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临-霍乱
- 格式:ppt
- 大小:3.45 MB
- 文档页数:52
霍乱防治知识霍乱症状诊断治疗概述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引起的急.肠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轻重不一,轻者仅有轻度腹泻;重者剧烈吐泻大量米泔水样排泄物,并引起严重脱水、酸硷失衡、周围循环衰竭及急.肾功能衰竭。
霍乱自古以来即在印度恒河三角洲呈地方.流行,1817~1923年百余年间发生过六次世界大流行。
于1883年第五次大流行中,koch从埃及患者粪便中首次发现了霍乱弧菌。
1905年Cotschlich在埃及西奈半岛EL-Tor检疫站从麦加朝圣者尸体分离出类似霍乱弧菌菌株,命名为EL—Tor弧菌,后将EL-Tor弧菌所致疾病称为副霍乱。
由于两种弧菌的形态和血清学特.基本一样,临床表现及防治也完全相同,故1962年5月第十五届世界卫生大会决定将两者所致的疾病统称为霍乱。
1820年该病传入我国,解放前每次世界大流行均波及我国,曾引起上百次大小流行,解放后几乎绝迹,但近年与国外交往频繁,极易从国外再度传入。
病原学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依其生物学.状可分为古典生物型和埃尔托生物型。
菌体短小,稍弯曲,革兰染色阴.,无芽胞和荚膜,长约1.5~2.0μm,宽0.3-0.4μm。
菌体尾端有鞭毛,运动极为活泼,在暗视野显微镜下呈流星样一闪而过,粪涂片呈鱼群排列。
在硷.(Ph8.0~9.0)蛋白胨培养基上易于生长。
霍乱弧菌具有耐热的菌体(O)抗原和不耐热的鞭毛(H)抗原。
根据菌体O 抗原的不同可分为至少78个血清群,古典型和埃尔托型均属O-1群霍乱弧菌,国际检疫的传染.病原,以检出O―1群为准。
菌体抗原有A、B、C三种成份。
A为O―1群的特异抗原;据菌体抗原成份又可分为三种血清型,即稻叶型(Inaba,原型,含AC),小川型(Ogawa,异型,含AB)和彦岛型(Hikojima,中间型,含ABC)。
古典型弧菌在外环境中存活力很有限,但埃尔托型抵抗力较强。
一般在未经处理的河水、海水和井水中,埃尔托型可存活1~3周甚至更长时间。
第章霍乱霍乱(cholera)是由霍乱弧菌(vibrio cholerae)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属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
第一节教学大纲要求1.掌握霍乱的流行概况、发病机制和病理、,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治疗和预防。
2.熟悉霍乱弧菌的生物型特点、三种血清型。
3.了解流行病学的三个环节、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
第二节内容精要与重点一、霍乱弧菌霍乱弧菌为革兰氏阴性,菌体弯曲呈弧状或逗点状,镜检可见其呈鱼群状排列,有鞭毛,运动活泼,在碱性蛋白胨水中生长良好。
霍乱弧菌分为3群,其中仅O1 群与非O1 群的O139血清型可引起霍乱流行。
O1 群霍乱弧菌有两个生物型、三个血清型,是霍乱的主要致病菌。
产生霍乱肠毒素可引起剧烈腹泻。
二、流行病学患者和带菌者是霍乱的主要传染源,其中轻型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更大。
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源、食物、生活密切接触和苍蝇媒介而传播,易引起局部暴发流行。
人群普遍易感,在热带、沿江沿海地带夏秋季节流行。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霍乱弧菌不直接侵犯肠壁,而是通过肠毒素刺激细胞分泌亢进,使大量体液和电解质进入肠腔而发生剧烈吐泻,由于大量脱水和失盐,可引起代谢性酸中毒,循环衰竭或休克。
失水使胆汁分泌减少,故吐泻物呈“米泔水”样。
病理特点主要是严重脱水引起的一系列改变。
四、临床表现急性起病,典型病程可分三期。
①泻吐期:突然发生的剧烈腹泻、呕吐,多数无里急后重、无发热。
腹泻量多、次频,水样或“米泔水”样,少数重症患者可呈洗肉水样便。
呕吐呈喷射状,亦可为“米泔水”样;②脱水期:病人迅速呈现脱水和周围循环衰竭。
根据脱水程度分为轻、中、重三型。
严重失水导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尿毒症、急性肺水肿以及休克等严重后果;③反应恢复期:患者脱水纠正,症状消失,逐渐恢复正常。
约1/3患者可出现发热。
五、实验室检查红细胞、白细胞、血红蛋白增高。
以患者新鲜粪便或呕吐物悬滴镜检,可见细菌呈穿梭状运动,以特异血清可制动,涂片染色镜检见革兰氏阴性呈鱼群状排列的弧菌。
霍乱重大疫情应急处理预案一、前言霍乱是一种烈性肠道传染病,流行的特点是发病急、传播快、波及范围广、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
霍乱属于国际检疫传染病,在我国被列为甲类报告传染病。
我市地处我国东南沿海,是霍乱常发流行地区,为了有效控制霍乱的爆发流行,加强对霍乱重大和突发疫情的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与健康,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特制定本预案。
二、目的确保一旦发生霍乱爆发疫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迅速控制和扑灭疫情。
三、爆发疫情判定标准在100人以下的集体单位或家庭,7天内有3例以上的病例和带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1000人的集体单位,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和带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1000人以上的集体单位或村(社区),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和带菌者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在通许县范围内,7天内有5例以上病例或有1例以上死亡病例。
四、预案启动条件凡发生年内霍乱首发疫情和爆发疫情,即启动本预案。
五、霍乱诊断标准(见GBl5984—1995)1、疑似霍乱:具备下列之一者为疑似霍乱:(1)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剧烈腹泻,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等,但病原学检查尚未肯定。
(2)霍乱流行期间有明确接触史,并发生吐泻症状,而无其它原因可查者。
凡疑似病例应进行隔离和消毒,大便培养每天一次,连续2次阴性则否定诊断,并作订正报告。
2、确诊霍乱(1)凡有腹泻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阳性。
(2)疫区内凡有上述霍乱典型临床症状,粪便培养01群或0139群霍乱弧菌阴性,但无其他原因可查者。
(3)疫区内有腹泻症状,双份血清抗体测定凝集试验呈4倍以上或杀弧菌抗体呈8倍以上增长者。
(4)在疫源检查中,首次粪便检出01群和0139群霍乱弧菌前后5天内有腹泻症状者,具备(2)为临床诊断,具备(1)或(3)或(4)为确诊病例。
六、处理程序与步骤1、报告记录及初步核实接到疫情报告,要详细询问疫情发生时间、地点、人数以及报告时间、报告人、联系电话等,填写专用记录表格。
xxxx县霍乱疫情应急处理技术方案1.序言霍乱是由O1血清群或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惹起的急性肠道传得病,是以发病急、流传快、波及范围广、能惹起大流行为特色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甲类传得病,也是国际检疫传得病之一。
霍乱潜藏期最短3—6小时,最长为数天,一般为12~72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为强烈腹泻(水样、黄水样、米泔水样或血水样便),伴有呕吐,快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
为实时发现我县的霍乱疫情,快速采纳有效的控制策略和举措,保障人民民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保护社会稳固,促使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得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惹祸件应急条例》、《鹿泉市突发公共卫惹祸件应急方案》等有关规定,联合我市实质,拟订本技术方案。
2.有关定义及诊疗依照2.1术语和定义(1) 腹泻(0iarrhea):是指1天排便3次或以上且拥有粪便性状改变的一种临床症状。
(2) 霍乱(Cholera):是指因感染O1群或O139群霍乱弧菌并由此惹起腹泻等症状的一种急性肠道传得病。
(3) 暴发疫情:霍乱暴发是指必定地市必定人群中,在短时间内(一般指霍乱的最长潜藏期)忽然出现许多霍乱病例,其发病率超出一般流行年的均匀发病水平。
出现1例。
2.2诊疗标准带菌者:无霍乱临床表现,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细菌培育分别到0,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
疑似病例:拥有以下三项之一者。
(1)凡有典型临床症状,如强烈腹泻,水样便(黄水样、清水样、米泔水样或血水样),伴有呕吐,快速出现脱水或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及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的病例。
(2) 霍乱流行时期,与霍乱病人或带菌者有亲密接触史,并发生泻吐症状者。
(3) 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有呕吐,且粪便或呕吐物中霍乱弧菌快速协助诊疗检测试验阳性的病例。
临床诊疗病例:拥有以下三项之一者均可视为临床诊疗病例。
(1)疑似病例的平时生活用品或家居环境中检出O1群或/和O139群霍乱弧菌者;(2)疑似病例的粪便、呕吐物或肛拭子标本霍乱弧菌毒素基因PCR检测阳性者;(3)在一同确认的霍乱暴发疫情中,拥有直接裸露史且在同一潜藏期内出现无痛性腹泻或伴呕吐症状者。
霍乱应急处置技术方案1 前言霍乱是由O1血清群和O139血清群霍乱弧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是以发病急、传播快、涉及范围广、能引起大流行为特征的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甲类传染病,也是国际检疫传染病之一。
霍乱潜伏期最短3~6小时,最长为数天,一般为12~72小时。
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水样、黄水样、米泔水样或血水样便〕,伴有呕吐,迅速出现严重脱水,循环衰竭和肌肉痉挛〔特别是腓肠肌〕。
高新区地处长江三角洲,属太湖流域,历史上是霍乱的常发地区。
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出现高强度流行,九十年代也出现过反复。
八十年代以稻叶型为主,九十年代为小川型,1998年后为O139与小川型并存,2000年后以O139为主。
为及时发现我区的霍乱,迅速采取有效的控制策略和措施,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平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开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和苏州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技术方案。
2 部门职责区政府及卫生行政部门切实加强对霍乱预防控制工作的组织领导工作,有关医疗机构、疾控机构、卫生监督机构以及其它相关部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认真研究部署,努力把各项防治措施落到实处。
2.1 区政府应组织相关部门提供霍乱应急处置所必要的经费、物资等保障,敦促卫生行政部门及相关部门落实各项防控措施。
2.2 区卫生行政部门应组织、协调的调查处理和医疗救治工作,正面引导宣传,加强与其它部门的沟通与协作。
2.3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要做好霍乱监测的信息收集;开展传染病的核实、调查处理以及报告等工作,落实具体控制措施;开展霍乱防制相关的宣传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
2.4 医疗机构负责霍乱病人或疑似病人以及带菌者的医疗救护、现场救治等工作,并按要求进行相应的管理,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流行病学调查,采集相关标本。
及时发现,及时报告;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2.5卫生监督机构应对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传染病报告、医疗救治、防控措施等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依法对辖区内饮用水、食品卫生等进行监督检查,查处违法行为;积极开展卫生法律法规宣传教育。
霍乱病例及带菌者出院标准引言霍乱是一种严重的肠道传染病,由霍乱弧菌引起。
为了有效控制霍乱的传播,医疗机构制定了相应的病例定义和带菌者出院标准。
本文将对霍乱病例及带菌者出院标准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地探讨。
霍乱病例霍乱病例是指通过临床诊断或实验室检测确认患有霍乱的个体。
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标准,诊断霍乱病例需要满足以下条件:1.临床表现符合霍乱特点,包括剧烈腹泻、呕吐等症状。
2.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确认霍乱弧菌的存在。
3.霍乱弧菌生物学特征符合霍乱菌株。
带菌者出院标准带菌者是指感染霍乱弧菌但没有出现明显临床症状的个体。
为了遏制霍乱的传播,带菌者需要在符合出院标准的情况下出院。
带菌者出院标准包括如下要求:1.临床症状消失:带菌者应至少持续72小时没有腹泻和呕吐等症状。
2.实验室检测阴性:两次连续的大便标本检测结果都应为阴性,这表明带菌者已经清除了霍乱弧菌。
3.消灭菌源:带菌者应接受正常的个人卫生操作,以确保自己不再成为霍乱的菌源。
4.普及卫生知识:带菌者应接受相关的卫生知识培训,了解霍乱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带菌者监测带菌者监测是为了追踪带菌者的康复情况和预防二次传播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监测带菌者应严格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取样:每隔一段时间,从带菌者收集大便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2.检测:对收集的大便标本进行霍乱弧菌的检测,以确定是否存在带菌者。
3.分类:根据检测结果,将带菌者分为持续带菌者和间歇带菌者。
4.隔离:对持续带菌者进行隔离,确保他们不再传播霍乱。
霍乱病例与带菌者的处理对于确诊的霍乱病例和带菌者,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1.隔离:将霍乱病例和持续带菌者隔离,以防止感染的进一步传播。
2.治疗:给予霍乱病例及带菌者有效的药物治疗,加速其康复。
3.消毒:对患者的排泄物、床上用品等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以确保环境卫生。
4.追踪接触者:对与霍乱病例及带菌者接触过的人进行追踪,及时发现并处理潜在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