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高考历史大一轮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课件新人教版
- 格式:ppt
- 大小:1.62 MB
- 文档页数:40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课时作业一、选择题1.汉代的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御史台的主管御史中丞官阶尚不及九卿,实行“位卑权重”的原则。
这种做法 ( )A.有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B.阻碍了监察职能的发挥C.有效杜绝官僚机构的腐败D.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膨胀解析:据材料中“监察机关人员少而且官阶低” “位卑权重”等信息可得出以监察机关、御史中丞的低官位,但具有重权,利于皇帝对官员的控制,故A项正确;虽然位低,但是权重,不存在阻碍监察职能的发挥,故B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腐败”问题进行阐释,故C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地方势力膨胀的情况进行阐释,故D项排除。
答案:A2.秦末“有叛人而无叛吏”,汉初“有叛国而无叛郡”,中唐“有叛将而无叛州”。
这说明( )A.秦朝郡县制削弱了中央集权B.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C.唐朝安史之乱导致藩镇林立D.西汉郡国并行制达到了目的解析:秦朝实行郡县制,地方官由皇帝任免,“有叛人而无叛吏”,避免了地方割据的局面重演;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王国势力威胁中央集权,出现“有叛国而无叛郡”;唐玄宗时期设立节度使,出现藩镇割据,出现“有叛将而无叛州”的局面,上述反叛中,地方各郡县、各州以及地方官员都没有参与,反映了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
答案:B3.唐太宗贞观三年“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
”这一做法 ( )A.削弱了门下省审议权B.有利于决策的合理性C.一定程度上削弱皇权D.加强了尚书省执行权解析:材料体现了唐朝三省六部制的集体决策,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故选B项;门下省的审议权并没有削弱,排除A项;三省分工体现相权一分为三,强化了皇权,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尚书省执行权,排除D项。
答案:B4.北宋时期的官制有一些重要特点,如重复设官(三司使、通判等)、官职分离(官员实际担任的职务与官名不符)。
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提高行政效率C.分散官员权力D.加强君主专制解析:依据题干材料“重复设官”“官职分离”,结合所学可知,官职重复和分离,使各层权力机构的权力趋于分散,有利于加强专制君权,故D项正确。
1-2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2018·石家庄模拟)范文澜先生曾考证,汉武帝时期的刺史制度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考察封国国王,有罪状便奏闻。
不法的国王因此受到惩罚。
据此推知,汉武帝设置刺史( ) A.旨在削弱国王势力B.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重在整肃地方吏治D.使监察制度趋于完善解析:材料中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并非削弱国王势力,A项错误;汉武帝设置刺史以对封国国王进行监察,以加强对国王的控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项正确;C项表述片面,排除;D项材料没有体现,排除。
答案:B2.(2018·广东六校三联)下表反映了秦汉两朝不同时期对地方监察官的设立情况文献文字记录《史记·秦始皇本纪》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御史)《汉旧仪》惠帝三年,相国奏遣御史监三辅郡文帝十三年,以御史不奉法,下失其职,乃遣丞相史出刺并督监察《通典》御史《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诏条察州A.秦汉时丞相负有地方监察职责B.西汉时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广泛C.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D.秦汉时监察官官职高于地方官解析:从材料信息看,秦朝时在地方设置监(御史)监察地方;到了汉代惠帝、文帝和武帝时,分別派遣御史、丞相、刺史监察地方官员。
这说明秦汉时对地方官吏的管理加强,故选C 项。
秦汉时期,丞相的主要职责是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A项错误;材料信息无法体现地方监察官的职权如何,B项错误;秦汉时期,监察官虽然负责监察地方官员,但其官职并不高,D项错误。
答案:C3.下列两则材料分别对应的朝代是( )A.汉朝、清朝B.唐朝、元朝C.唐朝、清朝D.宋朝、元朝解析:材料“中书诏敕……门下当行驳正”反映了隋唐三省六部制。
元朝设中书省,中书省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符合“政事之柄,一出中书左右丞相”,B项符合题意。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时间:45分钟分值: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汉武帝即位后,改变了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拜相后始封侯。
汉武帝此举( )A.加强了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B.强化了相权对中央集权的控制C.削弱了X氏同姓诸侯王势力D.化解了相权与君主集权的冲突A[汉武帝改变以前专用功臣列侯及其子弟为相的传统,开始擢用没有政治背景的一般士人为相,意在削弱贵族政治,丞相由皇帝亲自擢选也能加强丞相对皇帝的依赖性,故A项正确。
]2.(2017·某某长郡中学高考模拟)西汉武帝以侍中、尚书等组成内朝执掌国家决策大权,后又任命外戚卫青为大司马大将军,不但掌管全国军事,还进入内朝,参与政治决策,位在三公之上。
武帝驾崩后,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的身份正式作为内朝的领袖执掌朝政。
从此,外戚担任大司马大将军,掌控内朝成为西汉惯例。
下列对这种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 )A.霍光以后三公被剥夺了相权B.西汉政府从文人政府转变为军人政府C.大将军卫青进入内朝后,皇权受到严重威胁D.西汉后期内朝逐渐成为外戚专政的工具D[霍光掌权位于三公之上并不代表三公被剥夺相权,故A项错误;外戚担任大将军不意味着军人执政,故B 项错误;卫青入内朝加强了皇权,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西汉后期外戚专权掌控内朝成为惯例,故D项正确。
]3.(2017·某某河西区高三质检)“太子年幼继位,年轻的太后临朝,不得不重用她娘家父兄来协助处理政事,外戚骄横擅权,无视幼主。
及至皇帝成年,结纳在自己身边的心腹宦官,发动政变,除掉外戚。
皇帝亲政后,自然重用夺权有功的宦官,于是又演成宦官专权的局面。
这种外戚、宦官的交替专权,成为东汉后期封建政权的一个特点。
”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外戚、宦官权力过大B.君主的权力受到制约C.君权至上的结果D.中央集权所致C[外戚、宦官权力过大是材料的现象,不是根源,故A项错误;虽有外戚、宦官专权,但他们的权力并不是来自于制度和职位,而是来自皇帝的支持和信任,是皇权的延伸,君主的权力并没有受到制约,故B项错误;外戚和宦官是皇帝的亲信,之所以能交替专权,关键在于他们代表的是皇帝的权威,是君权至上的结果,故C 项正确;材料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D项错误。
2018版高考历史一轮总复习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2讲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及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限时训练选题细目表) 1.(2016·潍坊模拟)西汉初,列侯封地称国,大者数万户、小者五百户。
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
列侯居京师则主爵中尉领之,就国则郡太守时时巡察之。
这反映了( )A.汉初与周分封制一脉相承B.封国制利于强化中央集权C.西汉的监察制度日益强化D.郡国并行且以郡县制为主解析:依据材料信息可知侯国置国相如县令,受命于所在郡守,故D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与周分封制不同,故A项错误;封国制下的诸侯权力过大,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错误;材料与监察制度无关,故C项错误。
答案:D2.(2017·湖南长郡中学模拟)司马迁在《史记》中有一段叙述:“诸侯稍微,大国不过十余城,小侯不过数十里,上足以奉供职,下足以供养祭祀,以蕃辅京师。
而今郡八九十,形错诸侯间,犬牙相邻……强本干,弱枝叶之势,尊卑明而万事各得其所。
”这段话反映了司马迁( )A.否定了西汉的“推恩令”B.赞扬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C.否定了汉初的郡国并行制D.对西汉的“推恩令”持肯定态度解析:材料中“诸侯稍微”说明在那个时期诸侯势力被削弱,可以判断当时推行“推恩令”,同时从“上足以奉供下职,下足以供养祭祀”“强本干,弱枝叶”等语句中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其是持肯定态度的,故D项正确。
答案:D3.(2016·石家庄二模)汉唐宰相大多出自世家大族,朝堂之上可以坐着与皇帝议论国家大事,谓之“坐而论道”。
宋朝时,大臣多出自科举,已无“坐而论道”的资格,在皇帝面前必须直立奏对。
这表明( )A.贵族执政退出历史舞台B.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C.君主专制统治登峰造极D.选官制度发生重大变化解析:根据题目中汉唐宰相“坐”到宋朝大臣“站”,体现了君主专制的不断加强,从汉唐宰相多出自“世家大族”到宋朝大臣多出自“科举”,体现了官僚政治体制的不断完善,B项正确。
第2讲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与明清皇权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有学者认为,从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的演变,是政治文明的一大进步。
从制度变革层面看这里的“进步”是指( )A.中央机构行政效率提高B.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C.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D.分权制衡限制了皇权解析:A项没有体现出“制度变革”,故A项错误;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别掌握决策、审议,都是决策机构,决策程序有一个机构转变为两个机构,体现决策程序趋于规X化,故B项正确;C项是科举制的影响,故C项错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分权制衡是削弱相权,加强皇权,故D项错误。
答案:B2.《隋书·地理志》记载:“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如下图所示)对这一记载认识正确的是( )A.吸取前朝教训,废除了秦的郡县制度B.巩固专制统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C.管理体系多样,有效控制了地方政权D.王国相对独立,后来威胁了专制皇权解析:从材料信息与图片的内容可以看出,汉高祖实行郡国并行制,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部分恢复了分封制,故A项错误;汉初部分恢复分封制,导致了王国问题,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和有效地控制地方政权,故B、C项错误;后来王国势力膨胀,严重威胁了专制皇权,故D项正确。
答案:D3.下表中的评价与史实最相符的选项是( )选项史实评价A 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B 唐朝设置节度使巩固了边疆,防止了地方割据C 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相权,进一步加强了皇权力过大,造成了安史之乱和地方割据,故B项错误;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行政权、军权、财权被分割,有效地加强了皇权,故C项正确;明朝废除丞相制度,内阁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不具有决策权,不能统领六部,故D项错误。
答案:C4.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层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