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变革与婚姻支付:20世纪50-80年代中国农村的彩礼和嫁妆
- 格式:pdf
- 大小:442.04 KB
- 文档页数:7
当代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的原因及对策探析作者:孙少华来源:《山西农经》 2018年第9期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思想观念的逐渐改变,农村青年适婚人群“成家难”成为了一个长期性的社会问题,其衍生的社会风险也将影响社会治安与稳定。
在社会转型期,婚姻支付不断高涨的现象更是令广大农村未婚青年及其家庭叫苦不迭。
本文通过探究婚姻支付的理论解释,对农村青年婚姻支付问题进行研究,寻求农村青年婚姻支付成本高昂的内在原因,并给出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思路。
关键词:婚姻支付;农村青年;婚姻市场;对策文章编号:1004-7026(2018)09-0122-02中国图书分类号:C913.13文献标志码:A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的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中国农村在市场化和现代化的裹挟中发生着剧烈的变迁,传统价值受到市场经济的剧烈冲击。
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农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婚姻和彩礼仪式的要求和重视度随之增高;另一方面,伴随着农村出生性别比失衡影响的日益显现,大量的农村男青年在择偶方面存在一系列困境。
受到社会变迁和出生性别比失衡的双重冲击,当代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压力剧增并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伴随着婚姻支付金额的水涨船高,农村的“天价婚礼”现象频频见诸报端,农村青年婚姻支付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
婚姻支付,也称为婚姻消费,关于其含义,大多数研究中借用的是人类学中的概念,即婚姻支付包括男方彩礼和女方嫁妆两方面。
李银河在《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中对婚姻支付的定义是在婚姻缔结过程中各样形式的花费与投入,包括物品及现金。
[1]婚姻支付自古有之,社会学界和人类学界对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也给出了不同的理论解释。
本文从婚姻支付存在原因的理论解释出发,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回顾与整理,得出三种解释婚姻支付的理论。
(1)婚姻偿付理论:婚姻偿付理论由弗里德曼提出,其理论基础是传统文化的影响,父系家族结构和男尊女卑的观念导致女性在婚姻嫁娶中就单纯成为一种礼物,这种礼物由女方家流入到男方家,给男方带来人口和财富的增长。
结婚彩礼发展史从“四个一工程”到“万紫千红一片绿”彩礼,中国婚礼程序之一,又称财礼、聘礼、聘财等。
我国自古以来婚姻的缔结,就有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彩礼”也水涨船漂,从50年代的“四个一工程”发展到现在的“万紫千红一片绿”,今天小编就领大家回顾一下结婚“彩礼”的发展历史。
50年代:四个一工程一张床一个脸盆+一个痰盂一把热水壶四个一工程:床+脸盆+痰盂+热水壶=14 RMB 60年代:三十六条腿儿一个衣厨一个柜子4把椅子一张床一张桌子三十六条腿儿:一个衣橱+一个柜子+一张桌子+4把椅子+一张床=177RMB70年代:三转一响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三转一响:一台缝纫机+一块手表+一辆自行车+一台收音机=500RMB80年代:四大件儿一台冰箱一台电视一台洗衣机一台录音机四大件儿:一台冰箱+一台电视+一台洗衣机+一台录音机=2300RMB90年代:新四大件儿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新四大件儿:一台彩电+一台冰箱+一台洗衣机+一台空调=15000RMB如今:三金、一动不动、三斤三两、万紫千红一片绿...三金:金戒指、金耳环、金项链三斤三两:百元大钞装三斤三两重(约14.6万)一动不动:汽车+房子首付=最低30万万紫千红一片绿:一万张5元+一千张100元+一百张50元=20万结婚礼金发展史各地礼金一览表最后,小编要说的是,彩礼的多少不能用来衡量两人之间的感情,或许家境不同,彩礼的承受能力不同,但是无论彩礼多少,两人相亲相爱才是最好的彩礼不是么?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在中国传统婚恋观念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人们对婚姻的认识。
自古以来,父母为媒、媒作红娘的形式一直沿袭至今,即使在当今社会,这种传统观念依然有不同程度的存在。
而在当代年轻人看来,婚姻不再是简单的结合两个家庭,婚恋观也有了许多新的变化。
本文将从不同年代的角度探讨婚恋观的变迁。
一、古代婚恋观念在古代,婚姻是一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往往是由父母和长辈包办的。
当时的人们认为,配对的考虑除了双方是否相互喜欢外,更重要的是双方家庭的社会地位、经济条件和政治关系等因素。
因此,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必须遵守的规矩。
对于当事人来说,个人感情并不是重要的考虑之一,而是要服从家族的安排,维护家族的荣誉。
二、近现代婚恋观念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婚恋观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近现代,尤其是20世纪初,中国开始有了一些新型的婚姻形式,比如自由恋爱、自由婚姻。
人们逐渐认为,爱情是婚姻的基础,而不再只是经济或政治考虑的产物。
婚姻不再仅仅是两个家庭的结合,更是两个人心灵的契合。
当时的婚恋观开始追求个人感情和幸福,而不再受到传统婚姻观念的束缚。
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可以令人感动,也让人羡慕,成为很多人心中的向往。
三、当代年轻人的婚恋观念到了当代社会,尤其是年轻人中,婚恋观更加多元化和开放。
现代人追求独立、平等和自由,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在当代社会,男女双方之间的关系更多的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而不再受到社会地位和经济条件的限制。
年轻人更加追求自我实现和初恋观念,对于爱情和婚姻的态度也更加开放和包容。
自由恋爱、同居甚至试婚等现象在当代社会中比比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尊重他人的选择,更加关注自己的感受和选择。
四、不同年代婚恋观的比较综合来看,不同年代的婚恋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在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主导,家族地位和经济条件更占优势。
在近现代,个人感情和家庭幸福更受到重视,自由恋爱、自由婚姻逐渐兴起。
到了当代,婚姻更多地建立在平等和尊重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个体的感受和需求。
一、选择题1.关于大禹治水是否真有其事,史学界一直存在争议。
最近有一件新出现的青铜器遂公盨,由于其铭文记载着大禹治水的传说事迹,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注意。
首句是“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
它能否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A.能,因为出土文物有证明力B.不能,因为此物非大禹遗留C.能,因为与传说完全吻合D.不能,因为还缺乏相关其他证据1.D。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历史学习需要明确一手史料与转述史料的不同价值,不同类型的史料可以相互参证,孤证不立。
本题就是基于这样的考察目标,虽然出土的大禹治水的铭文是第一手的资料,有一定的证明力,但还需要其他的相关史料相互佐证才能证明“大禹治水”确有其事。
2.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A.相同的是都属于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2.B。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图示和图表形式简约而意蕴丰富,从中可以汲取很多的历史信息,但是把两张时空跨度很大的图式放在一起比较其异同,则是非常少见。
此题既能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还能考查学生比较历史事件统异同的能力,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
无论是中国的三省六部制,还是美国的三权分立的政府机构,都体现了分权的思想;此是同;最大的不同是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立起来政府是“主权在民”的,这一点是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政府无法望其项背的。
3.魏源在19世纪50年代写到,西方人讲礼貌,正直、有知识、根本不应该称之为“夷”。
四五十年代的许多著作把西方人称“夷”,但在七八十年代这些著作再版时都改作“洋”了。
该变化反映了() A.中国人对西方认识的逐步深入 B.中国人由仇视西方到崇拜西方C.由中国中心到西方中心的变化 D.对西方外交政策由对抗到和解3.A。
[命题思路与目标评价]概念史和心态史是近年来史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取得了不少丰硕成果;也是近年来历史高考考察的热点。
50年代裸婚的时代,这以后都变了1959年1月9日,一对夫妻男方入伍后与妻子的合影照。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印记。
作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结婚'三大件',随着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但'老三件'的历史不会被忘记,还在我们的记忆里。
1、50年代结婚三大件:吹响唢呐、坐回轿、撒把糖。
50年代结婚就是知道名字而未谋面的两个人第一次见面,然后吹响唢呐、撒把糖,亲戚街坊四邻凑到一起热闹一下就算结婚。
所以吹响唢呐、坐回花轿、撒把糖就是那时结婚必不可少的'三大件'。
1953年,河北省劳动模范高桂珍来到朝鲜前线看望她的爱人董世贵,受到战士们的热烈欢迎。
1952年11月,湖南省醴陵县农民全裕盛(中)和孙桂华登记结婚,工作人员把结婚证书递给他们。
1957年12月,四川省郫县,新郎黄福元在为新娘李汝秀戴花。
1956年9月,原国营上海工具厂员工丁千瑞(左)与原上海印染工业公司员工冯翠英参加完集体婚礼后,来到西湖欣赏美景。
1956年8月14日,一对新婚夫妇结婚纪念照。
1957年2月,原沈阳风动工具厂的工人鞠复海和俞凤仙在婚礼仪式上接受朋友们的祝贺。
1957年,广西凭样市,在乡结婚登记处登记时,一位少女含情脉脉、羞羞答答。
1957年11月,在山西采梁山的一个山村,一个小伙子(中)买了一支钢笔送给未婚妻,作为纪念。
1959年,安徽省农村一处工地上,农民张东仁(右)和他的爱人姜素梅进行劳动比武。
1950年代的结婚证。
50年代结婚礼物,就是送早生贵子的年画。
2、60年代结婚:36条腿或72条腿。
五斗橱大橱到了60年代,结婚开始有点讲究,得凑够'36条腿'或'72条腿',不过绝大部分都是以36条腿为主。
'36条腿'大约是指床、大橱、五斗橱、床头柜、桌子各一件,椅子四把。
更多的只有几床铺盖陪嫁或者啥都没有。
文革期间,农民手持铁锹的革命婚礼。
60年代一对夫妇的'革命'婚礼,大家一哄而上给新人挂上'新郎'、'新娘'两幅牌子。
近代以来婚礼习俗的变迁组长:耿佳琪指导老师:左彩英组员:沈佳,徐露,羌芸等18人研究背景•婚姻是家庭的基础,又是人生的大事,对于婚姻问题的探讨,一直备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研究课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学者们主要侧重于婚姻制度和婚姻习俗的研究。
婚礼习俗包含了丰富的关于时代社会生活的、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内容。
因此对婚礼习俗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并了解家庭成员间角色的转化、认定,以及社会关系的调节、重整。
本次研究通过对婚礼中包含的文化含义和社会功能,揭示婚礼习俗的的发展状况及其社会风尚。
研究过程常州婚俗演变旧时,常州地区男女婚配讲究门当户对,男女年龄一般在18~20岁左右。
先请媒人说亲,双方满意后,由女方出具年庚八字,男方经卜者合婚,如无"冲克",择吉日将"下聘"定亲。
次日,男女双方向亲友"报喜"。
迎娶前,男方择定吉日"送日贴"。
婚前一日,女方将日常用品如瓷器、漆器、铜锡器等嫁妆送至男家,即"铺行嫁"。
迎娶时,富裕人家用花轿或大船,前挂红灯,鼓乐前导。
新娘上轿时由其舅父抱入轿中,新娘在路上要号淘大哭,俗谓"哭发"。
一般平民多用小轿或小车、小船迎接,礼仪甚简。
花轿至男家,新郎、新娘执"红绿牵巾" "拜堂"。
新人入洞房并坐新床上,饮交杯酒;然后由福寿双全的长者"撒帐"。
新人向戚族尊长"见礼"后,大宴宾客。
宴后宾客还要"闹新房"。
婚后三五天或一月,新婿备礼物随妻回娘家"回门",岳家设盛宴"请女婿"。
再数日,男方邀请女方亲属,设盛筵"会亲"。
女儿出嫁后第一年的"立夏",女家要做夏天的衣服及置办竹席、凉枕、扇子等夏令用品去探望女儿,俗称"送夏"。
论古今婚嫁风俗变迁折射出价值观取向的变化从婚嫁风俗看社会价值观取向变化吴黛君1203404042指导老师:戚福康摘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表明,家庭是构成社会的细胞,家庭的组合、发展、家族的构成、延续、亲族之间的社会关系的构成、扩展则源于人类的婚姻。
历史表明,婚嫁风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时的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取向。
婚姻的民俗传承是社会民俗的重要内容,研究婚俗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中的产生、发展和演变,对于我们了解历史认识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通过阐述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不同的婚俗习惯,探讨婚俗习惯的成因、社会背景、经济政治状况等,分析当时社会的价值观取向。
关键词:婚嫁风俗变迁价值观80后姓氏一、人类婚姻的发展阶段人类形成距今已经有三百万年的历史,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人类的婚姻同其他任何事物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有到无、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人类婚姻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即杂婚、血缘婚、群婚(也成为伙婚)、对偶婚、专偶婚(即现在的个体婚)。
人类从“男女杂游,不媒不聘”“一切男人属于一切女人”的愚昧杂婚时代,进化到性关系局限在同辈人之间的血缘婚时期,产生了人类的第一个家庭形态——血缘家庭。
人类在进化的过程渐渐发现同胞性交的弊病,于是在血缘婚限制错辈性交的基础上,又进一步限制兄弟姐妹间的性交关系,从而实行两个集团之间的性关系,称为伙婚。
从血缘婚发展到伙婚,这是人类婚姻史上的一大进步。
随着社会的发展,婚姻的禁例日渐增多,群婚越来越受到限制,于是从族内完婚完全过渡到族外婚,这就产生了对偶婚。
对偶婚最显著的特征是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从母性,血统按母系计算,只有女子有继承权,导致了母系氏族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随着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男性逐渐成为家中的劳动主力,在家庭中要求掌握支配权,并且要求有可以确认的子女以继承日益增多的财产,于是产生了以一夫一妻制为特点的专偶婚俗。
专偶婚所产生的家庭,最初是建立在丈夫对妻子的统治之上的,其直接后果就是生儿育女,而这些子女将以继承人的资格继承父亲的地位和财产。
中国结婚制度发展史
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以下是中国结婚制度的主要发展史:
1. 古代婚姻制度:古代中国的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权制
为基础。
婚姻多由父母或家族安排,重视门当户对和族内的利益。
婚姻合同的签订是通过彩礼和聘礼来完成的。
2. 封建社会的婚姻制度: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受到
礼教和家族观念的影响。
男女双方的婚姻往往是由父母、长辈或媒人牵线搭桥,并以贞烈美德为标准。
婚姻关系的稳定是建立在家族利益的基础上。
3. 新文化运动和婚姻自由化:20世纪初,中国经历了
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婚姻观念开始转变。
婚姻自由化的思潮兴起,追求个人爱情、自由选择的婚姻观念逐渐被接受。
此时期也出现了以爱情为基础的夫妻关系,离婚现象逐渐增多。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婚姻制度:1949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开始推行新婚姻法。
该法规定男女双方可以自由选择婚姻对象,并且以平等、自愿、协商为原则。
同时,该法还明确禁止包办婚姻、封建礼俗和婚姻买卖等不合理的婚姻行为。
5. 婚姻改革和法律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中国的婚
姻制度不断进行改革和调整。
2003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进一步强调了婚姻的平等和自愿原则,保护妇女
和儿童的合法权益,加强了离婚程序和财产分割的规定。
总的来说,中国的婚姻制度经历了从父权制到个人自由选择的转变过程。
婚姻观念由家族利益和传统观念向个人幸福和自由发展转变。
同时,法律的不断完善也为婚姻关系的稳定和保障提供了法律保障。
中国婚姻法发展历程婚姻法是指规范婚姻关系的法律法规。
在中国,婚姻法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制定到现今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订案》,经历了多次的修订,以适应社会发展和人民需求。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回顾中国婚姻法的发展历程。
一、1950年代-1970年代:平等为基础的初步尝试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1950年代制定了首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该法律保障了男女平等的婚姻权利,废除了以男性为中心的封建婚姻制度,承认了民主婚姻自由和离婚权。
此外,该法还禁止包办婚姻和封建礼俗,提倡平等、民主、科学、卫生的婚姻制度。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兴起,中国的婚姻法实施出现了一些问题。
婚姻失去了个人意愿和自由选择的成分,大量的干部婚姻由组织安排,导致很多不幸福的婚姻关系。
二、1980年代-1990年代:激进改革与逐渐平衡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逐渐恢复了婚姻自由,推行了一系列的婚姻制度改革。
1980年代,中国重新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该法进一步强调了婚姻的平等、自愿和离婚自由原则。
与此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保护妇女权益的立法,如《婚姻法》规定男女双方在婚姻中应当平等相待,男女在家庭内拥有平等的权利和义务。
1990年代,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婚姻法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这一时期出台的法律修订案,对婚前财产、婚姻继承和家庭暴力等问题进行了规范和规定,更进一步保障了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
此外,法律还提供了更多离婚机会和途径,允许夫妻双方根据自己的意愿协商离婚,并保证婚姻解除后女方和子女的合法权益。
三、21世纪以来:维护家庭稳定与关注个人发展21世纪以来,中国的婚姻法进一步偏重于维护家庭的稳定和关注个人的发展需求。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修订案》于2001年颁布,并在以后的十几年里进行了多次的修订。
这些修改主要关注的是婚姻财产、离婚程序和子女抚养权等问题。
改革开放后全国普遍的(主要是农村)婚嫁彩礼的变迁资料
70年代三转一响,三十二条腿
三转指的是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一响指的是收音机。
而三十二条腿是指大衣柜、五斗厨、写字台、梳妆台、沙发、床等,加在一起共三十二条腿。
80年代:三大件
80年代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经吹遍了大江南北,老的三转一响已经不灵了,取而代之的就是三大件:电视机、冰箱、洗衣机。
一台老的黑白电视机,绝对能让一村人都蜂拥而至。
90年代:家电家具,三金一银一冒烟
到了九十年代,不光需要有家电家具,还得有首饰,有交通工具。
三金一银指的是金项链、金戒指、金手链和银镯子,一冒烟指的就是摩托车。
90年代的摩托车,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买一辆的。
21世纪初:万里挑一
万一挑一,指的是10001块钱。
在03年之前,彩礼上万的还比较少,基本上就是6666,8888之类的。
但03年到07年之间,彩礼基本都已突破5位数。
且07年之后,彩礼至少都已经是5万+了。
10年后:一动不动,万紫千红一片绿
一动指的是小汽车,不动指的是房子。
万紫千红一片绿:1万张5元钞票,加1000张百元钞票,这已是15万元,至于"一片绿",就是一片50元的钞票,彩礼就得15万,其他的还没开始呢。
听说有些地方的说法是三斤三两,三斤三两百元大钞,啧啧啧,用称称钱。
嫁妆的历史变迁嫁给皇帝也要办嫁妆嫁妆始于春秋时期,《诗经》已有记载“以尔车来以我贿迁”“嫁妆”,即娘家嫁女儿时送的财物,又称“妆奁”、“奁具”、“嫁资”。
从史料来看,陪送嫁妆的风俗,至迟在春秋时期已出现。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辕颇为司徒,赋封田以嫁公女”。
当时,鲁国大夫辕颇担任相当于今国家土地资源部部长的司徒一职,对封邑内的土地征收赋税,用来作为鲁哀公女儿的嫁资。
那时不只诸侯嫁女有嫁妆,民间也已普及。
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国风》中,有一首反映卫风的诗歌《氓》,里面便提到了卫国女子出嫁时的情形:“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这是女子对其未婚夫说的,大概意思是,你驾着马车快来吧,我带着嫁妆嫁到你家去。
随后的战国时期,嫁女要陪送嫁妆已成普遍的社会风气。
从考古发现来看,那时的嫁妆还很丰富。
如1986年在湖北荆门包山发现的一座战国楚墓中,出土了许多珍贵的文物,其中有一只“彩绘出行图夹纻胎漆奁”经考证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一只女性梳妆用品。
奁盖壁上绘有一幅出行图:整幅画面由26个人物、2辆骖乘、2辆骈车、9只大雁、2只狗、1只猪构成,另有衬托场景的5棵大树,所反映的内容即是当时女子出嫁场景。
猪、狗是那个时代很重要的家庭财富,用之陪嫁女儿也属重要财物了。
大雁则是当时新郎到新娘家迎亲时必带礼物,即所谓“执雁为礼”,也叫“奠雁”。
“另类”嫁妆无奇不有,丫环棺材板凶服压箱底皆为嫁妆在古代,能当嫁妆的东西不少,除了家庭日常生活用品外,房子、土地、生产工具都可以当嫁妆。
清人徐珂《清牧类钞·婚姻类》记录了一条当时黑龙江陪嫁风俗,当地有钱人家置办的嫁妆,一般有“鞋四十只、衣三十袭,包金首饰两事”,另外“洗衣盆、手巾、胰子”什么的,也都列入清单。
从史料来看,古代嫁妆的类别和现代差别并不大,但古代还有几种特殊嫁妆,现在已见不到了。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嫁女都会让女儿的侍婢,即后来所说的“丫环”一起陪嫁,有的还会让妹妹跟着过门。
中国婚姻制度演变史
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古代:在中国古代,婚姻制度主要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为主,婚姻多为父母之间的政治、经济等利益的交换,个人意愿较少被尊重。
封建社会:在封建社会,婚姻制度更加强调家族和血缘关系,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婚姻联姻,维护家族的荣誉和利益。
婚姻多由父母或其他长辈安排,个人意愿依然较少被重视,尤其是贵族阶层。
近代:随着现代思想的传入,中国婚姻制度发生了一些变化。
20世纪初,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提倡自由婚姻、男女平
等的声音开始出现。
中国共产党在建立的初期,也提出婚姻自由、男女平等的理念。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法
婚姻制度开始逐渐建立起来,旧的封建婚姻制度逐渐废除。
当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个人自由和选择权得到了更多的尊重。
自主婚姻成为主流,相亲、媒人等传统婚姻形式逐渐减少。
同时,中国的婚姻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强调婚姻平等、婚姻自主,离婚率逐年增加。
总体来说,中国婚姻制度的演变历程经历了从封建时代到现代社会的变革,从家族利益至上到个人自由选择的转变,婚姻制度也日渐向着平等、自主的方向发展。
专题07 婚姻改革婚姻家庭制度是规范夫妻关系和家庭关系的基本准则。
2020年《民法典》第五编“婚姻家庭”以现行婚姻法、收养法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需要,修改完善了部分规定,并增加了新的规定。
一、华北抗日根据地对传统婚姻制度改造1、背景:①华北抗日民主政权的建立②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③旧婚姻制度的弊端④外来新的婚姻思想观念及行为的影响和冲击2、影响:①冲击了旧的、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为建立新型婚姻制度奠定了基础②有关对妇女和军人权益保护的规定,有利于妇女地位的提高和保障抗日战争的胜利③有利于边区社会秩序的稳定,巩固了抗日根据地二、晋冀鲁豫边区婚姻改革1、原因:①中国共产党历来关心妇女权益问题②巩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需要③晋冀鲁豫地区婚俗落后2、措施:①立法②严格结婚程序③注重宣传3、意义:①保护了女性权益②为坚持敌后抗战提供了重要保障③为新中国的婚姻法提供了借鉴三、1950年的《婚姻法》1、推行困难原因:①封建思想的束缚②落后的婚姻习俗根深蒂固③小农经济的影响④部分干部推行不力⑤群众法治意识淡薄2、推行意义:①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建立了新型婚姻制度②清除了旧婚姻制度的陈规陋习,树立了文明、理性的社会新风尚③塑造了新型家庭关系;妇女地位提高④促进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巩固了政权1.(2020·山西临汾高三月考)(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中南地区由于长期受封建婚姻制度束缚广大妇女的社会地位极其低下。
1950《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实施。
1951年中南各区普遍进行宣传和贯彻《婚姻法》的运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成效。
广大妇女在反封建斗争中觉悟日益提高,他们为了摆脱封建婚姻制度的枷锁,争取婚姻自由,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纷纷要求解除旧婚姻关系。
封建的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以及一夫多妻、纳妻等封建婚姻陋俗也受到了极大的冲击与涤荡。
——摘编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区婚姻制度的改革》(1)根据材料概括中南区婚姻制度改革的成效。
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经济与社会影响中国的传统婚姻制度可以追溯到古代,这个制度对中国社会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婚姻作为人类社会的基本构成之一,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与家庭和睦,也对整个社会体系有着重要意义。
在传统的中国婚姻制度中,父母通常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他们会积极地参与子女的婚姻安排,包括选择配偶和商讨婚礼细节等。
这种父母主导的方式在经济上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
首先,传统中国社会的农业经济让父母更加关注婚姻的经济条件。
他们会希望子女嫁娶到有着丰裕土地或者财产的家庭,以确保子女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感。
这种要求也产生了许多的社会现象,比如嫁妆的存在。
嫁妆是指女方在婚礼中所带给新家的财产,这些财产可以是充分的现金、房产或者是家具等物品。
在一定程度上,嫁妆也成为衡量婚姻幸福程度的标准。
因此,男方的家庭往往会对女方的嫁妆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对女方家庭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
婚姻制度的经济影响也反映在当时的女性地位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妇女的地位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是由婚姻制度造成的。
女性嫁入丈夫家族后,往往就成为丈夫家族的一员,她的地位和权力会大大受到限制。
传统上,女性主要的角色是为丈夫家族生育后代,并服从于丈夫和丈夫家族的意愿。
由于婚姻对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许多女性不得不在婚前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高自己的嫁妆,以改善自己的社会地位。
这也导致了一些不良的现象,比如嫁妆虚张声势的现象,有些家庭甚至会负债以满足婚姻的需求。
然而,随着中国进入现代化社会,传统婚姻制度经历了许多变化。
个人自由意识和女权主义的兴起,使得父母在子女婚姻中的影响逐渐减弱。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有自主选择配偶的权利,并注重彼此的感情和兴趣爱好。
这种变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婚姻不再仅仅基于经济条件,而是更注重个人的情感需求和价值观。
这种改变不仅让婚姻更加平等和自由,也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尽管如此,中国传统婚姻制度的影响仍然可以在一些方面看到。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婚恋观的发展变迁摘要:婚姻生活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变化最复杂最富革命性的行为。
对于婚恋观发展变迁问题的深入研究是现代人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这将对人们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离婚率,恐婚族。
正文: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婚恋观发生了巨大变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择偶标准、结缘方式、婚恋年龄多元化,离婚率增加,恐婚人数增多。
择偶标准的变化。
中国封建时代男女婚嫁讲究“门当户对”,新中国建立后,人们选择配偶则讲究政治条件。
50年代,姑娘心目中最佳伴侣的标准是:踏实肯干,劳动模范,军人更是一块金字招牌;小伙子心中的最佳伴侣的标准是:不慕虚荣,不花枝招展,勤劳贤惠,不拖丈夫后腿。
文革时期,人们谈婚论嫁的首要标准是看出身,看成份,军人、工人是姑娘最钟情的对象,能找个共产党员则是无上荣光。
70、80年代之交,随着社会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气的兴起,学历和知识层次成了人们谈婚论嫁的最重要条件。
90年代至今,人们的择偶标准趋于多元化,一方面要情投意合,人品好,有事业心,有能力,会生活。
比如各种年轻人“裸婚”、“蜗居”追求真爱。
另一方面则越来越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傍大款”“嫁老外”成为时尚,帅小伙愿娶老富婆,靓妹要嫁富老翁。
男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相貌、职业、文化程度、爱好;女青年的择偶要求顺序是:人品、职业、文化程度、相貌、爱好。
男性要求女性的“人品”主要指善良、温柔贤慧、稳重大方、通情达理、能理家;女性要求男性的“人品”则是作风正派、正直善良、有主见、有事业心和责任心。
男女结缘形式的变化。
中国婚姻的古老形式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清末民初尤其是五四时期,这种由父母包办的婚姻受到冲击,自由恋爱成为时尚。
但是,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这种与生俱来的爱的神圣权利,仍然时多时少地受到社会传统、世俗、自身的心理、视野范围的限制,谈情说爱对多数男女来说还是羞羞答答、遮遮掩掩的事。
风生水起离婚潮:1950年颁布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后的两则见闻~~~~如若此地作别,也好他乡再见~~~~原载于《历史学家茶座》2013年第一辑(总第31辑),作者孟祥才。
1950年,新中国颁布了第一部婚姻法,随之报刊、杂志、广播等各种新闻媒体也掀起宣传热潮。
那年我刚10岁,听到大人议论最多的就是“反对父母包办,婚姻自主”。
很快,婚姻法实施的社会效应显现: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离婚高潮席卷中国大地。
这次离婚高潮的主力倒不是包办婚姻最严重的农村夫妇,而是经历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烽火锻炼的军队和地方干部。
他们中的不少人以“父母包办”为由,或先与“糟糠之妻”离婚,再与城里女中学生、女大学生出身的干部缔结良缘;或先与城里女中学生、女大学生出身的干部缔结良缘,再回故乡与“糟糠之妻”补办离婚手续,从而非常滋润地过起了自己的美好日子。
而相当一批“被”离婚的农村妇女,则“离婚不离家”,继续承担起侍奉公婆、养育子女的重任,直至老死牖下。
在这一热潮中,我听到两则令人忍俊不禁的故事。
其一是我的一个远房亲戚家的离婚案。
距我们村南5华里的傅庄,是一个比较大的镇子,当时就有3000多户人家,一直是临沂城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居住在这个镇上的张怀起,是我远房姑奶奶的儿子,开着一家酱菜园,制造和出售油盐酱醋等生活用品。
每到年关我祖父就让我去他的店里买点酱油和醋之类的调味品。
每次他都给好的产品而且少收点钱。
这时的他已经50多岁,胖胖的,留着一撮小胡子。
每逢见到我,他都得很热情,问长问短,特別问我祖父(他称呼为舅舅)的情况。
因为我这时在傅庄小学读书,一次去他家买酱油时,他让自己的孙子、一名叫功的孩子同我见面,并拿出孙子写的毛笔字给我看。
他孙子比我略大几岁,但没有到学校读书,只是在家里由他教读四书五经之类的读物,练习毛笔字。
那时我们小学也练毛笔字,我看了他孙子写的字,感到比我们这些在校学生写得好多了。
回家后我问祖父,张怀起家的条件比我们家好多了,他孙子的毛笔字写得那么好,为什么不去学校读书?祖父叹了一口气,说:“甭提了!全是张怀起儿子害的!”接着,祖父就给我讲起张怀起儿子离婚的故事。
大连市烹饪中等职业技术专业学校教师招聘考试真题2022(满分100分时间120分钟)一、单选题(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答错、不答或多答均不得分)1.2022年3月28日,美国白宫正式对外公布2023财年国防预算,国防预算达8133亿美元,创下历史最高纪录,较上一财年增加()A.10%左右B.8%左右C.4%左右D.5%左右【答案】:C2.2022年2月6日,2022年女足亚洲杯决赛在印度结束争夺。
中国女足在落后两球的情况下,在下半场连扳三球,以3比2击败韩国队,时隔16年重返亚洲之巅。
这是中国女足()A.第五次拿到亚洲杯冠军B.第八次拿到亚洲杯冠军C.第九次拿到亚洲杯冠军D.第六次拿到亚洲杯冠军【答案】:C3.1889年清政府派人员参加了由法国政府举办的巴黎世界博览会,参会者可能看到的展品有()。
①电话②柴油内燃机③汽车④无线电报A.③④B.②④C.①③D.①②【答案】:C4.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提出了一系列的外交方针政策:①“韬光养晦,有所作为”;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③“搁置争议,共同开发”;④“和谐共处”、“合作共贏”。
上述方针政策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1/ 14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③C.②③①④D.②①③④【答案】:C5.劳动关系的双方为()。
A.劳动者与劳动行政部门B.劳动者和用人单位C.工会与劳动行政部门D.工会与企业【答案】:B6.垄断利润是()A.垄断组织获得的平均利润;B.垄断组织获得的一般利润;C.垄断组织获得的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D.资本家获得的超额利润;【答案】:C7.“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出自下列哪位思想家?()A.孟子B.老子C.王充D.孔子【答案】:C8.()是希腊神话中最高的天神,掌管雷电云雨,是人和神的主宰。
A.雅典娜B.潘多拉C.宙斯D.阿波罗【答案】:C9.民生财政是以民生领域为支出重点,以()为基本取向。
A.民生福利2/ 14B.服务民主C.社会和谐D.人民幸福【答案】:A10.下列关于公告和通告说法不正确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