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格式:ppt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5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常规
观察要点:
1.观察患儿生命体征,尤其是体温变化。
2.观察患儿精神状态,头晕、头疼等全身症状。
3.观察呼吸道局部症状。
4.观察消化道症状。
5.各种并发症的观察。
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关因素:
1.体温过高:与感染有关。
2.舒适改变:与鼻塞、流涕、咽部不适等有关。
3.潜在并发症:高热、惊厥、肺炎、腹泻等。
护理措施:
1.监测体温变化,及时予以退热处理,病室通风,维持适宜的温度。
2.改善鼻塞,流涕,头疼等不适症状:如麻黄碱滴鼻、润喉片、雾
化、抗过敏。
3.合理饮食。
保证营养和水分,多食新鲜蔬菜,水果。
4.皮肤、口腔护理,及时更换汗湿衣物。
5.密切观察病情,防止并发症发生,加强防护。
及时予以镇静药,
保持呼吸道通畅。
健康教育:
1、指导正确的降温方法。
2、了解疾病的相关知识,指导家属帮助患儿解除不适。
3、指导家属观察病情。
4、饮食喂养指导。
5、指导家属做好预防工作。
加强患儿体质锻炼,及时增减衣物,定期体检,按时预防接种,不养宠物,不去公共场所。
智汇自我·防治-38 - Family life guide周吉清 (苍溪县妇幼保健院)文每到换季时节,感冒是人们不可避免的症状,并且在换季时期,感冒症状更加严重,其中小孩是主要患病对象,并对孩子的上呼吸道产生影响。
主要源于小孩的年龄比较小,身体抵抗力较差,遇到较为严重的流行感冒,将导致小孩引发上呼吸道感染。
在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临床治疗期间,在控制小孩病情的同时,需要提升小孩的抵抗力,有助于小孩在短时间内恢复健康。
当然,在冬春季节做好感冒预防工作是重点,毕竟做好感冒预防能够减少小孩患病的概率。
在实施预防措施之前,需要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全面了解,下面针对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预防相关的内容详细聊一聊。
什么是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我们身边的发生率比较高,人们对该病症的名字并不陌生,但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具体是怎么回事,如何预防?人们却并不完全了解,在临床治疗中,我们常见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一组疾病类型,主要发病于人体的鼻腔、咽、喉等部位,临床将上述发病的部位总称为上呼吸道。
当人体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主要表现的症状有普通感冒、病毒性咽炎、喉炎、疱疹性咽峡炎、咽结膜热、细菌性咽喉扁桃体炎等,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引发的症状比较多,患者患病的速度比较快,但在临床的治疗康复速度比较慢,感染症状非常明显。
每年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发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源于该疾病在发生后没有特效药治疗,患者在临床主要以提高身体免疫力为主,并且治疗效果关键取决于患者自身的抵抗力,抵抗力较强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显著,如果身体抵抗力比较弱,则治疗时间比较长。
因此,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的发病人群,以小孩为主,因小孩的身体免疫力比较差,遇到流行性感冒,无法抵御病毒的侵袭,进而患病,一般情况下,小孩每年患病6-8次。
而成人的身体抵抗力比较强,一般情况下能够抵抗病毒的侵袭,每年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疾病2-4次。
在日常生活中,小孩是主要的预防群体,需要小孩家属做好预防工作。
2010年—儿科业务学习-11月份讲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upperrespiratoryinfectionAURl)系由各种病原引起的上呼吸道炎症,简称上感,俗称“感冒”,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该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如上呼吸道某一局部炎症特别突出,即按该炎症处命名,如急性鼻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用于上呼吸道局部感染定位并不确切者。
[病因]各种病毒和细菌均可引起,但90%以上为病毒,主要有鼻病毒(RV)、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流感病毒(FluV)、副流感病毒(paraFluV)、腺病毒(ADV)等。
病毒感染后可继发细菌感染,最常见为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近年来肺炎支原体亦不少见。
婴幼儿时期由于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而易患本病。
营养障碍性疾病,如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亚临床维生素A、锌或铁缺乏症等,或护理不当,气候改变和环境不良等因素,则易发生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或使病程迁延。
[临床表现]由于年龄大小、体质强弱及病变部位的不同,病情的缓急、轻重程度也不同。
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一)一般类型上感1.症状(1)局部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干咳、咽部不适和咽痛等,多于3~4天内自然痊愈。
(2)全身症状:发热、烦躁不安、头痛、全身不适、乏力等。
部分患儿有食欲不振、呕吐、腹泻、腹痛等消化道症状。
腹痛多为脐周阵发性疼痛,无压痛,可能为肠痉挛所致;如腹痛持续存在,多为并发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婴幼儿起病急,全身症状为主,局部症状较轻。
多有发热,体温可高达39~40~C,热程2-3天至1周左右,起病1~2天可因高热引起惊厥。
年长儿以局部症状为主,全身症状较轻,可仅轻度发热。
2.体征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
有时可见下颌和颈淋巴结肿大。
肺部听诊一般正常。
肠道病毒感染者可见不同形态的皮疹。
(二)两种特殊类型上感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
1 范围本指南提出了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辨证、治疗建议。
本指南适用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
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child 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s by vir us)。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小儿感染病毒引起的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临床主要特征: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占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90%以上。
病原体包括:鼻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冠状病毒等。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属于中医学“感冒”范畴。
3 诊断[1-4]3.1 临床表现发热、恶风寒、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全身酸痛等。
本病伴有兼证者,可见咳嗽加剧、喉间有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嗳腐恶心、大便不调、烦躁不宁、惊惕抽风等表现。
3.2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特殊类型3.2.1 疱疹性咽峡炎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
起病急骤,临床以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为特征。
可见咽部充血,咽腭弓、悬雍垂、软腭等处有2~4mm大小的疱疹。
3.2.2 咽结合膜热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临床以发热、咽红疼痛、眼部刺痛、眼红为特征。
3.3 实验室检查3.3.1 血常规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计数相对增高,合并细菌感染者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计数可增高。
3.3.2 病原学检测取鼻咽部分泌物,运用免疫荧光技术、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桥联酶标法(APAAP)、生物素抗生素ELISA法、单克隆抗体荧光法等方法检测病毒[5]。
3.4 需与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鉴别的病种小儿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需与急性上呼吸道细菌感染鉴别,可通过血常规和C反应蛋白检查初筛,必要时以病原学检测确定。
与其他急性传染病早期的鉴别诊断:多种急性传染病的早期都有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症状,如麻疹、百日咳、水痘、手足口病、幼儿急疹、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等,应结合流行病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以及病情演变特点等加以鉴别。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护理一、护理评估1、密切观察咳嗽的性质、神经系统症状、口腔黏膜改变及皮肤有无皮疹出现,以便早期发现皮疹、猩红热、百日咳等急性传染病。
注意皮肤的护理,及时更换汗湿的衣服并适度保暖。
2、并发症的观察: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有可能发生惊厥的患儿应加强巡视,床边设置床栏。
以防患儿坠床,备好急救物品和药品。
如患儿病情加重,发热持续不退,应及时通知医生并处理。
3、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咽部充血、水肿情况,必要时进行雾化吸入,及时清理口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
二、护理措施1、休息:高热患儿应卧床休息,并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2、饮食护理:给予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清淡饮食,多饮水。
有呼吸困难者,应少食多餐。
婴儿哺乳时取头高位或抱起喂哺,呛咳重者用滴管或小勺慢慢喂。
3、药物应用:(1)体温超过38.5℃给予物理降温或遵医嘱给予药物降温,注意监测体温的变化,每4小时测量体温一次,必要时随时测量,注意监测患儿用药后的反应,使用解热剂后应注意多饮水,防止虚脱及过敏反应。
给予抗病毒药物治疗,如病情重,有继发细菌感染或有并发症可选用抗生素治疗4、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婴幼儿饭后喂少量的温开水以清洗口腔,年长儿饭后漱口,口唇涂油以免干燥。
三、健康指导要点1、知识宣教:指导家长掌握疾病的预防知识和护理要点。
2、活动锻炼:加强体格锻炼,多进行户外活动,增强机体抵抗力。
3、预防接种;积极防治各种慢性病,按时预防接种。
4、自我防护:在流行季节,尽量减少去公共场所,并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
四、注意事项1、物理降温时防止冻伤。
2、对原因不明的发热慎用药物降温,以免影响对热型及临床症状的观察。
五、护理记录单记录书写规范1)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至少每天记录一次,病情变化以及护理措施和效果变化随时记录,病情应为护理所能观察的症状、体征的动态变化。
记录时间应当具体到分钟。
2)非病重(病危)患者护理记录按要求书写,项目包含日期、时间、观察记录内容、护士签名,分列显示。
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诊治与护理观察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
主要指鼻、鼻咽和咽部的急性感染。
大多是由病毒引起,如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等。
特点易患呼吸道感染,若患有维生素D 缺乏性佝偻病、营养不良、贫血等病,或环境因素及护理不当往往容易诱发本病。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原体主要侵犯鼻、咽、扁桃体及喉部而引起炎症。
我院于2012 年7月-2014 年5月应用玉屏风散联合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小儿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64 例,取得了可惜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收集整理我院2012 年7 月-2014 年5 月应用玉屏风散联合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小儿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64 例,男35 例,女29 例,年龄5-9 岁。
体征:婴幼儿局部症状不显著而全身症状重,年长儿症状较轻。
轻症主要是鼻咽部症状,出现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轻咳与不同程度的发热。
重者畏寒、高热、头痛、纳差、乏力。
婴幼儿可伴有呕吐、腹泻、腹痛、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部分患儿出现不同形态皮疹,肺部体征阴性。
将全部病例应用单纯随机抽样法随机平均分组,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间病例数、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
1.2 用药与护理:对照组患儿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治疗组服用口服阿奇霉素分散片,加服中成药玉屏风散,每次3g,2 次/d ,温开水送服,连续服用3 个月。
及时清除鼻腔及咽喉部分泌物,保证呼吸道通畅。
要注意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提高病室温度,使其维持在60%左右,可改善血液循环,对减轻呼吸道症状有明显效果。
鼻塞严重时应先清除鼻腔分泌物后用0.5%麻黄素液滴鼻,每天2-3 次,每次1-2 滴,对因鼻塞而妨碍吸吮的婴儿,宜在哺乳前15 分钟滴鼻,使鼻腔通畅,保证吸吮。
注意观察咽部充血、水肿、化脓情况,及时发现病情变化。
咽部不适时可给予润喉含片或雾化吸入。
儿科小儿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护理技术要点解答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普通感冒)”“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或简称“上感”。
一、病因各种病毒和细菌都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尤以病毒为多见,约占“上感”发病病原体的60%甚至90%以上,常见有鼻病毒、腺病毒、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其他病毒如冠状病毒、肠道病毒、单纯疱疹病毒、EB病毒等也可引起。
细菌感染常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其中溶血性链球菌占重要地位,其次为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偶尔也有革兰阴性杆菌。
亦有报告肺炎支原体菌亦可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二、病理改变病变部位早期表现为毛细血管和淋巴管扩张,黏膜充血水肿、腺体及杯状细胞分泌增加及单核细胞和吞噬细胞浸润、以后转为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和纤毛上细胞坏死脱落。
恢复期上皮细胞新生、黏膜修复、恢复正常。
三、临床表现本病多为散发,偶然亦见流行。
婴幼儿患病症状较重,年长儿较轻。
婴幼儿患病时可有或无流涕、鼻塞、喷嚏等呼吸道症状,常突发高热、呕吐、腹泻、甚至因高热而引起惊厥。
年长儿患者常有流涕、鼻塞、喷嚏、咽部不适、发热等症状,可伴有轻度咳嗽与声嘶。
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可出现脐周围阵痛、咽炎、咽痛等症状,咽黏膜充血,若咽侧索也受累,则在咽两外侧壁上各见一纵行条索状肿块突出。
疱疹性咽峡炎,在咽弓、软腭、悬雍垂黏膜上可见数个或数十个灰白色小疱疹,直径1~3mm,周围有红晕,1~2d破溃成溃疡。
咽结合膜热患者,临床特点为发热39℃左右,咽炎及结合膜炎同时存在,而有别于其他类型的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扁桃体炎除了发热咽痛外,扁桃体可见明显红肿,表面有黄白色脓点,可融合成假膜状。
四、实验室检查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多偏低或正常,粒细胞不增高。
病因诊断除病毒分离与血清反应外,近年来广泛利用免疫荧光、酶联免疫等方法开展病毒学的早期诊断,对初步鉴别诊断有一定帮助。
《儿科学》精讲复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cute upper respiratory infection,AURI)简称上感,俗称“感冒”。
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它主要侵犯鼻、鼻咽和咽部,常诊断为“急性鼻咽炎”、“急性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也可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
一、病因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各种病毒、细菌和肺炎支原体等均可引起,以病毒多见,占90%以上,主要有合胞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腺病毒、鼻病毒柯萨奇病毒、冠状病毒等。
病毒感染后,亦可继发细菌感染。
呼吸道合胞病毒是常见的一种。
8.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是A呼吸道合胞病毒B肺炎链球菌C肺炎支原体D衣原体E轮状病毒答案:A二、临床表现本病症状轻重不一。
与年龄、病原体及机体抵抗力不同有关,年长儿症状较轻,婴幼儿则较重。
(一)一般类型上感常于受凉后1~3天出现鼻塞、喷嚏、流涕、干咳、咽部不适发热等,热度高低不一。
婴幼儿可骤然起病,高热、纳差、咳嗽、可伴有呕吐、腹泻、烦躁,甚至高热惊厥。
部分患儿发病早期出现脐周阵痛,与发热所致反射性肠蠕动增强或肠系膜淋巴结炎有关。
体检可见咽部充血,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触痛。
肺部呼吸音正常或粗糙。
肠道病毒所致者,常伴不同形态的皮疹。
病程约3~5天。
如体温持续不退或病情加重,应考虑炎症波及其他部位。
(二)两种特殊类型上感1.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 病原体为柯萨奇A组病毒,好发于夏秋季。
上感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菌是历年考试的重点,为多次考。
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
体检可发现咽部充血,在咽腭弓、软腭、悬雍垂的粘膜上可见数个至十数个2~4mm大小灰白色的疱疹,周围有红晕,1~2日后破溃形成小溃疡,疱疹也可发生于口腔的其他部位。
病程为1周左右。
24.疱疹性咽峡炎的病原体为A.流感病毒B.副流感病毒C.柯萨奇病毒D.单纯疱疹病毒答案:C2.咽-结合膜热(pharyngo—conjunctival fever) 病原体为腺病毒3、7型。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AURI)一.概述:小儿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四季均发别称:上感、感冒、急性鼻炎、咽炎、扁桃体炎二.病因病毒占90%以上,鼻V、RSV、流感V、副流感V、腺V、冠状V等;继发细菌感染(溶血性链球菌、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婴幼儿易患本病原因:上呼吸道的解剖和免疫特点三.临床表现病情与年龄、病原体、抵抗力及病变有关。
一般上感:症状、体征、病程3~4天重症:高热、惊厥、中毒貌、不安、流涕多、咳频、扁桃体渗出、淋巴结大、痛、热1周。
婴幼儿:高热、惊厥、消化紊乱、腹痛等两种特殊上感: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柯萨奇A组V ;高热、厌食、呕吐;咽疱疹、溃疡;病程1周左右。
咽结合膜热(Pharyngo-Conjuctival fever): 腺V 3、7型:发热、咽炎、结膜炎;颈及耳后淋巴结大;病程1~2周四.并发症中耳炎、鼻窦炎、咽后壁脓肿、颈淋巴结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年长儿链球菌感染可引起肾炎、风湿热五.实验室检查1.血白细胞;2.病毒分离和血清反应;3.咽试子培养;4.链球菌感染抗O增高六.诊断与鉴别诊断-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病早期-急性阑尾炎-过敏性鼻炎七.治疗1.一般治疗:休息、饮水、隔离。
2.全身治疗:3.抗病毒:病毒唑等4.对症:退热、止咳5.抗生素:继发细菌感染或并发症者6.局部治疗:眼炎、鼻炎、咽炎处理八.预防增强抵抗力;母乳喂养;避免被动吸烟;避免去公共场所;防治佝偻病及营养不良毛细支气管炎(Bronchiolitis)一.病因:RSV (Adv);副流感(hMPV、MP)二.病理生理:毛细支气管(75~300μm)上皮坏死、脱落、纤维栓子、淋巴C浸润、粘膜充血水肿、腺体增生、粘液分泌、平滑肌收缩→广泛细支阻塞,肺气肿、肺不张→呼气呼吸困难(喘憋),下侵肺泡、肺间质→通气换气障碍。
较难发现未累及肺泡的单纯毛支三.临床表现初起:低热、卡他、消化紊乱、咳嗽;继则喘息发作(24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