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性肥胖研究进展
- 格式:ppt
- 大小:281.00 KB
- 文档页数:88
2009年7月第16卷第7B期护理学报JournalofNursing(China)July.2009V01.16No.7B19【综述】儿童单纯性肥胖干预措施研究进展胡瑞综述;李晓春审校(安庆市立医院儿科,安徽安庆246001)【关键词】JLt;单纯性肥胖;健康促进;护理【中图分类号】R473.72;R723.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9969(2009)07B-0019-03儿童单纯性肥胖症是指由于长期能量摄入超过人体的消耗,导致体内脂肪过度积聚,体质量超过一定范围的营养障碍性疾病。
小儿肥胖症在我国呈逐步增多趋势【11。
单纯性肥胖症对儿童心血管、呼吸系统产生慢性损害,迟滞儿童有氧能力发育,提前动用心肺储备功能,降低身体健康水平,阻碍心理行为发育,压抑潜能的发育。
还可造成心理行为损伤,挫伤儿童自信心、自尊心,对儿童性格塑造、气质培养、习惯养成有破坏性影响【:1。
是成人肥胖症、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诱因,应引起社会和家庭重视…。
儿童单纯性肥胖症通常认为与出生体质量、不良饮食习惯、运动、睡眠、行为因素、社会心理因素等有关。
需要采取合理干预措施来预防和治疗儿童单纯性肥胖。
现对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干预措施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控制孕妇营养过剩及儿童早期干预1.1从母孕期重视控制孕妇营养过剩巨大儿在生后各年龄期肥胖发生率高…。
胎儿后期脂肪细胞数量和体积增加是一生中最快的,为肥胖奠定基础。
加强围产期保健管理,强化对孕妇营养指导和体质量检测,控制孕妇体质量增加程度,降低巨大儿和高体质量儿出生率。
1.2及早有效干预防止儿童单纯性肥胖症发生和发展轻度单纯性肥胖治愈率最高,是控制最佳时期。
幼儿治愈率高于学龄前儿童,随着年龄增加,中、重度肥胖比例增高,治疗难度加大【41。
1岁以内婴儿干预效果最好,1岁以上儿童纠正起来难度较大…。
要从出生开始,定期接受系统营养检测和指导,观察儿童体质量变化趋势,以便进行早期干预。
肥胖症的研究进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的数量增长迅猛,肥胖症及其伴随着高脂血症、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及健康。
现就近年来的单纯性肥胖文章进行综述,希望有助于临床治疗及预防。
标签:肥胖;瘦素;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肥胖症根据其病因和临床表现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继发性肥胖。
单纯性肥胖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单纯性肥胖,是由于热量摄人过多机体不能消耗导致脂肪堆积过多或者分布异常体重增加,但不伴有显著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疾病的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1]。
其特点是体重指数一般都超过25(体重指数:体重kg身高m2),可伴有乏力、嗜睡、便秘等症状,也可无明显伴随症状。
在幼儿期、青春及中年期最为常见。
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定为疾病,是目前继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之后的对人类健康威胁的第三大敌人,严重影响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质量[2]。
特别是中老年肥胖患者最容易患心脑血管疾病及糖尿病。
另外肥胖症与某些肿瘤(如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因此对于肥胖病的早期治疗,对阻断上述并发疾病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单纯性肥胖的发生机制中医对于肥胖的最早记载见于《内经》中《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素问·奇病论》也有记载,“喜食甘美而多肥”。
另外《灵枢·卫气失常篇》中指出“人有肥,有膏,有肉”[3]。
说明早在古代,人们就已经认识到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厚腻、先天禀赋等多种因素有关。
肥胖状态的特征是低度的全身炎症反应,主要是脂肪细胞增多以及脂肪常驻和招募巨噬细胞活性的结果。
遗传因素、能量的摄入过量、各种原因造成的脂肪组织的慢性炎症和氧化应激,使得炎症因子在脂肪细胞的分泌量增多,导致脂质堆积、脂肪细胞肥大和增多、脂肪细胞功能失调,导致慢性肥胖。
而长期的慢性肥胖导致了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等并发症。
2 脂肪相关因子脂肪组织过去仅作为储存脂肪的一种惰性物质,现在发现它是内分泌器官,可以分泌多种脂肪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包括瘦素、脂联素、抵抗素、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IL)-1β,IL-6,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等[4,5]。
埋线减肥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单纯性肥胖在我国人群中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成为诱发糖尿病、高血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
穴位埋线作为针灸的改良和延伸,通过对患者的神经、穴位以及整个中枢系统产生综合作用,增强组织器官的活动能力,改善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加局部代谢,从而达到减肥的目的。
本文旨在综述近几年埋线减肥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成果,为临床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提供指导。
标签:穴位埋线;减肥;单纯性肥胖;研究进展单纯性肥胖是指主要以肥胖为临床特征,无其他明显病因的体内脂肪堆积或分布异常导致患者体重超常的疾病。
单纯性肥胖的形成主要是遗传因素(基因异常、高胰岛血症、褐色脂肪组织数量减少等)和环境因素(过度饮食、饮食不合理、缺乏运动等)共同作用的结果[1],已成为诱发糖尿病、高血糖等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严重威胁患者的身体健康,特别是对青少年单纯性肥胖患者的身心都产生很大的影响。
本文综述了近几年埋线减肥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成果,旨在为临床单纯性肥胖的治疗提供借鉴和指导。
1埋线减肥的机制研究埋线的过程与针灸时进针、行针、留针相似,线埋入机体后可诱导机体发生变态反应,促使淋巴组织、抗体及巨噬细胞等对线进行分解、破坏,线在液化、分解、吸收的过程中会对穴位产生一定的刺激且线的长短粗细对于穴位的刺激强度不同,多种刺激共同作用对机体产生柔和、持久性非特异性刺激,提高了机体的应激性,促进血液循环及新血管的生成,调节脏腑功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免疫力具有重要作用。
另外,有研究表明,穴位埋线后患者体内的肌肉合成代谢增强,分解代谢减弱,改善了机体营养代谢机能[2]。
2临床研究2.1 单纯埋线治疗2.1.1 辨证取穴:叶煌婉等[3]取足三里、天枢、中脘、丰隆、大横为主穴;气血亏虚型患者加三阴交、关元、汽海穴,胃肠实热型加上巨虚、曲池穴。
15d 埋线1次,共治疗6 次,临床有效率94.6%。
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与治疗护理【摘要】根据病因学肥胖症可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两种类型。
单纯性肥胖症是指并非由于其他疾病或医疗的原因,仅由于能量摄人超过能量消耗而引起的肥胖,这也是肥胖症的主要类型。
目前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和10%的儿童属超重或肥胖[1]。
长期以来中国人一直以低体重著称于世,然而近年来我国肥胖患病率的增长非常迅猛,目前中国成年人的超重和肥胖比例已经达到25%,并且正以较西方国家更快的速度增长。
据2004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成人超重率为22.8%,肥胖率为7.1%,在大中城市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现患率分别高达30.0%和12.3%,儿童肥胖率已达8.1%,预计今后肥胖的患病率还将有较大幅度的增长[2]。
【关键词】单纯性肥胖;进展;治疗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8999(2015)6-0189-021 发病机制1.1遗传因素单纯性肥胖属多基因遗传,已发现有200多个基因位点可能与肥胖的发生有关。
肥胖有较强的遗传倾向,父母均肥胖的子女患肥胖症的比例比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患肥胖的比例高5-8倍。
父母一方肥胖其子女患肥胖症的比例亦比正常体重父母所生子女高。
生命早期营养状况与后天发生肥胖及代谢疾病有明显相关,过高或过低出生体重均是后天肥胖及代谢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3]。
1.2 不良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饮食不节制、缺乏规律、长期摄入高热量膳食、膳食中脂肪含量高而纤维素含量少、喜甜食、嗜酒、睡前饱餐、进食速度过快、活动量少、久坐等均易于发生肥胖。
尤其暴食患者容易形成肥胖,主要原因是胃容积增加、顺应性增高、容受性增强及饱感延迟发生。
研究表明肥胖伴暴食行为者胃排空速率亦显著快于正常体质量者,说明胃排空加快和胃容量增大及顺应性增高对肥胖的形成起协同作用[4]。
1.3内分泌及炎症体内多种激素和细胞因子如胰岛素、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生长激素、儿茶酚胺、性腺激素、β内啡肽、神经肽Y、脂联素、瘦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等或可影响食欲,或可调节机体代谢过程或速率,或可调解脂肪合成、分解与分布,因而均可影响肥胖的发生和发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单纯性肥胖症治疗现状及进展
导语:随着肥胖症发病以流行病的趋势扩散开来时,越来越多的证据才提示人们,单纯性肥胖症及其相关并发症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部分肿瘤的发生给人类健康带来了巨大危害,预防和治疗肥胖症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挑战。
美国1988-1994年健康与营养调查显示,成人男性中肥胖症患者(体重指数为30kg/m2)占20%,女性中占24.9%。
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20世纪90年代全国营养调查显示,成人超重者占24.4%,肥胖者占3.01%。
来看看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现状如何。
单纯性肥胖症治疗现状及进展
值得庆幸的是,研究证实,当肥胖症患者减少原体重的5%~10%以上时,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包括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等均可显著改善甚至逆转。
饮食和行为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石
研究显示,在人群中,由单基因突变导致能量代谢障碍引起的肥胖症只占极少数,单纯性肥胖症是在多基因的遗传背景下,更多的是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
因此,控制肥胖症发生的环境因素是治疗的关键。
习惯于采用药物治疗的医生更需要认识到饮食和行为治疗,是肥胖症治疗的基石。
科学的食物构成和个体化的摄入热量是饮食控制的关键。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和适当运动不仅能消耗多余的热量,还能改善胰岛素抵抗,而后者是肥胖症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主要根源。
在饮食和行为治疗的基础上,如果患者体重指数≥24kg/m2,同时伴有高血糖、高血压、高脂血症、负重关节炎或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并发症时,可考虑加用减重药物。
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研究进展摘要:单纯性肥胖是指:摄入热量多于消耗而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以肥胖为主要临床症状,可伴有代谢方面障碍,但无明显神经、内分泌方面异常表现。
针灸减肥以其简单易行、疗效显著、无任何毒副作用的特点,是任何其它治疗方法难以企及的。
本文详细描述了针灸治疗单纯性肥胖的机理研究进展及临床研究进展,为针灸减肥提供了理论和临床依据。
关键词:肥胖;针灸;研究进展【Key words】obesity;acupuncture;research progress世界卫生组织的肥胖病专家警告说肥胖病已成为全球的流行病,并且可能成为灾难性的世界问题。
针灸学作为中医学中最具特点的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在这一贡献占有一席之地。
1机理研究进展1.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1)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刘志诚[1]研究表明针刺对肥胖机体可以纠正弓状核(ARC)神经细胞功能的异常低下,使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回升。
室旁核(PVN)神经细胞自发放电频率显著回降;对于具有明显临床特征的肥胖大鼠,针刺可以逆转中枢和外周的瘦素和INS的异常代谢,纠正瘦素抵抗(LR)和胰岛素抵抗(IR)。
赵玫[2]研究表明针刺能够提高饱食中枢(VMH)的兴奋性,使饱食中枢的活动水平占据优势,削弱饥饿中枢(LHA)的活动,降低其兴奋性,从而控制了肥胖鼠亢进的食欲,减少热卡的摄入,促使体内堆积的脂肪被消耗利用占主控的作用。
相希、钟莉[3]认为针灸通过提高下丘脑弓状核(ARC)神经细胞的功能,提高瘦素和INS的水平及其与其受体结合能力,调节下丘脑室旁核(PVN)的放电频率以及饥饿中枢(LHA)和饱食中枢(VMH)的兴奋性产生生物学效应,即抑制增加食欲肽(如NPY和AGRP)和增强减少食欲肽(如POMC和CART)的生物活性,从而出现摄食减少,耗能增多,最终实现减肥效应。
(2)对外周神经系统的调节相希等[ 4]在观察肥胖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状况时发现,肥胖患者植物神经平衡指数(Y)降低,神经外周介质去甲肾上腺素(NA)、多巴胺(DA)亦明显降低,而乙酰胆碱酯酶(AchE)、唾液淀粉酶(S-Am)活性明显增强。
儿童期单纯性肥胖症的研究进展摘要儿童肥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儿童肥胖可大体分为单纯性及病理性。
儿童单纯肥胖症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以过度营养、运动不足、行为异常为特征的全身脂肪组织过度增生的一种慢性疾病。
单纯肥胖症的高发年龄为1岁及5岁,约有1/3的肥胖儿会进入成年期肥胖,因而潜伏着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潜在危险。
肥胖儿童普遍由于体型变化产生自卑感,缺乏自信心,自我评价低,久之可形成心理障碍。
肥胖儿童的治疗是一个综合过程,预防孩子肥胖要从家长做起,并从运动、饮食、心理等多方面着手,避免药物减肥。
关键词儿童肥胖儿童健康心理儿童肥胖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受瞩目的热点问题之一,当今国内外许多营养学者认为小儿肥胖症是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的先驱症。
在医疗界肥胖已不再象过去那样,把它当作一种症状来对待,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疾病来进行研究。
据国际肥胖大会发表的公报显示,全世界因患肥胖症死亡的人数是因饥荒饿死人数的2倍。
在欧美发达国家,肥胖症的发病率已高达40.00%左右,据我国各大儿童医院门诊的统计,儿童肥胖者比例大大增加并保持逐年上升趋势。
20世纪90年代初,上海肥胖儿童的比例只占不到3.00%;5~6年之后,上升至6.00%左右。
而现在,据托幼机构的统计显示已有超过10.00%的儿童患有肥胖症。
特别是像上海这样的大都市,肥胖儿童的比例更是逐年上升,大有反超西欧国家的趋势。
我们作为医生应该意识到:儿童肥胖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已极大危害了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并已成为儿童保健领域最急需重视的问题之一。
1 儿童肥胖的判定及病因1.1儿童肥胖的判定肥胖病指皮下脂肪含量过多并已达到危害健康的程度,一般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个等级。
一种方法是按身高测体重来筛查,然后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标准来判断,也是我国大多数儿童保健门诊的衡量标准。
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10%为超重儿;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20%为轻度肥胖;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30%为中度肥胖;体重超过同性别同身高标准体重的50%为重度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