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伤心人 ———— 论秦观悲情主义
- 格式:doc
- 大小:32.50 KB
- 文档页数:3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引导语:北宋词人的《好事近·梦中作》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下文来学习这首词的内容吧。
【原文】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⑴,天矫转空碧⑵。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⑶。
【注释】⑴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天空云彩变化多端,快速移动。
⑵天娇:屈伸貌。
⑶了不知:全不知。
【白话译文】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
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天澄碧。
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被贬监处州酒税时所作。
秦观梦中赋词填诗,将梦中所作完整地记录下来。
【赏析】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
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
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
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
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
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词的过片一、二句,作者欣赏的视线移向天空,侧重描写白云的动态。
写霎时飞云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叫人惊恐不安。
时而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此间云气真是变幻无穷。
词的歇拍两句,写词人心旷神怡,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荫,浑浑然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不知南北,物我而忘。
秦观“词心”析论(一)【内容提要】在所有对秦观的评价中,最值得注意的是近代冯煦“词心”之评。
冯煦称其为“古之伤心人”,是因为他不同于同遭党祸的苏轼、黄庭坚,不能像他们那样以庄禅修养化解烦恼,而正是这种不够豁达的人生态度,使之成为“情种”,具备他人所难有的“词心”,他的迁贬之词多系“万不得已”的失意之情的倾诉。
秦观有不少寄迹青楼的“艳迹”。
他的爱情词有不少是“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二者酝酿交融,感人尤深。
【关键词】秦观词心艳情身世感据《宋史》本传载,秦观“少豪隽,慷慨溢于文词。
举进士,不中。
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读兵家书,与己意合”。
但是,正如传中所言,“见苏轼于徐,为赋《黄楼》。
轼以为有屈、宋之才。
又介其诗于王安石,安石亦谓清新似鲍、谢”。
著名的前辈欣赏的还是他的文学才能。
苏轼赏其赋,王安石赏其诗,而秦观最擅者还是词。
《四库全书总目·淮海词提要》认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以秦词胜于苏词,虽未必皆得人人首肯,但秦本人的词胜于诗文,则并无争议。
秦观的词,颇负时誉。
陈师道《后山诗话》在认为韩愈以文为诗、苏轼以诗为词,“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的同时,论定“当今词手,惟秦七黄九”。
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曾对秦词的“本色”有所阐发,即“语工而入律,知乐者谓之作家歌”,因此能“元丰间盛行于淮楚”。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三十三更进而引晁补之语:“鲁直词不是当家语,自是着腔子唱好诗。
”并为之判断:“二公在当时,品题不同如此。
”而《能改斋漫录》更引晁氏语:“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秦少游。
”明确分出了秦、黄的高下。
晁与陈师道同出苏门,有词集《晁氏琴趣外篇》,在作词上较陈氏内行,所说也更为“到位”。
所以,秦观的词是真正“当行”“本色”之作。
苏轼尽管以秦观词的气格为病,用“山抹微云秦学士”戏之,但从《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引《王直方诗话》看,东坡以所作词示晁补之、张耒,曰:“何如少游?”就可以看出,在他心目中,秦观词的地位究竟如何了。
“古之伤心人”秦观词作的创作心态探究作者:章书瑜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5年第06期摘要:秦观是元祐词人群的一个重要代表。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秦观以丰富多彩的创作心态创作了风格多样的词作。
本文通过对秦观词作的解读,分析秦观词的创作心态,探究这些创作心态的成因,并对秦观的词作创作心态做出判断,以更好的研究秦观词作。
关键词:秦观词;创作心态;基本情况;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18-0070-01秦观词,又称淮海词,是被称为“古之伤心人”①的秦观一生词作的一个优秀的汇编。
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向来就有着不朽的美名。
《四库全书总目》认为:“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
”清王国维评秦观与周邦彦时说:“少游虽作艳语,终有品格,方之美成,便有淑女与倡伎之别。
”通过对秦观人生不同阶段的词作的创作心态的探索,可以发现:秦观的词作由于人生境遇的不同而不断地变化。
先是意境阔大,典实丰富,接着开始豪情淡化,委婉曲折,后来一洗豪壮,归于本色,再是凄厉无比,愁怨甚深,最后归于平和,超然洒脱。
总的说来,秦观词的纷繁复杂的创作心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内因决定造成秦观词创作心态纷繁复杂的最主要原因是秦观本身的特点:1.坎坷多变的人生也是他词作心态纷繁复杂的一个重要因素。
秦观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
既有年少丧父,屡试不第,无辜受诬,贬谪蛮荒的悲苦,也有青春冶游,进士及第,西园宴集,老友重逢的喜悦。
这样丰富的人生有时候也并不是孤立的,它们纠缠在一起,剪不断,理还乱,甚至在某些时候激烈冲突,如在屡试不第之际,落第的痛苦与归隐的安然等等就常常交织,使秦观怀着复杂的心情创作词作。
在贬谪时期,秦观的词中也并不是一味的埋怨,常常是既有怨恨,又有解脱,更有希冀。
2.气质类型之类也会直接影响作家的心态。
秦观虽然是一个络腮胡子大汉,但其内心是细腻而敏感的。
论秦观词的感伤意境绪论在北宋词坛,秦观和晏几道同样具有多情敏感的个性气质,他们都创作了许多伤离怨别的抒情词作,体现出凄美婉约的风格。
所以清人冯煦在《蒿庵论词》中指出:"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
'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与晏几道借男女伤离词作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不同,秦观的"伤心'更多地融入社会性的内容,抒发了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其生平遭际及创作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遽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悄乎得《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
'1 秦观感伤词的创作概况秦观(1049-1110),早年字太虚,后改字少游,别号刊沟居士、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人。
他少时聪颖,博览群书,理想远大,纵游湖州、杭州、润州各地,充分表露出豪宕不羁的个性情怀。
秦观从少年时代起就关怀国家大事,熙宁元年(1068),他21岁,因目睹人民遭受水灾的惨状,创作了《浮山堰赋》,对百姓的苦难表示出深切的同情。
为了抵御辽夏的侵扰,他曾讨论兵法,写作《郭子仪单骑见虏赋》,通过对英雄人物的歌颂,寄托了自己宏大的理想理想。
熙宁十年,苏轼自密州移知徐州,秦观专程前往拜谒,写诗道:"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极倾倒之情。
次年,他应苏轼之请谢了一篇《黄楼赋》,苏轼称赞他"有屈、宋才'[1]。
在此期间,秦观与苏轼同游戊烯、吴江、湖州、会稽各地,结下了终生友谊。
在苏轼的劝说下,秦观开始发奋读书,乐观准备参加科考;可是命运不济,两度应考均名落孙山。
苏轼为之抱屈,并做诗写信予以劝勉。
元丰七年(1084),苏轼路经江宁时,向王安石力荐秦观的才学,后又致书曰:"愿公少借齿牙,使增重于世。
'[2] 王安石也赞许秦观的诗歌"清新似鲍、谢'[3]在两位文坛前辈的鼓舞、称许下,秦观决心再度赴京应试,并于次年登第,结束了"奔走道途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
《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阮郎归》原文、译文及赏析1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出自北宋秦观词作《阮郎归·湘天风雨破寒初》。
这首词系秦观贬谪郴州时岁暮天寒的感慨之作,抒发的是思乡之情。
上阕写寒夜梦醒,只感觉庭院深深,听到城楼门头传来阵阵边地乐曲,漫长的清夜又过去了。
反映了羁居贬所的凄凉困境。
下阕就梦断写异乡飘泊的孤独幽怨。
除夕时节还没有见亲人来信,正是引发梦中相思及梦断悲苦的原因。
词尾真实地写出作者身在贬所,举目无亲,孤寂难耐的况味。
此词笔触精致,用典贴切,景语、情语、浅语、淡语,含蓄巧妙,意味深远。
作品原文阮郎归秦观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
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
峥嵘岁又除。
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作品注释①湘天:指湘江流域一带。
②丽谯:城门更楼。
《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于丽谯之间。
”郭象注:“丽谯,高楼也。
”陆德明释文:“谯,本亦作蠛。
”.成玄英疏:。
言其华丽瞧蛲也。
”小单于:乐曲名。
李益‘听晓角》诗:“无限寒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乐府诗集》:“按唐大角曲有《大单于》、《小单于》、《大梅花》、《小梅花》等曲,今其声犹有存者。
”③迢迢;漫长沉寂。
清夜:清静之夜。
徂(音cú):往,过去。
④峥嵘:比喻岁月艰难,极不寻常。
鲍照《舞鹤赋》;“岁峥嵘而莫愁。
除:逝去。
⑤衡阳,古衡州治所。
相传衡阳有回雁峰,鸿雁南飞望此而止。
《舆地记胜》:“回雁峰在州城南。
或日雁不过衡阳,或日峰势如雁之回。
”陆佃《埤雅》:“南地极燠,雁望衡山而止。
”雁传书:典出《汉书.苏武传》:“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教使者谓单于。
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⑥郴阳:今湖南郴州市,在衡阳之南。
王水照先生《元佑党人贬谪心态的缩影——论秦观(千秋岁)及苏轼等和韵词》云:“从郴州至横州,当时必须先北上至衡州,然后循湘水,入广西境,至桂州兴安,由灵渠顺漓水下梧州,复由浔江、郁水西至横州。
2023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统编版高三总复习2023年高考考点:思妇闺情诗解析与专练考点:1.《饮马长城窟行》2.晏几道《临江仙》3.(北宋)晏几道《蝶恋花》4.皇甫冉《春思》5.(唐)无名氏《蝶恋花》6.杜牧《寄远》7.(明)许炯《望夫石》8.李璟《山花子》【考点解读】一、概念所谓思妇闺情诗,指的是以闺中思妇的情怀或愁绪为主要写作内容的诗歌。
这些诗歌思想内容不是很高,但在艺术技巧上却很值得我们去探讨。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二、题材分类序号类别示例1 抒发别离苦情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
还与韵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
多少泪珠无限恨,倚栏干。
例诗解析开篇“菡萏香销翠叶残”一句,所用的名词及术语,传达出了一种深微的感受。
“菡萏”就是“荷花”,也称“莲花”,后两个称呼浅近通俗,而“菡萏”则有一种庄严之感。
“翠叶”也即“荷叶”,而“翠叶”之“翠”字,则既有翠色之意,又可使人联想到翡翠及翠玉等珍贵之名物,也同样传达出了一种珍美之感。
然后于“菡萏”之下,缀以“香消”二字,又于“翠叶”之下,缀以“残”字,词人对如此珍贵芬芳之生命的消逝摧伤的哀感,便已尽在不言中了。
若改为“荷叶香销荷叶残”,虽意义相近,音律尽合,但感受却已全非了。
过片两句,写得尤为哀切动人。
“细雨梦回鸡塞远”指思妇在梦中梦见征人,及至梦回之际,则落到长离久别的悲感之中,而征人则远在鸡塞之外。
至于梦中之相见,是梦中之思妇远到鸡塞去晤见征人,还是鸡塞之征人返回家中来晤见思妇,则梦境迷茫,不可确指,也不必确指的。
“细雨”二字,雨声既足以惊梦,梦回独处时,雨声更足以增人之孤寒寂寞之情。
其下句以“小楼”之高迥,“玉笙”之珍美,“吹彻”之深情,而同在一片孤寒寂寞之中,所以必将上下两句合看,方能体会此“细雨梦回”、“玉笙吹彻”之苦想与深情。
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11世纪下半叶,柳永等词人先后离开词坛后,继之而起的是以苏轼、黄庭坚、晏几道、秦观、贺铸、晁补之、周邦彦等为代表的元祐词人。
这些词人活动和创作的年代,主要是在神宗、哲宗和徽宗(1069~1125)三朝。
此期词坛,有两大创作群体:一是以苏轼为领袖,以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和李之仪、赵令畤、陈师道、毛滂等为羽翼的苏门词人群;此外晏几道和贺铸,虽然不属苏门,但与苏门词人过从甚密。
二是以周邦彦为主帅,曾在大晟乐府供职的曹组、万俟咏、田为、徐伸、江汉等大晟词人群。
虽然社交上分为两大群体,但词风却是“各尽其力,自成一家”。
苏轼在柳永、王安石之后进一步大力拓展词境而开宗立派,黄、晁二人师法其词而自成面目;秦观学柳永而又自辟新境;贺铸从唐诗中吸取养料,豪侠之气与绮丽柔情融为一体;周邦彦在音律、句法和章法上建立起严整的艺术规范,而另开一派。
这是两宋词史上多种风格情调并存的繁荣期,也是名家辈出的创造期。
其中创造力最强盛、影响力最深远的是苏轼和周邦彦。
他们各自开辟出不同的创作方向:苏轼注重抒情言志的自由,遵守词的音律规范而不为音律所拘,词的可读性胜于可歌性;周邦彦则注重词的协律可歌,情感的抒发有所节制而力避豪迈,对词艺的追求重于对词境的开拓。
其后的南宋词,就是沿着这两种方向分别发展。
第一节晏几道当苏门的黄庭坚、晁补之沿着苏轼所指出的方向继续前行的时候,耿介孤傲的晏几道(1038~1110)则仍然按照乃父晏殊所承传的“花间”传统,固守着小令的阵地,写那些令人回肠荡气的男女悲欢离合。
小山词里既有确指的思恋对象,情感也非常真挚。
晏几道为人执着痴情,黄庭坚曾说他有四痴:仕宦连蹇,而不能一傍贵人之门,是一痴也;论文自有体,不肯一作新进士语,此又一痴也;费资千百万,家人寒饥而面有孺子之色,此又一痴也;人百负之而不恨,己信人,终不疑其欺己,此又一痴也。
即使是四位歌女流转人间,明知不能重见,他仍然一往情深地苦恋着对方。
劳劳亭简短赏析1.郑板桥劳劳亭的赏析劳劳亭《劳劳亭》李白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唱到:“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可见劳劳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忍不住手痒,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自己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联诗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那么,如何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呢,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我们不能不佩服李白这种过人的联想,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如盛唐王之涣的《送别》诗就是一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秦观词《好事近·梦中作》原文翻译鉴赏引导语:北宋词人的秦观《好事近·梦中作》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那么我们一起通过下文来学习这首词的内容吧。
【原文】好事近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⑴,天矫转空碧⑵。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⑶。
【注释】⑴龙蛇:似龙若蛇,形容天空云彩变化多端,快速移动。
⑵天娇:屈伸貌。
⑶了不知:全不知。
【白话译文】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
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天澄碧。
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创作背景】这首词是哲宗绍圣二年(1095年)秦观被贬监处州酒税时所作。
秦观梦中赋词填诗,将梦中所作完整地记录下来。
【赏析】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
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
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
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
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
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词的过片一、二句,作者欣赏的视线移向天空,侧重描写白云的动态。
写霎时飞云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叫人惊恐不安。
时而烟消云散,又是碧空万里,此间云气真是变幻无穷。
词的'歇拍两句,写词人心旷神怡,在古藤树下,举杯豪饮,醉卧树荫,浑浑然与大自然合为一体,进入“无我之境”,不知南北,物我而忘。
踏莎行秦观背景踏莎行秦观背景引导语:秦观《踏莎行郴州旅舍》是一首寄托个人身世之感的抒情词,下面是有关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踏莎行.郴州旅舍秦观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⑽。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踏莎行背景:此词为作者绍圣四年(1097)作者因坐党籍连遭贬谪于郴州旅店所写。
当时作者因新旧党争先贬杭州通判,再贬监州酒税,后又被罗织罪名贬谪郴州,削去所有官爵和俸禄;又贬横州,此词作于离郴前。
元祐六年(1091年)七月,苏轼受到贾易的弹劾。
秦观从苏轼处得知自己亦附带被劾,便立刻去找有关台谏官员疏通。
秦观的失态使得苏轼兄弟的政治操行遭到政敌的攻讦,而苏轼与秦观的关系也因此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有人认为,这首《踏莎行》的下阕,很可能是秦观在流放岁月中,通过同为苏门友人的黄庭坚,向苏轼所作的曲折表白。
踏莎行赏析:"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写夜雾笼罩一切的凄凄迷迷的世界:楼台茫茫大雾中消失;渡口被朦胧的月色所隐没;那当年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更是云遮雾障,无处可寻了。
当然,这是作者意想中的景象,因为紧接着的两句是"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词人闭居孤馆,只有想象中才能看得到"津渡"。
而从时间上来看,上句写的是雾蒙蒙的月夜,下句时间又倒退到残阳如血的黄昏时刻。
由此可见,这两句是实写诗人不堪客馆寂寞,而头三句则是虚构之景了。
这里词人运用因情造景的手法,景为情而设,意味深长。
"楼台",令人联想到的是一种巍峨美好的形象,而如今被漫天的雾吞噬了:"津渡",可以使人产生指引道路、走出困境的联想,而如今朦胧夜色中迷失不见了开头三句,分别下了"失"、"迷"、"无"三个否定词,接连写出三种曾经存过或人们的想象中存过的事物的消失,表现了一个屡遭贬谪的失意者的怅惘之情和对前途的渺茫之感。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幾道是“古之伤心人”,这一点是如何在他的词作中体现出来的?
冯煦《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称晏几道是“古之伤心人”,这指的是晏几道在词作中表现出了深情忧伤的个性特点。
晏几道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深沉的情感和忧伤的主题而著称。
以下是晏几道词作中体现出他是“古之伤心人”的几个方面:
1.忧愁与离别的主题:晏几道的词作经常表达忧愁和离别的
主题,抒发对亲友分离的思念之情。
他在词作中描绘了离
别时的悲伤和感伤,表达了对离别的痛苦和对长久的思念
之情。
2.深刻的人生感悟:晏几道的词作中流露出对人生的深刻感
悟和对时光流转的感叹。
他通过对岁月的描绘和对生命的
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人生之短暂的忧虑和无奈之情。
3.冷峻的情感表达:晏几道的词作中情感表达较为冷峻而凄
凉。
他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情感的抒发,展现了内
心深处的伤感和忧伤。
他的词作情感深邃,以平淡而质朴
的语言展示出内心的苦楚之情。
4.对世情社态的独特观察:晏几道的词作中也展现了对世情
社态的独特观察和对世道变迁的感叹。
他通过描绘社会现
实和对人生境遇的吐露,透露出对人情世故和社会变迁的
忧虑和思考。
综上所述,晏几道的词作体现了他作为“古之伤心人”的特点。
他的词作以忧伤和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深情与忧愁之情;通过对人生和世情的思考,表达了对光阴易逝和社会变迁的感慨。
这些特点使得晏几道的词作在北宋文学史上具有独特的风格和重要的地位。
【劳劳亭】原文注释、翻译赏析李白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译文及注释】天下最让人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别客人的劳劳亭。
春风也会意离别的痛苦,所以才不催这柳条发青。
1、劳劳亭:在今南京市西南,古新亭南,为古时送别之所。
《景定建康志》:劳劳亭,在城南十五里,古送别之所。
吴置亭在劳劳山上,今顾家寨大路东即其所。
《江南通志》:劳劳亭,在江宁府治西南。
2、劳劳:忧愁伤感貌。
此指劳劳亭。
3、“春风”二句: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大略是取“留”“柳”谐音。
这里诗人把春风人格化。
知,理解。
遣,让。
【赏析】《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屈原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一联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要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东北师范大学东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6秋在线作业1一、单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是作者着力最多、寄托最深,而且写得最成功的人物。
A. 林黛玉B. 贾宝玉C. 薛宝钗D. 王熙凤正确答案:2. 范成大是南宋前期诗人,其作品被称为(),影响很大。
A. 诚斋体B. 铁崖体C. 简斋体D. 易安体正确答案:3. 近代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文学团体是()。
A. 复社B. 同盟会C. 左联D. 南社正确答案:4. ()的文章,被誉为“明人第一”。
A. 刘基B. 高启C. 袁宏道D. 归有光正确答案:5. 元代第一部曲律专著是《》。
A. 《中原音韵》B. 《切韵》C. 《唐韵》D. 《韵镜》正确答案:6. ()又叫昆曲,唱法主要是清曲小唱,但具有“流丽悠远”的特点。
A. 海盐腔B. 余姚腔C. 昆山腔#京腔正确答案:7. 吕天成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完整的戏曲批评专著。
A. 《曲品》B. 《曲律》C. 《闲情偶寄》D. 《艺概》正确答案:8. ()取材于三国故事,描写关羽大智大勇,挫败了东吴的计谋,是七百多年来唯一的基本按杂剧原貌演出的剧目。
A. 《哭存孝》B. 《西蜀梦》C. 《单刀会》D. 《救风尘》正确答案:9. 《圆圆曲》是()的代表作。
A. 钱谦益B. 吴伟业C. 屈大均D. 王夫之正确答案:10. 《三国演义》的版本很多,其中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版本是()。
A. 明嘉靖本B. 明万历本C. 清毛氏父子修改本D. 金陵世德堂本正确答案:中国古代文学史(二)16秋在线作业1二、多选题(共10 道试题,共30 分。
)1. 李清照词的艺术特征有()。
A. 以寻常语度入音律B. 具有凄婉悲怆的格调C. 柔中见刚,倜傥有丈夫气D. 以文为词正确答案:2. 明代的长篇小说除了“四大奇书”,还有()。
A. 《镜花缘》B. 《封神演义》C. 《新列国志》D. 《北宋志传》正确答案:3. 《窦娥冤》的艺术成就是()。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出自盛唐诗人的《劳劳亭》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赏析《劳劳亭》是一首遣兴之作,并不是真的因为去劳劳亭送别友人才写的诗,所以诗中当然也就没有送别的具体场景。
劳劳亭据说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故址在今南京市区南,是古时送别之所。
李白对这个地方很感兴趣,还曾写过一首古体的《劳劳亭歌》,诗中写道:“金陵劳劳送客堂,蔓草离离生道旁。
古情不尽东流水,此地悲风愁白杨。
……”劳劳亭建在大道之旁,流水之畔,行客至此,或登车,或上船,挥手告别,很是方便。
不过李白这天来到此地,却不为送客,而信马由缰,游玩流连,神使鬼差地来到了这个久负盛名的送客“劳劳亭”,看到这间古往今来送走了无数游子的所在,李白便提笔写下了“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
”离别最是伤心事,历来文人最关情,有“悲莫悲兮生别离”(《楚辞·少司命》)的感叹,江淹则写下“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别赋》)这一不知打动多少迁客骚人的千古名句。
不过,李白并不想再写前人写过的老套,而且此时,他也没有送人或者告别,所以用不着写得那样低回婉转,愁肠百结。
只不过是好似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天下最伤心的地方,就是送客的劳劳亭了,这一联一笔两到,既表明了作为一个长年浪迹他乡的游子对离别的深切体会,又巧妙地提到,劳劳亭无疑又是送往迎来之中最著名的地方了。
所以尽管不送客,走到这里,也忍不住会想到别离,想到感伤。
要在不分别的时候表现离别之情,要是常人也许会无所措手足,但李白很快就找到了一个别人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他环望四周的景色,当时正值早春二月,江南虽说春早,但是身边还看不到一丝春意,连柳条也没有泛青。
没想到,正是这不见春意的柳枝,唤醒了李白的创作灵感,一句谁也未曾想到的佳句,在刹那间,就跳了出来:“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古人有折柳枝以赠行者的风俗,所以在唐诗中是很常见的题材,如盛唐王之涣的《送别》诗就是一例,“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好事近·梦中作》译文及赏析《好事近·梦中作》译文及赏析好事近·梦中作秦观春路雨添花,花动一山春色。
行到小溪深处,有黄鹂千百。
飞云当面化龙蛇,天矫转空碧。
醉卧古藤阴下,了不知南北。
注释:好事近:词牌名。
黄鹂:黄莺。
夭矫(jiǎo):弯曲而有气势之状。
转:转眼化作。
空碧:即碧空,为了押韵而采取的倒装句法。
了(liǎo):全然,完全。
译文1:春天走过的道路,细雨增添了鲜花,花容掠动了满山的春天景色。
沿着水流行到小溪的深处,只听黄鹂婉转的叫声千百。
飘飞的云彩变幻多端,一下子在面前化作龙蛇,突然又翻腾飞去,一片澄碧。
醉时躺卧在老树古藤的绿阴之下,管他是东西还是南北。
译文2:几阵如酥的春雨,催开了路边缤纷多彩的鲜花,涌动了满山春色*。
沿着春路,信步来到幽静绮丽的小溪尽头,突然惊起无数只黄莺在溪头林间纷飞啼鸣。
头上的飞云不停地变幻着形态,竟象龙蛇一样,在碧空中奔腾飞舞。
陶醉于这人间的幽静美景之中,小饮几杯浊酒,酣睡于古藤浓荫之下,全然忘却了纷繁复杂的尘世。
赏析:这首词如词题所示,是写梦境。
这是秦观当年寓居处州择山下隐士毛氏故居文英阁所作,词中生动形象地描写了一次梦中之游的经过。
词的上片先写他梦魂缥缈,在一条山路上漫游。
起首两句,写词人步入春山小路漫游,春路经雨,春雨催花,花添春色。
首句构思新妙,一反雨打花落常套,偏说春雨催花。
次句饶有风趣,写花使满山春色“动”起来了,一个“动“字,把本来静止的春色化为动态,与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句中的“闹”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四句承前意,写词人沿着山路越走越深,行到小溪深处,景色蔚为壮观。
成千成百栖息枝头的黄鹂,因了词人的突然深入,惊动喧腾起来,立时打破一片岑寂。
这时黄鹂飞鸣于上,溪水潺湲于下,春山满布鲜花,境界美丽极了。
词的过片一、二句,作者欣赏的视线移向天空,侧重描写白云的'动态。
写霎时飞云迎面扑来,盘曲伸展,有如龙飞蛇舞,叫人惊恐不安。
晏几道《小山词》的纯情特质和抒情特色后人对宋代词人晏几道的词作评价多为“工于言情”,其评价之实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在词中注入了与以往艳情词所不同的纯情特质——“铅华销尽见天真”;二是其情感表现向深微化、细腻化、曲折化方向拓展。
晏几道以其纯情锐感的资质和深挚、婉曲、沉郁的抒情特色,合力造就了《小山词》的纯情品质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将婉约词“哀以思”、“婉而深”的特点推到极处。
在宋初词坛上,有一位上承南唐之风,下开婉约之先的重要词人,即一代名相晏殊之子晏几道。
晏几道号小山,世称“小晏”,有词集《小山词》传世,存词260首,以小令见长。
明毛晋云:“晏氏父子,具足追配李氏父子。
”[1]这个评价道出了晏殊父子在词坛上与南唐二李齐名的事实。
但是,这一对父子在词的创作中却有着明显的差别。
与其父晏殊珠圆玉润、理性温婉的词风不同,小晏词纯情锐感,深挚悲凉。
后世词论者冯煦评价:“淮海、小山,古之伤心人也。
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求之两宋词人,实罕其妙。
”[2]冯煦称晏几道为“古之伤心人也”,一语点中词人锐感多情、柔婉妍美的感伤特质,并道出其词淡而有味、意蕴深婉的抒情特色。
类似这样的评价在其他词论家那里也有。
吴梅说:“余谓艳词,自以小山为最,以曲折深婉,浅处皆深也。
”[3]一部《小山词》,竟是把“令词推向极点”[4],甚至被后人推到“自有艳词,更不得让伊独步”[5]的榜首地位。
《小山词》在题材、内容上其实并未跳出“艳科”的藩篱,不外是些“心心念念忆相逢”(《风入松》)类老套内容。
盛衰今昔、相思怨别、伤春悲秋仍是《小山词》最重要的母题。
那么《小山词》高于同类言情词的地方在何处呢?其高处,用词人自己的话讲即——“铅华销尽见天真”(《浣溪沙》)。
“铅华”,表现在《小山词》中,即它的辞藻艳丽,色彩鲜明,声韵优美等特点,而铅华背后所蕴藏的深婉动人的真挚情感,则是《小山词》最可宝贵的“天真”之处。
陈廷焯曾以“其情长,其味永,其为言也哀以思,其感人也深以婉”[5]为评词标准,能够上这个标准的,上推李后主、冯延巳,下推李清照,承上启下者,晏几道也。
古之伤心人————论秦观悲情主义摘要:清人冯煦在[[蒿魇论词]]中也说过“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然而细究文本,我们发现秦观的‟伤心‟更多地溶入了社会性的内容,抒发的是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 并且[[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概括秦观生平遭遇及创造风格曰:“少游以绝尘之才,早与胜流,不可一世;而一谪南荒,遂丧灵宝。
故所为词;寄慨身世,闲雅有情思,酒边花下,一往而深,而怨悱不乱…情乎[[小雅]]之遗;后主而后一人而已”而他的情却与其他人的情由于生平遭遇不同而呈现出另钟风情!关键词:秦少游的生平遭遇以及他的别样悲绪年年春风剪杨柳,岁岁日月映古今。
时空浩瀚,沧海一粟,时光匆匆的脚步不会为谁停驻。
天地悠悠,旧朝难留,岁月忙碌的身影不会为谁守侯然而在历史这片巨大而苍茫的瀚海中,但总会有明丽的浪花闪亮我们的眼睛,总会有光彩的人物激荡我们的心灵,就如秦观,秦少游的悲情,在经过千年不竭的传诵后仍屡屡使我们感动!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说:“淮海,小山,真古之伤心人也!其淡语皆有味,浅语皆有致。
”在这位“伤心人”的诗集里,贯串着一种深广莫名的悲哀和抑郁。
当然这种风格特征与他一生中的不幸遭遇是分不开的。
秦观生长在江苏高邮的一个寒士之家,少年丧父,借书苦读,“强志盛气,好大而见奇”。
神宗熙宁十年(1077),初见苏轼,作《黄楼赋》,苏轼誉为“有屈宋之才”。
[1]元丰七年(1084),苏轼特荐其诗与王安石,安石以为“清新似鲍谢”。
[2]青年时期的秦观已是闻名于世的才子,黄庭坚称赞他“国士无双”。
元丰八年(1085)他结束了”奔走道路数千里,淹留场屋几十年”(《登第后青词》)的举子生涯,登进士第后,历仕太学博士,国史院编修,在京城任职的数年里,秦观得与师友交时相过从,精神上比较愉快,轻松,但由于家口较多,生活拮据,”日典春衣非为酒,家贫食粥已多时“(《春日偶题呈钱尚书》),经常靠朋友接济,而让他更为进退维谷的是,绍圣六年,(1094)因与苏轼的关系牵连党籍,列名《元佑党人碑》“余官”第一,一再遭贬,远谪南荒,身心受到双重折磨。
1100年,徽宗即位后,始得复职北还;不幸中途逝世于藤州。
正是由于他对人生期望值过高,对于人生的挫折和失败又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而在仕途上的坎坷遭遇,理想抱负的一再受挫,使秦观的诗歌染上了浓重的感伤色彩和凄凉哀怨的情调,透露出对整个人生的另种绝望与究诘。
即周济所说的“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又是一法”{《宋四家词选眉批》} 秦观的诗词可谓千古传诵,而他的情却既不同于美成的媚情,也不同于小山的哀情,更不同于东坡的豪情,他的情是柔情,如碧落里的几抹微云,缱缱绻绻,偶尔会有轻柔的风慢慢吹散开来,疏疏落落却藕断丝连。
又如盈盈春水,微波荡漾,有时水会萦溢与堤上,让人感到无限情意,他的情中又蕴涵着一份凄清婉美,还有一种柔中见韧,情中见意,更有一腔悲情妙不言传!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曾受到苏轼的讥讽,说他”学柳七作词而缺乏气格,”也曾骂道”不意别后,公却学柳七作词”,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裘其貌,词至是一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痛其变,而转觉有得不变者。
“可见苏轼的讥讽不是空穴来风,有一定根据的,只不过秦观是在柳永以赋入词的基础上,更多精研和锤炼更胜一筹而已.虽然世人称柳咏是有心人以命填词,但他的词却是绵绵情思绕心头,梦寄情楼,情依烟花,从来都是软声细语,轻歌曼舞,数人纤纤碎步,长袖摇摇微飘,唤醒的是有情男女,惊起的是水中鸳鸯.如他的《雨霖铃》见出他的情虽然悲伤但大多写的是男女恋情,写的直白露骨,有一种媚俗之情,而秦观却与之大不相同,流露出一腔催人泪下的悲情!如他的作品{《踏莎行》}雾失楼台,月迷津渡。
桃源望断无寻处。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
砌成此恨无重数。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此词是绍圣四年,朝廷对”元佑党人”又一次加重处分,当然秦观同样也不会例外,在受贬离开郴州前写下这首《踏莎行》用以表达他的失望与怨恨的心情,上片写景,道出了作者在苦闷中希望的桃源无处可寻,而他所见到的景色都是朦胧的,凄清的,对自己不幸遭遇的凄苦之情自在不言中;下片由远方友人的梅花与书信引发了他的离愁,如那句“砌成此恨无重数”中的“砌”字,就可以显现出此恨的积累与坚固。
而结尾两句暗示生离死别的无可奈何与赦归的无望,全词音调低沉,辞情哀苦,充满了感伤情绪,正是所谓哀而有伤,怨而有恨,由此可见秦观不仅仅是学习柳永,而更是胜于一筹,写的情含蓄而又不失悲苦之情!作为曾风靡词坛,影响深远的婉言派词人,秦观的研究价值是不言而喻的,张炎《词源》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哀,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可见他是别出意味,与其他词人各不相同,如词史上被并称”古之伤心人”(冯煦《蒿魇论词》)的宴几道正是一例,秦观是以一种”语尽而意不尽,意尽而情不尽”[3]的方式,细细品味人生的况味,并抒其哀伤之情,如他的作品《千秋岁》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
飘零疏酒盏,离别宽衣带。
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会,鹓鹭同飞盖。
携手处,今谁在?日边清梦断,镜里朱颜改。
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这首诗的特点是把今与昔,政治上的波折与爱情上的失意交织在一起,使短短的一首小词,具有极大的思想容量与强烈的艺术魅力。
上片写城郊的春日春光,面对眼前美丽的春光,作者却涌起了一股强烈的今昔之感,触景生情,忆起以往在汴京同好友骑马,饮酒的欢乐日子。
如今面对眼前春光,人却憔悴零落,词人所待之人,却迟迟不来。
下片作者进一步追想当年朋友们在汴京的一段快乐的聚会,坐着马车,指点江山,议论时政,何其豪情胜慨。
不料,转眼间,时局巨变,原来的老友们,都被逼迫飘零四方,面对这场巨大的政治失败,作者只能发出绝望的叫声,“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即冯煦所说的”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之词,词心也” (冯煦《蒿魇论词》)而此不仅仅是说自然界的春天正在逝去,同时也在暗示着生命的春天也将一去不复返,更严重的是,他还曾自作《挽词》,抒写“奇祸一朝作,飘零至于斯”、“荼毒复荼毒,彼苍哪得知”的深冤无告、横遭灾祸之悲;又云:“家乡在万里,妻子各一涯。
孤魂不敢归,惴惴犹在兹。
”自己客死异乡,竟然连魂魄都不敢东归故乡,与亲人相见,心情的惨痛可想而知!他的情,他的痛是一种催人肺腑的,沁人心脾的,是一种更多的溶入社会性内容的悲伤,与他同时的宴几道也写别离伤感,如《临江仙》中“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此句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写眼前之景,景色惹人烦恼,"微雨"的迷茫正是人物心境的写照;"燕双飞"与"人独立"的对照,表现了有情人反不如无情之鸟的悲愁.而"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句也是含义深刻,既有今日望月相思之痛,也有昔日的悲欢离合的回忆,这明月今夜照着自己回忆交织一体,写得委婉含蓄,伤情缕缕,但他的"伤心"不是秦观抒发词人身陷党争之祸,横遭贬谪打击的深沉复杂的感伤,而是一种借男女伤感词作,来抒发个人,家世的悲绪而已!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对苏轼的崇拜和情谊是非同一般的,秦观曾在诗中说:"我独不愿万户侯,惟愿一识苏徐州”。
(《别子瞻学士》)可见他的倾倒之情,而苏轼也把秦观的《踏莎行》写于扇上,时时吟诵,秦观死后,苏轼叹息说:“少游不幸死道路,哀哉!世岂复有斯人乎?”[3]可见两人关系的亲厚,但尽管如此,他们的词大有不同,秦观由于屡屡遭贬及内心深处的软弱而使他的词呈现出一种凄凉使感,并且有一种催人肺腑的悲伤.如他的作品《望海潮》梅英疏淡,冰澌溶泄,东风暗换年华。
金谷俊游,铜驼巷陌,新晴细履平沙。
长记误随车。
正絮翻蝶舞,芳思交加。
柳下桃蹊,乱分春色到人家。
西园夜饮鸣笳。
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
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是事堪嗟。
烟暝酒旗斜。
但倚楼极目,时见栖鸦。
无奈归心,暗随流水到天涯。
"此词是绍圣元年(1094)早春,作者重游洛阳,以前的旧事,记忆犹新,在现心头,但极目所致已不见往日絮,蝶,桃,柳的繁华景象,只见烟暝,旗斜,栖鸦。
此时是青春已逝,欢情哀歇,当然已没有交加的芳思,今昔对比形成强烈的反差,于是顿生归乡之心。
这首词主旨是感旧,由感旧而思归,,以今昔对照为基本表现手法,用大量篇幅写旧游之乐以反衬今日之孤独,衰老,感染力极强,这首词的结构别具一各,它和一般的词不一样,不是从换头处改变词意,并没有机械划分上下片。
如上片写景,下片写情,或上片写今,下片写昔。
这首词是先写今,再写昔,然而又归到今。
忆昔是全词的重点,这一部分贯通上下两片。
如从词的开头到“飞盖妨花”,为第一部分,其余为第二部分。
这首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都工于描绘,善于铺叙,以今昔对比为基本表现手段,是秦观词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而秦观的老师苏轼虽与他一样遭贬,但由于他的豪放的个性气质,从而呈现出另一种风貌,他曾以黑色幽默的口吻自我解嘲道:“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他被贬所到地之多,而且后来又有多次大难不死,"乌台诗案”中关进监狱险些被杀头,后来在惠州,儋州又好几次差点病死,一生之灾难不幸可谓多矣.然而,他在历代文人中又是最为风趣幽默,乐观超脱的.贬谪到海南岛上,这是当时人们心目中最远的”天涯海角”,亲友们都担心他年迈苍苍难得生还,他却唱道:”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在惠州,他自宽自解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正是这种热爱生活,无怨无悔的达观态度,使他度过了生命中的一个又一个难关,从未被艰难困苦所击倒.如他的《赤壁怀古》在这首词中奏出了一曲雄壮的山河颂,英雄赞,以这种豪放的歌声来显示他对现实的不满和蔑视,呈现出一种豪迈的气势和一种高傲的情感,可见同样遭贬,但由于心态气格的不同,却能使两人呈现出巨大的区别的,可见秦观的情是一种消极悲伤的情,而苏轼情却是一种积极而乐观的情.悲情主义主题历来居多,在北宋词坛当然也不例外,而秦观能留下如此的影响,可见他不同一般.。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指出:“秦少游自是作手,近开美成,导其先路;远祖温、韦,取其神不袭其貌,词至是乃一变焉。
然变而不失其正,遂令议者不病其变,而转觉有不得不变者。
”可见他的词的内容并没有脱别恨离愁的藩篱,其妙处在于情韵兼胜,即情感真挚,语言优雅,意境深婉,音律谐美,符合词体的本色和当时文人士大夫的审美情趣,从而得到了普遍的推崇和褒誉.于是他在北宋词坛上的地位可谓是举足轻重,是一个不得不谈的人物,而他的悲情,那种催人肺腑的伤心更是千古一绝,千古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