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 格式:docx
- 大小:28.21 KB
- 文档页数:2
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发表时间:2019-07-23T11:56:52.273Z 来源:《知识-力量》2019年9月33期作者:吕倩沈远严然[导读] 无论是哪本教科书,在对于“所以然者何”这个问题答案的解释却总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铭记国耻而学习历史。
我认为对待历史的正解应该是以之为鉴,从而更好地眺望远方。
而鸦片战争,这个分割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承载并联接着之前之后中国人复杂心绪的情感纽带,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轴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
所以,本文旨在抛却传统观念的桎梏,通过对鸦片战争再研究(南京邮电大学贝尔英才学院,江苏南京 210046)摘要:无论是哪本教科书,在对于“所以然者何”这个问题答案的解释却总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铭记国耻而学习历史。
我认为对待历史的正解应该是以之为鉴,从而更好地眺望远方。
而鸦片战争,这个分割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承载并联接着之前之后中国人复杂心绪的情感纽带,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轴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
所以,本文旨在抛却传统观念的桎梏,通过对鸦片战争再研究,试图还原“鸦片战争”一个客观公正的容貌。
引言当伊恩•莫里斯的《战争》新著迎来了出版的曙光,整个舆论界却也俨然是陷入了一片哗然。
战争,这个千万年来人们谈虎色变的宛如梦魇之词,在莫里斯的笔下却仿佛重获新生,再焕光彩。
“战争,从长程的观点来看,是好的,并且常常是建设性的。
”莫里斯教授在整本书中娓娓喋喋,博引旁征,就是为了向我们证明这个令人不快,却无法反驳的事实:从某种意义而言,战争,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手段,解决了很多和平年代里,歌舞升平下所无法解决的沉珂。
本文则将以伊恩.莫里斯的观点为索引,探究在近代中国——这片收纳着战火与哀嚎,痛苦与呐喊的贫瘠土地之上,是否还残存着些许隐藏于重重阴霾之下,意料之外的“红利”。
亮起来了,你的名字(16)作者:向一帆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21年第08期漫步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碑林的一角中,缓缓擦去碑上的灰尘,一个个荣光的名字亮了起来。
他们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在反抗外国侵略的战争中壮烈牺牲的烈士们,他们的名字將一直闪耀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永远铭刻在人民心里。
一八三九年六月三日,虎门。
下午两点钟,连续几声炮响后,有个声音高声宣布销烟开始。
他的面前是一个个石灰池,池中装着的,正是残害了中国官民身体与精神、掏空了国库的罪魁祸首——鸦片。
随着一声令下,一袋袋石灰被投入池中,顿时池水沸腾,白雾冲天,一箱箱鸦片溶解在池水中,最终随着池水流入大海。
虎门销烟持续了二十三日。
这二十三日里,无数中华儿女为之欢呼雀跃,但他却仍是眉头紧锁着望向了南方:“鸦片已销,这南方的边防也要抓紧了。
”他预料英国人会以此次销烟为借口挑起战争,并且预料到自己可能会因此受到牵连,但他仍坚定地执行了销烟。
因为他知道:只有销烟,中国才不会为鸦片所慢慢侵蚀;只有销烟,他们才能让中国百姓看清英国贩卖鸦片的真实目的。
他是林则徐。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他爱国情怀的真实写照。
他的名字,将为中华儿女所铭记。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黄海。
在一艘摇摇欲坠的军舰上,舰队将领召集全舰官兵来到甲板上,他望着甲板上的一众将士,激昂慷慨地说:“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闻言,甲板上众官兵无不随之怒吼。
接着,他宣布:“倭舰专恃吉野,苟沉此舰,足以夺其气而成事!”随后,他毅然指挥着战舰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舰吉野号,意欲与其同归于尽,无奈战舰为日军鱼雷击中。
舰沉后,其随从想要救他,但是他拒绝了,“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
随后他被淹没于波涛之中,壮烈殉国。
他是邓世昌。
他留下的遗训是做人要正直,要为国爱民。
他的名字,将为中华民族所铭记。
一九三五年八月六日,下沙窝。
“这一天终于还是来了吗?”他望着面前站着的国民党特务轻轻地念道,在被捕前他便知道这一天迟早会来临。
《两次鸦片战争》学习任务单一、学习目标1、了解两次鸦片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
2、分析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
3、认识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中的失败原因,以及从中得到的教训。
4、培养历史分析能力和民族责任感。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两次鸦片战争的主要史实,包括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其影响。
2、难点(1)分析两次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深层影响。
(2)理解中国在近代化进程中面临的困境以及如何从中吸取教训。
三、学习资源1、教材:《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相关章节。
2、相关纪录片:《圆明园》《鸦片战争》等。
3、学术论文:关于两次鸦片战争的研究成果。
四、学习方法1、自主阅读:认真阅读教材和相关资料,做好笔记。
2、观看纪录片:通过直观的影像资料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3、小组讨论:与同学交流观点,共同探讨问题。
五、学习过程1、知识梳理(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 1842 年)背景:19 世纪上半期,英国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为了开辟国外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英国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
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
②直接原因:虎门销烟。
林则徐领导的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英国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战争。
经过:1840 年 6 月,英国舰队开到广东海面,进行挑衅,战争爆发。
1841 年初,英军占领香港岛。
1842 年 8 月,清政府被迫求和。
结果:清政府战败,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 2100 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影响: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柳江县第二中学2021年高一语文联考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诗骚”传统,又称“风骚传统”,即《诗经》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所形成的文学精神的传统。
《诗》是周代礼乐文化的产物,是对维系群体利益的“礼”“义”“和”“孝”“敬”“德”等伦常的形象再现,而《骚》则是对支撑个体存在的理想、信念、情感的浪漫表述。
随着全球化引发的本土文化的深刻变化,在当代中国,文学领域内“我(们)是谁”的认同问题被推上了理论前沿,逼迫我们作出回应和解释。
“诗骚传统”所特有的道德承担和哲学品格在当代社会正可以成为医治当下文学疾患的良药,成为正在重建中的具有当代性和民族性的“新文学”的重要基础。
首先,弘扬“诗骚”传统关注现实人生的精神,使当代文学重新担负应有的社会责任。
由周代礼乐文化孕育而成的《诗》,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不仅蕴涵着儒家的礼教、乐教思想,也体现着儒家所提倡的大同世界的社会理想与贤人政治观念。
先秦时期中华人文精神不是空想的,不是神道,而是和理性思维联系在一起的,是一种力求符合实际的、辨证理论观点的结晶。
而这一点正是中华人文精神得以“自强不息”、永不衰竭的主要原因。
其次,提倡“诗骚传统”中兼济与独善相结合的人格,使当代文学成为重塑国民灵魂的一个重要途径。
“诗骚传统”形象地展示和诠释了先秦哲人的人生智慧,倡导勤学好问、刚毅自省等优秀品质。
历代对《诗》的阐释发挥构成了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在人生诸观念,比如苦乐观、生死观、穷达观、处世原则等多方面的内在意义。
忠信诚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价值系统,成为历代文人在面临重大人生抉择时的重要思想支撑点。
再次,发扬“诗骚传统”中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使当代文学成为价值的引领者。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精神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是借助抽象的概念建构而成的,而是通过诗、骚加以形象的表述,又以“诗骚传统”的延续而代代相传。
《诗》《骚》在被儒家经典化的过程中,其中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倾向被逐步地发掘出来。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作为一名读者,我有幸阅读了图书《鸦片战争再研究》,并受益匪浅。
这本书由著名历史学家余英时所写,是对中国历史上一段黑暗时期的深入研究,更是一本珍贵的历史文献,同时也是一份重要的历史遗产。
作为中国历史上一段非常重要的事件,鸦片战争无疑成为许多历史学家深入研究的对象。
《鸦片战争再研究》的背景也是如此。
这本书在原著《鸦片战争》的基础上,增补了很多新的材料和新的观点,使人们对鸦片战争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
读完这本书,我对鸦片战争这段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鸦片战争不仅是一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更反映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其次,英国在鸦片战争中取得胜利,但这并不是英国全面胜利的象征,反而是英国在长期的对中国侵略和欺压中,向中国表达了最后的威吓和警告。
第三,鸦片战争的胜利彻底打破了中国封闭和保守的局面,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作者余英时的严谨态度、精湛的叙事技巧、透彻的思考、深邃的思想理论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既注重史实的准确,又能把复杂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联系起来,清晰地展现出这段历史的真相和深层含义。
在对这段历史大事件的分析中,作者能够全面、深入地剖析各种问题,从而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纠正过去由于史料不全或走形所造成的误解。
这本书对我而言的意义和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正如作者所说,“历史是前人留下来的财富,我们都是从其中汲取养料,结合现实,再投入未来。
”通过深入了解和认识中国的历史,我们才能够更好地关注和应对当今的社会问题,发扬文化自信,追求民族复兴。
最后,我在阅读这本书时也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观点。
对我而言,鸦片战争不仅是一个国家之间的战争,更是国家制度和文化的一次改革和转型。
我认为,中国需要不断地进行内外关系的调整和改良,促进国家现代化的持续发展。
同时,在文化自信的前提下,应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本土化发展,在发展的同时也保持独立自主,对外开放。
《鸦片战争》鸦片与炮火,双重打击在 19 世纪中叶,中国遭遇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冲击,那便是鸦片战争。
这场战争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进程,也对世界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鸦片,一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毒品,却成为了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索。
在 18 世纪后期,英国等西方国家为了扭转对华贸易逆差,开始大规模向中国倾销鸦片。
鸦片的流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众多民众染上毒瘾,身体和精神受到极大的摧残,家庭破碎,社会风气败坏。
同时,大量的白银外流,国家经济面临崩溃的危机。
清政府也曾多次下令禁烟,但英国商人却无视禁令,继续走私鸦片。
林则徐,这位被誉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临危受命,前往广州禁烟。
他雷厉风行,收缴鸦片,严厉打击鸦片贩子,展现出了坚决的禁烟决心。
然而,英国政府却以此为借口,悍然发动了鸦片战争。
1840 年,英国舰队抵达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战争爆发。
战争初期,清军在武器装备和战术上远远落后于英军。
英军的坚船利炮,让清军的防御显得不堪一击。
他们的军舰可以在沿海自由航行,炮击沿海城市。
而清军的火炮射程短、精度差,根本无法对英军构成有效威胁。
在战场上,英军展现出了高度的组织性和战术素养。
他们采用灵活的战术,常常能够出其不意地攻击清军。
而清军则由于长期的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的军事发展一无所知,战术陈旧,指挥混乱。
随着战争的推进,英军一路北上,先后攻占了厦门、定海、镇海、宁波等地。
1842 年,英军抵达南京江面,清政府在英军的武力威胁下,被迫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偿巨额赔款,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允许英国商人在通商口岸自由贸易等。
这些条款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和利益,也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更加深重的苦难之中。
鸦片战争的失败,给中国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它让我们深刻认识到,闭关锁国必然导致落后,落后就要挨打。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第一篇: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读书笔记《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读书笔记因为比较爱好历史的关系,这学期又看了一本历史书,书名是历史学家茅海建的《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虽然并没有完全把这本六百页的大书啃完,但还是多少有所感悟和体会的。
由于是鸦片战争再研究,作者搜罗并阅读了大量有关鸦片战争中的书籍、史料、书信、档案资料等。
作者在对它们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鸦片战争的种种问题、现象,给出了全新的解释,向我们展示一个全面的鸦片战争,并相对客观公正的评价参与鸦片战争中的主要历史人物。
对于鸦片战争,我们一般所了解的不过是教科书上那么两三页纸的内容,大致包括禁烟运动、琦善等的卖国活动、关天培等的以身殉国、三元里抗英运动、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的标题。
《天朝的崩溃》通过详细的考据,把过去这些标签还原为一个个分明的细节,使我们有机会跳开所谓的“盖棺定论”对事件进行重新的审视。
这本书切入点是何谓奸臣和忠臣,相对应的是鸦片战争时的琦善和林则徐,历史褒林贬琦已是定律,但如果细致剖析鸦片战争的全过程,我们却发现将失败的责任归之于琦善等奸臣是错误的,甚至什么是奸臣和忠臣都要打一个问号。
林则徐并未高明到哪,琦善、耆英、牛鉴等一干大臣并无卖国之实,三元里不过是个神话,《虎门条约》《望厦条约》《黄埔条约》很大程度上是清朝主动奉上等等。
所谓奸臣之说可能只是转移注意力的一种方式,如此一来朝廷便无责任,失败只因奸臣当道。
这是一种很低劣的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作为替罪羊的奸臣在中国的历史书上也是屡见不鲜的。
这本书对细节的分析值得称道,书中很翔实分析了当时清朝和英国军队火力以及当时经济力量的对比。
看了后,会明白我们是多么不了解当时历史真实图景,如果还是用现在的思维,一往情深的幻想林则徐领导爱国军民能拒英军于千里之外,那只能说明我们是如何的不切实际与一厢情愿。
最新鸦片战争论文题目42个1940年--1942年,英国以鸦片贸易为借口悍然对中国发动了第一场战争,最终以中国割地赔款,开通贸易港口为结局;1856年-1860年,英国与法国再次发动针对中国的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焚毁圆明园,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如今英国人早已忘记鸦片战争,但作为中国人我们要时刻铭记历史,努力振兴中华。
下面列举了部分鸦片战争论文题目,供大家参考!1、电影《鸦片战争》观后有感2、近代史鸦片战争学习有感3、鸦片战争给我们的教训与启示4、论鸦片战争能否取胜5、我眼中的鸦片战争6、探析鸦片战争中上层社会的心态--以官僚士大夫阶层为例7、鸦片战争中的清军武器分析8、战舰与炮台的博弈--以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三次大沽海战为中心9、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奕䜣外交思想探究10、浅析鸦片战争期间清廷的政治状况11、鸦片战争和清朝货币金融体系的崩溃12、论鸦片战争中的道光帝13、《海国图志》中鸦片战争失败原因探析14、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的虎门炮台15、鸦片战争对台湾文化的影响16、从心理史学角度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道光皇帝17、从第一次鸦片战争清军的战败看清朝兵制弊端18、从中英茶叶贸易看鸦片战争的起源119、鸦片战争时期中英之间的“情报战”20、茶叶与鸦片的战争21、鸦片战争时期的“汉奸”乱象22、再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圆明园被焚毁之因--基于宏观视角的考察23、鸦片战争前后清政府的财政状况24、鸦片战争前后中英茶叶贸易的口岸之争25、论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26、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生活方式的影响27、百年中学历史教科书中的鸦片战争28、中国近代思想中鸦片战争的双重影响分析29、鸦片战争与中国近代化的关系30、“华夷”观对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影响31、略论台湾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地位32、鸦片战争以后的五口开埠问题33、从鸦片战争看文化维度差异34、浅析鸦片战争前后的中国经济及启示35、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36、关于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主要原因的研究37、咸丰帝与第二次鸦片战争38、浅论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39、两次鸦片战争期间禁烟的困境40、鸦片战争后的中国及其对外贸易41、鸦片战争时期中国知识分子思想变迁探析42、鸦片战争对沿海居民生活的影响2。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是一本引人深思的历史著作,通过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的再研究,深刻揭示了清朝末期我国面临的内外挑战,以及这场历史事件对我国社会、政治和文化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在本篇文章中,我将以深度和广度的要求对这一主题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在对《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的阅读和思考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历史细节的严谨考证和对历史背景的深入挖掘。
书中详细分析了英国对华贸易的背景和运作方式,以及我国政府的应对和态度。
作者也对鸦片战争前后我国社会的变迁和思想观念的转变进行了深入剖析,让我对这段历史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我认为书中对鸦片战争对我国社会的影响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探讨,不仅涉及了政治、经济层面的变化,还对社会风气、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
通过阅读本书,我对于鸦片战争对我国社会的冲击和改变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也意识到这一事件对于我国历史进程的重大意义。
书中对鸦片战争后我国国家命运的发展进行了前瞻性的展望,对我国近现代史的进程进行了深入思考。
这让我对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也让我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关系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这本书不仅对鸦片战争及其影响进行了全面研究,还在历史细节的考证和对我国近现代史的深刻思考上做出了突出贡献。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对我国近现代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也对我国社会的变革和现代化进程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
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撰写,能够深入挖掘《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的主题,让我更加全面、深刻和灵活地理解这段历史,同时也共享我个人对这一主题的观点和理解。
希望这篇文章能够对读者有所启发,激发更多的讨论和思考。
在文章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来探讨《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并多次提及这本书的内容和观点。
文章将采用普通文本撰写,遵循知识文章格式,包含总结和回顾性的内容,让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一主题。
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合集四篇)【篇一】鸦片战争再研究读后感最近,在学校的要求之下,我阅读了茅海建先生的《天朝的崩溃》。
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是一本写的很好的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枯燥,和那些历史专业书完全不同。
通过这本书,我更加了解清政府,更加明白那段黑暗的历史,我的心中充满了感慨,不吐不快。
对我们来说,我们总是有意无意的想去忽略这段历史,毕竟它并不光彩,这是充满屈辱、血泪、伤逝、仇恨的二百年,一个人,如果有选择,总不愿意面对不堪的情形。
而我,总在怀疑,为什么一二百年里,皇帝个个都是昏君、大臣个个都是奸臣、吏治一黑如墨、经济一贫如洗,虽然也有好人,但一定是生不逢时,不得重用或遭人迫害;而那些奸诈的官吏,却总能如鱼得水?此时的清政府,此时的中华民族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许许多多的人认为鸦片战争中的失利是由于奸臣所致,而只要重用忠臣即可取得战争的胜利。
这种想法是否正确?琦善、奕山、牛鉴是著名的卖国贼,如果把鸦片战争搬上京戏的戏台,他们必是曹操般的大白脸。
而林则徐、关天培、葛云飞,则是一个个正气凛然的名字,虎门硝烟、三元里抗英,一派全民族上下同仇敌忾、共同对敌的架势。
从现在的历史书里,我们知道鸦片战争会失败,败在昏聩的皇帝、腐朽的社会制度、无耻的卖国贼。
但是这本书却有不同的观点:关天培、林则徐的红脸,奕山、琦善的白脸,其实是经过后人的描画,是为了意识形态的统一认识而特别实施的愚民教育的一种。
关天培自己未必以为自己是为国捐躯,更多的可能是坚守了职位的本份;林则徐不一定是了解了世界局势因而提出了行之有效的御敌方略,更多的可能是坚持为官操守维护天朝体统;奕山、琦善都曾是主战派,惜命、爱官的毛病是有的,但要说他们都为一己之私欲卖国求荣恐怕有失公允;连道光这个老皇帝,他当不好这个皇帝、眼界不高、谋略不深都是有的,但国是他自己的,总谈不上自己出卖自己。
作者通过此观点进而引出主题:鸦片战争的失败,究竟应归结于中国的落后和保守,还是应归结于琦善等人的原因?本书的核心问题,就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中国能否取得鸦片战争的胜利?这是一场胜或负的结局皆有可能操作的战争,还是一场必定要失败的战争?如果战争必败,我们又该如何评价这段历史?作者不断地在当时的历史场景之下,提出假设,因为已经发生之事并不是最有可能发生之事,历史学家会注意到历史可能出现但未能出现的转机。
写一篇鸦片战争客观作用的文章1840年鸦片战争的爆发,对中国的影响巨大,亘古未有。
主要有破坏性的一面,但也有促进性的一面。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遭受更多的掠夺,广大农民生活更加困苦,中国社会发生显著的变化,小农经济制度解体,封建制度开始动摇,自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另一方面,鸦片战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快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一)鸦片战争对中国的积极促进作用首先,使得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承认自己落后,逐步消除“天朝上国”、“夜郎自大”等骄傲之气,不得不向资本主义学习,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和制度,把自己变为资产者。
这半个世纪近代化的进程中都是这几个政治派别围绕展开的政治角逐,都是在鸦片战争的背景下进行的。
其次,在中国封建经济的大地上,输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机器,大大缩短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根据马克思的研究,作为资本主义典型的英国,是经过简单协作、手工工场再发展到近代机器大工业的,这一历程花了近300年左右的时间。
中国人是经过一段摸索过程的。
例如曾国藩,开始对仿造洋炮洋船的想法很简单,认为外洋器物“购成之后,访募覃思之土,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最后,通过在华企业雇佣中国职工,受中国聘用的中国技术人员,为中国培养了大量人才。
左宗棠于1867年创办福州船政局时,即同船政局法国正副监督日意格、德克碑签订培养人材合同,议定5年限满,教中国员匠能自按图监造并能自行驾驶,即加奖日意格和德克碑银各2.4万两,加奖各法籍师匠共银6万两,计定奖格银10.8万两,另再加精神奖励。
(二)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压迫与抑制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依靠不平等条约,在攫取中国各种各样的特权,扩大了侵略势力在华势力,逐步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使得中国的民族资本不能正常发展。
据统计,外国在华资本在中国资本总额中所占的百分比是:1894年占60.7,1913年占80.3,1920年占70.4,1936年占78.3。
读史的意义是什么?近一千年前的北宋司马光已经很好的告诉过我们了:“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茅海建在书中又重申这一观点:“一个民族对自己历史的自我批判,正是它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坚实保证。
”于是第一次鸦片战争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不能触揭的伤痛与作为反帝反封的宣传。
阅读中有如下杂记:1.充当宣传的政治历史教育历史充当政治宣传,在中国历朝历代来说,并不稀奇。
读史就是在看每一代如何诽谤前一代(或多或少)而使自身获得合法地位。
我成长在这样的历史课本之中,教科书中充诉着简单而又片面的历史逻辑,忠奸分明的历史脸谱,于是,读史的坏习惯也在这一过程中不知不觉形成——特定的人物角色,特定的故事情节与发展逻辑,然后,我们全凭着阅读小说般的感情,在不断强化原本被设定的认知。
这样的历史教育,其实设定明确,最终通向的终点是“爱国主义”与简单的“达尔文主义”。
这番感叹并非想要强调什么才是真正的历史或某某某的专著才是真正的历史,而是觉现今某些人一本正经的持“盖棺定论”与反对“翻案”这样的词汇很可笑,甚至为某政协提出要立“汉奸言论罪”而感到可悲。
诚如《天朝的崩溃》一书副题中的“再研究”,我想这才是史学的生命与学术的精神所在。
2.道德选择与政治选择相交织的历史若有一部时光机器,回到鸦片战争开战的前夕,又会如何对时局作出判断与决策呢(再假设拥有这样的权力)?马后炮的说,是立即投降,订约,变革与发展(其实便是日本“黑船事件”之后所做的事,日本从“明治维新”之后,一路高歌猛进至二战结束,而精神至今对他们的国家仍持影响力),因为此时的英国是必然不可战胜的(处在不同科技时代,与今天的美国和伊拉克的差距还要大很多)。
然而投降等于卖国,卖国就是汉奸,这是现在流行的思想浪潮与逻辑方式,这样的倡议无疑是典型的汉奸言论了。
其实许多历史事件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会变得更加清晰,但在当下中国,却往往变得矛盾,这是因为我们惯常的将当下的道德选择与历史上的(可能的)政治选择相交织在一起。
(教学反思)鸦片战争第一篇:(教学反思)鸦片战争《鸦片战争》教学反思甘谷四中漆随意《鸦片战争》是高一教学重点之一,又是引导学生学习中国近现代史的门槛。
认真思考本课的教学,有助于培养八年级学生进一步学习历史的兴趣,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形成对民族历史、民族精神的认同感。
一、研读“新课标”,总体把握教材内容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要求“讲述林则徐虎门销烟的故事;简述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认识鸦片战争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鸦片战争》一课很好地体现了这一要求。
教材内容渗透了历史比较方法、心态史学方法、计量史学方法、口述史学方法等。
1.历史比较法。
英国处于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是19世纪世界上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中国处于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统治腐败的封建没落时期。
2.心态史学方法。
林则徐痛陈鸦片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采取了严厉有效的禁烟措施,将收缴的230多万斤鸦片当众销毁。
林则徐的壮举并非当时外国人想象的想发大财。
虎门销毁的举措令许多外国人都对林则徐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知道这段历史,也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
3.计量史学方法。
《英国输入中国鸦片激增表》,将描述对象的历史过程抽象为数字关系,设计成数理模型,直观、形象地说明鸦片输入的激增情况,从而让学生对英国“从事毒品鸦片的贸易,可以牟取暴利……许多白银流入英国,加剧了中国的贫穷”这一历史教训有一个深刻、明晰的认识。
4.口述史学方法。
《炮子谣》说明鸦片输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危害,验证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严重灾难的史实。
二、从关注学生智能出发,拓展农村中学有限的课程资源,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应用于历史课堂教学本课为高一教材的第11课,也是本学期历史教学的第一堂课,教学设计中,尽可能通过历史学科教学来改善和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利用学生的智能的多元化特点创造多元的通道来改善学科教学。
《鸦片战争》一课就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发学生的智能。
言语智能。
研究蒋廷黻笔下的“鸦片战争”-鸦片战争论文-军事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蒋廷黻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学家, 他一生治学严谨, 虽然著作不多, 但都很有分量。
一本仅仅5万余字的《中国近代史》更是奠定了他在近代史研究中的学术地位, 对后世影响深远。
鸦片战争一直是史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他试着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鸦片战争, 并且提出了许多与主流论述背道而驰的观点, 其中具代表性的可能是他对鸦片战争失败的看法以及做出的评价。
文章阐述了蒋廷黻对鸦片战争的观点和看法, 并试图通过另一种角度来分析蒋廷黻的观点, 对蒋廷黻这一观点展开探讨和论述。
关键词:蒋廷黻; 鸦片战争; 角度; 观点;Abstract:Jiang Tingfu is a famous Chinese historian whose life is rigorous in his studies. Although his works are few, his works are very valuable. A book of more than 50, 000 words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 laid him even more in the study of modern history, academic status,far-reaching impact on future generations. The Opium War has always been a hot issue in the study of history. He tried to interpret the Opium War from different angles and put forward many views that are contrary to the mainstream discourse. The representative may be his view on the Opium Wars failure and the Out of the evaluation.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Jiang Tingfus Opinion and view on the Opium War and tries to analyze Jiang Tingfus point of view from another perspective and discuss and elaborate on Jiang Tingfus view.Keyword:Jiang Tingfu; Opium War; angle; view;一、蒋廷黻眼中的鸦片战争在十九世纪以前, 中西没有邦交。
《天朝的崩溃——鸦片战争再研究》读书笔记天朝的崩溃时一本很特别的书,在这本书里,作者对很多以前的观点站在客观的角度进行了重新说明,重新讲述了那段每个中国人都熟悉并为之悲痛的历史,向我们还原了当时那个愚昧无知的天朝。
作者用了大量的历史资料来分析历史事件,进而支持自己的观点。
这一点在本书的第二章中表现的十分明显。
第二章,章名为“骤然而至的战争”。
“骤然“这两个词在这里用的十分的巧妙,因为对清王朝来说,对这场战争毫无准备。
以天朝自居的清王朝从没有把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国家放在眼里,丝毫没有开战的想法。
但这场改变中国历史发展的战争还是这样来到了。
本章以黄爵滋的一份关于禁烟的奏折开始,这个曾经主张严禁海口大臣突然提出了从吸毒者身上来杜绝鸦片。
而这份奏折得到了众多大臣的反对,发对的原因大多竟然是为害怕这一行为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其实,最终做决定的还是当时的最高统治者,无论这件事复议了多少次,最终还是回到了严禁海口上去。
这时,林则徐踏上了历史的舞台,开始了他备受崇拜的一生。
作者在分析道光皇帝选择林则徐担任钦差大臣原因的过程中,提到了中国当时的一个致命缺点;对国际事务的无知,以及盲目的自大。
他们在考虑一切事情的时候都是从国内的角度出发,并没有意识到英国的阻挠才是禁烟的终极障碍。
林则徐被选上的原因仅仅是因为身份正好合适,为人够清白正直。
在天朝统治者被自己蒙住双眼而不肯注意英国的时候,英国已经开始有了动作,英国驻印度海军司令马他仑率英国军舰来访,是用武力的方式表明,英国队鸦片贸易是不惜使用武力的,可笑的是天朝的统治阶级计较的仅仅是文书上缺失的“禀”字,却忽视了真正应该注意的信号,而被忽视掉的这个信号,让中国在后来陷入了被动的禁地。
其实在道光皇帝的心里,他是极其不想看到这场战争的爆发的。
于是,他将自己的旨意传达给了林则徐,于是便有了林则徐开始了自己的禁烟活动,并尽自己的能力希望可以做到道光帝的要求。
可是,林则徐在接下来的禁烟活动中发现,道光帝的要求本来就是一个悖论,既要杜绝鸦片来源又不引起衅端,是不可能做到的。
《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两次鸦片战争》教学设计【内容主旨】19世纪中期,早已渴望打开中国大门的西方列强打着保护鸦片贸易的借口,发动了两次侵略战争。
面对西方的坚船利炮,清政府腐朽的制度和落后的技术根本无力应对,一败涂地,让世人第一次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虚弱不堪。
【教学目标】知道鸦片输入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使吸食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介绍林则徐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知道1839年,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知道1840年英国对中国发动鸦片战争;知道1842年,英国迫使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规定中国割让香港岛给英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知道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使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受到严重破坏;知道1856年,英法为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知道1860年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迫使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理解清政府制度上的腐败和技术上的落后是鸦片战争失败的原因;培养学生运用史料,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甄别史料可靠性和有效性的能力。
【重点难点】重点: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与过程难点:鸦片战争战败的原因【教学过程】一、导入环节1:电影《鸦片战争》片段(材料一),设问:道光皇帝为什么要招林则徐进京呢?设计意图:通过电影,引发悬念,从而导入本课。
二、虎门销烟环节2:播放视频《茶与鸦片战争》(材料二),设问:通过视频你了解什么?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输入鸦片?从视频看鸦片的输入带来了怎样的危害?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知道鸦片输入造成中国白银大量外流,使吸食者身心受到严重摧残,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
过渡:教师说明鸦片的危害引起了清政府的注意,不断的下令禁止,然而效果不佳。
设问:鸦片为何屡禁不绝?设计意图:引发学生“鸦片为何屡禁不绝?”的思考,为下一环节作铺垫。
环节3:片段一:播放电影《鸦片战争》中官员收受贿赂放私入口的片段(材料三),设问:请你猜想一下电影中英国商人交给清朝官员的箱子里装的是什么?影片暗示鸦片屡禁不绝的原因是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电影片段,培养学生通过影视作品,收集历史信息的能力。
雾霭沉沉下的亮斑——对鸦片战争的再研究
摘要:无论是哪本教科书,在对于“所以然者何”这个问题答案的解释却总是含糊其辞,敷衍了事。
仿佛只是单纯地为了让身为学生的我们为铭记国耻而学习历史。
我认为对待历史的正解应该是以之为鉴,从而更好地眺望远方。
而鸦片战争,这
个分割了中国古代与近代的时间节点,同时也承载并联接着之前之后中国人复杂
心绪的情感纽带,在整个中国近代的时间轴上,有着独一无二的代表性地位。
所以,本文旨在抛却传统观念的桎梏,通过对鸦片战争再研究,试图还原“鸦片战争”一个客观公正的容貌。
引言
当伊恩•莫里斯的《战争》新著迎来了出版的曙光,整个舆论界却也俨然是
陷入了一片哗然。
战争,这个千万年来人们谈虎色变的宛如梦魇之词,在莫里斯
的笔下却仿佛重获新生,再焕光彩。
“战争,从长程的观点来看,是好的,并且常常是建设性的。
”莫里斯教授在
整本书中娓娓喋喋,博引旁征,就是为了向我们证明这个令人不快,却无法反驳
的事实:从某种意义而言,战争,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手段,解决了很多和平
年代里,歌舞升平下所无法解决的沉珂。
本文则将以伊恩.莫里斯的观点为索引,
探究在近代中国——这片收纳着战火与哀嚎,痛苦与呐喊的贫瘠土地之上,是否
还残存着些许隐藏于重重阴霾之下,意料之外的“红利”。
1鸦片战争的起源
对中国近代的通俗定义,往往被认定是始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
鸦片战争
的直接起因被认为是源自1839年,即鸦片战争前一年,清政府委派的禁言大臣
林则徐查封了2万箱价值600万美元的鸦片,并当众予以销毁。
起初,中国人对
西方粗糙的商品毫无兴趣,而从中国购买的茶叶、生丝、瓷器等商品似乎更能博
得英国人的青睐。
于是乎,大把大把的黄金白银以充满讽刺的方式流入了中国人
的腰包。
然而,这样的贸易局面却并没有持续很久。
大约在17世纪时,欧洲的
水手将吸鸦片的恶习传入中国。
中国人对鸦片的大量需求扭转了贸易的逆差。
鸦
片市场改变了贸易的平衡,使得盈利的天平开始倾向这些欧洲的来客。
而对清政
府而言,鸦片的泛滥不仅让国库亏空,还腐化了满清治之下的芸芸众生。
让当时
的人们在吞云吐雾间忘却了真实的生活,变得病态而羸弱。
为使“中原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不至于沦为现实,清王朝不得不有所作为。
而本着维护在这场罪恶贸易中的既得利益的目的,同时为进一步除去中国设在经商道路上的
无数障碍,英国人也必将孤注一掷。
摩擦与冲突持续升温,代表着东西方最高水
准的两大国间迟早将有一战!
鸦片战争的结束以满清政府的一败涂地而告终。
1842年,北京政府宣布投降,接受了《南京条约》。
2历史的反思
通过本次的实践,我认为丑陋与剥削并不是这场标志性战争的全貌。
割地、
赔款、丧尽大国尊严的背后,还有其鲜为人知的另一面。
通过之前关于鸦片战争背景的描述不难发现。
英国人对于中国的入侵貌似并
不像赤裸裸的炫耀肌肉和野蛮掠夺,而是为了与东方大国进行正当的贸易往来,
尽管贸易的公平性有待商榷。
西方式的征服与东方式征服之间的差别由《南京条
约》可见一斑。
区别于杀戮殆尽和赶尽杀绝,英国人似乎并不热衷于剿灭败阵的对手。
反之,他们更倾向于通过协约与商议,即便是不公平的条约,等契约来攫取更大利益。
简而言之,英国人舍弃了对资本的直接掠夺,而是选择了打破中国的贸易壁垒,来达到最初与中国“友好”通商的目的。
英国人在实现这一目的采用的野蛮行径令人鄙夷,但抛却主观情感的排斥,五口通商,从客观而言促进了五市商业的空前繁荣。
很多人对此不以为然,纷纷罗列出鸦片战争对封建王朝经济形成巨大冲击的有力证据。
但我们倘若换一个角度,去重新审视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时,是否又会得到一个不一样的结论?一方面,鸦片战争后,由于洋纱的涌入,迫使中国家庭棉纺织业的“纺”与“耕”分离,使得千年以来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另一方面,列强对中国农副产品的大量收购,在打压国内市场的同时,也不经意地将原先固步自封的清王朝卷入了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
不仅经济如此,在军事、政体、民生等方面,在近代刚开始的几十年里,其水准都有了显著地提升。
应该说,是鸦片战争的爆发,以一种“激进”得近乎病态的方式给予了这个正处于垂暮之年的古老帝国一次被动的飞跃。
3结论
战争,是丑陋的,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我们所能想到的最糟糕的方式,但也似乎是我们迄今为止所能想到的唯一方式。
以中国的近代史为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正是在经历了如此之多血与火的锤炼,才将中国从那个垂垂老矣的封建构架中解救出来,用一个世纪的时间实现了古老帝国几千年来都未曾实现的破茧成蝶的惊人蜕变。
正如《全球通史》的作者斯塔夫阿诺斯所总结的那样:“在这些战争中遭受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
参考文献
[1]王中亚.鸦片战争:由贸易战发展为侵略战[N].中国商报,2018.
[2]葛夫平.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鸦片战争史研究[J].史林,2016.
[3]L•S•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1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