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导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40.00 KB
- 文档页数:4
《说木叶》导学案下面是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导学案,期望能够关心到大伙儿,一起来分享下吧【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初步感受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一艺术特质,学习提取知识要点的差不多方法,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组织探究式学习,由整体阅读引向深层阅读,由课内精读拓展到课外阅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古典诗歌的艺术价值,提高审美修养。
【教学重点难点】选择有效信息,提取知识要点,是重要的阅读能力和学习能力,也是本课的训练重点。
课文长而难,训练提要能力有相当的困难。
本课教学重在语言操作,通过指导与训练关心学生把握提要的差不多要领。
【课时安排】二课时【课前预备】1.围绕下列问题预习课文:(1)用课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明古典诗歌中“木”的适用场合、艺术特点和艺术成效。
(2)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与屈原“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中的“木叶”,二者的意味和意境有何不同?2.从网上查找一些描写落叶的诗文,比较一下不同作品中的“落叶”有如何样不同的情味?【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检查预习】发觉学生在课文明白得和把握内容要点方面存在的问题,加强教学中的针对性。
【导入新课】讲解知识,明确能力要求:提取有效信息,概括内容要点,是一种把厚书读薄的本领,也是现代化社会专门需要的阅读能力。
提取有效信息,第一要依照解题需要辨论哪些是必要信息,哪些是余外信息。
必要信息是指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如指向和说明作者观点和理由的设问句、主题句以及过渡句,专门要注意把握句中的主题词、。
余外信息是指围绕中心句、重点句进行具体描述、解说或加以对比、衬托、旁证的语句。
提取有效信息的关键是进行语言分析,分清一群句子中谁说明谁,谁证明谁,排除掉描述语、阐释语、对比语、衬托语、连接语,将能够完成解题任务的中心句、重点句或提取出来。
【能力训练】(1)围绕课前预习第一题第一小题,在课文中勾出重点句,标出,展开课堂讨论。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能力.2、引导学生抓关键信息,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理解作者通过对实例比较分析的说理方法.3、培养学生把握诗歌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感情色彩,比较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作中的细微差别,提高诗歌赏析的能力。
【自主学习】一、作者作品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史》等.二、自练自测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袅.袅()照浦.()褒.扬()灼.灼()亭皋.( ) 寒砧.( )涔.阳()万应锭.( )言筌.()窸窣..()( ) 迢.远( )2、词语释义。
(1)万应锭:(2)不落于言筌:(3)相去无几:(4)一言难尽:3、积累名句.(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原《九歌》)(2)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古诗十九首》)(3)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4)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5)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吴均《青溪小姑歌》)4、质疑问难通过预习本文,你有什么问题?请写在下面.【课堂导学】一、解题文题为“说木叶”,速读课文,弄清楚什么是“木叶”?二、整体感知,理清思路(1)默读课文,找出文中难懂的诗句和段落中的关键句,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段意并划分层次。
三、重、难点突破。
1、潜心默读课文,摘录出课文中所引用的诗句,并揣摩老师分列排列的用意:(板书或多媒体显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2、引导学生理解上述诗句,体会总结“木”与“树”的区别,初步领会作者引用诗句阐明问题的写法:(1)比较一下,看上面两列诗句按什么规律排列?(2)、上述左边一列运用了“木叶”或“落木”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3)、上述右边一列运用了“树”、“绿叶”、“落叶"的诗句,有什么共同特点?(4)跳跃式阅读课文,把握文中主要信息,归纳“木叶"、“树叶”、“落叶"“落木”这几个意象的区别。
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
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第二课时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灼灼..()..()寒砧.() 窸窣筌.() 冉冉..(.) 翩翩..() 征戍.(.)2.整体感知⑴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⑵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关键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一是二是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二、合作探究(精读4-6段)1.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说说作者引用以上诗句作用何在?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结合相关内容完成下表。
的何在?三、学以致用,鉴赏诗歌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说木叶》导学案(总6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
2、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
学习重点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学习难点理解运用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学习课时一课时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知识链接一、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字静希。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
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夜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诗人李白》、《唐诗综论》等十一部文集。
二、诗歌的意象与意境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学习内容一、阅读诗歌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二、文本赏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1、请找出有关“树叶”“落叶”“木叶”和“落木”的诗句,并根据诗句分析这些意象出现的季节、外在的特征和内在的涵义。
关于“树叶”的诗句:“树”“叶”树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木叶”的诗句:木叶出现季节:特征:意味:关于“落木”的诗句:落木出现季节:特征:意味:2、分析了这些意象的内在含义,联系课本思考为什么普普通通的事物会有如此丰富的特征?明确:三、学以致用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说木叶》教案《说木叶》教案(精选20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说木叶》教案篇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
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二.(投影以下内容)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
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
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
“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
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
高中语文《说“木叶”》导学案教学目标 :语言建构和运用:朗读全文,整体感知文意,梳理文章的结构。
思维发展与提升:结合文中相关内容,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品读诗句,让学生更加热爱传统文化,读诗、学诗、爱诗。
教学重点:梳理文章的结构,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一、新课预习准备1、自主学习《南方新课堂》“新课助读”和“自主梳理”的部分2、阅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可分成几部分?)3、思考探究:概括诗歌中“木叶”的意蕴提示:完成表格总结木叶的艺术特征:4、思考探究:“树叶”与“木叶”不过一字之差,在艺术形象领域的差别却一字千里,这种一字千里的差别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十分常见。
比如诗人为何钟爱“落红”“落英”而很少用“落花”。
它们之间的细微差别体现在哪里?5 作业体会《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山居秋暝》中水的艺术特征的暗示意义。
二、附:课文引用诗句的意思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秋风吹来啊阵阵清凉,洞庭起浪啊落叶飘扬。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
波:微波泛动。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谢庄《月赋》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
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渲染出由秋景而生发的浓重秋思,笔调明净,气氛凄冷。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秋风吹动树叶不断地摆动,就好像洞庭湖上的波浪一样。
“还、似”二字把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译文: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6、桂树丛生兮山之幽丛生: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说“木叶”》导学案教师版【学习目标】1、理解“木”与“树”、“木叶”与“树叶”、“落木”与“落叶”、“落木”与“木叶”的不同意味。
2、积累诗词名句,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3、根据诗歌语言特点,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提高鉴赏古诗词的能力。
导语设计:风雅颂是诗,古乐府是诗;三闾大夫的狂放是诗,诗仙太白的神游是诗;大江东去是诗,把酒临风也是诗;诗,可以静静地坐下倾听;也可以在微雨街头浅唱低吟……爱诗,其实,是在深深地爱着——我们的生活。
【预习导学】预习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使用说明:先熟读课文,标记、勾画重点字词、句子,再研读本学案。
必须牢记:未读课文,不做学案。
完成预习自测题目。
将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示出来。
1、词语认读袅袅(niǎo) 照浦(pǔ) 褒(bāo)灼灼(zhuó) 亭皋(gāo) 寒砧(zhēn)涔(cén)阳万应锭(dìng) 言筌(quán)窸窣(xī sū) 迢(tiáo)远2、词语理解袅袅——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灼灼——明亮鲜艳的样子。
寒砧——秋后的捣衣声。
诗词中常用来象征凄凉萧瑟的景象。
砧,捣衣石。
3、作家作品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福州,现代诗人、著名国学大师。
林庚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1933年出版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
4、诗歌意象“意象”一词是诗词欣赏的一个重要概念。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
如“香草、美人”(屈原);“沙鸥、孤舟”(杜甫)。
5.积累名句①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②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③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④皎皎云间月灼灼月中华⑤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探究案一、整体感知。
《说“木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了解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2、通过讨论,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3、品味诗句,提高审美品位,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二、走近作者:林庚(1910—)字静希。
我国现当代著名学者,诗人,文史学家。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三、识词释义:1.词语认读。
袅袅照浦褒寒灼灼亭皋砧涔阳万应锭言筌窸窣迢远2.词语理解。
袅袅——灼灼——寒砧——亭皋——窸窣——冉冉——四、文本解读:1、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2、思考:在古诗中,诗人极少用“树叶”,而常用“木叶”甚至“落木”,原因何在?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请从第3段中找答案)4、读第四段,请思考: “木”一般用在什么场合?5、品味诗句“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比较诗中“高木”与“高树”的不同意味。
6、“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7、精读课文第6段: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8、根据“木”的形象特征,品味探讨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和“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中“木叶”与“落叶”的不同意味。
9、比较落木和树叶:10、本文启示: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
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意味。
五、训练及检测:体味下列诗句中各意象潜在暗含的意义,把它们各自表达的情感连线起来。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离别之情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怨恨之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思念之情期间旦暮为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忧愁情绪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脱俗之境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圣洁坚贞六、课堂小结:1、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9 说“木叶”学案学习目标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学习并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
学习过程一、预习新课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概念相同的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面对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
因为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
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所以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说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言外的微妙滋味。
二、导学基础知识(一)写作背景:本文选自《唐诗综论》一书。
作者林庚,既是一位诗人,又是一位学者。
他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
从这一很容易被人忽略的细微用语中的差别入手,作者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令我们惊奇地发现,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的后面,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的感情,是诗人精心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本文作者在木叶”。
上所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它从一个侧面告诉我们该怎样欣赏古诗词,推而广之,启发我们去思考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在古典诗词中,类似“木叶"这样的意象的事物不在少数,本文作者的分析,促使我们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作者简介林庚(1910--2006),著名学者,诗人。
字静希,原籍福建闽候,1910年2月出生于北京。
他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俞平伯在为《夜》所作的序言中称之为“异军突起”。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夜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选》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弛想》。
《说“木叶”》导学案(第一课时)编写:王宏审核:高二语文备课组班级组别姓名【学习目标】1、了解与本文相关的文学常识。
2、阅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全文结构。
3、积累文中引用的诗句。
【知识链接】1、作者:林庚(1910年2月22日-2006年10月4日),字静希。
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
福建闽侯人。
诗人、文史学家,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
后留校任教,编文学刊物。
1933年初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以后又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等。
1937年到厦门大学任教十年,1947年为燕京大学教授,1952年至今为北京大学教授。
曾任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是著名的唐诗楚辞研究专家。
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颇多精辟的创见。
著有《唐诗综论》《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和《中国文学简史》等多部著作。
获国家教委教材一等奖。
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
他数十年如一日,谆谆教导后学,桃李满天下。
2、释题:“说”属于议论文体,本文是文化随笔(文艺短评);“木叶”是文章论题,本文是就古诗中“木叶”意象进行分析说理。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
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地体察,值得我们借鉴。
【预习展示】1、快速阅读全文。
提示: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2、划出文中引用的诗句,并熟读成诵。
【合作探究】阅读课文,明确本文的整体写作思路。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9说“木叶”课前自主学习任务一:重积累——了解作者、背景和文学文化知识1.作者及背景【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生于北京。
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
192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后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
"七七"事变后到厦门大学任教。
1947年返京任燕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52年院系大调整,改任北京大学教授。
著有《春野与窗》、《问路集》、《空间的驰想》等六部诗集及《中国文学史》、《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天问论笺》、《诗人李白》、等十一部文集。
由诗人而学者,林庚对中国文学史的研究独树一帜,其中楚辞和唐诗研究是他的"双璧"。
他对唐诗作出了"盛唐气象"、"少年精神"等经典概括,被学界广为接受。
贺知章的名诗《咏柳》,是因为他的挖掘,才入选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
【背景】细微处见匠心,平常中显奇崛作者从中国古代传统诗歌中,发现了诗人极少用“树叶”一词而大多用“木叶”一词,他对此展开了深入的分析研究,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艺术欣赏的大门,使我们惊奇地发现:“木”在貌似平常的简单用语中饱含诗人的感情,是生动感人的艺术形象,是诗人遣词用语的良苦用心。
作者在“木叶”上下的功夫,对我们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同时也启发我们应该怎样欣赏文学作品。
任务二:夯基础——积累、梳理字词1.音要读准袅袅. ( ) 照浦.( ) 褒.寒( ) 灼.灼 ( ) 亭皋.( ) 砧.( ) 涔.阳 ( ) 万应锭.( )言筌.( ) 窸窣.. ( ) 迢.远( ) 沈佺.期 ( )2.词要用好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启发缘故洗练精彩B.熟悉凭借偶然胞满C.触觉干躁仿佛飘零D.领域单纯辨论概念【解析】选A。
《说木叶》导学案4&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古诗词名句;2、学习理解古诗词语言富有暗示性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本课作者从“木叶”说起谈论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言在此而意在彼”——要注意读出诗歌概念后的意味,深入浅出。
引导学生真正读进去,并不是一篇十分难于理解的课文,关键在于引导,问题的科学设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读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的优美意蕴,唤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热学习重点1、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2、学习文章由“木叶”这一特殊意象入手分析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有暗示性的从小处着手的写法学习过程_、课前准备:1、作者介绍林庚,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祖籍福州,著名诗人,学者。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开始新格律写作,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学术研究专于中国文学史,尤其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新诗创作和研究唐诗完全的统一起来。
对盛唐诗歌情有独钟,提出了"”、"”两个极为传神深入骨髓的概念。
与季羡林、吴祖湘、李长之在早年并称“四剑客”,与吴祖湘、王瑶、季镇淮并称“北大中文四老”。
北大教授吴晓音以“诗性与理性的完美结合”来概括林庚先生的学术道路。
2、字音、词义袅袅()亭皋()万应锭()迢远()照浦()灼灼()涔阳()窸窣()褒(砧()言筌()二、整体把握1、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层次2、浏览文章第1、2段,说说文中引用大量诗句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现象?3、“木叶”到“落木”,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其关键点在哪?4、读第四段,请思考:“木” 一般用在什么场合?25、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6、 精读课文第6段: 概括“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特征:7、 归纳比较树(叶)和(落)木(叶)的不同意蕴 意 象场 合外 形颜 色质 感意 味联 想(落)木(叶)树(叶)三、问题探究1、读诗,要读出躲在概念后面的语言的暗示性,从概念领域进入到艺术形象领域,才 能读出诗歌丰富的内涵。
《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说木叶》导学案学生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说木叶》是一部非常经典的日本动漫作品,它讲述了忍者村寒冰(木叶村)里一群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展现了他们在保护自己村庄的同时,也在不断面对困难和成长的故事。
本文将结合中学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大家分析《说木叶》中的核心价值观和思维方法,并探讨这些观念在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核心价值观《说木叶》中最为突出的核心价值观是“信念”。
在忍者世界中,死亡、背叛、变故等都是家常便饭,而能坚持初心、坚持信念的人才能够成为真正的英雄。
小南在面对人质被挟持的情况下坚持和平解决问题,鸣人怀着对忍者梦的信念去追求自己的未来,佐助在面对同村的背叛时仍然坚持自己的看法,这些都展示了“信念”的力量。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树立起自己的信念,并坚持不懈地去追寻它。
另外,勇气、责任以及团队协作也是《说木叶》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
在忍者世界中,忍者们常常面对艰难险阻,而团队协作、勇气和责任成为了他们成功的关键。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勇敢地面对困难,承担责任,并且尝试与他人合作,共同寻求解决困难的方法。
这样,我们才能成为真正的人才,并不断成长和进步。
二、思维方法与技巧在《说木叶》中,角色们展现出了很多优秀的思维方法和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可以让我们从中受益并在我们的生活中得到实际应用。
1. 强化自我控制能力。
在忍者世界中,自我控制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整个世界都充满了不确定性和危机,因此忍者们需要学会自我保护,时刻保持清醒头脑。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加强自我控制能力,让自己更加稳定和有信心地面对生活。
2. 通过学习来提升能力和技能。
忍者们拥有各种各样的技能和能力,通过学习和不断锻炼才得以将这些能力不断提升和完善。
同样,我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学习和不断进步,以便不断提高我们的能力和技能,更好地完成我们的目标。
说“木叶”导学案编写:审核:学校: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理解“树叶”和“木叶”以及“落叶”和“落木”的不同意味,从而明确“木叶”的艺术特征,把握其在古典诗词中的意蕴。
2、理凊课文线索,弄清议论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得岀结论”的结构特征。
3、结合诗歌“意象”“意境”品味诗歌语言暗示性。
【重点难点】重点:比较“木叶”与“树叶”的不同,从而把握“木叶”的艺术特征。
难点:运用诗歌语言的潜在暗示性,理解诗歌形象。
【导学基础知识】一.1.积累字词字音:筌(quǘn)迢远(tiáo yuǎn)窸窣(xīsū)灼灼(zhuó)寒砧(zhēn)万应锭(dìng)释义:亭皋:水边的平地冉冉:本意为渐进地、慢慢地、缓慢地,也可以形容毛、枝条等柔软下垂的样子绵密:细致周密疏朗:稀疏通透,不繁密相去无几:指二者距离不远或差别不大不落于言筌: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2.请简介本文作者的相关知识。
3.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含义?解答:“说”,意思是“谈一谈”“议一议”,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属议论性质;“木叶”是议论的对象。
本文正是以“木叶”这个词语为开掘点,深入探讨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
二.1.走近作者林庚(1910—2006),字静希,著名学者、诗人。
祖籍福州。
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并开始新格律诗写作。
早年以诗闻名于世,与戏剧家曹禺、小说家吴组缃,并称“清华三才子”。
1937年后,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教授,北大中国文学史教研室和中国古典文学教研室主任。
专于中国文学史,尤长于楚辞、唐诗研究,并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的研究主要涉及楚辞、唐诗、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
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
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连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
一、教案设计概述1.1 教学目标《说木叶》学案导学教案设计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学习本文,使学生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2 教学内容本教案设计涵盖《说木叶》这篇课文的学习,主要内容包括:木叶的文化背景、木叶的形态特征、木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和讨论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步骤2.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木叶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木叶的形态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木叶的文化背景、形态特征以及其在文学创作中的象征意义。
2.3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重点阐述木叶的形态特征和象征意义。
2.4 案例分析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引导学生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5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木叶的理解和感悟。
三、课堂练习3.1 填空题(1)木叶的文化背景起源于我国古代的_______。
(2)木叶的形态特征主要表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
(3)在文学创作中,木叶象征着_______。
3.2 简答题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文学作品中的木叶形象及其象征意义。
四、拓展延伸4.1 课后作业(1)阅读更多关于木叶的文学作品,感受木叶的象征意义。
(2)以“木叶”为主题,进行文学创作。
4.2 推荐阅读《古诗十九首》、《秋夜》等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小组讨论、课后作业和拓展延伸,评价学生在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提升,从而检验教学效果。
六、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堂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秋天落叶的视频,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界的美好,进而引入《说木叶》这篇课文。
6.2 课文朗读安排学生朗读课文,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和情感,让学生感受文本的美。
6.3 课文解析对课文进行逐段解析,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深入理解木叶的象征意义。
《说“木叶”》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1、积累古诗词名句。
2、把握古代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句,整体把握文意。
2、利用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鉴赏古代诗歌意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体会我国古诗词优美的意蕴,激发我们对古代文化的热爱。
预习案一作者介绍林庚先生是现代文学史上的杰出诗人,1933年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此后,林庚陆续出版了《春野与窗》《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林庚诗逊等诗集和诗、论合编的《问路集》及诗性哲理随笔《空间的驰想》。
学生们这样回忆自己的老师:80年代初,林庚先生给那时的师兄师姐上了一堂“告别课”。
为了这一堂课,林先生整整准备了一两个月。
半个多世纪的教学生涯,本来已经不用备课,可是先生说要讲出最高的水准来,必须一个字一个字地写好教案。
讲完这节课,先生回家后大病一场。
贺知章那首名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正是因为林庚的挖掘,在课堂上传于学生,而后选入小学课本,最终家喻户晓的。
人物评价:燕园,少了一位良师;天堂,多了一位诗人。
――载自北京大学校园网静希师首先是一位诗人,是一位追求超越的诗人,超越平庸以达到精神的自由和美的极致。
他有博大的胸怀和兼容的气度……他有童心,毫不世故;他对宇宙和人生有深邃的思考,所以他总能把握住自己人生的方向。
——袁行霈四、整体感知熟读课文,认真研读,按意象分类积累诗词名句。
文章第二段开篇就明确在概念上“木叶”就是“树叶”,但在文学语言上却又给人不同的感受,同学们能不能根据文章相关语段提供的信息加以概括?词语袅袅( ) 照浦( ) 褒( )奖灼灼( ) 亭皋( ) 寒砧( )涔( )阳万应锭( ) 言筌( )窸窣( ) 迢( )远庾()信橘徕( ) 冉冉( ) 陆厥( )柳恽( ) 桅( ) 潜力()1.下列词语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征戍(shù)橘颂(jú)招徕(lái)萧萧落木(sù)B.涔(cén)阳无妨(fǎnɡ)陇首(lǒnɡ)得鱼忘筌(quán)C.寒砧(zhēn)桅杆(wéi)漂泊(pō)秋风袅袅(niǎo)D.疏朗(shū)窸窣(xī)迢远(tiáo)灼灼其华(zhuó)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力能扛鼎垂手可得俗不可奈漠不关心B.食不厌精突如奇来混为一团天花乱坠C.举止安详方枘圆凿飞黄腾达火烧眉睫D.好景不长毫无二致捍然不顾同仇敌忾3、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A.有些人的科学见解,远远超出同时代的人,对一些问题的看法洞若观火。
厦门海沧实验中学高二年段语文科目导学案
学习内容:《说“木叶”》(2课时)
学习日期编写者刘秀明审核者张一雄
班级姓名座号
学习目标:
1、品味文中诗句,理解古代诗歌中“木叶”意象的意蕴;比较“(落)木(叶)”与“树(叶)”的不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2、初步感悟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提高诗歌的阅读鉴赏能力。
学习重点:
品味文中诗句意蕴,比较“木”与“树”的不同,从而把握“木”的艺术特征。
学习难点:
了解诗歌语言具有潜在暗示性的特点,运用文中阐述的知识和道理进行诗歌意象品味练习。
学习课时二课时
学习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诗歌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是物象与情意的融和。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相交融而创造出来的浑然一体的艺术境界。
意象一般是对文字所描写的物象的感受和体会,意境是在意象所烘托的氛围中达到的一种境界,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意象与意境的创造不是由作者一个人来完成的,意象与意境需要作者与读者共同完成,作者营造出艺术氛围,读者感受这种艺术氛围,当二者融合在一起,就创造出了意象与意境,这比较符合中国的天人合一的理念,意象与意境是中国所特有的理解和概念。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例如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例如2.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
——张可久《殿前欢》燕: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
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自学导引
1、看拼音写汉字:
征shù()jú()颂得鱼忘quán()cén ()阳无fánɡ()lǒnɡ()首寒zhēn()wéi ()杆shū()朗xī()窣秋风niǎo niǎo()tiáo ()远zhuózhuó()其华piān piān()起舞
2、整体感知:
1)本文是一篇文艺随笔,也是“咬文嚼字”的典范。
在文章中作者通过“木叶”阐述了一种文学现象,即中国诗歌的语言具有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
请默读全文,抓住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
第1自然段:提出文章阐述的对象,即。
第2-3自然段:区别和两个词语,指出更常见,其关键在字。
第4-6自然段:分析“木叶”的两个艺术特征:
一是
二是
第7自然段:总结诗歌中一字之差而意境不同。
课堂活动
一、合作探究:阅读第4-6自然段,完成下面问题:
1、古代诗歌中用“木叶”而不用“树叶”,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2、为了阐述“木叶”这一诗歌形象的艺术特征,作者引用了大量的诗句和理论说明,
二、拓展探究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
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
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
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
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
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哪些情感。
王诗:
陆词
毛词:
达标检测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
(6分)
柳李商隐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①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垂柳唐彦谦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②学不成。
【注释】①乐游苑:长安东南名胜,地势很高,可俯瞰长安全城,是当时仕女节日游赏之处。
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春日。
断肠:即销魂,言花之色香使人心醉神摇。
②“饿损纤腰”:暗含“楚王爱细腰,宫中多饿死”的典故。
(1)古典诗歌讲究炼字。
前一首诗中的“逐”字和后一首诗中的“绊惹”在用法上有相似之处,请简要分析。
(2分)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柳”的形象?请简要分析两首诗中的“柳”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
(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