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医学概论 痛经
- 格式:ppt
- 大小:1.81 MB
- 文档页数:31
一、痛经的概述
痛经指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疼痛、坠胀,伴有腰酸或其他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痛经指生殖器官无器质性病变的痛经,占痛经90%以上;继发性痛经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引起的痛经。
(一)内治法
1、痛经通效法
组成:香附、桃仁、元胡、干姜、生蒲黄、赤芍、陈皮各9g,当归、白芍各12g,川芎、肉桂、小茴香、炙甘草各6g。
功效:行气活血,祛瘀止痛。
用法:原发性痛经,月经来潮前每日服用1剂,连服3剂。
2、化膜汤
组成:血竭末3g(另吞),生蒲黄15g(包煎),五灵脂10g,生山楂9g,
期忌生冷或刺激性饮食,忌涉水,游泳。
寒凉、滋腻药物慎用。
痛经的名词解释痛经,也被称为痛经症、月经痛或痛经综合征,指的是女性在月经期间或经前出现的疼痛不适感受。
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女性生理现象,几乎所有生育期女性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痛经。
痛经的表现形式各异。
有些女性会感受到轻微的腹痛,而有些则会经历强烈的腹痛、腰痛以及腿部疼痛。
疼痛可能伴随着恶心、呕吐、头痛、腹胀、疲劳以及情绪波动等症状。
有时,痛经还可能导致活动受限、失眠、食欲不振和集中力下降等问题。
痛经通常分为两种类型:原发性和继发性痛经。
原发性痛经指的是无明显器质性病变的女性,在经期经前产生的疼痛。
大多数痛经属于原发性痛经,并且通常在青春期初次月经来潮时发生。
继发性痛经则是指由生理或病理原因引起的疼痛,例如子宫内膜异位症、宫颈炎症、子宫肌瘤等。
痛经的原因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在原发性痛经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子宫壁内层(子宫内膜)的脱落。
在月经期间,子宫内膜会被排出体外,以准备子宫内膜对受精卵的接纳。
当子宫内膜脱落时,子宫收缩以帮助排除内膜组织。
这种子宫收缩可能会导致血液供应不足,引发疼痛感。
此外,痛经还可能与激素变化有关。
在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的水平会有所波动。
这些激素的变化可能导致子宫收缩和疼痛。
心理压力和情绪状态也可能对痛经产生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情绪不稳定、焦虑和抑郁等情感问题可能加重痛经症状。
此外,喝咖啡、饮酒、吸烟和摄入高脂肪食物等不良生活习惯也可能加剧痛经的症状。
处理痛经的方法因人而异。
对于轻度痛经,可以通过热敷、轻度体育锻炼、按摩和放松技巧来缓解疼痛。
痛经时的适当休息也很重要。
饮食调节也可以发挥一定的作用,例如摄入富含镁、维生素B6和omega-3脂肪酸的食物。
对于那些严重痛经的女性,医生也可以根据病情建议使用药物缓解疼痛。
在实际应对痛经时,女性们还可以尝试一些自我疗法。
例如,针灸、艾灸、瑜伽和冥想等替代疗法被认为对某些人有效。
此外,一些女性可能会找到适合自己的非药物方法,例如热水袋敷在腹部、饮用热茶等。
痛经是一种妇女常见的症状,指妇女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则剧痛昏厥者,又称“经行腹痛”。
痛经病位在子宫、冲任,以“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为主要病机。
痛经又可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两种,原发性痛经指的是从月经初潮时即有痛经以后每次来潮均出现反复疼痛,继发性痛经指的是初潮开始有一个阶段在月经来潮前后并不感到疼痛,以后逐步出现腹痛,并逐渐加剧。
常并发不孕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肌腺症与生殖道炎症湿热瘀阻型:黄柏12克,香附6克,柴胡10克,陈皮10克,防己12克,栀子6克,姜黄4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白花蛇舌草、金钱草各3克,泡开水温服,每日一剂。
痛经,颜色暗红,较稠,发热,有血块1.气血虚弱型:当归12克,川芎10克,黄芪15克,党参10克,白芍1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黄芪200克,红枣100克,当归50克,鸡血藤30克,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15克,早晚各一次。
月经临近结束时开始痛,经量少,色淡2.肾气亏损型:首乌15克,生地黄15克,熟地黄15克,五加皮15克,女贞子(酒制)15克,枣皮6克,牛膝6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刺五加60克,甘草10克,石斛60克,枸杞60克。
将药材研成细末,每次用黄酒冲服15克,早晚各一次。
3.气滞血瘀型:肉桂3克,川芎12克,木香3克,延胡2克,茜草20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鲜益母草60克,粳米50克,红糖适量,先将益母草煎汁除渣,然后与粳米、红糖共煮成稀粥。
经前3 ~5天温服,每日1~2次。
在经期前几天,乳房胀痛,一开始血为咖啡色4.寒凝血瘀型:五灵脂10克,白芷12克,赤芍15克,吴茱萸10克,制没药15克。
水煎服,每日一剂,经前3~5天开始服用,一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或生姜12克,红枣20克,花椒6克。
中医对痛经的理解
中医对痛经的理解主要基于痛经的症状和病因病机。
痛经,中医称之为“经行腹痛”,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表现为在月经期间或行经前后出现的小腹疼痛。
痛经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认为,痛经主要与寒凝、气滞、血瘀、湿热等因素有关。
其中,寒凝血瘀是痛经的常见原因,因为女性在经期如果不注意保暖,或者吃了生冷食物,容易导致寒气侵袭,造成血瘀,从而引起小腹疼痛。
此外,气滞血瘀、湿热瘀阻等原因也可能导致痛经。
中医治疗痛经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外敷等。
针灸可以调和气血、通经止痛;中药可根据不同证型,选用温经散寒、活血化瘀等药物;外敷则可以将药物敷于小腹部,以缓解疼痛。
此外,中医还强调平时的调理,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受寒等。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果您有痛经等妇科问题,建议及时就诊,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痛经中医:痛经,月水来腹痛,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以经期或经行前后周期性出现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甚至剧痛昏厥为主要表现的月经类疾病。
中医学认为:妇女在经期及月经前后,生理上冲任的气血较平时变化急骤,此时若感病邪或潜在病因与气血相干,以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则"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而"不荣则痛"。
痛经多因情志所伤。
六淫为害,导致冲任阻滞,或因精血不足,胞脉失于濡养所致。
诊断标准及辨证分型痛经的主证是伴随月经周期出现小腹疼痛,所以,辨证时首先应识别疼痛的属性,并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性质、部位、程度,结合月经的期、色、量、质、兼证、舌、脉,以及患者的素体情况等辨其寒热虚实。
如经血量少、质稠、挟块而痛发于经前者,多属实;经血量少、色暗红、质薄而痛发于经后者,多属虚;痛为掣痛、绞痛、灼痛、刺痛、拒按者属实;痛为隐痛、xiu痛、坠痛、喜揉按者属虚。
另外肠痈、癥瘕、胃脘痛等疾病出现的腹痛证,亦可发生在经期或于经期加重。
故临症时,需详细门诊并依据辅助手段加以鉴别。
1.气滞血瘀主证:每于经前一、二日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经血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色紫暗有块,血块排出则疼痛减轻,胸胁乳房作胀,舌质紫暗,舌边或有瘀点,脉沉弦。
分析:冲住气血郁滞,气血运行欠畅通,故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拒按,经量少或排出不畅;经血瘀滞,故色暗有块;块下瘀滞稍通,故疼痛暂减;瘀滞随经血而外泄,故经后疼痛自消。
但若郁滞之因未除,则下次经期腹痛复发。
舌质紫暗,脉沉弦,均为气滞血瘀之象。
2.寒凝胞中(l)阳虚内寒主证: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痛减,经量少,色暗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苔白润,脉沉。
分析:肾阳虚弱,冲任、胞宫先煦,虚寒滞血,故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经少色暗淡;寒得热化,故得热痛减;非实寒凝血,故喜按。
余症均为肾阳不足之象。
(2)寒湿凝滞主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按之痛甚,经量少,色暗黑有块,恶心呕吐,畏寒,便溏,苔白腻,脉沉紧。
痛经的诊断依据、证候分类、疗效评定
痛经系由情志所伤,六淫为害,导致冲任受阻;或因素体不足,胞宫失于濡养,导致经期或经行前后呈周期性小腹疼痛的月经病。
l 诊断依据
1.1 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
呈周期性发作。
1.2 好发于青年未婚女子。
1.3 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2 证候分类
2.1 气血瘀滞: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乳胁胀痛。
经行量少不畅,色紫黑有块,块下痛减。
舌质紫黯或有瘀点,脉沉弦或涩。
2.2 寒湿凝滞:经行小腹冷痛,得热则舒,经量少,色紫黯有块。
伴形寒肢冷,小便清长。
苔白,脉细或沉紧。
2.3 肝郁湿热: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痛及腰骶,或感腹内灼热。
经行量多质稠,色鲜或紫,有小血块。
时伴乳胁胀痛,大便干结,小便短赤,平素带下黄稠。
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2.4 气血亏虚: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经行量少质稀。
形寒肢疲,头晕目花,心悸气短.舌质淡,苔薄,脉细弦。
2.5 肝肾亏损: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经行量少,色红无块。
腰膝酸软,头晕耳鸣。
舌淡红,苔薄,脉细弦。
3 疗效评定
3.1 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
3.2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3.3 未愈:疼痛未见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