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生化指标分析及护理干预
- 格式:pdf
- 大小:98.46 KB
- 文档页数:1
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研究进展【摘要】糖尿病属于代谢性疾病,在临床上具有非常高的发病率。
糖尿病患者在发病期间,身体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其中体位性低血压属于常见并发症,为了更好的保证患者安全,临床上还需要更加重视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更好的帮助患者控制血压,减少患者的损伤。
因此,本文首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概述,然后探究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护理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饮食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糖尿病而引发的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率也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
所以临床上针对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干预重视度越来越高,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需求,积极地选择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帮助患者更好的血压,改善患者因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概述孙利[1]在相关研究中表示,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由于体位改变引起的疾病,也可以被称为直立性虚脱,当患者突然改变体位(类似从平卧位突然改变为直立位)的时候,脑部会出现供血不足情况,从而引发低血压。
患者在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时候,会表现出软弱无力、头晕目眩、视力模糊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影响比较大。
而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则主要是由于糖尿病引起的疾病,如果不及时进行干预,还会诱发严重的晕眩症状,甚至可能会出现脊髓疾病以及严重感染。
临床上需要提高对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干预重视度,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加强护理干预,进一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疾病对于患者的影响,保证患者的生活质量。
1.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措施杨秋英[2]在相关研究中表示,糖尿病属于代谢类疾病,在临床上发病率非常高,而糖尿病患者由于疾病因素的影响,出现体位性低血压的概率也会大大提升。
在这种情况下,临床上还需要更加重视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通过选择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康复,从而更好的提升治疗效果。
糖尿病新世界2018年2月·临床护理·DIABETES NEW WORLD糖尿病新世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造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1]。
慢性肾病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且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生慢性肾脏病的几率达到11%,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病中主要疾病之一,发病人数占总肾病的1/3,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其肾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发生尿毒症,进一步加重病情,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病的有效方法,在进行透析时,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缺乏专业知识、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心理等,导致患者发生许多不良并发症[2],其中,低血压是透析中影响最大、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
如果患者发生低血压,一方面患者的正常血液透析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透析的效果也较差,还增加护理工作量,如果不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改善低血压现象,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遭受巨大痛苦,严重者其心脏血流动力学可能发生改变,造成患者心律失常或发生通路血栓,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
有关文献显示[3],近年来,糖尿病肾病患者发生尿毒症的概率在不断增加,低血压并发症的发病率也不断增加,为探究引起糖尿病肾病患者在透析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因素,并探究有效的护理干预,促进患者康复,提高患者的长期生存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随机选取来该院进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其中女性患者12例,年龄均在48~62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男性患者18例,年龄均在48~62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
筛选条件为:患者病情稳定,意识清楚,并有家属陪同,无放弃治疗者,患者透析期间均服用相关药物,筛选期间无较严重的并发症。
临床观察时间为12个月[4],治疗期间由于心肌梗死和脑血管堵塞死亡两位患者,其余患者均在接受正常治疗与护理。
614以保护鼻黏膜.严重缺氧时,可间断麻醉机加压给氧。
夜间病人处于睡眠状态:予以持续低流量吸氧,吸氧管易脱落、阻塞,应经常检查,保持其通畅,同时做好患者家属的宣教工作,说明低流量吸氧的治疗意义,不可随意调节氧流量,以保证氧疗的正常进行。
氧疗过程中,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发绀等情况变化,定期进行血气分析,以便更好地调节氧浓度或流量。
4膳食的管理根据病情给予清淡、易消化、高营养、高维生素的半流食或普食,如鸡蛋羹、青菜汤、鱼汤等,少食多餐,尽量给患者提供良好的进餐环境并鼓励患者进食,以补充营养,增强抵抗力,改善营养不良。
有心力衰竭时,应给予低盐饮食.并鼓励患者多进食高蛋白质、高维生素、高热量易消化的食物,增强抵抗力,改善营养不良。
5心理护理肺心病患者多有悲伤感,感情反复发作者更为明显,同时由于呼吸困难而出现烦躁不安,易发脾气,有时甚至拒绝治疗。
因此,此类患者除了药物治疗和专科护理外,同时要辅以心理护理,我们要多亲近患者,疏导患者保持良好情绪,避免各种精神刺激,护理人员对患者态度要良好热情,对患者提出的问题要尽量给予解释,每日多巡回病房,建立起护患之间的信任感,鼓励患者树立康复的信心,从而配合临床治疗和护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总之,肺心病患者多是老年人,病程长,又可出现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肺性脑病等,对于他们不仅要做好医疗护理还要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等措施。
加强自身保护意识,防止病症反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浅谈体位性低血压的护理林美春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194(2008)15-0614-01体位性低血压是人体突然改变体位时发生的短时间的意识丧失,可导致摔倒损伤或骨折.通过病因治疗、合理膳食、适当运动等措施,可预防其发生,以下通过病因分析浅谈体位性低血压的预防及护理。
1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自主(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动脉的老化和硬化;肾小球动脉明显透明样变,维持血压的代谢机制发生障碍;窦房结功能减退、心肌老化、心脏应激能力减低;服用某些药物:硝酸酯类、抗高血压药、安定(地西泮)、抗抑郁药等:长期卧床可并发压力感受器反射的敏感性降低:贫血、脱水、电解质平衡失调等。
指导Ⅱ型糖尿病并发体位性低血压一例自我护理的体会
程丽红
【期刊名称】《中华国际护理杂志》
【年(卷),期】2004(003)008
【摘要】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diabetes orthostatic hypotension,DOH)多数是由自主神经和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血管收缩反应不完全所致,临床可表现为站立或行走时出现暂时头晕、眼前发黑、步态摇摆等症状,病情严重的甚至会出现意识障碍,其危险性在于易导致患者骨折、心肌梗死、脑卒中等,是使患者
【总页数】2页(P608-609)
【作者】程丽红
【作者单位】江西省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中国,南昌,330006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87.2
【相关文献】
1.1例1型糖尿病合并痛性神经病变及体位性低血压患者的护理体会 [J], 王娜;李蒙;樊鹏侠
2.保护动机理论下健康教育对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能力及并发症的应用 [J], 孟青;魏明
3.循证护理理念指导下的沟通技巧对2型糖尿病患者认知水平、自我护理能力的影响 [J], >刘冬桂;王晓蕾;杨丽花;陈珍
4.老年糖尿病并发脑血管病变的自我护理指导 [J], 郭凤芹
5.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自我护理指导的效果探讨 [J], 孟媛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摘要目的研究分析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体位性低血压(OH)发生率及危险因素。
方法对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并测量患者坐位、卧位和立位不同时间血压变化,检测相关生化指标及对体位性低血压患者及非体位性低血压患者进行比较。
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为34.3%。
经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风险与糖尿病肾病[OR=1.068,95%CI=(1.024,1.112)]、合并高血压[OR=1.045,95%CI=(1.017,1.165)]、糖化血红蛋白水平[OR=1.223,95%CI=(1.103,1.427)]、卧位收缩压[OR=1.071,95%CI=(1.024,1.286)]呈现正相关(P<0.05)。
结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體位性低血压发生率较高,糖尿病肾病、合并高血压、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以及卧位收缩压升高是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的危险因素,通过有效的控制能够有效的降低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
关键词2型糖尿病;体位性低血压;危险因素体位性低血压又称为直立性低血压,在糖尿病、老年人以及高血压患者中发生率较高,是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的一种常见并发症[1]。
体位性低血压不仅导致患者出现黑朦、晕厥以及摔倒的风险,而且显著的增加脑卒中、冠状动脉事件以及全因死亡的危险[2]。
本组研究通过对2015年1月~2016年7月本科收治的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总结归纳出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发生体位性低血压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本组以2015年1月~2016年7月本科收治的24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1999 年WHO制订的糖尿病诊断标准和分型标准,或正在进行治疗的糖尿病确诊病例。
排除标准: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或继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帕金森病、脊髓损伤、脑干损伤等);具有精神病史、甲状腺功能异常以及长期饮酒患者;肝功能B级或C级患者,肌酐清除率20 mm Hg(1 mm Hg=0.133 kPa),和(或)舒张压下降>10 mm Hg,同时出现或者不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低灌注的症状。
体位性低血压监测干预路径上肢骨折体位性低血压的高危因素曾有跌倒史、意识障碍、视力障碍、活动障碍、睡眠不足、体能虚弱依从性差、头晕、服用影响意识或活动的药物、无人陪护的患者。
重点观察患者情况体位性低血压临床常表现为头晕、眼花、恶心,甚至晕厥,临床中应重点观察患者的面色、心率、血压、皮肤潮湿度、血红蛋白、肌张力是否正常。
如患者禁食、大便情况不佳、服中枢镇静剂等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药物的患者重点交班。
如患者依从性不佳应加强宣教。
小组分析讨论制定干预措施1、加强看护,防止跌倒、下床时需有人搀扶。
患者离床时,尤其在第一次,应逐渐改变体位,首先让患者坐起来,适应几分钟后,让双下肢垂于床边摇晃,如果这些体位可以耐受,则再帮助患者站立,刚开始时间不能太长,应循序渐进。
注意避免腘窝部受压而影响静脉回流。
患者离床时,床边应预备椅或其他扶助的设备,以备急需。
2、若有脑供血不足的表现,则应让患者平卧,给予氧气吸入。
护理人员加强巡视,主动给予帮助。
3、改变体位应遵守“三部曲”,护士加强健康教育。
4、做好用药安全护理护士应告知患者服药的注意事项,对服用较大剂量利尿剂、受体阻滞剂、α、β受体阻滞剂等药物的患者,注意观察尿量、乏力状况及心脏传导等情况,定期监测血压、心率;对服用利尿剂降压的患者尽量白天服用,减少患者夜间起床小便的次数,也可在床边放置便器;对合并前列腺增生的患者,尽量避免同时应用利尿剂和α受体阻滞剂。
5、卧床时采用半卧位,床头抬高5°-20°,协助患者在床上进行双下肢锻炼,以增强下肢收缩强度和肌肉耐力,每天4-5次,每次10-15min。
6、病情允许时不过分限制钠盐摄入,合理饮食,可少量多餐,同时注意进餐时间,避免过饱与饮酒,餐后2h易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应避免活动过量。
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调查分析及护理干预摘要】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情况和护理干预。
方法随机选取2013年7月到2014年1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300名老年高血压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130名)和预见性护理组(170名),比较预见性护理和常规护理在预防老年人高血压餐后低血压及体位性低血压的效果。
结果经过调查发现,年龄≤7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体位性低血压和餐后低血压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年龄>75岁的老年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护理前两组患者低血压的发生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经过预见性护理后,观察组低血压的发生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预见性护理干预,有助于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老年高血压;餐后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预见性护理;效果随着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危害着老年患者的生命健康和生活质量。
临床相关研究证实,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临床表现为波动较大,脉压增宽,容易产生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因此需要及时发现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因素,采取人性化的护理干预措施,有效防止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老年人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1]。
本研究针对我院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研究,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餐后和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病情况,并采取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效果较好,现报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随机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12月我院住院心内科,确诊为老年人高血压300例,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关于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年龄≥65岁;具有自理能力。
排除精神障碍和严重心率衰竭、恶性肿瘤患者;排除继发性高血压患者。
按照不同的护理方式将患者分为对照组(130例)和观察组(170例)。
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压的临床分析与护理干预目的研究糖尿病肾病患者在进行血液透析治疗过程中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对其进行临床分析,并根据情况确定行之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促进患者恢复健康。
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6月—2017年6月該院进行血液透析的糖尿病肾病患者30例,分期给予患者血液透析,并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给予患者护理干预,降低患者发生低血压的概率。
结果该次研究中,血液透析总次数为3 256例次,其中,有756例次发生了低血压(23.2%),造成患者发生低血压的原因包括在进行透析时超滤量过高、患者耐受的最低体重即干体重设置不合理、患者的进食时间不合理及进食量太多、透析环境温度偏高、患者本身存在低血糖现象、患者贫血及有低蛋白血症。
结论具有整体性规范性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对行血液透析患者的康复有促进作用,能有效减少患者透析之后出现低血压的情况,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明显改善,应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标签:糖尿病肾病;血液透析;低血压;护理干预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饮食习惯也发生巨大的变化,造成糖尿病肾病的发病率也逐年增长[1]。
慢性肾病是临床工作中常见的症状之一,且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发生慢性肾脏病的几率达到11%,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病中主要疾病之一,发病人数占总肾病的1/3,如果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则其肾功能将受到严重影响,甚至导致患者发生尿毒症,进一步加重病情,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极大威胁。
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病的有效方法,在进行透析时,由于众多因素的影响,如患者在接受血液透析治疗时缺乏专业知识、产生焦虑、恐惧、悲观心理等,导致患者发生许多不良并发症[2],其中,低血压是透析中影响最大、发病率最高的并发症。
如果患者发生低血压,一方面患者的正常血液透析受到影响,另一方面透析的效果也较差,还增加护理工作量,如果不能给予患者有效的治疗改善低血压现象,患者的身心健康受到影响,遭受巨大痛苦,严重者其心脏血流动力学可能发生改变,造成患者心律失常或发生通路血栓,患者的生命健康受到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