲是最受尊崇的戏剧形式,它主要在宫廷中演出,供皇帝和贵族观赏。
元曲是中国戏剧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融合了汉族、回族和蒙古族的戏剧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明清时期,京剧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中国戏剧的代表性形式之一。
近代以来,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等新的表演形式逐渐兴起,为中国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戏剧的特点之一是注重表演技巧和形式美。
戏剧演员通过身体动作、声音和表情等多种方式来表达角色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京剧的脸谱和唱腔、豫剧的快板和曲调,都是中国戏剧形式中独具特色的元素。
此外,中国戏剧还注重舞台美术和服装设计,通过精心布置的舞台和华丽的服饰,营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中国戏剧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道德教化和社会意义。
传统戏剧作品往往以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和文学名著为题材,通过塑造英雄人物和传递正能量的价值观,来教育观众。
故事情节通常以善恶对立和正邪斗争为主线,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和伦理价值。
中国戏剧中有许多不同的剧种,每个剧种都有独特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它以唱、念、做、打为基本表演形式,通过唱腔、动作和化妆等手法来表现角色的性格和情感。
豫剧是河南地区的传统戏剧形式,以其独特的曲调和快板演唱而闻名。
评剧是北方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评话和唱词为主要表演方式,通常讲述历史故事和名著改编。
湘剧是湖南地区的一种戏剧形式,以其婉转悠扬的唱腔和细腻的表演而著称。
中国戏剧鉴赏
中国戏剧,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它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瑰宝。
从古至今,中国戏剧不断发展,形成了许多不同的剧种,如京剧、川剧、粤剧、豫剧等,这些剧种各有特色,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京剧是中国戏剧的代表剧种之一,它的表演艺术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融合了唱、念、做、打等多种表现形式。
京剧的表演讲究的是“亮相”和“亮相与走台”的有机结合,通过这种表演方式,京剧演员能够将角色的内心世界和情感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此外,京剧的唱腔优美动听,有着独特的韵味和节奏感,深受观众喜爱。
除了京剧之外,川剧也是中国戏剧的重要剧种之一。
川剧的表演艺术风格独特,擅长通过变脸、喷火等特技来表现角色的情感和性格。
川剧的唱腔高亢激昂,富有激情,给人以强烈的视听享受。
同时,川剧的表演形式也十分多样,既有传统的戏曲表演,也有现代的舞美设计,使得川剧具有着非常高的艺术价值。
另外,豫剧也是中国戏剧的一颗璀璨明珠。
豫剧的音乐旋律优美,有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和乡土气息。
豫剧的表演风格朴实自然,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感。
同时,豫剧的剧本多以民间故事和历史事件为题材,具有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人文精神。
中国戏剧是中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
通过对中国戏剧的鉴赏,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精神的内核。
同时,中国戏剧也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它能够带给观众无尽的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满足。
因此,我们应该珍视和传承中国戏剧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让它在新的时代里绽放更加绚丽的光彩。
中国⼤百科全书1名词解释(戏剧概论)中国⼤百科全书(戏剧卷)名词解释(戏剧概论)1.戏剧动作:戏剧艺术基本⼿段。
在表演艺术中,⼜称舞台动作。
2.戏剧情境:戏剧作品的构成要素之⼀,戏剧中⽤以表现主题的情节及情况。
3.戏剧冲突:表现⼈与⼈之间⽭盾关系和⼈的内⼼⽭盾的特殊艺术形式。
4.戏剧性:戏剧的特性在作品中的具体表现,主要指在假定情境中⼈物⼼理的直观外观。
从⼴义⾓度讲,它是美学的⼀般范畴。
5.假定性:在戏剧艺术中,则指戏剧艺术形象与它所反映的⽣活⾃然形态不相符的审美原理,即艺术家根据认识原则与审美原则对⽣活的⾃然形态所作的程度不同的变形和改造。
艺术形象决不是⽣活⾃然形态的机械复制,艺术并不要求把它的作品当做现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假定性乃是所有艺术固有的本性。
6.戏剧风格:由戏剧家的创作个性所表现出来的戏剧作品的艺术特⾊。
戏剧风格的形式和显现,是戏剧家和戏剧作品趋向成熟的重要标志。
7.戏剧流派:戏剧风格群体化现象。
通常以⼀两个风格鲜明的戏剧家为标帜,⼀群风格相近的戏剧家⾃觉地以组织形式进⾏艺术性、学术性聚合,或者由于受某⼀历史时期社会风尚和艺术风尚影响,⾃觉不⾃觉地表现出共同的创作倾向,互相呼应,从⽽构成有社会影响的戏剧流派。
戏剧流派⼤多产⽣于戏剧思想⽐较⾃由,戏剧事业⽐较繁荣的时期。
8.现实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
它强调在舞台上客观地、精细地再现⽣活,塑造典型环境的典型⼈物。
9.浪漫主义戏剧:戏剧主要流派之⼀。
作为特定的历史现象,它是19世纪前期在欧洲(主要在法、德、英等国)兴起的戏剧流派。
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表现,但有3条基本特征⼤致相同:(1)从产⽣背景来看,它坚决反对、冲破⼀切古典主义的既定规则,作为⼀种公然反叛的⼒量⽽崛起的;(2)从创作思想来看,它崇尚主观,强调艺术家的激情、想象与灵感,既⽆视艺术艺术程式的束缚,也不受⽣活真实的局限:(3)从艺术形式上看,它常⽤强烈的对⽐和夸张,使舞台上⾊彩斑斓,⾃由多变,充满机巧和突转,处处出奇制胜。
Chap.11.戏剧构成的五要素戏剧构成的五要素是剧本、导演、演员(习称“编、导、演”)、剧场、观众。
这五者是戏剧的“本体性”要素,或称主导要素;其余诸方面,如作曲、舞台美术、音响效果等等,可视为戏剧的附属性要素,或者叫做戏剧的次要元素。
如果把戏剧分为“观、演”两端,上述五要素的前三者——编、导、演属于“演”这一段,观众是“观”的这一端,剧场则是将“演”与“观”连接起来的纽带。
2.王国维关于戏剧起源的说法中国戏剧起源于巫觋说,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中阐述此观点,他认为: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
即中国戏剧之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奴隶社会的一种原始宗教——巫术,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上古时代的戏剧,或称之为戏剧的雏形。
古代的神道,其主事者就是巫祝。
《国语·楚语》云:“在男曰觋,在女曰巫。
”王国维为了说明自己的观点,引用了许多古代典籍。
《说文解宇》云:“巫,祝也。
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
象人两褎舞形,与工同意。
”“巫”一方面扮演迎神者的形象,而在把神迎来之后,她就是神灵形象的扮演者了。
王国维由此而论说:是古代之巫,实以歌舞为职,以乐神人者也。
相传楚辞《九歌》,就是诗人屈原在楚王祭神灵形象地描绘,有的是对神灵的扮演者——“巫”的神采、服装与动作的刻画。
所以王国维说,这里面有“后世戏剧之萌芽”。
比“巫”晚出的表演者是“优”。
不同之处有三点:“巫”以漂亮女子为之,善于歌舞,“优”则以身材异常矮小的男子为之,善于滑稽调笑;“巫”的职能是迎神、扮神、沟通神与人,“优”的职能则是为人逗乐子,其始是专在皇帝身边提供笑料的小丑;“巫”的情调、风格出之于“庄”。
“优”则出之“谐”,前者是后事悲剧、正剧角色的滥觞,后者是喜剧、闹剧角色的祖先。
王国维在探寻戏剧源头时,不仅找到了“巫”,还发现了“优”,故有“后世戏剧,当自巫、优二者出”之说。
但王国维在考察中国戏剧起源、形成时, 也有很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