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初探(钟涨宝、聂建亮)
- 格式:pdf
- 大小:163.81 KB
- 文档页数:3
关于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相关问题的再思考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者在不破坏土地资源利用的基础上,通过与农村土地承包者签订协议,无偿或有偿退出承包地并将其承包权转让给他人。
这一政策意在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提高农村土地的利用效率以及农民的收入水平。
在实践中,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政策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再思考和探讨。
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是否应以现金补偿的形式进行,还是可以采用其他形式。
当前,有的地方将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政策仅限于现金补偿,这种做法可能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农民需要资金来投资其他产业,但并非所有农民都愿意接受现金补偿。
有必要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其他形式的有偿退出方式,如股权转让、土地流转租赁等,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需求。
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的程序和制度需要进一步完善。
目前,由于缺乏明确的政策指导和相关法规,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往往成为“灰色地带”,容易引发纠纷和纠纷。
有必要建立健全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的程序和制度,明确权责,规范操作,提高农民的知情权和维权能力。
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政策解决了土地流转和承包制度改革的一些问题,但仍存在一些潜在的挑战。
承包地有偿退出可能出现部分地区土地流转不畅、资金不到位等问题,造成土地资源 underutilization or degradation。
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农村土地有偿退出与土地流转等政策相衔接,鼓励土地流转,提高农民灵活性,促进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还面临一些社会影响问题,如土地逐渐集中、社会不稳定等。
政府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保障弱势群体的利益,并加强农村土地管理监督,避免不正当竞争和操纵。
农村承包地有偿退出是一项重要的土地政策,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民的收入增加。
这一政策的实施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农村土地资源的潜力,实现农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和农村土地利用的变化,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成为了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农地承包权退出是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归还和支付,是农地经营权流转的一种形式。
在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中,政府、村集体和农户是三个主要当事人,他们之间的利益关系及如何实现土地持有者的权益保护、农地集约化经营、城乡统筹发展已成为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热点问题。
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进行深入研究,对解决当前我国农地流转中的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现状1.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法律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27条和农村承包地承包经营权的有关规定,农户经承包合同可以将自己承包的土地流转给其他农户或者承包给其他农户。
如果需要退出承包地,应当依法取得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同意,并按照有关法律程序进行。
2. 农地承包权退出的主要形式目前,农地承包权退出的主要形式包括自愿退出、因故退出、政府收回和其他形式。
自愿退出是指农户因个人意愿或者经济原因选择退出农地承包权;因故退出是指农户因病、因公务、因学习等原因需要退出农地承包权;政府收回是指政府依法对农地承包权进行收回,比如土地征收或国有农场的土地收归;其他形式包括农地承包权的转让、继承等。
3.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在现实中,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存在一些问题。
政府对农地流转和承包权退出的监管不够,存在地方政府对土地流转违规问题。
农地承包权退出缺乏规范化的程序和制度,导致土地权属不清晰,流转交易难以进行。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对农户的保护不够,农户在退出过程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权益受损等问题。
三、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影响因素1. 政策因素政府在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中的政策调整,直接影响着农地流转和退出的实际操作。
政府的政策是否健全、有效,是否能够保障农户的利益和权益,是影响农地承包权退出的重要因素。
2. 经济因素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发展受到农村经济水平、土地资源状况、农民生产能力等因素的影响。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研究近年来,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面临着一些困境和挑战,比如盲目扩大土地流转规模、违法违规转让土地承包权、转让后的土地流转产业化程度不高、一些农民对土地承包权的退出仍保持谨慎等等问题。
因此,探究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科学性和可管理性乃至实践性显得非常重要。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简单来说就是指农民将其承包的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转移、退让或撤资的一项制度安排,它与土地流转不同,是一个解除土地承包关系的制度,是对农民土地经营权的一种选择性退让。
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农民的经济利益,同时也影响农业的健康发展。
1. 合法合规的原则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必须严格遵循法律法规的规定,经审核通过后才可进行。
2. 稳定可持续的原则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应当以实现耕地保护政策目标为基础,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稳定可持续的原则是退出机制有效运行的基础,也是农村土地保护的重要保障。
3. 公平合理的原则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应当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并根据市场化的原则,对退出的价格进行公平评估,并对价格评估进行监管和审核,防止价格损失和权益受损。
4. 投入回报的原则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应当以增加土地短缺的供给且提高耕地利用水平为目标,承担着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因此,应要求退出流转的土地要有良好的流转效益,让土地从而实现更好的投入回报。
1. 内部转让农民间的土地内部转让,是指在原有承包土地范畴内,由本村(组)的农民之间互相转让土地承包权。
内部转让最为常见,实行这种方式对于农民来说成本较低,参与门槛较低,流转诚信度高,有利于促进土地流转的正常进行。
2. 公开竞价公开竞价是指在有关承包权退出机制中,出让方应当以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价出让方式,直接向社会公众公开拍卖、挂牌等形式进行转让,并且进行资格审核,出让方选择出价最高的竞买人获得承包权。
采取公开竞价转让的形式可以有效的增加土地的成交率和出让价格,提高了土地的流转效益。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研究【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基本内涵与制度背景,阐释了农地承包权的自愿退出、农地承包权的强制退出内涵。
对完善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建议。
作者认为,构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必须将农民意愿放在首位,强制退出后仍需保留其土地承包权,在今后应加大有效保障机制的建立,合理完善相应配套制度。
【关键词】农村土地;土地承包经营权;农地退出机制一、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基本内涵与制度背景1、基本内涵在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伴随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度实行而产生的一种土地使用权利。
[1]农地承包权退出是指农民在政策的指导下自愿放弃其对土地承包的权利,或是在满足某些法定条件时强制农民从土地中退出的制度。
在理论界,土地承包经营权与土地承包权彼此之间长期存在意见分歧。
特别是新《土地承包法》颁布后,对三权分立的制度进行了法律界定,但是立法者在法条中也使用了土地承包权的表述,这似乎有混淆之嫌。
笔者认为,这里的土地承包权是指土地出让后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一种权利划分。
是由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以外的其他人承包转让的土地经营权的衍生权,其权能等同于土地承包经营权。
本文所研究的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是指作为用益物权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农村居民涌入城市后,使农村土地荒废无法得到有效利用后,不保留其基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身份所拥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完全退出不再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权利,使土地承包经营权由使用权权能逐步走向私法物权意义上的财产权权能的一种退出机制。
2、制度背景自1958年以来,我国一直实行限制农民从农村退出的政策,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也没有关于农地承包权退出的制度设计。
[2]但是随着社会不断发展,城市和发达地区对产业工人的需求不断增加,再加上农地数量有限,这就导致大量农村居民为了获取更多收入而涌入城市。
然而,由于缺乏有效的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使得农村土地规模化发展陷入困境,大量土地不能得到有效利用。
论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健全*○钟涨宝聂建亮[摘要]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现实需求、制度反思和政策考量的结果。
在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中,明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本规定性是基础,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是关键,发展多种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方式是要求。
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路径选择是构建退出方、承退方和第三方的三方实践模式。
[关键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三方实践[中图分类号]F3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12X (2012)—01—0084(04)[作者]钟涨宝,教授,博士生导师,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聂建亮,硕士研究生,华中农业大学社会学系(华中农业大学农村社会管理研究中心),湖北武汉430070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有效地解决了农业劳动激励不足的问题,极大地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获得,也为农民的生活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然而,随着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我国农村人口与耕地资源的配置状况发生了很大变化。
特别是随着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农民工进入城市成为“城里人”后,如何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和解决好社会保障问题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对于提高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一、应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1.现实需求: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迫切性我国不同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土地细碎化问题,无论土地细碎化对农业收入的影响是正向还是负向,显然农民若想通过在细碎化的土地上从事农业生产而致富,并不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完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作者:陈明鹤来源:《党政干部学刊》2013年第11期[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以农民和土地这两种资源的流通满足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双重需求,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因为其不完善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
完善土地权利退出机制应该以保护农民利益、提供农民保障为宗旨,保证农民在让渡出土地权利之后,能够顺利融入城镇化进程,获取非农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和后代的顺利转业。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城镇化[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1-0050-05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与城镇化发展(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土地承包法》第十八条规定:“按照规定统一组织承包时,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平等地行使承包土地的权利,也可以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
”这说明,我国现行的土地制度是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
顾名思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指农民让渡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以非农业生产代替原本赖以为生的农业生产经营活动。
我国当前实施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体现了退出机制的基本作用,即通过退出机制实现资源的自由流动,包括农村土地和农民这两种资源。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区别于阿尔伯特·赫希曼和林毅夫的退出机制、退出权的地方在于这种退出不是为了表达农民的不满,而是农民依据退出权选择新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有三种途径:土地流转、土地征收以及农民转户。
根据《土地承包法》的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土地流转的速度和规模都有极大的提高,农民通过土地流转部分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保留自己承包权的同时流转出土地的经营权。
国家以公共利益使用为目的征收农民的土地,使农民完全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土地征收造就了我国大量的失地农民,也是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中具有政府强制性的一个途径。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研究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成为了一个热点话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人口外流,农村土地资源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
如何合理地利用和配置农地资源,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政策层面和实施层面分析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重要性,并探讨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改进建议。
1. 保障农民权益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有效地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
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人口外流的情况下,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可以为农民提供合理的土地退出渠道,从而保障他们的土地权益和财产权益。
2. 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和实施,可以促进农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通过引导农业产业的发展和推动农村土地的流转,可以更好地优化农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动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3. 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二、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政策分析我国《土地管理法》规定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让和转让制度,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提供了法律依据。
我国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支持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税收政策和金融扶持政策,为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实施提供了政策保障和支持。
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政策目标主要包括:一是推动土地流转和种植业现代化;二是提高农民收入和提升农业产业的发展水平;三是优化农地资源的配置和土地利用效率。
目前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存在着一些不完善的地方,主要包括:缺乏相应的政策配套和实施细则、土地交易市场不够完善、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不足等。
在实施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对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监管不够到位,存在一些违规行为和滥用权力的情况,需要加强监管力度和规范管理。
为了更好地推动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实施和推广,需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实施机制和配套措施,包括: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登记和备案制度、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的融资机制、加强对农民的政策宣传和培训等。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研究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指,依照规定程序,农户因个人意愿或政策性因素,结束其对承包地的经营权,将土地返还给国家或转让给他人的制度性安排。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建立,既有助于保障农村土地所有权的稳定,也是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基础性制度安排。
一、退出机制的现状近年来,随着出现土地流转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问题,一些地方政府出台了政策规定,以便农地承包者“依法退出”。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资金不到位、惠农政策没有及时跟进、部分地区农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等原因,导致退出机制的实施出现一些阻力。
这其中涉及到采取何种转换方式、价值评估准则的统一、资金来源和数量、以及保障各方合法权益等一系列问题。
二、退出机制的改革方向在建立健全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过程中,应该采取的措施如下:1、制度安排的改进,以确保各种退出方式的合法性给予承包人权利选择在退出的处理上,不仅应该考虑政府拥有土地的权利,也需要考虑维护农户的切实合法权益。
适当扩大承包人退出的途径,通常包括了暂停承包、直接转让、转回政府、出租或协议转让等形式,这样方可最大限度确保农民的合法权益和国家土地所有权利的不变性。
2、完善退出机制的措施,使之更加透明、规范加强农地财产登记、统一审批退出农地承包经营权需要严格审批,但是各级审批机关在审核流程、审批结果、以及防范滥用打造合理正确的土地出让所志愿的问题上存在许多待解决问题。
加强政府采购监管、财产登记、维护土地权属等制度的规范,对申请退出的人数、申请土地、权利的形式等进行明确、实施严密的监管措施。
3、提高资金运转的效率,使退地的财产有保障创新资金促进机制在增加资金投入,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前提下,探索一系列投入模式和单项扶助政策,鼓励企业、金融机构等投资方通过符合国家政策的退出土地流转,在致力于达到农民精准带动及乡村资源及机会优化配置方面起到更大的社会效益。
三、总结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推进农村流转的重要保障制度,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不断受到各种根本性问题的影响,造成了政策执行的不畅和农地承包人权益的受损。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研究一、引言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城镇化和农村人口外流的加剧,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愈发显得重要。
本文从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定义、现状和存在问题、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探讨,以期对此问题有所启发。
二、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定义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即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因工作、学习、生活等原因,申请退出农地承包经营权,并由集体经济组织根据现行法律法规及相关规定予以审批,最终将其原承包地流转给其他农户或用于集体经济组织合作开发。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地机制对于农村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 现状当前,我国的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已经在一些地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中得到了规范和明确,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一方面,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缺乏有效的市场化机制,缺乏价格形成机制,导致农地资源的配置效率不高。
政府对于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监管存在不足,导致一些地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行为不够规范,甚至存在一些违法违规的情况。
2. 存在问题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退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程序不够规范,流程不够清晰。
由于相关政策法规的不明确和执行不到位,导致一些退出行为无法得到有效规范,给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带来了困难。
缺乏有效的退出机制和流转市场,导致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难度大、流转价格低,进而影响了土地资源的有效配置。
政府监管不到位,导致一些地方存在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不规范甚至违法违规的情况,严重影响了农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一些农户对于退出农地承包经营权持观望态度,这也给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带来了不少困难。
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农业生产的不断发展,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也在不断完善。
未来,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发展趋势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建立健全的市场化流转机制。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研究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指根据法律法规规定,以及政府及相关部门指导意见,依照市场化、法制化原则,规范化地退出承包经营权,以保障土地资源在合理、科学的使用和有效流转的前提下,促进农村土地资源高效利用,提高农民收益和社会效益的一种机制。
目前,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已经逐渐完善,并逐渐向全国推广。
下面依次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研究。
一、政策法规的制定与完善政策法规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起着重要作用。
在政策法规的框架下,农村土地流转已经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公共机关出门再来回证清单》等法律法规的指导下,都规定了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方式。
此外,各地也出台了相关的政策法规,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进行完善,如《北京市农村承包地经营权有偿退出实施办法》、《湖南省农村承包地流转交易实施办法》等。
这些政策法规的制定和完善,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操作规范。
二、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与发展为实现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必须要建立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
不同地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设和发展具有较大的不同性,在发达地区,如江浙沪等地,已具备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土地流转市场,流转效率相对较高。
在中西部地区,土地流转市场的建立还不够完善,流转效率相对较低。
此外,土地流转市场还面临着地方市场监管、土地质量评估不健全等问题。
三、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与社会保障体系的结合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正在加速。
承包权的退出将会给农民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为此,必须要对农民的权益进行保障,在退出过程中给予一定的经济和社会保障。
在此基础上,结合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进一步规范土地流转市场,使土地流转更加公开、透明、稳定、可靠。
根据退出模式的不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分为有偿退还和无偿退还两种。
有偿退还是指承包经营者将所持有的承包经营权以某一价格有偿转移给其他人或向国家无偿退出,由国家按照一定的原则设定退出价格进行回购、赔偿。
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研究农地承包经营权是农村土地使用权的一种形式。
承包经营权的设立令农民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也推动了农村土地的规范化管理。
然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一直是资产流转和农地重组难以推进的主要难点。
本文旨在分析农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随着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承包期届满、转让等问题变得十分迫切。
目前,农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1. 续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规定,土地承包期限为30年。
部分农地承包经营权已届满,但由于政府规定可以续期,因此继续使用。
然而,续期会使土地流转受限,影响土地产权交易和农村土地规模经营化。
2. 转让:承包经营权转让是一种有效的退出方式,也是土地流转的重要方式之一。
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农民仍然对土地流转存在疑虑和误解,导致流转难度较大。
此外,地方政府的干预也带来了不少问题。
3. 自行放弃:一些承包农户放弃承包经营权,但土地被放着没有用,浪费了农村资源。
同时,退让农户的种植技术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粗放式的经营方式严重浪费资源。
以上三种方式都存在不同的问题,特别是土地续期会加剧农村土地碎片化和产权分散化,从而制约农村资源的有效利用。
综合国内外经验,应该通过特许经营、土地交易市场、产权合作等方式推进承包地流转和土地规模经营化。
1. 市场机制不健全目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主要通过交易市场和政策引导两种方式进行。
但是,土地交易市场还未形成普遍规模,而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相对有限。
2. 农村土地流转观念滞后当前,大部分农民依然抱有“土地如子女”等传统的土地观念,难以接受土地流转。
此外,一些农民还存在土地流转后失去保障的顾虑。
3. 农民安置问题农民安置是农地流转必要的环节。
但是,目前安置政策乏力,地方政府对农民的安置问题重视程度不够。
应该加大土地交易市场建设的投入,推动市场化交易,促进土地流转。
此外,可以在政策层面推动承包农户合作、土地特许经营等模式的发展,增加土地流转切入点。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研究一、引言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逐渐成为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关注的焦点。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是指农民将自己的承包地出租、转让、抵押或交换给其他人的行为。
这一机制的存在对于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经济收入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地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对于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促进农村产业发展,维护农民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现状和问题农村土地承包制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建立的一项重要制度,其为农民提供了土地承包权,保障了农民的土地使用权和收益权。
在实际的承包土地管理中,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却存在着一些问题。
当前农村土地存在着流转难和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
由于我国土地流转市场不够发达,导致部分农民难以流转出自己的承包地,而一些有实力的农户却无法获得更多土地以发展规模化经营。
农地承包权退出所获得的收益也存在不均衡的现象,一些地区和农户的承包地流转收益少,甚至无法获得利益。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在实践中存在着一些法律制度上的漏洞。
目前我国土地流转市场的法律规定不够完善,无法有效约束土地承包权退出行为,容易导致一些不法经营者进行非法占有和侵害农民权益的行为。
这不仅损害了农民的合法利益,也影响了农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对于农村产业发展和土地资源保护的作用还不够明显。
由于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市场运行机制,导致一些乡村土地流转存在着低效率和低品质的问题,无法有效推动农村产业的发展和提升土地资源的价值。
针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学术界和政府部门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一些改进的方向。
需要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的法律制度。
要加强对于农地承包权退出行为的监管,明确规定土地流转交易的程序和规范,建立健全的法律制度框架,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要加强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监测和评估。
通过对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监测和评估,可以及时了解农地流转市场的运行情况,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确保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有效运行。
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王建友【摘要】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主动退出被忽视是当前土地利用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是当前农村土地制度深化改革的重要方面.完善农户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需要保证农民的自由选择权,重点建立农户农村土地经营权退出的程序、冷静期、引力机制、联动支持政策体系及充分补偿等机制.【期刊名称】《农业经济与管理》【年(卷),期】2011(000)003【总页数】7页(P47-53)【关键词】农村土地利用;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健全【作者】王建友【作者单位】浙江海洋学院,浙江舟山 31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301.2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为解放农村生产力,赋予农民的最重要的经营自由权。
国内一些专家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面展开了广泛研究,对土地流转的内涵、合理性进行探讨(钱影,2008);也有从宅基地退出机制方面进行研究,探究宅基地的土地整理、开发利用及权益保障等问题(欧阳安蛟等,2009)。
其实无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还是宅基地流转都是农民在一定程度上行使退出权的表示。
目前对于农民宅基地退出问题在理论上可以探讨,实际上从民俗和传统乡土观念来看并不现实,但是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问题却是农村土地制度发生变化的重要方向。
因为随着我国工业化及城市化的加速,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是一个国家转型的长期趋势,特别是随着第二代农民工在城市出生、成长,他们和户籍所在地的农地联系越来越淡漠,因此,如何在实现农村公共产品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促进广大农民工实现市民化转型,对于保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提高耕地资源的配置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成本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缺失及其表现现行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是农村乡土社会稳定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石。
作者: 陈明鹤
作者机构: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沈阳110004
出版物刊名: 党政干部学刊
页码: 50-54页
年卷期: 2013年 第11期
主题词: 土地承包经营权 退出机制 城镇化
摘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以农民和土地这两种资源的流通满足人口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双重需求,但是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因为其不完善性影响了作用的发挥。
完善土地权利退出机制应该以保护农民利益、提供农民保障为宗旨,保证农民在让渡出土地权利之后,能够顺利融入城镇化进程,获取非农生产、生活方式,实现自身和后代的顺利转业。
建立农村承包地退出机制需要政策支撑
作者:高强
来源:《农村工作通讯》 2017年第5期
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应重在机制探索,短期目标是在“三权分置”的框架下,引导进城落户农民在保留承包权的前提下,通过流转经营权放弃对承包地的直接经营,稳定获
得土地租金收益。
着眼长远,需要充分利用二轮承包结束前十余年这一黄金窗口期,加紧部署
试点试验,为将来在更广的范围内实施土地退出积累经验。
具体来看,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
权市场化退出机制,需要从城镇和农村两方面入手,重点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构建相互衔接、
动态调整的政策体系;二是建立上下联动、有效对接的财政支持体系;三是培育精准定位、务
实高效的市场化中介服务机构;四是及时调整和完善有关法律,为建立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
出机制提供法律保证。
探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关键词: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途径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进程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这为减少农村人口,提高农村人均耕地面积创造了条件。
然而,由于缺乏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已经转移就业的农民无法摆脱土地的束缚。
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现有土地承包经关系长久不变的前提下,逐步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机制,实现农民从农村有序退出,具有重要意义。
一、现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一)现行土地制度允许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但没有体现财富效应《土地承包法》规定,农民有自愿放弃承包土地的权利,但退出得不到相应的补偿尤其是土地经营权的价值补偿,只是承包方对其在承包地上投入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有权获得相应的补偿。
由于补偿的不合理性,土地承包权所包含财富效应没有充分体现,大部分农民工无奈过着“亦工亦农”、“亦城亦乡”的两栖生活,增加了社会成本。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一项用益物权,根据确立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的基本原则物权的排他性,权利主体可以排除他人的干涉而自由行使自己的权利,而用益物权所具备的特征是可转让性,有可转让的物权才是有效率的,才能体现财富效应。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缺乏相应的保障措施在国家对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没有完善时,很多农民对于土地经营权退出后有后顾之忧,一定程度逆向强化了土地的失业保障功能。
在国家废除农业税费的情况下,农民还享受种粮补贴、两免一补等政策优惠,而农民在城市中面临就业困难、房价较高、优质教育资源紧张等问题,且城乡户籍所捆绑的利益差距缩小,导致农民抓住土地经营权牢牢不放。
就是让土地荒芜也在所不惜,即时土地经营权一定程度在流转,也是流转期短、随意性强、纠纷多,所以当前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对农民承包经营权退出有不能退、不想退等障碍,出现土地荒、浪费、闲置等状况,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
(三)土地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形成受阻于当前农村土地经营方式中国农村人口众多、人地关系紧张是我国农村的基本国情。
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研究随着我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农地承包权退出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
农地承包权退出指的是农村集体所有制土地由农户承包使用的土地使用权终止,并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和标准退出承包地的土地利用方式。
近年来,随着农地承包权的不断流转和减少,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就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探讨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完善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提供参考。
目前,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主要包括自愿退出和非自愿退出两种方式。
自愿退出是指农户在符合规定的程序和条件下,自愿放弃土地承包权退出的。
非自愿退出是指政府根据法律规定和国家政策,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促使农户退出承包权。
这两种退出方式各自有不同的特点,但都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自愿退出方面,一些农户由于个人原因或经济条件等因素,对土地承包权的退出意愿不强烈,导致自愿退出的进程缓慢。
一些地方对自愿退出的政策支持措施不够完善,无法有效引导农户自愿退出。
非自愿退出方面,政府在推进非自愿退出时,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强制性,导致农户的合法权益受损。
由于农地承包权退出涉及到农户的利益问题,目前还存在着一些法律和政策法规不够完善的问题。
二、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农地承包权退出机制在实践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政策法规不够完善。
目前我国农地承包权退出的相关政策法规还不够完善,对于自愿退出和非自愿退出的具体操作程序和标准等都需要进一步明确和规范。
2.农户利益保障不到位。
在农地承包权退出过程中,农户的利益保障不到位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在推进农地承包权退出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强制性,导致农户的合法权益受损。
3.土地资源配置优化不够。
目前,由于土地承包权的不断流转和减少,一些地方土地资源配置不够优化,在土地流转和退出后,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利用障碍和资源浪费。
4.农民就业安置问题。
第15卷第6期2017年6月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uai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C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Edition)Vol. 15 No. 6June 2017DOI:10.3969/j.issn.2095-333X.2017.06.008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完善^裴丽平(安黴财经大学法学院,安黴蚌埠233030)摘要: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现代化农业的发展,使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的必要性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讨论。
近几年,中国正在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现行的农村土地退出机制存在诸多不足。
要想缓解土地的固化,实现农村大规模、高效率地经营,从而推动现代化农业并解放农村多余劳动力,打破二元分割的城乡结构,都应立足我国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及现实需求,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完美退出。
关键词: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机制;价格评估中图分类号:D922.32文献标识码:A―、我国土地承包权退出机制的现状及缺陷(一)我国土地经营权退出制度的现状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和《关于审理涉及农村土地承包纠纷案件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的规定[1],我国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退出主要路径有:举家进城落户,主动交回农地;农业转非农业,未主动交回的,集体组织强制收回;妇女因婚姻关系的产生、变更、消灭,集体组织收回承包地;承包地被征收等。
我国法律虽允许农民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但我国城乡二元分割的土地制度对农村户口转为城市户口有着严格的限定,农民退出不易。
另外,农民在享有承包地的情况下,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退出其都没有任何利益可得,致使农民的退出意愿不高,自然不会选择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
同时农地的退出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发包人强制退出时,承包人一般会有着相当的抵触,会造成不可估量的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