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4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
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4、指名说一说怎样完成统计图。
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探究体验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出示课本P39统计表,观察分析: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4)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2、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二、探究体验1、学看统计图。
(1)引导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2)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这样画有什么好处?(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4)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使用这种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2、尝试画统计图。
【第一课时】 简单的数据分析一、 教学目标1. 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 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 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 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 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 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纵向条形统计图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 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
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工人体育馆首都体育馆人水立方奥运场馆容纳人数统计图鸟巢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
(出示91000人)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二)横向条形统计图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北京市部分生活用水情况与北海蓄水量对比统计图北海的蓄水量洗浴业洗车业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师:谁来指一指大概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猜猜是多少?(出示:132)如果把图中的竖线都去掉你还会看吗?(去掉竖线)师:还有一项日常消费的用水量是348万吨(出示:348)。
简单的数据分析素质教学目标:知识教学点: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能力教学点: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德育教学点: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师生活动一、教学例1──横向条形统计图。
1.创设情境,复习旧知。
A: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B:根据这些数据,引导学生独立画出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空白统计图)C: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2.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A: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
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B: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的矿泉水。
3.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A: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B: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C:交流汇报展示四人小组的作品。
学生自己介绍本组设计的条形统计图。
D:师肯定孩子的创作,并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
E:全班学生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横轴、纵轴、每一小格表示的意思。
F:全班学生完成书上没画完的横向统计图。
4.分析数据,解决问题。
A:师提问:根据横向统计图上的数据,你知道了什么?B:你能提出什么问题?C:你认为应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D:师小结:你看,统计图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第38页例1的教学内容。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上进行教学的。
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通过这些学习,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之上,让学生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并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目标:1.使学生学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2.会正确分析各种不同的统计图。
3.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
教具准备:挂图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小猫、小狗、小兔和小乌龟进行钓鱼比赛。
根据统计表绘制条形统计图。
提问:你能根据这张钓鱼比赛记录表绘制一张统计图吗?我们一起认一认统计图横轴代表“数量”,纵轴代表“参赛者”,横轴上一个小格代表1个单位。
根据课件,同学们试着自己动手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出示例题2:姓名李明王芳赵兰刘玉李琴身高/厘米 141 138 139 143 142提问:1、请你制作一张这一组同学身高的条形统计图,你想怎样制作,把你们的想法告诉大家2、观察一下纵轴,你发现了什么?3、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表示呢?(先让学生以小组进行讨论)汇报:如果每一格代表1厘米的话,这张条形统计图要画得非常大,如果每一格用十厘米和更大单位的话,不容易体现这五个同学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情况,因为他们的身高数据都集中在一个段里,只相差几厘米。
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简单的数据分析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进一步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认识统计图的另外一种形式横向统计图。
能力目标: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并作出合理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教学重、难点根据统计图表作出合理的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利用统计方法推测和预见未来的意识。
突破重点、难点设想引导学生在网络环境下进行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传播信息。
教学媒体: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教学过程一、创境激疑如果超市的王经理,现在很想知道超市上周四种品牌矿泉水的销售情况,还想知道下周该进些什么品牌的矿泉水。
你有什么好办法?(统计)(出示挂图、引导学生观察并理解图意)二、互动解疑1、出示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
2、它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3、根据统计表,你能完成下面这份统计图吗?4、学生讨论并说明如何完成统计图。
5、提问:如果用横轴代表销售量,用纵轴代表不同的品牌,该怎样设计这样的统计图?6、小组合作学习7、小组汇报8、出示规范的横向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完成。
你能跟同学说说完成这样的条形统计图时要注意什么?(会看统计图,完成统计图。
初步学会简单的数学分析。
加强合作交流。
)9、讨论:如果下周要进货,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哪种品牌的矿泉水应该多进些?你能说说理由吗?三、启思导疑1. 自己设计出条形统计图。
2. 你在设计时遇到了什么问题?(生质疑、解惑)3. 再动手实践做开始格表示多少的单位,其他的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4. 展示作品,选择最优秀的作品。
四、实践运用1、课本第1、第4题拓展练习:2、五种动物最高时速统计图3、第一小组同学身高情况统计图4、喜洋洋超市文具上周销售情况统计图(独立完成合作完成讲评订正)五、总结评价在前几个学期,我们已经学会了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来表示统计的结果。
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的数据分析教学数据分析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途径。
在小学三年级的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教学应该如何展开呢?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教学目标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能力,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提取信息、分析数据,进而解决问题。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培养学生观察、感知和描述数据的能力;2. 培养学生使用图表和图像展示数据的能力;3.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提取信息的能力;4.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方法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数据分析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 观察法:通过观察、感知、描述和比较数据来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能力。
教师可以利用实际情境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其中的数据特征,引导学生从中提取信息。
2. 比较法:通过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和联系,培养学生的分类、排序和比较能力。
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相关数据,让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进而进行比较和总结。
3. 图表法:通过图表和图像的展示,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分析数据。
教师可以使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形式,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比较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
4. 问题解决法:通过提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并给出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与学生实际生活相关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数据分析来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三、教学活动在小学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可以结合以下几个教学活动,来展开数据分析教学:1. 数据收集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观察或调查,收集相关数据,让学生亲身体验数据的来源和应用,培养学生的数据收集能力。
2. 数据整理活动: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组乱序的数据,要求学生进行分类整理,让学生体会数据整理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数据整理能力。
3. 数据展示活动:教师可以使用条形图、折线图等图表形式,展示一组数据,让学生观察数据的变化趋势,并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数学小课题研究教学案例简单的数据分析一、课题的确定《简单的数据分析》这个课题来自于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统计》。
本课主要是学习两种新的条形统计图,一种是横向条形统计图,另一种是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在此基础上对统计数据进行简单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由于学生在一二年级学习过一个格代表一至五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积累了大量的统计知识,有一定的统计意识和统计能力,所以研究条形统计图对学生来说并不难。
况且本课完成条形统计图的工作是比较繁琐的,如果按常规课的上法,学生一节课光完成条形统计图就得大半节课,而且还没有时间让学生细细去探索新的条形统计图的优势和使用范围。
为此,让学生课下去研究条形统计图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不但可以节约大量的时间,而且还能让学生在探索中对统计图不断进行完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可谓一举多得。
横向条形统计图与纵向条形统计图在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因此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研究,可以作为全班同学的研究任务。
起始格与其它格代表的单位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是教学难点,也是常规课中需要花较多时间去探讨为什么要这样做的问题。
因此我挑选了一部分学生组成两个研究小组进行这方面的研究。
二、课题的布置与指导布置给全班同学共同研究的任务(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与同学合作)是:完成课本38页统计图,想一想统计图的横轴和纵轴分别代表什么,这个统计图与前面学过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设计成这种样子。
由两个研究小组研究以下任务(每个小组五个成员,指定研究小组长):测量小组成员的身高并称出各自的体重,分别制成统计表,再绘制出小组成员的身高统计图和体重统计图。
两个研究小组的大多数同学制作的条形统计图都是让一个格代表十个单位,虽然能够表示出同学们的身高和体重,但由于几个数据之间相差得都很少,从图中很难直观区分出不同学生的身高相差几厘米或者体重相差几千克。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新课标人教版第六册第三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第38页例1的教学内容。
在前几册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会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包括单式统计表和复式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一个或多个单位)来表示统计的结果,并能根据统计图表提出问题加以解决。
学生已经掌握基本的统计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统计观念。
本节课就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统计图的有关知识上进行教学的,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为四年级上册的复式横向条形统计图打下学习的基础。
本节课要结合实际情境,使学生理解并进一步体会统计的意义。
要体现统计的一个主要功能:通过有限样本的数据分析来推断总体样本的大致情况。
教学目标: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教学难点:体会与纵向条形统计图的不同与相同点,正确的做出对数据的分析。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纵向条形统计图,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复习旧知1.出示情境图及统计表,让学生说说统计表上收集到的数据。
2.根据这些数据,学生独立完成纵向条形统计图。
(师事先准备的纵向条形统计图)3.师提问: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数量?二.提出问题,引入新课1.师谈话:画出条形统计图,我们就能清楚的看出卖出的各种矿泉水之间的差异,但是,有时候纸的空间太小,不够画出这样纵向的条形统计图,那怎么办呢?2.引出新课:如果我们把纵向的条形统计图变成横放的条形统计图,那占的上下空间就小了。
这样横轴就变成表示矿泉水卖出的数量,纵轴变成表示各种不同品牌矿泉水。
三.小组合作,自主探究1.师问:你能和四人小组的伙伴讨论讨论,再试着设计设计吗?2.学生四人小组合作,讨论设计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一等奖《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一等奖》这是优秀的教学设计一等奖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教材第38页例1及相应的练习。
教学目标:1、认识条形统计图的意义。
学会看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2、学会制作横向的条形统计图。
3、能正确分析条形统计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看两种统计图。
学具准备:空白统计图二张。
教学流程:一、引入1、以前学习过什么样的统计图?2、使用统计图有什么好处?二、自学交流1、根据课本38页统计表绘制纵向条形统计图(发给学生空白的纵向条形统计图),并把38页统计图填涂完整。
(提示:在统计图上标明数据。
)2、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3、通过绘图,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问题?说一说在填涂的过程中存在什么问题。
4、完成的统计图,说一说统计图上的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一小格表示多少?5、比较两种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分辨横向条形统计图和纵向条形统计图。
(1)说一说,条形统计图有什么作用。
(2)拿出第二张空白统计图,根据表中的`数据画出条形,标出数据再分析。
6、你认为应该多进哪种矿泉水?为什么?三、展现提升分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收获,其他小组倾听,及时补充,提出自己的见解。
四、达标测评1、练习十第一题(1)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快?哪几种动物跑得比鸵鸟慢?(2)如果它们赛跑,谁跑第一,谁跑最后?(3)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2、收集同学们收看电视节目的情况,并制成横向条形统计图,然后提出相应的问题。
五、全课总结,深化认知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2、三年级数学下册《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设计一等奖教学内容:教科书例1及第24页“做一做”,练习六。
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使学生初步认识数据整理的方法,初步会看简单的统计表和条形统2、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人简单的统计表,并能在条形统计图中表示出来。
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简单的数据分析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认识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表示不同单位量的条形统计图。
2.让学生根据统计图进行初步的数据分析,通过分析寻找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作出进一步的判断和决策。
3.通过数学活动体验与同伴交流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对数学的亲切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统计知识对于生活的指导作用。
二、教学重点认识不同的条形统计图法。
三、教学难点进行简单的数据分。
四、教学具准备电脑课件。
五、教学过程(一)纵向条形统计图出示图片:我带你们看一个地方,你们知道这是哪吗?(水立方)这是哪?(鸟巢)师:北京为了筹备第29 届奥运会除了新建了这两个标志建筑以外,还改建了一些原有的体育馆,比如工人体育馆和首都体育馆。
知道它们分别可以容纳多少名观众吗?【课件演示】:奥运会场馆情况统计图1.这是一份?(板书:统计图)这份统计图和我们二年级学过的有什么不同?2.我们看看工体的座位情况,它有多少座位啊?怎么知道的?师:如果按我们以前学过的统计图那样,每个小格代表2或者5行不行?小结:得按照数据的大小来决定单位格代表多少。
3.首体呢?在什么范围?怎么看的?(出示:18000)师:观察这张统计图,如果去掉竖线,你还认识吗?4.水立方里可以容纳多少人呢?为什么?5.鸟巢的座位数占9个格多一点,你猜猜鸟巢有多少座位?为什么都估计90000多?看来单位格表示多少特别重要。
(出示91000人)师:我们都知道开幕式在鸟巢进行,为什么?(场馆大,容人多。
)你是通过什么猜的?(板书:数据)师:如果把这张图改变方向,你还认识吗?(二)横向条形统计图师:绿色奥运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
一起看看北京用水的情况是怎样的。
【课件演示】1.这张统计图和我们之前学过的有什么不同?(横向)2.课件:这是哪里?(北海)知道北海有多少水吗?(出示:60 )怎么知道的?师:这是一家洗浴中心,现在北京大街上的洗浴中心越来越多了,北京市所有洗浴中心的年用水量是(出示:条形)你们为什么表示惊奇?师:谁来指一指大概在数轴上的什么位置?猜猜是多少?(出示:132)如果把图中的竖线都去掉你还会看吗?(去掉竖线)师:还有一项日常消费的用水量是348万吨(出示:348)。
简单的数据分析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和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 情感目标: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例1用:每人一张空白的统计图(纵向),四人小组一张空白的格子图。
例2用:师准备一些不同单位的空白统计图。
(1小格分别表示1厘米、2厘米、5厘米、10厘米、20厘米的空白统计图。
)相关课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收集数据。
师:同学们,今天有位动画片制作组的播放员带来了他们新制作的几部动画片,想给我们班的同学免费播放一部,你们说他应该为我们放哪部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是什么动画片?课件出示:生:高兴地说出动画片片名。
师:每部都喜欢看,但播放人员只能为我们免费放一部,怎么办?生:统计一下,我们班的同学爱看哪部动画片的人最多,就可以了。
师:这主意不错呀,那好吧,咱们就来统计一下,课件出示统计表A B C动画片名称(编号)人数(人)师:怎样可以很快看出喜爱看哪部动画片的人数最多?拿出老师给你们小组准备的两张格子纸,选择合适你的纸张画一画吧!生:画竖、横式的条形统计图。
二、探究新知,初步体验横式条形统计图的作用。
1.学生小组设计横向、竖式的条形统计图。
2.展示作品,发表意见,说说横向条形统计图的好处。
3.说说横轴、纵轴各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多少?4.学习从横向条形统计图中发现信息,提出问题。
5.学习课本例1的条形统计图,并把宏观世界补充完整。
6.巩固运用知识。
第二课时:一、创设情境,收集数据。
老师以记者的身份采访抽查第一单元月考成绩情况,其他学生帮作好记录。
1.你能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上面同学的考试成绩吗?你打算每格代表多少个单位最合适?2.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简单的数据汇总》教案1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1.简单的数据汇总》这一章节,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汇总方法,包括求和、平均数、最多与最少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理解数据汇总的概念,能够运用不同的方法对数据进行汇总,并能够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加减法、比较大小等运算已经较为熟悉。
但是,对于数据的汇总和分析,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汇总的方法。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简单的数据汇总方法,能够求和、求平均数、比较多少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数据的汇总方法,包括求和、求平均数、比较多少等。
2.难点:对于数据的分析和理解,能够从数据中得出有用的信息。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数据汇总的方法。
2.小组合作法:通过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
3.游戏教学法:通过数学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游戏中理解和掌握数据汇总的方法。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小物品,如小球、小卡片等,用于创设情境和游戏教学。
2.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汇总的方法。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教具创设情境,如拿出一堆小球,让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小球一共有多少个呢?”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数据汇总。
2.呈现(10分钟)通过教学课件,呈现一些生活中的数据,如学校学生的身高、体重等,并提出问题:“我们怎样才能知道这些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呢?”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据汇总的方法。
本文将探究小学三年级数学数据分析的教案实践,结合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教学理念,分享一些有关数学数据分析教学的思考和实践。
一、教学目标1.能够用基本的图表来呈现和分析数据。
2.能够掌握相对位置关系的表示方法。
3.通过综合分析来进行数据的比较。
4.能够利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来进行科学的决策。
二、教学内容1.什么是数据?数据是一个概念,用来表示某个事件的特征以及这些特征的数量或关系。
数据来源很多,可以通过观察、问卷、测量等方式获得。
2.数据的呈现方式图表是一种直观、简明的数据呈现方式,包括条形图、折线图、饼图等。
在选择图表时,需要考虑数据的类型和数量,以及呈现目的。
如对于数量较少的数据,可以选择饼图来呈现;对于数量较多的数据,可以选择条形图来呈现。
3.相对位置关系的表示方法相对位置关系是指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
在数据分析中,我们通常使用散点图、线图等来表示相对位置关系。
此外,还需要了解坐标系的概念和坐标轴的标记方法。
4.数据的比较方法数据分析不是简单的数据呈现,而更多的是数据的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在进行数据比较时,需要综合考虑数据的种类、数量、趋势等因素,采用不同的统计方法,如平均值、百分比、比较图等。
5.数据分析的应用数据分析的应用非常广泛,包括决策、市场营销、科学研究等方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用数据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制定健康计划、购物决策等。
三、教学策略1.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开发学生的智力和创造力。
在数学数据分析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自己找数据,设计调查问卷等实践环节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2.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互相协作、讨论,通过交流和分工完成任务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数据分析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组成小组,共同分析数据,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思考来确定数据呈现方式和数据比较方法。
3.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自主学习策略,通过让学生自己探索和发现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
课题简单的数据分析(二)课时1课时班级编写者一、教材内容分析人教版三年级下册P39例2,练习十第3~5题。
例2通过一个服饰统计表提供了某一小组学生身高、体重的数据,让学生根据统计表完成条形统计图,教材提供了一种新的条形统计图。
以前学生所见的条形统计图表示数量的轴上,每一格表示的数量单位都是相同的。
但在这两个条形统计图的纵轴上,起始格和其他格表示的数量是不同的。
新教材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技能:巩固学生对统计图的认识,使学生能够根据统计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通过分析数据获得新的信息,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经历对数据的整理和分析的过程,掌握分析数据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能正确地、全面地看问题的能力和与人合作的精神。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统计知识,会看统计图表,并能根据统计图表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
所以在教学时,充分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尽量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估计能达到教学目标。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教法:引导学习与引导探究相结合学法:尝试学习法。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空白纵向条形统计图。
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预设学生行为设计意图及资源准备一、创设情境。
1、谈话导入,出示班级座位图。
师:我们学校非常关心我们同学的健康,经常要了解我们同学的身高、体重等。
(课件出示班级座位图。
)师:如果老师要了解我们班第一组6位同学的身高情况,你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一眼就看明白?师:同学们提出的方法都不错,如果我们是利用统计图的方法,你们能完成吗?(课件出示几个空白条形)师:如果用条形统计图表示这个小组学生的身高,每格表示多少个单位比较合适呢?生可能回答:①用统计数据②用统计图个别学生汇报。
生可能回答:10厘米为一个单位比较合适。
创设学生有兴趣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探究新知。
小学三年级数学关于简单的数据分析的教案
1、会看横向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师谈话:这学期以来,大多数同学的作业有了进步。
通过课前调查,我们都知道了自己的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谁来说一说自己的作业得过多少次优?
2、指名说一说,师板书,制成统计表。
3、我们已经学过了统计,你能根据这张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4、指名说一说怎样完成统计图。
5、导入:我们已经学会了制统计图,统计图的作用可大啦,可以帮助我们分析问题,帮我们决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简单的数据分析。
二、探究体验
1、刚才的统计图,还可以这样画(课件出示横向统计图)。
观察思考:这个统计图与我们原来学习的统计图有什么不一样呢?(横轴表示什么,纵轴表示什么?每格代表几次?)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自己的见解。
然后全班汇报交流。
3、你能把它补充完整吗?指名说一说,师课件展示统计图。
象这样的统计图,我们还可以给它标上数据,便于看得更清楚。
)
4、生自主学习例1。
(1)课件出示例1,观察。
(2)独立在书上完成统计图,小组内互相检查。
(3)从统计图上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想法和建议呢?
(4)生汇报交流。
三、实践应用
1、分小组统计组内成员数学作业得优的次数,制成横式统计图。
(自己的次数由自己涂到统计图上。
)然后全班汇报交流,说一说你从统计图上知道了什么?
2、完成P40页第1题。
四、全课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教学目标:
1、会看起始格与其他格代表的单位量不一致的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统计图。
2、初步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感受到统计对于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3、加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充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出示课本P39统计表,观察分析:从统计表上,你知道了什么?
2、发现矛盾,引出新课。
(1)如果让你根据统计表的数据,绘制一个学生身高统计图,你准备一小格表示多少厘米?(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自己的看法。
)(2)师拿出事先准备的不同空白统计图,让四人小组合作画完。
(3)出示学生画的统计图,引导比较,发现问题。
(4)师问:有什么办法能解决这些问题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
2、引出新课,板书课题,出示书上的统计图。
二、探究体验
1、学看统计图。
(1)引导生观察,这个统计图和前面学的统计图有什么不同?
(2)起始格代表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这样画有什么好处?
(3)引导学生按照示例,把其他两人的条形补充完整。
(4)生讨论:在什么情形下使用这种统计图?它的优点是什么?
2、尝试画统计图。
(1)观察体重统计图:图中的起始格表示多少个单位,其他格呢?
(2)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该统计图。
(3)集体汇报交流。
3、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师问:根据上面两个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你能提出了什么问题?你能解决吗?
(2)出示中国10岁儿童身高、体重的正常值引导学生比较。
发现哪些同学的身高、体重在正常值以下,哪些同学在正常值以上?
(3)引导学生为这些体重超正常值的同学出谋献策。
(4)师引导生思考:在统计图中怎样一目了然地看出每个学生的身高、体重是在正常值以上还是正常值以下?
三、实践应用
生独立完成P4041的练习十第2、3题。
四、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你对自己、同学这节课学习的表现有什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