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植物基因转化及检测(植物基因工程)
- 格式:ppt
- 大小:9.15 MB
- 文档页数:77
植物基因工程南京中医药大学药学院陈建伟植物转基因技术植物基因转化方法n植物基因工程实验中,植物细胞只有经过 遗传转化才能获得转基因植株。
n已经发展了许多用于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 的方法,可分为三大类:n①载体介导法n②基因直接导入法n③种质系统法植物细胞的遗传转化的方法n①载体介导法,即将目的基因插入到根癌农杆菌的 质粒或病毒的DNA分子上,随着载体质粒或病毒 DNA的转移而转移。
共培养法及病毒介导法属于这 类方法。
n②基因直接导入法,指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直接将 外源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
n物理方法有基因枪法、电击法、超声波法、显微注 射法和激光微束法。
n化学方法有PEG法和脂质体法。
n③种质系统法,包括花粉管通道法、生殖细胞浸染 法、胚囊和子房注射法。
几种常用方法介绍1、花粉管通道法n又称子房注射法、种质系统法。
最早由周光宇 等(1983)建立。
n此法是在植物授粉后,将外源DNA注入植物 子房的胎座位置,使DNA沿花粉管通道进入 胚囊,与受精卵或胚细胞接触而达到转化的目 的。
n这一方法的建立开创了整株活体植物转化的先 例,操作方便易行,避免了组织培养的麻烦, 在改良作物遗传性状的工作中有很大的潜力。
2、PEG介导法n PEG介导法为我国学者高国楠首创,是借助 化合物PEG、磷酸钙及高pH条件下诱导原生质体摄取外源DNA分子。
n PEG是细胞融合剂,可通过引起细胞膜表面 电荷的紊乱,干扰细胞间的识别,从而有利于细胞间融合和外源DNA分子进入原生质体。
磷酸钙可与DNA结合形成DNA磷酸钙复合物而被原生质体摄入。
3、电击法n利用高压电脉冲的电击穿孔作用将质粒DNA 导入植物原生质体的方法称电击法。
此法起初 是应用于动物细胞。
n在植物细胞中进行基因转移是李宝健等在 1985年首创。
目前这一方法已广泛应用于双 子叶植物和单子叶植物。
n通过电击技术将基因直接导入带壁的植物细胞 或组织的方法称为电注射法。
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教案: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和优化植物基因工程是一种将目标基因移入植物细胞内的方法,以实现改良作物品种的过程。
这一技术可以应用于许多方面,如增强作物产量、提高作物品质、促进作物抗病抗虫能力等。
植物基因工程是一个极具潜力的领域。
本文将介绍植物基因工程实验教案中的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和优化。
一、遗传转化技术遗传转化技术是一种将外源基因转移入植物细胞中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四个主要步骤:选择载体、制备载体、转化载体和鉴定基因。
选择载体:目前用于植物基因工程的两种载体是农杆菌和冷冻冻融法。
农杆菌转化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农杆菌以同源重组的方式在植物细胞中形成感染斑。
农杆菌将外源基因植入植物细胞中,目标基因将被插入植物细胞的染色体中。
制备载体:载体是一种可以将外源基因植入植物细胞内的DNA分子。
在制备载体的过程中,需要用到回收携带目标基因的载体。
常用的载体包括质粒和病毒,质粒是一种带有目标基因的圆形DNA分子,可以将目标基因直接植入质粒中。
转化载体:转化载体是指将目标基因输送至植物细胞内的过程。
转化方法主要有两种:物理转化和生物转化。
物理转化是指通过高斯粒子加速器等物理手段将目标基因输送至植物细胞内;生物转化是指使用农杆菌或病毒将外源基因输送至植物细胞内。
鉴定基因:鉴定基因是指确定转化后的植物细胞中是否成功植入了外源基因。
通常使用PCR和Southern杂交等方法对植物细胞进行鉴定。
二、遗传转化技术的应用1. 增强作物产量:遗传转化技术可以实现植物细胞的营养分配和代谢的调节,从而提高作物的生长速度和生产力;2. 提高作物品质: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可以改善作物的色、香、味等特征;3. 促进作物抗病抗虫能力:外源基因的应用可以帮助作物提高其对病菌、虫害等的抵抗力;4. 创建新的生物技术:可以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创建新的生物技术,例如转基因药物、疫苗等。
三、遗传转化技术的优化虽然遗传转化技术在基因工程领域中应用较为广泛,但是该技术仍存在一些问题。
植物基因工程的一般步骤一、目的基因的获取在植物基因工程中,首先需要获取目的基因。
目的基因是指那些对植物性状具有重要影响的基因,通过改变这些基因的表达或功能,可以实现植物的遗传改良。
目的基因的获取通常采用分子克隆技术,从植物基因文库或通过PCR等技术直接从植物组织中克隆目的基因。
二、植物表达载体的构建获取目的基因后,需要构建一个植物表达载体。
植物表达载体是一种将目的基因转移到植物细胞内的质粒或病毒载体,通常包括启动子、终止子等调控元件,以及选择标记基因等。
构建植物表达载体的目的是为了确保目的基因在植物细胞内的正确表达。
三、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构建好植物表达载体后,需要将其导入到植物细胞中。
导入方法通常采用基因枪法、农杆菌转化法、花粉管通道法等。
这些方法各有优缺点,应根据目的基因和植物种类选择合适的方法。
四、目的基因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导入植物细胞后,目的基因需要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才能实现其功能。
这一过程通常需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进行检测和鉴定,以确保目的基因已经正确地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
五、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为了确认目的基因是否已经表达以及表达水平如何,需要进行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
这一过程通常采用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扩增、DNA测序、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 等,对目的基因的表达进行检测和鉴定。
六、转基因植物的筛选与培育在目的基因成功整合到植物基因组中并表达后,需要筛选和培育转基因植物。
这一过程通常采用抗性筛选、分子检测等技术,对转基因植株进行多代选育,培育出遗传稳定性好、农艺性状优良的转基因植株。
七、转基因植物的遗传稳定性检测为了确保转基因植株的遗传稳定性,需要进行遗传稳定性检测。
这一过程包括对转基因植株的DNA进行多代跟踪分析,以评估目的基因的遗传稳定性及其对后代的影响。
八、转基因植物的安全性评估与环境释放在转基因植物培育成功后,需要进行安全性评估与环境释放。
农杆菌转化法及转基因植物检测方法摘要:近年来,植物基因工程技术飞速发展,转基因植物在很多领域的研究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植物基因工程中常用的转化方法一般是通过土壤农杆菌系统、植物病毒系统和DNA直接导入法这三种方法进行。
另外,转基因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转基因植物检测技术也在不断地进歩和完善,目前被广泛应用的转基因植物检测方法有三类:整合水平上的检测、转录水平上的检测和表达水平上的检测。
本文着重对农杆菌介导的植物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物的检测两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农杆菌,转化,转基因植物,检测方法伴随着生命科学的飞速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以及植物组织分化、植物基因重组等技术发展迅速并得到广泛应用。
1984年转基因烟草的诞生[1],使外源基因导入植物细胞从而获得转基因新品种的设想成为现实。
随后,转基因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如:植物新品种的改良、植物性状改良、植物抗性的提高以及植物基因功能的研究等[2-4]。
新型转基因大豆、转基因番茄及转基因玉米等转基因新品种陆续面世[5]。
植物转基因技术不但能够打破植物的物种界限,还能够使物种基因彼此进行交流。
使植物育种年限缩短,植物育种进程加快,植物抗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很大提高,使来自于不同生物种类的优良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并得到优良植物新品种。
同时,运用转基因技术研究植物自身基因结构组成及其基因功能调控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果;运用转基因技术还研制出生物反应器和雄性不育系[6]。
目前,利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基因组中的常用方法主要有:土壤农杆菌介导的基因转化、DNA直接导入和植物病毒系统介导法。
本文着重介绍土壤农杆菌介导的目的基因转化法,同时也对目前转基因植物的检测进行适当总结。
1 土壤农杆菌介导系统的种类土壤农杆菌中的发根农杆菌和根癌农杆菌能够侵染植物伤口并形成与土壤农杆菌中大质粒有关的植物肿瘤和冠瘿。
能够诱发此类肿瘤的根瘤农杆菌中常常带有分子量为200-250kb的Ti质粒。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金万枚 巩振辉 李桂荣 张桂华(西北农业大学 陕西杨陵 712100)提 要 对现有主要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进行了比较分析,并对它们在植物遗传转化中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转基因植株;转基因植株鉴定 人们可通过有性杂交,物理化学诱变或自然变异来创造新物种和新品种。
但常常存在着杂交不亲和或杂种不育而造成的生殖隔离,也存在诱变的非定向性。
采用遗传转化技术,将所要求的外源目的基因导入受体植株,并通过对转化植株的鉴定选择,从而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新品种或新物种。
植物遗传转化方法和转基因植株的鉴定是植物遗传转化的重要环节。
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39770522。
优质小麦品质的决定性因素;其次要有较强的生活力,保证营养生长健壮。
3.3.2 播种 研究表明,适当晚播和增加密度能在稳定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小麦品质。
根据我省实际,关中优质专用小麦播量应控制在每亩6~8kg,渭北应控制在9kg。
播期可依据实际情况较当地常规适播期推迟2~3d。
提倡机械以精量半精量播种。
3.4 灌水灌水对小麦品质的影响比较复杂,尤以抽穗至成熟期间影响最大,此期灌水会降低蛋白质含量,对沉淀值等加工品质也不利,但如果氮量充足或灌水与施氮结合则蛋白质含量不下降或下降很慢。
因而施肥上的前氮后移也为后期合理灌水提供了条件。
中国农业大学曾研究出一套节水高产栽培技术,小麦春季可只灌一次,并将灌水时期移至孕穗期;若特别干旱,可在拔节期和开花期分别灌水。
这种灌水制度与前氮后移的施肥方法配合起来,有利于优质专用小麦生产。
3.5 地膜覆盖地膜覆盖栽培能使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对品质的影响这方面研究还较少。
陕西省农科院小麦中心的初步研究表明,小麦覆膜后籽粒容重有不同程度提高;蛋白质含量与正常露地播种没有差异;覆膜不影响不同生态类型品种的干、湿面筋值和沉淀值;但不同生态类型品种之间籽粒容重、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值和沉淀值存在较大差异。
植物基因转化及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1. 引言植物基因转化是一种重要的生物工程技术,利用这种技术可以引入外源基因或修改内源基因,从而改变植物的性状和功能。
转基因植物是通过植物基因转化技术获得的具有外源基因的植物,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本文将介绍植物基因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探讨转基因植物的分析与鉴定方法。
2. 植物基因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1 基本原理植物基因转化利用穿透细胞壁的技术,将外源DNA导入植物细胞,通过细胞的内源机制使其稳定地表达。
常用的植物基因转化方法包括农杆菌介导的转化、生物弹射法和基因枪法等。
2.2 基本方法2.2.1 农杆菌介导的转化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是最常用的植物基因转化方法之一。
基本步骤包括构建表达载体、感受剂的处理和遗传转化的选择和鉴定。
构建表达载体时,将目标基因插入适当的载体上,并添加转录和翻译的调控序列,如启动子和终止子,以确保目标基因的表达。
感受剂的处理是将表达载体导入农杆菌中,并通过培养条件的优化,使农杆菌中的表达载体得到高效表达。
遗传转化的选择和鉴定是将感受剂经过适当的处理后,转化到植物细胞中,并通过筛选和鉴定来确定转化成功的细胞株。
2.2.2 生物弹射法生物弹射法是将DNA以高速撞击植物细胞,使其穿透细胞的质壁和细胞膜,进而将外源基因导入细胞内。
生物弹射法通常使用微粒子加速器或毛发管射击法进行。
微粒子加速器是一种将金属微粒或微球与外源DNA一起加速,并将其发射到目标细胞上的设备。
通过微粒的高速撞击,外源基因能够穿透细胞的质壁和细胞膜。
毛发管射击法是将DNA包裹在微小的金属颗粒上,然后使用高压气体将金属颗粒射击到目标细胞上。
这种方法也能够使外源基因穿透细胞膜进入细胞。
2.2.3 基因枪法基因枪法是将外源DNA包裹在金粒或微米级金属颗粒上,并使用高压气体或炮发射器将其穿过细胞质,进入植物细胞。
基因枪法不需要依赖转化菌或细胞融合等辅助手段,直接将外源DNA送入目标细胞,因此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GDOU-B-11-213《基因工程概论》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一门基础和应用相结合地课程。
课程重点介绍与植物基因工程有关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相关的实验背景知识,并着重介绍学科的研究进展。
课程大纲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本课程为园艺专业的专业限选课之一,同时也可作为相关学科研究生的选修课.二、课程的目的与基本要求:期望学生掌握植物基因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知识,初步了解植物基因工程研究领域的动态进展。
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植物基因工程的基本原理,熟悉基因工程的基本要求和特性,了解基因工程的操作过程,为从事基础研究和开拓知识面,了解最新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三、面向专业:园艺。
四、先修课程:生物化学,遗传学,分子遗传学。
五、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通过生物化学、遗传学或分子遗传学的学习,才能更好地理解本课程相关的概念和理论。
六、教学内容安排、要求、学时分配及作业:第一章概述(2学时)植物基因工程的研究范围(B);相关学科(C);历史和现状(C);理论和现实意义(B);研究步骤(A)。
思考题:课后自学和复习掌握植物基因工程所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
第二章转化系统(6学时)根癌农杆菌Ti质粒转化系统(A);植物病毒载体系统(A);植物原生质体转化系统(A);植物组织及整体水平的转化系统(A);转化供体DNA的基本特点(A);转化系统的选择(A);转化选择标记基因(A);转化体的鉴定(A)。
思考题:植物基因工程常用的转化系统的特点、构建要点及其应用。
第三章目的基因的获得和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分离(6学时)PCR技术及其在植物基因克隆中的应用(A);功能蛋白组技术分离目的基因(A);基因文库技术分离目的基因(A);mRNA差别显示技术分离差别表达基因(A);图位克隆目的基因(A);标签法分离克隆目的基因(A);酵母双杂交系统分离目的基因(A);基因芯片技术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在分离克隆目的基因中的应用(A).植物基因启动子的分离克隆(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