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中部优势促进区域合作——合理构建东西部协调联动的新格局
- 格式:pdf
- 大小:86.43 KB
- 文档页数:1
襄阳市新型城镇化“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推动区域联动发展按照产业空间集聚与城市空间优化有机融合原则,健全完善以襄阳中心城区为核心、中小城市为支撑、特色镇为节点、新型农村社区(中心村、风貌村)为基础的“四位一体”城镇体系,促进城镇聚落组团化、乡村聚落扁平化、生产要素集聚化、田园肌理网络化,提升区域协调发展和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水平。
优化提升区域城镇发展体系以提升中心城市能级为重点,着力推进城镇布局网络化、功能高级化、建设集约化、风貌特色化、管理精细化、环境生态化,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和谐发展,建立以多规融合为主导的区域城镇发展体系。
优化市域城镇格局坚持以城带乡、一体发展,实施“中心带动、东强枣阳、西推河谷、宜(城)南(漳)保(康)成带”的空间发展布局,积极对接长江中游、中原、成渝、关中平原“四大城市群”,推进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优化提升市域增长极功能。
完善城镇空间结构。
坚持“集聚发展、轴线带动”的城镇空间发展思路,构建“一体两翼三带”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区域发展雁阵效应。
“一体”:即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科学确定中心城区的开发边界,加快推进襄州区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大力提升核心引领区服务功能,增强中心城区吸纳人口、产业、资金能力。
着力推动襄阳中心城区与周边伙牌、牛首、卧龙、欧庙、双沟、峪山等城镇在空间布局、功能统筹、设施共建等方面的一体化发展,夯实襄阳大都市区的发展基础,成为带动襄阳市域发展的核心地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引领区。
“两翼”:即枣阳市域副中心城市、河谷组团市域副中心城市。
东部以枣阳为核心、西部以老河口—谷城组团城市为核心,形成沿汉十轴线“两翼”发展板块。
进一步强化“两翼”集聚程度,提升综合服务能力,成为带动襄阳东西部人口集聚、绿色发展的区域,发挥支撑全市发展的重要作用。
“三带”:即沿汉江特色城镇带、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以汉江沿线老河口、谷城、襄城、樊城、襄州、宜城重要城镇为依托,打造沿汉江特色城镇带;以汉十高速沿线高新区、经开区以及枣阳、襄州、樊城、谷城、老河口省级开发区为载体,打造沿汉十先进制造业带;以麻竹高速沿线枣南、宜城、南漳、保康生态旅游资源为抓手,打造沿麻竹生态旅游带。
国家发展改革委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21.09.15•【文号】•【施行日期】2021.09.15•【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对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7943号建议的答复您提出的关于加快建立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新机制的建议收悉。
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
2020年1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强调要推进兰州—西宁城市群发展,推进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协同发展,强化西安、郑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发挥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推动沿黄地区中心城市及城市群高质量发展。
黄河“几”字弯都市圈涵盖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等4省区沿黄地区,包括太原、呼和浩特、银川等3个省会(首府)城市,以及宁夏吴忠、中卫,内蒙古乌海、巴彦淖尔、包头、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朔州、忻州、吕梁等主要城市,经济基础较好,生态功能突出,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和粮食主产区。
支持黄河“几”字弯都市圈加强沿黄生态保护,强化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大环境污染系统治理力度,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委在编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过程中,将高质量高标准建设沿黄城市群作为重要内容,以专设章节的形式提出了相关重大任务、工程和重要举措。
一、关于加快构建规划引领一体化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和《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等对城市群布局和建设任务提出了明确要求。
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包括呼包鄂榆、兰州—西宁等城市群规划,有关地方编制实施了山西中部等省内城市群规划,明确了各城市群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国发…2010‟2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产业转移是优化生产力空间布局、形成合理产业分工体系的有效途径,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当前,国际国内产业分工深刻调整,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步伐加快。
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丰富、要素成本低、市场潜力大的优势,积极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不仅有利于加速中西部地区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推动东部沿海地区经济转型升级,在全国范围内优化产业分工格局。
为进一步指导中西部地区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完善合作机制,优化发展环境,规范发展秩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调整的重大机遇,以市场为导向,以自愿合作为前提,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业集中布局,提升配套服务水平;着力在承接中发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着力加强环境保护,节约集约利用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着力引导劳动力就地就近转移就业,促进产业和人口集聚,加快城镇化步伐;着力深化区域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实现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现代产业体系,不断增强中西部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遵循市场规律,尊重各类企业在产业转移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注重规划和政策引导,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公共服务,规范招商引资行为。
——坚持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
从各地实际情况出发,立足比较优势,合理确定产业承接发展重点,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进一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引导产业集聚,推动重点地区加快发展。
——坚持节能环保,严格产业准入。
加强生态建设,注重环境保护,强化污染防治,严禁污染产业和落后生产能力转入;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提高产业承载能力。
挂职工作组用心用力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当前,我国东西部发展不平衡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为了加强东西部扶贫协作,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充分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挂职工作组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旨在促进东西部区域间的交流和合作,为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提供支持和帮助。
一、工作方案的制定背景近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快速发展,使很多地区取得了显著的进步。
但是,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仍然存在,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西部地区的经济结构单一,生产力较低,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
贫困地区贫困人口数量众多,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央政府提出了“东西部扶贫协作”战略,通过加强东西部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充分发挥全国各地的比较优势,帮助贫困地区实现脱贫致富。
为了更好地推进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工作组精心制定了工作方案,这是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有序而实用的方案,旨在加强东西部之间的合作,促进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推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二、工作方案内容1. 安排挂职副县级干部赴贫困地区担任帮扶组长,制定育人、扶贫计划,开展人才输送和农村产业扶持,协助当地政府和基层群众脱贫致富。
2. 开展中央单位和企业定点帮扶贫困县,全力支持当地政府和企业发展基础设施、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居民消费,建立健全脱贫融资机制。
3. 改善贫困地区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种养殖、林果种植等特色产业,推进旅游业、乡村电商等块啤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增强群众自我发展能力。
4. 强化东西部地区对接合作,通过制定政策、改善基础设施等渠道,促进贫困地区联动发展,打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培育优质商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5. 加大对于贫困地区发展的投资和扶持力度,建设全国性、地区性和省级扶贫工程,改善贫困地区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工程基础设施。
三、工作方案的实施效果实施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方案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格式示例附件1密级:学号:可直接复制黑体一号居中,单倍行距本科生业论文(设计)黑体小二号居中,单倍行距宋体小三号,单倍行距学院:专业:班级:学生姓名:指导老师:完成日期:学士学位论文原创性申明本人郑重申明:所呈交的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设计)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表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申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江西科技学院可以将本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手写): 指导老师签名(手写):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迄今为止,2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区域经济差距拉大,地区之间竞争加剧,各地从本地利益出发,结果导致国内统一市场难以真正形成,区域间经济合作难以有效开展。
因此,国家提出要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崛起”正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提出,并上升为国家战略的。
……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现实看,区域之间的联合与合作已成为一种趋势。
打破各个区域独立发展的思维方式,确立区域协调、互动发展已是时代的要求。
为此,除政府应适时调整区域政策以外,还必须引入市场机制,倡导区际开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域共同发展。
基于这种认识,本文试图从区域经济关系协调发展的角度出发,以中东部的经济合作为主线,景下实现中东部互动发展的理论、模式与对策。
关键词:统筹区域发展;中部崛起;互动发展So far, the process of market-oriented reform has made Chinese economy change a lot. However, while China ’s economy is growing, economic disparity between regions isenlarged. Different regions have implemented local policies, which do damage to market integration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Therefore, the state puts forward the integrated regional development. Mid-China ’s Rising was ……1.1.1 区域均衡发展理论 ···················································· 4 ……第3章中东部互动发展与经济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分析 (14)……第7章 结论与展望参考文献 ..................................................................................... 62 附 录 ...................................................................................... 63 致 谢 . (64)第1章1.1 概述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国力的增强,面对地区发展差距,特别是东西部差距的不断扩大,我国政府正式把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
实现中部地区崛起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实现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已成为我国发展的重要目标。
中部地区作为中国的经济重心地区之一,在实现自身崛起的同时,也承担了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使命。
本文将探讨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当前面临的挑战以及可能的发展路径,进而推动中部地区实现更好的协调发展。
一、中部地区崛起的意义中部地区指的是我国位于华北、东北和华东地区以及西南地区之间的区域,包括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山西等省份。
中部地区具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资源优势,其崛起对于实现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促进经济平衡发展:中部地区崛起能够有效缩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与西部地区的经济差距,促进经济的平衡发展。
这对于消除地区之间的不平衡现象,提高全国经济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2.优化产业布局: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劳动力,以及良好的交通条件,具备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
中部地区崛起可以推动产业转移和升级,优化我国的产业布局,提高全国的产业竞争力。
3.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中部地区崛起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同时,中部地区的发展还会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共同繁荣。
二、中部地区崛起面临的挑战虽然中部地区具备崛起的潜力与优势,但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1.体制机制不完善:中部地区在经济体制、产权保护、土地利用等方面存在一些制度性问题。
这些问题制约了中部地区的发展潜力,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制造业发展滞后。
2.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中部地区的科技创新能力相对较弱,科研机构和高等教育资源不足。
这使得中部地区的技术创新难以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制约了其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3.环境保护压力加大:中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相对较快,但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保护压力加大对中部地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影响。
三、中部地区崛起的发展路径为了实现中部地区的崛起和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我们应该采取以下措施:1.加强政策支持:中央政府应制定出台一系列支持中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包括税收优惠、财政扶持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国务院•【公布日期】2006.04.15•【文号】中发〔2006〕10号•【施行日期】2006.04.15•【效力等级】党内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二〇〇六年四月十五日)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继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战略后,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作出的又一重大决策,是我国新阶段总体发展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形成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总体要求和原则。
(一)中部地区(包括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六省)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部地区位于我国内陆腹地,人口众多,自然、文化和旅游资源丰富,科教基础较好;初步形成便捷通达的水陆空交通网络,具有承东启西、连南通北的区位优势;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有明显优势,拥有比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产业门类齐全;生态环境条件总体较好,承载能力较高。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部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产品、能源、原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基地,为全国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有利于提高我国粮食和能源保障能力,缓解资源约束;有利于深化改革开放,不断扩大内需,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宏伟目标,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构建良性互动的发展新格局。
(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当前,中部地区的发展面临一些突出困难。
主要是:稳定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三农”问题突出;工业结构调整的任务相当繁重,第三产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人口、就业和生态环境压力大;对外开放程度不高,体制机制性障碍较多;自然灾害频发,抗灾能力较弱等。
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日期】2016.08.16•【文号】发改地区[2016]1771号•【施行日期】2016.08.16•【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区域经济开发正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发改地区[2016]177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有关部委、直属机构:《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已经国务院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发展改革委2016年8月16日附件关于贯彻落实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工作。
近年来,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指引下,我国区域发展空间布局逐步优化,区域良性互动格局加快形成,区域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为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发展的内外部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面临重大机遇,也存在诸多挑战,特别是区域发展差距仍然较大、老少边穷地区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区域无序开发情况比较突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体制机制还不完善等问题亟待解决。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新时期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区域发展的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统筹协调东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四大板块,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协同发展、共同发展,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有关工作部署,提出以下指导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以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为基础,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为引领,坚定不移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创新完善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推进全国统一市场建设,积极推动形成沿海沿江沿线经济带为主的纵向横向经济轴带,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新贡献。
如何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深化东中西互动合作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日期:2007-11-05] 来源:作者:赵振兰[字体:大中小] 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发展规划(草案)中提出,深入实施龙头带动、重点突破、促强扶弱的区域发展战略,努力形成东中西相互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但是,当前存在的东强西弱的格局难以一时改变,差距甚至会进一步拉大。
为促进东中西部地区良性互动,寻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新突破,特提出如下建议:一、以政府为主导,完善东中西协调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为避免东中西区域政策的“趋同”或“失衡”,建议全省成立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领导小组。
由省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各市市长、省直部门负责人参加,下设专门办事机构,负责研究制定并实施区域规划和区域政策,协调不同区域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处理解决单一地方政府无力解决的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效率和政府宏观调控的效能。
二是为了更好地促进东中西协调发展,需要不断地调整和完善现行的区域政策体系。
在资金投入政策上,应直接增加对落后市区基础设施和工业生产项目的投入,刺激该区域经济的增长。
在产业政策上,通过实行不同的产业准入和发展政策,使产业在不同的地区之间进行优化配置,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
在财政税收政策上,要尽量照顾地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地方工作的积极性。
鉴于西部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低,应在税收、土地、信贷等方面赋予最优惠的政策,以形成“政策洼地”。
同时,应鼓励、引导、允许欠发达地区,在不违背大政策的前提下,积极探索试验,创出符合自己实际的发展路子。
二、以市场为基础、企业为主体,建立企业与区域经济良性互动机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必须高度重视发挥企业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尤其要处理好区域发展战略和企业发展战略之间的关系。
通过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来强化区域经济发展的比较优势,使企业和区域发展形成良性互动机制。
一是东部沿海发达市应继续深化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市场经济机制,来提高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并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方面保持领先地位。
窗体顶端2016年一带一路发展战略试题及答案90分1.单选题每小题 1 分,共 50 题胆子要大、步子要稳,所谓就是要统筹考虑、全面论证、科学决策;2.A、“稳”3.B、“快”C、“实”D、“惠”4.不属于中部地区的省市是;5.A、北京6.B、山西C、内蒙古D、吉林7.“一带一路”是首倡、高层推动的国家战略;8.A、中国9.B、美国C、德国D、日本10.改革的出发点是促进社会的;11.A、公平正义12.B、理性C、秩序D、繁荣13.不属于东部地区的省市是;14.A、北京15.B、天津16.C、广东17.D、山西18.在“千岛之国”,总统佐科执政之后提出了“全球海洋支点”发展规划;19.A、印度尼西亚20.B、悉尼C、马来西亚D、南非21.马歇尔计划是以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22.A、德国23.B、日本24.C、美国25.26.D、中国27.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角色不包括;28.A、敢于挑战的创新者29.B、诚实守信的合作者30.C、勇于创新的先行者31.D、坚决不对外开放32.既是合作的前提,又是合作的特征;A、开源B、竞争33.C、选择34.D、发展35.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都先后从自身角度出发,提出了“新丝绸之路”的构想,其共同特点是都以为轴心,但通达的目的地却差别很大;A、东亚B、中亚36.C、南亚37.D、西亚38.“一带一路”体现了践行正确义利观的;39.A、中国智慧40.B、中国担当41.C、中国道义42.43.D、重大目标44.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战略的互动构成深化改革的;45.A、动力46.B、基础C、重点D、难点47.构成“一带一路”框架下内外联动的抓手;48.A、自贸区49.B、开发区C、云南D、上海50.必须看到当前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不是中国的目的而是的目的,是世界呼吁进行全球金融体系的改革;51.A、世界52.B、美国C、德国D、日本53.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明确提出,中国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愿同东盟国家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A、“丝绸之路经济带”B、“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54.C、“一带一路”55.D、“丝绸之路”56.位于亚欧大陆中部,把其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可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向西开放重要窗口作用,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商贸物流和文化科技教育中心;A、重庆B、新疆57.C、四川58.D、云南59.目前,在西方发达国家存在着两种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一是以为代表的信用中介主导模式;60.A、美国61.B、中国C、日本D、德国62.丝路精神是;63.A、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64.B、共商、共建、共享C、亲、诚、惠、容D、开放包容65.在资本主义世界化伊始,国家之间的关系即被打上了的烙印;66.A、竞争67.B、合作C、开发D、发展68.中国隆重举行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周年活动;69.A、6570.B、7571.C、6072.D、7073.从理论上来说,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乎三个问题,其中不包括;74.A、清偿能力76.C、信心问题77.D、储备问题78.包含建筑业建筑及基础设施工程,装备制造业设备及配套类装备制造,基建材料钢铁、建材、有色等;A、“通路通航”主题B、“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79.C、“能源建设”主题80.D、“通商文化”主题81.CHINA就是的谐音,昌南是景德镇的旧称,也指瓷器;82.A、昌南83.B、南昌C、武昌D、长春84.随着金融开放进程加速,根据,货币政策独立性、汇率的稳定性、资本的流动性之间的矛盾加大;85.A、“三元悖论”86.B、“四元悖论”C、“二元悖论”D、“四元悖论”87.能够为贸易和一切经济活动供应足够的货币,反应的是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88.A、清偿能力89.B、调整问题91.D、储备问题92.在“一带一路”构建过程中,金融产业要发挥;A、先导作用B、主导作用93.C、支持作用94.D、辅助作用95.西方文化则强调对自然的;A、和谐统一B、征服与改造96.C、合作97.D、独立98.国际货币体系是一项公共产品,核心是;99.A、国际信用问题100.B、资金C、政策D、战略101.要发挥“一带一路”战略的巨大优势:;A、共建B、公共外交102.C、民间组织103.D、扩大金融104.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先导;105.A、经济外交106.B、社会外交107.C、市场外交108.D、经贸合作109.西方文化主要是的;110.A、直觉111.B、理性112.C、伦理型113.D、理智性114.是通过金融产品的流动进行的,包括黄金、货币、外汇、有价证券等;A、资金融通B、资金流通115.C、货币116.D、金融117.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向前看时往往还要顾后,看到胜利时还会回头看看失败;118.A、立体型119.B、平面型C、点型D、线型120.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上升,中国需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国的;121.A、共同发展122.B、独立发展C、高速发展D、协同发展123.包括交通运输业港口、公路、铁路、物流,铁路建设与相关设备,航空服务、设备、整机生产等;124.A、“通路通航”主题125.B、“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C、“能源建设”主题D、“通商文化”主题126.2015年中国外交的关键词是一个重点、两条主线;一个重点是;127.A、全面推进“一带一路”128.B、加强与各国的政策沟通C、和平D、发展129.要明确“一带一路”战略的核心要义:;130.A、共建131.B、公共外交C、民间组织D、扩大金融132.是现代经济的血脉,扩大金融合作是促进区域经济融合的重要内容;A、文化B、金融133.C、社会134.D、合作135.经过改革开放37年来的努力,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排名的经济大国;136.A、第二137.B、第一C、第四D、第三138.“一带一路”展现了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A、中国智慧B、中国担当139.C、中国道义140.D、重大目标141.从而言,“一带一路”战略将改善沿线国家公路、铁路、港口、油管桥梁、输电网路、光缆传输等基础设施;142.A、经济层面143.B、安全层面C、社会层面D、家庭层面144.,不仅会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的现有格局,也会通过欧亚经济的再整合重塑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145.A、大概念联通146.B、大概念连通C、联通D、连通147.中国文化传统大致是一种的;148.A、直觉149.B、理性150.C、伦理型151.152.D、理智性153.长期来看,道路连通、贸易连通中同样伴随着文化沟通,“丝绸之路”自古是文化交会的体现,其交流合作的内容涵盖了文化、旅游、教育等人文活动;体现的是;154.A、“通路通航”主题155.B、“基础设施产业链”主题156.C、“能源建设”主题157.D、“通商文化”主题158.文明是人类历史进步潮流;159.A、多样性160.B、统一性C、复杂性D、单一性161.中国文化相对重视人与自然的;162.A、和谐统一163.B、征服与改造C、合作D、独立164.将发挥好重要门户作用;165.A、重庆166.B、四川167.C、贵州168.D、云南169.西方重思维;A、直觉B、理性170.C、伦理型171.D、理智性172.不属于西部地区的省市是;173.A、重庆174.B、四川175.C、贵州176.D、山西177.,当地公共交通设施仍存明显的短板,政府在2015年5月宣布了新的五年发展计划,其中包括加大在乡村、城乡结合部和城市内部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178.A、印度尼西亚179.B、悉尼180.C、马来西亚181.182.D、哈萨克斯坦1.关于海陆联运枢纽的建设——以宁波为例的说法正确的有;2.A、海陆联运枢纽具有重要的地位B、海陆联运枢纽是“一带一路”战略实现的前提条件C、海陆联运枢纽是宁波的战略选择D、海陆联运枢纽是宁波的优势所在3.从理论上来说,有效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乎;4.A、清偿能力B、调整问题C、信心问题D、资金问题5.习近平主席为“一带一路”建设指明方向为;6.A、加强与沿线国家工作对接B、提升沿线国家贸易便利化水平C、构建高效便捷安全的基础设施网络D、发挥金融助推作用7.四川是;8.A、全国资源大省9.B、人口大省10. C、文化大省11.D、西部经济大省12.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的角色有;13.A、做敢于挑战的创新者B、做诚实守信的合作者C、做勇于创新的先行者D、做中外交流的友好使者14.夯实国家金融安全保障基础要求;15.A、进一步理顺金融要素价格市场形成机制B、完善国家金融风险预警体系C、牵头区域成员国共同成立金融稳定基金D、以上均是16.丝路精神为;17.A、和平合作B、开放包容C、互学互鉴D、互利共赢18.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的必然性;19.A、是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合作的必然产物B、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新趋势C、是维护国家安全的战略举措D、以上均对20.民间组织的独特作用有;21.A、可以发挥促进共识、影响舆论的作用B、可以发挥公益引领、服务民众的作用C、应该发挥疏通民意、增进理解的作用D、以上均是22.国际金融机构正式运作后,要充分发挥其在金融支持“一带一路”战略中的领军作用,重点是撬动各国、各界资本共同参与,要;23.A、充分发挥中国政府的影响力和信用背书作用,吸纳成员国乃至全球资本B、持续扩大业务范围、提升服务价值、强化协调能力,以丰厚回报凝聚各国金融资源C、保持开放、包容、公平的市场化运作模式,增强自身信誉,稳定资金来源D、以上均是1 201.随着中国经济大国地位的逐步上升,中国需要在世界经济发展和全球治理中承担更多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责任,实现与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2.正确错误3.自2013年首次提出以来,学界对“一带一路”的研究已经在经济、金融、国际关系、地缘政治等多个领域形成了丰硕的成果;4.正确错误5.改革是一个简单、一蹴而就的工程;6.正确错误7.“一带一路”战略,还将通过互联互通、深度合作,实现中国与周边国家和地区互利共赢,并形成不可分割的“命运共同体”;8.正确错误9.“一带一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相关国家人民筑梦的战略纽带;10.正确错误11.马歇尔计划是以美国为主导、通过1948年对外援助法单方面向欧洲国家投资和输出产能的经济援助计划;12.正确错误13.“一带一路”展现了建设世界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担当;14. 正确错误15.“一带一路”倡议已吸引30多个沿线国家和国际组织表明积极参与的意愿;16.正确错误17.依靠合作行动突破制度主义,首先应理解行动和制度的意涵;18. 正确错误19.“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创造出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 正确错误21.随着经济的腾飞和国力的增强,我国已经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前行的一个重要引擎;22. 正确错误23.中国推进“一带一路”战略密切区域内各国经贸关系的同时,也会受到跨国有组织犯罪问题的影响;24. 正确错误25.“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沿线国家稳定的政治、安全和经贸关系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础和前提,若要夯实这一基础,沿线国家之间良好的民间关系是必不可少的,民间组织的作用亦不可或缺;26. 正确错误27.竞争需要在稳定的环境下展开,因而传统的国际合作秩序倾向于建构一种相对封闭的系统;28.正确错误29.“大概念联通”,不仅会改变中国区域发展的现有格局,也会通过欧亚经济的再整合重塑世界的政治经济版图;30. 正确错误31.合作行动的展开是以真诚的合作愿望为前提的,在真诚的合作愿望转化为实际行动时,行动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则是必要的保障;32.正确错误33.全球化则是国家间交往与合作的运动,开启的是国家间平等交往和合作的门扉;34.正确错误35.在现代社会中,民间组织在教育、扶贫、医疗、救灾和环保等多个领域,发挥着对政府的补充作用,承担着为普通民众提供公益服务和公共产品的重要功能;36. 正确错误37.“一带一路”勾勒的合作愿景涵盖亚欧大陆,一头是活跃的东亚经济圈,一头是发达的欧洲经济圈,覆盖地区广泛;38. 正确错误39.丝绸之路一词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1877年出版的中国,有时也简称为丝路;40. 正确错误窗体底端。
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的划分依据-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中国被广泛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这种划分主要基于多种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地理位置、经济结构、文化特征、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差距、城乡发展差异、资源禀赋和产业结构等。
这些划分依据为我们分析和了解各个地区的发展特点和问题提供了重要参考。
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区域,其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居于领先地位。
这一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和发达的交通网络,同时也是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之一。
东部地区城市化水平高,经济结构以服务业占主导地位,文化特征也因其先进的城市文明而独特。
中部地区位于中国腹地,地理位置独特,连接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该地区的经济结构主要以工业为主导,资源禀赋较为平衡。
中部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传统和历史底蕴,同时也是中国的粮食生产基地之一。
西部地区地理环境复杂多样,自然地理条件良好。
然而,由于历史发展原因,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落后,城乡发展差距较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推动该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发展。
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地理位置独特。
该地区拥有丰富的资源禀赋,尤其是煤炭、石油和金属矿产资源。
然而,由于产业结构过于依赖重工业,东北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近年来,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促进东北地区的经济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各具特色和优势,同时也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和发展潜力。
了解每个地区的划分依据,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区域发展的动态变化,为未来制定相关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提供支持和参考。
文章结构部分:本文将按照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主要地区进行划分,分析各个地区的划分依据和特征。
具体结构如下:1. 引言1.1 概述:简要介绍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个地区的位置和重要性。
1.2 文章结构:说明本文将按照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化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结构、文化特征、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多个方面进行划分依据的分析。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实施什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重要任务。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区域重大战略、主体功能区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支持特殊类型地区加快发展,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
“十四五”时期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重点任务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尊重客观规律、发挥比较优势,按照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农则农、宜粮则粮、宜山则山、宜水则水的要求,深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健全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推动我国区域发展更加协调、更有效率、更高质量。
1.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西部大开发要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提高政策精准性,推动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进一步加大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实施力度,加快推进国家公园体系建设,加强青藏高原、祁连山等保护修复。
二是加大开放力度。
积极参与和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力推进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优化中欧班列组织运营模式,构建包括自由贸易试验区、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层次开放平台。
三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提升创新发展能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推动具备条件的产业集群化发展,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
四是强化基础设施规划建设。
加强横贯东西、纵贯南北的运输通道和沿边、跨境、旅游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川藏铁路等重大工程规划建设,完善综合枢纽布局,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
五是推动区域合作发展。
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西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合作互动。
六是提升民生保障水平。
补齐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短板,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2.推动东北振兴取得新突破东北振兴要从“五大安全”战略高度出发,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着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着力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点任务和举措是什么?作者:来源:《共产党员·下》2017年第11期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
这是党中央在新时代针对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区域协调发展问题。
从20世纪50年代提出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关系、到20世纪80年代提出“两个大局”战略构想、到世纪之交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决策,再到党的十六大以来作出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和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等重要部署,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不断完善,内涵也不断丰富。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采取了一系列重大创新性举措,掀开了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
“一带一路”建设进度和成果超出预期,京津冀协同发展取得重大进展,雄安新区启动设立,长江经济带发展顺利推进。
“四大板块”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实施,区域政策不断创新,协調机制加快完善。
尤其是“三大战略”和“四大板块”叠加效应显现,沿江、沿路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带,区域发展差距趋于缩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省份与最低省份的倍差从2012年的4.73下降为2016年的4.19。
但也要看到,我国区域发展差距依然较大,一些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仍然较差,发展能力和公共服务能力还有较大差距。
近年来,区域协调发展又面临不少新情况新问题,特别是一些地区人才储备和技术支撑缺口较大、新动能培育相对较慢,一些资源型省份产业转型困难,地区发展态势有所分化。
必须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新部署,加快实施如下重点任务和举措。
一是加大对特殊困难地区的发展支持。
加大力度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进一步健全现有帮扶机制,实施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加大力度使这些地区尽快摆脱贫困,贫困县全部摘帽,与全国人民一道迈进小康社会,形成持续发展的新动力和新机制。
第十三章国家重点区域发展规划与政策(new)第十三章基础练习题综合练习与答案一、单选题1、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A.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B.一核.双轴.三城.四区.多节点C.一核.两区.三轴.四城.多节点D.一核.双城.三轴.四区.五节点【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空间布局是“一核、双城、三轴、四区、多节点”。
2、下列有关“西部大开发战略”到2020年总体指导思想的表述错误的是()。
A.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B.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支持C.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D.更加注重优化区域布局,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参考答案】:C【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选项C错误,使“三基地、一枢纽”地位更加巩固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目标。
参见教材P312。
3、在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三个阶段中,增强部分率先发展地区的实力,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的阶段是()。
A.奠定基础阶段B.加速发展阶段C.冲刺发展阶段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参考答案】:D【试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西部大开发战略。
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在一部分率先发展地区增强实力,融入国内国际现代化经济体系自我发展的基础上,着力加快边远山区.落后农牧区开发,普遍提高西部人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全面缩小差距。
参见教材P301。
4、关于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的阶段划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A.思想准备阶段,从1991年到2000年B.奠定基础阶段,从2001年到2010年C.加速发展阶段,从2010年到2030年D.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从2031年到2050年【参考答案】:A【试题解析】: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可按50年划分为三个阶段:(1)奠定基础阶段。
从2001年到2010年。
(2)加速发展阶段。
从2010年到2030年。
(3)全面推进现代化阶段。
从2031年到2050年。
ACCOUNTING LEARNING189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文/王一童摘要:近年来,由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政策导向,我国区域协调发展政策逐步调整和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有了很大的提升。
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更加注重“协调东中西、平衡南北方”的整体协调发展思路,全方位缩小了区域发展差距,全面推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关键词:经济;区域协调发展一、区域协调发展的基本内涵区域协调发展是指各区域在发展过程中,区域之间交往上日益密切、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发展上关联互动,使区域间的经济差异稳定在合理、适度的范围内,各区域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从而达到各区域经济均衡持续发展的过程。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是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问题,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二、当前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现状与问题(一)区域间发展不平衡受自然资源、经济政策、承载能力、政府导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各个区域发展出现不平衡,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尤其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西部地区相对东部地区发展较慢,经济总量比重比较低,人均收入差距较大,出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
(二)区域城镇化发展差距较大我国城镇化整体水平不断推进,但城镇化发展的不平衡、城镇化结构不合理带来了区域发展的不平衡。
从城市发展水平来看,东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明显高出中西部地区。
中国目前仍有一半以上人口生活在农村,新型城镇化的过程,就是中国逐步缩小城乡和区域差别的过程。
(三)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区域间竞争、地方保护主义、市场体制不健全、产业集中程度低等多方面原因,导致我国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
重要产业的企业生产专业化水平低、协作化程度不高,很难形成强劲的竞争优势,区域性产业结构趋同成为了区域协调发展的障碍,恶化了资源配置,不利于区域经济发展。
三、经济新常态下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一)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促进区域整体平衡发展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重点要统筹区域发展,缩小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国家为了实现各地区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协调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战略和政策。
其主要目的是通过促进地区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优化资源配置,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实现全国范围内的共同发展。
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国家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发展水平和功能定位,制定差异化的发展战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协调发展。
2. 产业转移与承接政策:鼓励发达地区将部分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通过产业转移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为发达地区的产业升级腾出空间。
3. 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改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地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硬件环境。
4. 财政转移支付政策:通过中央财政对地方财政的转移支付,向经济欠发达地区提供更多的资金支持,用于改善民生、发展经济和保护环境。
5. 人才引进与培养政策: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鼓励优秀人才向中西部地区流动,同时加强中西部地区的人才培养,提高地区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强地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合作,共同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治理、土壤修复等工作,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总之,地区协调发展战略和政策是实现国家全面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通过实施这些战略和政策,可以促进各地区之间的优势互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推动全国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