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事而发 源清水长
- 格式:doc
- 大小:12.00 KB
- 文档页数:3
余游于西湖之上,见一泉,喷涌而出,清澈见底。
询之,乃活水源也。
其源深不可测,源出龙湫,经石壁,穿石隙,流经平沙,汇为巨流,终入西湖。
余叹曰:“此泉之所以活者,以其源深而水清也。
”余遂访其源,见一洞口,如龙湫然,深不可测。
洞内幽暗,钟乳石林立,水声潺潺,宛如龙吟。
余入洞,见一巨石,上有古文,曰:“活水源,其深不可测,其清不可见。
此泉之活,在于源深而水清,故能长流不息。
”余观其水,清澈如镜,无一丝尘埃。
饮之,甘美异常。
余叹曰:“此泉之所以活,非但源深水清,亦因其德厚而能养人。
”余又观其周围,草木茂盛,花香鸟语,生机盎然。
余问:“此泉何以养此生机?”答曰:“此泉源于龙湫,龙湫之气,滋养万物,故能养此生机。
”余心有所感,遂作诗以记之:龙湫深处藏活水,石壁穿隙涌清泉。
洞内钟乳林立立,水声潺潺如龙吟。
源深水清德厚养,草木花香生机盎。
此泉长流不息者,龙湫之气滋养间。
《活水源记》刘基文言文翻译:我在西湖上游玩,发现一处泉水,泉水喷涌而出,清澈见底。
询问当地人,得知这泉水名叫活水源。
它的源头深不可测,泉水从龙湫涌出,经过石壁,穿过石缝,流经平坦的沙滩,汇聚成一条大河流,最终流入西湖。
我感叹道:“这泉水之所以称之为活水源,正是因为它的源头深邃且水质清澈。
”于是我前往探寻它的源头,见到一个洞口,就像龙湫一样,深不可测。
洞内昏暗,钟乳石林立,水声潺潺,仿佛龙吟之声。
我进入洞中,见到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古文,写着:“活水源,其深不可测,其清不可见。
此泉之所以活,在于源头深邃而水质清澈,因此能够长流不息。
”我观察这泉水,清澈如镜,无一丝尘埃。
品尝之后,甘甜异常。
我感叹道:“这泉水之所以被称为活水源,不仅仅是因为源头深邃水质清澈,还因为它德行深厚,能够滋养人。
”我又观察它的周围,草木茂盛,花香鸟语,生机勃勃。
我问:“这泉水何以滋养这样的生机?”答曰:“这泉水源自龙湫,龙湫的气息滋养万物,因此能够滋养这样的生机。
”我心中有所感触,于是作诗以记之:龙湫深处藏活水,石壁穿隙涌清泉。
《诗经》中“国风”的质朴风格《诗经》中“国风”的质朴风格《诗经》中“国风”所表现的质朴风格,从内容到章法、修辞及对我国诗歌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风”是民间乐调的意思,正如前人所说,“风土之音曰风”(郑樵《通志・点序》)。
“国”是地域的通称,主要指黄河流域、中原一带,所以“国风”就是地方小调。
《诗经》按地名加以分类搜集,成为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
“国风”大部分作品是广大劳动人民创作的口头文学,只有少数作品是贵族文人的作品。
“国风”中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域产生,在不同的地域流传,所以反映出不同的风土人情,表现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周南・关雎》等篇“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温柔敦厚”;《召南・甘裳》等篇端庄、娴雅;《魏风・葛屦》等篇,爱憎分明,语言泼辣,思想透彻,感情奔放,并和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有关;《郑风》、《卫风》、《齐风》中的一些篇章,墨于生活小事和儿女私情等等。
产生环境的各异,造成风诗风格的不尽相同,但这并不意味着风诗没有共同之处。
翻阅《诗经》,仔细研读、品味“国风”中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国风”的总体风格是崇尚一种质朴的美。
这种美在不同的风诗中都有体现,是一种自然的、纯朴的美,是不加任何矫饰的天然的美,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是对这种风格最好的概括。
这种质朴既洋溢在“国风”的字里行间,又表现在语言的运用、具体的表现手法及修辞、章法上。
它显露出人民的思想意识、审美态度,反映了人民的性格特征,因而,它是崇高的。
那么,“国风”质朴的风格何故得以形成呢?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
同样,“国风”中的作品是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的社会生活的反映。
周代初年,社会是动荡不安的,诸侯国间的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给人民生活造成了极大的灾难。
周灭殷后,把殷遗民作为奴隶,组织他们耕种,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从而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成康之治”的太平局面。
《史记・周本纪》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
作者简介:袁玥(1979~ ),女,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王庆沅(1938~ ),男,兴山县文化局退休干部。
① 王风竹:《不使巴风成绝响三峡文物永风流—著名考古学家黄景略、张忠培两位先生谈三峡工程中的文物保护工作》,《江汉考古》1993年第3期。
② 《中华辞海》对“音调”的解释:一是指乐曲的旋律,二是泛指乐声。
本文借指歌声。
巴楚音调系指我国古代巴民和楚人遗存的歌声。
③ “兴山特性三度民歌”只是以发现地的“兴山”来命名而已,绝非仅指兴山一地的民歌,而是曾广泛分布于我国巴、楚和夜郎故地的多个民族的民歌。
④ 王庆沅:《湖北兴山特性三度体系民歌研究》,《中国音乐学》1987年第3期;《荆楚古音考》,《音乐研究》1988年第4期;《曾侯乙编钟与兴山体系民歌的定律结构》,《黄钟》1988年第4期;《湖北传统民歌的煞声规律》,《中国音乐学》1991年第3期;《竹枝歌和声考辨》,《音乐研究》1996年第2期;《荆楚古音的发现》,《黄钟》1997年第2期。
摘 要: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
二千多年来,我国众多文人学士都毫无例外地将巴、楚和夜郎等“南人”的歌声称为“悲苦”之调。
近几十年来,音乐学者在该区域陆续发现了巴楚文化的遗音。
从这些遗音来看,除部分存在巴楚文化杂糅的特点外,大多有各自明显的巴楚音乐文化特征。
同时,同一文化在不同历史阶段也表现出一定的时代差异。
本文从历时性的角度,结合文献的记载,归纳总结三峡地区巴楚文化遗音的“悲苦”之源、“悲苦”之说和“悲苦”之因,并围绕巴楚民族关系进行讨论,以期能够更好地认识三峡地区的巴楚文化。
关键词:巴楚文化;悲苦音调;历史考证;三峡地区引言三峡地区是古代巴、楚民族活动的重要区域,正如著名考古学家黄景略、张忠培所说:“三峡是探讨人类起源的重要地区之一……三峡是我国古代巴人的活动区,也是早期楚人的重要活动区。
”①巴楚音调②,系指以我国古代巴、楚为代表的,包括夜郎等我国西南地区多个民族的歌声。
从源头开始的成语
1、源远流长
【拼音】yuán yuǎn liúcháng
【释义】源:源头;流:水的流程。
河的源头很远;水流很长。
比喻历史悠久。
2、源头活水
【拼音】yuán tóu huóshuǐ
【释义】原比喻读书越多,道理越明。
现也指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3、源泉万斛
【拼音】yuán quán wàn hú
【释义】比喻文思涌溢。
4、源清流洁
【拼音】yuán qīng liújié
【释义】源头的水清,下游的水也清。
原比喻身居高位的人好,在下面的人也好。
也比喻事物的因果关系。
5、源远根深
【拼音】yuán yuǎn gēn shēn
【释义】源:水流所从出。
水源很远,树根很深。
比喻基础牢固。
6、源殊派异
【拼音】yuán shūpài yì
【释义】水的源头与支流不相同。
比喻各学派的来历和特征互不相同,各有自己的一套。
辽东学院2009届本科毕业论文论“三曹”诗歌的艺术差异摘要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文坛上涌现出大批作家,打破了东汉末年诗坛上的沉闷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诗歌的高潮。
而“三曹”父子作为建安文学的杰出代表,其诗歌在艺术风格上具有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但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各领风骚。
他们总起来,构成了建安诗歌一代繁荣的格局;分开来,又各以其独特成就傲视文坛。
把握了“三曹”,就把握了建安诗歌的核心,把握了中国诗歌史上文人诗的第一个高潮,把握了五言古诗“彬彬之盛”的一个时代。
本文以文化学的视角分析“三曹”的文学作品,从时代背景、社会生活对个人人格、文学情趣、创作道路的影响揭示“三曹”诗歌在创作形式、表现手法、语言特色、诗歌风格这些方面的差异,充分肯定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价值。
在通过诗歌参证历史或通过历史印证诗歌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文学素养,还能拓展认识,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一定了解,初窥学术门径。
关键词:“三曹”诗歌;艺术特色;差别;原因建安时期的文学巨匠——“三曹”父子,作为这一时期文坛的领军人物,对建安文学的繁荣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对中国文学史做出的重大贡献更是不容忽视。
“三曹”诗歌的艺术风格在共同的“建安风骨”特色之上又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各以其独树一帜的创作,为自己立下了不朽的丰碑。
本文试图对其中的差别进行深入探讨,以就教于大家。
建安文学总体上说境界比较开阔,自由通脱。
建安诗歌更是中国古典诗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三曹”作为建安诗坛的中坚力量,他们的诗歌主要是学习乐府民歌,在艺术上受到汉乐府叙事性的影响,又加强了抒情性,并向着文人化的诗歌转变。
同时也受到《古诗十九首》的影响。
曹操的诗歌和散文有尚质崇实的特点,其后诗文的总体取向是渐趋工致华美。
除了时代的群体的总体特征之外,也具有很强的个体的个性特征。
在形式上以五言为主,亦有四言、杂言等,而以五言成就最高,为五言诗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真实的写作”中的悖论目前,关于“真实的写作”有两个研究角度,一个是从写作行为的真实性角度研究,比如李海林老师的《论真实的写作》,另一个是从写作内容的真实性角度研究,这是大部分该题目研究者所选择的角度。
应该说两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应用这些理论研究成果的时候,我们碰到了许多难题,产生了一些困惑,细细思之,发现“真实的写作”中存在着悖论,殊难解决,在此提出,求教于方家。
有必要说明的是,平时的作文训练跟考场作文比,要求相对宽松一点,“真实”的程度可能大点。
本文要论述的“真实的写作”中的悖论仅指考场作文的写作。
之所以如此,一是因为考试是指挥棒,考场作文的写法指引着平时写作训练的大方向;二是因为考场作文作用特殊,与考生的利益关系密切,攻破了这一点,其他写作的真实性问题就不难解决了。
一、“言语环境”中的悖论李海林老师在《论真实的作文》一文讲到,所谓“真实的作文”是指考生写作要有真实的言语环境、真实的言语任务和真实的言语成果。
①我们认为,对于考场中的考生来说,真实的言语任务就是向批卷教师“示才”,尽可能得到一个高分;真实的言语成果就是得到一个分数;真实的言语环境就是考试。
如果我们的说法成立,那么在考场中,这三者都具有了双重性。
首先,从“真实的言语环境”说起。
什么是“真实作文”的言语环境呢?李海林老师认为指的是真实的对象、真实的情境和真实的自我体验。
下面,分别就这三个方面的双重性进行分析。
第一,考场作文“真实的对象”应该是批卷者,而作文题目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暗示了写作对象,仅管所暗示的写作对象是不明确的。
因为选什么题目来写,本身就意味着有某种写作的需要,已选择了对象。
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对象(读者)“制约着写作者所写文章的写作目的、文章主旨、选择材料、布局谋篇和运用语言等”。
②而考场作文,题目是出卷者钦定的,考生不得不写给批卷者看。
考生知道,给编辑部,给市长的一封信,不是真的给编辑、市长看的,而是只给批卷者看的。
yuan字的四字成语原原本本原封不动.原汁原味原来如此【元恶大憝】元恶:首恶。
憝duì:坏,奸恶。
罪魁祸首。
《书?康诰》:“封,元恶大憝,矧惟不孝不友。
”宋?陈壳《与吕伯恭正字书》:“志同道合,便能引其类,自非元恶大憝,皆可借其利心以成回复之势。
”亦作“元恶大奸”。
《后汉书?陈蕃传》:“元恶大奸,莫此之甚。
今不急诛,必生变乱。
”《明史?杨慎传》:“圣人设赎刑,乃施于小过,俾民自新。
若元恶大奸,无可赎之理。
”【元恶大奸】见到“元恶小憝”【元元之民】众百姓;善良的百姓。
【元元本本】①追源寻本。
元元,积极探索完整;本本,谋求显然。
②指事物的全过程、全部情况。
【元方季方】东汉陈?有子陈纪字元方、陈谌字季方,两人皆以才德见称于世。
元方之子长文与季方之子孝先各论其父功德,争之不能决,问于陈?,?曰:“元方难为兄,季方难为弟。
”意谓两人难分高下。
事见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德行》。
后称兄弟皆贤为难兄难弟或元方季方。
【元戎启行】曰大军启程。
语本《诗?小雅?六月》:“元戎十乘,以先Y460A。
”【元奸巨恶】谓大奸首恶。
【元经秘旨】错综复杂的道理。
【沅江九肋】传说中产于沅江流域的异龟。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自负》:“袁州出举人,亦犹沅江出?甲九肋者,盖稀矣。
”因以“沅江九肋”喻稀少或难得的人才。
【沅芷湘兰】见到“沅芷澧兰”。
【沅芷澧兰】《楚辞?九歌?湘夫人》:“沅有芷兮澧有兰。
”王逸注:“言沅水之中有盛茂之芷,澧水之内有芬芳之兰,异於众草”。
芷,一本作“?”。
澧,一本作“醴”。
本指生于沅澧两岸的芳草,后用以比喻高洁的人或事物。
【沅?醴兰】见到“沅芷澧兰”。
【圆首方足】指人类。
【圆顶方趾】同“圆首方肢”。
【圆颅方趾】圆头方足。
《淮南子?精神训》:“故头之圆也象天,足之方也象地。
”后即以“圆颅方趾”指人。
【圆凿方枘】语出来《楚辞?九辨》:“圜挖而方枘兮,吾固知其龃龉而清园。
”圆凿,圆的卯眼;方枘,方的榫头。
圆孔无法纳方榫,喻彼此无法兼容或相异。
原开头四字成语“久”开头的四字成语有19个:久安长治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汉书·贾谊传》:“建久安之势,成长治之业.”428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455久病成医病久了对医理就熟悉了.比喻对某方面..《左传·定公十三年》:“三折肱,知为良医.”战国楚·屈原《..467久而久之经过了相当长的时间.808久负盛名负:承受,承担,引申为享有.长时期..574久惯牢成比喻深于世故.411久旱逢甘雨干旱了很久,忽然遇到一场好雨.形容..宋·洪迈《容斋四笔·得意失意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1043久怀慕蔺比喻想望十分殷切.《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相如既学,慕蔺相如之为人,更名相..576久假不归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545久经风霜比喻经过长期艰难困苦的磨练.428久居人下现指处境或职务长期处于他人之下.403久闻大名闻:听到.早就听到对方的盛名.多用..415久悬不决拖了很久,没有决定.405久要不忘久要:旧约、旧交.不忘旧约或旧交.《论语·宪问》:“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461久惯老诚比喻深于世故.同“久惯牢成”.无31久归道山早已去世.道山,传说中的仙山.旧时..无27久久不忘久久:好久,很久.形容印象深刻.陶铸《松树的风格》:“虽是坐在车子上,一棵棵松树一晃而过,..46久历风尘经历过很多艰苦的日子.无32。
前开头的四字成语54条:【前跋后疐】比喻进退两难。
【前朝后代】前后各个朝代。
喻指历代。
【前车可鉴】鉴:引申为教训。
指用前人的失利做为教训。
【前程似锦】前程象锦绣那样。
形容前途十分美好。
【前程万里】前程:前途。
比喻前途远大,不可限量。
【前程远大】前程:前途。
比喻前途远大。
【前尘影事】指从前的尚回到记忆中的事。
【原文】
清水之源,在县之东北隅,古之瀛洲也。
其地僻静,林深草茂,山环水绕,风景如画。
源出山巅,汇而为溪,经数里之途,蜿蜒曲折,汇入大江。
江水澄清,映日可见底,游鱼细石,皆历历在目。
四时之景,各具特色,令人心旷神怡。
春日,桃李争艳,鸟语花香。
源头之水,温润如玉,潺潺流过,涤荡心灵。
夏至,绿树成荫,蝉鸣蛙噪。
水波荡漾,清凉宜人。
秋高气爽,红叶满山,果实累累。
源水清澈,映照秋光,如镜如画。
冬日,白雪皑皑,山寒水瘦。
源水依然清澈,似冰似玉,晶莹剔透。
【翻译】
《清水源志》
清水之源,位于本县东北角,古称瀛洲之地。
此处地处偏僻,静谧宜人,林木茂盛,草色浓绿,山峦环绕,水流曲折,景色宛如画卷。
水源自山顶涌出,汇聚成溪,经过数里之遥,蜿蜒曲折,最终汇入大江。
江水清澈透明,阳光照射可见水底,游动的鱼儿和细小的石子都清晰可见。
四季之景,各具特色,令人心旷神怡。
春天,桃花和李花争相绽放,鸟鸣声声,花香四溢。
源头之水,温润如玉,潺潺流淌,洗涤人心。
夏至时节,绿树成荫,蝉鸣蛙叫。
水波荡漾,清凉宜人。
秋天,天空高远,气候凉爽,满山红叶,果实累累。
源水清澈,映照秋光,宛如明镜,如同一幅美丽的画卷。
冬天,白雪皑皑,山寒水瘦。
源水依旧清澈,似冰似玉,晶莹剔透。
关于源流的古语
1. 源远流长:形容事物起源时间久远,历史悠久,流传时间长久。
2. 源头小流,知水质:强调从小细节入手,可以推测出事物的整体状况和发展趋势。
3. 源清流洁:指水源清澈,流水洁净,形容事物始终保持清洁,没有污染。
4. 水到渠成,流入海洋:比喻事物按照规律自然顺利发展,并最终成功。
5.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比喻过度储存会导致浪费或反过来导致短缺。
6. 来源不明,流向难测:强调重要事物的根源必须明确掌握,否则难以推断其发展趋势。
7. 河海不择细流:指大事物不会忽视小事物,理应细心呵护。
8. 千流同源,百川归海:指万物虽有各自不同的来源和流向,但共同汇聚到大海中,体现人类社会大同小异的精神。
9.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指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和改变需要时间和努力,而人们的本质和习惯难以改变。
10. 源头乾净,水岸自明:意为事物必须从起点上保持洁净,才能随时随地释放自己价值。
珞璟子三命消息赋《珞珠子三命消息赋》,珞珠子著,是一篇首开中国四柱命理学之先河且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极重要命理作品。
该赋行文简约,哲理深远,深得中国古代哲学”天人相应,“察变观化”之奥妙,是古代命理作品中的上乘之作。
珞珠子,清末隐士也;其“出自兰野,幼慕真风”,且因“息一气以凝神,消五行而通道”,是“约九命”以“立三命”,故而成为中国秦汉魏晋以后的禄命学祖师。
“珞琮子”之名,乃取自道家著名经典《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不欲琼琮如玉,珞珞如石”之意,是作者借以表达自己“超然物外、通豁达观”之出世思想的鲜明标志。
元一气兮先天,禀清浊兮自然;著三才以为象,播四时以为年。
以干为禄,以向背定贫富;以支为命,详顺逆以循环。
运行则一辰十载。
折除乃三日为年;折除者乃一年二十四气,七十二候。
命有节气浅深,用之而为妙。
其为气也,将来者进,成功者退;如蛇在灰,如鳍在尘。
气者,四时向背之气也;其为有也,是从无而立有;其为无也,天垂象以为文;此五行临於绝地而建贵也。
五行绝处有禄马;其为常也,立仁立义;其为事也,或见或闻。
崇为宝也,奇为贵也,将星扶德,天乙加临,本主休囚,行藏汩没。
至若勾陈得位,不亏小信以成仁;真武当权,是知大才而分瑞。
不仁不义,庚辛与甲乙交争。
或是或非,壬癸与丙丁相畏。
故有先贤谦己,处俗求仙;崇释则离宫修定,归道乃水府求玄。
见不见之形,无时不有;抽不抽之绪,万古联绵。
是以何公惧其七杀;宣父畏以元辰;峨眉阐以三生,无全士庶;鬼谷布其九命,约以星观。
今集诸家之要,略其偏见之能,是以未解曲通,妙须神悟。
臣出自兰野,幼慕真风;入肆无悬壶之梦,游街无化杖之神;息一气以凝神,消五行而通道。
乾坤立其牝牡,金木定其刚柔;昼夜分为君臣,时节分为父子,不可一途而取,不可一理而推。
时有冬逢炎热,夏草遭霜;类有阴鼠栖水,神龟宿火;是以阴阳罕测,志物难穷。
大抵三冬暑少,九夏阳多,祸福有若祯祥,术士希其八九。
或若生居休败,早岁空亡;若遇健旺之乡,连年偃蹇。
第40卷第3期兰州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 l .40,N o .32024年5月J o u r n a l o fL a n z h o uU n i v e r s i t y ofA r t s a n dS c i e n c e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s )M a y 2024ʌ收稿日期ɔ2023G04G20ʌ作者简介ɔ郑晶晶(1999-),女,辽宁营口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先唐文学研究.文学地理学视域下 陇头流水文学意象的生成郑晶晶(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辽宁沈阳㊀110034)ʌ摘要ɔ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以秦陇地区的陇山和陇水为原型.在 应物斯感 与 缘事而发 的两种生成机制下,秦陇地理环境通过触发诗人的生命意识,使陇山㊁陇水由地理物象转化为了蕴含思乡怀亲㊁征戍艰辛㊁建功报国以及向往和平等文化内涵的文学意象.此外,国家环境对文人气质㊁人格的影响,促使南朝与唐朝文学作品中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呈现出了不同的时代气息.ʌ关键词ɔ陇头流水;文学意象;文学地理学ʌ中图分类号ɔI 206.2㊀㊀ʌ文献标识码ɔA㊀㊀ʌ文章编号ɔ2095G7009(2024)03G0058G05F o r m a t i o no fL i t e r a r y I m a ge of L o ng t o uF l o w i n g W a t e r f r o m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L i t e r a r y G e o g r a ph yZ H E N GJ i n g Gj i n g(S c h o o l o f 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h e n y a n g N o r m a lU n i v e r i t y ,S h e n y a n g 110034,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l i t e r a r y i m a g eo fL o n g t o uF l o w i n g W a t e r i sb a s e do nt h eL o n g s h a na n dL o n g s h u i i nt h eQ i n l o n g r e g i o n .U n d e r t h e t w o g e n e r a t i v em e c h a n i s m s o f r e s p o n d i n g t o t h i n g s a n da r i s i n g f r o me v e n t s ,t h e g e o g r a p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f Q i n l o n g h a s t r i g g e r e d t h e p o e t s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o f l i f e ,t r a n s f o r m i n g t h e g e o g r a p h i c a l i m a g e so fL o n g s h a na n dL o n g s h u i i n t o l i t e r a r y i m a g e s c o n t a i n i n g c u l t u r a l c o n n o t a t i o n s s u c h a s h o m e s i c k n e s s a n dk i n s h i p ,a r d u o u sm i l i t a r y c a m p a i g n s ,m e r Gi t o r i o u s s e r v i c e t o t h e c o u n t r y ,a n d l o n g i n g f o r a n d e q u a l i t y .I n a d d i t i o n ,t h e i n f l u e n c e o f t h e n a t i o n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o n t h e t e m p e r a m e n t a n d p e r s o n a l i t y o f l i t e r a t i p r o m p t e d t h e l i t e r a r y i m a g e r y o fL o n g t o uF l o w i n g W a t e r i n l i t e r a r y w o r k so f t h e S o u t h e r na n dT a n g d y n a s t i e s t o p r e s e n t d i f f e r e n t e po c h s .K e y wo r d s :L o n g t o uF l o w i n g W a t e r ;l i t e r a r y i m a g e ;l i t e r a r yg e o g r a p h y ㊀㊀自北朝乐府民歌吟咏陇头流水 这一地理物象以后,其衍生的思乡怀亲㊁戍边艰辛㊁建功报国㊁向往和平等文化内涵,被历代的文学家一再书写,被后世的读者一再感知.显然, 陇头流水 已经由客观的地理物象转变为了主观的文学意象,并且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与秦陇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创作思维反映了文学与地理之间的互动㊁互补㊁互释.一㊁江山之助:秦陇地理环境与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塑造原型㊀㊀就文学作品创作取材而言,地理环境常常会提供某些特殊的 资助 .«文心雕龙»有 江山之助 [1]说,詹锳释之为 故«湘君»一篇,言地理者十九,虽作者或有意铺陈,然使其不遇此等境地以为文学之资,将亦束手而无所凭借矣[2].地理环境中包含的地貌㊁水文㊁气候等自然环境和社会事件㊁民风习俗等人文环境可以为文学家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与灵感,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即是一例.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塑造是直接以秦陇地区的陇山㊁陇水为原型的.陇头,又名陇坂㊁陇山㊁陇坻㊁陇首等.郭茂倩«乐府诗集»解题云: «通典»曰: 天水郡有大坂,名曰陇坻,亦曰陇山,即汉陇关也. [3]«三秦记»曰: 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上有清水四注下,所谓陇头水也. [3]«周地图记»载:陇山 其山高处可三四里,登山东望,秦川可五百里.东人西役,升此而顾,莫不悲思 [4].在古代中国,陇山不仅是一座地理意义上的山脉,更是西北重要的军事战略要塞.自汉武帝开拓西域以来,陇山就成为了征夫戎戍的必经之地. 西上陇阪,羊肠九回.山高谷深,不觉脚酸.手攀弱枝,足逾弱泥 [3]345㊁ 陇头流水,鸣声呜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3]348,这是诗人亲临秦陇之地,攀越陇山㊁闻听陇水的真实写照,亦是对秦陇地区陇山㊁陇水的诗意化书写.可以说,正是秦陇地区的地理环境为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塑造提供了取材来源.二㊁生命意识:秦陇地理环境与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机制㊀㊀曾大兴«文学地理学概论»论及地理环境影响文学创作机制时,认为 应物斯感 和 缘事而发 是促使地理环境㊁文学家的生命意识和文学作品三者互动的两种生成机制 [5].此语可为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作一脚注.文学作品是文学家对 生命意识 [5]71的诗意化表达,所以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承载着诗人的生命意识,思乡怀亲㊁征戍艰辛㊁建功报国以及向往和平等文化内涵是诗人对生命状态的反映㊁感受与思考.在 应物斯感 和 缘事而发 的生成机制下,秦陇地理环境通过触发诗人生命意识,使他们将感发生命的情感体验自觉地凝结在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之中.因此,陇山㊁陇水由客观的地理物象转化为了主观的文学意象.(一)应物斯感:秦陇自然环境与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应物斯感 这一理论始见于«文心雕龙 明诗»: 人有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 [1]48人只有在 物 的刺激之下,有所感动,才会吟而为诗,咏而为歌.按照刘勰的观点,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也是这样生成的.诗人的 思愁苦绪 是生命意识,秦陇地区的 自然环境 是媒介, 应物斯感 是生成机制, 感物吟志 的结果是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常常与征夫思乡怀亲的思想情感相融合,这与秦陇地区的地貌水文有着直接的关联. 右界褒斜陇首之险 [6],班固以一 险 字概述了陇山的总体特征.除文学作品的描述外,一些地理地志典籍也记载了陇山峰高谷深㊁峻岭起伏的险要地貌特征,如«水经注»云: 县西山谓之小陇,岩嶂高崄,不通轨辙 [4]243, 其山高处可三四里 [4]243.«三秦记»曰: 其坂九回,上者七日乃越. [3]297高险的陇山不仅在地理层面造成了征夫与亲人的两地离居,更在心理层面象征着征夫与故园联系的断绝. 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故乡弥远近,征人分去留. [3]298相距万里,各在天一涯,他们只能通过登高远眺故乡的方式来排解心中的思乡之情,如«陇头水»云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 [3]300,«周大将军崔说神道碑»云 陇坻路遥,秦川望远 [7]即是具体例证.郦道元«水经注»载: 渭水又东与新阳崖水合,即陇水也.东北出陇山,其水西流. [8]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陇右道»中写道: 陇上有水,东西分流. [9]这些典籍记载道出了陇水分流的水文特点. 陇头流水,流离西下,念吾一身,飘旷野 [3]348,眼前这条西流的陇水代表着辞家戍边的征夫,陇水的流离契合了他们的孑然孤寂; 西注悲穷漠,东分忆故乡 [3]301,陇水东西分流昭示着征夫与亲人的东西分别; 忽闻有水喧道旁,人言此水声声别 [10],陇水幽咽之声响暗合了征夫泪别亲人的情景. 陇头流水,鸣声幽咽.遥望秦川,心肝断绝 [3]348,伴随着悲咽幽鸣的流水声,征夫或登陇山遥望故乡,或临陇山辞别亲人, 陇头流水 承载着征夫们那种绵绵不尽的思怀之情正是因为秦陇的自然环境深深地触动了他们思乡怀亲的生命意识.由此可见,陇头坂长道险的地貌特征和陇水东西分流的水文特点反映了辞家离乡㊁流离奔波㊁人难团聚的生命常态,诗人将这种生命体认以文学的方式吟咏出来,从而赋予了 陇头流水 思乡怀亲的文化内涵.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除蕴含征夫思乡怀亲的文化内涵外,还有对征戍艰辛的情感表达.例如北朝民歌«陇头歌辞»云 寒不能语,舌卷入喉 [3]348,南朝梁江总«陇头水»云 雾暗山中日,风惊陇上秋 [3]300,唐翁绶«陇头吟»云 马嘶斜月朔风急,雁过寒云边思长 [3]298等,这些咏叙边地艰苦的诗歌皆从征夫所处的气候角度来创作的.可见,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中征戍艰辛的文化内涵与秦陇地区严寒恶劣的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陇头位于古代雍凉之地,气候严寒且多风沙霜雪.冰天雪地,所见无一生迹;风掣沙覆,所闻无一乡音.这种极端苦寒的气候条件造成了征夫戍边艰辛的同时也牵动着征夫的 忧生 情绪. 雪冻弓弦断,风鼓旗竿折 [3]299,冰雪冻裂了弓箭㊁掣风折坏了军旗,这种自然现象既点明了秦陇之地的苦寒,又警惕了征夫的生命意识,物易亡㊁人何存,生命是何其脆弱!当征夫面对着如此苦寒肃杀的气候条件时,自己能否重返家乡与亲人团聚就成了他们不得不思考的一个现实问题.陇山高阻㊁陇水分流牵引而出的生离之思,在陇地苦寒的气候下,增添了一份苍凉悲怆的死别之感.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性诸舞咏. [11]秦陇地区的苦寒气候条件威胁着万物的生存,这种充满死亡气息的自然环境警惕了诗人,使他们将对生命易逝这一命题的思考以文学创作的形式凝结在了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之中.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离不开秦陇地区独特的地貌㊁水文以及气候.陇山高阻㊁陇水分流㊁陇地苦寒,这些独属于秦陇地区的自然环境成为了触动诗人生命意识的媒介,在 应物斯感 的生成机制下,诗人将对生命的种种感受㊁体验和思考借助 陇头流水 地理物象来 感物吟志 ,从而赋予了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 思乡怀亲 征戍艰辛 的文化内涵.(二)缘事而发:秦陇人文环境与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汉书 艺文志»的 缘事而发 被文学地理学批评家视为与 应物斯感 相并行的另一种文学作品生成机制. 自孝武立乐府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观风俗,知厚薄云. [12]这句话完整地揭示了文学作品的生成过程,环绕在人类周围的某些事件会触动文学家的生命意识,文学家将这些触发情感的事件以及所触发的情感诉诸笔端,文学作品因此而诞生.在此视角的观照下,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中渴望建功报国和向往和平安乐的文化内涵得以生成:诗人的 建功报国 向往和平 是生命意识,秦陇地区的 人文环境 是媒介, 缘事而发 是生成机制,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是生成的结果.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包含的建功报国的文化内涵与秦陇地区战事频发的人文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地理环境中人文环境的塑造本质上来源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秦陇多样化的地形使得农耕与游牧这两种生产㊁生活方式长期并存,导致了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常常发生激烈冲突. 每当游牧地区气候寒冷干燥,水草大片干枯牛羊大片冻馁而死之际,游牧民族即挥师南下或者东进,骚扰㊁掠夺农耕民族. [5]270正如«汉书 地理志»载: 迫近戎狄,修习备战. [13]1644可见,战事频发是秦陇地区的一种显性人文环境特征.秦陇地区的战争与侵略使百姓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的领土完整遭受了极大的危害.在此种人文环境触动下,诗人对生命意识的体认,不再局限于思乡怀亲㊁征戍艰辛等对生命本身的感悟,而是拓展为对生命价值的把握.如南朝梁刘孝威«陇头水»云: 从军戍陇头,陇水带流沙.时见胡骑饮,常为汉国羞.衅妻成两剑,杀子祀双钩.顿取楼兰颈,就解郅支裘.勿令如李广,功遂不封侯 [3]298~299,诗人希望自己能够亲赴沙场,抗击敌人,建功封侯.又如唐张籍«陇头吟»云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梁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入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念中国养子孙,今着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两州属汉家 [3]298,诗人渴望一位武力高超的将士能够击退匈奴,收复失地.再如南宋陆游«陇头水»云 陇头十月天雨霜,壮士夜挽绿沉枪.卧闻陇水思故乡,三更坐起泪成行.我语壮士勉自强,男儿堕地志四方.裹尸马革故其常,岂若妇女不下堂?生逢和亲最可伤,岁辇金絮输胡羌.夜视太白收光芒,报国欲死无战场 [14],儿女情长的割断㊁壮志四方的豪情㊁为国捐躯的冀望传达出了诗人浓烈的家国情怀.由此可见,在 缘事而发 的生成机制下,战事频发的秦陇人文环境激发了诗人对于生命价值的追求,诗人将这种抗敌爱国的生命意识投射到文学创作中,使得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承载着建功报国的文化内涵.秦陇战乱频发的人文环境,在感性层面激发了诗人抗敌报国的豪情壮志,在理性层面则触发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冷静思考.对现实战乱的批判,对理想和平的向往,是秦陇战事赋予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另一种文化阐释.例如唐元结«陇头叹»云: 援车登陇坂,穷高遂停驾.延望戎狄乡,巡回复悲咤.滋移有情教,草木犹可化.圣贤礼让风,何不遍西夏.父子忍猜害,君臣敢欺诈.所适今苦斯,悠悠欲安舍. [15]诗人希望在以德化抚的方式下,秦陇战乱之地能够变为各民族和平共处的桃源世界.又如明危素«陇头水»云: 陇头之水西向流,莽莽寒云草树秋.水中尚有秦时血,今古征人到此愁. [16] 秦 字以时间纵向发展的角度说明了秦陇战事的连年不断, 血 字以空间弥漫的维度概括了战争的残酷惨烈,夸张手法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反思与批判.再如明刘基«陇头水»云: 陇头水,征夫泪.征夫之泪滴陇头,化为水入秦川流.水流向秦川,呜咽鸣不已.何因得天风,吹入君王耳. [17]诗人希望君主能够体察征战频发的社会民情,体谅征夫和百姓的艰难困苦,表现了诗人厌倦战争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情感.社会动荡不安,百姓颠沛流离,甚至丧失身家性命,这些由秦陇战事带来的种种社会现象触发了诗人对战争与和平的理智思考.在哀鸿遍野的现实语境中,百姓安乐㊁国家稳定成为了诗人追寻的理想化生命意识.诗人将这种理想化的生命意识付诸笔端,使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蕴含着向往和平的文化内涵.无论是建功报国的渴望,还是和平安乐的向往,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是以秦陇地区战事频发人文环境为依托的.这种带有秦陇地区烙印的人文环境成为了感发诗人生命意识的触媒,在 缘事而发 的生成机制下,诗人通过秦陇地区的陇山㊁陇水将自我对生命意识的体认与思考吟咏而出.由此,承载着诗人生命意识的陇头㊁流水地理物象便转化为了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三㊁文人气质:国家环境与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时代气息㊀㊀在中国文学中,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所蕴含的感发思乡怀亲㊁诉怨征戍艰辛㊁渴望建功报国等文化内涵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习惯和审美传统.然而,当回归到具体的时代中,文人笔下的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会呈现出不同的气息. 考察地理环境对文学的影响,并不意味着忽视文学家的气质㊁人格等个人要素. [5]84在此基础上,观照曹丕的 文气说 ,可知文学风格根源于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事实上,文学家的气质㊁人格与其所生活的 国家环境 [5]49~51息息相关,这种人文环境中的大文化环境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一代文人的气质与人格.以南朝与唐朝为例,南朝文人笔下的 陇头流水 笼罩着一层凄凉无奈的伤感氛围;唐朝文人笔下的 陇头流水 则彰显着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南朝与唐朝文学作品中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呈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时代气息,正是因为两朝不同的国家环境赋予了两代文人不同的气质与人格.(一)南朝:衰弱动荡的国家环境与文人凄凉苦闷的心理映射南朝文人笔下的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流露出一种悲凉凄苦的情感基调,这与衰弱动荡的南朝国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联.据«北史 文苑传»载: 中州板荡,戎狄交侵,替伪相属,生灵涂炭. [18]自东晋时受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下挤压,至太康元年,东晋已经失去了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国土.南朝的疆域更是在北方少数民族的铁骑之下不断地被蚕食.南朝文人目睹了少数民族对家园的入侵和摧残,秦陇之地对于他们而言,已经由汉族与少数民族的地理界限 转化为了 偏安江南政权下文人集团的心理界限 [19].这种家不成家㊁国不再国的黍离之悲使得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笼罩着一层凄凉无奈的伤感气息.战事频发的秦陇人文环境与南朝的社会政局相吻合,使得 陇头流水 地理物象所处的秦陇地理环境和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所生的南朝国家环境之间存在相互映射的 镜象 关系.南朝文人虽多未到秦陇之地,但在秦陇地理环境与南朝国家环境的双重感召下, 陇头流水 却成为了他们感发苦情愁绪的心理共鸣物.例如梁元帝«陇头水»: 衔悲别陇头,关路漫悠悠.故乡迷远近,征人分去留.沙飞晓成幕,海气旦如楼.欲识秦川处,陇水向东流. [3]298陈后主«陇头»: 陇头征戍客,寒多不识春.惊风起嘶马,苦雾杂飞尘.投钱积石水,敛辔交河津.四面夕冰合,万里望佳人. [3]297~298陈朝张正见«陇头水»: 陇头鸣四注,征人逐贰师.羌笛含流咽,胡笳杂水悲.湍高飞转駃,涧浅荡还迟.前旌去不见,上路杳无期. [3]300这些诗歌或写陇地的苦寒㊁或写戍边的艰辛㊁或写征夫的思乡,表现了人生的凄凉㊁苦闷与无奈.可见,政局动荡,偏安江南的国家环境带给文人的凄凉心理终将映射在南朝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时代气息中.(二)唐朝:强盛稳定的国家环境与文人昂扬进取精神投射与南朝文人相比,唐朝文人笔下的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彰显出一种昂扬进取的乐观精神,这与唐朝强盛稳定的国家环境有着紧密的关联.政治的开明㊁军事的强大㊁经济的繁荣㊁文化的昌盛,拓宽了唐代文人的人生道路.对于唐代文人而言,走向塞漠是步入仕途的一种方式,西北从戎由被迫征戍变为了主动请缨.所以,在唐代文学作品中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展现出了新的时代气息, 传统的悲苦凄婉的苦寒咏叹被立功封侯的昂扬歌咏所代替,更加强调感发力量和主体精神,抒写着奋发进取㊁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 [20].唐代文人眼中的秦陇地区,不再是悲凉漂泊的苦寒之地,而是封功加爵的理想实现地,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追求,使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彰显出一种昂扬进取的豪迈精神.魏晋以后迁徙安置在秦陇的匈奴㊁鲜卑㊁柔然㊁稽胡㊁羯族等更是不计其数.隋唐时期突厥㊁吐谷浑㊁党项㊁回纥㊁吐蕃等民族的人在秦陇地区杂居错处,这是其他任何一个文化区域所没有的现象. [21]在这种民族杂居交融的人文环境下,游牧民族勇武善战㊁粗犷剽悍的性格特点必然会感染到秦陇本土民众的精神气质,使得激昂豪迈成为了秦陇地域民风的精神风貌.由此可见,唐朝中原文人积极进取的精神气质与秦陇地区激昂豪迈的地域民风相适应.包裹在慷慨激昂的秦陇地域民风中的 陇头流水 地理物象,成为了有唐一代的文人抒发积极进取㊁建功报国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的文化对应物.例如卢照邻«陇头水»: 陇阪高无极,征人一望乡.关河别去水,沙塞断归肠.马系千年树,旌悬九月霜.从来共呜咽,皆是为勤王. [3]300高适«登陇»: 陇头远行客,陇上分流水.流水无尽期,行人去来已.浅才登一命,孤剑通万里.岂不思故乡,从来感知己. [15]2215岑参«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 沙尘扑马汗,雾霜凝貂裘.西来谁家子,自道新封侯 十日过沙蹟,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 [15]2025.别离亲人㊁西北戍边是诗人主动的选择,征战沙场㊁不畏苦寒是诗人立业的决心,陇水鸣咽之声诉说的是勤王之事,这些诗歌在爱国报国的心理层面集中体现了诗人奋发进取㊁蓬勃向上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追求.可见,强盛稳定的国家环境赋予文人的昂扬进取精神必将投射在唐朝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时代气息中.以上对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地理渊源进行了系统论述.就目前学界而言,极少关注到地理环境对文学意象㊁创作思维所形成的影响,但当回到文学诞生的具体历史空间中,可以发现在古人观念里,文学早已经与地理 联姻 .秦陇地区的地理环境为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提供了取材来源.在 应物斯感 与 缘事而发 的两种生成机制下,秦陇地理环境通过触动诗人的生命意识使得陇山㊁陇水由地理物象转化为了蕴含诸多文化内涵的文学意象.此外,对南朝和唐朝文学作品中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呈现出的相异时代气息的探讨,重视了文学家的气质与人格,关注了生命个体在文学与地理互动中的作用,避免了文学地理学研究陷入 地理决定论 的误区中.作为具体案例, 陇头流水 文学意象的生成研究可以被视为分析文学与地理两相耦合的一种示范,尽管分属两个不同的知识领域,但在环境心理感知的运作中,二者之间有着多种维度的渗透与影响.ʌ参考文献ɔ[1]刘勰.文心雕龙译注[M].周振甫,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494.[2]詹锳.文心雕龙义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1761.[3]郭茂倩.乐府诗集[M].聂世美,仓阳卿,校点.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297.[4]李昉.太平御览[M].北京:中华书局,1963:243.[5]曾大兴.文学地理会概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70G85.[6]费振刚.全汉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312.[7]庾信.庾子山集[M].倪璠,注.许逸民,校点.北京:中华书局,1980:778G779.[8]郦道元.水经注[M].陈桥驿,译注.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277.[9]李元甫.元和郡县图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3:982.[10]沈德潜.清诗别裁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1050.[11]钟嵘.诗品译注[M].周振甫,译注.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12]班固.汉书 艺文志[M].浙江:浙江古籍出版社,2000:596.[13]班固.汉书:卷28[M].北京:中华书局,1962:1644.[14]陆游.剑南诗稿校注[M].钱仲联,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2292.[15]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78:435.[16]全明诗:第一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35.[17]全明诗:第二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417.[18]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277.[19]王晓玲.汉魏六朝诗文中的 陇首 意象及其文学意蕴[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8(2):140G143.[20]郭弘.论边塞诗中 陇头流水 意象符号的文化内涵[J].丝绸之路,2016(24):55G60.[21]葛承雍.秦陇文化的地域特色与历史地位[J].人文杂志,1998(1):78G85.[责任编辑:王作华]。
缘事而发源清水长最近读到叶黎明老师的文章《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19.11)。
叶老师在文中对李海林老师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所提出的“真实写作”进行质疑:“所谓的’真实写作’是基于学生自发性表达的写作,只有学生自发、自愿、主动的写,才是真实的写。
反之,凡是学生非自愿、非主动的写,都是虚假的写……难道’真实写作’原来就是这个意思吗?……难道我们今天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消灭老师’虚假’的’命题’’训练’’指导’,消灭’虚假’的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自发的写作’吗?”质疑之后叶老师认为’判断学生写作是否真实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写作是否表达真情实感”。
叶老师的质疑看似很有理由,不是吗?教师进行命题指导,强调作文时要表达真情实感难道有什么错吗?但叶老师的质疑却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觉得叶老师对“真实写作”的解读似乎不完整或不严谨。
试问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自发写作的愿望,写他们所想写的,写他们所愿写的,难道不是写作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吗?其次判断是否真实的标准是真情实感当然不错,但关键是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呢?我以为这恰恰是作文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根本点!事实上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样式的逐渐开放难道不正体现了人们对作文本质认识的进步吗?这一命题样式的变革过程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以怎样的命题方式能最大化地激发出写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关注,简言之即体现了对写作主体因素的关注。
一篇文章的写作应该说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的因素:一、作者内在的主观人格力量;二、作者所选取的题材内容;三、作者用来表现题材的技巧和形式。
这是任何写作者都不能违背的准则。
而在这三个要素中,我以为最重要而且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第—个因素。
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眼光总是落在后两个因素上,只注重题材内容、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叙写手法上,偏偏忽略了这起决定作用的第一因素,也就是写作者的内在人格力量,包括其思想认识、生活经验以及实际的文化水平等。
XX三年级语文上册全册知识点整理(冀教版)一、生字掌握熟练。
、听写生字。
给每个字组词。
2、看一看字词句篇上生字的笔顺,找出和自己平时写字习惯不一样的摘录到一个本上,重点记忆。
3、说一说每个字的偏旁部首,把一些特殊的摘录下来,重点记忆。
4、明白查字典的方法。
不认识的字要用部首查字法,认识的字要用音序查字法。
先找音序(也就是大写字母),再查音节。
例子:“糑”不认识,要用()查字法,先查部首(),再查()画,查得读音是()。
“扣”字认识,想知道它的意思,用()查字法,先查音序(),再查音节()。
二、大小写字母要熟练。
AaBbDdEeFfGgHhIiLlNnPpQqRrSsTtUuVvXxZz三、古诗词要求背写过,不能有错字。
文里的古诗意思要记清楚,可以和资料不完全一样,能正确说出意思就行。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回乡偶书唐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意思:少年时离乡,到老了才回家来;家乡的口音没改变,双鬓却已经白了。
儿童们看见了,没有认识我的;他们笑问:这客人是从哪里来?少小:小的时候,少年时。
老大:年纪老了。
衰:衰老,白了。
这首诗写了久别回乡的感怀。
人生易老,世事沧桑,作者心头有无限感慨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唐]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意思:和老朋友(孟浩然)在黄鹤楼告别,他要在这春光明媚百花齐放的三月里远去扬州。
孤独的帆船渐渐远去消失在蔚蓝的天空,只看见滚滚的长江水向天边奔流而去。
故人:老朋友。
辞:告辞。
烟花:指的是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春天。
碧空:蔚蓝的天空。
尽:尽头,没有了。
唯:只。
天际:天边。
4、对子歌晴对雨,地对天,旷野对平原。
山川对草木,碧海对桑田。
山青青,水澹澹,溪流对山涧,何处春朝风景好,谁家秋夜月华圆。
、三字经羊跪乳鸦反哺人之情孝父母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敬承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吾闻之,乃堰肥水,源自秦岭,流经中原,汇入黄河。
水之来也,浩浩荡荡,波澜壮阔,其势不可挡。
然水亦有其性,随物赋形,因势利导,方显其神韵。
此水之德,足以载舟覆舟,恩泽四方,故古人称之为“乃堰肥水”。
乃堰肥水,其名之所以传世,盖因其源远流长,水量丰沛,滋养万物。
古之圣贤,多以水为喻,言其德行。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乃堰肥水,正以其德,孕育了无数生灵,滋润了千里疆土。
昔者,秦皇汉武,皆曾亲临乃堰肥水,览其壮丽,赞其神韵。
汉武帝曰:“乃堰肥水,天下之至美也,吾欲与之共舞。
”斯言也,足见乃堰肥水之美,已深入人心。
乃堰肥水,亦有其险。
山高水长,波涛汹涌,舟楫难行。
然而,水之险,亦有其妙。
古人曰:“险阻之地,必出英才。
”乃堰肥水两岸,便孕育了无数英雄豪杰,如岳飞、关羽等,皆由此水而出,名垂青史。
乃堰肥水,亦有其变。
春夏之交,水涨船高,波光粼粼,鱼跃鸢飞;秋冬之际,水落石出,寒风瑟瑟,落叶纷飞。
水之变,犹如人生,起伏跌宕,变化无常。
然水之变,亦有其规律,正如人生,顺其自然,方能得道。
翻译:我听说,乃堰肥水,源自秦岭,流经中原,汇入黄河。
水的到来,浩浩荡荡,波澜壮阔,其势头不可阻挡。
然而水也有其特性,随物赋形,因势利导,才显得其神韵。
这种水的德行,足以承载船只,颠覆船只,恩泽四方,所以古人称之为“乃堰肥水”。
乃堰肥水,之所以能够流传后世,是因为其源远流长,水量充沛,滋养万物。
古代的圣贤,多以水为喻,来说明其德行。
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夺,处于众人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
乃堰肥水,正因其德行,孕育了无数生灵,滋润了千里疆土。
以前,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亲自来到乃堰肥水,观赏其壮丽,赞美其神韵。
汉武帝说:“乃堰肥水,天下最美的水,我想与它共舞。
”这番话,足以看出乃堰肥水的美丽,已经深入人心。
乃堰肥水,也有其险恶。
山高水长,波涛汹涌,船只难以通行。
然而,水的险恶,也有其妙处。
古人说:“险恶之地,必出英才。
清水之源,其名也雅,其意也深。
清水者,清澈之水也;之源者,本源也。
所谓清水之源,即清澈之水之根本。
古之圣贤,多以水为喻,以水之清澈、纯洁,比喻人之道德、品质。
故清水之源,亦寓意着道德、品质之源泉。
清水之源,源自何处?古人云:“上善若水。
”水之清澈,源于其无私、无欲。
正如道德品质,源于人心之善良、纯洁。
人心善良,方能如水般清澈;人心纯洁,方能如水般纯净。
是以,清水之源,源于人心。
人心如何,方能如水般清澈?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心,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故能如水般清澈。
小人之心,阴暗狡诈,私欲横行,故如浊水般浑浊。
是以,君子之心,即清水之源。
清水之源,非一日之功。
孔子又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即修养自身之道德品质,使之如清水般清澈。
齐家,即管理好家庭,使家庭和谐,如清水之源,滋养子孙。
治国,即治理国家,使国家安定,如清水之源,润泽百姓。
平天下,即以德服人,使天下太平,如清水之源,滋润万物。
清水之源,虽无形,却无处不在。
天地间,万物生长,皆得益于清水之源。
人之成长,亦离不开清水之源。
故孔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己欲善,则如清水之源,泽被他人;己欲恶,则如浊水之源,污染他人。
清水之源,是道德品质之象征,是世间美好之源泉。
愿世人以清水之源为镜,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共创美好未来。
译文如下:清水之源,名雅意深。
清水者,清澈之水也;之源者,本源也。
所谓清水之源,即清澈之水之根本。
古之圣贤,多以水为喻,以水之清澈、纯洁,比喻人之道德、品质。
故清水之源,亦寓意着道德、品质之源泉。
清水之源,源自何处?古人云:“上善若水。
”水之清澈,源于其无私、无欲。
正如道德品质,源于人心之善良、纯洁。
人心善良,方能如水般清澈;人心纯洁,方能如水般纯净。
是以,清水之源,源于人心。
人心如何,方能如水般清澈?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君子之心,光明磊落,坦荡无私,故能如水般清澈。
小人之心,阴暗狡诈,私欲横行,故如浊水般浑浊。
夫清水之源,乃天地之精华,万物之根本也。
自古以来,世人皆知清水之源之珍贵,故而探寻其所在,以求得长生不老之秘。
清水之源,位于幽深山谷,隐蔽于苍翠群峰之间。
其地神秘莫测,常有云雾缭绕,似仙境一般。
欲求清水之源,须历经千辛万苦,跋山涉水,方能抵达。
昔有智者,曾言:“清水之源,非水也,乃天地之气,阴阳之和。
”此言不虚,清水之源实为天地之气凝结而成,其水清澈见底,味甘甜,饮之可延年益寿。
清水之源之水,源于深山之泉,泉水从岩石缝隙中缓缓流出,汇聚成溪。
溪水潺潺,如丝如缕,滋润着山谷中的万物。
溪水过处,草木葱茏,花香鸟语,一派生机盎然。
欲求清水之源,必先寻得山中仙鹿。
仙鹿,乃山中灵兽,体态轻盈,毛皮斑斓,常在清水之源附近出没。
得仙鹿者,方可得清水之源。
有云:“仙鹿之眼,能见天地之秘。
”得仙鹿者,需以诚心感动,方能得鹿之信任。
鹿行山中,步履轻盈,不惊不扰,观者无不叹为观止。
至清水之源,见一池碧水,清澈见底。
池水中央,有一块巨石,石上刻有古篆:“清水之源,天地之和。
”池水四周,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宛如人间仙境。
得清水之源,非一日之功,须得机缘巧合。
有云:“得清水之源,可得天地之气,修身养性,延年益寿。
”故而,世人皆向往清水之源,以求得长生不老之秘。
然而,清水之源非易得之物。
得之者,需有坚定的信念,勇敢的心志,方能抵达。
否则,纵然千辛万苦,亦难见清水之源之真容。
自古英雄豪杰,多有探寻清水之源者。
然能得见清水之源者,寥寥无几。
故而,清水之源之珍贵,更胜黄金。
今日,吾辈虽不能亲临清水之源,然可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感悟天地之和。
清水之源,虽远在天边,然近在眼前。
吾辈当珍惜当下,修身养性,以期达到清水之源之境界。
清水之源,天地之精华,万物之根本。
探寻清水之源,既是对生命之热爱,亦是对天地之敬畏。
愿吾辈心怀敬畏,勇往直前,终将抵达清水之源,领略其无穷魅力。
第四讲诗国双子座:李白与杜甫一,李白1,家世与生平李阳冰《草堂集序》、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新唐书》本传:凉武昭王李暠九世孙李客“以逋其邑,遂以客为名”纵横家+道教信仰武后长安元年(701),生于条支/碎叶;5岁,锦州昌隆(四川江油);约18岁,隐居大匡山,从道士赵蕤读书(《长短经》作者),漫游蜀中诸郡;20岁,游成都,受赏于益州长史苏颋;24岁(开元十二年),游峨眉山,作《峨眉山月歌》;25岁,东出夔门,游洞庭、庐山、金陵、扬州,西游云梦、襄阳,定居安陆,娶许圉师孙,隐居十年,并四处甘禄,有《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纪其事;约36、37岁,入长安求仕失败,复漫游梁、宋、洛阳、襄阳,迁居山东任城,与孔巢父等隐居徂徕山,号竹溪六逸;42岁(天宝元年),应荐入京,供奉翰林,天宝三载放还,东下洛阳,与杜甫相遇,同游梁、宋,结识高启,相伴漫游,后至齐州,请北海高天师再受道箓;此后,寄家齐鲁,南下吴越,北上蓟门,漫游十年,曾至幽州;55岁(天宝十四载),安史乱起,避居庐山,应召入永王璘幕,肃宗平永王,长流夜郎;59岁(乾元二年),放还;61岁(上元二年),依当涂令李阳冰;62岁,病卒。
2,乐府与歌行1),乐府: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传统,大量沿用古题,或用本意,或翻新出奇,借古题写时事,或借古题写己怀,或虽拟古,但处处有“我”在,形式上多为五、七杂言《蜀道难》、《将进酒》、《行路难》2),歌行:歌行吟谣,抒情意味更浓,打破歌行体固有形式,笔法多变,任性所之,变幻莫测,摇曳生姿《襄阳歌》、《少年行》、《梦游天姥吟留别》、《陪侍御叔华登楼歌》(《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3,绝句自然明快的情韵。
浑然天成的境界。
清新俊逸的风神。
随性多变的形式:以古入律,自由发挥,融入乐府歌行以气贯穿的特点及民歌清新自然的风神。
胡应麟:太白五七言绝,字字神境,篇篇神物。
(《诗薮》内编卷六)许学夷《诗源辨体》:太白七言绝句,多一气贯成者,最得歌行之体。
缘事而发源清水长
最近读到叶黎明老师的文章《真实写作是中学写作教学的出路吗?》(《语文学习》2019.11)。
叶老师在文中对李海林老师在“沪港中学语文课程改革研讨会”上所提出的“真实写作”进行质疑:“所谓的‘真实写作’是基于学生自发性表达的写作,只有学生自发、自愿、主动的写,才是真实的写。
反之,凡是学生非自愿、非主动的写,都是虚假的写……难道‘真实写作’原来就是
这个意思吗?……难道我们今天写作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就是要消灭老师‘虚假’的‘命题
’‘训练’‘指导’,消灭
‘虚假’的课堂教学,代之以学生‘自发的写作’吗?”质疑之后叶老师认为‘判断学生写作是否真实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就是看写作是否表达真情实感”。
叶老师的质疑看似很有理由,不是吗?教师进行命题指导,强调作文时要表达真情实感难道有什么错吗?但叶老师的质疑却也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首先我觉得叶老师对“真实写作”的解读似乎不完整或不严谨。
试问能最大化地激发学生自发写作的愿望,写他们所想写的,写他们所愿写的,难道不是写作教学孜孜以求的目标吗?
其次判断是否真实的标准是真情实感当然不错,但关键是怎样让学生在写作中能够表达出他们的真情实感呢?我以为这
恰恰是作文教学改革无法回避的根本点!事实上从命题作文到材料作文再到话题作文,高考作文命题样式的逐渐开放难道不正体现了人们对作文本质认识的进步吗?这一命题样式的变革过程也恰恰体现了人们对以怎样的命题方式能最大
化地激发出写作者的真情实感的关注,简言之即体现了对写作主体因素的关注。
一篇文章的写作应该说必须具备三个主要的因素:一、作者内在的主观人格力量;二、作者所选取的题材内容;三、作者用来表现题材的技巧和形式。
这是任何写作者都不能违背的准则。
而在这三个要素中,我以为最重要而且起决定作用的,还是第—个因素。
但是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眼光总是落在后两个因素上,只注重题材内容、篇章结构以及作者的叙写手法上,偏偏忽略了这起决定作用的第一因素,也就是写作者的内在人格力量,包括其思想认识、生活经验以及实际的文化水平等。
这种把极复杂的、极个性化的写作简化成仅做一些形式层面的技巧的指导的做法的确给人一种舍本逐
末的遗憾!如此,长期以来的作文教学的确给人一种隔靴搔痒的感觉!李海林老师提出“真实写作”包括四个方面:真实的写作任务;真实的写作对象;真实的写作环境;真实的写作成果。
这“四真”的核心精神就是追求作文情境的真实!怎样让学生写出他们的真情实感,怎样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到切合他们兴趣点的感性的素材?应该说“四真”体现了对
写作主体、写作行为的关注与尊重,是作文教学的舍本逐末的回归!从这个角度讲李老师的这一观点有其合理的因素,不能简单地斥之为“把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混为一谈”(叶文)。
这值得大家深思并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