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英国大选工党落败的经济政治原因
- 格式:pdf
- 大小:202.90 KB
- 文档页数:2
政治社会学作业一、英国工党介绍㈠、历史发展脉络1824年,英国政府取消了禁止工人结社法,允许工会合法存在,工会组织和工人斗争随之蓬勃发展。
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发生世界三大工人运动之一的英国宪章运动(目的:工人们要求取得普选权,以便有机会参与国家的管理。
“普选权问题是饭碗问题”,工人阶级希望通过政治变革来提高自己的经济地位)。
1868年成立了全国性总工会组织—国职工大会。
1900年, 职工大会与费边社、社会民主联盟、独立工党等组织共同组成劳工代表委员会,其目的在于争取增加议会中的工人议员。
1906年称工党。
初期是工会组织与费边社、独立工党和社会民主同盟之间的联盟,只有集体党员,没有个人党员,也没有明确纲领,宗旨是在议会里实现独立的劳工代表权。
以后费边社和独立工党的社会改良主义在党内影响不断增长。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支持政府的战争政策,并加入了自由党的联合内阁。
1918年2月通过了新党章,规定除保留原有的集体党员制度外,还在各选区设立组织以吸收个人党员。
同年6月,通过了由韦伯等起草的纲领性声明《工党与新社会秩序》,首次提出要埋葬私有制,并将生产、分配和交换手段的社会化列为自己的目标。
1924年1月,在自由党的支持下首次组阁,并从此开始与保守党轮流执政。
1945年以前,仅于1923~1924年和1929~1931年两次短期执政。
1945年大选至1951年,组织过两届内阁。
在此期间,发起重新建立社会党国际。
1964~1970年、1974~1979年,先后组织了4届内阁。
1997年至2010年间连续执政13年。
2010年5月大选失利,成为反对党。
㈡、工党纲领工党纲领的传统理论基础是费边社会主义。
主张生产资料、分配手段和交换手段的公有制,实行计划管理,以达到公平分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艾德礼工党政府将此付诸实施,1948年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但50年代开始,随着英国经济的发展,工党内出现意识形态分歧。
英国三大政党教育政见之论析:政党政治视角 何伟强1,2 (1.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2.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浙江杭州 310012)摘 要:文章以2010年英国大选为主要背景,择取了三大政党竞选纲领与电视辩论文本中的教育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政党政治的视角,对各自的教育政见进行了论析。
研究指出:三大政党在意识形态上呈现趋同态势,其相应的教育政见也呈现出大同小异的特征;注重各个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平衡,兼顾公平与效率,将成为新一届政府教育政策的可能价值选择。
关键词:政党政治;教育政见;竞选纲领;教育政策 英国是一个议会民主制国家,政党政治一直伴随其议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
英国政党从最早的托利党和辉格党两党对峙,发展到今天工党、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三足鼎立的格局。
从2010年4月12日布朗首相解散议会开始,英国正式拉开了大选序幕,三大政党相继推出了各自政党的竞选纲领(Manifesto)。
政党竞选纲领一般规定了政党在未来一定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行动路线,它是政党关于内政、外交等诸多方面政见的官方阐述[1]。
一般来说,在大选之前各个政党会依据面临的社会形势和本党所持的意识形态提出各自的竞选纲领,获胜执政后适当调整竞选纲领,并据此颁布与贯彻本党的施政纲领。
“教育问题”是英国三大政党都重点关注的议题之一,它们在各自的竞选纲领中都花了重要篇幅来阐述各自的教育政见。
这些教育政见是各大政党在大选期间针对英国的社会形势与教育状况,所提出的关于未来执政时期将据以推动的教育政策蓝本(如图1所示)。
图1 英国政党教育政见与教育政策转化示意图 本文拟以2010年英国大选三大政党竞选纲领中的教育政见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结合大选中三大政党关于教育议题的电视辩论,运用政策分析的方法,旨在从政党政治视角解析三大政党教育政见的特征,以期把握英国教育政策的可能价值选择。
一、英国大选面临的社会形势与教育状况 (一)社会形势作者简介:何伟强(1980-),男,浙江天台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比较教育学专业2008级博士研究生,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讲师。
百年大党的兴盛之路Hundred-Year Political Parties: Reasons of Prosperity英国工党是欧洲社会民主主义阵营中一个特点鲜明、政治地位相对稳定的政党。
从20世纪20年代超越英国传统大党自由党、成为与保守党抗衡的英国两大政党之一以来,它在国内选举中一直保持了这一地位。
[1]期间,除二战期间参与战时内阁以外,工党先后执政33年。
百年来,工党虽经历起伏,并多次陷入政治危机,但终能走出困境,长期保持在英国两党政治中的大党地位。
回顾工党的历史经验,实用主义的路线一直主导了党的政治战略,这也是它保持其政治地位一个重要的成功经验。
以选举政治为中心的实用主义路线主导了工党发展历程与欧洲许多国家的社会民主党早期都曾经历过一个激进的、带有革命倾向的时代,后来才逐步走向以选举政治为中心的改良道路不同,英国工党自始就是一个以议会政治为中心的政府参与型政党。
在工党整个百年历史中,选举政治是其发展演变的最重要动力。
英国工党始于1900年2月在伦敦成立的劳工代表委员会(LRC)。
坚持实用主义路线的英国工党——工党保持大党地位的历史经验■ 林德山/文它是工会及一些早期社会主义团体如独立工党、费边社等联合的产物,最初的目的就是为了在议会中建立一个单一的工人代表集团,其活动主要是资助工人的候选人参与议会选举。
1906年劳工代表委员会在议会中赢得29个席位,该集团正式命名为“工党”。
不过,当时的工党还算不上一个现代意义的政党,只是一个议会压力集团。
最初它只有集体会员组织,没有个人党员,既缺乏选举基础,也没有能够体现自己独立政治立场的党纲党章。
政治上它主要是通过在竞选运动中和在议会中与激进的自由党合作,推进一些有利于工人及工会组织地位改善的立法。
1918年工党有了自己的党纲党章,尤其是党章第四条关于“共同所有权”的表述被视为工党明确的“社会主义承诺”的表示,工党也由此真正走上了独立的发展之路。
英国政党政治视角下的社会保障与国民福利【内容提要】在实行两党制的英国,政党选举与政党竞争不仅是影响社会福利政策形成的重要机制之一,而且是福利制度发展演变的内在动力。
政党之间围绕选民和选票的争夺致使社会保障项目不断增加、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直至社会福利开支的增长幅度超过经济发展的实际承受能力,并使民众对社会福利产生制度性依赖。
同时,福利事业的发展、公民物质保障与权益保障的实现是政党不断革新与完善的外在压力。
福利政策主题的变化,不仅反映了福利制度内在发展变化的客观规律,更反映政党要不断适应发展变化的社会经济条件,是执政党实现理念更新、理论创新、政策创新和立法更新的产物,是政党与时俱进的结果。
一、政党政治与社会福利的相关性在西方两党制或多党制中,各政党之间的斗争经常围绕着诸多对内对外政策,而以社会保障为主要内容的社会福利问题是其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以至于在每一次政治变革中,以失业、物价、养老金、健康服务、教育和住房为主要内容的福利制度已经成为政治辩论的中心。
①特别是在西方福利国家发展过程中,福利政策的每次重大调整,都表现出政党政治的痕迹;而政党政治运行过程中的许多变化,包括政府的局部重组,大都与社会福利议题有关。
在政治与经济之间、民主与社会福利之间,再具体到政党政治与福利国家之间,彼此的边界越来越模糊,相互渗透的领域越来越多,这就出现了政党政治的福利化与福利制度的政治化问题现象。
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社会保障所涉及的保障对象、保障理念、保障方式、保障主体以及保障水平等问题的确定固然离不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社会问题的严重程度、文化价值传统和社会政策的研究水平等,但是,这些问题的最后界定却主要取决于政府,即取决于执政党的理念,政治周期与经济周期的吻合程度以及公民民主意识的觉醒程度等等。
因此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制度的构建过程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福利政策的制定过程从本质上说是一个政治过程。
[1]福利制度的政治性是由社会福利自身具有的政治性演变而来的。
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政治与经济形势众所周知,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为惨痛的一场战争,而英国作为欧洲的一股重要力量,在这场战争中也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在大战爆发前,英国政治与经济形势却并不乐观。
一、政治形势在20世纪初,英国的政治形势并不太稳定。
1906年,自由党在选举中获胜,组成了新的政府,但由于党内的利益分歧,政府在推进改革方面遇到了困难。
1910年,选举再次举行,自由党在下议院获得多数席位,成为执政党,但因为国会中的保守派与自由派利益分歧,政府仍然难以推动改革。
此外,英国还面临着爱尔兰的分离主义运动。
1905年,爱尔兰议会成立,但该议会的权力十分有限,无法满足爱尔兰民族主义者的要求。
1912年,爱尔兰组织了武装组织,试图通过暴力手段实现独立。
这一情况进一步加剧了英国政府的困境。
二、经济形势英国的经济形势也不容乐观。
19世纪末,英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工业化国家,但其工业化的代价是环境的恶化和城市贫民窟的出现。
另外,英国也面临着来自其他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竞争。
尤其是德国在20世纪初迅速崛起,成为了英国的主要对手。
除此之外,英国还面临着人口问题。
进入20世纪初,英国的人口增长率开始下降,这给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同时,英国还需要满足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这也给经济造成了额外的压力。
为此,英国政府不得不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应对这些挑战。
三、应对之策为了应对政治和经济上的困难,英国政府采取了一些措施。
首先是劳动法的改革。
1908年,英国通过了一项劳动法,规定了每周工作不超过48小时、工人有权组织工会等内容。
同时,该法案还规定了女性和儿童的工作时间和工资标准。
这些改革大大提高了劳动者的生活质量,缓解了社会压力。
另外,英国政府还通过了一些法案来提高国内的生产力。
其中,最重要的是1909年的“人民的预算案”。
这一预算案规定,对富人征收更高的所得税和资产税,以提高政府的收入。
这些收入将用于改善社会福利和公共设施。
高二历史《共产党宣言》试题1.列宁评价英国宪章运动是“世界上第一次广泛的、真正群众性的、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下列关于宪章运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因为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最终失败B.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重要标志之一C.有力地推动了欧洲各国工人运动和无产阶级争取民主权利的斗争D.经济根源为工业革命的开展,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英国宪章运动的认识与理解。
依据所学可知,英国宪章运动失败原因主要是:19世纪40年代中期以后,英国资本主义经济进入繁荣阶段,工人生活有了明显改善,参与政治生活的积极性降低。
再加上资产阶级政府的分化瓦解政策,最终导致运动的失败。
分析选项,A 项符合题意,所以应选A。
【考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失败的原因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正如整个世界感受过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的影响一样,它也感受到《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的影响。
”他强调的是()A.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影响着世界历史进程B.民族主义顽强地对抗着工业化对全球的影响C.经济全球化是由于先进工具的创制引发的D.自由主义经济思想很快被世界所接受并实践【答案】A【解析】“史蒂芬孙的机车、富尔顿的汽船”是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发明,蒸汽机标志着人类历史在经济上进入“蒸汽时代”,而《独立宣言》和《共产党宣言》宣扬的理性主义和社会主义则在思想和政治方面使世界历史进程加速发展。
故本题选A。
【考点】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独立宣言》、《共产党宣言》3.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系统地阐述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在()A.《德意志意识形B.《资本论》C.《共产党宣言》D.《莱茵报社论》态》【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马克思、恩格斯最早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阐述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答案选A,B C D三项与上述史实不符。
党政研究2021.2英国工党的新困境:思想、组织与政策问题林德山冯琰〔摘要〕在经历了短暂辉煌之后,英国工党陷入了新的政治困境,2010年至今已经连续四次大选失利。
面对政治上的挫折,工党在思想意识,尤其是发展方向上所表现出的混乱与犹豫致使其失去了明确的发展方向,在组织和战略问题上的长期分化严重制约了党的政治战略的选择和执行。
数任党领袖显示出缺乏必要的战略思维和能力问题,而在脱欧问题、移民问题和国有化问题上的政策失误更加剧了人们对工党作为替代性政党的形象和能力的怀疑。
对于在极度艰难背景下就任的新任工党领袖斯塔默来说,改变人们对工党的极度负面印象,使党重新团结和统一起来,需要从工党的历史中汲取有益的经验教训,包括承认党的竞争性传统的合法性,以及为人们提供多样化的政策选择。
〔关键词〕英国工党;政策选择;组织战略〔中图分类号〕D756.1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8048-(2021)02-0029-07进入21世纪后,英国工党在短暂的辉煌之后很快呈现明显的政治颓势,从2010年至今,已经连续四次在大选中失利”这期间,英国工党几易党首,政治方向更是从右到左变化不定,但接连的选举受挫,尤其是2019年的大选惨败令人们怀疑工党是否走向了不可逆的衰落”思想意识的犹豫不定和方向缺失、组织和战略问题上的分化以及在重大政策问题上失误致使工党陷入了新的困境”目前,摆在工党新的领导层面前的紧迫任务是重新实现党的统一,并明确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一、英国工党陷入新困境世纪之交的英国工党一度出现短暂的辉煌。
1994年,现代化改革派代表布莱尔就任党领袖,为了显示与工党左派传统的不同,将其领导下的工党标榜为“新工党””为此,布莱尔就任党领袖后修改了工党党章第四条关于社会化承诺的条款以示与传统告别,并重新以新中间阶级为中心定位党的政治战略”为此,新工党有意疏远与工会的关系”1997〔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当代欧洲社会民主主义演变与发展趋势研究"(15AKS011)〔作者简介〕林德山,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冯琰,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88。
二战后英国工党与英国工会的关系恶化及其社会经济原因【摘要】英国工党是英国主要两大政党之一,而英国工会则是英国社会重要的社会团体,作为工人运动的两翼,他们之间原本是天然的同盟军,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关系日益破裂,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关键词】英国工党;英国工会;社会经济原因1964年,以威尔逊为首的工党在的大选中获得重新上台执政的机会。
为了兑现其在竞选时期的对工会承诺,威尔逊政府实施了一系列例如增加养老金、疾病和失业救济金等,并通过了一系列对工会及其会员有利的法律。
然而一次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的到来,为了应对国内严峻的形势,工党政府决定牺牲工会的利益,而这引起了工会的反对,并引发了一系列的官方和非官方的罢工行为。
威尔逊本人对工会在国家危难时刻不配合政府的表现十分不满。
1968年年底,威尔逊政府决定用法律手段对工会加以限制和规范。
这使得号称是工会政治代表的工党与工会高层的信任关系出现裂痕。
1976年工党卡拉汉政府上台,面对的国内外形势更加恶劣,工党政府决定推行削减财政开支和限制工资政策,这显然又触动了工会的利益,为了维护大局,工会仍选择保持克制。
1978年,英国国内形势开始出现好转,通货膨胀和失业率等也逐步下降,而工党政府认为应当继续实行限制工资的政策,以图巩固现在有成果。
这遭到了工会界的强烈反对和愤怒。
工会会员认为,面对着恶劣的国内形势,广大会员为支持政府和取得国内经济的好转,作出了巨大的自我牺牲,不仅没有得到政府善意的回报,反而是变本加厉的以德报怨。
于是,工会决定不在行动上继续给予政府以支持,并举行了大规模的罢工行动。
这严重的破坏了正常的生产和秩序,给整个国家造成了混乱甚至瘫痪。
大罢工浪潮进一步增强了公众对工会的负面认识,受到了尖锐的批评。
工党与工会的关系更加疏远甚至破裂,工党和工会的和谐的关系便从此一去不复返了。
英国工党是英国主要两大政党之一,而英国工会则是英国社会重要的社会团体,作为工人运动的两翼,他们之间原本是天然的同盟军,然而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良好的关系日益破裂,在这个过程中,英国所面临的社会经济状况的变化无疑占有重要地位。
英国的三大党派资料总结英国党派本文话题:英国党派知识分子保守党工党派名称各是什么?辉格党Whigs托利派Tories改革党Radical Party英国保守党Conservative Party英国自由党Liberal Party爱尔兰议会党Irish Parliamentary Party英国工党Labour Party英国社会民主党Social Democratic Party英国自由民主党Liberal Democrats工党和保守党是英国最大的两个党,两党竞争势力此消彼长自由民主党的势力一直都小于工党和保守党。
基本上,只有这三个党是全国性的。
其他都是地方小党。
英国为君主立宪政体,由英王、首相、内阁、议会(分为上下议院)等构成。
其中英王为国家元首,但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首相为国家首脑,掌握了行政、立法等权利。
英国的主要党派有工党及民主党。
其中,首相由议院中的多数党的领袖担任,再由首相提名内阁成员,提交英王批准后生效(形式上),所以内阁是与首相共进退的。
如果内阁表示出对首相做的重大决策的不信任,解决办法有:1.首相带领内阁辞职2.解散议会君主立宪制可以比较有效地分散权力,保证民主的实现,不但英国的资产阶级分享到了国家权力,更为重要的是英国社会获得了政治稳定与经济持续发展的制度保障。
从这时起,议会真正掌握着国家的实权,因而它作为最高的国家权力机关的地位更加巩固了。
君主立宪制既是英国在政治体制上的创新,也是他对欧洲乃至世界作出的贡献。
英国的代议制民主政治是一种间接民主,不过,它具有更多的弹性、更广泛的包容性和更大的自由度。
有利于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促使英国进入一个政治稳定、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顺应了资产阶级民主与法制社会的历史潮流,促进了资产阶级政治文明的发展。
对于欧洲、北美地区,以及对于其他英国海外殖民地的政治文明进程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但是首相权力可能过于大(由于首相为多数党的领袖,所以重大决议通常可以通过),无成文宪法,王室逐渐与现代社会脱节,成为附属品与累赘。
英国议会改革的真实原因是什么英国议会改革是英国政治生活中至关重要的事情,英国议会改革是通过三次议会的改革使得资本主义经济获得了发展,资产阶级逐步的成为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生活中的主角,下面详细的分析一下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
英国议会改革的真实原因介绍这三次改革分别是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1867年英国议会改革和1884年英国议会改革。
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一:英国议会改革的根本原因就是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使得英国工业资产阶级的力量在社会中逐渐的强大起来,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为了能够维护自己的利益,要求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来,并且随着资产阶级力量越来越强大,资产阶级所要求的权利也水涨船高,所以作为全国最高权力机构的议会也就有必要适应这种新形势,做出必要的改革,同时资本主义经济中各方面的力量都有着要管理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需要,所以扩大选民范围也就势在必行。
正是鉴于以上的原因,英国议会改革就不得不被提上日程。
英国议会改革的原因二:英国议会改革是新旧势力之间达成妥协的产物,随着新势力的发展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这种矛盾需要用一种合理的方式进行重新的调整,英国的掌权者看到了这种变革的势在必行,如果这种变革无法及时的进行,就可能导致暴力革命的发生,1830年法国的七月革命使得英国的掌权者看到了资产阶级的力量之强大,所以为了避免暴力革命的发生,旧势力不得不让出一部分利益给于强大起来的资产阶级。
英国议会改革的主要特点英国议会改革在十九世纪一共进行了三次,这三次分别是1832年议会改革、1867年议会改革和1884年议会改革。
通过这三次议会改革资产阶级逐渐的获得了管理国家的权利,并且地位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逐步的获得了提升,直至达到资产阶级在最高国家权力机构议会中占据主要地位。
下面介绍一下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
英国议会改革的特点一:英国议会改革是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旧贵族掌权时代逐渐的渐进式的演化成为资产阶级掌权的三次变革。
10 件关于英国大选你可能看漏眼的事作者:暂无来源:《海外星云》 2017年第12期1. 政治元老失势苏格兰民族党(SNP)是这次大选的大输家之一。
前党魁萨蒙德在2007~2014 年间担任苏格兰首席部长,但他的议席被苏格兰保守党夺去。
苏格兰民族党的西敏寺领袖罗伯森亦被保守党打败,输掉自己的议席。
前副首相、自由民主党前领袖克莱格亦在选举失利。
他担任菲尔德哈勒姆选区的议员12年,而当知道工党夺走他的议席时,他表现得十分不快。
不过,公众看似未有对克莱格选情失利感到惊讶。
“谁是克莱格?”是谷歌其中一条最多人搜索的问题。
2. 投票率上升今次选举的投票率是69%,是1997 年以来最高的。
3. 科尔宾成功令年轻人投票工党看来成功游说年青选民出来投票、及将选票投给工党。
政治学教授约翰·柯蒂斯指出,18~24 岁的人口中,更多选民投票给工党。
工党看来在投票率攀升得最高的选区,得到更多的选票。
4. 史上最多女性国会议员一共有208 名女性成功跻身国会,是英国有史以来产生最多女性国会议员的一次。
两年前的选举中,只有196 名女性成为国会议员。
5. 这可能是一次“脱欧选举”在公投支持英国“留欧”的选区中,工党表现不俗。
在支持脱欧的选区中,保守党的得票亦有增加。
不过总体来说,工党选票增加幅度远超保守党。
6. 科尔宾令人尴尬万分的击掌工党领袖在选举夜得意,但他要好好练习一下击掌。
当他与影子外相艾米丽·索恩伯里击掌庆祝时,看似他拍了她的胸部一下。
7. 特里莎·梅的对手名叫桶头勋爵首相特里莎·梅在自己的梅登黑德选区中,其中一名对手名叫“桶头勋爵”,他获得249张选票。
事实上,桶头勋爵并非首次参选。
1987 年,桶头勋爵曾与撒切尔夫人竞逐议席,得到131 票。
1992 年,他亦曾与前首相约翰·梅杰竞逐同一议席。
除了桶头勋爵外,特雷莎·梅的另一名对手是“艾蒙”(Elmo,卡通芝麻街内的角色),他得到三票支持。
英国首相布朗戈登·布朗戈登·布朗,1951年2月20日生于苏格兰的格拉斯哥,英国前首相和财政大臣。
布朗1968年加入英国工党,1982年获得爱丁堡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
1999年9月11日起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主席。
2001年6月8日连任英国财政大臣。
托尼·布莱尔于2007年6月27日正式向英国女王递交辞呈辞去英国首相职务,布朗接任,入住唐宁街10号。
北京时间2010年5月12日凌晨,布朗宣布将立即向英国女王提出辞职,保守党和自由民主党组建联合政府、卡梅伦出任新首相,工党13年的统治在这一天画上了句点。
童年时代的布朗一项交易:1994年,工党领袖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心脏病发去世,托尼·布莱尔与戈登·布朗做成一项政治交易,由布莱尔担任工党领袖即未来工党政府首相,而布朗则担任未来工党政府的财政大臣,布莱尔将在适当时机卸任,并由戈登·布朗继任工党领袖和首相职务。
戈登·布朗在刚刚上任成为财政大臣之后,在这仅次于首相的重要位置上,一干就是10年,不仅创下150年来担任财政大臣一职时间最长的纪录,而且协助布莱尔打造了“新工党”,全力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英国经济实现了低通胀、低失业率、低利率和高增长的奇迹。
他出人意料地赋予英格兰银行(The Bank of England)独立制定利息基本利率(Base rate of interest)的权力和责任,从而使其控制货币政策。
他对英国经济所做出了两大杰出贡献。
首先,他给予英国中央银行“独立操作”的权限。
其次,没有加入欧洲单一货币体系。
2007年6月27日戈登·布朗接任英国首相,入主唐宁街10号。
他的家人和朋友更首次披露,布朗年纪轻轻时就有着非凡的智慧和明确的政治信念。
12岁就办起一家报纸,报纸曾经采访到美国的宇航员,还成功预言麦克米伦的辞职以及威尔逊的上任。
2010年英国大选(United Kingdom general election, 2010)于2010年5月6日举行,全英国各选区为新一届下议院选出全院议员。
首相戈登·布朗于4月12日向英女王提出解散国会。
根据选区边界委员会对英格兰、威尔士及北爱尔兰选区的检讨,新一届下议院议席总数由646席增加至650席,但这个检讨不包括苏格兰选区,至于苏格兰对上一次的选区边界检讨,则已在2005年大选前夕进行。
[1][2]在今次大选,执政工党寻求第四度胜出大选,延续工党自1997年以来的执政,并趁机会重拾近年不断下滑的民望。
[3]在野保守党方面则希望籍今次大选,重夺自1990年代失去的政坛领导地位,寻求击倒工党上台掌政。
至于下议院第三大党自由民主党虽然亦以上台掌政为最终目标,但受实力所限,只能设法从两大党的竞争中得益,一旦大选只能组成一个没有多数党的国会,该党将可进一步强化其制衡角色。
除三大政党以外,受到2007年苏格兰议会选举胜出所鼓舞,主张苏格兰脱离英国独立的苏格兰民族党亦希望在大选取得20席,以反映他们的政治诉求。
[4]同样地,主张威尔士脱离英国独立的威尔士党也有意在威尔士各选区有更好的表现,苏格兰和威尔士的议席由工党占优。
另外,不少在地方选举和2009年欧洲议会选举取得零星议席的政党,包括英国独立党、绿党等,都表态希望在大选分一杯羹。
这次也是戈登·布朗在2007年接替宣布辞职的托尼·布莱尔出任英国首相以来,首次举行的大选,亦是保守党党魁戴维·卡梅伦与自民党党魁尼克·克莱格上任以来首个大选。
选举结果,出现自1974年2月以来首个悬峙国会,最后保守党与自民党达成协议,组建65年首个和平时期的联合政府。
保守党党魁戴维·卡梅伦出任首相,自民党党魁尼克·克莱格出任副首相。
卡梅伦成为英200年来最年轻的首相。
英国出现1974年以来首次悬峙国会。
世界经济与政治2010.796政党的性质是政党的身份特征,是一类政党区别于其他类型政党的重要标志。
随着主客观条件的变化,政党的性质也会发生迁移。
英国工党系二战后英国两大主流政党之一,在百年发展进程中,其性质既有继承性,也有变异性。
本文拟从基本力量、政策取向和意识形态三个维度对工党的性质给予动态的解读。
一、基本力量的变与不变按照马克思主义观点,政党是一定阶级、阶层或集团的积极分子组成的政治组织。
因此,党员队伍的构成是一个政党的阶级基础,是反映政党性质的重要参数。
在工党诞生之初,传统的产业工人占有绝对的优势。
在总共37.6万集体党员中,附属工会人数达到35.3万人,占94%。
[1]197而当时附属工会全部是产业工会,即会员由传统的体力劳动者组成。
社会民主联盟、独立工党和费边社等社会主义团体和政党的人数则非常有限。
即使在这少量的队伍之中,人数最多的独立工党也是由产业工人组成,只有对工党思想层面起重大影响的社会民主联盟和费边社是由非产业工人的小资产阶级等人士组成,因此,工党在成立之时的党员队伍可以说是纯粹的工人阶级。
在此后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社会民主联盟的退出和矿工工会等工会的加入,工党党员队伍的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工党发表旗帜鲜明的党章、开始吸收个体党员、保守党制定反工会立法和自由党没落,原来隶属于自由党的一部分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和其他社会阶级、阶层的人士纷纷加入工党队伍中来,使党员队伍的构成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传统产业工人比重逐渐下滑。
不过由于英国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第二产业持续发展,传统工人阶级占工党党员绝对主体的局面并没有改变。
特别是二战之初,由于战争使个人加入党组织的渠道受阻,以产业工人为主的附属工会会员占党员总数的比重甚至出现暂时的回升。
如在1935年附属工会人数约占工党总人数80%,到1942年又上升到90%。
[1]198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传统产业工人在工党党员队伍中的比重急剧下跌。
浅析我军民主文化的内涵关键字:浅析我军民主文化的内涵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我军民主文化具有鲜明的特殊性,是军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别于其他军队的本质特征。
民主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我军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是21世纪我军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民主;民主文化;民主文化建设E22 文献标志码:A 1673-291X(2016)31-0184-02在当代中国,坚持指导思想一元化和推动社会主义思想文化繁荣发展是实现科学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1]。
我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也要巩固思想基础,同时丰富文化内涵。
民主文化是我军军事文化的一部分,所以民主文化建设也是我军军事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从文化建设角度上来看,21世纪我军民主文化建设是军队文化建设的时代任务,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发展的具体要求。
因此,21世纪我军民主文化建设研究的基本任务就是要巩固民主思想基础,推动我军民主文化繁荣发展,将民主文化的繁荣发展纳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来。
一、民主与文化的概念在西方,民主最初是从古希腊各种政体抽象出的概念。
从词源上说,“民主”概念首先是指国家的政治制度。
主要是指“人民的权力”,或者是“由人民直接地通过分区选出来的代表来治理、统治”。
我国有关民主的思想出现很早,如《孟子・尽心下》中记载:“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民主属于上层,属于政治这个范畴。
这就是说,归根结蒂,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随着民主价值的国际化发展过程,民主的内涵有了极大的丰富。
在现代社会中,民主的概念更加广泛,主要包括作为价值的民主和作为形式的民主。
民主常用以表示具有平等、自由性质和特征的状态、�F象。
因此,现代的民主既可以是一种思想观念,也可以是一种管理原则,还可以是一种工作方法。
文化也是一个使用甚广但又歧义甚多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