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2013年中国经济
- 格式:docx
- 大小:332.99 KB
- 文档页数:7
2013年01月21日13:46图解第四季度中国经济中国经济出现反弹。
去年第四季度经济重新加速增长,打破了连续七个季度增速放缓的局面,打消了外界对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将发生硬着陆的担忧。
为实现经济复苏,中国政府再次扩大信贷和投资支出。
但在表面之下,也有迹象显示可能正在朝着消费进行再平衡。
“中国实时报”栏目以图表形式解释了中国第四季度经济情况:第四季度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以同比7.9%的速度加速增长,较第三季度的7.4%有所上升。
第四季度增速显示出企稳的迹象,年化季度环比增速为8.2%,较第三季度的8.7%有所下降。
投行经济学家继续按照自己的方法计算季度环比增速。
瑞银(UBS)中国经济学家汪涛认为中国第四季度经济形势更为乐观,季度环比增速从第三季度的8.0%上升至第四季度的8.6%。
用电量和钢铁产量等实际经济指标也显示经济状况开始增强。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说,他借助用电量等指标来跟踪经济增长情况。
2012年全年,中国GDP增速为7.8%,较2011年的9.3%有所下降,也是1999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说,超快增长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中国应该将目标定在7%至8%之间。
经济增长放缓的原因之一是劳动人口萎缩。
马建堂说,2012年中国适龄劳动人口减少了350万。
相比总计逾九亿的劳动人口,这个数字似乎可能并不是格外令人警醒。
但它显示出中国劳动人口从扩张到收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推动经济复苏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房地产和基础设施领域的强劲投资。
在经过了近三年的严格调控后,中国房地产行业开始显示出回暖的迹象。
第四季度房屋销售强劲,去年11月房屋销售面积同比增长了32%。
12月,万科(Vanke)销售额也上升了逾100%。
按收入计算,万科是中国最大的开发商。
地方政府投融资平台曾是2009年至2010年经济刺激计划的功臣,但随后引发了坏账和不良过渡性贷款的担忧。
今年这类投融资平台再次发挥作用。
公路和铁路投资从去年早些时候的低点回升。
2013年中国GDP (国内生产总值)统计数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1月20日公布,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同比增长7.7%,完成了年初设定的7.5%的目标。
按年平均汇率(1美元=6.1932人民币元)测算,2013年,中国名义GDP (国内生产总值)折合91849.86亿美元。
这比上年净增9558.21亿美元,同比增长11.6%。
分季度看,一季度18912.55亿美元,二季度20797.92亿美元,三季度22529.93亿美元,四季度29702.83亿美元。
按照年平均人口计算,2013年中国大陆人均GDP (国内生产总值)为41908元,约合6767美元。
(2013年年末人口为13.6072亿,年中人口约为13.5738亿)据统计局网站消息,国家统计局今日公布2013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
2013年GDP增速为7.7%,超过7.5%的预期目标。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6884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7.7%,GDP平减指数同比变化1.68%。
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三季度增长7.8%,四季度增长7.7%。
从环比看,一季度环比增长1.5%,二季度增长1.8%,三季度增长2.2%, 四季度增长1.8%。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 1.8%。
全年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7%。
分需求看,最终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是50%,资本形成总额的贡献率是54.4%,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贡献率是-4.4%。
2013年世界与中国经济走势(图)世界经济预测近八成学者、企业家认为会继续推行量化宽松政策从调查结果来看,77%的受访者认为明年美国将会继续推行量化宽松的货政策,另外23%的受访者认为美国不会推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总结: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美国将会继续刺激经济增长。
超六成企业、经济学家认为明年GDP增长率会介于2%-3%61%的受访者认为美国明年GDP增长率将会介于2%-3%之间,33%的受访者认为明年美国GDP将会低于33%,仅有6%受访者认为将会超过6%。
总结:多数受访者认为明年美国GDP增长率在2%-3%之间。
超七成企业、经济学家认为明年欧债危机会明显缓解统计结果显示,超过70%的受访者认为明年欧元区债务危机将会明显缓解,仅有近30%的受访者认为欧债危机将再度加剧。
总结:多数受访经济学家及企业家认为明年欧债危机将明显缓解。
超六成企业、经济学家认为明年欧元区GDP会介于0-1%统计结果显示,64.29%的受访者认为欧元区明年的GDP将介于0-1%之间,18.37%的受访者认为欧元区明年GDP低于0,而17.35的受访者认为将高于1%。
总结:多数受访经济学家及企业家认为明年GDP将介于0-1%之间。
超六成企业、经济学家认为全球GDP增长率会3%-4%统计结果显示,63%的受访者认为明年GDP的增长率将会介于3%-4%之间,29%受访者认为明年全球GDP 将低于3%,仅有8%的受访者认为明年GDP将超过4%。
总结:多数经济学家及企业家认为明年全球GDP增长率将会介于3%-4%之间。
超六成企业、经济学家认为明年美元会表现更好从调查结果来看,62.63%的受访者认为明年美元表现会更好,20.20%受访者认为欧元将会表现相对较好,15.15的受访者认为澳元表现会相对较好,仅有2.02%的受访者认为日元表现会相对较好。
总结:多数受访者认为明年主要国际货币中美元会表现相对较好。
超八成企业、经济学家认为大宗商品明年会维持震荡85.86%受访者认为明年石油黄金等大宗商品明年会维持震荡,10.10%受访者认为明年黄金石油等大宗商品将会大幅上涨,仅4.04%受访者认为将会大幅下跌。
2013年中国宏观经济变化趋势何学彦:2013年中国经济将稳中趋升何学彦博士新时期宏观经济变化趋势(中国篇)一、国际经济变化趋势及其影响从长期来看,将出现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从近期来看,将出现经济增长周期的交替。
(一)经济增长阶段的转换预计我国潜在经济增长率有较大可能性在“十二五”末期放缓,“十三五”明显下一个台阶。
(与过去高速增长期相比降低30%左右,则GDP增长率约降低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未来10-20年内将很可能进入“中速增长阶段”。
1.国际历史经验呈现出的规律性20世纪以来,成功跨入高收入行列的国家,大都经历了一个为时20年或更长的高速增长期。
高速增长期结束后,增长率明显下降,并转入一个速度较低的增长平台。
这种增长率下台阶以及与之相伴随的结构变化,在日本、韩国、我国台湾以及德国在二战后的历程当中表现得较为典型,并呈现出一系列重要特性。
(1)经济增长率通常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下台阶从高速增长阶段过渡到中速增长阶段,增长率下降幅度约30%-40%。
日本在1946-1973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9.4%,战后高速增长保持了27年。
到1973年,人均GDP达到11434国际元(1990年国际元,下同),之后增长率下台阶,1974-1992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降至3.7%,中速增长维持了18年。
1993-2008年期间年均增长率进一步降至1.1%(见附图1)。
韩国1946-1995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为8%,到1995年人均GDP达到11850国际元,此后增长率下台阶,1996-2008年期间GDP年均增长率降为4.6%(见附图2)。
(2)在经济增长率下台阶前后,产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下台阶以前的高速增长期,工业产出比重持续上升并保持在较高水平;而下台阶往往伴随着工业产出比重下降,服务业比重则相应上升。
日本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二战刚结束时一度降至20%,而后迅速上升,至1970年达到46%的峰值;之后逐步下降,到2007年降至不足30%(见附图5)。
中国第二季度GDP增长速度为7.5%,比上第一季度的7.7%环比下降0.2%,2013年上半年经济产出增速为7.6%。
该数据并非出人意料。
在《中国经济全球化观察:2013年1季度》报告中,我们认为“中国全年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加大”,“中国经济关键问题非短期内的增速下滑,而是长期潜在增长放缓”。
潜在增长率下滑从供给方的角度来看,潜在的经济产出增长率由三个因素决定:劳动力、资本和全要素生产率。
中国经济过去三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也是由这几个因素所支持,包括: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增长率,和因农民工大规模的由农业领域向工业转移而带来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大规模和高速资本积累为特征的以生产为中心的增长模式;从政府和国有控制的经济向私有和市场主导的经济转型而带来的全员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但形势已经改变,维持中国经济高速持续增长的条件已经遇到挑战,潜在增长率在下滑。
首先,由于人口老龄化,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遇到挑战。
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增长率已经从1979年的2.5%降到2011年的不到1%。
根据蔡舫等人的研究,该比例会进一步变为负数,即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会出现负增长。
目前,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的近80%已经被雇佣,就业人口增长率超过处于工作年龄段的人口增长的空间已经很小了。
另外,农业占总就业人口的比例已经从1978年的70%降到2011年的大约35%。
考虑到工业已经贡献超过一半的GDP,远超过大多数国家,农业人口进一步向外转移的空间已经在变小,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空间在变小。
其次,尽管有论点认为中国仍然需要大规模资本积累,或者有消费/投资数据准确与否的争论,但主流观点是中国已经过度投资。
截至2010年,中国的投资/GDP比例为46%,远超过其它发达经济体或亚洲经济体。
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当一个国家变得更加富有或者积累更多的资本时,其资本回报率会下降,比如中国钢铁行业的投资。
根据Wind 数据,在过去2000-2012年十三年期间,中国黑色金属冶炼业的总资产回报率在2000-2005年间连续上升,在2005年达到最高的7.8%之后开始下降,2012年的回报率已经降到1.2%。
20CHINA'S FOREIGN TRADE中国指数CHINA INDEX2013年11月《中国经济雷达月报》数据显示,当月中国经济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间弹性系数为9.4337(见图1)。
其中,中国经济指数为0.7177,环比下降0.0004个指数点,下降0.0557%。
同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6078%,环比下降0.0065个百分点,下降0.0854%。
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步下降。
在经济增长方面,当月中国经济增长指数为0.6848,比同期中国经济指数0.7177低了0.0329个指数点,表明目前中国经济总体缺乏中国经济增长的支撑。
在国内市场方面,当月中国价格增长率从上月的2.9424%上升到3.1456%,环比上升0.2032个百分点。
然而,同期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却从上月的13.2072%下降到13.1785%,环比下降0.0287个百分点,国内市场只是价格上涨,市场扩张放慢。
在生产供给方面,当月中国农业增长率3.3870%,环比上升0.040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率为7.7702%,环比上升0.0048个百分点;服务产业增长率为8.3679%,环比下降0.0090个百分点,农业、工业增长率上升,服务产业增长率和比重同步下降,中国经济增长下滑。
在消费需求方面,当月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13.1785%,环比下降0.0287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415%,环比下降0.1041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为3.6739%,环比下降0.1549个百分点;进口增长率为7.3386%,环比下降0.6204个百分点,消费、投资、出口、进口全面下降,中国经济增长需求动力不足。
在货币政策方面,当月人民币利率保持不变。
货币增长率为14.1441%,环比下降0.0590个百分点,远远低于18%的正常水平,货币政策动力远远不足。
在财政政策方面,当月中国财政支出增长率为13.8560%,环比上升7.8444个百分点。
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14.02.24•【文号】•【施行日期】2014.02.24•【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国家统计局2014年2月24日)2013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党中央、国务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要托底的思路,统筹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探索创新宏观调控方式,经济社会发展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实现了良好开局。
一、综合年末全国大陆总人口为1360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68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为73111万人,占总人口比重为53.73%,比上年末提高1.16个百分点。
全年出生人口1640万人,出生率为12.08‰;死亡人口972万人,死亡率为7.16‰;自然增长率为4.92‰。
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2]为2.89亿人,其中流动人口[3]为2.45亿人。
表1 2013年年末人口数及其构成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5]568845亿元,比上年增长7.7%。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6957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增加值249684亿元,增长7.8%;第三产业增加值262204亿元,增长8.3%。
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3.9%,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1%,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
就业持续增加。
年末全国就业人员76977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38240万人。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1310万人。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05%,略低于上年末的4.09%。
全国农民工[6]总量为26894万人,比上年增长2.4%。
其中,外出农民工16610万人,增长1.7%;本地农民工10284万人,增长3.6%。
20CHINA'S FOREIGN TRADE中国指数2013年12月《中国经济雷达月报》数据显示,当月中国经济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率之间弹性系数为9.4591(见图1)。
其中,中国经济指数为0.7200,环比上升0.0023个指数点,上升0.3205%。
同期,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6117%,环比上升0.0039个百分点,上升0.0513%。
数据表明,中国经济指数与中国经济增长同步上升。
世界经济是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环境和外部条件。
目前,在71.3万亿美元全球经济总量中,美国经济总量15.7万亿元美元,占到世界经济总量的22.0%;欧元区经济总量12.1万亿美元,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6.9%,两者合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38.9%。
数据表明,美国作为世界经济第一大经济体,仍然是世界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欧元区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也有重要影响,两大经济体通过世界经济间接影响中国经济。
2013年12月《中国经济雷达月报》数据显示(见图2),当月美国经济增长率从上月1.6179%下降到1.6095%,下降0.0084个百分点;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则从上月的-0.5045%变为-0.4013%,上升0.1032个百分点,降速放缓。
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从上月2.2881%上升到2.3351%,上升0.0470个百分点,尽管美国经济有所下滑,世界经济增长继续上升。
在生产供给方面,当月中国农业增长率3.3926%,环比上升0.0056个百分点;工业增长率为7.7830%,环比上升0.0128个百分点;服务产业增长率为8.3817%,环比上升0.0138个百分点,农业、工业、服务产业全部上升,中国经济增长因此同步上升。
在消费需求方面,当月中国社会商品零售额增长率13.5695%,环比上升0.3910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19.9239%,环比下降0.0176个百分点;出口增长率为6.9364%,环比上升3.2625个百分点;进口增长率为6.6574%,环比下降0.6812个百分点,消费、出口出现上升,投资、进口出现下降,中国经济增长动力有升有降。
上半年GDP为24.8万亿元同比增长7.6%中新网7月15日电今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上半年经济数据。
上半年国内上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
数据显示,其中,一季度GDP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2013年7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上半年,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改革促调整,以调整促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初步核算,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24800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6%。
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8622亿元,增长3.0%;第二产业增加值117037亿元,增长7.6%;第三产业增加值112350亿元,增长8.3%。
从环比看,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7%。
一、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夏粮再获丰收全国夏粮总产量13189万吨,比上年增加196万吨,增长1.5%。
夏收油菜籽产量1348万吨,比上年增加45万吨,增长3.4%。
上半年,猪牛羊禽肉产量3916万吨,同比下降0.2%,其中猪肉产量2614万吨,增长1.0%。
生猪存栏45250万头,同比下降0.6%;生猪出栏34211万头,增长1.1%。
二、工业生产平稳增长,企业利润继续增加上半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9.3%,增速比一季度回落0.2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2%,集体企业增长5.0%,股份制企业增长10.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长7.4%。
曾经的底线最新中国的GDP数据无悬念的显示:世界二大经济体以两位数增长的日子已经离我们远去了。
对中国来说,增长低于8%将是新的常态了——一个多年来是政府底线的数字。
近些年,中美两国经济贡献了全球增长的50%以上,由于欧洲和其他新兴市场的增长乏力,中美在今后几年仍有望成为最重要的“增长引擎”。
IMF预计,在2018年中国GDP将占到全世界的19%。
对内来说,中国经济面临着痛苦的调整。
中国已过度依赖投资,现在正试图将拉动消费作为增长的新引擎。
但在最近几个季度,这一转型出现了动摇——二季度数据显示,这一结构似乎更扭曲了,投资占GDP比重进一步上升,超过了消费。
影子银行与理财产品中国近年来相当一部分的投资资金增长来自影子银行体系。
放贷额通过“理财产品”的发行而飙升。
这些贷款的可靠性值得怀疑——它助长了信贷膨胀。
金融监管当局担忧金融风险难以控制,一直在试图将理财产品和其他一些表外业务纳入监管视野,另一方面试图推动利率市场化。
出口更糟糕是,对中国出口商品的需求看起来摇摇欲坠。
人民币近年来的持续升值,侵蚀了中国出口商的价格竞争力。
当然,中国的消费者和企业会受益于进口资源、商品或进行对外投资。
生产率增长从积极的方面看,生产力增长了。
比起亚洲其他几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生产率增长还是相当可观的,这说明中国经济对人力资本和固定资本的投资正在发挥着作用。
但这还不足以维持中国制造业的竞争优势。
由于“人口红利”和“制度红利”都渐渐告罄,中国经济的成本上升大大抵消了生产率的增长。
这是张非常值得的警醒的图,中国的制造业采购成本将很快达到并超过美国。
别忘了中国的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只相当于1910年的美国”(奥巴马语)。
结果是,许多国家从中国购买的产品减少了。
世界上只有四个国家从中国的进口在加速增长。
一些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口增速显著减缓。
巴西、韩国和日本对中国产品进口的快速增长一去不返了。
印度和欧元区两个大市场的情况更糟。
中国进口也许对其他国家更头疼的是——中国的减速意味着中国的进口少了。
幻灯片1第六讲 2013中国经济形势与政策侯子峰短号:689265邮箱:hou_zifeng@幻灯片2一、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一)2012年中国经济形势回顾● 2012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7.8%, GDP总量达51.9万亿元人民币,排名世界第二。
幻灯片32012年各国经济状况美国中国日本德国法国GDP15,653 8,250 5,984 3,366 2,580亿美元GDP3.8 13 2 -6.7 -7增速人均GDP 49802 6094 46896 41168 40690幻灯片4幻灯片5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放缓。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14.2% 9.6% 9.2% 10.4% 9.2% 7.8%幻灯片6幻灯片7●CPI略降,2011年为5.4%,2012年2.6%。
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4.8%5.9% -0.7% 3.3% 5.4% 2.6%幻灯片8●CPI表示对普通家庭的支出来说,购买具有代表性的一组商品,在今天要比过去某一时间多花费多少,例如,若1995年某国普通家庭每个月购买一组商品的费用为800元,而2000年购买这一组商品的费用为1000元,那么该国2000年的消费价格指数为●●(以1995年为基期)CPI= 1000/800×100%=125%,也就是说上涨了(125%-100%)=25%。
幻灯片9(二)中国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挑战●第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复苏进程艰难曲折中前进。
●首先,美国经济保持温和增长。
●其次,欧盟将维持零增长或轻度衰退状况。
●再次,日本经济有所放缓。
●最后,新兴市场回升动力不足。
●第二,从国内看,解决体制性结构性矛盾,缓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性的问题更为迫切、难度更大。
幻灯片11●2012年经济增长7.8%,为2000年以来最低。
原因为建筑业不景气和出口增长疲软。
201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总体形势今年以来,全球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
面对错综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各地区、各部门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扎实推进各方面工作,经济社会发展总的开局是好的,实现了稳中有进、平稳开局。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处于合理区间根据形势发展变化,宏观调控不断创新和拓展思路,着力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统筹施策,使经济增速、新增就业、物价涨幅等主要指标保持在年度预期目标的合理区间。
一是经济实现平稳增长。
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7.6%,其中一季度增长7.7%,二季度增长7.5%,经济增速连续5个季度稳定在7.5%左右的区间。
着力扩大有效内需,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通过促进居民消费升级、优化消费环境等措施,居民消费持续较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4%,增幅同比加快0.2个百分点。
“十二五”规划确定的重点建设项目积极推进,不断激发民间投资积极性,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1%,其中民间投资增速达23.4%。
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内需拉动,最终消费和资本形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99.1%。
二是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今年以来,各地区各部门切实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重要商品产运销衔接,市场供应得到较好保障;针对蔬菜、瓜果由于天气影响价格明显攀升,加强跨区调运和价格监管;年初生猪价格持续走低,适时启动调控预案,猪粮比价逐步回升到合理水平。
居民消费价格除2月份受春节等因素影响,其余月份涨幅均在2—3%;上半年同比上涨2.4%,涨幅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
三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稳定和开发就业岗位,强化就业服务,加上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发展加快,经济增长对就业的吸纳作用增强,就业形势和劳动关系保持基本稳定。
2013年上半年中国经济数据解读中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公布了2013年上半年经济数据。
虽然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7.6%,超过了中央政府设定的7.5%的目标,但第二季度增长率只有7.5%,低于一季度的7.7%,而一季度又低于去年四季度的7.9%。
整体来看,经济增速呈不断下降的趋势,且第二季度的7.5%大幅低于市场预期的7.7%,经济走势不容乐观。
国际市场欧洲和东亚继续需求不振,而新兴国家和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不景气,还面临资金大量外流的威胁,最大的顺差来源——美国刚刚公布的经济数据也显示增速回落。
图1,2010年1月-2013年6月进出口增幅走势,来源:新浪财经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出口呈现逐步回落态势。
一季度,中国进出口值为9752.5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3.5%。
二季度进出口10224.4亿美元,同比增速为4.3%。
其中,5月份中国外贸增速仅为0.3%,6月份则进一步下滑至负增长2%。
中国的经济显然不能指望外需。
那么内需方面又怎么样呢?CPI虽然略有回升,但仍然低迷,6月份同比上涨2.7%,环比与上月持平。
出口不振,内需不旺,唯独投资情况尚可,具体到各个行业,景气情况又如何呢?图6,2013年2季度分行业企业景气指数图。
来源:国家统计局分行业来看,按企业景气指数高低排序依次是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建筑业、工业、批发和零售业、社会服务业、房地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
与很多经济学家想象的不同,房地产业的景气程度并不高,而高科技、工业和商业及社会服务业的情况却不错。
当然,也可能很多人会认为建筑业的景气侧面说明了房地产的回暖,但建筑业当中很大一部分是政府投资的基础建设。
这张图似乎说明经济结构调整取得了一定成绩,能在上半年铁路货运发送总量同比减少3.1%、出口增速大幅下滑等不利因素预示经济放缓的情况下,实现7.6%的增长实属不易。
应该看到,全球主要经济体同期宏观数据全面疲软,这对外需非常不利。
图解2013年中国经济2013年中国经济增长前景如何?“中国实时报”栏目请多位经济学家给出了自
己的预测,并将结果绘制成图表。
首先,中国的经济增长能力将不比从前,尽管中国经济将开足马力运转。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CICC)经济学家彭文生写道,眼下失业问题不是很严重,通货膨胀不是很高,这表明目前7.5%的经济增速与潜在增速相去不远。
这样的水
平较过去10年约10%的年均经济增速明显降低。
在潜在经济增速降低之际,经济学家仍满怀希望地认为,2013年将略好于2012年。
“中国实时报”对19位来自私营部门、智库和国际组织的经济学家进行了调查,他们对2013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给出的预测中值为8%,较2012年前三个季度7.7%的预测有所上升。
汇丰(HSBC)经济学家屈宏斌对未来一年中国经济增速给出的预测为8.6%,高于众位经济学家的预测中值,其理由是强劲的基础设施支出、逐渐企稳的房地产投资和复苏的消费。
法国兴业银行(Societe Generale)经济学家姚炜给出的预测为
7.4%,低于经济学家们的预测中值,原因是全球需求疲软,领导人们专注于促进中期经济增长,而不是再次出台短期刺激措施。
占中国经济产出近一半的投资预计表现将有好有坏。
新上任的省市领导们将努力扩大基础设施支出,走强的房屋销售应该会转化为房地产投资的好转。
不过,预计产能过剩和高负债将削弱主要制造行业的资本支出。
苏格兰皇家银行(RBS)中国经济学家高路易(Louis Kuijs)预计,总体来看,2013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放缓至8%,较2012年预测的8.4%有所降低。
这一前景面临的一个风险是,房地产投资未像预期的那样强劲反弹。
目前新建住宅施工面积与销售面积之比实际上高于2010年和2011年。
就算房屋销售继续上升,开发商仍可能专注于销售存量房而不是开工建新楼盘。
海外需求疲弱,加之国内成本不断上升,这些都严重打击了中国出口企业。
出口同比增幅从2007年的26%下滑至2012年前11个月的7.3%。
受访经济学家预测,随着全球经济进一步复苏,2013年中国出口将有所企稳。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预计,全球经济继2012年增长2.6%后,2013年将增长2.9%,全球进口增幅将从2012年的3.7%上升至4.9%。
经济学家们希望,这应该足以使中国出口恢复稳定。
瑞银(UBS)中国经济学家汪涛预测,2013年中国出口将增长8%,较2012年没有变化。
这一前景面临的主要风险来自美国的“财政悬崖”和欧洲债务危机。
若美国跌下“财政悬崖”,它这个中国最大的出口客户将可能会陷入衰退。
美国的国会议员已经在增税和减支的“财政悬崖”边缘勒马。
但在减支和债务上限问题上,仍需要进行艰难的谈判。
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预测,若欧洲经济状况严重恶化,可能使2013年中国GDP增速损失1.2个百分点。
中国出口企业的信心似乎开始下滑。
环球资源(Global Sources)去年11月对1,500多家出口企业进行的调查显示,只有51%的受访企业预计2013年公司收入会上升。
相比之下,在对2012年上半年收入预测的调查中,有93%的出口企业预计收入会上升。
中国的消费者直到目前为止在投资和出口这两位“异父异母的丑姐姐”面前一直扮演着灰姑娘的角色。
他们希望2013年自己终于能够参加“舞会”。
花旗(Citi)中国经济学家丁爽预测,随着走强的楼市推动家用电器需求以及紧张的劳动力市场支撑工资的增长,2013年中国家庭消费增幅将达8.9%,较2012年的8.8%略有上升。
一个潜在的问题是,2012年工资增长减速可能打击2013年的消费。
工资同比增幅从2011年第二季度15.8%的高点放缓至2012年第三季度的9.8%。
随着工资增长放缓,中国家庭可能不会像经济学家所希望的那样大举消费。
工资增长步伐未来一年可能会进一步放缓。
人力资源咨询公司万宝盛华(Manpower)对4,300多家中国用人单位的调查显示,2013年第一季度招聘前景恶化,只有18%的受访公司计划扩员,相比之下,2012年第四季度这一比例为20%,此外有更多的企业未决定是否招人。
2012年通货膨胀不是问题,前11个月消费价格同比上涨2.7%。
经济学家对2013年的预测是食品价格上涨将加快物价上涨步伐,但不会到令人不安的水平。
中国央行副行长易纲曾对中国媒体说,他预计2013年通货膨胀率将保持在4%以下。
全球复苏乏力和大宗商品价格疲弱应该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IMF预测,全球能源和金属价格将下滑,布伦特原油、西得克萨斯中质油和迪拜石油平均价格将从每桶106美元跌至105美元,铁矿石价格也将下滑。
随着通货膨胀将小幅上升,货币政策转向促增长模式的空间是有限的。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认,未来一年中国将坚持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这到底是何意思,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
正如凯投宏观(Capital Economics)的威廉姆斯(Mark Williams)说的,过去13年中,有10年中国的货币政策都是“稳健”的。
自危机爆发以来,财政政策一直是积极的,但期间经周期调整的财政赤字被消除了。
经济学家对中国货币政策的预测存在分歧。
在温和派中,威廉姆斯等少数人预计为支持2013年近8%的经济增速,中国需要降息一次。
在鹰派中,野村(Nomura)的张志伟预测,2013年下半年将需要进行两次加息来抑制通货膨胀,他预计2013年通货膨胀率将为4.2%。
对2013年新增贷款的预测集中在8.5万亿元到9万亿元之间。
这有可能略高于2012年的新增贷款水平。
2012年1至11月新增贷款7.7万亿元,这意味着全年新增贷款会略超8万亿元。
考虑到债券融资、信托贷款和其他融资形式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全社会融资总量的增长率才是更值得关注的数字。
由于银行面临着不良贷款可能增加的局面,且信贷与GDP的比率经过贷款的连年高速增长已经大幅上升,北京可能会采取措施控制银行业的风险,如果这样新增贷款的数量或许会被设置上限。
在财政政策方面,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贾康说,他预计2013年财政赤字占GDP的比率在2%左右。
这将高于2012年1.5%的目标水平,意味着财政部可能准备以大于常规的力度来支持经济增长。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承诺继续实施房地产调控。
但是,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对城镇化所能带来好处的强调,以及购买改善型住房和首套房的人使楼市获得新的支撑,使得房地产开发企业在2013年的境况有望好于上年。
住建部部长姜伟新12月在北京的一次会议上说,中国2013年计划开工保障房600万套,完工460万套。
2012年的开工目标、完工目标分别是700万套和500万套。
保障房建设速度放慢意味着,如果要想用楼市来支撑经济增长的话,民间市
场必须发挥更大作用。
在汇率方面,人民币快速升值的预期已经被人民币汇率的波动性将会增强的预期取代。
年底时人民币兑美元汇率与年初基本持平,而中国的经常项目盈余又在令人惊异地消失,这些因素支持了北京有关人民币汇率已接近均衡水平的说法。
“中国实时报”调查的经济学家普遍预计,2013年人民币将收于1美元兑人民币6.2元的水平,较2012年年底的1美元兑人民币6.29元上涨1.5%。
美国PNC金融服务集团中国经济学家叶文斌(Bill Adams)的预测与此相差较远。
他预计人民币2013年将收于1美元兑人民币6.08元,这反映出人民币从挂钩美元向参考一篮子货币的转变。
市场没有那么乐观。
离岸市场目前预测2013年年底人民币将贬值至1美元兑人民币6.33元,等于是全年贬值0.6%左右。
2013年政策之迷的最后一部分是改革。
2012年推出的一系列改革措施(特别是利率的部分自由化和汇率灵活性的提高)可能意味着,2013年还会有更多改革出台。
还有传言说要修改中国的耕地法以加强农民权利,以及让农民工更容易地拿到城镇户口。
要提振中国的中期经济增长,可能就得大力推进改革。
但改革过程中要取消很大一部分投资,这可能又不利于2013年的经济增长。
Tom Orlik / Liyan 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