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 第十一章
- 格式:ppt
- 大小:370.00 KB
- 文档页数:35
第一章绪论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即研究外界事物作用于脑而产生心理现象的物质过程的科学。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即客观现实作用于脑产生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正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心理的生理机制或行为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的性质:心理活动是脑的高级活动形式。
生理心理学被认为是心理学、信息科学和神经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研究并揭示心理现象产生过程中有机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和它的高级部位——大脑的活动方式,是生理心理学的主要任务。
2、近代的主要研究1791年,意大利Galvani提出神经冲动是电的论断。
19世纪30年代,Mvller提出“神经特殊能力”说。
1861年,法国医生Broca,发现患失语症病人大脑损伤区域1870年,Fritsch命名“运动区”17世纪,法国Descartes提出反射概念3、生理心理学研究的意义:(1)生理心理学为科学心理学的建立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它在解释心理的实质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能够为高新技术的发展提供好的思路;(3)研究生理心理学的巨大动力和这门学科的的生命力,还在于它是对人类自身的心理活动进行寻根究底的;(4)生理心理学能够为许多实践领域服务,尤其是为人类的医疗卫生事业服务。
4、生理心理学各种研究方法与技术的基本特点(1)脑立体定位技术(在生理心理学研究中,一般都需要正确地找到欲要损毁或研究的脑部位,因而对脑结构特别是深部结构的定位是首要的问题。
脑结构的定位工作通常采用脑立体定位仪进行。
根据已有的脑结构图谱,移动脑立体定位仪上的三维标尺便能有效地确定想要找到的脑部位。
)(2)脑损伤法(脑损伤法包括以下几种:断面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
脑损伤法中的断面损伤、吸出损伤、电解损伤,简单易行,效果明显,但都会使神经细胞溃变而无法恢复(故称为不可逆损伤),并且,由于手术出血或继发性的神经组织病变从而引起更广泛的损伤,这就可能导致更严重的行为障碍,掩盖由脑局部损伤所引起的特异性障碍;扩布性阻抑、冰冻方法、神经化学损伤既不损伤脑细胞,也不容易发生继发性的周围组织变性,就能达到暂时性的机能切除;之后,皮层丧失的机能还可恢复(故称为可逆损伤)因此,它们不仅能用来研究皮层机能丧失所引起的行为变化,还可以用来观察追踪皮层机能的逆转过程,即机能丧失到恢复的过程。
智慧树知到《生理心理学(山东联盟)》章节测试答案第一章1、生理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生理心理学原理》是由()提出。
A:弗洛伊德B:冯特C:巴甫洛夫D:谢灵顿正确答案:冯特2、颅相学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这是以下哪种学说的萌芽()?A:定位学说B:整体学说C:系统学说D:模块学说正确答案:定位学说3、19世纪中叶,弗洛伦斯采用局部毁损实验方法,切除动物一部分皮质导致动物行为损伤,且损伤的程度与切除大脑皮质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部位无关。
此研究支持()。
A:定位学说B:整体学说C:系统学说D:模块学说正确答案:整体学说4、1866年,布洛克发现了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此研究支持以下哪种学说()?A:定位学说B:整体学说C:系统学说D:模块学说正确答案:定位学说5、生理心理学在理论上对阐明“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A:生理反应B:人脑C:物质本体D:神经活动正确答案:人脑6、在实践中,生理心理学可以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和依据。
A:精神分裂B:抑郁和焦虑C:药物成瘾D:神经科学正确答案:神经科学7、功能系统学说是由()提出。
A:鲁利亚B:班杜拉C:阿什利D:阿诺欣正确答案:鲁利亚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生理心理学可以以动物为研究对象B:生理心理学可以以人为研究对象C:动物行为研究结果可以直接推广至人D:可以构建动物模型模拟人类心理现象正确答案:动物行为研究结果可以直接推广至人9、以下不是基于“干预生理,观察行为反应”研究策略的是()。
A:损毁小鼠海马后,短时记忆不能向长时记忆转换B:刺激小鼠隔区,小鼠压杆行为增加C:注射某种药物后,小鼠的活动性减退D:注射肾上腺素后,小鼠心跳加快正确答案:注射肾上腺素后,小鼠心跳加快第二章1、下面属于生理心理学整体系统水平研究方法的是()。
A:寄养子研究B:经颅磁刺激C:脑电图D:基因组学方法正确答案:寄养子研究2、下面属于生理心理学结构功能水平研究方法的是()。
生理心理学第一章生理心理学绪论一、生理心理学概述1、生理心理学基本观点(1)二元论世界有两种各自独立、性质不同的本原,身心是相互分离的,身体由普通物质构成,但心灵不是;精神和物质是两种绝对不同的实体古希腊:柏拉图 17世纪:笛卡尔(2)一元论*世界上的事物有共同的本原,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均由物质和能量组成,心灵是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唯物一元论。
*我们大多相信心理是神经系统活动产生的现象;通过理解神经系统的工作方式,可以解释知觉、思维、记忆、行为等(3)还原论是一种方法论,将复杂的研究对象细化为最小单位来探索。
例如:把脑的高级功能还原到细胞、分子水平。
(4)整合论用全局观点来整合还原论取得的微观结果。
2、生理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1)定义是研究心理现象和行为产生的生理过程的心理学分支。
试图以脑内的生理学事件来揭示心理现象。
(2)研究对象心理现象和行为的生理机制(3)研究任务研究心理活动、心理现象或行为产生过程中,特别是中枢神经系统——脑机制。
3.生理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交叉学科:心理学+神经科学+信息科学2、生理心理学的神经解剖基础1、神经系统的解剖姿势及方位术语(1)人的解剖姿势:人体直立,面部朝前,双臂下垂于身体两侧,拇指朝向远离躯体的一侧。
(2)三个平面:*冠状平面:冠状平面也称额状平面,它与正中矢状平面相垂直,把身体或脑子分为前后两部分。
*水平面:水平面也称横切面,它与正中矢状平面及冠状平面皆成直角,把人体分为上下两个部分。
*矢状平面:矢状平面也称正中平面,它把身体分为对称的左右两半,而与正中平面相平行的任何平面都称为矢状平面,也称为旁矢状平面。
2、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脑膜定义:脑和脊髓周围的保护性鞘结构,包括三层,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蛛网膜和软脑膜之间的缝隙是蛛网膜下腔。
腔内循环着脑脊液。
整个脑悬浮在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中,起保护作用。
*脑室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室*脑端脑大脑皮层额叶、顶叶、颞叶、枕叶前脑基底神经节尾状核、豆状核(苍白球、壳核)、杏仁核、屏状核边缘系统扣带回、海马、隔、前丘脑、乳头体间脑丘脑下丘脑 中脑顶盖上丘四叠体下丘被盖 网状结构脑干后脑后脑小脑 脑桥末脑延脑 *端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神经元胞体集中的的地方,是构成大脑两半球沟回的表层灰质。
生理心理学第一章导论1.生理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它以心身关系为自己的基本命题,力图阐明各种心理活动与行为的生理机制,特别是神经机制。
2.脑机能定位理论:是19世纪乃至本世纪前20年脑研究工作的主流及一般观点,认为人的各种心理活动是由不同脑中枢(或脑机能)所控制。
其实质是由器官水品上研究心脑关系。
主要研究19世纪中叶生理学的实验研究;1811年贝尔将脑分为大脑和小脑,又将脊髓分为背跟和腹根;德雷莫德发现了神经冲动的电现象。
1866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1874年维尔尼克发现了语言感觉区3神经系统的形态结构和基本功能神经系统结构:中枢神经系统(大脑和脊髓)cns外周神经系统(脑神经,脊神经,外周神经)神经组织:神经组织由神经细胞和胶质细胞组成。
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所以又将其称为神经元,神经系统的一切机能都是由神经元来实现的。
神经元的组成:胞体(营养)树突(接收端)轴突(传送端)。
神经冲动: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热·化学·电等)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
突触:是神经元间发生联系的微细结构,由突触前膜(轴突末梢),突触后膜(下一个神经元的胞体和树突),突触间隙(前后膜之间的缝隙)三部分组成突触的兴奋传递过程:神经兴奋——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后膜受体——后膜神经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扩散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神经递质的种类;神经递质的种类很多,但其作用只有两种:一种能引起兴奋性突触后电位(CEPSP),达到一定强度可以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另一种能引起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这种电位使突触后膜兴奋性降低,阻碍下一个神经元产生神经冲动。
4脑结构与功能极化状态:内核膜外存在电势差静息电位:未兴奋时,内负外正去极化:刺激后,膜电位极化状态被破坏的过程反极化;继续转变为内正外负的过程负极化:恢复静息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去极化,反极化,负极化的过程,就是动作电位的形成和恢复过程,其主要成分为反极化(内正外负)的峰电位前脑端脑;两个对称的大脑半球(左右半球是由胼胝体连接起来的)大脑皮层:沟(小的凹陷),烈(大的凹陷),回(相邻组之间的突起),间脑。
70
和
:
2
70
,
变化,智力发展变化受其社会生活条件经历及脑的不同发育阶段所制约。
①视觉功能柱,特别是优势柱是在出生后早期形成。
②精神分裂症者脑内病理性变化发生在胚胎期或发育成熟前的婴幼儿时期。
③婴幼儿脑发育障碍是造成智力发展迟滞,甚至终身智力缺陷的主要原因。
④20岁左右的人脑在颅腔内最为充盈。
20岁(18岁)以后,脑内细胞的数量以每日10万左右的数字递减。
60岁时人脑细胞大约减少了10-15%,脑沟裂增宽和脑室扩大显而易见。
这个过程在70岁以后加速进行。
然而人们的智力在20岁以后并非逐渐下降,相反晶态智力随个人学业的完成、复杂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增长。
第一章测试1.生理心理学学科诞生的标志《生理心理学原理》是由()提出。
A:巴甫洛夫B:谢灵顿C:弗洛伊德D:冯特答案:D2.颅相学认为人的心理与特质能够根据头颅形状确定,这是以下哪种学说的萌芽()?A:定位学说B:系统学说C:模块学说D:整体学说答案:A3.19世纪中叶,弗洛伦斯采用局部毁损实验方法,切除动物一部分皮质导致动物行为损伤,且损伤的程度与切除大脑皮质的大小有关,而与特定部位无关。
此研究支持()。
A:模块学说B:定位学说C:系统学说D:整体学说答案:D4.1866年,布洛克发现了额叶的言语运动中枢,此研究支持以下哪种学说()?A:模块学说B:整体学说C:系统学说D:定位学说答案:D5.生理心理学在理论上对阐明“心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应”具有重要的意义。
A:神经活动B:生理反应C:物质本体D:人脑答案:D6.在实践中,生理心理学可以为()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方法和依据。
A:药物成瘾B:神经科学C:精神分裂D:抑郁和焦虑答案:B7.功能系统学说是由()提出。
A:班杜拉B:鲁利亚C:阿什利D:阿诺欣答案:B8.以下说法错误的是()A:可以构建动物模型模拟人类心理现象B:动物行为研究结果可以直接推广至人C:生理心理学可以以人为研究对象D:生理心理学可以以动物为研究对象答案:B9.以下不是基于“干预生理,观察行为反应”研究策略的是()。
A:注射肾上腺素后,小鼠心跳加快B:损毁小鼠海马后,短时记忆不能向长时记忆转换C:刺激小鼠隔区,小鼠压杆行为增加D:注射某种药物后,小鼠的活动性减退答案:A第二章测试1.下面属于生理心理学整体系统水平研究方法的是()。
A:经颅磁刺激B:寄养子研究C:基因组学方法D:脑电图答案:B2.下面属于生理心理学结构功能水平研究方法的是()。
A:基因组学方法B:受体定位方法C:脑电图D:双生子研究答案:C3.下面属于脑观察法的是()。
A:经颅磁刺激B:经颅电刺激C:功能性磁共振D:脑损毁法答案:C4.以下可以改变调控大脑功能的实验技术是()A:MGE和ERPB:PET和DTIC:TMS和DBSD:EEG和fMRI答案:C5.下列方法中可用于研究遗传和环境因素对心理发展特征影响的是()。
第九章情绪与情感的生理心理学卡侬提出情绪丘脑学说,认为大脑皮层对丘脑的功能存在着抑制作用。
帕帕兹和麦克林提出情绪的边缘系统学说,认为大脑边缘皮层、海马、丘脑和下丘脑等结构在情绪体验和情绪表现中具有重要作用。
帕帕兹认为在边缘系统结构中,从海马经穹窿、乳头体、丘脑前核和扣带回,再回到海马的环路(帕帕兹环路),对情绪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环路中,下丘脑与情绪的表现有关,而扣带回与新皮层的联系和情绪体验更为密切。
麦克林认为海马和颞叶皮层在情绪的体验中更重要。
关于情绪和情感的生理心理学经典理论,我们按其形成的历史时期不同,分别介绍了詹姆士-兰格理论、卡侬的丘脑学说、巴甫洛夫的皮层机能动力定型理论、林斯莱的情绪激活学说、帕帕兹-麦克林的边缘系统理论和塞里的应激学说,与这些理论形成的同时,还有许多著名的经典实验,对情绪生理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历史意义,如假怒实验、怒叫反应和自我刺激实验等。
什么是假怒?切除猫的大脑皮层之后,猫对各种不愉快的刺激如轻触、气流等均表现出极度夸大的攻击性行为表现:弓腰、竖毛、咆哮、嘶叫和张牙舞爪等。
这些行为缺乏指向性,很难说动物伴有怒的内心体验,所以将这种动物的行为表现称作“假怒”。
实验证明只要手术破坏边缘皮层、大脑皮层与下丘脑的神经联系,使大脑皮层对下丘脑的抑制解除,下丘脑机能亢进就会出现“假怒”。
我国生理学家卢于道和朱鹤年于1937年电刺激脑中枢,发现猫能发出呻吟的声音。
1 952年他们又深入研究了猫中脑的怒叫中枢。
下丘脑、隔区、杏仁核、海马、边缘皮层、前额皮层和颞叶皮层等均是情绪过程的重要脑中枢。
新皮层、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在情绪过程中的作用,它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答:下丘脑受着高级中枢的双重调节作用,既有兴奋性调节,又有抑制性调节。
一些古老的脑结构,如隔区和皮层内侧杏仁核等结构以抑制性调节为主,新皮层和基外侧杏仁核,则以兴奋性调节为主。
皮电反应是由皮肤电阻或电导的变化而造成的。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12005课程名称:生理心理学课程英文名称:Physiopsychology开课学期:3学时(理论+实践):48(40+8)学分:3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专业:应用心理学选用教材:《生理心理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3版主要参考书:1、卡尔森著苏彦捷等译,生理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年。
2、詹姆斯•卡拉特著,苏彦捷等译,生物心理学,人民邮电出版社2012年。
3、葛詹尼加等著,周晓林等译,认知神经科学一关于心智的生物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1年。
《生理心理学》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生理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和生物基础的一门科学。
它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属于基础心理学,是心理科学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学科之一。
心理活动是大脑的重要的功能,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而产生的心理现象。
《生理心理学》就是以脑为中心,研究各种心理和行为的生理机制,主要致力于心理和行为的神经机制(特别是脑机制)的研究。
《生理心理学》不仅研究正常的心理现象,还研究人的本能行为和心理障碍的生理机制。
《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
学习《生理心理学》的任务使心理学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心理现象、本能行为及心理障碍的生理机制,为学习其他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课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Physiopsychology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and biological basis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and behavior. Physiopsychology is an interdiscipline of psychology, neuroscience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Physiopsychology belongs to basic psychology, 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basic theoretical subjects of the psychological science system. Psychological activity is an important function of human brain. Centering on the brain, physiopsychology studies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human mind andbehavior,especially the Neural mechanism. Physiopsychology studies not only the normal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but also the psychological disorder. Physiopsychology is a compulsory course of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psychology. The task of the students to learn physiopsychology is to understand and grasp the physiological mechanism of psychological phenomenon, instinctive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disorder, in order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m to learn the other courses of psychology.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生理心理学是全国高等学校心理学专业开设的主干课之一,是心理学专业本科生必修的基础心理学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