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谣 ——席慕容
- 格式:ppt
- 大小:223.00 KB
- 文档页数:10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诗歌的背景,体会诗人的情感;(3)分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2)理解爱国情怀,培养热爱祖国的情感;(3)学会尊重和传承优秀的文化遗产。
二、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席慕容《长城谣》2.2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理解;(2)诗歌的情感内涵;(3)诗歌的艺术特色。
2.3 教学难点:(1)诗歌中的象征手法;(2)诗歌的韵律和节奏;(3)诗歌的深层意义。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展示长城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长城的历史和文化;(2)简介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问:你们对长城有什么印象?请大家分享。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2)让学生结合诗歌内容,思考问题:诗歌中长城的象征意义是什么?诗人的情感是什么?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学习心得和感悟;(2)选取代表进行汇报,总结讨论成果;(3)教师点评并总结。
3.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的结构和内容,解读诗歌的象征手法;(2)探讨诗歌的深层意义,理解诗人的爱国情怀;(3)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美学价值。
3.5 应用拓展(1)让学生发挥想象,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一首诗歌;(2)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评价;(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文学创作。
四、教学评价4.1 过程性评价(1)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2)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中的表现;(3)评价学生在诗歌解析和应用拓展中的创新能力。
4.2 终结性评价(1)评价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评价学生对诗歌情感和美学价值的感悟;(3)评价学生在创作中的表现和成果。
席慕蓉诗歌《长城谣》原文及鉴赏《长城谣》是席慕蓉诗歌,出处是《七里香》.《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1)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2)有多少次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诗歌鉴赏:1、第二节,抒发诗人对长城的依恋和赞美之情。
诗人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非常含蓄地写出了古老的长城在自己心中的地位和对自己的影响。
“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
因为,长城已成为民族的象征,成为祖国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不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诗人心系长城,心系故乡,视古老的长城为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
2、第三节,诗人借梦境表达自己对于故乡的思恋之情。
诗人梦到的是记忆与想象中的故乡——月色之下的敕勒川和阴山山脉。
通过这两句诗可以看出,故乡的山水草木在诗人心中有多么深刻而又久远的印象,而且作为中华民族象征的黄河,也时时在诗人的心中流淌。
诗人虽身居他乡,却心系故国。
诗人希望有梦,在梦里回故乡,但是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乡思乡愁让诗人难以成眠。
“不眠”一词刻画了一位游子深沉的思乡之情。
跃然纸上,令人动容。
3、长城在诗人心中,早已不仅仅是客观的物象和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民族苦难历史和丰富民族遗产的象征。
所以,才会让多情的诗人歌不成声、赋不成篇,却又挥之不去,成为一种情结。
作者简介:席慕蓉,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
她于1981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
1982年,她出版了第1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长城谣》是席慕容的一篇诗歌。
下面我们为大家带来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体会诗人对故乡、祖国的眷恋之情。
培养学生爱国的情操。
2、掌握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
培养读诗、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反复朗读,把握两首诗的'中心思想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为教学重点2、理解诗歌寄情于物、借物抒情的写法是教学的难点教学过程:一、导入请同学们说出中国的象征物,如长城等。
(游子思乡的载体)二、检查预习正音正字:焉支隘口蹲踞荒莽山巅焚起敕 (注音略)三、学海拾贝1 作者简介席慕容(略)2听录音,整体感知3 讲授第一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悲欢、恩怨、无情、冷眼)明确:写一部浩浩荡荡的长城史,两千多年的争战和杀伐。
长城作为历史的证人历尽沧桑,见证了千古的悲欢离合。
使诗歌的气势一下子显得大气磅礴。
4 讲析第二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总、一……就……)明确:抒发作者对长城的依恋之情和赞美。
(唱、写)追问:诗人如何抒情?“总”字写出诗人日夜牵挂故乡;“一……就……”写出诗人心系长城以及长城在诗人心中的地位和影响。
诗人把长城当成自己的根基和灵魂的寄托之所,所以才有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情结。
5 讲析第三节提问:本节写什么?(请抓住重点词语加以分析:不眠)明确:梦回长城思考:为何以地名“敕勒”、“阴山”、“黄河”抒情?“敕勒”、“阴山”是作者的故乡,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由此可见诗人身居他乡,心系故园。
诗人希望有梦,好梦回故乡。
但好梦难成,因为浓浓的思乡情使诗人夜不能寐!6 老师小结诗人从小生长在长城脚下、黄河岸边,而且对于故乡,她是“少小离家老大难回”。
因此,在诗人的心中,长城除了是民族的象征,还是诗人寄托乡愁乡思的意象.。
这是一首咏物抒情,反观历史的抒情诗,具有民歌风味,意境悠远,感情真挚.。
席慕容《长城谣》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长城谣》;(2)理解《长城谣》的基本内容,把握其主要意象和意境;(3)分析席慕容的写作技巧,了解其创作特色。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长城谣》的内涵;(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升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批判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长城的历史沧桑,培养爱国情怀;(2)理解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增强民族自豪感;(3)学会关爱自然,保护文化遗产。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准确理解《长城谣》的内容和意境;(2)掌握席慕容的写作技巧,分析其创作特色;(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创新思维。
2.2 教学难点:(1)如何深入理解《长城谣》中的象征手法和意象;(2)如何把握席慕容的诗歌节奏和韵律;(3)如何将《长城谣》的精神内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播放长城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2)简要介绍席慕容的生平和创作背景;(3)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对《长城谣》的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长城谣》,感受其韵律美;(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象征手法;(3)让学生思考《长城谣》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席慕容的写作技巧;(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合作探讨的成果。
3.4 诗歌鉴赏:(1)让学生欣赏其他关于长城的诗歌,提升文学素养;(2)分析比较,引导学生发现不同诗歌的艺术特色;(3)总结评价,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作业布置(1)背诵《长城谣》;(2)写一篇关于《长城谣》的读后感;(3)调查了解有关长城的历史和文化,下一节课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总结,找出不足之处,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席慕容简介席慕蓉,女,著名诗人、散文家、画家。
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是蒙古族王族之后,外婆是王族公主,后随家定居台湾。
她于一九八一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七里香》,在台湾刮起一阵旋风,其销售成绩也十分惊人。
一九八二年,她出版了第一本散文集《成长的痕迹》,表现她另一种创作的形式,延续新诗温柔淡泊的风格。
席慕蓉的全名为穆伦,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
1943年公历10月15日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3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
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
1969年以萧瑞为笔名,在台湾《中央副刊》发表作品。
七月回台湾,任教新竹师专美术科。
其后数年间应邀参加多次省级及国际性之美展。
并以萧瑞、漠蓉、穆伦·席连勃等笔名投稿,作品多为散文。
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1977年10月在皇冠杂志上开设《诗的画,画的诗》专栏。
1981年,台湾大地出版社出版席慕蓉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还有著名的散文集《芊芊芳草》1989年九月前往父亲及先母的家乡,初见蒙古高原。
1987年一月诗集《时光九篇》由尔雅出版社出版。
1990年7月散文集《我的家乡在高原之上》由圆神出版社出版,同时亦出版编选之蒙古现代诗选《远处的星光》。
1997年散文集《生命的滋味》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1]席慕蓉十四岁起致力于绘画,曾任台湾新竹师范学院教授多年,至今仍视之为主要职业。
作为专业画家,席慕蓉曾在国内外个展多次,曾获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欧洲美协两项铜牌奖、金鼎奖最佳作词及中兴文艺奖章新诗奖等。
写诗只是作为累了一天之后的休息。
她写诗,为的是“纪念一段远去的岁月,纪念那个只曾在我心中存在过的小小世界”。
一个“真”字熔铸于诗中而又个性鲜明。
席慕蓉《长城谣》原文及赏析面对,不一定最难过。
孤独,不一定不快乐。
得到,不一定能长久。
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
不要因为寂寞而错爱,不要因为错爱而寂寞一生。
——席慕蓉《长城谣》席慕蓉尽管城上城下争战了一部历史尽管夺了焉支又还了焉支多少个隘口有多少次的悲欢啊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为什么唱你时总不能成声写你不能成篇而一提起你便有烈火焚起火中有你万里的躯体有你千年的面容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敕勒川阴山下今宵月色应如水而黄河今夜仍然要从你身旁流过流进我不眠的梦中赏析长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见证;长城,就是一部中华民族争战的历史;长城,就是伟大中华民族历史的象征。
席慕蓉的《长城谣>》是一首咏物抒情诗。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唯一的,最能抒发自己情感的意象——长城,诗人通过采用联想、拟人、排比等手法,对长城形象进行勾勒,抒发了诗人对故国家园的浓郁的思念与热爱之情。
全诗采用民间歌谣的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真挚,意境悠远,体现了诗人深深的愁思。
诗人的思维很开阔,诗歌一开始,诗人便站在历史的角度,遥望长城,由长城联想开去,联想到长城的历史,民族争战的历史,由长城上的隘口联想到民族的悲欢,从而引发了诗人深厚的民族历史感。
继而,诗人对长城的形象进行了勾勒:“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芜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
“无情”、“蹲踞”、“冷眼”是对长城的刻画,诗人通过拟人的.手法,使长城人格化。
长城仿佛是历史的旁观者,然而长城的本身却是一部历史的演进史,有着曲折的经历。
长城,见证着历史的短暂与无情。
接着,诗人抒发了自己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凝聚于长城的炽烈如火的民族情感。
“躯体”、“面容”是对长城意象化的描写,使长城的形象更加鲜明凸显;“有你的云,你的树,你的风”采用了排比的手法,加强了诗人的感情表达:故乡的一草一木都在思念之中,这种思念日趋强烈。
在最后一节中,诗人对故乡,对长城进行了遐想:“敕勒川,阴山下/今宵夜色应如水”,勾勒了一副恬静明远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