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
- 格式:doc
- 大小:41.00 KB
- 文档页数:5
唐朝体育运动发展表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也是中国体育运动蓬勃发展的时期之一。
在唐朝时期,体育运动不仅被广泛推广,还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以下是唐朝体育运动的发展表:1. 步游功步游功是唐代著名的游戏,被认为是体育锻炼和娱乐的一种方式。
它由跳跃和游泳两部分组成,以训练人们的身体灵活性和耐力。
步游功不仅在白天进行,也在晚上举行比赛。
2. 足球足球在唐朝也非常受欢迎。
唐代的足球规则和现代足球有所不同,通常是以一个类似篮子的东西作为球门,两队争夺将球踢进对方的球门。
足球比赛在唐代的宫廷和民间都很流行。
3. 马术唐代是马术发展的黄金时期,马术在军事、体育和娱乐上都扮演了重要角色。
唐代的皇家宫廷常常举办盛大的马术表演,以展示皇室家族的威严和力量。
同时,许多士人和普通百姓也乐于参与马术比赛。
4. 射箭射箭作为古代的一项重要技能,也在唐朝得到了高度重视和发展。
唐代射箭比赛通常包括静态射箭和动态射箭两种形式。
参赛者通过射击目标来展示他们的准确性和力量,这也是一种锻炼身体和集中精神的运动。
5. 皮球皮球是一种类似于现代排球的运动。
在唐代,人们用羊皮制成的球,在两队之间进行传递和接球。
皮球运动不仅可以锻炼身体机动性和协调性,还是一种团队合作和竞争精神的体现。
6. 角力角力是古代搏击运动的一种形式,也在唐朝非常流行。
参与者用双手在一个圆形或方形的场地内互相推挤、摔倒对方以获得胜利。
角力是一种考验力量和技巧的运动,不仅锻炼肌肉,还培养了参与者的勇气和毅力。
7. 蹴鞠蹴鞠是一种古老的足球运动,也是中国足球的起源之一。
在唐朝,蹴鞠广泛流行,有专门的球队和比赛规则。
蹴鞠比赛通常是将球踢入对方的球门,同时展示球员的技巧和协作能力。
综上所述,唐朝是中国体育运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体育项目的出现和发展为人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娱乐和锻炼方式。
这些运动不仅促进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还培养了勇气、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对后世的体育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浅谈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传统舞龙运动是中国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现代社会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话题,而在传统舞龙运动创新与发展方面,则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此,笔者从传统舞龙运动的历史背景、现状以及创新与发展三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一、传统舞龙运动的历史背景传统舞龙运动起源于中国古代的百姓文化,它最早的形式是让人们用芦苇或草编制成的龙形成列,通过反复舞动,表示对于自然界和社会的崇敬和祈愿。
这种形式的百姓文化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了一个流传至今的民间文化艺术。
到了明朝清朝时期,舞龙更演化成了一种年节、婚嫁等现实生活的集体表演形式,同时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
直到今天,舞龙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文化的精髓代表,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场合。
二、传统舞龙运动的现状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传统舞龙运动也逐渐走向了文化多样化的阶段。
现在的舞龙不仅是简单的表演,而是融合了文化、艺术、体育等多个元素,逐渐形成了一个高度多样化和专业化的艺术门类。
对于传统舞龙运动的发展,有以下两个发展趋势:一是多样化:在传统舞龙的基础上,融合了各种音乐、舞蹈、灯光、动画等元素,形成了多样化的演出形式。
如今舞龙已不仅仅是传统形式的表演,而是通过在表演中加入奇幻风格、灯光效果、音乐等元素,突出舞龙的表现形式和内容。
二是专业化:传统舞龙运动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从最初的百姓文化艺术升华为一种以专业为基础的艺术门类。
现在已经成为了专项运动,除了在民间文化活动中广泛应用以外,舞龙运动也独立地参加了各种文艺比赛,并且有更加规范的比赛规则。
三、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在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中,需要关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针对受众精准打造。
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因此在传统舞龙运动的创新与发展中,需要关注年轻人,向他们传播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
此外,在传统婚礼等民俗活动中,舞龙运动的活动也能够得到发扬光大。
唐宋女子体育一盛一衰之比较分析在受男尊女卑的封建正统思想所支配的古代社会里,作为文化史组成局部的女子体育一直深受压抑,但到了唐代却一改颓势开展到鼎盛阶段,而紧随其后的宋代却又峰回路转。
文章将就这一历史现象作具体分析,希望对开展当今女子体育运动有所借鉴。
在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妻子、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吕氏春秋恃君览》〕的母系氏族社会里,萌生了如原始舞蹈、女子石球游戏的女子体育;然后到父系氏族社会,因男尊女卑的出现,女子没有社会地位,从而丧失了参加体育活动的时机;接下来在夏、商、西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因宗法制的普及,女子体育也不可能得到开展;西汉时期,夫权思想及其产物三纲五常的盛行,女子体育开展同样步履为艰;然而历史的车轮转到了李唐王朝,唐朝建立后,为稳固统治,对内也采用了儒家的政治思想,推崇礼治,唐礼的核心仍然是两汉时期先后确立的三纲五常,但是,唐代的女子体育,却一反其前朝衰落的状况,出现了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繁荣景象,成为古代之最,但是接下来的宋代,盛势没有得到保持,古代女子体育又跌落下去,前后反差之大,令人叫奇。
本文将就此由盛转衰之现象作一分析探究。
一、唐、宋时期女子体育工程比较唐代女子体育活动主要工程:蹴鞠蹴鞠又名踏鞠,是我国古代的一种足球游戏,始于黄帝,开始是用于军事训练,于汉代有所开展,但主要有男子参加,到唐代于女子中流行开来。
唐朝诗人王建在他的《宫词》中有寒室内人长白打,库中先散金与钱之句,这白打指的是不用球门的白打场户。
同样在民间女子中也广泛流行,白居易《洛桥寒食日》诗蹴鞠坐不起,泼大雨新晴。
射箭辇前才人带弓箭,白马嚼啮黄金勒,翻身向天仰射云,一笑正中双飞翼。
具体描写了唐明皇与扬贵妃游苑时,宫中女子为其表演射猎的情景。
同样唐代韩渥《从猎》中有诗:小镫狭鞭鞘,鞍轻伎细腰,描写妃嫔宫女们纵马奔驰,行弓射猎之情景。
秋千宫中之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荡秋千,呼为半仙之。
〔《开元元宝逸事》载〕唐代亦有不少诗人笔下描绘了这一体育活动。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体育活动研究-古代文学论文-文学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古代文学毕业论文(最新范文8篇)之第五篇摘要: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有许多体育活动相关的元素,从诗词、曲赋到散文、小说、骈文等各种体裁都有所涵盖。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方法,对古代文学作品中竞技体育活动、休闲体育活动与体育养生活动进行解读与探究,以对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内涵有更加清晰、深刻的了解与体会。
关键词:古代文学;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重要的精神与物质财富,其中包含诸多体育活动方面的记述,也是体会古代生产生活的重要途径。
它们不仅反映了各个时期体育活动的场景,活动参与者的情绪与动作,也体现了中国传统体育活动的精神风貌与深刻内涵。
1 古代文学作品中竞技体育活动体育一开始就同人们的生产生活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逐渐与生产劳动、军事演练、娱乐活动分道发展,并随着社会生产力与科技的进步,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其中射箭、蹴鞠、角抵、围棋等在今天成了风靡世界的体育活动。
射箭是中国一项历史悠久的体育活动,据考古发现,在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中即有石箭头的发现。
《太平御览》中记载,夏朝已有了专门的习射机构,《孟子》有云:序者,射也。
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同时《礼记》云:耆老皆於痒,元日,习射上功。
说明习射是当时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校教育的重视无形中提升了习射活动的实用价值与社会地位,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习射活动的普及,涌现出了不少射箭好手,《战国策西周策》中就载有: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
百发百中,可见其箭法之高超。
魏晋南北朝期间,习射的竞技性、娱乐性等功能日益突显,《北史魏诸宗室列传》中讲述有北魏孝武帝在华林园举行射箭比赛的事,他将银质酒杯挂在百步之外,让十多名射手去射,谁射中,酒杯便归谁,这种做法,可以看作是中国体育史上第一次奖杯赛了。
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简述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简述中国的体育运动可以追溯到古代,比起其他国家来说,中国的体育事业拥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的文明必然会给体育带来新的精神,给体育事业带来巨大的发展。
一、先秦诸子百家早在先秦时期,诸子已经把体育列为学习的一种内容,列入本身的学习科目之中。
而齐桓公、管仲、孔子、孟子等学者,更是把体育素质融入推行儒家的礼仪文化当中,从而实现了体育文化的发展。
二、汉代文学著述汉代文学著述中,体育在总结人的天赋才能栽培方面,更是非常重要,体育运动被认为是修德手段,发挥出了品德培养的功能,形成了一定的体育文化精神。
三、唐宋文化的盛衰唐宋时期,体育文化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以折桂赛和跨海比赛为主的体育节活动,产生出各种体育类书籍,体育也开始形成一种民间文化。
然而,随着唐、宋文化的衰亡,体育文化亦日趋低迷。
四、明清学术繁荣明清时期,中国体育文化掀起了新的浪潮,伴随着学术活跃的发展,重视体育文化的传播、利用和风靡,逐渐形成了以健身为主的体育运动项目,使体育运动在当时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五、近代国际交流近代以来,中国的体育运动受到科学的发展影响,开始借鉴吸收世界上的先进体育理论和体育技术,不断探索体育运动的社会化、商业化,实现体育运动的规范化,并把体育运动带到国际舞台上。
六、新中国起步新中国成立以来,体育事业也受到了特别的重视,又一次起步,全国各类体育赛事开始盛行,深入到基层,许多体育项目竞赛风靡全国,促进了中国体育文化的发展,为新时期的体育运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以上就是中国体育发展历程的简单介绍。
从古至今,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体育事业不断发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体育文化,被全世界所公认。
蹴鞠发展历史脉络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其发展历史脉络如下:
- 春秋战国时期:据《战国策·齐策》等史料记载,在齐国都城临淄,蹴鞠就已经是一种民间盛行的娱乐方式。
- 汉代:蹴鞠在汉代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它的娱乐性继承下来的同时还开始呈现出竞赛性的特征。
- 唐宋时期:蹴鞠文化繁荣,出现了间接对抗、白打等形式的踢法,蹴鞠活动更为普及。
- 元明时期:蹴鞠可以在宴会上表演,成为一种娱乐客人的项目。
明朝朱元璋称帝后,曾传旨严禁士兵踢球,但这并不能改变蹴鞠的娱乐性质。
唐宋时期马球运动的对比研究[摘要]唐宋时期是马球运动发展的高峰阶段。
在唐宋不同的社会发展背景下,马球运动的击球方法及竞赛规则也有了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
运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从场地与器材、参赛人数及击球方法、服装、练习人群等几个方面对唐宋时期马球运动进行对比研究。
[关键词]马球运动唐宋时期对比研究[中图分类号]g88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2095-3437(2012)07-0042-02在我国古代马球被称为“击鞠”、“打球”,或“走马击球”。
此项运动从汉代就已经流传至中原及黄河流域,到唐宋时期已经十分兴盛,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初期。
但从明代中叶到清代时期,只是作为宫廷礼制或者民间开展的活动。
整体看来,自古以来,马球运动便是体育界中的璀璨星光。
一、唐宋马球运动发展的社会背景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其政治、经济以及文化等方面都最为繁华。
较为开放的国家政策,形成了丰富的社会文化气氛,并拥有良好的社会心理趋向。
唐朝当时良好的文化氛围,正确的国策,使得我国古代体育再次鼎盛,更为中国古代体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到了宋代,经济的昌盛也为马球运动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在这样的政治经济环境下,马球运动获得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二、唐宋马球运动击球方法对比(一)器材与场地1.球马球运动中所用的球大多非常精致,大小如成年男子的拳头,正如史书记载“球状小如拳”。
马球的材料有的是用质量轻并且有韧性的木料制成,外面涂有各种颜色的花纹,不过以红色最为普遍,有的是用牛皮马球,也就是元人熊梦祥的《析津志》中所记载的“一马前驰,掷大皮缝软毬子于地,群马争骤,各以长藤柄毯杖争接之”中的“大皮缝软毬子”,就是在牛皮里填上一些羽毛之类的东西,称为软球。
2.马球杆唐代球杖有数尺长(古代一尺约合现在的0.3米),击球的一头弯曲,呈月牙形,像一钩新月。
“执鞠仗,仗数尺,其端如偃月”。
球杆一般是用竹木和藤制成,但也有用铁特制的用以伤人。
蹴鞠在唐朝的发展姚建0941021作为璀璨夺目的众多中国古代文化遗产里耀眼的奇葩,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据史料《史记》和《战国策》记载,蹴鞠最早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
唐代是蹴鞠发展历史上的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也从侧面反应了蹴鞠在民间的广为流传。
最为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朝代之一,唐朝的经济水平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蹴鞠自然也得到了技术上的改革。
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
球的形状更圆了。
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
改革后的蹴鞠,球体轻了,可以踢高,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
上自皇帝朝臣下至平民百姓,无论是朝廷宴乐还是民间消闲,到处可见蹴鞠的身影,甚至皇妃宫嫔、田姑村妇也经常以蹴鞠为乐。
《唐摭言》中记载,唐文宗时有一位翰林承旨学士,名叫王源中,平日里闲暇的时候常常和弟兄们在家里玩蹴鞠。
有一次正玩得热闹,圆鞠突然弹起来打到王源中的额头上,打出一块伤痕。
正巧皇上传旨要召见他,王源中匆忙赶往宫中去见皇上。
皇上看见王源中头上的伤,问他怎么弄的,王源中就把蹴鞠的事告诉皇上。
文宗感慨道:“你们兄弟们能经常在一起玩蹴鞠,实在是和睦啊。
”圆鞠能把王源中的额头打破,说明它还比较坚硬,外面的一层皮子熟得不好,或者接缝处缝制得比较粗糙,这样硬邦邦的东西猛然打到头上,也是够受的。
杜甫在《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可以看出蹴鞠的普遍。
唐代的许多皇帝,如唐太宗、唐玄宗、唐文宗都爱看蹴鞠比赛,唐僖宗更是亲自去蹴鞠场所上一展身手,而末代皇帝唐昭宗被朱温逼迫退位后,军队都跑光了,最后只剩下“鞠客”跟着他,可见感情之深。
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研究摘要:作为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时期,唐宋两朝的社会民俗体育文化也随之繁荣发展。
因为民俗体育的农耕文化和娱乐文化等特点,所以,唐宋社会文化的高度繁荣背后,有着民俗体育发展的强力支持。
以下我将结合有关资料,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的发展作详细的阐述。
小清新:民俗体育唐宋时期发展高峰唐宋时期,我国古代城市文化在经济发展的支持下,也达到了较为高的发展阶段。
唐代初期,分裂的国家得到了统一,人民安居乐于,中外间的交流不仅仅只是局限于政治层面,这都促进了当时城市文化的快速发展。
对此,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就曾有过描述:“千车万马九衢上”。
四通八达的街道,万千峥嵘的马车,使得长安一派繁荣景象。
到宋朝时,城市中手工业的发展更为迅速,经济文化进一步繁荣,开封府作为都城所在,车马如流水,商业比往常更加繁荣。
且人口数已经达到近百万之多,是当时中国的第一大城市,城中酒肆茶楼比比皆是,一派兴盛的气象。
如此繁荣的社会经济、文化,无疑为民俗体育的繁荣创造了有利的发展条件,这也是为什么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得到长足发展的主要原因。
一、我国民俗体育活动的作用1、调节社会间关系,娱乐生活环境:作为一种独立于正规体育模式的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他不仅仅可以促进参加者的生理和心理健康,还可以起到协调社会各阶层关系的作用。
我国民俗体育的包括范围很广,其中还包含了民间游戏等娱乐活动,这一类游戏是我国先民在社会劳动之余进行自我娱乐的一种方式。
因为,在千万年前的原始社会中,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民为了获得生存的机会,不得不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动,这就使他们在精神上受到了严重的压迫。
所以,他们便渐渐的创造了早期简单的游戏活动,并借其形式自我娱乐,达到心理上的平衡和满足。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人民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为私有制占据社会主导地位创造了条件。
高等阶级在社会的各个方面压迫劳动人民,使其生活更加困苦,心理上表现出的不满更加严重。
所以,许多民间游戏就成为人们闲暇时相互渲泄的手段。
这也间接的起了和睦社会的效果,并为社会的安定做出了巨大贡献。
所以,古代社会占据统治地位的阶级,总是喜欢采取各种措施来发展民俗体育活动,以求达到间接使社会和谐的效果。
2、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民俗体育的大部分内容都取自民间,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熟知。
这一类活动在民间广泛开展,在群众的现实生活中流传,并世代相习。
从社会文化的变迁角度来说:目前,世界上多数国家流行的现代体育活动,都是外来的古希腊形式的文化,它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化扩张在世界各地的产物。
正如我国唐文化的“兼容并蓄”一样,随着古希腊和西域各国新奇娱乐活动的相继传入,我国民俗体育活动也受到许多挑战,国人争做体育强国的愿望也越来越迫切。
中国民俗文化的生存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但由于我国民俗体育在人民群众间根深蒂固,外来文化的传入只能是被吸收消化,最终成为中华文明而流传下去。
3、增强民族认同感,传播中华优秀文化:认同感是人们对一个“根”文化的感知,是使一个个体对一个整体感到更加亲近的情感。
他的形成受到同一个民族价值观念的影响。
因为人民深厚的感情积淀,民间民俗体育活动就起到了使本群体认同的作用,而且在经过一系列活动后,群体内部人与人之间就会产生亲近感。
在频繁举行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弘扬优秀的中国文化,带动其走向世界。
二、唐宋民俗体育在主要节日上的体现(一)民俗体育在元宵节中的表现元宵节作为中国最隆重的节日之一,在我国已有了近两千年的传承。
早在先秦时期就有了元宵节的雏形,汉朝时期,武帝祭祀泰山和佛教高祖“燃灯礼佛”,之后,便相互融合而成为了流传至今的元宵佳节。
伴随着唐宋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统治者越来越重视传统节日的庆祝形式,从而导致了元宵节在社会中的广泛流行,并为节日里民俗体育活动的发展奠定了外在的有利因素。
比如,唐代长安城元宵节活动中,就有着巨型龙凤灯、拔河等各种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宋朝时期,东京汴梁就开始流行击丸、蹴鞠、踏索等活动。
对此,我国许多古代典籍中也有记载,《明皇杂录》中这样说:“唐玄宗于元宵日,命京城大陈灯影庭,燎其灯为龙、凤之状”,这就是我国舞龙灯的早期发展形势。
宋朝汴梁上元的元宵夜,在德育楼附近就有官府组织演出的各种民间节目。
可见,唐宋时期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元宵节中就有了极为丰富的表现。
(二)民俗体育在端午节中的表现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赛龙舟这一民俗体育项目却是必定的。
关于赛龙舟和纪念英雄的说法也是有多种,如《越地传》中就记载,“龙舟于勾践始”。
《史记》中更有龙舟始于伍子胥之说。
尽管早期历史对各种传言没有进行统一规定,但赛龙舟做为一项人民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被广大群众所喜欢,一直流传下来。
直至唐宋时期,才最终确定了龙舟赛的纪念者为屈原。
唐朝时期,众多诗人对端午节赛龙舟的关注也极为详细,仅在全唐诗中就有20多首描写赛龙舟的诗作品。
其中以杜甫、白居易、元稹等最为耀眼。
从诗文的内容上看,多以描写比赛龙舟的经过为目的。
如《观竞渡》中:“船争先后渡,岸激去来波”。
就生动地表现出了赛龙舟场面的激烈。
又如张说的《岳州观竞渡》:“画作飞凫艇,双双竞拂流”。
该诗反映的是古代临安地区,人民把龙舟画成五彩缤纷的颜色,浩浩荡荡的争先恐后。
由此可见,唐朝端午节的赛龙舟场面十分壮观。
到了宋朝,赛龙舟便更具要时代特点了。
《东京梦华录》就曾记载了两宋时期赛龙舟活动的壮观情形。
另外,在南宋时期,龙舟比赛开始标准化,配备以多名裁判人员,并有军队进行干涉。
可见,北宋开封赛龙舟声势浩大,比赛有着严格的限制条件,并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三、唐宋民俗体育活动在平时的发展(一)春季的民俗体育活动唐宋时期,我国许多传统节日开始确立,如寒食和清明。
在宋朝时,清明节与寒食节并立,是当时最隆重的祭祖节日。
在这一天里,人们会结伴郊游。
美丽的春光令人喜不自胜,于是民间就有了多姿多彩的娱乐活动,用以表达欢喜的心境。
宋朝时期的瓦舍里,主要是以开展蹴鞠、秋千等民俗活动为主,给初春时期增添活跃的气氛。
对此白居易曾写道:“蹴尘不起,火雨新晴”。
宋代时期,寒食节上蹴鞠、荡秋千比赛的热情丝毫不差于唐代。
《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在寒食节时,宋代汴梁城中到处可见荡秋千的人,接触到的事情就是蹴鞠。
宋朝的临安地区,初春三节更是被人大肆推崇,到处盛行民俗体育活动,被称作“民俗的节日”。
由此可见,唐宋春季民俗体育盛行,而其中又以蹴鞠和秋千为组要活动。
在当时,有人用举目秋千,触处蹴鞠来形容这一景象,这也为说明了唐宋时期民俗体育已非常普及。
(二)夏、秋两季的民俗体育活动在古代,夏秋两季是一个非常繁忙的季节,而在这一季节中又包含了初夏、三伏、七夕、中秋、重阳等节日。
这一时期,国家政局稳定,民族关系较为缓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这就为大规模开展民间娱乐活动提供了物质保障。
这也是为什么,唐宋时期人民对夏秋节气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其他朝代的原因。
尽管夏、秋两季的气候条件不如春季,但夏、秋时期也有不少闲暇的时间,并且还是一个喜获丰收的季节。
所以,百姓也希望能够借助夏、秋的节日来愉悦身心,达到放松心情的作用。
唐代三伏天,人们多以相对文静的活动来相互娱乐,一般采用下棋的方式。
谢宗可的《双陆诗》:“夏日难眠,邀友彩骰”,将长安人夏日玩的棋的习俗表现出来。
到了宋代,夏、秋季节的民俗活动更为活跃。
《梦梁录》记载:宋朝时期,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人们常常结伴访友,到郊外观赏绿色景物。
遇到有凉亭的地方,人们便设置棋局,吟诗度曲。
夏浓时,宋代市民还有远到郊外避暑的习俗。
现在,人们把纳凉避暑、散步、围棋、郊游、垂钓称作休闲体育。
但这类“休闲”体育早在我国唐宋时期就已经流行了。
宋朝时期,我国民间最著名的民俗体育活动,就是苏杭人的钱塘江观潮弄水,场面之壮观堪称一绝。
当时的弄水活动由人们自发组织。
尽管,民众的活动是自主组织的,但弄潮者十几或几百人为一组,一起列队而游。
重阳登高,这是我国唐宋时期最为流行的民俗体育活动。
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各种民俗文化活动更加喜欢,并乐此不疲的进行,这都得益于当时贵族阶级的推崇。
据有关资料记载,景龙五年的重阳节,文宗驾临魏然亭作诗一首,但凡有识之士皆欢喜。
唐代诗人更是喜爱九九节,登高赋诗比比皆是,许多首经典的登高诗词流传千年。
到了宋代,在九九重阳节中,人们不仅仅追求于精神上的放松和生活上的享受,还间接的要求登高要具有健体的功效。
宋代大家王安石有诗云:“绿酒酬黄菊,红裙弄紫箫”,这都表现出了一种追求身心积极向上的态度。
对于唐宋两朝的重阳登高来说,宋代时,人民更加偏向于登上亭、台、楼,遍览山河美景;唐朝人更喜欢于登高赏菊、会友作诗。
二者具有很大的不同之处。
但重阳登高的根本目的却是相同的,就是在登高的同时释放情怀,愉悦心境,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结语唐宋时期在作为我国封建经济文化最为发达的阶段,其社会民俗体育的发展也达到了空前的境界,这都得益于充足的物质保障及超前的文化思想。
所以,对我国唐宋时期民俗体育文化发展的研究具有了特殊的意义,加强对这一阶段体育文化的探究,必然会为我国古代历史的精彩添加文化内涵,并为当代民俗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
文章来源——海内论坛:参考文献[1]黄伟.隋唐民间体育活动述论[J].唐都学刊,1997年第2期.[2]牛晓梅,张瑞洁.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在休闲时代的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8年第1期.[3]周健生,蒋琛.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刍议[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8年第7期.[4]王俊奇. 中国唐宋体育史[ M] . 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年.[5] 汪蓉.我国民俗体育的特征及其传承研究[J].时代文学,2008年第3期.[6]张基振,度重干.中国民间体育保护与发展实践论[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年第11期.[7]占玉珍,王俊奇.民俗体育与民间体育辨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