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 格式:doc
- 大小:158.00 KB
- 文档页数:4
6-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培养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和技巧。
3. 引导学生理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应用和意义。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介绍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定义、目的和意义。
2.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讲解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使用方法和检测流程。
3.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解读解析动力性能检测报告中的各项指标和数据。
4.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应用探讨动力性能检测结果在汽车维修、改装和驾驶中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结果解读。
2. 演示法:展示动力性能检测设备和使用过程。
3. 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应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学PPT:制作涵盖教学内容的PPT。
2. 动力性能检测设备:准备相关设备进行实地演示。
3. 动力性能检测报告:准备一份典型的动力性能检测报告。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背景和重要性。
2. 讲解:详细讲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结果解读。
3. 演示:实地演示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使用过程。
4. 分析:分析一份典型的动力性能检测报告,让学生了解检测结果的应用。
5. 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对动力性能检测结果应用的理解和案例。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7. 作业:布置一道与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相关的实践作业。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汽车动力性能检测基本概念和方法的理解。
2. 报告分析:让学生分析一份动力性能检测报告,评估其解读能力和应用能力。
3. 实践作业:评估学生完成实践作业的情况,了解其对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操作能力和检测流程的掌握程度。
七、教学拓展:1. 介绍其他汽车性能检测项目,如制动性能检测、燃油消耗检测等。
2. 探讨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挑战。
6-汽车动力性能检测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让学生掌握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和设备。
3. 让学生能够分析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评估汽车的性能。
二、教学内容:1.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2.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3.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4.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方法和设备。
2. 教学难点: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的分析与评估。
四、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和教案2.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图片和视频3.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实际案例数据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图片和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介绍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方法和设备,包括dyno 测试、刹车测试、加速测试等,并展示相关设备的图片和视频。
3. 实践:让学生通过实际案例数据,分析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结果,评估汽车的性能。
4.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汽车动力性能检测在汽车维修和改装中的重要性。
5.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包括提问、回答问题和讨论。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包括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
3. 实际操作能力: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时的技能和理解程度。
七、教学拓展:1.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的最新技术和发展趋势。
2.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设备的市场需求和前景。
3. 汽车动力性能检测与汽车节能环保的关系。
八、教学反馈:1.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意见。
2. 同行评价: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和方法,互相借鉴和改进。
3. 教学改进:根据学生反馈和同行评价,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8079111课程名称:测试技术英文名称:Measuring Technology课程类型:学科基础课程要求:必修学时/学分:40/2.5(讲课学时:32 实验学时:8 上机学时:0)适用专业: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一、课程性质、目的和任务《测试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学科基础课程。
本课程从系统的观点出发,讲述机械工程中基本的测试理论、测试技术、试验方法和数据分析方法。
主要讲解:测试系统的构成及基本测试理论;试验数据的时域分析、幅值域分析、时差域分析和频域分析;传感器;典型机械参数测试方法,包括应力应变测试、力测试、位移/速度/加速度测试、转速/扭矩/功率测试和流体参数测试。
培养学生能正确地选用测试装置和传感器组建测试系统进行机械工程常见参量电测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并能使用数学工具进行数据处理。
并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处理机械工程技术问题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程与其他课程的联系测试技术讲授的主要内容是测试理论、测试试验、试验方法和数据处理方法基础,要求学生应该具备高等数学、复变函数、物理学、电子学、理论力学、单片机技术、材料力学、材料学、量子理论、机械零件、光学和光电子学等的基础知识,同时,对机械系统设计、机床设计、数控技术、车辆设计等学科具有很强的支承作用。
三、课程的教学目标1.了解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和趋势,掌握测试系统的基本构成和方法,并能够使用数学知识描述测试系统;(支撑毕业要求1.3)2.掌握机械系统测试信号的时域和频域描述方法和意义,了解信号的时差域描述和幅值域描述方法和意义,使用适当的、简捷的曲线参数来描述信号;(支撑毕业要求4.1 和3.1)3.掌握测试装置的静态特性、动态特性、评价方法和不失真测试条件,正确选用测试装置,掌握一、二阶系统动态特性和测试方法;(支撑毕业要求5.2 和5.3)4.掌握各种常用传感器的基本工作原理和结构特点,能够机械系统的特点,正确地选用传感器解决测控问题;(支撑毕业要求3.1, 4.1、5.2 和5.3)5.掌握各种常见的机械参量测量系统组成、测试方法的特点和输出数据的特点,能够正确地组配测试系统,正确地选择数学方法处理试验数据;(支撑毕业要求4.1)6.掌握试验数据的相关分析和频谱分析的基础知识,学会通过曲线特征点提取机械模型运行状态的方法;(支撑毕业要求5.2 和5.3)7.掌握信号调理的基本方法,理解模拟信号调制、滤波和解调的基本方法和意义,熟悉滤波器曲线的特征点和曲线各个段的意义。
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Testing Technology of Thermal and Power Engineering课程代码:04410070学分:2学时:32 (其中:课堂教学学时:32实验学时:0上机学时:0课程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大学物理、电工电子学适用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教材:《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严兆大,机械工业出版社,第2版一、课程性质与课程目标(一)课程性质《热能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为考试课程,是动力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试验在内燃机的研发、性能优化、排放控制等方面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内燃机是以试验为基础的学科。
通过课程的学习,可使学生掌握测试系统的特性、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常见物理量的测试方法及有关内燃机的专业参量的测量原理,可为学生以后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
(二)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及作用;2:测量系统特性及误差的分析;3:各类传感器的机构及工作原理;4:被测参量的物理含义及测量方法;5:有关内燃机的法规认知。
能力目标1:能根据测试要求合理选择测量仪器或测试系统并能组织有效试验;2:能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及真伪性判断。
(三)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课程目标与专业毕业要求指标点的对应关系如下:知识目标全部对应毕业要求1;能力目标全部对应毕业要求4;能力目标全部对应毕业要求5。
二' 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按章撰写)第一章概述(一)课程内容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发展阶段及趋势,本课程的性质、特点、研究对象与方法、目的、任务等。
学习测量的基本概念、仪器的组成与分类、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学习现代计算机测试技术。
(二)教学要求(1)测试技术在本学科中的重要性呈现给学生;(2)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研究对象与方法;(3)掌握测量的定义、测量仪器的组成与分类、测量仪器的评价指标及含义;(4)了解非电量电测系统的工作原理,初步认识仪器的静态标定;(5)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和信心。
测试技术的教学大纲测试技术的教学大纲在当今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测试技术在软件开发和质量控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为了培养具备专业测试技术能力的人才,一份全面而系统的教学大纲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将探讨测试技术教学大纲的内容和结构,以及其对学生的培养和职业发展的意义。
一、测试技术教学大纲的内容测试技术教学大纲应该涵盖广泛的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测试的理论和实践。
以下是一些可能包含在测试技术教学大纲中的内容:1. 软件测试基础知识:介绍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包括测试的目标、策略、技术和生命周期。
2. 测试过程管理:讲解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等测试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3. 测试工具和自动化:介绍常用的测试工具和自动化测试技术,包括测试管理工具、性能测试工具和持续集成工具等。
4. 软件质量保证:讨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包括代码审查、静态分析、测试覆盖率和质量度量等方面的内容。
5. 高级测试技术:深入探讨一些高级测试技术,如黑盒测试、白盒测试、灰盒测试、冒烟测试和回归测试等。
6. 测试团队协作与沟通: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够有效地与开发人员、产品经理和项目经理合作。
二、测试技术教学大纲的结构测试技术教学大纲应该具有合理的结构,以便学生能够有条理地学习和应用所学知识。
以下是一种可能的结构:1. 导论:介绍测试技术的重要性和学习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基础知识:讲解软件测试的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测试思维方式。
3. 测试过程管理:详细介绍测试计划、测试用例设计、测试执行、缺陷管理和测试报告等测试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4. 测试工具和自动化:介绍常用的测试工具和自动化测试技术,帮助学生提高测试效率和质量。
5. 软件质量保证:讨论软件质量保证的重要性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质量意识和质量控制能力。
6. 高级测试技术:深入探讨一些高级测试技术,帮助学生解决复杂的测试问题和挑战。
一、概述1.1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的定义和意义1.2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历程和现状二、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2.1测试目标与测试方法的选择2.2测试方案的制定与评估2.3测试过程的管理与控制三、测试仪器与设备3.1常用测试仪器的原理与应用3.2常用测试设备的使用与维护3.3新型测试仪器与设备的发展趋势四、能源与动力系统测试技术4.1风电场测试技术4.1.1风资源测量与评估4.1.2风机性能测试与分析4.1.3风功率预测与优化技术4.2太阳能发电系统测试技术4.2.1光伏组件测试与评估4.2.2太阳能系统参数测定与分析4.2.3太阳能电池性能评估与监控4.3水力发电系统测试技术4.3.1水力资源测量与评估4.3.2水力发电机组性能测试与分析4.3.3水电站运行监测与诊断4.4火力发电系统测试技术4.4.1火电厂热力系统测试与分析4.4.2火电厂汽轮机性能测试与评估4.4.3火电厂污染物排放测试与控制4.5核能系统测试技术4.5.1核电站安全分析与测试4.5.2核反应堆功率及参数测定4.5.3核电站辐射环境监测与控制五、能源与动力设备测试技术5.1发动机测试技术5.1.1内燃机参数测量与分析5.1.2发动机排放与能效测试5.1.3发动机性能诊断与磨损检测5.2锅炉与蒸汽轮机测试技术5.2.1蒸汽参数测定与分析5.2.2锅炉热力性能测试与评估5.2.3蒸汽轮机性能测试与优化5.3车辆动力系统测试技术5.3.1汽车发动机性能测试与排放监测5.3.2新能源汽车动力系统测试与研究5.3.3车辆动力总成与传动系统测试六、测试结果处理与分析6.1测试数据处理与解读方法6.2测试结果的统计与可视化表示6.3测试结果的合理性分析与评价七、测试技术在能源与动力工程中的应用案例7.1风电场运维测试技术案例7.2太阳能发电系统运行测试技术案例7.3水力发电系统改造测试技术案例7.4火力发电厂性能提升测试技术案例7.5发动机燃烧过程测试技术案例八、能源与动力工程测试技术的发展趋势与挑战8.1测试技术创新与应用前景8.2测试技术的社会经济影响8.3高端测试技术的瓶颈与发展以上提纲可以根据具体课程教材和内容进行相应修订,重点突出教材中的重点知识点和实践案例。
《测试技术》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于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学分:2.5 总学时:40 理论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8一、课程的性质、任务和要求《测试技术》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共40学时,2.5学分。
《测试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获得各种机械量、热工量的测量原理、测量方法和测试系统的构成,培养学生掌握常见工程量检测的方法和仪器工作原理,具备根据具体测试对象、测试要求、测试环境选择合适测量原理和测量方法的能力,具备设计简单测试系统的能力。
课程以课堂讲述为主,突出基本概念,并配以适量实验环节,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从事工程技术工作与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学习本课程后,应达到下列基本要求:1. 熟悉信号的分类与描述方法,掌握测量信号分析的主要方法,具备从示波器、频谱分析仪中解读测量信息的能力;2. 掌握传递函数和频率响应函数的概念和物理意义。
掌握测试系统的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及其测量方法。
掌握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熟悉负载效应及其减轻措施以及测量系统的抗干扰措施;3. 掌握常用传感器的种类和工作原理,能针对工程测量问题选用合适的传感器;4. 掌握电桥测量电路的工作原理及应用。
了解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了解滤波器的类型和实际滤波器的特征参数;5. 掌握压力、位移、振动、温度等常见工程量的测量方法,了解其在工业自动化、环境监测、楼宇控制、医疗、家庭和办公室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6. 了解测试技术中的常用软件,例如Matlab、LabVIEW等;7. 了解计算机测试系统及虚拟测试系统的构成。
知晓用计算机测试系统进行测量的方法、步骤和应该注意的问题。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主要参考教材本课程的先修课程为: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材料力学、电工电子技术等。
参考教材:[1]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第3版),熊诗波,黄长艺,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5[2] 《测试技术基础》,李孟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2[3]《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周生国,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4]《测试技术基础》王伯雄,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传感器与测试技术》徐科军,电子工业出版社,2004[6]《传感器及其应用》栾桂冬,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三、课程内容(一)、绪论主要内容:测试技术的概念与研究对象;测试技术在本专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测试技术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其各部分的内在联系;测试技术课程的特点及任务要求;测试技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动态测试技术》教学大纲学时:32 学分:2 开课学期:第×学期一、课程目的与任务1.本课程为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选修课程。
2. 本课程与培养目标的关系是:本课程学生在学习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传感技术,检测技术等课程后掌握动态测试与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技能、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在工程实践中设计并组建动态测试系统。
本课程具有知识与技术的综合程度高、实践性强等特点,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可以实现培养要求中的掌握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的基本技术与方法。
学生通过学习后应获得各种动态参数信息并加以分析的技能,理解并掌握模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初步了解动态测试中的误差分析技术知识和能力要求。
3.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为:介绍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的动态测试分析理论和测试技术。
包括动态测试的基本概念;振动信号的处理和分析基本理论;频响分析和模态分析的物理概念和模态分析方法;常用的动态测试技术及动态测试在工程中的应用等。
二、课程目标与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素质三个维度描述)1、知识目标: 了解动态测试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动态测试技术的基本方法。
2、能力目标: 学会如何使用这些技术在工程实践中设计并组建动态测试系统。
3、素质目标:能够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学题的能力。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测控专业的专业选修课,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动态测试技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的动态测试技术基本方法。
各种被测量通过传感器及基本测试已在《传感技术》及《检测技术》中讲授,一些基本的信号处理的基本方法及实验测试分析方法在《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中学习过,本课程在这些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讲解动态测试技术的相关理论和测试技术。
四、课程主要内容与学时分配五、课程教学内容和具体要求第一单元教学目标:了解动态测试的基本概念,知道动态测试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掌握动态测试的基本理论教学要求:介绍动态测试的基本概念,指导动态测试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讲解动态测试的基本理论,包括动态系统的特性及参数测量,模态分析的基本概念。
理论教学大纲
《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
Thermal energies & Power mechanisms Measurement and Experiment Technology
学时/学分:40/2.5(其中含实验4学时)
先修课程: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汽车构造、发动机原理A
适用专业:热能与动力工程
开课学院(部)、系(教研室):汽车工程学院、车用动力系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热能与动力工程专业大学本科生的主要专业课,它系统完整地阐述了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主要参数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和测量仪器的工作原理、测量误差分析和数据处理等内容。
其中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测量仪器的基础知识、误差分析理论和传感器原理等;第二部分分别叙述了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如温度、压力、转速和功率、流速和流量、液位、气体成分分析、振动和噪声等的测量方法、测试系统、所用仪表原理、测试结果分析,以及一些现代测试技术和相应的测试系统。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达到以下教学目的:
1.掌握测量设计的基本知识,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2.掌握热能与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主要参数的测量技术。
二、课程的教学内容、基本要求及学时分配
(一)教学内容
1. 概述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热能与动力机械测试技术发展概况、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分类、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仪器在瞬变参数测量中的动态特性、测量仪器的动态标定和工程中的测量系统简述。
2. 误差理论及应用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误差的来源与分类、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及处理手段、可疑测量数据的剔除、随机误差的计算、传递误差。
3. 试验设计与数据整理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有效数字及其计算方法、试验数据的图示法、回归分析与经验公式、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简述。
4. 传感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电阻式传感器、电感式传感器、电容式传感器、压电式传感器、磁电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光电式传感器、霍耳传感器、数字式传感器的工作原理。
5. 温度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接触式温度计、非接触式温度计、气体式温度计和蒸气压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及使用要求。
6. 压力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常用测压仪表、气缸动态压力的测量方法、气流压力测量方法、测压仪表的标定、安装和使用。
7. 流速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皮托管、热线流速仪及激光多普勒流速仪测速的原理及使用要求。
8. 流量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常用流量测量仪表的工作原理,包括流速法测量、差压式流量计、转子流量计、涡轮流量计、冲量式固体粉粒流量计、光纤流量计及超声波流量计。
9. 液位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差压式液位测量法、电容式液位测量法、电阻式液位测量法和光纤传感技术在液位测量中的应用。
10. 流速和功率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常用转速测量方法、功率测量方法及转矩仪。
11. 气体成分分析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氧含量和烟度的测量方法,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化学发光法测量气体成分。
12. 振动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振动测量的基本原理、测振系统及其分类、典型测振仪与激振器简介、内燃机振动测量、测振系统的校验、振动分析和数据处理。
13. 噪声测量
本部分讲述内容包括:噪声测量中的声学概念、噪声评定方法、噪声测量仪器、噪声测量方法与测量环境简介。
(二)基本要求
通过课堂讲授、实验锻炼和课后复习等教学环节的紧密配合,使学生初步掌握现代热能与动力机械试验研究、检验和监测等方面的基础理论,并且在热能与动力机械试验方案的设计、测量仪器的选择及正确使用、数据结果的处理分析等方面具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学时分配
本课程的教学时数为40学时,其中包含实验4学时,课内学时分配如下表:
(四)课程内容的重点、难点
1. 概述部分
重点: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仪器的组成和分类、测量仪器的主要性能指标。
2. 误差理论及应用
重点: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的概念及处理手段、可疑测量数据的剔除、随机误差的计算、传递误差。
难点:随机误差和传递误差的计算。
3. 试验设计与数据整理
重点: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有效数字及其计算方法、回归分析与经验公式。
难点:随机误差和传递误差的计算。
4. 传感器的基本类型及其工作原理
重点:应变式传感器、热电式传感器。
5. 压力测量
重点:气缸动态压力的测量方法。
6. 流速测量
重点:热线流速仪。
7. 转速和功率测量
重点:转速测量方法、功率测量方法。
8. 气体成分分析
重点:氧含量和烟度的测量方法,色谱法、红外光谱法、化学发光法测量气体成分。
三、课程改革与特色
本门课程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开设实验课。
通过理论与实验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汽车发动机测试的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