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制度完整讲解XX
- 格式:ppt
- 大小:519.00 KB
- 文档页数:80
2024年新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讲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事业单位的不断增多和发展壮大,对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规范和完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2024年,我国发布了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以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发展需求。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重要变化:1.会计准则分类统一、新的准则将原有的“基本准则”和“应用指南”整合为一个文件,以便更好地规范和指导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
2.会计报表结构优化。
新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报表结构进行了调整和优化,使之更加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
同时,要求事业单位在编制报表时,需要提供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所有者权益变动表等四个基本报表。
3.会计处理细化。
新的准则对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细节进行了规定和明确,特别是与收入、支出、费用、成本等方面的管理和核算等相关环节。
4.财务报表披露要求增加。
为了增强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新准则明确规定,事业单位需要按照法定程序和要求对财务报表进行披露。
5.会计监管和审计制度健全。
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在会计监管和审计制度方面进行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加强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状况的监督和审计。
总的来说,2024年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发布,是为了更好地适应事业单位的特点和需求,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它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报表编制和财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明确和规范,增强了事业单位的透明度和信息披露,同时加强了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状况的监督和审计。
同时,新的准则与制度还为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和财务人员提供了更好的指导,使其更加清楚和准确地了解和掌握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状况,为事业单位的决策和经营提供更为可靠和准确的依据。
总之,新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和规范,对于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第四讲第三部分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内容详讲《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目录第一部分总说明第二部分会计科目名称和编号第三部分会计科目使用说明第四部分会计报表格式第五部分财务报表编制说明第一部分总说明一、为了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制定本制度。
(制度目的、依据)二、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下列事业单位除外:(适用范围)(一)按规定执行《医院会计制度》等行业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事业单位;(二)纳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执行企业会计准则或小企业会计准则的事业单位。
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事业单位对本制度的适用,由财政部另行规定。
三、事业单位对基本建设投资的会计核算在执行本制度的同时,还应当按照国家有关基本建设会计核算的规定单独建账、单独核算。
(与基建会计衔接)四、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一般采用收付实现制,但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应当按照本制度的规定采用权责发生制。
(会计基础)五、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财务规则》或相关财务制度的规定确定是否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
(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后续计量)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按照本制度规定处理。
不对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不对无形资产进行摊销的,不设置本制度规定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在进行账务处理时不考虑本制度其他科目说明中涉及的“累计折旧”、“累计摊销”科目。
注:《高等学校财务制度》规定:高等学校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残值。
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
省级财政部门可以会同主管部门制定计提折旧的具体办法。
文物和陈列品、图书、档案、动植物等,不计提折旧。
固定资产折旧不计入高等学校支出。
《科学事业单位财务制度》规定:科学事业单位应当对固定资产采用平均年限法或者工作量法计提折旧。
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讲解第十讲累计折旧一、本科目核算事业单位固定资产计提的累计折旧。
二、本科目应当按照所对应固定资产的类别、项目等进行明细核算。
三、事业单位应当对除下列各项资产以外的其他固定资产计提折旧:(一)文物和陈列品;(二)动植物;(三)图书、档案;(四)以名义金额计量的固定资产。
四、折旧是指在固定资产使用寿命内,按照确定的方法对应折旧金额进行系统分摊。
有关说明如下:(一)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固定资产的性质和实际使用情况,合理确定其折旧年限。
省级以上财政部门、主管部门对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折旧年限作出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事业单位一般应当采用年限平均法或工作量法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三)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的应折旧金额为其成本,计提固定资产折旧不考虑预计净残值。
(四)事业单位一般应当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
当月增加的固定资产,当月不提折旧,从下月起计提折旧;当月减少的固定资产,当月照提折旧,从下月起不提折旧。
(五)固定资产提足折旧后,无论能否继续使用,均不再计提折旧;提前报废的固定资产,也不再补提折旧。
已提足折旧的固定资产,可以继续使用的,应当继续使用,规范管理。
(六)计提融资租入固定资产折旧时,应当采用与自有固定资产相一致的折旧政策。
能够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将会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内计提折旧;无法合理确定租赁期届满时能够取得租入固定资产所有权的,应当在租赁期与租入固定资产尚可使用年限两者中较短的期间内计提折旧。
(七)固定资产因改建、扩建或修缮等原因而延长其使用年限的,应当按照重新确定的固定资产的成本以及重新确定的折旧年限,重新计算折旧额。
五、累计折旧的主要账务处理如下:(一)按月计提固定资产折旧时,按照应计提折旧金额,借记“非流动资产基金——固定资产”科目,贷记本科目。
注:随着计提折旧,固定资产占用的资金(固定基金)不断减少,将固定基金与固定资产原值作比较,可以看出固定资产的新旧程度。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解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是财政部于1983年发布的,为了规范我国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而制定的。
根据该准则,事业单位是指由政庀部门或集体、以及其他非营利组织所设立的,专门从事公益、社会服务活动的机构。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适用于这些机构的会计核算和报告,以确保其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准确。
1.会计制度:事业单位应当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明确会计职责和权限,规范会计核算的各项程序。
会计制度应当符合事业单位的特点,确保其财务信息的可靠性和及时性。
2.会计政策:事业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的规定,确定适合自身情况的会计政策。
会计政策应当符合真实性原则和谨慎性原则,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3.会计核算:事业单位应当按照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要求,进行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的编制。
资产负债表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利润表反映事业单位的财务业绩。
4.会计报告:事业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格式,编制年度财务报告,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审计。
年度财务报告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和附注等内容,以便监管部门和社会公众对其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5.会计监督:事业单位应当接受有关部门的会计监督,及时报送财务报告并接受审计。
监督部门应当加强对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的监督,确保其遵守相关规定。
解读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的意义在于规范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和报告,提高其财务信息的透明度和可比性。
只有建立健全的会计制度,完善相关政策和制度,才能为事业单位的管理和决策提供准确、可靠的财务信息支持。
同时,通过会计监督和审计,可以及时发现和纠正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问题,确保其依法经营、规范运作。
事业单位会计准则的有效实施,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推动其向现代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
总之,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的规范运作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是保障事业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准确的关键之一、只有加强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监督和管理,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促进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