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修订版新教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一节实践与认识
- 格式:ppt
- 大小:11.56 MB
- 文档页数:87
潍坊科技学院教案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授课人:理论上,有利于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的唯理论和经验论;实践上有利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有利于注重调查研究。
2、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将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
(二)从认识到实践1、重要性:从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要达到这个目的,就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正确的行动。
只有在正确的思想理论指导下,才能自觉地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
二是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的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只有这样,理论才能真正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即理论具体化和实验或试点的环节(基础科学-应用科学---实验---推广;社会科学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计划方案、方法、步骤、行动口号等----试点)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化为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方法是理论的具体化。
如,调查研究等方法。
好的理论和政策需要干群理解掌握才能化为实践中的力量。
为此,要掌握正确的工作方法。
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对群众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不能急于求成,不能采取生硬粗暴的强迫命令手段强制执行政策。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第01讲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从古至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一起来,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实践观引入到认识论中来,克服了以往唯物论在认识论上的局限性,认为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第一的基本的观点,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从而引起认识论的革命。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性作用,具体表现在四方面: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沟通主体和客体的桥梁,认识作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而唯一能使主客体相互接触的就是实践。
如果没有实践这个桥梁,主体就无法达到客体,认识也就不会发生。
人的认识能力和作为认识结果的知识,都只能来源于实践。
强调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并不否认可以从他人和书本获得知识。
书本上的、他人的知识,对我们来说是间接的。
在他人、在第一次获得这种知识的人那里,仍然是直接的,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所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第一,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 第二,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
首先,实践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经验,既包括继承前人的实践经验,又包括当代人的实践经验。
其次,实践还为人们认识新领域、解决新问题提供新的物质手段。
第三,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恩格斯指出:“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人们在实践中,不仅改造客观世界,而且也改造着自身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唯有实践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