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斑鱼养殖常见的三种寄生虫类疾病防控技术
- 格式:doc
- 大小:21.50 KB
- 文档页数:3
石斑鱼的常见疾病及防治石斑鱼是现在比较受欢迎的一种鱼类,随着这几年的炒作,其市场价格也呈着只增不减的趋势。
虽然石斑鱼是海生鱼类,但是也可以使用淡水养殖的方法,所以现在淡水养殖石斑鱼的人也越来越多。
不过养殖石斑鱼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石斑鱼会出现很多的疾病,那么石斑鱼会产生哪些疾病呢?该如何防治呢?一起来看看吧!1、白斑病发病特征:白斑病是对石斑鱼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一般发生在密度较密和网箱养殖的环境下。
白斑病的发病速度快,并且传染能力极强,发病严重的时候不超过5天便会导致大面积的石斑鱼死亡。
白斑病主要是寄生虫引起的,会在石斑鱼的皮肤与鱼鳍、鱼鳃上出现白色的斑块,斑块会逐渐扩展,最后所有斑块全部结合在一起。
鱼鳃处粘液增多,石斑鱼无法呼吸,发病后可经常看见有病鱼漂浮在水面上。
防治方法:确定是白斑病后将病鱼放在干净的淡水中5分钟左右,即可消灭一定的病原体。
这是针对海水养殖的,淡水养殖可以使用漂白粉或者是高锰酸钾溶液对病鱼进行清洗。
2、病毒性神经坏死病发病特征:坏死病一般发生在3-4周的鱼苗上,鱼苗患病后开始没有特别的表现,但是食欲会逐渐下降,不跟随鱼群一起游动。
但是随着病情的蔓延,病鱼会像“旱鸭子”一样,无法正常游动,肚子仿佛吃多了变得非常大。
时常会仰卧在水面上,就是农村所说的“翻白”,将病鱼捞出会发现病鱼头部又红又肿,腹部膨胀,鱼鳔也会变得比平常更大,充血红肿,一般在一周左右就会死亡。
防治方法:坏死病主要是以预防为主,在购苗的时候就要认真检查苗种,避免选择携带病原或者是病种,应该立即烧毁。
发现病鱼后要及时捞出,与其他鱼分开饲养,使用漂白粉对池塘进行消毒。
温度较高时,降低养殖密度,保证饵料水质的优质,提高饵料营养,增强鱼体的抵抗能力。
3、白点病发病特征:不管什么鱼,出现寄生虫性疾病的几率是最高的,其中白点病的威胁是比较大的。
当病鱼患上白点病后会在鱼体的表面上出现各种大小不一的白色斑点,随着病情的发展,鱼体表面粘液越来越多,鱼鳞也会开始掉落并且游泳也会受到限制。
如何来防治石斑鱼的常见疾病一、白斑病病原:为纤毛虫中的石斑瓣体虫。
虫体微小,略微透明,呈椭圆形或卵形。
症状:虫体寄于石斑鱼体表、鳃和鳍上,病鱼体表出现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连成一片,死鱼的鳍向前方伸出,紧贴于鳃盖上。
鱼体表和鳃粘液增多,游动缓慢,呼吸困难,常浮于水面。
从体表和鳃刮取粘液进行镜检,可发现大量虫体。
防治方法:用淡水浸洗病鱼2~4分钟,可杀死病原体。
赤点石鱼在静止淡水中30分钟和流动淡水中60分钟都是安全的,即使鱼体侧翻,放回海水中仍可恢复正常。
用硫酸铜浸洗病鱼2小时,连洗2~3天。
二、烂尾病病原:主要是细菌感染引起。
症状:病免鳍基充血,以尾鳍、腹鳍、胸鳍最为严重。
整个尾鳍甚至尾柄末端全部烂掉。
体色消退,体侧局部红肿、溃疡。
有的病鱼眼球突出,水晶体浑浊。
吻、口腔及鳃盖充血,鳃淡红。
解剖内脏发现肝、性腺及脂肪组织充血,局部坏死。
腹腔充满淡黄色腹腔液。
病鱼停止摄食,游泳缓慢,感觉迟钝。
防治:①用1/5000四环素或土霉素浸洗,每次4~10分钟,连续2~3次。
②用呋喃唑酮全池泼洒,每天1次,连用3天。
三、烂鳃病病原:由于鳃丝阻塞或细菌侵入鳃中引起。
症状:病鱼鳃淡红色,鳃丝末端充血,局部鳃组织坏死、发白,严重时组织腐烂,软骨外露,附有污泥,阻碍鳃的呼吸。
防治:用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洒。
该病危害网箱或暂养池中的成鱼,流行李节为每年3~5月份和8一l0月份。
发病水温多在22~25℃之间,且常与烂尾病并发。
每苗水深1米用15~20千克生石灰全池泼洒。
石斑鱼养殖常见的三种寄生虫类疾病防控技术作者:李鹏飞近年来,由于石斑鱼养殖密度急剧增高,同时海水养殖环境也逐渐恶化,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因此,加强石斑鱼养殖的病害防治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本文就近年在石斑鱼养殖中爆发的主要疾病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寄生虫类疾病及防治方法1.小瓜虫病石斑鱼在网箱和池塘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寄生虫类疾病,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又叫做白点病,病原是刺激隐核虫。
发病时,鱼体表面会出现白色斑点,同时伴随黏液增多、鳞片脱落、游动缓慢等症状。
镜检可以看到大量的小瓜虫。
该病最容易在室内水泥池或池塘中,水温30℃时爆发流行,传染很快,对鱼苗、鱼种均有较大危害。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需要用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②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中爆发该病时,可将石斑鱼在0.01%~0.015%浓度的福尔马林海水中药浴1小时,每隔3~5天处理一次;③将冰醋酸与过氧化氢按1﹕3的比例混合,然后稀释成5000~10000倍液,将病鱼在其中浸泡30~60分钟。
2.瓣体虫病瓣体虫病又叫做石斑鱼白斑病,石斑鱼瓣体虫是主要病原,一般寄生在石斑鱼的鳃、体表和鳍上。
当石斑鱼被感染后,体表会出现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甚至会扩大连片,此时病鱼会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石斑鱼死亡后胸鳍僵直伸向前方,几乎与鳃盖紧贴。
防治方法:①放养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换水量少且不及时等原因均会导致该病爆发。
因此应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等。
②治疗感染的石斑鱼鱼苗、鱼种,可用浓度3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成鱼感染时,可以用浓度2ppm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泡4~5分钟,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指环虫病该病的病原是是指环虫,主要寄生在石斑鱼的鳃,虫体约在0.2~0.5毫米之间,肉眼可见。
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第一篇: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石斑鱼常见细菌性疾病及水体消毒的防控措施简介石斑鱼是鲈形目、科、鳍石斑鱼属鱼类的统称,常见的有赤点石斑、石斑、带石青点斑等,它们在全世界亚热带和热带海区都有分布,因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蛋白含量高、营养丰富,除含人体代谢所必须的氨基酸外,还富含多种无机盐和铁、钙、磷以及各种维生素,受到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是一种名贵的海产鱼类。
此外,石斑鱼还具有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成活率高等特点。
随着人工育苗与养殖技术的发展,石斑鱼现已成为了一种优质的海水养殖品种,在我国南方沿海地区被广泛养殖。
石斑鱼养殖现状由于近几年病害多、虾难养,不少虾塘开始转养石斑鱼。
因有育苗市场需求,而石斑鱼外塘育苗投资少,许多对虾养殖外塘只需略作改动,即可做石斑鱼育苗使用,尤其石斑鱼育苗利润也相当可观等等原因,造成目前海南、湛江等地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转做石斑鱼育苗。
但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要经过多次的标苗和分池操作,客观上因操作问题带来的外伤感染细菌性疾病的机率就会增加。
加上近年来水产养殖的迅速发展,造成近水域水质污染严重,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而石斑鱼的孵化、标粗及养成过程对水质要求较高,加上水产抗生素药品的滥用,直接造成致病菌耐药性的快速形成,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石斑鱼养殖面临的问题1、化肥利用率只有30%-50%,长期大量施用会破坏土壤团粒结构,造成土壤板结。
不仅使农作物产量和品质大受影响,无法吸收的化肥还通过农田径流加剧了内河涌等水体的富营养化,从而造成了养殖水体污染。
2、我国石斑鱼养殖的现状是多品种、高密度、集约化。
养殖过程中的药物滥用使养殖产品中的药物残留超标。
3、水产饲料基本是由畜禽饲料过度形成。
石斑鱼饲料的研发生产没有统一标准,对石斑鱼不同生长期所需营养无统一规范。
养殖场中常见内寄生虫病害的防治措施养殖业是农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常常受到内寄生虫病害的困扰。
内寄生虫病害对养殖动物的健康和生产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将详细介绍养殖场中常见的内寄生虫病害及其防治措施,以帮助养殖业提高生产效益。
1. 肠道内寄生虫病害- 种类:常见的肠道内寄生虫包括蛔虫、钩虫、绦虫等。
- 防治措施:- 定期进行驱虫:根据动物的情况和养殖技术要求,合理制定驱虫计划,定期给养殖动物进行驱虫治疗。
- 保持环境卫生:加强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及时清理粪便,消除虫卵的传播源。
- 饲喂健康饲料:合理搭配饲料,加入抗虫剂,提高动物的免疫力,减少感染风险。
2. 血液内寄生虫病害- 种类:血液内寄生虫主要包括疟原虫、老挝心丝虫等。
- 防治措施:- 做好病媒虫的防治工作:除掉蚊子、跳蚤等传播虫类,减少传染机会。
- 注意检疫:引进新养殖动物时要进行检疫,防止携带传染病进入养殖场。
- 强化养殖教育:通过培训和宣传,提高养殖人员的动物健康意识,加强疫病防治工作。
3. 肠壁内寄生虫病害- 种类:肠壁内寄生虫病主要有旋毛虫、球虫等。
- 防治措施:- 保持动物舍环境干燥:干燥的环境不利于虫卵的孵化和传播,有助于减少寄生虫感染机会。
- 加强清洁消毒:定期对养殖场进行清洁消毒,减少传播源,降低寄生虫的感染风险。
- 合理使用药物:针对不同寄生虫进行药物防治,并注意使用药物的剂量和频率,避免产生药物耐药性。
4. 综合防治策略- 疫苗接种:根据养殖动物种类及其常见病症,合理使用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提高动物的免疫力。
- 持续监测:建立完善的养殖动物健康监测体系,定期检测动物的疫情,及时发现和处理寄生虫感染问题。
- 合理饮食:根据不同动物的营养需求,合理搭配饮食,提高动物的身体素质和免疫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 优质饮水:提供清洁、安全的饮水,减少水源污染和寄生虫的传播。
- 饲养环境改造:改善饲养环境,提高通风、排水等条件,减少寄生虫滋生和传染的机会。
海水养殖石斑鱼的疾病诊断与预防海水养殖石斑鱼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高档海水养殖鱼类。
然而,在养殖过程中,石斑鱼常常受到各种疾病的侵害,这可能对石斑鱼的健康和养殖业务造成严重的影响。
因此,石斑鱼养殖者需要了解常见疾病的症状和诊断方法,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来保护石斑鱼的健康。
一、常见石斑鱼疾病及其症状1. 肠胃疾病:- 症状:食欲减退、排便异常、呕吐、鱼体浮游、体色暗淡、腹部肿胀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外观和行为变化,同时可以进行粪便分析以确认病变。
2. 眼睛疾病:- 症状:眼球溃烂或肿胀、浑浊或凹陷、流出异色液体等。
- 诊断方法:观察眼睛外观,利用显微镜观察眼球组织,排除其他眼部疾病。
3. 鱼鳍疾病:- 症状:鱼鳍发生溃烂、变形、颜色改变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鳍外观,进行鱼鳍组织取样检查以明确病变原因。
4. 皮肤疾病:- 症状:鳞片脱落、溃烂、肿胀、白斑或黑斑出现于皮肤等。
- 诊断方法:观察鱼体表面变化,采集皮肤组织样本以进行病原检测。
二、石斑鱼疾病的预防措施1. 环境控制:- 维持合适的水温、盐度和pH值,确保鱼缸水质清洁和稳定。
- 定期更换水质,避免细菌、寄生虫滋生和传播。
2. 饲养管理:- 提供适宜的饲料,保持合理的饵料投喂量和频率。
- 饲养场所要保持良好的卫生,定期清洁鱼缸和过滤装置。
3. 防疫措施:- 严格控制疾病源的引入,定期检疫和隔离新引进的石斑鱼。
- 定期检查鱼类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处理疾病症状。
- 使用有效的鱼类疫苗和药物进行预防或治疗。
4. 饲养技巧:- 合理控制石斑鱼的饵料配比和食物种类,确保其获得充足的营养。
- 避免过度饲养,保持饵料和鱼缸的清洁度,防止聚殖病原菌。
5. 定期观察:- 养殖者应定期观察石斑鱼的行为和外观,注意异常变化。
- 发现异常迹象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诊断和治疗。
三、石斑鱼疾病的诊断方法1. 观察病变外观:- 通过观察石斑鱼的外观表现,如异常状况、体色变化、饮食和行为变化等,判断是否存在疾病。
淡水石斑鱼养殖引言淡水石斑鱼是一种高价值的淡水养殖鱼类,因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而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
在养殖淡水石斑鱼的过程中,需要注意饲养环境、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介绍淡水石斑鱼养殖的基本知识和关键要点。
养殖环境水质要求淡水石斑鱼对水质的要求较高,养殖水质应该保持清澈透明、富含氧气。
水质的温度应保持在28℃左右,pH值在6.5-7.5之间,硬度在8-12dH之间。
水池布置养殖淡水石斑鱼的水池应该有足够的空间容纳鱼群,同时需要有水流和气泡注入设备保持水体的循环和氧气供应。
水池底部需要铺设一定厚度的沙床,供鱼类觅食和休息使用。
饲料与喂养饲料配制淡水石斑鱼的饲料需要配制成颗粒状,适合鱼类口感和消化吸收。
饲料的主要成分包括鱼粉、豆粕、玉米粉、麦麸等,可以根据不同生长阶段的鱼类需求进行配比。
喂养频率淡水石斑鱼的喂养频率可根据鱼类年龄和水温来调整。
一般而言,鱼类在水温适宜的情况下,每天喂养3-5次,每次喂养的饲料量要控制在鱼类能够在15分钟内全部食用完毕的范围内。
疾病防控疾病预防淡水石斑鱼养殖过程中,需要加强疾病的预防工作。
首先,要定期检查和清洗养殖设备,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其次,要合理使用药物防治,根据需要进行疫苗接种。
常见疾病淡水石斑鱼常见的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真菌病、细菌感染等。
对于不同疾病,应该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如使用抗生素、杀虫剂、消毒剂等进行治疗。
营养与生长蛋白质需求淡水石斑鱼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蛋白质的需求量不同。
通常,刚出孵化的鱼苗需要蛋白质含量高的饲料,而成鱼则需要蛋白质含量适中的饲料。
辅助营养物质除了蛋白质外,淡水石斑鱼还需要适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辅助营养物质。
这些物质对于鱼类的正常生长和免疫功能起到重要作用。
结论淡水石斑鱼养殖是一项需求较高技术的养殖项目。
通过合理的饲养环境、饲料配制、疾病防控等关键要点的掌握,可以提高淡水石斑鱼的生长速度和养殖效益。
希望本文的介绍对于淡水石斑鱼养殖爱好者有所帮助。
鱼类养殖厂中的常见疾病及防控措施鱼类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养殖业,在养殖过程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常见疾病。
这些疾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防控,将会严重影响鱼类养殖的健康和产量。
因此,了解常见疾病及其防控措施对养殖业者来说至关重要。
1.常见疾病之一:鱼类细菌性疾病- 症状:鱼体出现溃烂、溢血、腹水等症状,呼吸困难,食欲减退。
- 防控措施:a.增强鱼类自身免疫力,提高饲养管理水平;b.定期消毒水质,杀灭病原菌;c.饲养过程中注意饲料的质量,避免感染食物源性传染。
2.常见疾病之二:寄生虫感染- 症状:鱼体出现白点、水疱、肿瘤等症状,鱼游动不灵活,食欲减退。
- 防控措施:a.养殖前对养殖池进行充分消毒;b.合理选择饲料,避免感染食物源性传染;c.定期检查鱼体,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分离治疗;d.加强水质管理,控制寄生虫种群。
3.常见疾病之三:鱼类真菌感染- 症状:鱼体出现白色或棉絮状物质附着,鳃片发黑等症状,鱼游动不活跃。
- 防控措施:a.维持水质清洁,定期清除饲料残渣;b.使用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c.控制水温,避免过高或过低。
4.常见疾病之四:鱼类病毒感染- 症状:鱼体出现出血、充血、鳃片焦躁,活动力减弱等症状,死亡率较高。
- 防控措施:a.保持养殖环境的清洁卫生;b.控制水质参数,维持适宜的生长环境;c.提高鱼体免疫力,增加抗病能力。
5.常见疾病之五:鱼类寒冷病- 症状:鱼体出现食欲减退、活动力下降等症状,易受其他疾病感染。
- 防控措施:a.提高水温,为鱼类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b.采取保温措施,避免寒冷环境对鱼类的影响;c.加强饲养管理,提供营养丰富的饲料,增强鱼体免疫力。
总结:鱼类养殖中常见的疾病主要包括细菌性疾病、寄生虫感染、真菌感染、病毒感染以及寒冷病。
为了预防这些疾病,养殖者需要加强管理,保持水质清洁,提供营养均衡的饲料,控制环境温度,加强鱼类的免疫力。
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鱼类养殖的健康和产量的稳定。
养石斑场的石斑疾病预防与管理养殖石斑鱼是一项有前景的养殖业,但由于石斑鱼容易患上一些疾病,所以预防与管理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详细介绍石斑疾病的预防与管理措施。
一、了解石斑鱼的疾病在进行石斑鱼养殖之前,首先需要了解石斑鱼容易患上的疾病,以便进行相应的预防措施。
常见的石斑鱼疾病包括寄生虫感染、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
二、保持水质清洁良好的水质是预防石斑鱼疾病的关键。
首先,需要选择适宜的水域进行养殖,保证水质的稳定性。
其次,定期清洗鱼塘,清除底泥和杂草,以防止寄生虫滋生。
另外,定期检测水质,保持水温和PH值的稳定,及时调整矫正。
三、加强饲料管理合理的饲料管理对石斑鱼的健康非常重要。
首先,必须选择优质的饲料,保证饲料的营养成分均衡。
其次,要根据鱼的生长阶段和营养需求,合理控制饲料的喂养量。
另外,要定期清理饲料残渣,避免污染水质。
四、防治疾病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疾病的防治至关重要。
首先,要做到定期巡视观察,及时发现病症。
如果发现石斑鱼出现异常行为、食欲减退、皮肤发黑等症状,应立即采取相应的措施。
其次,要做好疫苗接种工作,提高石斑鱼的抗病能力。
另外,可以使用一些药物进行防治,但要注意合理使用、按照说明进行剂量和时长的控制。
五、加强环境管理石斑鱼的生长环境对其健康状况有着直接影响。
首先,要保持鱼塘的水流畅通,避免积水和污染。
其次,要保持适宜的光照和氧气供应,以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另外,要注意防范鱼塘周边的害虫和病菌,如定期清理杂草、灭鼠灭蚊等。
六、加强石斑鱼的免疫力提高石斑鱼的免疫力是预防疾病的重要手段。
首先,要注重石斑鱼的饲养管理,保证其养分摄入和健康生长。
其次,要进行合理的运动和活动,增强鱼体的免疫力。
另外,可以适当添加一些对提高免疫力的饲料添加剂,如维生素、氨基酸等。
七、实施隔离措施在石斑鱼养殖过程中,如果发生疾病传播,要立即进行隔离处理,以避免疾病蔓延。
隔离病鱼的同时,要对鱼塘进行清洁消毒,以消除病原体。
石斑鱼(光唇鱼)养殖常见疾病防治方案
光唇鱼喜栖息于石砾底质、水清流急之河溪中,常以下颌发达之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及藻类。
每年6-8月在浅水急流中产卵。
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安徽、浙江、福建、台湾等地的溪流中。
光唇鱼在浙江宁波和绍兴山区一带养殖量大,特别是绍兴市新昌县。
光唇鱼人工养殖主要的饲料是高蛋白饲料,有点使用甲鱼料,当年的大鱼可以达到3-4两,在整个养殖的过程中主要防治以下疾病。
淡水石斑鱼
日常管理:
1.光唇鱼属于溪流杂食鱼类,在经人工养殖后,饲料投喂量加大,极易引起内脏病变,建议每月内服黄芪多糖浮性颗粒,解毒宝宝,虫宝宝,每月连续用5天。
2.冬季和春季注意防治水霉由于水质清瘦,光唇鱼水霉的感染率极高,而且由于是流水养殖,感染后不易泼药治疗。
建议,使用水霉净+戊二醛+三黄散外泼。
3.秋末,春初注意防治小瓜虫光唇鱼是冷水鱼,流水养殖,水质比较清瘦,特别容易滋生小瓜虫,建议,内服虫宝宝连续内服1周进行预防。
4.进入冬季注意保肝护胆由于光唇鱼是冷水鱼,天然食藻,人工驯养大量投喂饲料,进入冬季,气温骤降,大量的成鱼出现白肝,花肝,昼夜温差大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方案:内服三黄散+黄芪多糖浮性颗粒+解毒宝宝,每月至少5天。
石斑鱼养成技术及其病害防控石斑鱼养殖因其利润空间大成为养殖热门品种,但养殖技术要求较高,饵料、管理与病害防治都是养殖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养殖模式海水石斑鱼的养殖模式主要有3种:网箱养殖、池塘养殖和工厂化养殖。
1、网箱养殖放养密度大便于管理,生产效益较高,是一种集约化的养殖方式,在石斑鱼养殖中占据主要地位。
依规格、设置位置不同又分近岸和深水网箱养殖。
近岸网箱由于盲目无序扩大规模,造成污染较大病害频发,因水质的不可控防治效果不佳,养殖效益和数量都在逐年下滑。
深水网箱设置于离岸较远的海区,水交换能力强,水质较好病害少。
但深水养殖规模大,投资门槛很高,目前宜养品种不多,石斑鱼仍处试养阶段,很多相关配套技术尚未成熟,有待进一步探索。
2、池塘养殖因底部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分解消化,水体的自净能力较强,对病虫害防治的用药效果优于网箱养殖,但池塘放养密度产量较低。
2000年后南方沿海很多虾塘被改建养殖经济效益更高的石斑鱼,是目前我国石斑鱼主要养殖模式。
3、工厂化养殖以现代高科技设备及先进的工艺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学原理及环境条件监控手段为养殖鱼类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即依靠各种设施装备及其相关技术,人为地模拟自然生态环境,甚至创建优于养殖鱼类其原栖息地的超自然生态水环境的养殖技术。
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国家关注的焦点,工厂化养殖确保石斑鱼健康,不受药残污染,按计划定时定量满足市场,是最有发展前景的养殖模式。
二、养成技术1、养殖设施1.1网箱养殖网箱由箱体、框架、浮体、沉子、网衣和固定装置等组成,为浮动式结构。
网衣用聚乙烯线编结,无节光滑,不伤鱼体;网目的规格,以鱼体的大小来确定,一般在10~60mm;网箱的形状较多采用正方或长方形,规格有2.5×2.5×2.5m、3×3×3m、5×5×5m、10×10×8m等;框架与浮子也合称浮架,框架用木材、毛竹、钢管、塑料等材料做成;浮体用塑料桶、泡沫塑料或木板等作浮子及框架固定网箱,网箱4个底角外边挂5~10kg石块或沙袋作沉子,使网箱在水中充分展开,根据海水流向及风浪大小进行排列,最好呈“品”字形。
石斑鱼的病害防治(1)在日常管理中,要十分注意营养均衡、水质清新、注重消毒;一旦发现病情,要积极治疗,做好隔离,防止病原传播。
一、亲鱼常见病及防治1.弧菌病病原为溶藻弧菌。
鱼患病时,行动迟缓,经常游出水面,摄食量降低或不摄食;尾鳍、腹鳍、背鳍的末端充血、发炎,鳍间组织逐渐散开,严重时鳍条溃烂;眼睛外凸,病鱼体表有部位不定的溃烂病灶,严重时烂成一深洞,骨骼外露,血液、内脏器官可分离到弧菌,死亡率较高。
防治方法:①使用疫苗免疫鱼体。
②药物浸泡,通常用100ppm呋喃唑酮溶液浸泡30分钟。
③对于伤口,可用磺胺―6―甲氧嘧啶涂抹。
④每100千克鱼每天用磺胺―6―甲氧嘧啶5―10克可拌饲投喂,连喂4―6天(第1天用药量加倍)。
⑤受伤者,可注射抗生素,庆大霉素20万IU/公斤。
2.微孢子虫多寄生在亲鱼的脂肪组织、生殖腺中,形成孢囊,外表黑色,呈块状,直径可达2厘米,孢囊内充满孢子,可导致亲鱼不育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①不用有寄生微孢子虫的活鱼作为饲料。
②发病鱼池的工具,必须用1%福尔马林溶液浸泡消毒。
③及时捞除病鱼。
④每千克饲料拌用磺胺―6―甲氧嘧啶或磺胺二甲氧嘧啶0.8―1克投喂,连喂4天,停药3天后,再连续投喂4天。
⑤每千克鱼每天用烟曲霉素12.5―50毫克,拌饲投喂连喂3―10天。
3.本尼登虫病主要为新本尼登类虫,该虫寄生在石斑鱼的皮肤上,尤其是背部的前半段,多时一条鱼体上可寄生数百只。
该虫能在鱼体上爬动,寄生虫多时,鱼在水中焦躁不安,与网或池壁摩擦,体表受伤,感染细菌发炎,分泌大量粘液,严重时贫血,消瘦,体表溃烂,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①在淡水中浸浴3―5分钟,虫体即可脱落死亡。
虫卵须淡水浸40分钟才能杀死,所以浸浴过的淡水不能倒入养鱼水体中。
浸浴时在淡水中加入呋喃类或抗菌素等药物,以防鱼体在浸浴时受伤而被细菌感染。
②用0.05%福尔马林海水溶液药浴4分钟,或用0.025%福尔马林海水溶液药浴10分钟。
疾病的发生是由宿主(鱼虾)、病原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研究表明,其与病原生物的侵袭、养殖环境的恶化、鱼虾体的抗病力等密切相关.目前,石斑鱼发病主要集中于育苗期,而疾病类型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种.一是细菌病,包括弧菌病、链球菌病、美人鱼发光杆菌病;二是病毒病,包括神经坏死病毒病、虹彩病毒病(淋巴囊肿病毒病、肿大细胞属病毒病、蛙病毒属病毒病);三是寄生虫病,包括纤毛虫类(刺激隐核虫、车轮虫、瓣体虫)、粘抱子虫、微抱子虫、单殖吸虫、复殖吸虫、烧足类、棘头虫病、挠足类和等足类病、淀粉卵甲藻(卵涡频毛虫病);四是非奇生性疾病(营养性疾病和水质),如脂肪肝.1神经坏死病毒病病症:大规格鱼种在池塘通常表现为“黑身趴底"和"涨瞟"。
防治方法:对亲鱼、种苗和受精卵进行病毒检疫;鱼卵、用具、水、饵料生物必须经过消毒;SOppm碘或50ppm氯可在10分钟内将病毒灭活;臭氧O.2~O∙5ppm处理5分钟;降低放养密度,减少应激;发现病鱼应及时隔离.2虹彩病毒病病症:体色变黑,食欲卜.降,离群独游,外表i股无明显症状,鱼鳏退色,有的病他鲤上有黑褐色或黑色颗粒,内脏器tr退色,脾脏、头肾肿大变钝圆,造血组织坏死,肝、脾、胰局部呈现坏死病灶。
防治方法:对亲鱼进行检疫,不放养带病毒苗;在疾病流行季节前投喂免疫增强剂;保持水质稳定和较高溶氧;不使用刺激性消毒剂;发现病鱼应及时隔离并停止投饵.3诺卡氏菌病症:病鱼身体躯干出现脓肿和结节;聘上出现结节,内脏器官如肾脏、脾脏形成米粒状白色结节,严重时病婺延至心脏、腰和鳏上.防治方法:投喂氟苯尼考20~50mg∕kg鱼体重;恩诺沙星2O~5Omg∕kg鱼体重.4海水鱼类结节病病症:病鱼食欲减退,离群静止于水底.外观除体色稍变黑外,无其他明显症状;解剖观察脾脏,肾脏上有许多小白点,在心脏、肝脏、肠系膜、瞟.鲤等处亦可见少量小白点,类似于结节状物,其直径多为1空米左右,大者可达几亳米.严重时肾脏肿胀,呈贫血状,脾脏肿胀且带暗红色。
石斑鱼养殖常见的三种寄生虫类疾病防控技术
作者:李鹏飞
近年来,由于石斑鱼养殖密度急剧增高,同时海水养殖环境也逐渐恶化,导致鱼体抵抗外界病原侵染的能力不断下降,一些鱼类病毒性和细菌性疾病频繁爆发,对石斑鱼养殖业造成了重大损失,严重影响着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因此,加强石斑鱼养殖的病害防治方法的探索很有必要,本文就近年在石斑鱼养殖中爆发的主要疾病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方法。
寄生虫类疾病及防治方法
1.小瓜虫病
石斑鱼在网箱和池塘养殖过程中,最常见的是寄生虫类疾病,而其中危害最大的是小瓜虫病。
小瓜虫病又叫做白点病,病原是刺激隐核虫。
发病时,鱼体表面会出现白色斑点,同时伴随黏液增多、鳞片脱落、游动缓慢等症状。
镜检可以看到大量的小瓜虫。
该病最容易在室内水泥池或池塘中,水温30℃时爆发流行,传染很快,对鱼苗、鱼种均有较大危害。
防治方法:①放苗前需要用生石灰等对池塘进行彻底消毒,同时合理控制放养密度;②网箱养殖或池塘养殖中爆发该病时,可将石斑鱼在0.01%~0.015%浓度的福尔马林海水中药浴1小时,每隔3~5天处理一次;③将冰醋酸与过氧化氢按1﹕3的比例混合,然后稀释成5000~10000倍液,将病鱼在其中浸泡30~60分钟。
2.瓣体虫病
瓣体虫病又叫做石斑鱼白斑病,石斑鱼瓣体虫是主要病原,一般寄生在石斑鱼的鳃、体表和鳍上。
当石斑鱼被感染后,体表会出现不规则的白斑,严重时白斑甚至会扩大连片,此时病鱼会呼吸困难、游动缓慢;石斑鱼死亡后胸鳍僵直伸向前方,几乎与鳃盖紧贴。
防治方法:①放养密度过高、投饵过量、换水量少且不及时等原因均会导致该病爆发。
因此应严格控制放养密度和饵料投放量等。
②治疗感染的石斑鱼鱼苗、鱼种,可用浓度3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全池泼洒;成鱼感染时,可以用浓度2ppm的硫酸铜海水溶液浸泡4~5分钟,均可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指环虫病
该病的病原是是指环虫,主要寄生在石斑鱼的鳃,虫体约在0.2~0.5毫米之间,肉眼可见。
患病鱼体表失去光泽,体表和腮部粘液增多,局部鳞片脱落,并且食欲不振,游泳迟缓,游泳失去平衡,在水面打转。
防治方法:①将病鱼用0.6ppm的敌百虫或淡水浸泡5~10分钟,每2~3天处理一次;②用病鱼在浓度30ppm的福尔马林溶液浸泡24小时可有效去除石斑鱼鳃上的指环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