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第一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宏伟巨著
- 格式:doc
- 大小:20.00 KB
- 文档页数:4
神曲读后感神曲读后感(精选1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神曲读后感篇1《神曲》是但丁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
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al ,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e,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词结束。
《神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但丁·阿利基埃里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国王和人。
《神曲》——第一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宏伟巨著-最新资料《神曲》——第一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宏伟巨著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意大利版《序言》中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①恩格斯的评价准确地表明了但丁跨时代的意义。
这集中表现在他的宏伟的巨著《神曲》之中。
《神曲》不仅是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是中世纪文化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它是文艺复兴的曙光,是人文主义的第一部伟大著作。
如果说但丁是严冬末期的第一只报春燕,那么,《神曲》就是黑云笼罩里的振聋发聩的嘹亮春雷。
自从古罗马在公元四世纪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就开始扫荡包括古代文化在内的一切“异端”。
公元五世纪蛮族入侵,西罗马灭亡,正如恩格斯说的:“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②基督教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基督教思想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把哲学、政治、法律、文艺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之下。
宗教统治世俗生活的一切,主宰人们的精神观念。
其势力强大到无孔不入,以至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斗争与人民起义,也不得不打着教派的旗帜。
但是,到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城市,在城关市民中产生了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有了经济实力,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就要在文化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在世俗教育中开设了人文学科。
新兴阶级要在意识形态中表现自我,便出现了人文主义的萌芽。
待到十五世纪土耳其灭亡拜占庭,东方学者来到西方,带来了古代典籍,在西方学者眼前呈现了古代世界的辉煌文明,从而研究神学之外的“人文学”,使人文主义系统化,并逐渐深入到政治、法律、宗教、文化中,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文艺复兴运动。
十四世纪的但丁就是这场即将爆发的运动之先驱,《神曲》就是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第一部宏伟巨著。
但丁的《神曲》读书笔记但丁的《神曲》读书笔记1暑假一个狂风骤雨、雷电交加的下午,我终于小心翼翼得买回一本巨著。
神曲,一个比那天地混沌的下午天空中的霹雳还要如雷贯耳的名字; 神曲,一个使古今中外多少诗人、文学家和评论家都为之惊叹的名字,此刻,赫然镌刻在我的眼帘上。
其实早就听闻这个大名了。
据说,一个人如果能啃下《神曲》,这个人的文学水平就得到了一次飞跃。
我也曾有幸一窥它的凤毛麟角,只不过到了这个暑假,才真正有机会坐下来,细细地去品尝。
拿破仑说过,统治世界的是想象力。
那么,《神曲》首先是一部极具想象力的著作。
它讲述了作者但丁年轻时的恋人贝娜特丽齐托伟大的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带领但丁游览地狱与炼狱,最后恋人出现,带着但丁升入天堂、谒见上帝的故事。
试想,有谁拥有这样的胆魄、气度和笔力,来毫不费力地描写从地狱到天堂的场景,把那一个个有名有姓的历史人物鲜活地安到自己的故事中?《神曲》,让我想到了《离骚》。
同样是被迫去国怀乡、忧国忧民的作者,同样是变幻莫测、天马行空的故事,同样是宇宙玄黄、神话历史的背景……这其中有太多的相似与巧合。
也许这不是巧合,因为那种超凡脱俗的想象力,那种能像五指山般压住你的心灵并使其震撼的想象力,注定只属于但丁和屈原、李白和苏轼,还有以毕加索和达利为代表的超现实主义但是在但丁的文中,有一点,必定使他远远超越其他的迁客骚人。
那就是博爱。
这也就是这本书为何能成为以人文主义为引导的文艺复兴开始的标志。
但丁将他毕生的心血倾注于对已故恋人那种十年生死两茫茫的博爱中,倾注于对惨遭蹂躏的故乡的博爱中,倾注于对历经苦难的世间人寰的博爱中,更倾注于对信仰和全人类的博爱中……倾注于博爱,那被后世如卢梭和孙中山等巨人所广为传唱的博爱。
博爱,摈弃了所谓的阶级斗争, 对与人斗,其乐无穷的荒谬不屑一顾。
它,融化了民族与民族间的坚冰,将思想的光芒播洒到这个充满战争、火焰和鲜血等诸多苦难的世界和心灵的每一个角落……《神曲》的最后一句正是:是爱也,动太阳而移群星。
神曲读后感2000字《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诗歌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作为一部史诗诗歌,它不仅仅是一部文学作品,更是一部宗教、哲学和政治的巨著。
读完《神曲》,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但丁的卓越才华和对人性、信仰、道德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对作品中所揭示的人生真谛有了更深的理解。
《神曲》以但丁的亲身经历为背景,描述了他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世界中的冒险之旅。
在地狱,但丁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罪人受到不同的惩罚,这些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的罪恶和堕落。
在炼狱,但丁见到了那些正在受苦痛的灵魂,他们在痛苦中反思自己的过错,渴望得到救赎。
而在天堂,但丁则看到了那些获得救赎的灵魂,他们在上帝的恩典下得到了永恒的幸福。
这三个世界的描绘,不仅展现了作者对人性的深刻洞察,也表达了他对信仰和救赎的思考。
在阅读《神曲》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但丁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罪恶的深刻反思。
地狱中的种种惩罚,让我明白了罪恶的可怕和后果的严重。
但丁通过地狱中的画面,揭示了人类的贪婪、暴力、欺诈等各种罪恶行为,让我对人性的黑暗面有了更深的认识。
同时,在炼狱和天堂中,但丁也表现出对人性的理解和对救赎的向往。
他认为,人类在犯罪之后,可以通过反思和忏悔来得到救赎,最终获得永恒的幸福。
这种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和对救赎的向往,让我对人生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除了对人性和罪恶的深刻思考外,《神曲》还对政治、宗教和文学等方面进行了深刻的探讨。
在作品中,但丁通过对地狱中各种罪恶的描述,暗示了当时意大利政治的黑暗和腐败。
他通过对教皇和世俗统治者的描绘,揭示了当时政治的黑暗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现实的不满和愤慨。
同时,在宗教方面,但丁也通过对天堂中的描述,表达了对上帝的敬畏和对信仰的向往。
他认为,只有通过对上帝的信仰和对道德的坚守,人类才能得到真正的救赎。
在文学方面,但丁通过对各种文学作品的引用和对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的赞美,展现了对文学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向往。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的一部史诗诗歌,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巅峰之作。
这部作品通过描绘但丁在梦境中的旅程,展现了他对地狱、净界和天堂的探索,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政治状况的思考和批判。
阅读《神曲》,我对人性的复杂性、道德的意义以及人生的价值有了更深的理解。
《神曲》中的地狱、净界和天堂象征着人的罪恶、忏悔和美德。
通过但丁在梦中的旅程,作者揭示了人性的三大原罪——傲慢、贪婪和愤怒,以及这些罪行所带来的惩罚。
这让我对人性的脆弱和易犯的过错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意识到了道德自我完善的重要性。
但丁在《神曲》中通过与各种人物的对话,表达了对当时意大利社会政治状况的批判。
他描绘的地狱中的政治腐败者和教会领袖,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道德败坏和权力滥用的不满。
这让我对社会正义和道德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思考。
《神曲》中的人物形象也非常鲜明,如指导但丁的诗人维吉尔和圣女贝阿特丽齐。
他们的智慧和善良让我对道德的指引和人生的启示有了更深的理解。
他们的存在也为但丁的旅程提供了道德和精神的支持。
《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伟大诗人但丁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
这部作品以基督教的救赎观念为线索,通过诗人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漫游,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升华过程。
读完《神曲》,我被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深刻的思想所折服。
在这部作品中,但丁巧妙地将现实与虚幻相结合,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绘,展现了人类灵魂的善恶美丑。
同时,他还通过对各种历史人物和神话传说的引用,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漫游过程中,诗人遇到了许多历史上著名的人物,如荷马、苏格拉底、柏拉图等。
这些人物在这里并不是以其现实中的身份出现,而是以他们生前所犯的罪行或优点来划分所在的区域。
这种安排使得这部作品具有了强烈的讽刺意味,也让我们对历史人物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
此外,《神曲》中对爱情的描绘也让我印象深刻。
在地狱的第二层,诗人遇到了一对因爱生恨而相互残杀的情侣——弗朗西斯卡和保罗。
他们在地狱中受尽折磨,彼此无法分离。
这种悲剧性的爱情让我们深感惋惜,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爱情的本质和价值。
人生必读之十——《神曲》《神曲》(Commedia, Divine Comedy),意大利诗人阿利盖利·但丁(Dante Alighieri, 公元1265-公元1321)的长诗。
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国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哀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o,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o,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三十三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一百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aba,bcb,cdc,……),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四千七百二十行;炼狱四千七百五十五行;天堂四千七百五十八行),每部都以“群星”(stelle)一词结束。
阿利盖利·但丁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三十五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法国国王和佛罗伦萨人。
他在呼救时出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的灵魂,对他说:你不能战胜这三只野兽,我指示你另一条路径。
观看《神曲》外国名著观后感《神曲》是一本来自意大利的史诗诗篇,也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文学著作之一。
作为一名观众,我有幸观看了《神曲》的舞台剧演出,并阅读了这部世界名著的全文,以下是我对于《神曲》的观看和阅读的理解和感受。
首先,关于这部世界名著的简介:《神曲》由意大利诗人但丁于14世纪所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个部分。
全书通过主人公但丁的视角,描述了他所经历的地狱、炼狱和天堂的三重世界,揭示了其中人类精神和罪恶的真相。
这部史诗诗篇同时也是一部宏伟的宗教史诗,反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伟大的信仰与艺术。
其次,从我所看到的舞台剧、电影、书籍和演出中,我对《神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
从地狱开始,画面和音乐营造出一种沉重的氛围,表现出恶魔、瘟疫和刑罚的阴森黑暗。
而当主人公但丁穿过炼狱,升入天堂之时,画面和音乐则变得光明与祥和,表现出天使和天堂的美好。
在我看来,《神曲》是一部极其深奥、寓意丰富的作品。
从书中可以看出,但丁对文学、人类和信仰有深入的思考和反思。
作品中,但丁用自己的经历和视角,展现了人类的种种罪恶和美好,抒发了作者对生命、艺术和信仰的追求。
通过这部文学巨著,我对人类和宗教史诗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在其中,我了解到了人类之所以在每个时代形成不同的文化和信仰,而又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原因。
同时,在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重世界之中,我也领悟到了生命、信仰和艺术的真谛,这让我更加的珍视人类文明,也更加深入的思考人类文明史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
最后,我想引用其中的一句台词:“在我之前,没有任何人能够到达这里。
除了我,在我之后,也没有任何人能够到达这里。
所以,这座塔的一切将都是我的全部”这句话中,塔象征着来世,而主人公但丁在这句话中努力追寻着人生走向的方向。
当他到达了来世的这座塔时,也就表示他从此踏上了自己的人生旅程。
总之,观看《神曲》这部世界名著让我受益匪浅。
这部文学巨著不仅是人类文明的杰作,同时也是一篇揭示人类内心真相的经典之作。
但丁神曲的主要内容但丁神曲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它由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创作于14世纪,是一部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组成的史诗诗歌。
这部作品以其深刻的哲学思考、宏大的想象力和精湛的艺术表现力而闻名于世。
首先,但丁神曲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主人公但丁的一次灵魂之旅展开。
故事开始于但丁在一片黑暗的森林中迷失了方向,他在迷茫中遇到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维吉尔引导他穿越地狱和炼狱,最终登上天堂。
在这一过程中,但丁目睹了各种各样的罪恶和美德,见证了人类的荣辱起伏,也经历了自己的心灵洗礼和成长。
地狱部分是但丁神曲的第一部分,描述了但丁在地狱中所见所闻。
地狱被划分为九个圈层,每个圈层都有不同的罪犯和相应的惩罚。
但丁在地狱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罪犯,包括贪婪、暴怒、欺诈、背信、背叛等各种罪恶行为的罪犯,他们受到了各种各样的惩罚,如在火焰中煎熬、在冰冷的河中挣扎等。
地狱部分通过对不同罪犯的描绘,展现了但丁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和对罪恶的警示。
炼狱部分是但丁神曲的第二部分,描述了但丁在炼狱中所见所闻。
炼狱是一个净化之地,那些在地狱中受到惩罚但有悔改之心的灵魂会在这里接受净化。
但丁在炼狱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灵魂,包括因各种原因而受到惩罚但又有悔改之心的人们,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接受净化,如忏悔、苦行等。
炼狱部分通过对悔改之人的描绘,展现了但丁对人性的希望和对悔改的赞美。
天堂部分是但丁神曲的第三部分,描述了但丁在天堂中所见所闻。
天堂是一个充满光明和神圣的地方,那些在地狱和炼狱中受到净化的灵魂会在这里得到永恒的幸福。
但丁在天堂中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圣徒和天使,他们通过不同的方式来颂扬上帝的伟大和赞美上帝的慈爱。
天堂部分通过对圣徒和天使的描绘,展现了但丁对上帝的崇敬和对永恒的向往。
总的来说,但丁神曲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绘,展现了但丁对人性、罪恶、悔改和上帝的深刻思考和崇敬。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的史诗巨作,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三部分。
这部作品不仅是中世纪文学的巅峰之作,也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它通过对诗人但丁在神秘导师维吉尔和贝阿特丽切的引导下,穿越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奇幻旅程的描述,展现了人类灵魂的救赎之路和对宇宙真理的探索。
读完《神曲》,我被其深邃的宗教内涵、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精湛的艺术成就所震撼。
这部作品不仅是但丁个人精神历程的写照,也是对人类命运和宇宙秩序的深刻反思。
《地狱篇》中,但丁和维吉尔穿越了地狱的九层,每一层都是对不同罪行的惩罚。
这一部分通过对罪人的惩罚和他们的故事的讲述,展现了但丁对正义和道德秩序的坚持。
地狱的描绘充满了恐怖和绝望,但同时也体现了但丁对罪恶本质的深刻理解。
这些罪人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行为的审判,也是对社会和历史的批判。
《炼狱篇》则展现了灵魂净化的过程。
在这里,但丁和维吉尔遇到了各种正在为自己的罪行赎罪的灵魂。
炼狱的描绘比地狱温和,但同样充满了痛苦和挣扎。
这一部分强调了悔改和自我净化的重要性,以及人类对救赎的渴望。
炼狱的旅程是对个人道德和精神成长的探索,也是对人类苦难的深刻同情。
《天堂篇》是但丁旅程的高潮,他在这里与贝阿特丽切一同穿越了天堂的九层天。
这一部分充满了光明和希望,展现了对神圣真理的追求和对宇宙和谐的赞美。
天堂的描绘不仅是对基督教神学的阐释,也是对人类智慧和美德的颂歌。
在这里,但丁遇到了历史上的圣贤和天使,他们的故事和智慧引导他接近了神的光辉。
《神曲》的语言和形式同样令人赞叹。
但丁运用了丰富的比喻、象征和隐喻,使得作品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他的叙事技巧和对人物心理的刻画展现了他卓越的文学才华。
《神曲》的结构严谨,每一部分都有其独特的主题和象征意义,整体上构成了一个宏大的宇宙观。
此外,《神曲》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从历史人物到神话人物,从圣人到罪人,每一个角色都有其独特的性格和命运。
这些人物的故事不仅是对个人命运的描绘,也是对人类历史和文化的反映。
神曲读后感2000字《神曲》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但丁·阿利吉耶里(Dante Alighieri)以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类生死的深刻思考,创作出了这部不朽的史诗诗歌。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文学作品,《神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述,更是对人性、道德和宗教的探讨,是对人类灵魂的审视和启迪。
在阅读完《神曲》后,我深受其启发,对生命、信仰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神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宗教启示。
作为一部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史诗诗歌,神曲中充满了对上帝、信仰和救赎的思考。
但丁在作品中描述了地狱、炼狱和天堂,通过对不同地域的描绘,展现了人类在信仰中的选择和命运。
在地狱中,那些背叛上帝、堕入罪恶的人们受到了严厉的惩罚,而在天堂中,那些忠于信仰、行善积德的人们则得到了永恒的幸福。
通过这些描写,但丁深刻地反映了基督教的教义和信仰体系,让我对宗教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对信仰和救赎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其次,《神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性启示。
在作品中,但丁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塑造和描绘,展现了人类的善恶、美丑和悲欢。
从地狱中那些受到严厉惩罚的罪人,到炼狱中那些在忏悔中寻求救赎的灵魂,再到天堂中那些得到永恒幸福的圣徒,但丁通过这些形象,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善恶和灵魂的归宿。
在阅读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人性的复杂和多样,也对人类的善恶和命运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神曲》给我留下了深刻的生命启示。
在作品中,但丁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绘,展现了生命的轮回和灵魂的永恒。
地狱中那些受到惩罚的罪人,炼狱中那些在忏悔中寻求救赎的灵魂,再到天堂中那些得到永恒幸福的圣徒,但丁通过这些形象,传达了生命的意义和永恒的价值。
在阅读过程中,我对生命的珍贵和永恒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通过阅读《神曲》,我深受其启发,对宗教、人性和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作为一部具有深刻宗教意义的文学作品,《神曲》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描述,更是对人类灵魂的审视和启迪。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阿利盖利创作的长诗,被认为是一部世界文学的杰作。
这部作品写于1307年至1321年,全诗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个部分,通过描述但丁在人生中途所做的梦境,展现了一个描绘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宏大史诗。
《神曲》的主题包括对中世纪蒙昧主义的批评、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教会统治的谴责。
但丁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神学的深刻理解,以及对人死后灵魂归宿的探究。
这部作品也反映了但丁对当时意大利政治和社会状况的关切,以及对未来国家命运的展望。
《神曲》的原名是《喜剧》,后来薄伽丘为了表示对但丁的尊敬,将其称为《神圣的喜剧》。
中译本通常称之为《神曲》。
这部作品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被视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曙光的代表作之一。
在《神曲》中,但丁通过与地狱、炼狱以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展示了他对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问题的理解。
作品中蕴含的百科全书般的知识,以及对人性、道德和宗教信仰的探讨,使得《神曲》成为了一部具有深厚文化内涵和极高艺术价值的文学作品。
《神曲》读后感《神曲》是欧洲文学史上的重要作品,也是世界文学的瑰宝。
通过阅读《神曲》,我不仅深入了解了中世纪的文化和历史,更对人性、道德、信仰等方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神曲》中但丁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奇幻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但丁经历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旅程,与各种恶魔、幽灵和天使相遇。
通过这些虚构的情节,但丁深刻地揭示了人性的弱点和优点,以及道德和信仰的重要性。
这种深入剖析人性的手法,使我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
其次,《神曲》中的象征和隐喻非常丰富。
但丁通过各种象征和隐喻,将抽象的观念具象化,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作品的主题和思想。
例如,地狱象征着人类的罪恶和苦难,炼狱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净化,而天堂则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和道德完善。
通过这些象征和隐喻,但丁表达了对人类未来的希望和信念,也表达了对人类自身的期许和要求。
此外,《神曲》中的结构和文体也非常独特。
但丁在作品中采用了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将现实与想象、历史与神话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这种结构不仅让作品充满了奇幻和浪漫的色彩,更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和力量。
同时,《神曲》中的文体也非常丰富,包括诗歌、散文、谚语等,这些文体都为作品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最后,《神曲》对后世的影响深远而广泛。
但丁通过自己的创作,为后世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思想和观念对后来的文学、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神曲》也是世界文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价值和意义永远不会消失。
总之,《神曲》是一部充满智慧、温暖和感动的经典之作。
它以其丰富的想象力、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为我展现了一个充满美好与希望的世界。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获得了快乐和娱乐,更在潜移默化中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价值。
我相信这本书将会成为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盏明灯,指引我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从艺术视角谈《神曲》之文学内涵【摘要】《神曲》是一部享誉世界的文学巨著,以其深刻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文学界享有盛誉。
本文从艺术视角探讨了《神曲》的文学内涵,分析了其艺术表现、影响和意义,解读了其中蕴含的象征主义运用,以及其独特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文学内涵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了解《神曲》的魅力所在,也能够体会其在文学艺术领域的重要影响。
展望未来,《神曲》将继续对文学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其独特之处将会激发更多文学创作的灵感。
《神曲》以其丰富的文学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深刻影响着后世文学创作,堪称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文学精品。
【关键词】《神曲》、艺术视角、文学内涵、艺术表现、影响、意义、文学解读、艺术风格、独特性、象征主义、总结、影响、展望、结语。
1. 引言1.1 介绍《神曲》《神曲》是意大利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品之一,由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但丁·阿利吉耶里创作。
全诗分为《地狱篇》、《炼狱篇》和《天堂篇》,共100篇,描述了但丁在一个梦境中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奇幻旅程。
在这个神秘的世界里,他遇到了各种各样的人物和场景,通过他们的对话和经历,揭示了人类的罪恶和美好,道出了信仰和灵魂的救赎之路。
《神曲》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诗,更是一部描绘人类情感和道德观念的杰作。
但丁通过天使、恶魔、圣人等各种形象及其所处的环境,展现了人类内心的善恶之争,以及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
作品结构严谨,语言优美,兼具文学和宗教性,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
《神曲》被誉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对欧洲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不仅仅是一部宗教史诗,更是一部探讨人类存在意义和道德选择的伟大著作。
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但丁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世界,引领读者去探索生命的真谛,思考自我与信仰、艺术与灵魂的联系。
1.2 艺术视角的重要性艺术视角在文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它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
通过艺术视角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作品中所运用的艺术手法和表现方式,从而揭示出作品的独特之处和内在含义。
《神曲》的救赎主题摘要《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一部代表作品,具有浓重的基督教神秘色彩和人文主义精神。
作品中以作家自身这样一位朝圣者形象,叙述其从地狱到天堂的所见所闻。
它所涵盖的内容涉及人文学科的多方领域:伦理、神学、玄学和宗教体系,它们构成了《神曲》的基本架构。
《神曲》中对地狱图景的描写来自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具有深刻的宗教内涵和政治隐喻,展示出《神曲》的创作就是一个救赎的过程。
关键词但丁《神曲》基督教救赎The Theme of Redemption in The Divine ComedyAbstract The Divine Comedy is a representative work created by Dante, an Italian poet. It has a strong Christian mystique and humanistic spirit. In the works, the writer himself is a pilgrim, describing what he saw and heard from hell to heaven. It covers many fields of Humanities: ethics, theology, metaphysics and religious system, which constitute the basic structure of The Divine Comedy. The depiction of hell in The Divine Comedy comes from the poet's concern for reality, which has profound religious connotation and political metaphor. It shows that the creation of The Divine Comedy is a process of redemption.Key words Dante The Divine Comedy Christian salvation目录引言 (1)一、自我救赎 (2)(一)个人经历 (2)(二)但丁的精神危机与自我救赎的方法 (2)二、社会救赎 (3)(一)《神曲》中的地狱图景 (3)(二)《神曲》的现实隐喻及炼狱山的设置的用意 (5)三、人的救赎 (6)(一)《神曲》中对理性的讨论 (6)(二)《神曲》中对爱的讨论 (7)结语 (8)参考文献 (9)致谢 (10)引言但丁(Dante Alighieri,1265–1321)的《神曲》(The Divine Comedy,1307-1321)在他的时代具有进步性和对社会现实的高度的艺术概括性,《神曲》围绕着人展开,进行人的终极目标的探索,《神曲》让更多的人关注其救赎的主题,对《神曲》的创作过程、创作内容、现实隐喻进行深入探讨。
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及代表作《神曲》特别声明文中所持观点,不代表溯古追风立场;若无特别版权声明,均来自网络转载;如有版权及其它争议,请与我们联系。
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但丁及代表作《神曲》但丁·阿利盖里(1265—1321)是意大利从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最有代表性的作家、诗人,人文主义的先驱者。
但丁1265年5月下旬诞生在佛罗伦萨。
据他在《神曲》里透露,他是古罗马人的后裔,高祖父卡恰圭达是个贵族,曾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康拉德三世参加第二次十字军东征,立下战功,被封为骑士,战死在圣地。
据说他的父亲当过法庭文书。
但丁诞生时,家道已经中落,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家庭经济情况恶化,实际上等同于一般市民。
但丁五六岁的时候,母亲贝拉去世;大约18岁的时候,父亲阿利盖里又病故。
但丁孤苦伶仃,便把全部精力倾注于学习。
他勤奋攻读,得到著名大学者布鲁内托·拉丁尼的指导,对拉丁语、修辞学、逻辑学、诗学、伦理学、哲学、神学、历史、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无不潜心研究。
他阅读荷马、维吉尔、贺拉斯、奥维德的诗卷,接触法国骑士文学和普罗旺斯抒情诗,在智慧的海洋里汲取了丰富的养料。
但丁在修道院里旁听过一些课程。
他钟爱的女子贝娅特丽丝去世后,为了寻找精神寄托,思考人生,但丁认真研究古典哲学,还广泛涉猎中古神学和经院哲学。
除了中世纪必读的《圣经》外,但丁攻读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政治学著作,皮依修斯的《论哲学的安慰》,西塞罗的《论友谊》,托马斯·阿奎那的《神学大全》。
但丁博览群书,在中古文化的各个领域都获得了精深的造诣,成为一个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人,对他后来的政治活动、理论著述和文学创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但丁从来不是书斋里的学者。
他始终处在时代运动之中。
他迎着历史的风暴,站在勃然兴起的市民阶级一边,进行着反对封建贵族阶级的政治斗争;同时,他又用他的笔,描绘出新旧交替时期的现实生活和政治斗争。
《神曲》读后感《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创作的一部长篇叙事诗,被誉为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刻的思想内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我被但丁对人性的深刻描绘所吸引。
《神曲》中的人物形象丰满、鲜活,展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勇敢、善良、忠诚等美好品质,也可以看到贪婪、自私、背叛等丑恶行径。
但丁通过对人物的刻画,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复杂多面,引发了我们对自己内心的反思。
我被但丁对信仰的坚定所感动。
《神曲》以基督教为背景,讲述了作者在地狱、炼狱和天堂的奇幻之旅。
在这个过程中,但丁始终坚信上帝的存在,坚信信仰的力量可以战胜一切邪恶。
这种信仰的力量支撑着作者度过了重重困境,最终走向光明。
这让我深感信仰的伟大,也让我明白了信仰对于人生的重要性。
我被但丁对知识的热爱所感染。
《神曲》是一部充满智慧的作品,作者通过诗歌的形式,展示了自己博大的知识体系。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古希腊罗马神话、基督教教义、哲学思想等多种文化知识。
这种对知识的热爱和追求,让我深感敬佩,也激发了我对知识的渴望。
我被但丁对美的独特追求所折服。
《神曲》以其优美的诗句、严谨的结构、丰富的想象力,展现了一种独特的美感。
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自然、爱情、友情等各种美的事物的赞美和向往。
这种对美的追求,让我深感艺术的魅力,也让我更加珍视生活中的美好时光。
《神曲》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独特艺术魅力的作品,它让我对人性、信仰、知识和美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这部作品不仅是一部文学巨著,更是一部启迪人心的哲学之书。
但丁《神曲》欣赏但丁《神曲》欣赏信仰就是所希望的事物的本质,也是未见的事物的证据。
希望是一种对未来光荣的预期,此种光荣生于神恩和在先的功德。
仁爱是深深埋藏在心里的,一个人要是明白善之为善,善就会煽动爱,愈有德者愈甚。
——但丁但丁(1265─1321)但丁是中世纪意大利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
恩格斯称他为“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他因参加政治斗争,被流放。
除早期写的抒情诗集《新生》外,其余作品都在流放地完成。
其中政论作品《帝制论》,主张建立政教分离的统一国家,反对教皇干预政治,代表了但丁的政治观点。
最后他客死于异邦。
《神曲》(约1307-1321)是一部意大利的民族史诗,堪称一部传授知识的百科全书式的巨著。
神曲作品概览但丁已经35岁了,这个年龄按圣经的说法人生已过去一半。
有一天,他在黑暗的大森林里迷了路,他怎么会走进这座黑森林呢,自己也闹不清楚。
恐惧的感觉袭击着他的心灵。
好不容易他走到一座小山脚下,那小山顶上披着阳光,于是他像个旅人找到了指路明灯,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休息了一会,便一步一步地爬上荒凉的山坡。
他没有爬多高,突然在他面前出现了一只五色斑斓的豹,拦住了去路。
他惊魂未定,又冲出一只狮子,那狮子饿极了,高高地昂起头,呼哧呼哧地对着但丁直喘气;最后又来了一只瘦母狼,它用一双发亮的眼睛直盯着但丁,慢慢地向他逼近。
但丁慌忙退回那黑暗无光的森林,陷入了绝望。
正在这时,一位救星前来搭救他。
他是罗马大诗人维吉尔(一译维其略)的鬼魂。
平时但丁最崇拜维吉尔,把他称作诗人的火炬。
维吉尔对但丁说他来做他的引导,带他脱离这可怕的地方。
同时告诉他,自己受了圣女贝亚德之托,前来带领他游历幽明三界,他负责带领但丁游历永劫之邦“地狱”,和灵魂赎罪之地“净界”,然后由贝亚德带他游“天堂”。
但丁听了维吉尔的话,精神顿时振作起来,好像一朵受了霜打的花朵,垂头丧气地紧闭着,忽然受到阳光的照耀而开放了。
神曲读后感•相关推荐神曲读后感(精选14篇)认真品味一部名著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曲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神曲读后感篇1《神曲》是但丁写于1307年至1321年,这部作品通过作者与地狱、炼狱及天堂中各种著名人物的对话,反映出中古文化领域的成就和一些重大的问题,带有"百科全书"性质,从中也可隐约窥见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的曙光。
在这部长达一万四千余行的史诗中,但丁坚决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表达了执着地追求真理的思想,对欧洲后世的诗歌创作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神曲》的意大利文原意是《神圣的喜剧》。
但丁原来只给自己的作品取名为《喜剧》,后人为了表示对它的崇敬而加上"神圣"一词。
起名《喜剧》是因为作品从悲衰的地狱开始,到光明的天堂结束,由于当时的人们习惯把叙事诗称为"喜剧"和"悲剧",而这个故事有一个比较完满的结局,所以称为"喜剧",翻译到中国的时候被译为:"神曲"。
它是欧洲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全诗为三部分:《地狱》(Inferno, Hell)、《炼狱》(Purgatorial , Purgatory)和《天堂》(Paradise, Paradise),谴责教会的统治,但仍然未摆脱基督教神学的观点。
全诗共分三部,每部33篇,最前面增加一篇序诗,一共100篇。
诗句是三行一段,连锁押韵,各篇长短大致相等,每部也基本相等。
(地狱4720行;炼狱4755行;天堂4758行),每部都以"群星"一词结束。
《神曲》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但丁·阿利基埃里以第一人称记述自己35岁时(人生的中途)误入一座黑暗的森林(象征罪恶),在一座小山脚下,有三只猛兽拦住去路,一只母狼(象征贪欲),一只狮子(象征野心),一只豹(象征逸乐),又一种说法是说它们分别象征教皇、国王和人。
《神曲》——第一部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宏伟巨著作者:马家骏来源:《西部学刊》2013年第01期【摘要】但丁是文艺复兴时代来临的第一位诗人,他的代表作《神曲》闪耀着人文主义的光辉。
诗歌中体现人文主义的以人为本的精神,歌颂人性中的理智与感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基督教会和封建势力。
是第一部人文主义的文学巨著。
【关键词】但丁《神曲》人文主义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的意大利版《序言》中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①恩格斯的评价准确地表明了但丁跨时代的意义。
这集中表现在他的宏伟的巨著《神曲》之中。
《神曲》不仅是中世纪文学的集大成,是中世纪文化的百科全书,更重要的是:它是文艺复兴的曙光,是人文主义的第一部伟大著作。
如果说但丁是严冬末期的第一只报春燕,那么,《神曲》就是黑云笼罩里的振聋发聩的嘹亮春雷。
自从古罗马在公元四世纪确定基督教为国教,基督教就开始扫荡包括古代文化在内的一切“异端”。
公元五世纪蛮族入侵,西罗马灭亡,正如恩格斯说的:“中世纪是从粗野的原始状态发展而来的。
它把古代文明、古代哲学、政治和法律一扫而光,以便一切从头做起。
它从没落的古代世界承受下来的唯一事物就是基督教……”②基督教会是封建社会的支柱,基督教思想就是欧洲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它把哲学、政治、法律、文艺都置于神学的控制之下。
宗教统治世俗生活的一切,主宰人们的精神观念。
其势力强大到无孔不入,以至反封建、反教会的进步斗争与人民起义,也不得不打着教派的旗帜。
但是,到十四世纪,在意大利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城市,在城关市民中产生了资产阶级。
资产阶级有了经济实力,意识到了自己的存在,就要在文化上占有一定的地位,首先在世俗教育中开设了人文学科。
新兴阶级要在意识形态中表现自我,便出现了人文主义的萌芽。
待到十五世纪土耳其灭亡拜占庭,东方学者来到西方,带来了古代典籍,在西方学者眼前呈现了古代世界的辉煌文明,从而研究神学之外的“人文学”,使人文主义系统化,并逐渐深入到政治、法律、宗教、文化中,于是,展开了大规模的文艺复兴运动。
十四世纪的但丁就是这场即将爆发的运动之先驱,《神曲》就是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辉的第一部宏伟巨著。
不可讳言,但丁生活在中世纪,《神曲》自然会在一些方面与基督教的学说相联系,如地狱、炼狱、天堂的结构。
但是,可贵者在于《神曲》中的新的人文主义思想。
人文主义(L’umanesimo)最突出的特点首先在于它是以人为本,而与基督教的以神为本相对立。
基督教以上帝为一切的准绳和中心:上帝是处不在和无所不能的,是上帝“创造了”一切,“创造了”人。
而人,是甘愿牺牲、顺服至死的祭品,是上帝的“以撒”,因为人是没有自我、没有价值的草芥般的芸芸众生。
而人文主义却是以人为本,故而又译为人本主义。
如莎士比亚说的,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哈姆雷特》),人是能动的、有创造性的、有无穷潜力的。
在《神曲》中,主人公但丁就是这样的英雄(西方文字中“主人公”与“英雄”同一个词)。
他在地狱门口打消一切怯懦、犹疑,怀着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的勇气,义无反顾、勇往直前地迎战黑暗,艰难地闯过层层地狱,攀登层层炼狱高山,最终止于至善,达到光明,追求到了真善美。
这反映了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一个正直的知识分子,发挥“人”的智能,努力去追求,最终实现理想的过程。
在《神曲》中,诗人塑造了攸里西斯不畏艰险、具有百折不挠精神的形象,深刻地体现了诗人对人的意志力量的赞美。
在法利那太的形象中,但丁肯定了人的作用和力量,这个拯救故乡免于荡平的人,是一个“神色不变,既不转颈,也不弯腰”的坚强而崇高的形象。
人文主义世界观的核心是“人性论”,它以人性反对基督教提倡的“神性”。
人,不是有“魂灵”的畜生,更不是被神及其代表的教会与封建主驱使的奴隶。
人是有其本性的。
人的本性中有两个基本的东西:理智和感情。
针对人的理性,基督教会宣扬神秘主义和蒙昧主义,他只要人们去盲目信仰,而不需要用理智去思考,更不需要理性地去研究一切。
基督教理论的根本是上帝“万能”、上帝至上,信徒不能去问一个“为什么?”因为那是绝对的信仰、是不容怀疑的。
而人文主义提倡理性、科学,尊重古代文化。
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是理性的文化,尊重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毕达哥拉斯这些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就是确认人的理性、尊重科学的表现。
在《神曲》中所描写的古代的文学家、哲学家、科学家是基督教之前的人物,他们当然不可能去基督教的天堂,故而但丁只能把他们安排在地狱中。
这些对时代及后人作出过巨大贡献的人物,让他们在“林菠”(地狱的第一层)幽静的处所安闲地过优越的生活。
再者,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的引路人,不是别人而是古罗马的诗人维吉尔。
维吉尔就是理性的代表和象征。
由理性来做前行者,也足见但丁的观点了。
那么,针对人的感情,基督教会是持何态度的呢?他们宣扬禁欲主义,要人们放弃现实的欢乐,忍耐现实的痛苦,只去梦想来世的光明。
然而,人是有七情六欲、爱恨情仇的。
不能用神学教条来压抑人的各种感情如亲情、友情、爱情、乡情等等。
在封建社会里,爱情受到禁锢,人要打破这种禁锢而追求爱情自由,张扬个体人性,这就会受到惩罚。
人文主义者但丁在他的《神曲》中,偏偏塑造了一个执着地追求爱情的女性弗兰采斯加,在这一形象中表现了诗人对爱情自由的深深的同情。
诗人是摄取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材料,塑造他的女主人公的形象的。
弗兰采斯加原本是个政治交易的牺牲品,被迫嫁于一个残废的贵族公子,她为了争取人的生活权利和对保罗的爱情而惨遭杀害。
对这个被“神的判决”残害了的人物的命运,诗人进行了强烈的抗议,并怀着同情描写那两个相爱的幽灵。
但丁自己也是向往爱情的。
他把爱情作为至高无上的人性看待:对他所钟爱的佛罗伦萨女郎贝雅特里采的爱使他有勇气穿过恐怖的地狱,攀上艰险的炼狱山,去奔向光明。
但丁把自己的爱人安置在天堂,成为引导但丁登上天堂的使者。
但丁对人性中的爱给予了高度的赞扬。
人文主义提倡人权,反对神权统治。
人权是自然而然的,即天赋人权,人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有创造和享受生活的权利、有按照自己的自由意志去实现自己的愿望的权利。
总之,这些是普世价值。
但是,在中世纪,人权受到了封建主的压制和扼杀:他们认为封建主的权利是上帝“给”的,帝王公侯是由代表上帝的罗马教皇及大小主教为之加冕后才获得统治权的,君权是神授的。
因此,反封建必须反神权,必须揭露和批判基督教会的反动与腐朽,正如恩格斯说的:“一般针对封建制度发出的一切攻击必然首先就是对教会的攻击……为要触犯当时的社会制度,就必须从制度身上剥去那一层神圣的外衣。
”③但丁在《神曲》中不但把那些暴君、贪官污吏、为非作歹的贵族打入地狱,而且更把矛头对准教会,猛烈批判干政的教皇,批判教会上层的腐败、残酷。
在《神曲》中,他把勾结外国的教皇比作“淫妇”,称教会是“怪兽”,尖锐地揭发了教会的深重罪孽:诗人把买卖圣职的教皇,处以“压条法”之刑,他并愤怒地加以叱责;他还鄙夷地勾勒出了了宗教主持者的丑恶形象和该诅咒的命运。
梵蒂冈教廷里的逢尼法西八世教皇还活在世上的时候但丁就把他打入了地狱,将他倒栽葱地插在地火的石窟中受苦。
但丁坚持人文主义而同罗马教廷作对,以致他被逐出故乡佛罗伦萨,终生不得回乡,最后客死拉文纳。
人文主义以人道精神反对封建社会和基督教会的非人道。
由于人文主义提倡尊重人、同情弱者,主张仁者爱人,以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所以人文主义也就是人道主义(humanitarianism)。
在中世纪的欧洲,由于封建主的压迫与屠杀,加以战乱频频,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基督教会镇压一切“异端”,如宗教裁判所动用私刑处死了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
世俗的与披着宗教法衣的两种封建势力在惨无人道地、残酷地、灭绝人性地维系着极其黑暗的统治。
但丁的人道主义精神就表现在他现实主义地揭示了意大利城邦的争战和党派斗争:这些党争造成人民的伤亡和流离失所。
我们知道,但丁时代的意大利,公社城邦之间充满了仇视。
诗人自己也曾卷入所谓黑党和白党之争,并站在进步方面反对教廷。
即使被放逐离开佛罗伦萨之后,但丁仍矢志不移,把人类道德的完善和普遍的爱作为消除党争、避免生灵涂炭、求得意大利统一的根本。
就是从这种人道主义信念出发,但丁的《神曲》具有反暴力的人民性和爱国主义的内容。
他愤怒地指出:在罗曼亚,“暴君们的心中,现在和以往没有一天不怀着战争”;在拉温那,“那城市不久前经受了长期的考验,并使人们成为血腐的尸堆”;在里米尼,“老獒”和“小獒”们在“张牙舞爪”,使诗人痛心疾首。
总之,战争、分裂和那“以鲜血染红了亚卑阿河的大破坏和大屠杀”带给了但丁的意大利祖国以无穷灾难。
但丁的忧国忧民的胸怀,显示了他的人道主义精神的伟大。
人文主义既然尊重人、赞扬人、关怀人、同情人,那么人文主义的文学必然会是反映现实的。
中世纪的文学,一般是梦幻文学、寓意文学,采用象征方法;教会文学则全然是对上帝的歌颂,用拉丁文写出圣经的故事、耶稣和圣徒们的传说;骑士传奇则表现封建贵族的离奇遭遇和非凡的英武;民间文学也脱不开基督教的思想的拘囿:它们用罗曼语、日耳曼语、斯拉夫语传唱虚构的故事,最后由传教士记录并加工改写而成。
这些文学是明显地不可能面对现实生活的。
然而,但丁的《神曲》,虽然也采用梦幻、寓意和象征的手法,但是他敢于面对现实,反映生活真实,尤其表现在《地狱篇》中。
正如高尔基说的:一部伟大的作品,常常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结合的,但丁的《神曲》不但有浪漫主义的色彩,而且有异常深刻的现实性。
断言这部伟大的作品“只是诗人脑海间的想象,只是一种幻想的具体表现。
”(王维克:《但丁及其神曲》,商务版译序第一页)是并不符合实际的。
但丁在《神曲》中把当时意大利的宗教、政治、社会、文化等等全包括在内,详尽地描写并用人文主义精神加以评判。
本来,地狱在基督教的传说中是笼统的、模糊的,而但丁却用现实主义的写实笔法,具体地描绘了那些山、林、人物、具体场景,非常的真切,让人读来历历在目。
再者,《神曲》不是用老百姓看不懂的拉丁文写的,而是用人民口语——意大利文写的,开启了以后各民族诗人作家用本民族语言写作的先河。
是但丁奠定了意大利文学语言的基础和树立了意大利文学语言的范本,在欧洲文艺复兴运动中立起了第一杆人文主义文学的大旗。
但丁不愧是第一位人文主义文学的宗师,《神曲》堪称是第一部人文主义文学的典范。
[注]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译本第2版,第1卷第269页。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②恩格斯:《德国农民战争》:《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译本第7卷第400页。
③同②第401页。
参考文献:中国大百科全书:但丁、意大利文学各条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3年意大利文学史,张海虹,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意大利文学史,张世华,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年意大利文学史,王军、徐秀云,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年但丁传,薄伽丘等,周施廷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作者简介】马家骏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外国文学学会名誉会长(原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