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废墟的召唤 课件 语文版九下 (5)
- 格式:ppt
- 大小:694.50 KB
- 文档页数:16
contents •课程介绍与背景•文本解读与赏析•知识拓展与延伸•语言表达技巧指导•思考与练习设计•课程总结与反思目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030201教学目标与要求教材分析与选材依据教材分析选材依据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课程安排与时间规划课程安排时间规划导入环节5分钟,阅读环节10分钟,讨论环节15分钟,探究环节10分钟,小结环节5分钟。
总计50分钟。
《废墟的召唤》背景介绍时代背景本文写于改革开放初期,人们的思想开始解放,对历史的反思和未来的探索成为时代主题。
作者背景宗璞,当代女作家,以创作小说见长,同时也涉足散文、评论等领域。
她的作品多关注人性、历史等主题,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关怀。
文本结构梳理与段落大意概括第一部分(1-3段)第二部分(4-7段)第三部分(8-10段)第四部分(11-13段)“我诅咒废墟,我又寄情废墟”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废墟的复杂情感。
一方面,废墟是破败、荒凉的象征,让人感到沉重和压抑;另一方面,废墟又承载着历史和文化的记忆,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这种复杂的情感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刻关切。
要点一要点二“我想,不管它修得如何精美,都不如任凭它在风雨中尽显破…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保护的态度。
作者认为,与其修建精美的仿古建筑来掩盖历史的真实面貌,不如让废墟自然破败,保留其历史原貌。
这样才能让历史得以真实呈现,让生命得以自然发展。
这种态度体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尊重与敬畏。
关键语句解读及情感表达分析作者观点态度及价值取向探讨历史观01文化观02人性观03相关历史事件回顾及影响探讨第二次世界大战及战后重建中国近现代史中的废墟与重生类似主题作品比较阅读推荐《圆明园的毁灭》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废墟主题作品,加深对废墟与重生主题的理解和思考。
《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引导学生关注新闻写作中的历史与现实交织,理解废墟与重生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