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首
- 格式:ppt
- 大小:2.73 MB
- 文档页数:15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20XX-20XX),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20XX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示儿[宋]陆游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宋]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清]龚自珍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材。
【篇二】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上册语文第12课《古诗三首》教案:示儿教学目标1.会写“祭、乃”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首诗中诗人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人。
他写过很多首爱国诗篇,其中《示儿》就是最的一篇。
板书:陆游示儿2.作者简介及背景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南宋爱国诗人。
乾道二年,因主张抗金而免职。
四十六岁入蜀,六十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山阴达二十年。
②了解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立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至到被元朝所灭,大好河山落于金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示儿》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首《示儿》,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示诗题①“示儿”是什么意思:“示”告诉,告之,“示儿”是写给儿子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又提出哪些问题?诗人想告诉儿子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儿子?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1.自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一说诗的大意。
3.小组交流:这首诗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三、弄懂诗意,理解内容1.朗读古诗,并划分节奏。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Rap 5: A Heater and A SneakerWords by Tim田老师BPM: 80This is a story about / a heater and a sneaker. Theheater is chubby while the sneaker is slim.(Feel felt felt) One day, "Ifeel like jogging today." said the sneaker.(Keep kept kept) She kept running andrunning until she met a chu/bby heater.(Sleep slept slept) The heater wassleeping on a chest full of treasure.(Leap leapt leapt) A mouseleapt out of the chest / under the heater.(Weep wept wept) She screamed andwept tears of horror and woke / up the heater.(Sweep swept swept) He was completelyswept off his feet by / the slim sneaker.(Kneel knelt knelt) The heater had an idea.Suddenly he knelt and begged the sneaker.(Leave left left) "Will you marry meif I leave behind all this treasure?"(Creep crept crept) Do you thinklove would creep up on the sneaker?参考译文:一个加热器和一只运动鞋这是一个关于加热器和运动鞋的故事。
【导语】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从古⽼的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再到现代诗,⽆⼀不在彰显着中国⼈的浪漫情怀。
以下是⽆忧考为⼤家精⼼整理的内容,欢迎⼤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课⽂原⽂ 登幽州台歌 【作者】陈⼦昂 【朝代】唐 前不见古⼈,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涕下! 望岳 【作者】杜甫 【朝代】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曾云,决眦⼊归鸟。
会当凌绝顶,⼀览众⼭⼩。
登飞来峰 【作者】王安⽯ 【朝代】宋 飞来⼭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缘⾝在层。
游⼭西村 【作者】陆游 【朝代】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鸡豚。
⼭重⽔复疑⽆路,柳暗花明⼜⼀村。
箫⿎追随春社近,⾐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拄杖⽆时夜叩门。
⼰亥杂诗(其五) 【作者】龚⾃珍 【朝代】清 浩荡离愁⽩⽇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第20课《古代诗歌五⾸》知识点 登幽州台歌 ⼀、作者简介 陈⼦昂(661~702),字伯⽟,梓州射洪(今属四川)⼈。
唐代⽂学家。
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陈拾遗。
陈⼦昂是唐诗⾰新的先驱。
他的诗思想进步⽽充实,语⾔刚健⽽质朴,风⾻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对唐代诗歌影响巨⼤。
现存诗⼀百多⾸,其中代表性的是《感遇》和《登幽州台歌》。
有《陈伯⽟⽂集》传世。
⼆、故事背景 《登幽州台歌》:696年,契丹攻陷营州。
武则天委派武攸宜率军征讨,陈⼦昂随军出征。
武攸宜为⼈轻率,少谋略。
陈⼦昂进⾔,武攸宜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
诗⼈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等诗篇。
三、课⽂翻译 前:过去。
古⼈:古代能够礼贤下⼠的圣君。
后:未来,后世。
来者:后世重视⼈才的贤明君主。
念:想到。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
怆然:悲伤的样⼦。
涕:眼泪。
唐诗三百首赏析第1卷第5首一、原文《春思》唐代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二、重点词汇解析1.燕草 (yàn cǎo):指燕地的草,这里泛指北方的春草。
2.秦桑 (qín sāng):指秦地的桑树,这里泛指南方的春桑。
3.怀归 (huái guī):思念故乡,想要回家。
4.断肠 (duàn cháng):形容非常思念,痛苦之极。
5.罗帏 (luó wéi):丝罗帐子,这里指女子的闺房。
三、现代文翻译(直译)燕地的草像碧绿的丝线,秦地的桑树低垂着绿色的枝条。
当你思念归乡的时候,正是我极度思念你的时候。
春风并不认识我们,为何要吹进我的丝罗帐子里。
四、现代文翻译(意译)北方的春草如丝般嫩绿,南方的桑树枝叶低垂,绿意盎然。
在你渴望归家的那一天,我的心也因思念而痛苦不堪。
春风啊,你我素不相识,为何要悄悄吹进我的闺房,撩动我的愁绪。
五、赏析1.诗歌背景与作者介绍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他的诗歌以豪放、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流畅著称,深受人们喜爱。
2.诗歌内容概述《春思》是李白以一位女子的口吻,表达了对远方爱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诗中通过春草和春桑的描绘,引发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以及对春风无端吹入闺房引起愁绪的埋怨。
3.诗歌结构分析这首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前两句(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以春草和春桑的意象,描绘出春天的景象,引出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后两句(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深切思念,以及对春风无端吹入闺房引起愁绪的埋怨。
4.诗歌意象分析燕草、秦桑:分别代表着北方和南方的春天,象征着女子与爱人之间的距离和思念。
春风:象征着外界的干扰,也暗示了女子内心的孤独和不安。
罗帏:代表着女子的闺房,也象征着她的内心世界。
《江南》汉乐府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田田,是形容词,形容荷叶繁茂的意思。
中文,经过数千年的发展,语言的使用,有了很多的变化,尤其是词意的变化,给阅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障碍和困难。
汉乐府出现的时间,已经是秦始皇“车同轨、书同文”政策以后的事情,文字统一规范的程度已经大大好过诗经和楚辞的年代。
学习诗词理解,掌握词汇在古代语境下的现代语对应,是比较重要的一个内容,比如诗中的田田,就是现代汉语中的茂盛的意思。
这样的语言理解能力,重在持续的积累,不求一早一夕全部背诵下来。
这首乐府诗,有大量的语言重复,与唐宋时期的诗词中的文字应用,有很大的差别。
诗词中,一般是尽可能不使用重复的字,因为诗词本身就不像文章一样,有很多字,需要用有限的字,来写人、写景、抒情、立意。
但是,乐府与之不同,汉代的乐府,本是采诗制乐的官方机构。
采诗是沿袭了诗经及以前时期的传统,既可以为制乐获取素材,也可以让最高统治者,了解民情。
汉朝时期,统治者对天下的了解,类似于现代人对世界的了解。
我们可以很熟悉中国文化,但是我们对印度文化、非洲文化、南美洲文化等的了解,就无法做到全面而深入,常用的方法就是通过电影、音乐、艺术创作、文学小说等间接形式进行了解。
原因很简单,当所要了解的地域范围超越交通和时间便利度的极限以后,直接了解就变得不太现实。
采集回来的诗,再由乐师配上乐,进行演奏。
而演奏的音乐,内容重复,就不再影响意境的表达,反倒不能有太多字,因为音乐更多是一种听觉的艺术,而不是视觉的享受。
我们看到很多现代旋律优美的歌曲,其歌词的副歌部分,就是应用了重复的方法,以达到加深情感的作用。
江南这首乐府诗,写采莲,确没有人的出境,借着鱼戏于荷叶之间的景,通过东西南比的方位,调动我们想象中的视觉视角,用静态的文字写出了动态的画面,这是赏析这一首乐府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乐府,不是汉朝首创,秦朝时期,就已经有了。
第5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近五年未考)
唐王勃
对应赏析
文学常识
王勃,唐代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四杰”,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主旨归纳
这首诗是王勃送别友人的作品,全诗一洗往昔送别诗中的悲苦凄凉、缠绵凄怆之气,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襟。
写作特色
全诗意境开阔,音调爽朗,独标高格。
满分精练
1.“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
2.诗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答:
3.诗的首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
满分精练答案
1.慰勉友人不要像一般小儿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表达了诗人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2.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作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诗全无悲伤之情,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这种对待离别的积极态度是值得称道的。
解析赏析名句,要体现作者的情感并和诗歌的主旨联系起来。
3.长安被辽阔的三秦之地护卫,自长安遥望蜀州,只见风尘烟霭苍茫无际。
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21.1 饮酒【生活平静、内心恬淡、辞官归隐、悠闲自得、宁静自由、淡泊名利、超凡脱俗人生追求、田园生活热爱】《饮酒·结庐在人境》是晋朝大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饮酒二十首》的第五首诗。
这首诗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写诗人于劳动之余,饮酒至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之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
全诗情味深永,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表现了作者悠闲自得的心境和对宁静自由的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黑暗官场的鄙弃和厌恶,抒发作者宁静安详的心态和闲适自得的情趣,以及返回自然的人生理想,又写出了作者欣赏以及赞叹大自然给人带来的情感。
作者简介:陶渊明(365~427)晋朝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
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
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祖父做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公元393年(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公元405年(晋安帝义熙元年)41岁。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公元406年(义熙二年)至公元427年(宋文帝元嘉四年)病故。
归田后20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
陶渊明被称为“隐逸诗人之宗”,开创了田园诗一体。
陶诗的艺术成就从唐代开始受到推崇,甚至被当作是“为诗之根本准则”。
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1] 创作背景: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
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写于诗人辞官归隐后,为酒后即兴之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是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 20 首,本诗是第5首,以这一首的格调最为闲雅有致,主要表现了诗人劳动之余的乐趣。
本诗为诗人酒后即兴之作,借“饮酒”的话题,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3课《野望》知识点一、作者简介王绩(约589-644),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诗人。
隋末举孝悌廉洁科,除秘书正字。
不乐在朝,求为扬州六合丞。
因简傲纵酒被劾,弃官还故乡。
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
工诗赋,尤擅五言诗。
其诗多写饮酒与田园隐逸生活,平淡质朴,不染梁陈雕琢浮华旧习,于唐初诗坛独具面貌。
二、故事背景王绩入唐后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
贞观中以足疾罢归。
此诗当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之时。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东皋:地名,在今山西万荣,作者弃官后隐居于此。
皋,水边高地。
薄暮:傍晚。
薄,接近。
徙倚:徘徊。
依:归依。
落晖:落日。
犊:小牛。
这里指牛群。
禽:泛指猎获的鸟兽。
采薇:采食野菜。
译文:黄昏伫立在东皋怅望,徘徊着不知归依何处。
每棵树都披上枯黄的秋色,每一座山峰都涂上余晖。
猎人骑着骏马带回猎物。
大家相对无言并不相识,我长啸高歌真想隐居在山冈。
放牧的人赶着牛群回家。
四、问题归纳1.首联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有何作用?首联写傍晚诗人在东皋伫望山野秋景及感受。
这两句诗以平平淡淡的叙述,写在暮色之中,诗人伫立在东皋之上,举目四望,一种莫可名状的孤寂无依的愁绪涌上心头,且无法平静下来,以此观景自然会涂上一层心理上的不平静色彩,表现了孤寂无依的彷徨心情。
同时为中间四句写景提供巧妙的铺垫。
2. 赏析颔联“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这句诗的精妙所在。
颔联是诗人对眼前景观的粗线条的描绘,着重于色彩的透明度,棵棵树木已染上萧瑟的枯黄的秋色,起伏的山峦唯见余晖,这是多么宁静、开阔、美丽的画面。
纵使在淡淡的暮霭之中,人们还是能够感觉到山野间秋林、余晖的光与色的强烈辉映。
3.赏析“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
颈联着力刻画视野所见山野放归的生动场景,为整个静谧的画面,注进一股跳动的情致和欣然的意趣。
【导语】古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种体裁,⼜称古体诗或古风,指的是产⽣于唐代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名今体诗)相对的⼀种诗歌体裁。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课⽂原⽂ ⽰⼉ [宋]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 家祭⽆忘告乃翁。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外青⼭楼外楼, 西湖歌舞⼏时休? 暖风熏得游⼈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已亥杂诗 [清]龚⾃珍 九州⽣⽓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格降⼈材。
【篇⼆】部编版⼩学五年级上册语⽂第12课《古诗三⾸》教案:⽰⼉ 教学⽬标 1.会写“祭、乃”2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这⾸诗,理解诗歌的意思。
3.感受这⾸诗中诗⼈的爱国情感,激发爱国意识。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谈话导⼊,揭⽰诗题 1.陆游是宋朝的爱国诗⼈。
他写过很多⾸爱国诗篇,其中《⽰⼉》就是最的⼀篇。
板书:陆游 ⽰⼉ 2.作者简介及背景 ①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越州⼭阴(今浙江省绍兴市)⼈,南宋爱国诗⼈。
乾道⼆年,因主张抗⾦⽽免职。
四⼗六岁⼊蜀,六⼗六岁后遭弹劾罢官,退居⼭阴达⼆⼗年。
②了解背景,宋⾼宗赵构建⽴南宋,为官者贪图荣华富贵,对外求合,⾄到被元朝所灭,⼤好河⼭落于⾦兵铁蹄之下,难以收复。
《⽰⼉》为陆游的绝笔,作于宁宗嘉定三年(1210年),既是诗⼈的遗嘱,也是诗⼈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
⼋⼗五岁的陆游⼀病不起,在临终前,留下了⼀⾸《⽰⼉》,表达了诗⼈的⽆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
3.揭⽰诗题 ①“⽰⼉”是什么意思:“⽰”告诉,告之,“⽰⼉”是写给⼉⼦看的诗。
②质疑:看了诗题,你⼜提出哪些问题?诗⼈想告诉⼉⼦什么?什么时候告诉的?为什么告诉⼉⼦?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由读诗歌,要求:读准字⾳,把诗读正确,读通顺。
2.结合书中的注释,试着说⼀说诗的⼤意。
柴可夫斯基第5 交响曲的名称-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柴可夫斯基是19世纪俄罗斯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的第5交响曲被誉为他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
这部交响曲由四个乐章组成,于1888年完成并首演。
它的创作背景与柴可夫斯基的情感、精神状态密切相关。
这篇长文将重点探究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包括其由来和命名意义,以及这部作品对音乐界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本文的阐述,读者将更深入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背后的故事和意义,进一步欣赏这一伟大作曲家的音乐才华。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指的是文章的整体组织方式和章节安排。
在本篇长文中,文章的整体结构可以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部分。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概述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简要介绍文章的目的,并说明本文的主要内容和论点。
通过引言,读者可以对文章主题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以便更好地理解后续的内容。
接下来,正文部分将重点讨论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创作背景和名称的由来。
在2.1节中,我们将探讨柴可夫斯基创作这首交响曲背后的动机和情感,深入剖析他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困惑和挣扎。
通过对创作背景的介绍,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柴可夫斯基在创作这首交响曲时所表达的内心世界。
在2.2节中,我们将探讨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名称的由来。
我们将分析该交响曲的名称与其音乐内容的联系,解释柴可夫斯基为何选择了这个名称,并探讨其中可能蕴含的含义和象征意义。
通过对名称的解读,读者可以深入了解柴可夫斯基创作意图和他所要传达的主题。
最后,在结论部分,我们将总结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命名意义,并探讨其在音乐界的影响与价值。
我们将分析这首作品在音乐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作曲家的影响,以及它所代表的音乐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独特之处。
通过以上的文章结构安排,读者可以系统地了解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从而更好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的内涵和意义。
1.3 目的目的部分的内容:本文的目的是探讨柴可夫斯基第5交响曲的名称,并分析其在创作背景中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