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智力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5
多元智能理论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启示多元智力理论打破传统的将智力看作是以语言能力和逻辑一数理能力为核心的整合的能力的认识,这一理论在我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内涵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判断一个人的智力,要看这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然合理环境下的创造力。
智力并非像我们以往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方式存在的一种智力,而是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的一组智力。
1.多元智能理论的基本要素加德纳在大量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人的智能结构是由七种智能要素组成。
这七种要素是:(1)言语——语言智能,指听、说、读、写的能力。
(2)逻辑——数学智能,指有效利用数学进行推理的能力。
(3)视觉——空间智能,指准确感知视觉空间世界的能力。
(4)肢体——运觉智能,指善于运用整个身体的能力。
(5)音乐——节奏智能,指感受、辨别、记忆、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
(6)交流——交际智能,指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7)自知——自省智能,指认识、了解和反省自己的能力。
2.多元智能理论的特征(1)注重整体性。
这七种智能因素同等重要,这七种智能给予同等注重力。
(2)强调差异性。
尽管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七种智能,但由于受各种不同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和制约,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的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这就是智能的差异性。
(3)突出实践性。
智力是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生产及创造出社会需要的有效产品的能力,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地拥有一系列解决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的能力。
加德纳把智力作为解决实践中问题的能力。
(4)重视开发性。
人的多元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关键在于开发,而帮助每个人彻底地开发他的潜在能力,需要建立一种教育体系,能够以精确的方法来描述每个人智能的演变。
论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对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作者:蔡云改来源:《新课程·教师》2016年第04期摘要:多元智力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提出,这个理论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存在九种不同的智力,对于个体而言,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且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培养。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后,对世界各国的教育改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教育者对学生、教学以及课程评价的看法。
鉴于此,拟在阐述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其对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影响。
关键词:多元智力理论;基础教育改革;基础教育1983年,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在批判智力单因素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个体的智力是由多种成分组成的,是动态的、可以发展的。
在他的理论中,加德纳将智力具体分为九类:(1)言语—语言智力,这种智力是指个体运用语言的能力;(2)数理—逻辑智力,主要是指个体运用数字以及进行逻辑推理的能力;(3)视觉—空间智力,主要是指个体对视觉或空间信息进行知觉并表达的能力;(4)音乐—节奏智力,主要是指个体察觉、辨别、改变和表达音乐的能力;(5)身体—动觉智力,主要是指个体运用身体表达想法和运用双手创造事物的能力;(6)交往—交流智力,主要是指个体了解、区别他人心理并作出适当反应的能力;(7)自知—自省智力,主要是指个体进行自我省察、自我区辨并做出适当反应的能力;(8)自然观察智力,主要是指个体对周边环境中的事物进行有效识别和分类的能力;(9)存在智力,主要是指个体陈述、思考与生死、终极命运有关问题的倾向性。
多元智力理论提出后,对美国教育改革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个理论让教育者明白了其他七种智力与言语以及数理逻辑能力一样重要,且学生之间的差异不在于学生智力的高低,而在于其智力构成成分的组合方式不同。
因此,教育者在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允许其存在独特的学习方式,对其进行因材施教。
当然,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加快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加速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笔者认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能够将新的理念付诸实践。
多元智力理论对当前教学改革的启示多元智力理论的提出,为世界范围内的教学改革注入了一股强大的新鲜活力,为变革传统教学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多元的切入点。
一、多元智力理论的含义和特点加德纳(H・Gardner)的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背景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
”他还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即它不是一种能力,而是一组能力;各组能力不是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而是以组合的方式存在的。
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至少九种智力,即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理智力、视觉――空间智力、听觉――音乐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自然观察智力、存在智力等,这九种智力在个体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和不同程度进行组合,从而使个体的智力各具特色。
从上面可以看出多元智力理论有下列主要特点:一是多元性。
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结构由九种智力要素构成,这九种要素是多维度、相对独立地表现出来的;九种智力同等重要,不能只将言语―—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地位,而忽视其他几种智力;他呼吁要对这九种智力要素给予同等关注。
二是文化性。
加德纳认为,人类是有文化的生命体,要重视智力的社会文化背景;他指出,智力与一定社会背景下的人们的价值标准有关,智力实质上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中学习机会与生理特征相互作用的产物。
三是差异性。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都拥有相对独立的九种智力要素,而这九种智力要素在每个人身上都以不同的方式进行不同程度的组合,每个人的智力各具特点,这就是智力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由于环境和教育造成的,在不同的环境和不同的教育条件下,个体的智力发展方向和程度有着明显的差异性。
四是实践性。
加德纳把智力作为个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是智力理论发展的一个突破性进展;他强调智力不是上天赐予少数幸运者的一种特殊的脑内物质,而是每个人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拥有的解决一系列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特别是难题的能力,是发现新知识或创造出有效产品的能力。
多元智能理论对于中国教育改革的意义(1)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准确的智力观真正有效的教育必须理解到智力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并使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的水平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2)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教学观我国传统的教学基本上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要形式,辅之以枯燥乏味的“题海战术”,而忽视了不同学科或水平之间在认知活动和方式上的差异。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都不同水准地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力,而且每种智力有其独特的认知发展过程和符号系统。
所以,教学方法和手段就应该根据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而灵活多样,因材施教。
(3)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准确的评价观多元智能理论对传统的标准化智力测验和学生成绩考查提出了严厉的批评。
传统的智力测验过度强调语言和数理逻辑方面的水平,只采用纸笔测试的方式,过度强调死记硬背知识,缺乏对学生理解水平、动手水平、应用水平和创造水平的客观考核。
所以,是片面的、有局限的。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力不是单一的水平,而是有多种水平构成,所以,学校的评价指标、评价方式也应多元化,并使学校教育从纸笔测试中解放出来,注重对不同人的不同智能的培养。
(4)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转变我们的学生观根据多元智能理论,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治理结构和学习方法,所以,对每个学生都采取同样的教材和教法不合理的。
多元智能理论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积极乐观的学生观,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和可取之处,教师应从多方面去了解学生的特长,并相对应地采取适合其特点的有效方法,使其特长得到充分的发挥。
(5)多元智能理论有助于形成准确的发展观按照加德纳的观点,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协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应该让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同时,发现自己至少有一个方面的长处,学生就会热切地追求自身内在的兴趣。
智能商数学说1.智力商数 IQ(Intelligence Quotient):是对人智力水平的一种表示方式,它代表一种潜在水平,提供记忆、运算、问题解决等生存必备的水平,也就是智力测验所测出的数值。
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一、加德纳的多元化智能观(一)传统智力测验及其影响下的学校教育1904年,法国教育部为解决学校中智力落后儿童的教育问题,要求心理学家比纳提出一个鉴定哪些儿童应该送入特殊学校的工具。
比纳根据自己对智力的理解,与其助手西蒙医生合作,在1905年,编制了世界上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比纳-西蒙量表。
这个量表包含30个由易到难排列的项目,可用来测量各种能力,特别侧重于判断、推理、理解能力,这些也是比纳认为的智力的基本组成部分。
传统智力理论认为,智力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的、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的一种能力。
实际表现为解答问题、寻求特定问题的答案以及迅速有效地学习的能力。
在传统智力观的影响下,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教育活动只重视语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的培养,忽视了儿童的运动、音乐、视觉空间、人际关系、自我认知等智力的培养,阻碍了儿童获得成功的通道.传统智力理论将智力局限于课业学习智力的范畴,将评价标准局限于学业成绩,不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造成了直接影响而且也从理论上支撑了学校教育以片面追求学业成绩为目的的教育体系,最终导致教育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社会分工越来越细,行业和领域越来越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趋向多样化。
传统智力理论影响下形成的教育观和人才观已经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新时代呼唤新的智能理念,需要新的教育观和人才观。
(二)加德纳多元化智能观的诞生及其基本内容对于以语言和数理逻辑智力为核心的传统智力测验关于人的智力的片面看法,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用“统一观点”加以概括,并提出了智能的多元化观点。
多元智能理论的提出,与“零点项目”的关系十分密切.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成立了“零点项目”。
其由来可以追溯到美国和前苏联的科技、军事竞争.1957年,前苏联发射了人类第一颗卫星上天。
美国人晚了3个月.于是,美国人开始检讨教育的问题。
多元智力评价与我国基础教育评价改革
摘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多元智力理论呼唤的新型教育评价即要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评价学生的动态发展过程要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要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差异性;然后阐述了多元智力评价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四点启示即我们的教育评价应该与时俱进、因地制宜应该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应该确保评价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应该尊重并评价学生发展的独特性。
关键词:教育评价;多元智力理论;基础教育多元智力理论的评价观在当今世界教育评价改革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教育评价改革的积极影响已经越来越多地被我国教育工作者所认识。
探讨多元智力理论所呼唤的新型教育评价观以及这种新型评价观对我国教育评价改革的启示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多元智力理论呼唤新型教育评价美国哈佛大学加德纳教授的多元智力理论(Multiple Intelligences)对传统的教育评价观念有着多方面的突破呼唤着新型的教育评价。
首先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在学生个体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具体的现实生活环境中对其真实的实践活动和创造活动进行评价即进行情境性评价。
加德纳教授认为“为某一文化背景下的对象所设计的评价材料不能直接应用于另外一种文化环境之中。
实际上根本没有纯粹文化公平和无文化的题材每一种评价方法都反映了其文化的来源。
”因而在智力评价时我们“应该承认情境对
个体表现的影响提供对评价能力来说最为恰当的情境包括表面上与接受评价个体无关的情境”。
同时“我们不应该再像以往心理测量学家所做的那样把儿童引入评价而是应该让评价靠近儿童。
我们要创设一个充满丰富而吸引人的材料的环境让儿童尽可能在自然的环境中展示自己的智力光谱。
” 第二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当关注学生的发展过程侧重于评价学生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以及他们在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加德纳教授批评传统智力测验“没有关于过程的观点没有关于一个人如何解决难题的观点它有的只是一个人是否得到了正确答案的结果。
”指出“智力测验很少能估价出一个人吸收新信息的能力或解决新难题的能力……而且智力测验并不能体现个体进一步发展的潜力……用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的话说智力测验体现不出个体潜在的发展区域”。
有鉴于此加德纳教授认为对学生的评价不仅“应该能够敏锐地反映他们发展的阶段和轨迹……还应该能够弄清在不同领域内拥有创造性的个体的特征”他说“如果要我来评价某人的多种智力只有当我看到他在一系列真实的环境中解决问题或创造产品后我才会给出结论。
即便如此我也不能确定他的智力特征在一两年后依然如此。
” 第三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采用“智力展示”的评价方法评价学生宽泛而完整的智力发展领域。
加德纳教授主张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单一的评价方法特别是标准化考试来评价学生某些智力领域特别是学术课程的发展;尽量避免以语
言智力和数理逻辑智力为媒介来评价个体其他领域的发展状况。
他指出“我们的社会今天将语言和数学逻辑智力置于最重要的位置上大部分智力测试都建立在这一基础之上。
如果你的语言和数学很好你的智商测试和SAT(学习能力倾向测试)的成绩一定很高从而可以进入一所名牌大学就读。
但当你一旦离开学校是否仍然能有良好的表现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是否拥有和能否运用除此之外的一些智力”。
由此他提出除非能“设计出‘智力展示’的评价过程和方法直接观察我们感兴趣的各种学习形态”我们对学生在不同领域以不同认知过程学习的状况才能进行准确的评价我们也才能更客观、全面而真实地把握并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四在加德纳教授看来对学生进行评价时应该尊重并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学生发展的差异性以便获取更多关于学生发展独特性的信息并促进学生独特性的发展。
加德纳教授反对用为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学生所设置的标准化考试来评价非主流文化背景下的学生认为“智力测验所探寻的许多信息都反映了那种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与教育环境里的个体所获取的知识这种应答能力明显地反映了一个人所入学校的种类或他家庭的趣味。
”并且智力测验的指导思想是以语言智力和逻辑数理智力为核心的智力观智力测验使用的是统一的、以评价数理逻辑智力为主的测验题目而且是以纸笔测验的方式来评价学生完成这些题目的情况。
因而这样的智力测验“不足以用来评价个体在借助星象而航海、在掌握外语或借助计算机而谱曲方面的潜力或成就”并且也常因没有考虑不同学
生个体所处的文化环境和教育的独特性而造成的评价的不公平。
加德纳教授关于学生发展评价的上述观点至少在如下四个方面呼唤新型教育评价:第一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从统一的符号化测验的传统评价方式转变为在真实的场景中评价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具体而言就是:其一让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与学生真实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情境相联系从而在自然状态下捕捉学生能力的真实表现并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发展状况;其二在评价中尊重并体现学生个体的社会文化差异;其三对个体独特智力或智力组合的评价应在与之相应的独特情境之中进行其四对个体某种特定智力或智力组合的评价要侧重于个体运用该种智力或智力组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要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评价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
第二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从静态的评价转变为连续的动态评价过程。
也就是说:其一智力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的以发现学生的强项并在其强项与弱项之间搭桥以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化的发展作为评价的首要目标;其二应尽量避免在学生之间进行横向比较而是要纵向地考察学生作为一个持续发展的独特个体所获得的进步。
其三评价中要关注并体现学生动态的发展过程;其四要关注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创造产品的过程及其在此过程中所体现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在客观与科学的评价中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进一步发展。
第三我们对学生的评价一定要从单一笼统的传统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转变为多主体、多元化地评价学生多元智力的发展。
也就是说:其一
评价主体应该多元化即对学生的评价要由多方面的评价主体做出从而可以使我们对儿童的评价尽可能做到全面和客观;其二评价内容应该多元化即我们不仅要评价学生多个智力领域的发展还要评价学生多元的认知风格和学习策略;其三评价方法应该多元化即我们应采用多种多样更具有人文关怀色彩的评价手段如通过档案袋评价、轶事报告等多种评价方法来评价学生的发展情况。
我们尤其注意要设计并应用“智力公平”的评价方式直接评价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和创造产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各项智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