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旅游学概论
- 格式:ppt
- 大小:3.98 MB
- 文档页数:22
第四节旅游活动的性质现代旅游活动的开展涉及到现代社会生活的众多层面,并在不同程度上对其有所反映或表现,从而使旅游活动成为多种现象的综合体现。
案例——丽江古城旅游属闲暇或休闲活动,是使人们从日常工作和生活的紧张中解脱出来的一种手段,都属于一种暂时或短期性的特殊生活方式,因此,旅游属于社会文化的范畴。
现代旅游活动是一种以不同地域间的人员流动为特征,涉及经济和政治等许多方面的社会文化活动。
一、旅游活动的本质属性(一)审美性旅游者在活动中寻求娱乐和消遣,以得到美的享受。
旅游活动是一种寻求美、探索美、欣赏美、享受美的综合审美实践活动。
(二)娱乐性是指旅游者求趣、求乐的目的贯穿于旅游活动的全过程。
旅游活动的异地性首先是由旅游产品的不可转移性所决定的。
在旅游活动中,发生空间转移的只能是购买旅游产品的主体——旅游者。
其次,异地性还受到人们探新求异心理的影响。
目的地的异地性越强,它对旅游者产生的吸引力就越大。
(三)异地性(四)暂时性旅游活动与迁徙活动活动的本质区别就是暂时性。
迁徙是人们由一地转移到另一地定居,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谋求生存,不再返回原地;而旅游则是人们离开其常住地,前往旅游目的地进行短暂的访问,并在访问结束后仍然回到常住地的活动。
通常情况下,旅游者是利用闲暇时间来进行旅游活动的,受到闲暇时间的限制,人们在目的地停留的时间也是有限的。
所以说,旅游是人们的一种暂时性的活动。
(五)综合性旅游活动是综合性的社会活动。
它的综合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旅游需求与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
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对食、住、行、游、购、娱等各方面的服务都有需求,从而体现出需求的综合性。
旅游者为了满足这些需求,在旅游活动中所进行的消费同样具有综合性。
旅游消费既包括生存性消费,又包括享受性消费和发展性消费,是实物消费、劳务消费和精神消费的综合。
其二,是旅游活动所需服务的提供者具有综合性。
为旅游活动提供服务的既有交通运输业、餐饮业,通讯业等经济型部分,也有公安、海关、卫生等非经济性部门,只有与众多相关产业和部门进行全面的协调与合作,旅游者的旅游活动才能顺利开展。
第一章旅游活动和旅游学1、旅游活动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既为旅游吸引物,包括了食住行游四个基本要素和购娱两个非基本旅游要素)、旅游媒介体(是指帮助旅游者完成其旅游经历和体验,为其在旅游过程中提供各种便利服务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
2、旅游活动的基本特征:异地性、暂时性、非移民性和非就业性、综合性。
3、国际旅游和国内旅游的差别:是否跨越国界、消费水平不同、逗留时间不同、便利程度不同、经济作用不同、发展时序不同.4、古代旅行:(1)远古时代的人类迁徙(具有求生性的特点)(2)原始社会晚期的旅行活动(是为了进行物品交换性质的易货贸易以及了解其他地区的市场需求情况,是自发产生的以一种经济活动为目的的旅行活动)(3)奴隶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外出易货贸易的需要而展开的一种经济性活动)(4)封建社会时期的旅行活动(商贸旅行、士人漫游(李白杜甫)、宗教旅行(玄奘鉴真)、科学考察旅行(徐霞客李时珍)、公务旅行(张骞郑和、帝王巡游(泰山封禅))。
近代旅游活动的发展特点:消遣性旅行在规模上超过传统的商贸旅行、有组织的旅游活动不断壮大、国际旅游活动持续发展.近代旅游活动发展的原因:工业革命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交通技术革新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旅游业的诞生和发展对近代旅游发展的影响。
二战后旅游活动迅速恢复的原因: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世界经济的发展、交通运输工具的进步、带薪休假制度的实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技术的进步。
现代旅游活动的特点:普及性、持续性、地理集中性、季节性。
5、旅游学学科性质:是社会科学的分支学科、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一门边缘性学科。
6、旅游学的学科体系:旅游学形成的学科基础有:经济、管理、地理、心理、社会、生态、美学、统计。
旅游学的体系结构:旅游活动模块、旅游产业模块、旅游管理模块.7、旅游活动:表现为一种短期性的生活方式,又表现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
8、旅游: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其他原因,暂时离开自己的惯常生活环境或工作环境前往旅游目的地的旅行,及在旅游目的地的逗留活动。
1.迁移活动:出于某些自然因素或特定的人为因素的威胁而出于求生存的需要而远走他乡的活动。
2.现代旅游: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迅速普及于世界各地的社会化旅游活动。
3. 国际旅游:是指跨国开展的旅游活动,即某一国家的居民跨越本国边界,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开展的旅游活动。
3.国内旅游: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在本国境内开展的旅游活动,即一个国家的居民离开自己的惯常居住地,到本国境内其他地方进行的旅游活动。
4.大众旅游:首先指的是大众化旅游或旅游活动的大众化,即旅游活动参加者的人员范围已经扩展到普通的劳动大众;另一层含意则是大众型旅游,即随着现代旅游活动的大规模开展而形成的以有组织的团体包价旅游为代表的大众型旅游模式5.奖励旅游:现代旅游活动不仅是人们的一种异地休闲方式,而且还越来越多地被很多国家的公司企业和组织机构用来激励员工的手段。
6.社会旅游:又称社会补贴性旅游,即对于低收入的贫困家庭,有些国家采取通过由国家、地方政府、工作单位、工会或雇主所属的其他组织团体提供资助或补助的方法,帮助他们实现外出旅游。
7.旅游收入:通常是指在某一给时期内,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因接待来访的国内外游客,向其提供各种商品和服务而实现的直接收入。
8.艾斯特定义:旅游是非定居者的旅行和逗留而引起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
这些人不会导致长期定居,并且不牵涉任何赚钱的活动。
9.旅游活动:人们出于移民和就业之外的目的,暂时离开自己生活的惯常环境,前往他乡开展的旅行和逗留访问活动。
10.可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缴纳所得税之后的剩余部分。
11.可随意支配收入:又称可自由支配收入,指个人或家庭收入中扣除应纳所得税、社会保障性消费、以及日常生活必须消费部分之后所剩余的收入部分。
12.闲暇时间:指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以及其他方面所必须占用的时间之外,可由个人任意支配、用于开展消遣娱乐以及自己所乐于从事的任何其他活动的自由时间。
第一章旅游的性质与特征教学目标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明确旅游的基本概念;掌握旅游活动的主体、客体、以及媒体;熟悉旅游活动的六个基本要素;了解各种旅游活动类型的划分标准;对旅游活动的基本属性和主要特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思考1.为什么选择旅游管理专业?2.你对旅游管理了解多少?3.你高中毕业之前出门旅游过吗?谈谈你以前距离最远一次的旅行经历。
4.在各类旅游相关职业领域里,你希望毕业后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学习旅游专业,毕业以后有哪些职业机会?旅游直接相关部门(如旅游城市、旅游区、旅行代理、接待酒店、旅游电子商务、目的地营销、旅游教育)旅游专业毕业生的职业机会(据Pearce,2005,有修改)我国提出2015年旅游就业规模增至1亿人左右2008年8月27日来源:新华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旅游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商务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日前联合发布《关于大力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到2015年,我国要形成就业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旅游就业规模从目前的6000万人增加到1亿人左右。
《意见》提出发展旅游业促进就业的六项主要任务包括: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扩大旅游就业规模;拓展旅游产业链条,优化旅游就业结构;培育规范旅游市场,挖掘旅游就业潜力;加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旅游就业能力;完善相关配套措施,改善旅游就业环境;实施就业行动计划,开展旅游就业试点。
第一节旅游概述现今旅游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旅游业已经成为世界上发展势头最为强劲而且持久不衰的产业。
同时旅游业的发展缓解了就业压力,据调查,全世界每10名就业人员中就有一名服务于旅游业,那么旅游业作为这样一个新兴并能带动其他相关产业发展的行业是如何产生的呢?判断下列活动哪些是旅游?1.学生异地读书2.民异地打工3.学者外地参加学术会议4.三峡大移民5.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回大陆定居6 外籍教师来教育学院任教7 留学生到外国留学8 到某国担任外交人员9 外国高层政府代表团来华访问10 日常上下班的往返交通过程一、旅游概念的形成人类早期旅行主要是出于经商、贸易以及政治的需要,旅行的目的和内容较为单一,旅行的规范和范围有限,社会影响也较小,因此,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旅行”一词只作为一个日常用语,没有明确的科学概念和界定。
旅游概论复习题填空题(15分)&选择题(10分)知识点:1、托马斯.库克编写出版了世界第一本旅游指南《利物浦之行手册》。
2、世界上最著名的三大旅行代理公司:托马斯.库克公司、美国的“运通”公司、比利时的“铁路卧车公司”。
3、中国旅游业形成标志是中国旅行经营机构的建立。
1923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经理陈光甫在该行附设“旅行部”。
4、旅游的主体----旅游者旅游的客体----旅游资源旅游的媒体----旅游业5、现代旅游的分类:按游览地域划分:国内旅游、国际旅游按旅游目的划分1.观光旅游2.娱乐消遣旅游3.度假保健旅游 4.文化型旅游 5.公务型旅游 6.家庭事务型旅游 7.宗教朝觐旅游 8.购物旅游按组织形式划分:团体旅游(简称GIT)、散客旅游(简称FIT) 按费用来源划分:公费旅游、自费旅游、奖励旅游。
按消费水平划分:1.经济型旅游 2.豪华型旅游按旅游交通方式划分:飞机旅游、火车旅游、汽车旅游、自行车旅游、徒步旅游。
6、旅游六要素:食住行游娱购7、我国29处名胜古迹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8、旅游资源特点:价值上的观赏性、空间上的地域性、时间上的季节性、使用上的永续性、构景上的综合性。
9、旅游资源的分类:按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分类:世界级旅游资源、国家级旅游资源、省级旅游资源、市(县)级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开发程度分类:潜在旅游资源、现有或即将开发的旅游资源、市场旅游资源。
按专题旅游项目分类:历史考察专题旅游资源、寻根祭祖专题旅游资源、科学考察专题旅游资源、文化交流专题旅游资源、体育娱乐专题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利用限度和生成价值分类:有限旅游资源、无限旅游资源、可再生旅游资源、不可再生旅游资源。
按旅游资源的质量等级分类:一级旅游区(点)、二级旅游区(点)、三级旅游区(点)、四级旅游区(点)按旅游资源的基本属性分类—常用的普遍的分类方法:自然旅游资源: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天象与气候景观类旅游资源、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人文旅游资源:遗址遗迹、建筑与设施、旅游商品、人文活动。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旅游学概论》课程标准一、课程名称旅游学概论二、适用专业本课程标准适用:旅游管理专业、酒店管理专业三、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前瞻性。
起着引导学生入门及培养学生初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理论与时代理念的作用。
通过学习与掌握本课程主要内容、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能综合运用于对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旅游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以后学习其它专业课程和从事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四、教学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一)知识目标通过旅游学概论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旅游以及旅游活动的历史、定义、特征、分类、发展特点及趋势,对旅游者、旅游资源、旅游业及其主要行业应有的基本认识;了解旅游组织作用,以及重要国内外旅游组织基本情况;理解旅游市场的含义、市场细分及其标准、国际国内客源市场基本情况规律;学会全面辩证分析旅游活动对经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
(二)能力目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对实际旅游问题分析解决能力;通过问题讨论等途径,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在掌握本门课程理论知识的同时,广泛阅读了旅游相关的资料,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三)素质目标(人文素质目标)本课程通过多学科角度认识旅游,广泛阅读,案例分析等突进,培养学生较宽泛的综合人文素质、综合辩证思维素养,培养紧跟旅游时代变化创新,不断进取发展意识和创新精神。
通过教学方法使用和内容的讲解,培养学生团队职业素养,激发爱国情操和使命感。
具有健康的体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养成卫生习惯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勤洗手、戴口罩等)。
五、课程内容(一)课程设计思路《旅游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依据旅游本质的内涵及其发展表现分类分为四大板块:旅游的历史发展、旅游活动基本概念与分类、旅游活动构成或参与要素、旅游活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