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新教材)
- 格式:ppt
- 大小:396.00 KB
- 文档页数:16
广西教师招聘考试:《化学平衡》说课稿广西教师招聘考试面试备考期间,广西中公教师考试网为考生们准备了教师招聘面试说课、试讲、答辩、结构化等面试备考技巧和资料,以及广西教师招聘面试试题,希望能帮助大家拿下教招面试。
《化学平衡》说课稿开场白:各位评委好,我是X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题目是《化学平衡(第5课时)》,下面开始我的说课,根据新课标理论我将以教什么,怎样教,为什么这样教为设计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几个方面进行说明,首先说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说教材《化学平衡》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中的第三节。
本节内容主要是让学生进一步建立化学平衡的概念、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及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知道化学平衡常数并进行相关计算。
本节说课内容为化学平衡常数。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化学平衡常数的定义、公式、表达时的注意事项、意义、应用以及相关的计算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如何定量描述化学反应进行的限度,引导学生从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来理解化学平衡常数,学会利用数据分析和解决化学平衡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总结规律。
学习化学平衡常数,一方面是对化学平衡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另一方面学好化学平衡常数的知识对后续探究溶液中离子平衡的具有指导作用,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过渡:这是对教材的认识,下面我说一下学生的实际情况。
二、说学情在知识储备方面,学生已经学习过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建立、特征等方面的知识,初步掌握了化学平衡中有关反应速率、浓度等的计算方法。
在能力方面,该阶段学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观察能力、一定的逻辑推理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结合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改理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三、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会有关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过程与方法】能用化学平衡常数、转化率判断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锻炼逻辑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范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使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化学平衡的特征;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的原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通过对变化规律本质的认识,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从微观到宏观,从现象到本质的科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建议“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教材分析本节教材在本章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和化学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本节的教学,系统性较好,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重点:浓度、压强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应用。
因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等内容,不仅在知识上为本节的教学奠定了基础,而且其探讨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可迁移用来指导学生进行本书的学习。
所以本节教材在前言中就明确指出,当浓度、温度等外界条件改变时,化学平衡就会发生移动。
同时指出,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保持平衡状态不变,而是为了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使化学平衡向有利的方向移动,如向提高反应物转化率的方向移动,由此说明学习本节的实际意义。
教材重视由实验引入教学,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的结论。
反之,则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并在温度对化学平衡影响后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归纳出平衡移动原理。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材中采用对合成氨反应实验数据的分析,引导学生得出压强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教材在充分肯定平衡移动原理的同时,也指出该原理的局限性,以教育学生在应用原理时,应注意原理的适用范围,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的熏陶和科学方法的训练。
化学平衡教材分析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描述的是化学反应在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状态,即反应物和生成物各组分浓度相等,且反应速率等于生成速率。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化学平衡是一个重点内容,也是学生学习化学反应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本文将从教材分析的角度,对化学平衡的教材进行深入剖析。
一、化学平衡教材的编写思路化学平衡教材的编写思路一般是按照以下步骤进行的:1、介绍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化学平衡。
2、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形成过程,加深对化学平衡的理解。
3、介绍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常数的应用。
4、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5、对化学平衡进行总结和回顾,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估。
二、化学平衡教材的重点内容1、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化学平衡的基本概念和定义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基础。
在教材中,通常会详细解释化学平衡的定义,包括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反应速率等概念,帮助学生了解化学平衡的本质。
2、化学平衡的形成过程化学平衡的形成过程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难点之一。
在教材中,通常会通过实验或实例来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平衡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平衡是真实存在的。
教材还会介绍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以及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
3、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化学平衡常数是化学平衡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可以用来描述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的状态。
在教材中,通常会详细介绍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和计算方法,让学生掌握如何计算化学平衡常数以及如何应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判断化学反应是否达到平衡状态。
教材还会介绍如何利用化学平衡常数来判断反应进行的程度以及反应的转化率等知识。
4、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是学生学习化学平衡的重点之一。
在教材中,通常会通过练习和案例分析来让学生掌握化学平衡的计算方法和实际应用。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化学__号考生。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化学平衡》(板书:课题(化学平衡)),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分析、教学策略分析、教学过程分析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第三节。
本单元主要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有关知识。
本节课是本单元的第三次课。
在前面两次课中,学生已初步了解化学反应速率及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条件等知识。
化学反应速率研究的是反应的快慢,但要全面的研究一个化学反应,还需要研究这个化学反应进行的程度——即我们今天要讲的化学平衡。
本节课主要分三个部分内容,分别是:可逆反应与不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常数。
本节课是在学习化学平衡及化学平衡常数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化学反应进行的方向的关键,也是形成学生合理知识链的重要环节。
2、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1)、理解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特征与判断;(2)、理解平衡移动原理和影响化学平衡移动的条件(浓度、压强、温度等);(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化学平衡常数的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1)可逆反应的特点。
(2)平衡移动的原理分析及应用。
(3)、理解化学平衡常数与反应进行方向和限度的内在联系。
二、教学目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可逆反应的概念,掌握可逆反应的特点;理解化学平衡的概念,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化学平衡常数的概念,利用平衡常数计算反应物的转化率。
2、能力目标:通过浓度、温度等实验,逐步探究,平衡移动的原理及实验的探究方法,引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化学实验方法,的能力;通过诱导、实验探究、讨论、分析、对比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会化学原理中的哲学思想,并用以指导学习实践和生活实践。
答卷时应注意事项1、拿到试卷,要认真仔细的先填好自己的考生信息。
2、拿到试卷不要提笔就写,先大致的浏览一遍,有多少大题,每个大题里有几个小题,有什么题型,哪些容易,哪些难,做到心里有底;3、审题,每个题目都要多读几遍,不仅要读大题,还要读小题,不放过每一个字,遇到暂时弄不懂题意的题目,手指点读,多读几遍题目,就能理解题意了;容易混乱的地方也应该多读几遍,比如从小到大,从左到右这样的题;4、每个题目做完了以后,把自己的手从试卷上完全移开,好好的看看有没有被自己的手臂挡住而遗漏的题;试卷第1页和第2页上下衔接的地方一定要注意,仔细看看有没有遗漏的小题;5、中途遇到真的解决不了的难题,注意安排好时间,先把后面会做的做完,再来重新读题,结合平时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解答难题;一定要镇定,不能因此慌了手脚,影响下面的答题;6、卷面要清洁,字迹要清工整,非常重要;7、做完的试卷要检查,这样可以发现刚才可能留下的错误或是可以检查是否有漏题,检查的时候,用手指点读题目,不要管自己的答案,重新分析题意,所有计算题重新计算,判断题重新判断,填空题重新填空,之后把检查的结果与先前做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亲爱的小朋友,你们好!经过两个月的学习,你们一定有不小的收获吧,用你的自信和智慧,认真答题,相信你一定会闯关成功。
相信你是最棒的!第五课时 等效平衡基础练习题1.体积相同的甲、乙两个容器中,分别都充有等物质的量的SO 2和O 2,在相同温度下发生反应:2SO 2(g)+O 2(g)2SO 3(g),并达到平衡。
在这一过程中,甲容器保持体积不变,乙容器保持压强不变,若甲容器中SO 2的转化率为p %,则乙容器中的转化率是( )A.等于p% B.大于p% C.小于p% D.无法判断2.某温度下,在一容积可变的容器中,反应2A(g)+B(g)2C(g)达到平衡时,A 、B 和C 的物质的量分别为4mol 、2mol 和4mol 。
第二节化学平衡第1课时化学平衡状态[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从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过程,认识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
2.熟知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建立化学平衡状态判断方法的思维模型。
一、化学平衡状态1.可逆反应(1)概念在相同条件下,既能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同时又能向逆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
(2)特征2.化学平衡状态(1)建立2NH3。
在一定条件下的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合成氨反应: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N2与H2反应NH3的分解反应绘制v-t图像绘制v-t图像答案(2)含义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体系中,当正、逆反应的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均保持不变,即体系的组成不随时间而改变,这表明该反应中物质的转化达到了“限度”,这时的状态我们称之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
(3)特征(1)合成氨反应中,如果N2过量,则可以使H2完全消耗()(2)可逆反应中,加入反应物,反应先向正反应方向进行,停止后再向逆反应方向进行()(3) 在化学平衡建立过程中,v正一定大于v逆()(4)化学平衡状态是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限度的结果()(5)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相等()(6)化学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一定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答案(1)×(2)×(3)×(4)√(5)×(6)×1.在已达平衡的可逆反应2SO2(g)+O2(g)催化剂2SO3(g)体系中,充入由18O组成的氧气一△段时间后,SO2中是否存在18O?提示存在,化学平衡是动态平衡,加入的18O会与SO2结合生成含有18O的SO3,同时含有18O的SO3又会分解得到SO2和O2,使得SO2和O2中也含有18O,因此SO2中存在18O。
2.已知:K3[Fe(CN)6]溶液是检验Fe2+的试剂,若溶液中存在Fe2+,将产生蓝色沉淀。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模板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平衡》教学设计模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化学平衡》教学设计1一、设计思想新化学课程标准提出:“高中化学课程应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科学本质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更新原有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注重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引导—探究”教学模式的实施,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以及强烈的创新意识等综合素质的人才。
化学平衡属于化学热力学知识范畴,是中学化学教材体系中重要的基础理论之一。
化学基础理论的教学应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实际要求、学生的发展和认知水平,把握好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重视学生科学方法和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教材分析化学平衡观点的建立是很重要的,也具有一定的难度。
教材注意精心设置知识台阶,通过类比、联想等方法,帮助学生建立化学平衡的观点。
教材以固体溶质溶解为例,分析溶质溶解过程中结晶与溶解速率的变化,并指出在饱和溶液中,当蔗糖溶解的速率与结晶速率相等时,处于溶解平衡状态,以此顺势引入化学平衡状态概念,并强调在可逆反应中,当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时,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这样层层引导,通过熟悉的例子类比帮助学生理解,借此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教学难点。
化学平衡是化学反应速率知识的延伸,也是以后学习有关化学平衡的移动等知识的理论基础,是中学化学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基础与核心,因此《化学平衡》是一节承前启后的关键课。
化学平衡概念的建立和化学平衡特征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接触化学平衡前对化学反应速率及可逆反应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要接受和理解化学平衡这一抽象概念并非易事。
《化学平衡》(第二课时)说课一、说教学目标【课标分析】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通过实验探究温度、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能用相关理论加以解释。
【教材分析】《化学反应原理》是高中化学课本第(选修4)的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第三节内容。
本节是在学习化学反应速率,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之后编排的。
《化学平衡》是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学科的重要理论之一,内容抽象,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对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具有一定的难度,是中学化学中所涉及的溶解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等知识的核心,对思维能力的培养,辨证唯物主义思想的形成以及对其他很多相关或不相关知识的学习,都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理解浓度、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2.使学生理解平衡移动原理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教学,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结合化学平衡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动态的等特点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浓度和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教学难点: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二、说学情【学情分析】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初三一年和高一一年的化学学习,他们已经储备了一定的相关知识:物质的溶解、溶解度、饱和溶液、溶解平衡、化学反应速率等,积累了一些化学方程式,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基本上都养成了良好的思考、讨论、探究的习惯,新的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经历决定着该部分内容的教学目标不是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而是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科学的探究方法,学以致用。
三、说教学方法【教法分析】本节课是《化学平衡》的第二课时,具有很强的理论性,较为枯燥,所以如何在教学中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开动脑筋成为本节课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
怎样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呢?在本节课的设计中我以实验探究为主,从化学实验人手,观察并体验勒夏特列原理的真谛。
并从数学图像出发,理解并掌握勒夏特列原理。
教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探究为主要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