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的教学设计
- 格式:doc
- 大小:81.00 KB
- 文档页数:15
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教学设想】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本课题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第八单元课题1,本课题包括纯金属和合金两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从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让学生感受到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教材注意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照片介绍了金属常见的重要物理性质,同时提供了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学生的下一步讨论形成“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相对应”的化学观念提供了依据,培养了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二部分以厨师在炒菜加入调料的目的来比喻制得的合金具有某些比纯金属更好的性能,形象的比喻使学生容易接受。
随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合金与纯金属的性质差异,并结合查阅资料、数据分析进行讨论归纳得出“合金性能优异”的结论。
最后教材以列表概括了合金的广泛用途,文字介绍了新型金属材料——钛和钛合金、形状记忆合金,体现了21世纪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拓展了学生的眼界,同时又再次感受到了金属材料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贡献。
本课题的编排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符合初中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物理课的相关学习中,学生对金属的物理性质已熟悉,对金属、金属材料的认识也有一定的生活基础。
此前学生已具备了一定的问题探究能力,能够顺利完成实验,对获得的事实证据或提供的资料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并能利用网络查阅信息资料,故本课题的学习难度不大。
2、教学思路与设计本节课内容比较零散,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
由于教材自身的特点编写以叙述性为主,在教学中若处理不当容易造成空洞枯燥的印象,使学生一节课下来感到索然无味。
我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⑴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景。
如:利用小故事引入课题;展示古代及现代金属材料制品的精美图片、实物,发挥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
⑵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丰富的探究活动。
如:调查身边的金属制品;设计一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让问题的讨论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逐步建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物质的用途体现物质的性质”化学观念,并学会在考虑物质的用途时能综合多方面因素,从而培养学生从多角度综合考虑问题的意识;实验探究、数据分析认识合金与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差异。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教案【教学目的】〔一〕知识与技艺:1、看法金属资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开展的亲密关系。
2、了解罕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进程与方法1、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拟、剖析、归结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停止加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进一步培育先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猎奇心和探求欲,激起学习化学的兴味。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络的观念,逐渐构成合理运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1、看法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1、培育先生运用探求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才干。
2、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金属制品、小黑板。
【教学进程】一、情形导入:经过在教室中向同窗们指出各种金属资料,从而导出课题二、讲授新课:展现罕见的金属,阅读课本,找出金属共有的物理性质。
一、罕见的金属〔板书〕〔一〕金属的物理性质: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2、铜是紫白色,金是黄色,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二〕金属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议:讨论并回答以下效果:1、为什么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什么电线普通用铜而不用银制?3、为什么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假设用锡制的话,能够会出现什么状况?4、为什么有的铁制品如水龙头号镀铬?假设镀金怎样样?思索:经过以上讨论:你可得出哪些结论?〔决议物质的用途,要思索哪些要素〕小结:1、性质;2、价钱;3、能否美观;4、能否便利〔质量,体积〕等。
〔三〕金属之最: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银〕4、熔点最高的金属?〔钨〕5、熔点最低的金属?〔汞〕6、密度最大的金属?〔锇〕7、密度最小的金属?〔锂〕二、合金(板书)1、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同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金属材料》教案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1《金属材料》主要介绍了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以及金属的应用。
本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息息相关,旨在让学生了解金属的特性,认识金属材料,并学会运用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常见元素和化合物的性质,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
但金属材料的概念、性质和应用方面还需进一步引导和拓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道金属的性质,能运用金属的性质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2.了解金属的冶炼方法,认识金属材料的应用。
3.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考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金属的性质:金属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2.金属的冶炼方法。
3.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金属的性质。
2.运用实验教学法,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采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了解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
4.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铁、铜、铝等金属样品,盐酸、硫酸等试剂。
2.教学课件:金属的性质、金属的冶炼、金属材料的应用。
3.教学案例:金属材料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金属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金属?金属有哪些特点?2.呈现(10分钟)介绍金属的性质,如金属的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等。
通过实验展示金属与非金属的化学反应,让学生了解金属的化学性质。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金属与酸的反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总结金属的性质。
教师点评学生的总结,并进行补充。
5.拓展(10分钟)介绍金属的冶炼方法,如电解法、热还原法等。
引导学生了解金属的冶炼过程。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及其特点;2.掌握金属材料的分类方法;3.学习金属材料的应用。
二. 教学重难点1.金属及其特点的理解;2.金属材料的分类方法的掌握;3.金属材料的应用场景的了解。
三. 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2.教具:黑板、粉笔、PPT。
四. 教学过程第一步:引入导入(10分钟)1.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家里有哪些东西是由金属材料制成的?为什么会选择金属材料来制造这些物品?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应用?第二步:知识讲解(20分钟)1.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和实物,给学生呈现不同种类的金属材料,例如铁、铜、铝等,并解释其特点和优势。
金属材料的特点包括:导电性好、导热性好、延展性好、韧性好等。
2.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方法,包括以下几种:–按照金属元素的类型:包括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按照金属材料的用途:包括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功能材料等。
第三步:案例分析(30分钟)1.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金属材料的应用场景进行讨论,例如铁的应用、铜的应用等。
2.小组展示:每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讲解选定金属材料的应用场景,包括该金属材料的特点、优势以及在实际应用中的作用。
第四步:拓展延伸(15分钟)1.引导思考:除了在日常生活中,金属材料还有哪些其他的应用领域?2.练习题:在教材中找出相关习题,组织学生进行小组练习,并及时进行批改和讲解。
第五步:总结归纳(5分钟)1.整理学生的笔记和讲义,进行总结归纳,明确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2.引导学生思考:在未来的学习中,我们还可以学到哪些有关金属和金属材料的知识?五. 课堂作业1.请学生准备一份关于金属材料的应用的小作文,可以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描述金属材料在某种特定场景中的作用和价值。
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导入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通过知识讲解和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金属材料的了解,并进行了拓展延伸和总结归纳,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知识,提高了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金属材料》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金属材料》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联系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几种重要金属的物理性质和用途以及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合金。
在本单元之前,已经学习了氧气、氢气和碳等非金属单质,本单元学习的是金属单质,既为下边溶液、酸、碱、盐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又完成了由单质向化合物知识的过渡。
【学情分析】金属材料从古到今有着及其广泛的应用,而我们的学生对此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缺少思考,没有构建知识体系,所以在知识、情感和能力方面还未达到教学要求。
如何将学生的感性认识转变成理性认识是本节课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目标】1.通过认识金属材料能够举例说明金属的物理性质。
2.通过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用途以及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通过从物质的存在、组成、变化和用途等视角认识物质的性质,构建组成、性质及用途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辩证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辩证认识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黄铜、铜、铁丝、铝丝、铜丝、铁片、铜片、黄铜、硬铝、焊锡、锡、铅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1812年冬天,拿破仑攻占莫斯科后受到俄军包围,他的银光闪闪的锡制铠甲于一夜之间竟变成了一堆灰色的粉末。
当时,法军战士都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并看作是一种不祥的预兆。
焊锡在零下40°C会变成粉末状,煤油流失是焊锡变性所致!【设计意图】故事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引入新课。
【新知探究】一、金属材料纯金属由一种金属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单质。
合金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制得的具有金属特征的物质,属于混合物。
二、金属的物理性质教师图片展示部分金属,学生探究:金属的物理性质和决定因素:①观察铁丝、铜丝、铝丝的颜色状态;②用力试试是否可以弯曲、折断;③用电池、小灯泡测铜片、铁片能否导电。
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因素。
(3)理解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2.过程与方法:培养独立获取知识的水平。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在提升人类生存质量方面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三、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使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水平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五、实验准备药品:铁片、铜片、铝片、黄铜、铜仪器: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内容1、【引入】展示生活中常见的金属制品,得出:人类的生活离不开金属材料的结论。
2、【新授课】人类使用金属材料的小知识1.人类最早使用的金属材料—青铜(铜锡合金)2.现在应用最多的金属—铁纯金属(90多种)1、金属材料合金(几千种)2、金属的物理性质:(1)常温下一般为固态(汞为液态),有金属光泽。
(2)绝绝绝大部分呈银白色(铜为紫红色,金为黄色)(3)有良好的导热性、导电性、延展性【阅读P3相关内容,讨论】物质的性质很大水准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还需考虑:价格、资源、是否美观、使用是否便利、废料是否易于回收、对环境的影像等等。
3、金属之最:(1)铝: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2)钙: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3)铁:当前世界年产量最多的金属(铁>铝>铜)(4)银:导电、导热性最好的金属(银>铜>金>铝)(5)铬:硬度最高的金属(6)钨:熔点最高的金属(7)汞:熔点最低的金属(8)锇:密度最大的金属(9)锂:密度最小的金属4、金属分类:黑色金属:通常指铁、锰、铬及它们的合金。
重金属:如铜、锌、铅等有色金属轻金属:如钠、镁、铝等;有色金属:通常是指除黑色金属以外的其他金属。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领域;2.掌握常见的金属材料及其用途;3.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教学重点1.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性;2.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
教学难点1.让学生理解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领域的联系;2.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学用具:PPT、白板、黑板、书籍和试题;2.实验材料:几种常见金属、盐酸、铁钉、锡纸等;3.实验器材:燃烧器、试管、玻璃棒等。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新课1.利用PPT展示几个金属制品的图片,激发学生对金属材料的兴趣;2.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金属的认识,了解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和应用观念。
步骤二:引入新知识1.通过PPT向学生介绍金属材料的分类和特性,包括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硬度和燃烧性等;2.引导学生思考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并列举几个常见的金属制品及其用途。
步骤三:实验探究1.分小组进行实验,每组选择一种金属材料,并观察其特性;2.实验内容包括:导电性实验、导热性实验、延展性实验;3.让学生用实验现象分析金属材料的特性,并与所学知识相联系。
步骤四:讲解金属材料的应用领域1.利用PPT介绍金属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如建筑、交通工具、电子产品等;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选择金属材料而不选择其他材料?3.学生讨论并总结出金属材料的优点和特性,为其广泛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步骤五:小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概括金属材料的分类、特性和应用领域;2.鼓励学生积极思考金属材料的未来发展方向。
五、教学延伸1.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分析家庭或身边环境中常见的金属制品,了解其材料、特性和用途,并撰写一篇短文;2.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金属制品,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多样应用。
六、教学评价1.学生的课堂表现,包括积极参与讨论和实验、观察的准确性等;2.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包括对金属制品的分析思路和表达能力。
课题1 金属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了解金属的物理性质,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和提出有探究价值的化学问题。
通过学生动手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培养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的意识,能够对与化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和生活问题做出合理的解释。
指导学生用实验的方法认识事物的性质,培养学生科学的认知方法。
从生活中的金属制品,感受其丰富多彩的形状、颜色美。
教学重点
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2、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提高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问题—实验—观察—分析—结论的程序实行探究式讨论教学。
仪器、药品
铁片、铜片、铝片、干电池、小灯泡、导线、酒精灯、火柴、砂纸、黄铜、铜,与钛有关的资料和新型的合金的资料。
【板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一、物理性质
1、共性:常温下大部分为固体(汞是液体),有金属光泽,大多为电和热的良导体,有延展性,密度较大,熔点教高。
2、特性:
二、性质决定用途
三、合金
1、常见合金──生铁和钢。
2、常见合金的主要成份、性能和用途。
课后反思:。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八单元课题一《金属材料》一、教材分析《金属材料》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课时分配1课时。
教材分为两局部,第一局部是在展示了人类对金属材料发现与使用,教材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配合实物和图片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同时采用列表方式,给出一些常见金属物理性质的数据,为如何利用金属的物理性质提供了重要依据。
第二局部主要介绍人类对金属材料的研究成果--合金。
包括:什么是合金、常见的合金及性能、用途等。
本节课的内容为学生认识金属材料以及金属材料在生产和生活以及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
教材把重点放在讨论及对物质性质与用途关系的了解上,注重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通过前面7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具有了一定的化学技能和学习能力。
九年级学生在生活中经常接触一些金属制品,对金属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课学习任务对于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在对他们好奇心和思维活泼、探究欲强等心理特征上加以引导,学生们会顺利完本钱节课的学习任务。
三、教学过程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解金属的物理特征,能区分常见的金属和非金属,认识金属在生产、生活、社会开展中的重要作用,常见金属的特性和应用,知道物质的性质很大程度上是可以决定用途的,但并非唯一因素。
2、了解常见合金的成分性能和用途,认识参加其他元素可以改进金属特性的重要性,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的合金。
【过程与方法】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和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意义,培养学生分析和推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培养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2、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影响金属材料用途的因素。
教学难点: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3、媒体资源运用多媒体。
一、教课目的知识与技术:1、经过平时生活中宽泛使用金属资料等详细案例,理解金属资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亲密关系。
2、认识常有金属的物理性质,知道物质的性质在很大水平上决定了物质的用途,但同时还需考虑如价钱、资源以及废料能否易于回收等其余要素。
3、理解在金属中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拥有更宽泛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1、指引学生自主实验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要点研究导电、导热性等)。
2、经过议论研究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培育学生综合剖析问题的水平。
3、经过查阅合金的资料,培育学生独立获得知识的水平感情态度价值观1、经过实验研究活动让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逐渐养成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怀疑敢于研究的优秀质量。
2、经过检查观察理解化学科学的发展在。
教课要点:1、指引自主研究金属的物理性质。
2、在沟通学习中理解常有的合金并认识其宽泛的用途。
教课准备:黄铜、铜、焊锡、铝片、铝合金。
图片引入:投影展现图片:应用宽泛的金属资料(马踏飞燕、铁狮子等)。
(议论)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呢?先回想物理性质指的是物质哪些方面的性质。
(小结)金属有哪些物理性质。
(出示)一些金属物理性质数据。
教材表8-1一些金属物理性质的比较。
学生依据表中的数据议论问题。
1、为何菜刀、镰刀、锤子等用铁制而不用铅制?2、银的导电性比铜好,为何电线一般用铜制而不用银制?3、为何灯泡里的灯丝用钨制而不用锡制?假如用锡制的话,可能会出现什么状况?4、为何有的铁制品如水龙优等要镀铬?假如镀金怎么样?5、为何此刻高压电线用铝丝而不用铜丝了?学生阅读——金属之最二、合金我们生活中常有的金属资料都是纯金属吗?引入合金观点。
1、铁合金(介绍)铁合金的中生铁与钢的构成的差别、性能以及用途设计实验比较黄铜片和铜片、铝合金和纯铝的硬度。
学生回答。
(过渡)合金和构成它们的纯金属的性质有如何的差别?铝合金的硬度比纯铝的大在实质生产生活中有什么意义?(学生阅读)表中的数据,比较焊锡和构成它的纯金属锡、铅熔点。
九年级化学下册
课题1 金属材料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生活中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能区分常见金属和非金属
2、认识在金属加热熔合某些金属或非金属可以制得合金,知道生铁和钢等
重要合金、以及合金比纯金属具有更广泛的用途。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金属材料在生产、生活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初步形成物质性质决定用途的思想方法。
过程与方法:关注生活→分析比较→归纳解释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金属的物理性质
难点:性质决定用途,但不是唯一因素
三、教学模式
探究式
四、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课题1 金属材料
一、金属
1、性质①颜色②导电性③密度④熔点⑤硬度⑥延展性
2、用途
二、合金
1、概念
2、性质a、硬度b、熔点
教学反思:
本课题内容多,与实际生活、生产联系紧密。
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较好,但内容琐碎,不易记牢。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金属材料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了解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3.掌握常见金属材料的特性和应用。
二、教学重点1.掌握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2.了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金属的导电性和导热性原理。
2.掌握金属的腐蚀和保护方法。
四、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实例引入金属材料的广泛应用。
2.归纳法:总结金属的性质和特点。
3.实验法: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简单实验,观察金属的化学反应。
4.讲解法:结合课件和黑板,深入浅出地讲解金属材料的分类和应用。
五、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教材。
2.实验器材:小锅、烧杯、火柴、铜板、铝材等。
3.多媒体设备:课件、投影仪等。
1. 导入(5分钟)通过向学生展示日常生活中使用金属材料的实例,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例如,锅、钥匙、铅笔芯等都是金属制成的。
2. 金属的性质和特点(15分钟)讲解金属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如金属的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性质与金属在生活中的应用之间的联系。
3. 金属的分类和应用(25分钟)根据金属材料的特性,介绍常见金属的分类和应用。
例如,铜可以用来制作电线、水管等;铁可以用来制作汽车、建筑物等。
通过举例,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金属材料的用途。
4. 实验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进行以下实验:实验一:观察铜板的腐蚀现象(在铜板上滴上少量醋酸,观察变化)。
实验二:观察不同金属的导电性能(用火柴点燃后,使不同金属材料接触火焰,观察火焰变化)。
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金属的某些性质和现象,加深对金属材料的认识。
5. 总结(10分钟)用黑板或投影仪总结金属的性质和特点,重点强调金属的导热性、导电性以及容易腐蚀的性质。
巩固学生对金属材料的理解。
6. 课堂练习(10分钟)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检查学生对金属材料的掌握程度。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既能理论上了解金属材料的性质,又能通过实验来亲自感受金属的确切特点。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
江西省新余市渝水一中付丽华
教材与学情分析: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关于金属材料的学习,在认知领域的教学属于知道和了解水平,且学生已有关于金属和合金的不少生活常识,学习难度不大。
为维护课标的严肃性,教学忌拔高知识难度,但在教学中,对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可考虑加强一些。
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深刻感知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巨大使用价值。
从方法和情感层面获得加强和熏陶,不失为一种教学创新。
这样做对知识学习而言,可以变枯燥为生动;对过程与方法而言,可以获得实验探究、调查研究、归纳分析等训练;还可透过关于中国冶金发展史的学习对爱国情感的熏陶等等。
同时,本课题教材联系学生生活常识较多。
为扩大学习成果,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力求安排一些学生活动,以激发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及升华科学情结。
因此,本课题的教学,以指导学生探究学习、发展学生认知能力为出发点及归宿而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认识金属材料与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密切关
系。
2、了解常见金属的物理性质及合金的特点。
3、了解物质的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 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
2、学习运用比较、分析、归纳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 进一步培养学生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观点,逐步形成合理使用物质的观念。
教学重点:
1. 认识金属物理性质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2. 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教学难点:
1. 培养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得出相关结论的能力。
2. 如何合理开发金属物质的用途。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实验探究。
教学过程:
设情境
教学反思:上面两节课以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金属材料的课题为中心,引导学生从故事化的教学情境入手,由学生提出探究目的和方案,并用交流、实验、设计等方式,得出常见的金属物理性质与用途的关系,由学生熟悉生活中的一些常用金属材料,自然
过渡到探究合金的相关知识,进而迁移到设计火箭外壳材料的物理指标。
这样创设的教学环节既生动真实又可行,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探究性学习要求。
教学设计: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第一课时)
一、常见的金属(板书)
(一)金属的物理性质:
1、具有金属光泽,有导电性,导热性,良好的延展性
2、铜是紫红色,金是黄色,常温下液体的金属是汞
(二)金属的用途主要由性质决定:
小结:1、性质;2、价格;3、是否美观;4、是否便利(质量,体积)等。
(三)金属之最:
1、地壳中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铝)
2、人体含量最高的金属元素?(钙)
3、导电导热最好的最高的金属?(银)
4、熔点最高的金属?(钨)
5、熔点最低的金属?(汞)
6、密度最大的金属?(锇)
5、密度最小的金属?(锂)
第八单元课题1 金属材料(第二课时)
二、合金(板书)
1、定义:一种金属与其他一种或几种金属(或非金属)一
起熔合而成的具有金属特性的物质。
2、常见的合金:铝合金、生铁与钢都是碳和铁的合金
实验探究1:合金和纯金属性质的对比
通过将黄铜与铜片相互刻画,比较它们的硬度。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从硬度方面)结论:合金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
讨论:通过以上对比实验,可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合金一般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熔点低。
3、了解常见的合金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