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
- 格式:doc
- 大小:47.50 KB
- 文档页数:8
钢铁产业60年发展历程1、1947-1957建国初期,在废墟上建立的新中国钢铁产业当时的钢铁工人在物资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凭借着能够吃苦耐劳的品质,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力的推动了钢铁产业尽快的恢复生产。
鞍钢,本钢,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等的高炉很快的恢复投产。
1950年抗美援朝爆发后,钢铁工人更是发扬与高炉共存亡的精神,大力恢复和发展钢铁的生产,以支持抗美援朝战争。
从1949年到1952年,国民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做好了前期准备。
2、一五计划时期针对钢铁工业在重工业,以及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国家制定了“以钢为纲”的工业发展指导方向。
鞍钢的扩建,包钢,武钢的建设标志着新中国钢铁产业的新纪元。
在一五初期,几大钢铁企业逐步由恢复开始发展起来。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提出中央和地方均要积极发展钢铁企业,沿海和内地均要发展钢铁企业,不仅要有大型钢厂,还要建立中小型钢厂的指示,从而形成了钢铁部门大中小并举的一贯方针。
确立了除鞍钢,武钢,包钢外还要在山西太原,四川重庆,湖南湘潭,安徽马鞍山,北京石景山创办中型钢铁企业,在河北邯郸,河南安阳,山东济南,江苏南京,新疆乌鲁木齐,贵州贵阳,安徽合肥等十八个省市创办小型钢铁企业的产业布局。
钢铁产业逐步建设发展形成了“三大”、“五中”、“十八小”的格局。
这一系列技术上规模建设上的重大突破和进展为一五计划计划中所定的钢产量的顺利实现奠定了基础,给新中国的钢铁产业发展建立了很大的信心。
一五计划规定1957年钢铁工业产值为33.1亿元,实际达到46.5亿元,平均每年增长29.8%。
钢铁产量1957年生铁594万吨,钢535万吨,钢材436万吨,平均增长率分别达到25.2%,31.7%和31%。
钢材品种1952年全国能冶炼的钢种170个左右,到1957年增加到352个,1952年可生产的钢材品种300多个,到1957年增加到4000多个。
中国钢铁的发展史从建国初期,国家以重点发展重工业以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时起,钢铁工业即被作为重工业的代表而得到了中央政府的高度的重视,从而有了从几乎是空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钢铁产业的可能。
从一五计划时起,国家就不断地从农业和其他产业上为钢铁产业的发展筹集了大量的资金,并不惜花很大的代价用于技术的开发和创新。
同时,钢铁工业作为中国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产业之一,与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步伐息息相关。
经过近六十年的发展,中国钢铁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逐步步入了成熟的发展阶段。
--1949年,中国钢铁产量只有15.8万吨,居世界第26位,不到当时世界钢铁年总产量1.6亿吨的0.1%。
--1957年突破500万吨,达到535万吨。
1965年达到1223万吨,1975年升到2390万吨。
--到1978年,中国钢产量达到3178万吨,居世界第五位,占当年世界钢铁产量的4.42%。
1989年升至6159万吨,这是中国钢产量首次突破6000万吨。
中国钢铁发展史--20世纪90年代以来,钢产量从1990年的6635万吨,到1996年首次突破1亿吨,达到10124万吨,跃居世界首位,从此,一直保持着世界钢产量第一位。
接着2003年突破2亿吨,2005年突破3亿吨,2006年突破4亿吨,2008年突破5亿吨。
--中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如果从清末建立现代钢铁企业开始,用了一百多年时间,如果从建国后算起,也用了47年。
从1亿吨到2亿吨,用了7年时间;从2亿吨到3亿吨,只用了2年时间;而从3亿吨到4亿吨,则只用了1年的时间。
之后,中国钢铁产能严重过剩,发展速度开始降了下来,所以,从4亿吨到5亿吨,又用了2年的时间。
2013年我国钢材总产量为10.67亿吨,钢材消费总量为10.62亿吨(含出口),GDP总产值为56.88万亿元,每亿元GDP产值耗钢材量为0.1867万吨。
依据国统局数据。
据中商产业研究院数据库(AskCIData)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钢材产量112557.43万吨,与2013年同期相比增长5.4%。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中国钢铁工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历程辉煌而漫长。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我国开始建立第一座钢铁厂,逐步建立了现代化的钢铁工业体系。
在国家改革开放政策的推动下,中国的钢铁产量和质量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逐步走向国际化。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的钢铁产量一直位居世界首位。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需求量也在不断增长。
为了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的钢铁工业始终保持着高速发展的态势,不断提高产能和技术水平,逐步实现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跨越。
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不仅给国家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财富,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随着钢铁行业不断发展壮大,相关产业链也得到了促进和完善,进一步拉动了国民经济的发展。
钢铁工业对于国家的基础建设、工程建设和军事建设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国家的整体实力与国际地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加剧和国内环境治理的严格化,中国的钢铁工业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国际市场的价格波动、贸易保护主义等因素影响着中国钢铁产品的出口;过剩产能、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限制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
未来,中国的钢铁工业将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迈进。
随着产业升级、技术创新和绿色发展的不断推进,中国的钢铁工业将越来越注重品质、效益和环保。
中国将加强国际合作,促进行业规范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提高国际竞争力。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辉煌,未来趋势乐观。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中国的钢铁工业必将迎来更加光明的未来,为国家经济的提升和民族复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2000字】第二篇示例:中国钢铁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基础产业之一,经过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本文将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发展历程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上世纪30年代,我国开始建立钢铁工业,但规模较小,生产技术相对落后。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自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始终是国家发展的重中之重。
作为经济建设的基础,工业发展一直被视为关键。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无法满足国家的需要。
为了追赶世界先进水平,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发展方针和政策,不断加强工业建设,使得我国工业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实现了迅猛的进步。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国的工业特别是重工业发展还非常落后,需要从美国、苏联等国家引进技术和设备。
当时的中国政府利用从苏联引进的技术和设备,加强了电力、机器制造、钢铁、煤炭、化肥等产业的发展。
1957年,我国实现了钢铁产量突破1000万吨的历史性突破,从而成为当时世界上仅次于苏联、美国、英国的第四大钢产国。
19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初期,中国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荡时期,国家的工业建设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中国政府一直保持着对经济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支持。
1978年,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我国的工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在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进一步加强工业的发展。
在21世纪初的时候,中国的工业已经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制造业中心之一,汽车、电子、机械、化工等产业都在快速成长。
尤其在信息技术领域,中国的企业和产业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成为了全球智能手机、电视、电脑等产品的主要生产国。
除了制造业之外,中国的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也都得到了巨大发展。
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不断加速,中国的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已经形成了完善的网络。
此外,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并成为了全球最大的清洁能源投资国。
总的来说,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几十年间取得了巨大的工业成就。
虽然仍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但中国正以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实力,在经济建设的道路上迈入了更加自信和坚定的步伐。
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初。
起初,中国的钢铁产能非常有限,大部分钢铁产品还需要依赖进口。
然而,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开始注重发展钢铁工业。
1950年代,中国政府着重发展重工业,并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促进钢铁产能的增长。
这一阶段,中国建立了一些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和宝钢,开始实现自给自足。
虽然产能增长较慢,但中国逐渐摆脱了对进口的依赖,实现了国内需求的基本满足。
到了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中国的钢铁工业迎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阶段。
中国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如引进国外技术和设备,加大投资力度,推动钢铁业的发展。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迅速增加,并且实现了从简单冶炼钢材到生产高品质特种钢材的转变。
随着1990年代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钢铁行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且具备了自主创新能力。
中国大力发展高炉冶炼和电炉冶炼,同时加强了环境保护的措施。
中国的钢铁产品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能够满足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21世纪初,中国的钢铁行业经历了一次调整和转型。
由于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和国内过剩产能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降低产能过剩,提高行业的竞争力。
这些措施包括淘汰落后产能,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提高技术水平等。
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政府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通过降低过剩产能、推动绿色发展和提高产品质量来提升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同时,中国的钢铁企业也积极进行创新,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总的来说,中国钢铁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起步阶段到快速增长再到调整转型的过程。
目前,中国的钢铁工业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行业之一,并且在全球市场上占有重要地位。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当时,中国的钢铁产量非常低,主要依靠进口。
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建设自己的钢铁工业,但由于战争和政治动荡的影响,这些计划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钢铁工业。
在1950年代,中国建立了一系列大型钢铁企业,如鞍钢、本钢、武钢等。
这些企业采用苏联模式,以大规模集中生产为主,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为目标。
在196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迅速增长,但由于计划经济的限制和管理不善,钢铁企业的效率和质量都存在问题。
1978年,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钢铁工业也开始进行改革。
在1980年代,中国的钢铁企业开始引进外资和技术,同时也开始实行市场化改革。
这些改革使得钢铁企业的效率和质量得到了提高。
在199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开始快速增长。
中国政府也开始实行去产能政策,关闭一些落后的钢铁企业。
在2000年代,中国的钢铁产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然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环保意识的提高,中国的钢铁工业也面
临着一些挑战。
一方面,中国的钢铁产能过剩,导致市场竞争激烈,企业利润下降。
另一方面,钢铁工业对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中国政府开始实行更加严格的环保政策,要求钢铁企业减少污染排放。
总的来说,中国的钢铁工业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集中到市场化的发展历程。
虽然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中国的钢铁工业仍然是全球最重要的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世界经济的稳定都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的钢铁工业发展历程一、前言中国的钢铁工业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国防建设起到了关键作用。
本文将详细探讨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包括其起步阶段、发展阶段以及近年来的变化和挑战。
二、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2.1 创建钢铁工业基地1949年建国后,中国国内的钢铁产能十分有限。
为了满足国内需求和建设国家经济,中国政府开始筹建钢铁工业基地。
其中最著名的是沙钢和鞍钢两大钢铁企业。
这些工业基地的建立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阶段。
2.2 依靠苏联援助起初,中国的钢铁工业并不发达,面临技术和设备不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中国向苏联寻求援助,并签订了《中苏友好互助条约》,获得了苏联提供的大量技术和设备支持。
这使得中国的钢铁工业得以快速发展。
2.3 五年计划和大跃进在苏联援助的帮助下,中国实施了一系列钢铁行业的五年计划,并在1958年开始实施了大跃进政策。
大跃进政策推动了钢铁产量的进一步增长,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过度集中和农村工业化等,最终导致了一系列的灾难和经济问题。
三、发展阶段(1978年-2010年)3.1 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经济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
中国开始实行市场经济制度,并鼓励外资进入钢铁行业。
这一政策措施为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3.2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了提升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竞争力,中国政府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了“技术创新、科技兴国”的口号,并加大科研力度,提升了自主创新能力。
这促进了中国钢铁工业的快速发展。
3.3 建立现代化钢铁企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钢铁需求量也大幅增加。
为了满足市场需求,中国钢铁企业开始大规模建设现代化的钢铁工厂。
这些企业引进了先进的生产设备和管理经验,提高了生产效率和钢铁品质。
3.4 全球领先地位的确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中国的钢铁产量超过了世界其他国家,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历了从落后到逐步赶超的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工业发展的主要历程和成就。
1950年代:重工业起步时期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个十年是工业建设的起步时期,主要依靠苏联的援助。
在这个阶段,我国实行了大规模的重工业化计划,发展了一批重化工基地,如沈阳、哈尔滨、乌鲁木齐等。
1952年,首个五年计划实施,其中工业发展占有重要地位。
工业的总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从1952年的33%上升到1957年的57.9%。
1960年代:初步实现工业自主化1960年代是我国工业快速增长的阶段,开始实现工业自主化。
在国际形势复杂的情况下,中国决定独立自主地进行工业化建设,从苏联和其他国家引进技术资料,自行开发和设计。
1964年中国第二个五年计划实施后,工业化发展速度更快。
钢铁、石油、化肥、煤炭、机械、电子等重点工业实现了初步发展。
1970年代:继续扩大工业规模1970年代,我国继续扩大工业规模,实现了“大跃进”式的工业增长,特别是在重点工业和高新技术领域实现了重大突破。
在这个时期,我国也加强了技术自主创新和工业化道路的研究,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80年代:改革开放带来新机遇1980年代是改革开放的起步时期,我国经济和工业发展开始迈入新阶段。
在这个时期,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并积极利用国外资本和市场资源,加速了工业化进程。
1985年第七个五年计划提出“标志性目标”,即到世纪之交实现40%-45%的工业产值占GDP的比重。
工业化建设的速度和规模都进一步扩大。
1990年代:高技术的重大突破1990年代是我国高技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
1995年,我国成功发射了首颗自主研制的卫星,1997年开始建设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同年,中国开展了载人航天工程,并于2003年成功进行了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此外,我国在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等领域也取得了重大突破。
2000年代:工业化向服务业转型2000年代是我国工业化向服务业转型的时期。
新中国成立以来工业发展历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建国初期,中国的工业处于极度贫困和落后状态。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优先发展工业进行了探索和实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主要任务是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重点发展重工业。
在此阶段内,中国实行了“三线建设”计划,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基础设施。
1957年全面规划调整时,中国工业产值已经达到247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3倍。
第二阶段(1958-1966年):这一时期被称为“大跃进”,强调快速发展,实施了一些过于激进的政策,导致中国经济遭受了一些严重的问题。
然而,工业产值增长率仍然很高,即使在若干个重要行业中,例如钢铁和煤炭,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第三阶段(1966-1977年):这一时期被称为“文化大革命”,国家对工业发展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不过,国家仍然在工业化道路上取得了一定进步,如钢铁工业、轻工业和冶金工业等。
第四阶段(1978年至今):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工业发展经历了极速发展和高速增长。
在这段时间里,中国率先实施了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并引进海外投资和技术。
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工业国家之一,包括汽车、能源、基础设施和通讯等领域。
总的来说,在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工业发展历程中,中国走过了一条艰辛曲折的道路,但是在衷心服务于人民群众、创新、改革和开放等方面,中国也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说明1. 引言1.1 概述中国钢铁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钢铁产业经历了起步阶段、改革开放后的发展以及过去十年的变化。
本文将对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与现状进行概括说明,并探讨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1.2 文章结构本文分为五个部分来论述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及现状。
引言部分主要是对整篇文章进行介绍和概括。
第二部分将详细阐述中国钢铁产业从起步阶段到改革开放时期再到过去十年所经历的变化及重要事件。
第三部分将着重描述当前中国钢铁产业的现状,包括产能规模与排名、技术水平与产品质量提升以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措施。
第四部分将讨论影响中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因素,包括国内需求和经济形势、国际市场竞争态势与贸易摩擦问题以及政府政策引导及相关法规法律影响。
最后,第五部分将总结发展历程与现状分析结果,并对未来钢铁产业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建议。
1.3 目的本文旨在全面概述中国钢铁产业的发展历程以及当前的现状,并剖析影响其发展的因素。
通过对过去几十年来中国钢铁产业的变化和成就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期为相关利益方、政府决策者及产业从业者提供有益的信息和参考。
同时,本文也希望能够加深公众对中国钢铁产业重要性和发展挑战的认识,促进人们对于该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所需支持和关注。
2. 中国钢铁产业发展历程:2.1 起步阶段:中国钢铁产业的起步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初。
在建国初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驱动了钢铁工业的发展。
1953年,首个我国自主设计的高炉——鞍钢高炉投入使用,标志着中国钢铁工业的起步阶段开始。
此后,随着国家建设事业的推进,我国的钢铁产量逐渐增长。
1960年代,中国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改革和重组,以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尽管在这一时期过程中还遇到了困难和挑战,但整个行业仍然保持了相对稳定的发展。
2.2 改革开放后的发展:改革开放政策实施后的1978年以来,中国钢铁产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起初,中国的钢铁行业处于相对薄弱的状态,生产能力有限,无法满足国内的需求。
为了推进钢铁行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决定实施“大跃进”政策。
在1958年至1961年期间,政府大力推动全国规模的钢铁生产,通过建设大型钢铁厂和冶金设施来提高产能。
然而,由于计划安排不合理和管理不善,导致钢铁生产质量低下、效益不佳,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经济损失。
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政府开始进行
钢铁行业的改革。
重点是引入市场机制和鼓励外商投资,以促进钢铁企业的技术更新和管理改善。
这一改革政策大大提高了钢铁行业的效益和竞争力。
1990年代以后,中国钢铁行业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随着国内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钢铁需求飞速增加。
为了满足需求,中国政府鼓励企业扩大产能,增加投资,并引入先进技术和设备。
这些举措使中国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并且取得了巨大的产能、技术和质量的提升。
然而,随着全球钢铁产能过剩问题的加剧,以及国内经济增速放缓和环保压力的增加,中国钢铁行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去产能政策,关闭落后和高耗能的钢铁企业,并通过提升技术水平和改善产品结构来提高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目前,中国钢铁行业正努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推动行业向高端、精品化发展。
同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动绿色钢铁产业链的建设。
这些努力将有助于推动中国钢铁行业朝着更加可持续、高效和环保的方向发展。
建国六十年:辉煌的工业化历程P o s t B y:2009-8-2320:50:00穷乡亲二十世纪世界上发生的巨大变化之一是社会主义中国的崛起。
中国崛起的主要标志是独立自主的工业化的实现。
新中国在大约三十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贫弱的农业国而迅速发展成为一个能够同世界霸权主义国家抗衡的工业国,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界格局,从而为当代中国的振兴赢得了机迂。
随着历史的延展,越来越显示出毛泽东时代的决定性意义。
中国工业化是怎样实现的?它经历了怎样一个艰巨豪迈的历程?这是当代中国人不能不了解的事惰。
实现工业化向来是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的明确的奋斗目标。
在建国初完成了国民经济恢复任务之后,毛泽东和党中央就及时地把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提到中心日程,着手部署和规划国家工业化建设的蓝图。
这主要体现在1952年“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1953年国家建设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基本内容是: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简称“一化三改”。
)其主体就是迅速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1、第一个五年计划全面胜利实现从当时的惰况出发,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8)制定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尤其是重工业:冶金、燃料、动力、机器制造、化学工业等。
计划五年内国家投资总额766.4亿元(折合黄金7亿多两),其中58.2%用于工业基本建设,新建一批规模巨大、技术先进的新工业部门,并要用现代先进技术扩大和改造原有的工业部门。
一方面要合理地利用和改建东北、上海和其他沿海地区城市已有的工业基础,另一方面要开始在内地建设一批新的工业基地,以求大大提高我国工业生产的能力,并逐步改善不合理的生产力布局。
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注意统筹兼顾、平衡协调发展,相应地发展农业、交通运输业、轻工业、邮电业和商业以及文化教育事业等。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工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变革和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以下是我国工业发展历程与成就的重要里程碑。
1949年-1960年代:新中国刚刚成立,当时的工业基础非常薄弱,但是在毛泽东主席的领导下,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国家工业开始繁荣起来。
这个时期,我国采用了前苏联的模式,采用计划经济体制,重点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
在这个时期,我国建成了蓝色公社、大庆油田等标志性工程。
1970年代-1980年代:这个时期,我国在经历“文化大革命”的同时,工业也发生了巨大变化。
1978年,邓小平启动了改革开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市场经济时代。
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淘汰低效、质量差的企业,引进了大量的国外先进技术。
同时,政府逐渐减少干预,允许企业自主经营,实行“市场导向”。
在这个时期,我国的模式从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工业化发展进入快速发展时期。
1990年代至今: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惊人,特别是工业化进一步加速。
在这个时期,我国逐渐成为全球工业生产的重要基地之一。
这个时期,我国制造业、能源、交通、信息技术等领域都经历了巨大发展。
其中工业化发展的最大亮点是,我国在1995年成为了世界上第一大钢铁生产国,1998年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费国。
从2009年开始,我国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
总的来说,我国工业化发展的步伐持续加快。
而工业化带动了现代化的进程,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经济转型期间,我国的工业化进程也经历了一些挑战。
但随着政府政策和市场步伐的加速,我国逐渐适应并克服了这些挑战,取得了巨大成功,并成为全球工业化发展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60年来建设所取得的成就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所以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就,综合国力大大增强。
历史: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在交通运输方面成就很大:新建宝成、鹰厦等铁路共30多条,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使南北铁路贯通,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3万多公里。
康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鞍山无缝钢管厂等一大批工业企业建成。
1957-1966年间的主要成就:建设大中型项目500多个。
武汉、包头两大钢铁基地建成,大庆油田、大港油田被发现并开采。
新安江水库、上海港、兰新铁路建成。
1966-1976年主要成就:成昆铁路、湘黔铁路、湖北第二汽车制造厂、南京长江大桥、胜利油田建成。
改革开放以来的主要成就:大秦铁路、安太堡露天煤矿、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上海宝山钢铁公司、大亚湾核电站等大型工程建成。
地理:结合地图掌握不同建设时期修建的铁路、公路的主要路线名称、起点及终点,经过哪些重要城市和省份。
掌握主要大桥、港口、水库、水电站、油田等重大工程所在省份、位置及附近有哪些大城市和它们的特点。
政治: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认识:不同时期的建设成就都是在前一阶段生产的基础上取得新的突破和进展。
虽然我国经济建设曾走了不少弯路,但从总体上看,成就和进步始终是主要的。
哲学:用矛盾的观点全面看待新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也要看到同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差距,成绩是主流,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也要看到次要矛盾,即失误和错误方面。
新中国的建设成就证明: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走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也证明了党的路线、方针的正确性。
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唯一标准的哲学道理。
风雨七十年:中国钢铁发展史回顾2021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宝武由上年的111位跃升至72位,首次进入全球百强之列。
去年十二月,宝武董事长陈德荣在纪念中国宝武130年主题活动中几欲哽咽,宝武2020年钢产量突破1亿吨,终于在规模上超越多年来的榜首安赛乐米塔尔,问鼎全球钢企第一。
要知道,1949年中国年钢产量只有16万吨,在全球占比只不过0.2%,到了2009年,中国年钢产量达到5亿吨,全球占比38%,年产量全球跃居第一。
中国钢铁行业从一穷二白到产量世界第一用了60年。
这60年如何筚路蓝缕,如何艰辛但从未放弃,相信中国钢铁产业人能写个500万字。
到了2019年,中国粗钢产量为13.4亿吨,全球占比达到了53%。
举个例子来说,2019年,中国海军下饺子,24万吨34艘军舰服役,新增的海军舰艇比中等国家整个国家的舰队还多,这后面都是强大的钢铁工业产能支持。
从历史到当下钢铁造就的人类文明铁是支撑现代社会的骨架,可以说,没有铁就没有现代文明。
人类的历史,也是一部金属使用发展史。
为什么要使用金属呢?因为人类一开始使用自然界天然的树木,骨头建造房屋,兵器,这些都太脆弱了。
只有金属能够保存长久,并且坚固耐用。
人类一开始使用的金属是青铜,也就是铜锡合金,青铜强度高熔点低,耐磨且化学性质稳定,熔点800度,意味着人类在技术不发达的时候,用稍高的温度就可以冶炼青铜。
四千年前,是人类的青铜时代,用青铜制作了大量的刀斧,酒杯,大鼎。
中国出土的司母戊鼎重1000公斤以上,反映了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到了公元前1500年,人类进入了铁器时代,因为铁相比青铜有很多优点,首先就是铁比青铜坚硬的多,做刀斧兵器更锋利,延展性好,能够铸造成各种形状。
而且炼铁的原料远比铜矿丰富,全世界零零星星到处都有铁矿。
铁相对于铜来说,冶炼更困难,铁的熔点是1500度,比铜的800度高很多,直到发明了风箱,才让炉灶温度达到冶炼铁的温度,因此铁器时代在青铜器时代之后。
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中国钢铁工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从20世纪初期开始逐步壮大,并在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迅速崛起。
以下是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及未来趋势的一些关键阶段:发展历程:1.20世纪初期至1950年代:•钢铁工业起步较早,但规模较小,主要集中在东北地区。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工业基础逐渐恢复和建设。
2.1950年代至1978年改革开放前:•钢铁工业基本上由国有企业主导,以大型钢铁企业为主。
•钢铁产量逐步增加,但整体水平相对较低。
3.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钢铁工业开始实施改革开放政策,引入市场机制,推动企业管理体制改革。
•钢铁产量大幅增长,建设了一大批现代化的钢铁生产基地。
•钢铁质量和技术水平逐步提高。
4.21世纪初至今:•2000年代以后,中国钢铁产量进一步飙升,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国。
•钢铁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提高能效和环保水平。
•钢铁出口量大幅增加,但也面临国际贸易摩擦和过剩产能问题。
未来趋势:1.绿色、智能和数字化转型:•钢铁行业将加速实施绿色生产、智能制造和数字化管理,提高能源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2.结构调整和去产能:•通过淘汰过剩产能、优化企业结构,推动钢铁行业向高端产品和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3.创新驱动:•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推动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4.资源安全保障:•加强对原材料的掌控,寻求替代资源,确保资源供应的可持续性。
5.国际市场拓展:•钢铁行业将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推动"走出去"战略,寻求更广泛的国际合作。
6.加强环境保护:•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推动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
7.产业协同发展:•推动钢铁与其他行业的产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链协同效应。
总体而言,未来中国钢铁工业将在高质量发展、绿色转型、技术创新等方面迎来更大的挑战和机遇。
政府和企业需要共同努力,实施更为可持续的发展战略,促使钢铁工业在全球产业链中更好地发挥作用。
20 年 月 日A4打印 / 可编辑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温馨提示:检测题库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
考点5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60分钟,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 现代西方学者用三个“G”来概括新航路开辟的动机,即上帝(God)、荣誉(Glory)和黄金(Gold)。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对黄金的狂热追逐②向海外传播基督教③开发土地资源④弘扬骑士精神或因功封爵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解析】选C。
①体现了黄金(Gold);②体现了上帝(God);④体现了荣誉(Glory),③不包括在三个“G”之内。
2.2009年10月,中国货轮“德新海”号在印度洋塞舌尔群岛遭遇索马里海盗袭击有人研究发现这一地区在15世纪末也曾出现过一个著名的“海盗”,他是()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解析】选B。
15世纪末到达这一地区的是达·伽马。
迪亚士只到达好望角;哥伦布到达的是美洲,麦哲伦是16世纪才开始全球航行的。
3.1522年9月6日,某国国王举行褒奖仪式,特地制作了一个地球仪,赠送给生还的18位勇士,说:“你们第一个拥抱了地球。
”该国王是 ( )A.西班牙国王 B.英国国王 C.葡萄牙国王 D.荷兰国王【解析】选A。
材料可以看出是指麦哲伦的坏球航行,而西班牙国王支持下的远航都是向西方航行。
4.图中箭头所指的阴影部分为历史上先后形成的欧洲贸易中心区,造成图中贸易中心区变化的最主要原因应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海外殖民活动的开展C.工业革命的影响 D.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解析】选A。
从图片信息看,欧洲贸易中心区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这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5. 新航路开辟后,人类历史发生了重大转折,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转折”主要是指()A.欧洲贸易中心转到大西洋沿岸B.世界开始从分散走向整体C.农业文明已经转向工业文明D.欧洲经济发展开始超过亚洲【解析】选B。
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及成就回顾--------------------------------------------------------------------------------/sites/aqzn/cyjzlnr.jsp?contentId=25154308841432009-11-09 15:31:23 中国产业安全指南网访问次数: 7371世界钢铁大国梦想照进现实——新中国钢铁工业60年发展历程回顾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现在,已经整整60年了。
在60年中,新中国的钢铁工业在战争废墟上艰苦创业,既有顺利发展的机遇,也有探索前进的挑战;有过三年“大跃进”全民大炼钢铁的沉痛教训,也遭遇过10年“文化大革命”的严重干扰和挫折。
尽管如此,中国钢铁工业仍克服重重困难,艰难前行,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改革开放后中国钢铁工业走上快速发展的道路,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国钢铁行业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针,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满足下游产业发展的需要,在钢铁产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加强技术进步和节能减排,不断改善品种质量,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作为基础原材料工业,钢铁工业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实现了前人的跻身于世界钢铁大国的梦想。
2008年中国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粗钢产量的3164倍,钢产量占到全球的38.2%。
一、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历程回顾新中国现代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大体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前的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1949~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1978~1992年,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初期(1993~2000年)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国民经济高速增长时期(2001年以来)四个发展阶段。
(一)第一阶段(1949~1978年)在改革开放前的30年中,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经历了“一次重大转变”、“两个黄金发展期”、“三次基本建设高潮”和“一段坎坷、曲折路”。
1.一次重大转变从建国初期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是在前苏联大力支援下开展的,几乎全盘照搬苏联的模式。
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表《论十大关系》之后,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在认真总结学习苏联经验教训基础上,转变到从中国国情实际出发,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走大、中、小相结合之路。
这一转变,对中国钢铁工业的崛起、壮大具有重要意义。
2.两个黄金发展期第一个黄金发展期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1953~1957年),年均增钢80万吨,年均增长31.6%,到1957年达到了535万吨。
第二个黄金发展期是国民经济调整期间(1963~1965年),年均增钢185万吨,年均增长22.4%,到1965年达到了1223万吨。
3.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第—次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施苏联156个援建项目中的八大钢铁项目的建设,包括新建武钢、包钢、北满钢厂、吉林铁合金厂、吉林炭素厂、热河钒钛厂,改扩建了鞍钢和本钢等。
同时还进行了大冶钢厂、太钢、唐钢等近20个企业改扩建工程。
第二次是1956年规划并开始建设的“三大、五中、十八小”。
三大是继续进行鞍钢、武钢、包钢三个大型钢铁基地建设;五中是扩建、新建五个中型钢铁企业,即扩建太钢、重钢、马钢、石景山钢铁厂,新建湘钢;十八小是新建十八个小型钢厂,即邯钢、济钢、临钢、新余、南钢、柳钢、广钢、三明、合钢、长特、新疆八一、杭钢、鄂钢、涟钢、安钢、兰钢、贵钢、通钢等。
第三次是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主要是新建了攀钢、长城特钢、峨嵋铁合金厂、水城钢铁厂、遵义金属制品厂、乐山轧辊厂等:恢复建设了酒钢、兰钢、略钢;扩建了成都无缝钢管厂、重钢、重特、昆钢、贵钢、遵义铁合金厂,还有鞍钢援建宁夏石嘴山钢绳厂。
这三次基本建设高潮的开展,为新中国钢铁工业日后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
4.一段坎坷、曲折路1958年“大跃进”的高指标、大办钢铁、浮夸风,“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坏、整顿、再破坏,以及其后的“闹翻番”、“洋跃进”等脱离实际、违背钢铁工业发展规律的行为,使中国钢铁工业在十几年的时间里,走了一段三起三落的坎坷、曲折路程,使中国钢铁工业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改革开放前的近30年中,国家对钢铁工业的总投资为615.28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526.46亿元,占85.6%;更新改造投资88.8亿元,占14.4%。
中国钢铁工业在跌宕起伏中,经过数百万钢铁人的顽强拼搏,初步建立起了包括采矿、选矿、烧结、炼铁、炼钢、轧材、焦化、耐材、铁合金、碳素等要素结构比较完善,地质勘探、工程设计、建设施工、设备修造、科学研究、冶金教育等门类比较齐全,以大型企业为骨干、大中小相结合,具有3500万吨钢生产能力的新中国冶金工业体系。
钢产量由1949年的15.8万吨增加到1978年的3178万吨,年均增钢100万吨;钢材板管带比由1952年的12.3%提高到1978年的32.3%;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1962年的10.1%提高到1978年的16%;钢材自给率由1953年的61.25%提高到1978年的72.66%;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2.54吨标煤。
这30年取得的成果,为后30年中国钢铁工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打下了基础。
(二)第二阶段(1978~1992年)在1978~1992年的14年中,中国钢铁工业对外开放取得了显著成效。
钢铁工业从国外引进了700多项先进技术,利用外资60多亿美元。
特别是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装备新建了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两座现代化大钢厂,并对老钢厂实施了一系列重点改造项目,使中国钢铁工业的技术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缩小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
在发展钢铁工业生产规模上,除新建上海宝钢、天津无缝钢管公司以及一些乡镇钢铁企业外,主要是抓现有钢铁企业的技术改造。
在抓老企业技术改造、走内涵式扩大再生产方面,迈出了三大步:第一步:“立足现有企业,走挖潜、改造、配套、扩建的路子。
”第二步:重点解决发展速度(数量)、品种结构、产品质量都不适应国民经济和国防军工需要的“三个不适应”问题。
第三步:钢铁工业要上“四个新台阶”:上品种质量水平的新台阶,上现代化工艺装备水平的新台阶,上集约经营和规模经济的新台阶,上综合经济效益的新台阶,以增强钢铁工业的发展活力。
在这十几年中,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现有企业技术改造的不断推进,使钢铁工业实现了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1978~1992年,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共计1465.43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59.72亿元,占51.8%,更新改造投资705.71亿元,占48.2%。
建成投产了上海宝山钢铁总厂一、二期和天津无缝钢管公司。
1983年钢产量突破4000万吨,1986年突破5000万吨,1989年突破6000万吨,1991年突破7000万吨,1992年达到了8093万吨。
1978年到1992年,钢材板管带比由32.3%提高到37.4%,连铸比由3.5%提高到30%,合金钢、低合金钢比由16%提高到21.6%,钢材自给率由72.7%提高94.7%,吨钢综合能耗由2.54吨标煤降低到1.57吨标煤。
(三)第三阶段(1993~2000年)从党的十四大到2000年,是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阶段。
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突出特点是着力“一个适应”,实施“二个转变”,即着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由发展数量规模为主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转变,由钢铁产品长期数量短缺向控制总量转变。
这个时期中国钢铁工业是深化内涵式扩大生产的阶段。
这一时期钢铁行业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施调整、优化结构,推进和实现了两个重大转变,促进钢铁工业生产力的发展。
第一个转变:由长期规模扩张为主转向调整优化结构为主,提高综合竞争力,提出把“结构优化作为钢铁工业发展的中心环节”,主要是优化产品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同时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大力推进淘汰落后,采用新技术对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实现工艺技术现代化。
由此拉开了采用高炉喷煤粉、连续铸钢、溅渣护炉、热装热送等六大共性先进技术改造老企业、优化品种结构和工艺技术结构的大幕。
第二个转变:钢铁产品由长期数量短缺转向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开始实行总量控制。
1993年到1998年期间,由于低水平重复建设形成了大量过剩的生产能力,从而提出“控制总量,优化结构,大力提高冶金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的方针,并在全行业特别是大中型钢铁企业中展开了压缩生产总量的工作。
1993~2000年,中国钢铁工业固定资产投资达3476.06亿元,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为1446.14亿元,占41.6%,更新改造投资2029.87亿元,占58.4%;钢产量由1993年的8954万吨增加到1996年10124万吨,2000年钢产量达到了12850万吨,成为世界最大的产钢国和消费国:钢材板管带比由1993年的36.7%提高到2000年的41.7%,低合金钢、合金钢比由22.8%提高30.9%,连铸比由33.9%提高到82.5%,平炉钢比下降到0.9%,转炉钢比提高到87.5%:钢材自给率达到93.1%;吨钢综合能耗下降到1.18吨标煤;加速了淘汰小高炉、小转炉、小电炉、平炉、化铁炼钢、多火成材、横列式和复二重轧机的进程,大大缩小了中国钢铁工业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四)第四阶段(2001~2008)2001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钢铁工业发展的外部环境陆续出现了一系列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变化。
在这一阶段中,中国钢铁工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满足相关行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积极应对新挑战,不断解决新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产业规模迅速扩大,钢产量连续跨越2亿吨、3亿吨、4亿吨的台阶,2008年粗钢产量超过5亿吨。
2001~2008年期间,钢产量年均增长率达到20%,占全球钢产量的比重从17.8%提高到38.2%,在世界钢铁业的地位显著提升;钢铁产品的进出口格局发生了根本性逆转,彻底结束了中国钢铁材料供给不足的历史。
见表1。
技术装备国产化、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品种质量得到优化。
鞍钢、武钢、首钢、马钢、太钢、济钢、莱钢、安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技术改造,广泛采用了高效铁矿采选技术,钢铁冶炼技术、轧钢技术、高端产品开发、大型冶金成套技术集成、节能节水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鞍钢、武钢、太钢、马钢、邯钢、包钢等大型老企业的现代化新区、新基地的建设和相继投产;鞍钢营口鲅鱼圈沿海钢铁基地项目、首钢与唐钢集团合作的河北曹妃甸沿海钢铁基地项目也于2008年和2009年投产;正在开展前期工作的宝钢集团的广东湛江项目和武钢集团的广西防城港项目等一批沿海的现代化钢铁基地正在筹建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