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德国的建筑风格
- 格式:doc
- 大小:35.00 KB
- 文档页数:4
德国柏林文化特色介绍德国柏林作为欧洲的文化中心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以下将从建筑、博物馆、音乐和电影四个方面介绍柏林的文化特色。
柏林的建筑风格独特多样。
柏林建筑既有历史悠久的古老建筑,也有现代化的摩天大楼。
其中最著名的建筑之一是勃兰登堡门,它是柏林的地标之一,也是德国最重要的象征之一。
这座建筑以其庄严肃穆的外观吸引着无数游客。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古老的教堂和宫殿,如柏林大教堂和查理王宫,它们展现了柏林丰富的历史文化。
柏林的博物馆众多,其中最著名的是柏林博物馆岛。
博物馆岛位于斯普雷河上,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博物馆群之一。
这里集中了包括古埃及艺术、希腊罗马艺术、文艺复兴艺术等在内的众多文化和艺术珍品。
游客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世界上一些最重要的艺术品和文物,感受到柏林浓厚的艺术氛围。
柏林是音乐的发源地之一。
柏林爱乐乐团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交响乐团之一,每年都会在柏林进行多场音乐会。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音乐厅和音乐节,如柏林爱乐音乐厅和柏林爵士音乐节等,吸引着众多音乐爱好者。
无论是古典音乐、爵士乐还是流行音乐,柏林都能满足不同音乐品味的人们。
柏林也是德国电影的重要发源地。
柏林国际电影节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影节之一,每年都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电影人和电影爱好者。
此外,柏林还有许多电影院和电影博物馆,如德国电影博物馆和柏林动画电影博物馆等,展示了德国电影的发展历程和重要作品。
在柏林,人们可以欣赏到各种类型的电影,体验到电影艺术的魅力。
柏林作为德国的文化中心,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特色。
无论是建筑、博物馆、音乐还是电影,柏林都展现了其独特的魅力。
无论是艺术爱好者还是文化探索者,都能在柏林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去柏林旅行,不仅可以欣赏到世界级的艺术品和文物,还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氛围,这将是一次难忘的旅行体验。
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瑰宝德国科隆大教堂,又被称为查格特·彼得·玛丽亚大教堂,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
这座教堂不仅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更是哥特式建筑艺术的瑰宝。
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6000平方米。
它的宏伟规模使它成为德国最大的教堂。
教堂的外观由磨光石砌成,四壁上方有总数达1万多平方米的窗户,彩色玻璃上均绘有《圣经》人物,在阳光反射下,绚丽多彩。
这种独特的装饰方式使教堂内部光线充足,同时营造出神秘而神圣的氛围。
教堂的主体建筑为东西长145米,南北宽86米,中央大礼拜堂弯顶高达43.35米。
两座尖塔高达157.38米,就像两把锋利的宝剑,直插云霄。
其中最重的圣彼得钟,重达24吨。
这座巨大的钟已经成为了科隆的象征。
教堂内部还有10个礼拜堂,每个礼拜堂都由磨光石砌成。
这些礼拜堂全部都是按照哥特式建筑风格建造的,内部装饰简约而庄重。
礼拜堂中设有许多宗教画和雕塑,这些艺术品都充满了浓厚的宗教气息,让人感受到深深的敬畏和虔诚。
除了建筑和艺术品外,科隆大教堂还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
这些艺术品包括宗教画、雕塑、圣器等,都是哥特式艺术的瑰宝。
这些艺术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还是研究哥特式艺术的重要资料。
科隆大教堂在所有教堂中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的乌尔姆敏斯特大教堂),世界第三。
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
它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宗教、民族和艺术统一的象征,每年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悠久,它的建设过程漫长而曲折。
在建设过程中,科隆大教堂历经了多次战争和政治动荡,但始终未被彻底摧毁。
即使在二战期间,科隆大教堂也幸免于难,仅有部分建筑受到轻微损坏。
在战后重建中,科隆大教堂得到了全世界的关注和支持,许多艺术家和志愿者纷纷前来参与修复工作。
摘要:“少即是多(less is more)”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几千年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中提炼出来的一个精髓。
当“少即是多”从德国的现在建筑巨匠密斯?凡德罗的口中说出来的时候,更多的是德国这个民族所独有的严谨性和理论性。
德国自古都是一个有着严格传统、固执的性格和顽强作风的民族。
过多的繁琐的结构和浮华与变现的装饰,都被这个民族所淘汰。
密斯?凡德罗的现在主义设计也影响了这一种现在装饰精神在欧洲古典装饰密集的地区得以大力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的熏陶下,成就了密斯?凡德罗提出的这种古典式的均衡和极简的设计风格,同样这也深远地影响着整个德国甚至世界的室内设计。
关键词: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极简主义;空间流动;德国室内装饰一、研究背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密斯?凡德罗通过对柯布西耶和沃尔特?罗格佩斯所大力推动的新的建筑主义观念,即成为先锋派的影响下,结合自己的理论实践研究,在思考下得出了新的建筑设计所提倡的主导思想。
因此,在这种主导思想的推动下,传统欧式建筑上所能看见的严谨的装饰花纹,和繁琐的石材构件都被一一的排除掉,局部的细节装饰也被他统统拿除,改之为具有功能性、实用性、带有强烈理性思维风格的建筑流派装饰。
这种做法挑战了传统古典欧式建筑的权威,很多古典传统建筑师并不是很认同这样极其简洁,甚至是呆板的建筑形式,认为这样的建筑不能登上大雅之堂。
然而,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古典欧式贵族建筑的奢华装饰提出了装饰过于奢华、造价过于昂贵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建筑形式得到了人们的支持,提倡节约风气的建筑理论在当时孕育而生。
理论学家也大胆地批评过去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只是为了服务皇室贵族而产生的建筑形式,没有在社会上形成实用节约的风气。
浪费花俏的古典复兴的欧式建筑在密斯?凡德罗的作品中被完全剔除,也是人们对建筑的形式从古典转变为现代的开始。
二、包豪斯设计学院包豪斯(bauhaus,1919/4/1-1933/7)是德国魏玛市“公立包豪斯学校”的简称,后来称“设计学院”。
德国科隆大教堂哥特式建筑的宏伟德国科隆大教堂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教堂,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以其宏伟壮丽的哥特式建筑风格而著名于世。
这座教堂不仅是德国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代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一、历史背景德国科隆大教堂的建造始于公元1248年,耗时多达600多年,直到1880年才完全竣工。
它是大规模哥特式建筑的杰出代表之一,融合了浩瀚的宗教力量和建筑艺术的精髓。
二、建筑特点科隆大教堂的建筑风格主要为哥特式,其特点是高耸的尖塔、饰以精美雕刻的石脊和窗花,以及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
它的立面高度达到157米,是世界上曾经最高的建筑之一。
三、内部装饰进入科隆大教堂的内部,可以欣赏到神圣而庄严的宗教氛围。
教堂内部以圣坛为中心,周围是精美的壁画和浩瀚的玻璃花窗,描绘着圣经中的故事和宗教人物。
教堂内还有许多雕塑和艺术品,展示了中世纪欧洲的宗教文化。
四、游客体验科隆大教堂每年吸引着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来参观。
游客们可以登上塔顶,俯瞰整个科隆市区的壮丽景色。
同时,还可以参观教堂内部的博物馆,了解更多关于教堂建造和历史的知识。
五、文化意义科隆大教堂不仅仅是一座宗教场所,更是德国文化和历史的象征。
它见证了德国乃至欧洲的艺术与建筑发展,被誉为哥特式建筑的杰作。
同时,科隆大教堂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朝圣地之一,吸引着众多宗教人士和艺术爱好者。
六、保护与维护为了保护科隆大教堂的建筑和文化遗产,德国政府和科隆市政府一直致力于其保护与维护工作。
他们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进行定期维修和保养,以确保教堂的完好与延续。
总结:德国科隆大教堂作为一座世界著名的哥特式建筑,其宏伟壮丽的气势和精美细致的装饰令人叹为观止。
它的建造历经几个世纪,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和艺术的发展。
无论是从建筑的角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科隆大教堂都是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存在。
相信未来,科隆大教堂将继续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为他们带来非凡的美感和宗教体验。
密斯·凡德罗“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的影响密斯·凡德罗,是20世纪初德国最具代表性的建筑大师之一,他提出的“少即是多”理论,对德国建筑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少即是多”理论是密斯·凡德罗建筑哲学中的核心概念,也被认为是现代建筑风格的重要特征。
他认为,简洁、凝练的设计可以让建筑物更加美观、实用、高效。
这种思想就是在德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物质丰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提出的,这也就为德国的建筑风格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在德国,密斯·凡德罗的设计风格影响了很多建筑师和学生,并使得德国建筑风格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和创新。
他的设计理念促进了德国建筑学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并推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风格在德国的兴起和发展。
德国以“功能主义”和“工业化生产”为设计原则的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也被称为“德国装置风格”。
这种风格桥接了设计和工业制造之间的巨大鸿沟,允许建筑师通过尽可能扼要的形式表达当代工业、技术和文化的真实面貌。
这种风格的建筑物追求功能、实用性与审美并重,有力地展现了几何形式和空间的清晰、简洁和精致。
在德国,现代主义建筑的标志性建筑包括柏林的展览馆和克勒佩利艺术博物馆,以及法兰克福的新博物馆和建筑组合三角洲。
这些建筑物充分展现了“少即是多”理论的精髓,他们构建的建筑空间,简洁而不是简单,精致而不是浮华,充分展现了现代主义设计风格的精髓,因此成为代表性的建筑遗产,对德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贡献重大。
总的来说,“少即是多”理论充分表明了亚历山大·克劳斯与密斯·凡德罗等建筑界传承者的小心构思和高度创造力。
它被证明是无可争议的,是现代建筑中多年来所遵循的重要指导原则。
这个理念深刻影响着建筑界和广大公众,使得现代建筑具备了更加理性化、轻松愉悦、高品质的特征。
在德国,这种理念被贯彻到了建筑设计的方方面面,并成为了现代德国建筑的代表性特征之一,对现代德国建筑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德国近四分之三的城市在战火中成为一片废墟,废墟上的整个德国都被战败的阴影笼罩着。
这时,在德国中部的小城魏玛,有一个人与所有沮丧的德国人不同,他以极大的热情致信政府,畅谈战后德国重建最需要的是建筑设计人才。
他说,欧洲工业革命的完成使工业化生产必将进入未来的建筑领域,而目前欧洲建筑的古典主义理念和风格会阻碍建筑产业的现代化。
所以,虽然现在国家百废待兴,但成立一所致力于现代建筑设计的学校是当务之急。
他就是著名的现代建筑大师格罗佩斯。
沃尔特·格罗佩斯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现代设计家、设计理论家和设计教育的奠基人。
1907至1910年间,他师从德国著名建筑大师彼得·贝伦斯(PeterB ehren s),也是他一生中所受的最大影响。
后来他也受到勒·柯布西耶和密斯·凡·德·罗的影响,经常与建筑大师马塞尔·布劳耶(Marcel Breuer)进行合作。
1911年,他成为德国劳工同盟组织中的成员,同时他们建立了一种新的设计方式,即:将创造性的设计师与机器作品相结合的制作方式。
该组织反对模仿,同时讨厌为功能而行的简单理论。
1919年,格罗佩斯成为G rand Ducal Saxon艺术学校和艺术学院(Crafts Academ y of Arts and School of Arts)的主任,并创立了魏玛国立包豪斯设计学校(S taatl iches Bauhau s Weimar)。
后来包豪斯成为“建筑的家园”,学校的座右铭是“艺术和建筑的新统一”。
沃尔特·格罗佩斯设计思想在设计思想方面,格罗佩斯具有鲜明的民主色彩和社会主义特征,他主张设计面向大众,采用钢筋混凝土、玻璃等现代新材料,为尽量压低造价,他强调摒除一切不必要的装饰。
描写德国的唯美句子(精选合集第一篇)德国,这个充满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国家,无疑是一个让人心驰神往、充满唯美情怀的地方。
它以其壮丽的风景、丰富的文化传统以及迷人的建筑风格而闻名于世。
让我们一起走进德国的独特魅力,用诗意的文字描绘出它的美丽景色和独特韵味吧。
1. 德国的风景宛如一幅浸染在天空之中的油画,美不胜收。
2. 蜿蜒的多瑙河,像一首优美的音乐,缓缓流淌在德国的大地上。
3. 清晨,阳光透过波森湖的水面,轻轻洒落在静谧的小镇上。
4. 秋日的德国,树叶染上金黄色,落叶如诗如画。
5. 德国的城堡犹如童话中的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6. 在巴伐利亚的小村庄里,迎面而来的是一幅幅宁静悠然的田园画卷。
7. 德国的小镇仿佛停留在时光里,散发着古老与温情的气息。
8. 漫步在德国的街头巷尾,仿佛步入了一个古老而又典雅的维多利亚时代。
9. 德国的花卉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色彩绚丽,芬芳四溢。
10. 高耸入云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建筑艺术的杰作之一。
11. 北海的风,带着海的气息扑面而来,让人心旷神怡。
12. 德国的崎岖山峦将人们带入一个与尘世隔绝的净土。
13. 夜幕降临,德国的小城市点亮了星辰,犹如银河倒悬。
14. 德国的田园风光宛如大自然的一幅画卷,赋予人们无限的遐想空间。
15. 海德堡古城,古老而又充满魅力,仿佛时光在这里静止。
16. 奥古斯都大桥下,美丽的雷根斯堡以它的秀美婀娜吸引着许多游客。
17. 德国的森林,深邃而静谧,宛如人们内心的宁静港湾。
18. 慕尼黑的啤酒节,汇聚了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庆祝节日的喜悦。
19. 黑森林的神秘与浪漫,似乎将人们带入了一个神奇的童话世界。
20. 德国的美食,丰富多样,令人垂涎欲滴。
21. 杜塞尔多夫的画廊与博物馆向人们展示了德国的精湛艺术品。
22. 从法兰克福的高楼大厦俯瞰,整个城市犹如一个梦幻般的迷宫。
23. 莱茵河沿岸的美丽小镇,仿佛是上帝亲手创造的艺术杰作。
24. 德国的春天,花朵绽放,大地焕发着新的活力和希望。
德国的特色文化和风情德国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独特风情的国家。
它的特色文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
1.建筑文化:德国以其精美的建筑而闻名。
从中世纪的城堡和教堂到现代化的建筑,德国的建筑风格多种多样。
例如,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著名的哥特式建筑之一,慕尼黑的新天鹅堡则展示了浪漫主义建筑的精髓。
此外,德国还拥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城市,如海德堡、罗滕堡和法兰克福,这些城市保留了许多古老的建筑和街道,让人们感受到历史的魅力。
2.音乐文化:德国是音乐的故乡,许多著名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都来自德国,如巴赫、贝多芬和莫扎特。
德国有着世界闻名的音乐学院和交响乐团,如柏林爱乐乐团和莱比锡布商乐团。
此外,德国还举办着一些世界知名的音乐节,如巴伐利亚音乐节和莱茵河古典音乐节。
无论是古典音乐还是摇滚乐,德国在音乐方面都有着丰富的传统和创造力。
3.文学和哲学:德国有着辉煌的文学和哲学传统。
著名的德国作家包括歌德、谢林、荷尔德林和哈耶克。
经典的德国文学作品,如《浮士德》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被世界各地的读者所熟知。
德国的哲学家也产生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家,如康德、黑格尔和尼采。
他们的思想对整个西方哲学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4.啤酒和美食文化:德国人非常爱喝啤酒,因此德国也成为世界啤酒之乡。
德国的啤酒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种类的啤酒可供选择。
慕尼黑的啤酒节是世界上最大的啤酒节之一,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此外,德国还有许多传统的美食,如香肠、猪脚和苹果派。
这些美食代表了德国人的饮食习惯和独特的口味。
5.节日庆典:德国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庆典,如圣诞节和复活节。
圣诞节期间,德国的城市和小镇会装饰成梦幻般的圣诞景象,人们会去参观圣诞市场和购买手工艺品和圣诞美食。
德国的复活节庆典也非常独特,人们会互相赠送彩蛋和参加传统的游戏活动。
此外,德国还举办一些独特的节日,如慕尼黑啤酒节和斯图加特啤酒节,这些节日吸引了世界各地的游客。
总之,德国以其建筑、音乐、文学、美食和节日庆典而闻名于世。
德式设计风格知识点德式设计风格,也被称为德国设计风格,是一种以简洁、实用和功能性为核心特征的设计风格。
它融合了德国工艺传统和现代设计理念,注重品质、细节和持久性。
下面将介绍德式设计风格的几个主要知识点。
一、简洁和功能性德式设计风格注重简洁和功能性。
它强调形式的简约和功能的实用性,追求设计的纯粹与舒适。
德国设计师通常倾向于去除多余的装饰和繁琐的细节,通过简洁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表达设计的本质。
这种简洁和功能性的特点使德式设计成为了现代主义设计的重要代表之一。
二、工艺与细节德国工艺传统世界闻名,德式设计风格充分融合了德国的工艺技艺和注重细节的传统。
德国设计师追求卓越的质量和精湛的工艺,注重产品的细节处理和使用感受。
无论是家具、建筑还是产品设计,德式设计都在细节处理上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工艺实现。
三、自然与可持续性德式设计风格强调与自然的联系和可持续发展。
德国人普遍关注环保和可持续性问题,德式设计体现了这种理念。
设计师通常采用天然的材料,如木材、麻布和皮革,并注重材料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
此外,德式设计也倡导室内外的自然光线和空气流通,使设计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四、兼具美感与实用性德式设计风格注重兼具美感与实用性。
设计师强调“形式和功能的统一”,追求设计的美感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
德式设计追求简约而美妙的形态,同时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为用户提供舒适、便利的使用体验。
五、人性化与舒适性德式设计风格注重人性化和舒适性。
设计师充分考虑人体工学和使用者的需求,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的产品。
无论是家居家具、办公室设施还是城市规划,德式设计都追求贴合人体需求和提供舒适的使用感受。
六、现代与传统的结合德式设计风格在保持传统的基础上,也融入了现代元素。
设计师不断寻求传统与现代的平衡点,将古老的工艺和现代的设计理念相结合。
这种融合使得德式设计既具有历史的底蕴,又具备了现代的时尚感和时代性。
总结德式设计风格以简洁、功能性、工艺和细节、自然与可持续性、兼具美感与实用性、人性化与舒适性、现代与传统的结合等特点为核心。
从贺府别墅看德国人的建筑智慧叶廷芳最近,德国贺府别墅公司首次来中国举办展览并参加“人本主义建筑论坛”,引起观众和与会者的兴趣。
这家公司追求以“人为中心”的建筑理念,以木头和玻璃两种材料,积木式的造型原则,设计出一种既传统又现代的新颖款式的别墅型住宅,在形形色色的欧洲别墅中独树一帜,表现了德国人固有的独创性建筑智慧。
德意志民族不愧是伟大的民族!她不仅在物质财富方面表现了高度的创造能力,而且在精神财富方面也表现了非凡的智慧:哲学、美学、音乐、文学、宗教等方面的突出成就,都是人所共知的。
而作为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共同体现的建筑亦不例外,这方面,她也堪称欧洲的佼佼者之一:如果说,欧洲古代建筑的摇篮在希腊,那么世界现代建筑的滥殇在德国。
德国是现代建筑的创始者包豪斯(Bauhaus)学派的诞生地。
包豪斯学派的领军人物是瓦尔特·格罗皮乌斯(Walter Grupius),他是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奠基性的人物。
如今以包豪斯学院教学楼为发端和标志的现代建筑在全世界铺天盖地。
无怪乎,这座位于德梢(Dessau)的教学楼(建成于1926年)现在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确认为“人类遗产”。
这标志着德意志民族的现代智慧对人类作出的重要贡献。
德国人在建筑方面对人类所做的贡献岂止是现代建筑?在联合国设立的“人类遗产名录”上,属于德国的项目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几乎一样多,达到30项!其中大部分都是古代建筑。
在这个名单上,欧洲建筑的三顶王冠――教堂、宫殿和古堡占有显著地位。
象欧洲哥特式建筑代表作之一科隆大教堂、巴罗克代表作之一维尔茨堡王宫和洛珂珂建筑代表作作波茨坦的逍遥宫,马丁·路德曾避过难的古堡瓦尔特堡(Walterburg)等,都是举世公认的建筑奇观。
此外,德国人还在住宅建筑方面创造了一种别具一格的房屋,那就是散见于德国各地小城镇的“桁架建筑”(Fachwerkbau),尤以西南部的施瓦本地区为典型。
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近年来,哥特式建筑风格逐渐在中国流行开来,无论是在服饰、装饰装修等等领域都有大量的哥特式风格元素,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一、什么是哥特式建筑哥特(Gothic),是文艺复兴时期被用来区分中世纪时期(5-15世纪)的艺术风格。
这个词原指公元3-5世纪侵略意大利并瓦解罗马帝国的德国哥特族人。
15世纪,意大利人掀起了灿烂的文艺复兴运动,振兴古罗马文化。
也许是由于意大利人对于哥特族摧毁罗马帝国的这段历史情仇始终难以释怀,他们便将中世纪时期的一种艺术风格称为哥特,意为野蛮。
尽管哥特这个词多少有些负面的意味,但事实上,为数众多的哥特风格作品其艺术价值是非常高的。
哥特式建筑,又叫歌德式建筑,是一种兴盛于中世纪高峰与末期的建筑风格。
哥特式建筑12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它由罗马式建筑发展而来,为文艺复兴建筑所继承。
第一座哥特式教堂是1143年在法国巴黎建成的圣丹尼斯教堂,其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花窗玻璃,为以后许多教堂所效法。
哥特式建筑主要用于教堂,在中世纪高峰和晚期盛行于欧洲,持续至十六世纪,哥特式建筑在当代普遍被称作法国式。
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哥特式建筑风格特点1、哥特式建筑风格外形特点:门窗向上突出,高耸云天的细长尖塔、大窗户及绘有圣经故事的花窗玻璃,这是哥特式建筑给人最直观的印象。
其描绘的具体手法有:尖形拱门、尖塔高耸、、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大窗户及花窗玻璃等,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其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尖肋拱顶:从罗曼式建筑的圆筒拱顶普遍改为尖肋拱顶,是哥特式建筑最大的特点。
推力作用于四个拱底石上,这样拱顶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且有向上的视觉暗示。
上图左为英国西敏寺,晚期哥特式建筑,略显累赘的肋架券,增加了更多装饰元素。
包豪斯风格目录简介:历史贡献:所谓“包豪斯风格”实际上是人们对“现代主义风格”的另一种称呼。
称为“包豪斯风格”是对包豪斯的一种曲解,包豪斯是一种思潮,而并非完整意义上的风格。
“包豪斯”是德文Bauhaus的音译,原是1919年在德国威玛成立的一所工艺美术学校的名称。
该校创办人及首任校长,是著名德国现代主义建筑大师格罗庇乌斯,他别出心裁地将德文Hausbau(房屋建筑)一词调转成Bauhaus来作为校名,以显示学校与传统的学院式教育机构的区别。
另一位德国建筑师,亦属现代主义建筑大师之一的密斯·凡·德·罗,曾任“包豪斯”第三任校长。
该校于1925年搬到德骚,后又于1933年迁至柏林,同年遭纳粹法西斯查封而被迫解散。
虽然从创立至遭遇“杀校”,“包豪斯”仅存世短短14年,但其理论与学说却对整个世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激起的涟漪至今随处荡漾。
“包豪斯”学校注重基础课的理论与实践并举,通过一系列理性、严格的视觉训练程序,对学生进行“洗脑”,重塑他们观察世界的崭新方式;同时开设印刷、玻璃绘画、金属、家具细木、织造、摄影、壁画、舞台、书籍装订、陶艺、建筑、策展等13个不同专业的工作坊,培养学生精准的实际操作能力。
这种教学方式在当时传统的学院派看来是十分另类的,但它后来却几乎成为全世界现代艺术和设计教学的通用模式。
格罗庇乌斯亲自为“包豪斯”设计校舍。
他按照建筑的实用功能,采用非对称、不规则、灵活的布局与构图手法,充分发挥现代建筑材料和结构的特性,运用建筑本身的各种构件创造出令人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
与当时传统的公共建筑相比,校舍墙身虽无壁柱、雕刻、花饰,但通过对窗格、雨罩、露台栏杆、幕墙与实墙的精心搭配和处理,却创造出简洁、清新、朴实并富动感的建筑艺术形象,而且造价低廉,建造工期缩短。
它们成为后来形成的“包豪斯”建筑风格的“开山鼻祖”,也是现代主义建筑的先声和典范,更是现代建筑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简述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以及对国际设计的影响德国现代设计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一、二战之前阶段,包括穆特修斯倡导的"德国工业联盟"、格罗佩斯创立的"包豪斯"等进行现代设计的理论探讨和设计实践,为现代设计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基础,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设计师,为现代设计思想的传播准备了条件。
这一阶段的德国现代设计思想既是德国的,也是世界的,成为世界现代设计的发源地。
其间也遭受了重大挫折,主要是纳粹对包豪斯的迫害。
二、二战后十余年,是德国现代设计的恢复阶段,主要表现在乌尔姆设计学院的建立,以及它与布劳恩公司的成功结合,把包豪斯思想推向新的高度,并大力推行"系统化设计"思想。
德国的产品到处体现着新理性主义、新功能主义、极少主义特征,形成了冷峻、简洁、富有条理的设计风格。
"系统化设计"思想虽然早在1927年由格罗佩斯已经提出,但真正实现是在乌尔姆与布劳恩的结合过程中,其思想核心是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再加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是德国现代设计的重要里程碑。
三、60——70年代,德国的现代设计在世界市场上占据重要位置,其产品以理性、高质量、可靠的性能而著称。
布劳恩公司的一些设计人员,如汉斯.古格洛特(Hansgugelot)、迪特.兰姆斯( Dieter Rams ) 等把乌尔姆设计学院强调的设计的人体工学原则、理性主义原则、系列化设计思想体现在产品设计之中,影响到的德国其他企业的设计,既而影响到其他国家企业的设计。
现代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香港地区的设计,其中的人体工学人机适应的特点,都是"乌尔姆——布劳恩"设计思想的体现。
四、80年代之后,德国现代设计面临世界消费市场的多元化、流行趋势、消费观念等的影响,德国设计也不得不面对复杂的市场形势,采用双重的设计战略。
德国设计在美国的"有计划废止制度"为中心的消费主义设计原则的影响下,一些德国公司也放弃了德国以不变应万变的"理性、刻板、功能主义"的设计原则,发挥形式主义的力量,设计出新潮的产品来,以在世界市场上与美、日产品进行竞争。
建筑的艺术之都德国柏林柏林,作为德国的首都,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艺术之都。
这座城市融合了悠久的历史和现代化的建筑风格,展现出令人难以置信的建筑之美。
从古老的教堂到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柏林无疑是建筑师和艺术家的天堂。
让我们一起探索柏林这座建筑之都的魅力。
首先,我们不得不提及柏林博物馆岛。
这个岛屿位于斯普雷河(Spree River)中,集中了一系列世界知名的博物馆,包括巴比伦门博物馆、塞迪克岛博物馆和维罗纳博物馆。
这些博物馆建筑风格多样,有古典的柱式建筑,也有现代化的金属外观。
无论是建筑本身还是展出的艺术品,都让人流连忘返。
其次,柏林还有一些独特的现代化建筑,如勃兰登堡门和柏林国会大厦。
勃兰登堡门是整个城市的象征之一,建于18世纪,是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威廉二世的礼物。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古典主义和巴洛克风格,成为柏林的标志性建筑之一。
柏林国会大厦作为德国议会的所在地,是现代化建筑与历史底蕴的完美结合。
它的建筑风格简约而现代,内部设有玻璃顶棚,让阳光洒满整个大厅。
除此之外,柏林还有一些独具特色的建筑,如柏林电视塔和康斯坦茨堡宫。
柏林电视塔是东德时期兴建的建筑之一,高达368米,是德国最高的建筑物之一。
它的外观独特,给人以未来感,顶部的旋转餐厅更是吸引了无数游客。
康斯坦茨堡宫是柏林著名的巴洛克风格建筑,建于17世纪,是普鲁士王妃的宫殿。
它的建筑设计简约而典雅,内部的装饰更是繁复而精致。
最后,柏林还有一些令人惊叹的教堂,如柏林大教堂和圣尼古拉教堂。
柏林大教堂是一座新古典主义建筑,建于19世纪,高达75米。
它的白色外观和巨大的圆顶使其成为柏林天际线的一部分。
圣尼古拉教堂则是一座哥特式建筑,建于13世纪,是柏林历史最悠久的教堂之一。
它的尖顶和复杂的细节让人不禁赞叹建筑师的智慧和工艺水平。
总的来说,柏林作为建筑的艺术之都,展示了多样化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历史文化。
无论是古老的教堂还是现代化的摩天大楼,每座建筑都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描写德国巴登巴登娱乐场的句子
巴登巴登娱乐场位于德国巴登巴登市,是一座历史悠久且备受赞誉的娱乐场所。
以下是对巴登巴登娱乐场的描写:
1. 巴登巴登娱乐场是一座宏伟壮丽的建筑,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它的建筑风格融合了巴洛克和新古典主义的元素,给人一种庄严而优雅的感觉。
2. 进入巴登巴登娱乐场,你会被它华丽的内部装饰所震撼。
大理石地板、华丽的吊灯和精美的壁画,无一不展示着艺术与奢华的完美结合。
3. 娱乐场内设有多个豪华的赌博厅,供游客尽情享受各种博彩娱乐。
无论是轮盘、扑克还是二十一点,你都可以在这里找到你喜欢的赌博游戏。
4. 除了赌博厅,巴登巴登娱乐场还设有精品酒店、高级餐厅和豪华SPA中心,为游客提供全方位的娱乐和休闲体验。
你可以在这里品尝到世界各地的美食,享受奢华的住宿和放松身心的水疗。
5. 巴登巴登娱乐场也是一座文化艺术的殿堂。
经常有音乐会、舞蹈表演和戏剧演出在这里举行,吸引着众多艺术爱好者的驻足观赏。
6. 在巴登巴登娱乐场,你可以感受到浓厚的社交氛围。
人们穿着典雅,交谈着,享受着娱乐的同时也展示着自己的品味和身份。
7. 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赌博的场所,更是一个文化交流和社交活动的中心。
无论你是来寻找刺激的赌博体验,还是想感受历史与艺术的魅力,巴登巴登娱乐场都能满足你的期待。
总之,巴登巴登娱乐场以其雄伟的建筑、奢华的内部装饰、多样化的娱乐设施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受欢迎的娱乐场所之一。
无论你是来赌博、休闲还是追求艺术,这里都能给你带来难忘的体验。
引言
德国是一个单一民族的国家,经过多年的合分,终于形成了统一的德意志联邦共和国。
在德国,在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建筑风格,形成了风格迥异的建筑个性。
南德巴伐利亚地区处处可见的是清新明快的巴罗克式建筑,表现的是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世俗情趣。
在北德则多是庄重严谨哥特式建筑,以卓越的建筑技艺表现了神秘、哀婉、崇高的强烈情感。
各地的建筑是与其地区的文化传统密不可分的。
但单就古堡教堂的建筑风格而言,除地区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即建筑的时间差别,因为在欧洲历史发展中,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有着明显的不同,可分为罗曼式的、哥特式的、巴洛克式的、文艺复兴时期的、古典主义的各种风格。
一、罗曼式风格
罗曼式(Romanik),又叫罗马式,是从9到13世纪初的建筑风格,因采用古罗马式的卷、拱而得名。
罗是厚实的砖石墙、窄小的窗口、半圆形拱卷、逐层挑出的门框装饰和高大的塔楼。
罗曼式教堂给人以雄浑庄重的印象。
罗曼式的建筑风格是外表轮廓分明,门窗和拱廊采用半圆型、桶型或交叉拱顶,给人一种厚实、坚固、稳重的感觉。
塔高96.75米的施佩耶尔的纪念教堂就是德国最大的罗曼式建筑。
二、哥特式风格
哥特式(Gothic)是13到16世纪流行的建筑风格。
它最先在法国出现,随后传入德国并发扬光大。
哥特式建筑大部分是教堂,也有市政厅等世俗建筑。
比如地处南德巴登-符滕堡州的弗赖堡大教堂,建于1340年,是哥特时期欧洲最精湛的、最有魅力的建筑,它与科隆的圣·彼得大教堂同属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风格。
它的特点是:广泛运用线条轻快的尖拱卷,造形挺拔的尖塔,轻盈剔透的飞扶壁以及彩色玻璃镶嵌的修长花窗。
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
新的框架结构以增加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阔空间,常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
另外,北德各地还建有不少砖砌的哥特式教堂。
三、文艺复兴式
文艺复兴式(Renaissance)是随着人文主义思潮出现的建筑风格,最先在意大利兴起,从16世纪初开始,在德国流行了百十年左右.它在建筑轮廓上讲究整齐、统一、合比例与条理性,构图中间突出,两边对称,窗间有时设壁龛、雕像.在德国文艺复兴式主要用于世俗建筑,如市政厅、宫邸和富商宅第.在Würzburg 最典型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当属有400多年历史的Alte Uni,Festung Marienberg 也曾在17世纪初按照Julius Echter的意愿建成了文艺复兴风格.
四、巴洛克式风格
巴洛克(Barock)艺术风格起源于意大利。
德国建筑师把意大利巴洛克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
到18世纪上半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这主要用于教堂和宫殿廷建筑。
作为巴罗克和洛可可式建筑的典型代表有班茨、埃塔尔修道院的教堂、十四圣者大教堂及施泰因嘉顿附近的维斯教堂。
这种建筑的特点是重于内部的装饰.其全体多取曲线,常常穿插曲面与椭圆空间。
放荡不羁,极尽奢华是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在巴洛克建筑里装饰满了壁画雕塑。
企图以丰富多变的风格炫耀人们的视觉,并用夸张的纹样形式.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
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
五、古典主义风格
古典主义(Klassizismus)流行于18世纪后半叶和19世纪。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
在建筑方面古希腊罗马的柱廊、庙宇、凯旋门和纪功柱成为效法的榜样。
采用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
柏林的勃兰登堡门是其中之一,它以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六、其他地方色彩的风格
德国的地方建筑风格16世纪初,德国建筑地方性很强,迟迟不能形成有影响的风格。
建筑平面布置不整齐,没有内院,体形自由。
底层采用砖石,楼层采
用木构架,构件外露,安排得疏密有致,装饰效果很强。
屋顶特别陡,里面有阁楼,开着老虎窗。
圆形或八角的楼梯间凸出在外,上面戴看高高的尖顶,也有楼层房面的局部悬挂在外面冠至尖顶的样式。
6世纪后,受意大利影响逐渐明显,柱式被广泛采用,构图趋向整齐,风格趋向一致。
德国南部建筑大多为北意大利式样,西北部比较接近于荷兰式样,北部较多地保留了中世纪的建筑传统。
18世纪后,德国建筑移植了法国建筑艺术,兴建了一批公共建筑。
这些建筑部具有独创性,有强烈的德国特色,室内装饰达到很高的水平,巴洛克和洛可可的题材和手法与墙式混合任一起,变得毫无节制。
七、德国与中国的建筑风格对比
历史上,中国建筑在艺术特色和技法上重视中外交流,曾对日本、朝鲜、越南和蒙古等国建筑产生过重大影响。
今天,现代的中国建筑在保留传统风格的同时,也借鉴西方的艺术特色,兼容并收,不断发展。
对比德式与中式建筑,不难看出他们之间的相同点。
中国不同的地域也有着截然相反的建筑风格。
比如上海,现代化国际大都市更偏向于现代风格的建筑;比如古城西安,积淀着上千年中国历史的城市,更偏爱用仿古性的建筑来保持她的古朴;比如乌鲁木齐,聚集了多个民族的地域,汉文化与多种民族文化融合而衍生出特立独行的建筑。
当然,中国建筑较之德国建筑有着自己独有的鲜明特点。
中国建筑是辉煌的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建筑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一起组成了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中国建筑是世界唯一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是中国人的伦理观、审美观、价值观和自然观的深刻体现。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架结构为主要方式,合理运用建筑比例、尺度、节奏、均衡、层次等艺术手段,其总体风格是古朴、典雅和静谧,表现出中国文化特有的气质和美学倾向。
基于深厚的文化传统,中国建筑艺术的主要特点包括:突出皇权至上思想和严密的等级观念,宫殿和都城规划的成就最高;特别注重群体组合的美,建筑群以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为主;尊重自然,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调;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