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模型驱动的WS-CDL服务组合可靠性预测方法
- 格式:pdf
- 大小:723.76 KB
- 文档页数:8
模型驱动的Web服务合成
季磊
【期刊名称】《计算机工程》
【年(卷),期】2007(033)018
【摘要】随着已有Web服务数量的不断增加,如何利用现有的Web服务创建新的更复杂的Web服务成为一项新的研究课题.该文提出了MDA模型转换驱动的合成Web服务开发方法,针对Web合成的静态建模部分,提出了建立Web服务静态结构平台无关和平台相关模型的方法,给出了二者之间的转换规则.
【总页数】3页(P100-102)
【作者】季磊
【作者单位】解放军总医院计算机室,北京,10085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3
【相关文献】
1.5T系统整合中基于模型驱动的Web服务组合方法研究 [J], 艾利锋;刘春煌;杜彦华
2.模型驱动架构的语义组合Web服务的验证 [J], 蓝荣贵;王勇;朱正东;李增智
3.活动预测模型驱动的Web服务合成 [J], 汪晖
4.模型驱动的Web服务组合的QoS属性的研究 [J], 陈营;李绪蓉;谢强
5.智能Web服务及其元模型驱动的开发环境 [J], 陆潇华;李银胜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杨波;黄洪钟;郭夙昌【期刊名称】《中国科技论文》【年(卷),期】2007(002)010【摘要】传统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通常基于一系列不符合实际情况的假设,因而其适用性和准确性受到了较大的影响.近年来,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建模方法受到了广泛的重视,一些文献提出了基于人工神经网络和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软件可靠性模型.由于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不对软件的内部错误及失效过程做任何假设.因而其适用范围较传统的软件可靠性增长模型更广.对于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其使用的软件失效数据对模型的预测精度有很大的影响,但现有的文献未对此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并指出对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应使用累计失效数据而不应使用失效间隔数据;应使用最近的部分失效数据而不应使用所有观测到的失效数据.本文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基于遗传算法的模型参数优化方法.应用三组现有文献中的实际软件测试数据,对所提出的软件可靠性模型与现有的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总页数】7页(P768-774)【作者】杨波;黄洪钟;郭夙昌【作者单位】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成都,610054;电子科技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成都,61005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11.5【相关文献】1.数据驱动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在石油工业信息系统中的应用 [J], 刘洪太2.数据驱动与半数据驱动模型在降雨径流模拟中的应用与比较研究 [J], 阚光远3.数据驱动研究范式和一流高校数据服务支撑体系研究——首届全国高校数据驱动创新研究大赛综述 [J], 崔海媛;罗鹏程;赵静茹;聂华;王继民;张久珍4.考虑排错过程引进故障的开源软件可靠性模型研究 [J], 米晓萍;王金勇5.基于狼群算法的软件可靠性模型参数估计研究 [J], 于苗苗;朱兵;李震;王东升;魏海峰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一种低功耗的WSN数据多节点联合预测冗余控制模型汪宏海【摘要】随着物联网的快速发展,无线传感器及其网络的应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高度,而传感器节点的寿命和能耗问题一直制约着其进一步发展.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预测回归控制模型,能够对节点进行回归预测分析,通过将融合多个节点构建多元回归模型,能够对历史数据进行融合,从而能够提高单个节点的准确性并有效降低能耗,还可以提供一定的节点冗余支持,即在部分节点失效时仍可采用控制模型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通过在样本区域部署测试系统,结合“小气候”特点对控制模型进行了测试,验证了预测回归模型的有效性.【期刊名称】《安阳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8页(P30-37)【关键词】无线传感器网络;回归预测;能耗控制;系统冗余【作者】汪宏海【作者单位】浙江旅游职业学院,浙江杭州311231;苏州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93.03随着无线传感器所释放的对各领域的巨大推动力,该技术正逐步从理论研究领域进入实际工程应用阶段[1]。
如以物联网应用系统中,无线传感器网络感知节点的设计与实现关键技术上已经有较全面的研究,包括工作模型、网络结构设计、硬件设计、底层操作系统、传感器驱动以及上层应用等。
但在实际工程应用中仍有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有无线传感器系统的使用寿命和节能两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为了延长无线传感器使用寿命,需尽量减少其工作时间,但会导致其工作周期延长;虽可以延长设备使用寿命,但是会引起系统的不稳定[2]。
特别是在一些实时性要求比较高的环境,WSN的工作才会有意义。
如果传感器不能及时地将各项数据传回控制中心,可能会导致较为严重的后果,如应用于多轴飞行器无线控制网络中,将有可能导致飞行器坠毁、失联等灾难性的后果。
但是由于无线传感器的工作寿命与开启次数有密切关系[4]。
采用有线方式供电又无法发挥无线传感器网络的优势,而且由布线引发的各种困难也不可避免。
模型驱动的反应式系统软件开发方法与应用
谭琪璘;毛宁
【期刊名称】《航空计算技术》
【年(卷),期】2018(48)5
【摘要】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已无法应对由复杂反应式系统的并发、混合与实时性特点所带来的挑战.以实际项目出发,从分析、设计及验证3方面介绍了模型驱动的反应式系统软件开发过程及建模方法.通过多目标平台的集成与应用,验证了模型驱动软件开发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反应式系统软件的开发效率及准确性.
【总页数】5页(P76-79,84)
【作者】谭琪璘;毛宁
【作者单位】航空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8;航空工业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陕西西安71006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11.52
【相关文献】
1.基于模型驱动的汽车电子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J], 查正运
2.模型驱动的领域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J], 王飞
3.一种模型驱动的笔式表单界面软件开发方法 [J], 樊银亭;滕东兴;马翠霞;杨海燕;戴国忠;王宏安
4.模型驱动的\"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r课程教学探究 [J], 王铁鑫;陶传奇
5.基于模型驱动的软件开发方法研究 [J], 刘晓宇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于Web Service服务质量的预测建模
赖永浜
【期刊名称】《科技传播》
【年(卷),期】2012(0)21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上出现越来越多的Web服务,伴随而来的结果就是大量功能相同或相似的Web服务的涌现,这给用户服务的选择制造了一个难题,因而在功能选择的前提下基于服务质量来选择Web服务成为一种趋势。
为了帮助用户动态择出最能满足用户需求的Web服务,本文提出一个基于Web Service 服务质量的预测建模,通过动态的预测Web服务下一阶段服务质量来帮助用户选择最优服务。
【总页数】2页(P193-193,189)
【作者】赖永浜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上海20180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P39
【相关文献】
1.基于SLA和Web Services技术的服务质量监测系统 [J], 苏爱华;张国清
2.一种增强Web Services的服务质量和性能的方法 [J], 陈隋和;钟勇
3.Web Services服务质量度量工具的研究 [J], 郑奕;钱乐秋
4.基于Web Service服务质量的查找方法研究 [J], 徐辉;曹健
5.基于Web Services技术的分布式在线销售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J], 任莉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模型研究航空发动机是现代航空运输的核心装备之一,它的性能和寿命对飞行安全和经济效益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然而,随着飞机的运行时间的不断增长以及航班频次的不断增加,如何准确预测航空发动机的寿命也成为了航空运输领域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目前,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模型主要有三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模型、基于物理学方法的模型和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
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模型是通过收集历史数据来分析发动机的寿命规律,再利用数学统计方法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常用的模型有Weibull分布、Log-Normal分布等。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通过对发动机的故障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出发动机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故障的概率,从而推算出发动机的寿命。
基于物理学方法的模型则是通过分析发动机的物理机理,研究它们在不同环境和工况下的耗损规律,利用物理学原理建立数学模型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主要分为两类:基于连续介质假设的模型和基于离散介质假设的模型。
前者将发动机看作一个连续介质,通过分析介质中各种参数的变化趋势来预测寿命;后者则将发动机看作由若干零部件组成的离散介质,通过分析不同部件之间的相互关系,来预测整个发动机的寿命。
基于数据驱动的模型则是通过挖掘大量的实时数据,应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建立模型进行预测。
这种方法依赖于海量数据的积累和处理,因此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和技术设施支持。
它可以实现对发动机寿命的实时监测和预测,提高发动机的维护效率和使用寿命。
无论是哪种方法,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模型的建立都需要基于大量的数据分析和实验研究。
此外,为了充分利用历史数据,还需要对数据进行预处理、筛选和优化,并利用相应的工具和算法进行分析和建模。
这对于科研人员和技术人员的素质和能力都是一种极大的挑战,需要不断地迭代和优化模型,以适应不同工况和应用场景的需要。
总体而言,航空发动机寿命预测模型的研究涉及到多个学科领域和技术层面。
不仅需要在理论上不断创新,还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的验证和完善。
决策支持系统中灰色模型的建模与决策预测方法灰色模型是一种用于处理数据不完全、样本数量较小的决策支持系统方法。
在决策预测中,它能够对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从而帮助决策者做出准确的决策。
本文将介绍灰色模型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的建模方法和决策预测方法。
灰色模型由中国科学家陈意云于1982年提出,它将数据分为已知和未知两部分。
已知数据包括累积产出量、累积输入量等可以直接观测到的数据;未知数据则是由于某种原因无法观测到的数据。
在灰色模型中,已知数据用于建立数学模型,然后通过该模型对未知数据进行预测。
在灰色模型的建模过程中,首先需要确定模型的类型。
常用的模型类型有灰色一次指数平滑模型(GM(1,1))和灰色马尔可夫模型(GM(1,1)-Markov)。
其中,灰色一次指数平滑模型适用于一次连续数据,灰色马尔可夫模型适用于多次离散数据。
在灰色一次指数平滑模型中,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累加运算,得到累加数据。
然后,通过利用指数平滑累加序列来构建一阶线性常微分方程,从而得到模型的解析解。
最后,利用模型的解析解对未来数据进行预测。
在灰色马尔可夫模型中,首先需要对原始数据进行累加运算,得到累加数据。
然后,根据累加数据构建转移矩阵,并对转移矩阵进行归一化处理。
接着,通过构建状态转移矩阵,建立模型的状态方程。
最后,通过状态方程求解得到未来数据的预测值。
在灰色模型的决策预测中,需要对模型进行评估和优化。
常用的评估指标有平均相对误差(MRE)和均方差(MSE)。
通过计算模型在训练数据集和验证数据集上的预测误差,可以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如果模型的预测误差较大,则需要对模型进行优化,如调整模型的参数或选择其他模型类型。
在决策支持系统中,灰色模型可以应用于各个领域的决策问题。
例如,在经济领域,可以利用灰色模型对市场需求和供应进行预测,帮助企业进行市场定位和生产计划。
在环境领域,可以利用灰色模型对环境数据进行建模和分析,帮助决策者制定环境保护政策。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机驱动系统设计随着科技的进步,电机驱动系统的设计也在不断地完善和优化,从传统的开环控制到闭环控制,再到如今的模型预测控制,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本文将探讨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关键点。
一、什么是模型预测控制模型预测控制,即Model Predictive Control,简称MPC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控制技术,将预测模型和最优控制器相结合,通过对模型预测的优化来实现系统控制。
它不仅可以克服传统控制方法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更可以在复杂的系统控制中实现高效的控制,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二、电机驱动系统的控制方法在传统的控制方法中,通过PID控制器对电机的运动状态进行控制,其中P代表比例控制,I代表积分控制,D代表微分控制。
在PID控制中,通过对电机状态的偏差进行反馈来实现电机的运动控制。
该方法可以通过调节PID控制器的系数来优化电机的运动稳定性,但是不适用于动态系统,且在受扰动时容易产生震荡和不稳定。
在闭环控制中,将电机状态反馈到控制器中进行计算,并根据控制需要确定合适的控制策略。
该方法可以提高电机**的动态响应性和控制精度,但需要根据电机的不同负载情况调整其控制器的参数,调整过程相对较复杂。
三、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机驱动系统设计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电机驱动系统设计以模型为核心,通过对电机的运动状态进行预测和优化来实现系统控制。
其实现过程可以归纳为以下步骤:1. 建立电机数学模型在模型预测控制中,电机的数学模型是控制的核心部分,需要建立完整的动态模型和状态模型。
动态模型是描述电机荷载变化时,电机状态对其响应的数学模型,状态模型是描述当前电机状态的方程。
了解电机的数学模型对于控制器的设计非常重要,使得控制器的计算可以基于数学模型来完成,具有高精度和高效率的特点。
2. 预测电机状态对于电机驱动系统来说,状态预测是控制的核心内容。
通过算法预测电机的未来状态,并对电机进行调节,使其在预测时间内达到最优状态。
Web服务组合的可靠性动态评估模型梁员宁;陈喆;谢立军【期刊名称】《计算机应用研究》【年(卷),期】2012(29)3【摘要】为了合理、高效、动态地评估Web服务组合的可靠性,为服务请求者提供高质量的组合服务,提出了一个Web服务组合的可靠性动态评估模型.该模型对服务提供者发布至UDDI注册中心的Web服务进行语义预先处理,根据语义Web 服务间的逻辑组合关系,基于预推理技术构造Web服务的自动组合框架,提出了Web服务的自动组合算法,建立Web服务组合方案的路径结构;利用随机Petri 网对满足服务请求者需求的服务组合路径结构进行可靠性建模,结合在线获取的Web服务可靠性信息,对Web服务组合的可靠性进行动态评估.实验示例结果分析表明,提出的模型能确保Web服务组合方案的有效性和提高服务组合的效率,对Web服务组合的可靠性评估具有较强动态性和灵活适应性.%To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Web service composition logically, efficiently and dynamically, and afford a high quality composite service for service applicant, this paper proposed a reliability dynamic evaluation model of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The model foreclosed the semantic to the Web services of UDDI(universal description, discovery and integration) register center which issued by the services providers.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semantic Web services relationship, basing on the reasoning technology to construct an automatic combination frame, this paper put forward an automatic combination algorithm, and set up thepath structures of Web service composite schemes. And it then established the reliability models for the service composite path structures which satisfied the requirement of services applicants by stochastic Petri net, evaluated the reliability of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dynamically combining the online reliability information of Web services. The experim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model can insure the validity of the Web service composite schemes and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services composition, and evaluate the reliability of Web services composition with strong dynamic and flexible adaptability.【总页数】6页(P955-960)【作者】梁员宁;陈喆;谢立军【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郑州450004;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郑州450004;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电子技术学院,郑州45000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302.7【相关文献】1.动态概率模型跟踪性能退化的实时可靠性评估方法 [J], 华成;张庆;徐光华;谢俊;李淑智2.基于动态修正技术的电力变压器可靠性评估模型研究 [J], 郭晓斌;程乐峰;王国平;许爱东;简淦杨;余涛;魏文潇3.支持动态Web服务组合的Agent合作网络模型 [J], 王小刚;曹健4.面向动态工作流的Web服务组合模型研究 [J], 周燕;姜浩5.建筑消防水系统灭火可靠性动态评估模型研究 [J], 颜峻;疏学明;吴津津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背景|ABSTRACT柔性压电材料波能转换器具有结构简单、造价低等优点,并能够与防波堤相结合,同时具有消波和发电的功能。
一般来说,压电材料只有在高频情况下才会有较大的能量转化效率,而海洋波浪的频率较低,效率低下是发展压电材料波能转换器的瓶颈。
本论文针对如何提高柔性压电波能转换器的效率,分别对波浪与柔性压电膜的相互作用,RLC电路输出功率的影响参数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提高柔性压电膜波能转换效率的途径。
图1. 柔性压电膜波能转换器方案核心理论|HOW(1)基于势流理论和欧拉-拉格朗日混合方法,采用去奇异性边界积分方法,建立了模拟波浪与柔性结构物相互作用的数值计算模型;(2)基于压电材料的本构关系和电路理论,建立了压电材料与电阻-电感-电容(RLC)电路的数学模型;(3)压电材料的输出功率与电压和电流成正比。
柔性压电材料压电常数一般较低,输出电流较小。
本文采用增大电感和提高压电膜响应频率的方法来增大压电材料两端的电压。
图2. 柔性压电膜方法|CORE THEORY采用波浪与结构物的强非线性作用,获得柔性压电膜的高频响应,以提高压电膜的输出功率。
文章创新点|INNOVATION POINT(1)提出了一种潜式柔性压电膜充水结构,该结构既可作为防波堤,也可作为波能转换器;(2)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发现,压电膜的响应频率可达到波浪频率的8倍。
文章结论|CONCLUSION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潜式柔性压电膜充水结构作为波能转换器,该波能转换器的输出功率与压电膜响应频率的4次方成正比,与电感的2次方成正比。
通过柔性压电膜与波浪的强非线性作用,可使压电膜的响应频率提高8倍。
量级分析表明现有技术条件下实现超大电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