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 格式:doc
- 大小:19.50 KB
- 文档页数:7
《检测⽣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质》说课稿《检测⽣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质》说课稿尊敬的评委⽼师:⼤家好!我是六号选⼿今天我说课的题⽬是《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实验。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设计、板书设计5个⽅⾯完成我的说课。
⼀、教材分析1.本框的地位和作⽤本节课是⼈教版⾼中⽣物必修1《分⼦与细胞》的第⼆章的第⼀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个重要实验,也是⾼中⽣物必修⼀的第⼀个实验。
新教材把实验安排在学习蛋⽩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的实验探究的能⼒,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个较⾼的起点。
2、学习⽬标及确⽴依据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年级学⽣的认知特点和⼼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标:﹙1﹚知识⽬标①尝试⽤化学试剂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致含量﹙2﹚能⼒⽬标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法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3﹚情感⽬标①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交流互动,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感需要。
②进⼀步激发学⽣探求⽣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检测⽣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质的原理和⽅法。
难点:实验所⽤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法多课堂容量⼤,⼀课时完成有困难⼆、学情分析我们的周围,糖尿病、⾼⾎压、肥胖患者逐渐增加,报纸、⽹络等媒体对患者饮⾷众说纷纭。
学⽣对这些话题本⾝就有很强的兴趣。
⽽且⾼⼀的学⽣在初三已经学习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对物质鉴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已有储备。
学⽣对实验⾮常感兴趣,但动⼿能⼒差异较⼤。
三、教法与学法(1)直观教学法:从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的实际出发,借助⼤头娃娃照⽚和⽼师的演⽰过程,直观、形象、⽣动的突破重难点,引导学⽣进⾏正确实验操作,创设形象⽣动的教学氛围。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选题是《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必修1课本第二章第1节内容。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发思和教学评价。
【教材分析】一、说教材根据课本《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是高中生物的第一个验证性实验。
在教学中如果按照教材所列的材料、仪器和试剂,全班同学按照统一的操作步骤机械地完成实验,那么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也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发展。
教材在设计上进行了改革,将这个实验由原来验证性实验转变成探究性实验,要求学生自选材料,实验方案也未具体给定,给学生留有很大的探究空间,这种设计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实验效果。
二、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我将教学目标设为三个目标(一)知识目标:①掌握实验原理和试剂的使用;②学会探究不同细胞中有机物的种类及含量(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探究能力及表达交流能力(三)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相互合作,严谨仔细,尊重事实,善于反思,敢于质疑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⑴有机物的检测原理、材料的选择和试剂的使用。
⑵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实验探究能力。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四、核心素养生命观念:通过学习探究生物组织有机物颜色变化来感受有机物的种类和含量变化。
理性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和构建数学模型,总结不同浓度和含量对有机物颜色的变化。
合作探究:通过提出问题、合作探究等方式来解决问题。
社会责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刚入学,学生活跃,对生物世界充满了探知欲望,求知欲强,对实验非常感兴趣。
同时,由于学生的分析、推理和动手能力的能力有限,对生物知识的储备不足,并且大多数没接触过生物探究实验,缺乏相应的探究精神和态度。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检测生物组织中得糖类、脂肪与蛋白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检测生物组织中得糖类、脂肪与蛋白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说课稿探究得开始检测生物组织中得糖类、脂肪与蛋白质说课稿一(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知识: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得糖类、脂肪与蛋白质。
2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得生物材料。
能力:培养学生得科学思维能力与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实事求就是、严谨认真得科学态度。
认同生命就是物质性这一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1(教材内容得地位、作用与意义本实验就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得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得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得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得差异,认同生物得物质性。
2(教材得编排特点、重点与难点教材在编排上先安排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分子有机物得感性认识,再来学习蛋白质等知识,利于学生接受。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得糖类、脂肪与蛋白质得原理与方法。
教学难点:1、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多,方法多,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2、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得染色。
(三)教学对象1(学生已有知识与经验生物组织中得有机物种类;必要得实验操作技能,如徒手切片与临时装片得制作、2(学生学习方法与技巧高二学生具备一定得实验操作技能,对高中生物得第一个检测实验充满兴趣,如果单纯上成一个验证性实验,学生得兴趣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得发展。
但同时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得内容、实验方法与过程还很陌生,所以也不适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实验设计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得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与技能上得到训练。
3(学生个性发展与群体提高本实验设计为按教师预定得方法,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与分析、交流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得分析能力与表达能力、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共同提高、3(1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得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对于检测蛋白质的进一步探究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实验为必修一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部分的实验。
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对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种类形成感性认知。
使学生了解在生物组织中存在的化合物的种类以及怎样用化学方法检测相关物质。
但是受限于高一学生的化学基础,教材中对于相关的化学方法检测的原理并未做出详尽的解释,从而使学生在后续的学习中可能产生疑惑。
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实证论探究双缩脲试剂检测蛋白质的原理(2)能力目标:①初步了解实验探究的方法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实验从实证的角度进一步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认同世界是物质的基本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探索生物本源的兴趣。
3、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双缩脲试剂检测不同的具酰胺键即肽键的物质(-CO-NH-)难点:由不同的实验结果,得出不同的结论,并总结形成规律。
二、学情分析高一学生通过初中学习已经具备了化学的基本知识,对物质鉴定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已有储备,可以进行简单的物质鉴定实验。
但是高一学生的有机化学知识相对薄弱,所以可通过本实验使学生形成对有机化学的最直观的认知。
三、教法与学法1、学法:任务驱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分享交流。
2、教法:组织者,引导者,注意生成性问题的再探究。
四、教学过程五、实验教学效果与评价1.实验现象明显。
双缩脲反应是一种颜色反应,反应速度快,时间短,现象明显。
2.操作简便。
仅需3支试管,5种药品,无需加热。
3.在学生学习了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后,本实验能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实验中对于检测蛋白质的实验进行完善和补充。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一、说教材本实验是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的一个实验,该实验是属于验证性实验,但根据高中课程标准里“倡导探究性学习”这一理念。
本节实验课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能力。
该实验安排在学习了组成细胞中的化合物的知识点之后,这不仅仅是对前面知识的巩固,而且让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细胞中的化合物含量都是一样的。
这里起到承上的作用。
教材把该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为接下来的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起到一个铺垫的作用。
本实验是学生通过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检测,从而掌握对实验材料的处理、实验试剂的配制和操作技能。
根据这点,我将设置如下教学目标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说出生物组织中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存在以及鉴定原理.2、能力目标运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和淀粉.掌握实验的操作技能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原理和方法2、难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原理和方法(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多,方法多,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难点突破口: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分享交流四、说学情学生在初中阶段已对淀粉的检测原理及方法有了初步认识,另外在学习第一章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中掌握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
这为该节实验课奠定了基础。
而学生对糖类、脂肪和蛋白质检测原理和方法的这一部分知识点是比较陌生,这让学生更加明确学习的目标.五、说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提前一天)(记忆特点描述)分组、布置课前作业、(写出检测生物组织中还原性糖、脂肪、蛋白质的原理)确定小组内检测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对象。
2、导入新课回顾组成细胞中化合物的种类;提出问题:今天吃了什么?这些食物中含量最多的是什么?(复习引入,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探究欲望)3、实验原理学生展示课前作业(多媒体展示),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性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方法(掌握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与课前准备向呼应,加强记忆)4、实验材料展示苹果、西瓜、牛奶、蛋清稀释液、已浸泡好的花生种子、肥猪肉、白饭(创新点)5、实验过程每个小组讨论完成下表让小组长领取实验材料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小组内进行交流,得出结论。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各位领导老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第二章的探究性实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五个方面说一说我对教材的理解和教学构想。
一、教材分析1、课标要求: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新课标对这个实验的要求,它的类型是属于一级水平的探究实验,也就是要求学生对研究对象进行操作,从而检测对象有什么,同时接受实验技能的训练。
2、教材地位和作用:从教材地位和作用看,本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3、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2﹚能力目标①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②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3﹚情感目标①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交流互动,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感需要。
②进一步激发学生探求生命科学奥秘的兴趣。
4.教学重点、难点:在这个实验中,实验所用材料试剂种类多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全部的内容有些困难。
这对学生的统筹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学情分析:从学生的角度来说,学生是第一次接触高中生物实验,对实验的内容和高中生物学知识都非常感兴趣,而且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化学实验技能,对试剂的配制和实验整个操作都能够很好的完成,但动手能力差异较大,所以更需要小组成员的互相配合,来共同完成任务。
三、教法与学法:通过对学情的分析,我们再联系高中新课程标准对课程的实施,教与学的方式的改变尤其重要。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所以我的教学思路是从两个方面来展开:一个是学习方式的改变,首先是以任务驱动为原则,精心设计问题和活动给予学生,促使他们思维技能向高级方向发展。
实验教学设计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组别:生科三班十组组员:韩国良、林心恬、温淑娟、沙黑玛章节: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1第2章目录一、教材分析 (1)二、学情分析 (1)三、学习目标 (1)1. 知识目标 (1)2. 能力目标 (2)3. 情感价值观目标 (2)四、学习重、难点 (2)五、教法、学法 (2)六、教学准备 (2)七、教学流程 (2)八、课时安排 (4)九、教学过程 (4)1.实验目标 (4)2. 实验原理 (4)3. 材料器具 (4)4. 方法步骤 (5)5. 实验结果和分析 (7)6. 注意事项 (8)十、创新实验 (8)十一、参考文献 (12)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一、教材分析这节课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 1《分子与细胞》第 2 章第 1 节的一个实验。
此实验在过渡教材中是一个验证性实验,而在课标教材中是一个重在培养学生探究意识的探究性实验,这是教材中第一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初步探究的实验,所以上好该实验不仅对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有重要作用,而且可以使学生体会探究思想,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课标教材把此实验安排在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等知识内容之前,目的在于一方面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另一方面,由于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本实验是一个面向全体学生的探究实验,力求使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都有所收获、有所提高。
二、学情分析高中生的思维水平、学习能力已经发展到较高阶段,乐于并有能力进行自主探究性的学习,实验的内容与日常饮食有关,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学生极易产生学习兴趣,设置不同层次的探究,以适应不同智力水平、性格、兴趣、思维方式学生的需要。
但材料试剂多,规范操作细节多,合作学习显得尤为重要。
三、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说明特定的化学试剂能够使生物组织中相应的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简述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主要是根据所选实验材料设计实验并做出预期实验结果。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阳城一中王丽兵一、说教材(一)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还原糖、脂肪和蛋白质》是高中生物新课标人教版必修1第2章第一节的内容,同时这也是高中阶段的第一次实验课程.按教材的编排本节是在学习了《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后,学习蛋白质、糖类和脂质等知识内容之前进行的验证性检测实验,其为接下来学习各类有机物奠定感性认识基础。
另一方面,实验内容的设置上注重学生对材料的选择,对检测结果的预期和实验方案的设计,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的能力,为以后各章节的探究性实验的顺利开展搭建了一个较高的起点。
(二)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并结合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①尝试利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②推断组织液中有机物的种类和大致含量.2。
能力目标①初步掌握评价和报告实验结果的能力。
②学习实验探究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充分发挥团队合作,交流互动,获得成功体验的情感需要.②认识生物科学的价值,培养严谨认真、合作学习、敢于质疑善于反思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难点:实验所用材料、试剂种类和使用方法多,课堂容量大(四)难点突破1。
引导学生在实验中分工合作.在“还原糖的鉴定”实验中,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制备生物组织样液时,另一个学生可以用酒精灯将水煮开,以便缩短实验的等待时间。
在“脂肪的鉴定”实验中,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调试显微镜。
另外,在完成前两个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则可以进行后一个实验的操作。
2。
实验操作:改切片法为压片法代替制作花生子叶临时装片。
制作花生子叶临时切片要用到切片法,这是实验中学生最难掌握的部分,往往花费了大量时间,实验还不一定成功。
二、说教法学法(一)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活跃,对生物世界充满了探知欲望,求知欲强,对实验非常感兴趣。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
类、脂肪和蛋白质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实验课说课稿检测
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实验说课稿
探究的开始
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说课稿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1 尝试用化学试剂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2 根据实验现象准确推断待测样液来自的生物材料。
能力: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实验操作技能。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认同生命是物质性这一科学世界观。
(二)教学内容
1(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本实验是高中生物必修模块1《分子与细胞》第2章第1节的一个实验,通过对有机物的检测,小组间比较检测结果,了解同种生物组织中各种有机物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生物组织间有机物含量的差异,认同生物的物质性。
2(教材的编排特点、重点和难点
教材在编排上先安排学生实验,增强学生对大分子有机物的感性认识,再来学习蛋白质等知识,利于学生接受。
教学重点: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学难点:1、实验所用材料多,试剂多,方法多,应合理有序地组织教学。
2、显微镜下观察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的染色。
(三)教学对象
1(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
生物组织中的有机物种类;必要的实验操作技能,如徒手切片和临时装片的制作。
2(学生学习方法和技巧
高二学生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高中生物的第一个检测实验充满兴趣,如果单纯上成一个验证性实验,学生的兴趣会大打折扣,而且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但同时学生对高中生物课程的内容、实验方法和过程还很陌生,所以也不适合完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本实验设计力求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在能引起学生探究兴趣的同时使学生在实验方法和技能上得到训练。
3(学生个性发展和群体提高
本实验设计为按教师预定的方法,学生分组探究实验,通过实验,观察、比较实验现象和分析、交流实验结果,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关注学生差异,以达到共同提高。
3(1指导学生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3(2指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培养学生尊重事实,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3(3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敢于置疑,讲出自己的观点,指导学生规范表达,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四)教学策略
1(教学设计思路
实验室制备四种生物组织的提取液作为待测样液,学生在未知情况下任选其中一种检测其中有机物的种类,尝试比较各种有机物的含量,并据此推测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此时告知生物材料有马铃薯、豆浆、猪肝和梨)。
之后分组介绍实验现象及结果。
1(1学生分组检测不同的待测样液,共享实验结果,提高课堂效率。
1(2每个学生都练习使用了四种试剂,选择的待测样液不同,实验现象和结果就各不相同,通过比较、分析,推断待测样液取自哪知生物材料,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较之于每组学生用一种试剂检测不同生物材料,学生更感兴趣,而且也更符合以生物为研究主体的学科特点。
1(3各组展示实验结果,全班同学对比不同生物材料在同一试剂处理后的异同,扩大视野,增长知识。
1(4各组同学报告实验中与自己预测不同,或与大家的实验不同的现象,共同找出原因,让学生学会反思。
2(教学方法
分组探究实验,合作学习。
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
利用数码显微镜拍下花生子叶细胞内的脂肪照片,以突破显微镜下
观察这一难点。
4(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学手段
目标达成
导入
创设问题情景:今天你吃了什么,
提问
提出问题,引起思考,激发探究欲望
实验原理
学习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的原理和方法。
教师示范及多媒体课件演示
掌握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现象
实验过程
1(每组同学任取A、B、C、D四种待测样液中的一种,等量置于5支洁净试管并编号1、2、3、4、5号。
依次加入蒸馏水、斐林试剂、苏丹III染液、双缩脲试剂、碘液。
2(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
本组所选的待测样液编号为液
试管编号
1号
2号
3号
4号
5号
加入试剂
蒸馏水
斐林试剂
苏丹III染液
双缩脲试剂
碘液
实验现象
待测样液所含有机物
推测待测样液来自何种生物材料
学生实验并记录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推测
告诉学生实验室准备的4种待测材料是:马铃薯、豆浆、猪肝和梨的组织样液,请同学们判断自己所选的是哪一种,为什么,
学生讨论、分析,做出判断
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分析能力
交流、展示实验结果
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向全班同学介绍本组的实验现象及推测结果。
小组汇报,交流
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
学习检测脂肪的第二种方法
练习花生子叶的徒手切片,染色、制片后观察
显微镜观察
提高显微镜使用技能
讨论
今天检测的生物材料中有机物的种类、含量一样吗,
对你选择食物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
联系实际生活,学以致用
(五)教学评价
本实验依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教学,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探究,课堂容量大,但教学秩序井然,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学有所获。
二(教学反思
1(把握探究尺度,保证探究活动顺利进行。
根据学生实际,由于还不具备设计实验所需的“对照原则”,“单因
子变量原则”等知识,所以没有安排学生完全自主探究,而是教师指导下的探究,打好基础,利于将来探究活动的逐步深入。
2(正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养成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学生提出的问题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所选的待测样液加碘液后变蓝,说明其中有淀粉,应该是马铃薯;但加入斐林试剂有砖红色沉淀出现,那就应该是梨,到底是什么呢,(马铃薯中的淀粉分解出还原糖)。
又如肝脏研磨液在加入双缩脲试剂后出现的紫色和示范的紫色不同,为什么,(肝脏研磨液的原色影响)。
还有肝脏研磨液中应该有脂肪,为什么加苏丹III染液后,看不到显色,(从液面漂浮的一层可观察到)。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学生自己解决的。
学生不提的问题教师提:有同学的待测样液加入斐林试剂后加热变黑了,为什么,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成分相似但作用不同,为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给学生更大的思考空间,鼓励学生课后寻找答案,使课内探究延伸到课外。
不应回避的问题:有些同学不敢记录真是的实验现象,总是想改成“标准答案”,我告诉学生实验现象只有真假之分,没有对错之分,合理地分析结果是实验的重要环节,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些在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如果让它在课堂上一闪而过就很可惜,抓住这些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思维碰撞,产生火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科学探究的乐趣。
3(体验探究过程,共享实验结果
这次实验,每位同学都学习使用了四种试剂,两种检测脂肪的方法。
由于不指定实验材料,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对材料进行筛选,尝试设计实验,这就为学生的选择提供了较大的空间,突出了对学生实验探究能力的培养,强调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并通过小组汇报共享实验结果,更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
4(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
教师演示斐林试剂和双缩脲试剂的正确使用方法,辅以多媒体课件演示实验原理及颜色反应现象,利用数码显微镜拍下花生子叶细胞内脂肪被染色的照片,帮助学生辨认显微镜下的图像,突破了指导学生显微镜下观察这一教学难点,取得较好效果。
5(个性化评价学生,关注学生的发展
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发言、置疑都及时肯定和评价,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
在肯定的同时适当补充修正,使学生学会用生物学的科学名词准确表达。
(本文所述是我在探究教学中的初步尝试,不妥之处,敬请评委老师指正。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