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SI七层模型》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836.50 KB
- 文档页数:73
一、了解分层1、OSI参考模型2、为什么要分层?三点综合,网络分层像“快递”。
网络分两个系统,端系统和中间系统,端系统相当于快递里的卖家和买家,中间系统是帮着端系统去调解,快递发件的快递公司,发件的是网络平台。
分工合作,标准化,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换任何一个环节即可。
3、分层的模型有哪些?分层就像盖楼,但是我们理解分层就是部署网络需要哪些步骤,OSI和TCP,它们的分层从下往上是1到7和1到4的顺序,必须先有一层才能有二层三层。
OSI和TCP,物理层和链路层,TCP把它合二为一了。
应用层、表示层和会话层,TCP把它合二为一,因为会话层本身也属于应用程序这一端。
我们常用的是TCP端。
二、中间系统第一步物理层1、物理层主要管传输的信号问题,是部署网线的。
2、网线里的数据“010101”这个在网络里称为数字信号。
网线里的数据“010101”被称为比特流。
3、物理层是不提供纠错的,物理层能对数据的传输速度做一定的控制。
物理层除了线以外也有相应的一些设备。
包括屏蔽双绞线和非屏蔽双绞线,集线器,转换器(也就是家里的“猫”),中继器(还原/放大信号)。
物理层的线包括网线,光纤,无线等。
第二步数据链路层1、数据链路层对应的是TCP的接口部分。
2、数据链路层针对接口上的网卡,网卡对应的网卡号就是MAC地址,数据链路层针对这个地址做文章。
MAC 地址也称为硬件地址。
3、MAC地址也叫以太网地址,代表网卡的唯一性,识别本台硬件的设备。
只有设备上有MAC地址才能证明这是个网络设备,所传的数据才被认可。
MAC地址所传递的是内网。
数据链路层设备交换机只有MAC地址,管理连接所有的硬件设备。
MAC地址第三步网络层1、涉及数据链路层做不了的内容,类似于我们可以在全球范围内找到对方,所以网络层增加了“IP”,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网络层为网络设备提供逻辑地址,是个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IP地址对应的是因特网。
3、IP地址涉及最多的设备就是路由器。
OSI七层⽹络模型⼀、OSI七层⽹络模型简介1、OSI的前世今⽣OSI(Open System Interconnect),即开放式系统互联。
是OSI组织为了互联⽹各层之间协作⽽制定的标准模型。
再具体点来说是为了使互联⽹各个基础组件⼚商统⼀标准⽽制定的标准,这样就能实现互联了。
2、OSI七层模型的划分OSI划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络层、传输层、会话层、表⽰层、应⽤层3、OSI的分层设计思想OSI严格遵守了“⾼内聚、低耦合”的互联⽹设计思想,在OSI七层模型中每层只关注本层的实现,向上只提供标准接⼝,它不需要其它层的实现,各司其职。
⼆、各司其职⼀张图先了解各层间的基本功能物理层OSI模型的第⼀层,最终数据的传输通道。
物理层顾名思义就是最靠近物理传输设备的⼀层。
物理媒介包括光纤,⽹线,等。
改成的主要作⽤是实现相邻计算机间的⽐特流传输,尽可能屏蔽掉具体传输介质和物理设备的差异。
尽量对上层也就是数据链路层屏蔽掉其不需要考虑的物理介质差异,对其提供统⼀的⽐特流传输调⽤⽅式。
物理层的主要功能:屏蔽物理媒介差异,为数据链路层提供统⼀的物理⽐特流传输能⼒。
数据单元:⽐特实例:光纤、⽹线、集线器、中继器、调制解调器等。
举个例⼦,早前的电话机,你在北京,你⼥朋友在上海,你俩打个电话就能通话了。
为什么?因为中间有根电话线。
物理层你就可以这么简单的理解和记忆。
数据链路该层主要负责建⽴和管理不同计算机节点间的数据链路,并提供差错检测、封装成帧、透明传输的能⼒。
数据链路层⼜分为两个层:媒体访问控制⼦层(MAC)和逻辑链路控制⼦层(LLC)媒体访问控制⼦层(MAC)MAC地址你⼀定不会陌⽣。
每台计算机都有⾃⼰的全⽹唯⼀的MAC地址,如下图你也可以看看⾃⼰的MAC地址。
MAC⼦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共享型⽹络中多⽤户对信道竞争的问题,完成⽹络介质的访问控制。
实现这个功能的是集线器。
⽤集线器组⽹,检查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有没有冲突,避免冲突的协议叫CSMA/CD协议。
OSI七层模型(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参考模型是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的⼀个⽤于计算机或通信系统间互联的标准体系,⼀般称为OSI参考模型或七层模型。
七层模型主要分为:1、应⽤层(⾯向⽤户) 2、表现层 3、会话层 4、传输层 5、⽹络层 6、数据链路层 7、物理层(底层)。
物理层作⽤:为传输数据所需要的物理链路创建、维持、拆除,⽽提供具有机械的,电⼦的,功能的和规范的特性。
并可能地屏蔽掉物理设备和传输媒体,通信⼿段的不同,使数据链路层感觉不到这些差异,只考虑完成本层的协议和服务。
它的传输单位是⽐特流,解决⽤户在使⽤时对物理传输介质建⽴、维持和释放问题。
特性: 机械特性:指明接⼝所⽤接线器的形状和尺⼨、引线数⽬和排列、固定和锁定装置等。
电⽓特性:物理层的电⽓特性规定了在物理连接上传输⼆进制位流时线路上信号电压⾼低、阻抗匹配情况、传输速率和距离的限制等。
功能特性:规定了接⼝信号的来源、作⽤以及其他信号之间的关系。
即物理接⼝上各条信号线的功能分配和确切意义。
(数据线、控制线、定时线和地线) 规则特性:定义了在信号线上进⾏⼆进制⽐特流传输的⼀组操作过程,包括各信号线的⼯作顺序和时序,使得⽐特流传输得得以完成。
(传输数据单位:⽐特流,也就是所谓电流)数据链路层 定义了在单个链路上如何传输数据,必须基本⼀些基本的能⼒:如何将数据组合成数据块,在数据链路层中这种数据块为帧,帧是数据链传输的单位。
如何控制帧在物理信道上的传输,包括如何处理传输差错,如何调节发送速率以使与接收⽅相匹配;以及在两个⽹络实体之间提供数据链路通路的建⽴、维持和释放的管理。
数据链路层协议⼜被分为两个⼦层:逻辑链路控树(LLC)协议和媒体访问控制(MAC)协议 主要功能:帧编码和误差纠正控制 帧编码:为了使传输中发⽣差错后只将有错的有限数据进⾏重发,数据链路层将⽐特流组合以帧为单位传送。
每个帧除了要传送的数据外,还包括校验码,以使接收⽅能发现传输中的差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