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十三章课后答案文档

第十三章课后答案文档

第十三章课后答案文档
第十三章课后答案文档

第十三章开放经济的均衡

1.什么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它们相互之间在数量上怎样构成一个平衡表的关系?

答:(1)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状况,是贸易和投资以及其他国际经济交往的总和。其中既包括用外汇收付的经济交易,也包括以实物、技术形式进行的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经济交易流量情况,与国家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统计报表,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状况的重要文件,也是一个国家在制定外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时的重要依据。通常,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划分为四类: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①经常项目。它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货物贸易主要指通过海关进出口的所有货物,服务贸易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业服务和一部分政府服务,这两个子项目的出口都可以从国外收取外汇。收益项目包括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红利等)两项。经常转移又称为单方转移,指的是不以获取收入或者支出为目的的单方面交易行为,包括侨汇、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

②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记录的是资本性质的转移和专利、版权、商标等资产的一次性买断、卖断。金融项目记录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项。

③储备资产。指的是由中央银行持有,或由财政部门持有的可随时直接使用的金融资产。

④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每一笔经济交易要同时记入有关项目的借方和贷方,数额相等。但是在实践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是通过对各个子项目的统计进行的。由于统计数据来源不一、时间不同等原因,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额。为此,就需要有一个平衡项目——净误差与遗漏。当贷方大于借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借方;当借方大于贷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贷方。换言之,正是由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存在,使得国际收支平衡表总可以实现平衡。

2.在复式簿记下,以下的国际交易应如何计入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1)一位中国居民从美国居民那里进口了价值50 000美元的商品,并约定3个月后付款;

(2)3个月后,中国居民用他在纽约的银行存款付款;

(3)美国居民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中国的B股股票;

(4)美国居民购买的中国B股股票获得了600美元的红利。如果这些交易发生在同一年,它们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额影响是什么?

答:(1)借:商品进口50 000美元

贷:短期资本流入 50 000美元

(2)借:短期资本流入50 000美元

贷:本国在外国银行存款 50 000美元

(3)借:外国在本国银行存款50 000美元

贷:证券投资 50 000美元

(4)借:外国在本国银行存款 600美元

贷:证券投资收入 600美元

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影响:

项目借方(-)贷方(+)差额

商品50 000 -50 000

间接投资50 000

600

+50 600

其它投资50 000

600

50 000 -600

合计100 600 100 600 0

3.什么是国际收支的失衡?失衡是否一定是坏事?国际收支中有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是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是否顺差就是好,逆差就是不好?

答:(1)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时,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交易: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前者是指企业、单位和个人由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和服务的输出与输入、赠予、侨民汇款和长期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后者是指在自主性交易产生不平衡时所进行的用以平衡收支的弥补性交易,如向国

外银行和国际金融机构借用短期资本、进口商取得分期付款的权利以及动用国际储备等。通常判断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平衡,主要是看其自主性交易是否平衡。如果一国国际收支不必依靠调节性交易而通过自主性交易就能实现基本平衡,那么就是国际收支平衡;反之,则为失衡。

(2)国际收支失衡不一定都是坏事,应该分析引起失衡的原因。比如一国处于经济发展阶段,常需要进口大量技术、设备和重要原材料,而受生产和技术能力的限制,出口一时难以相应增长,因而出现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不过,只要能确定合理的经济发展战略,适度引入外资,广泛引进先进技术,积极发展生产和出口,是有可能逐步调整贸易和国际收支差额的。因此,在经济安排得当的条件下,这种国际收支失衡具有过渡的性质,不是坏事。

(3)一国国际收支失衡,若不及时调整,会直接影响对外交往的能力和信誉,不利于国内经济的发展。

如果有大量逆差,则会外汇短缺,本国币值下跌,短期资本外流。严重时会导致货币危机。

国际收支顺差也是失衡。由于外汇供过于求,本币汇率上升,则会抑制出口,并增加国内货币供应和通货膨胀的压力。如果持续有大额顺差,不仅会影响本国经济的均衡健康发展,而且会招致其他国家的抗议和报复。

国际收支顺差和逆差都是失衡的表现。认为只有逆差出现才是失衡,是片面的理解。

国际收支平衡,需从短期和长期两个角度去把握:①保持年度收支平衡,对于保证当前的对外收支能力,是必要的。但对国际收支平衡作较长期的考虑,则可突破必须保持当年度平衡的约束,作战略性安排。②对于一个发展中国家,安排国际收支的出发点是最大限度地推进本国经济的发展和促进形成一个适合现代化要求的经济结构。为此,一定时期内经常项目上有赤字是可以允许的。

4.美国经常存在大量贸易逆差,同时还是世界上最大的负债国。其他国家如果处于类似的状况,人们通常做消极、悲观的估价;而对于美国,人们的判断却是它从中得到了极大的好处。为什么有这么大的出入?

答:这种情况是由以下几个因素产生的:

(1)美元在全球货币体系中拥有特殊地位。在世界货币体系中,美元是享有特权的货币,是各国主要的储备资产,美国政府可以通过直接印刷美钞来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不用像其他国家那样通过扩大生产和出口获得美元。可见,美国政府可以从美元发行中获得巨额的铸币税。

(2)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务国,是其经常账户长期逆差的必然后果,外国中央银行用美元储备购买美国的国库券,是外资流入美国的主要途径之一,使得美国在经常项目逆差的同时存在着资本和金融账户的巨额顺差。

(3)美国的巨额经常项目逆差之所以没有引起人们的悲观情绪,在于人们对美国的经济增长一直持有良好的预期。这种预期认为,由于美国掌握着世界上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在美国投资的预期收益率要高于在世界其他地区的投资收益,因此会有资本源源不断的输入美国,以弥补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从而使美国可以长期保持巨额的经常项目逆差。

5.外汇储备少了,缺乏调节国际收支的力量;外汇储备多了,则意味着自己的财富被别人占用。你认为能否找到一个理想的均衡点并有可能持续地保持之?

答:(1)国际储备是一国或地区官方拥有可以随时使用的国际储备性资产。传统上认为,国际储备的作用主要是应付国际收支失衡、维护汇率稳定。当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动用本国的储备,平衡外汇收支;当汇率出现不正常波动时,可以动用储备,影响外汇市场供求,使汇率变动保持在经济发展目标范围之内。在新兴市场国家国际储备越来越被看作是信心的标志。储备越多,表明偿付能力越强,同时高的外汇储备对国际金融市场投机者也可以起到震慑作用。在一些转轨经济体中,国际储备还常被用做改革基金,以应付可能出现的支付困难。

通常国际储备资产包括货币性黄金、特别提款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以及外汇储备四个部分。其中以外汇储备为主要组成部分。

外汇储备是一国(或地区)货币当局持有的可以随时使用的可兑换货币资产。外汇储备的第一个作用在于使一个国家能够应付对外贸易中对外汇需求的波动。在这一点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使用特里芬(Triffin)法则。该法则认为,一个国家为了保证进出口中的外汇需要,应该保持相当于3~4个月进口总额的外汇储备,以使该国在进出口上不至于出现大的外汇短缺。中国现在的外汇储备显然已经远远超过了特里芬法则的水平。

外汇储备的第二个作用在于保证外债还款方面的外汇需求,具体来说就是该国的外汇储备应该能够满足短期外债到期而债权人不予展期所产生的外汇需求。

传统思维里关于外汇储备的第三个作用,是外汇储备应该足以抵挡短期资本流动(包括炒作性资本流动)所带来的外汇需求。因为中国的资本账户是不开放的,从理论上讲,国际短线投机者无法利用资本的跨境流动来对人民币进行攻击。从短期来看,我国外汇储备应付

这种需要是足够的。

(2)保持一定的外汇储备,是调节国际收支和市场总供求的重要手段,但外汇储备并非越多越好。这主要是因为:

①外汇储备增加,要相应扩大货币供给量,可能增加对货币均衡的压力。

②外汇储备表现为持有一种以外币表示的金融债权,相应的资金存在国外,并未投入国内生产使用。所以外汇储备过大,等于相应的资金“溢出”,对于资金短缺的国家来说是不合算的。

③外汇储备还可能由于外币汇率贬值而在短期内蒙受巨大损失。

(3)适度外汇储备水平

适度的外汇储备水平,需要综合考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对外开放的程度、对外信誉和在国际市场上筹措资金能力、外债的还本付息以及国家通过调整国内外经济和外汇管理来影响国际收支的有效程度等因素。

一个常用指标是认为应该维持相当于一国3~4个月进口额的外汇储备;另一个是最后清偿率指标,是指外债余额与国际储备的比,国际公认的警戒线为130%。不过这类指标只有有限的参考价值。全面考察外汇储备是否适度,必须结合各自的国情特点。如我国,正处于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较多的不确定因素,面对的国际政治、经济、金融形势又极为复杂,保有较大数量的外汇储备,是审慎决策所必要的。对外汇储备的管理:①要考虑资金安全;②要考虑保持流动性,即保证储备资产能够灵活兑现,以备随时运用;③在保证安全性和流动性的前提下,根据资产多样化的原则,应把一部分资产投资于稳定成长的证券上,以获取收益。

6.不少人认为,中国一方面放着大量的外汇储备不用,同时却通过借外债和吸引外资的方式发展国内经济,极不经济、极不明智。这样的状况为什么就改变不了?

答:(1)中国外汇储备不断增长的原因:

第一,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对外贸易发展迅速。1978~2004年,尽管中国经济增长也有过几次波动,但保持了平均每年8%~9%的经济增长。中国的整体经济实力已今非昔比。2003年中国的GDP按汇率折算成11 670亿美元,2004年超过13 000亿美元。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其他领域包括国际收支领域的成长奠定了基础。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看,我国出口增长速度很高,从1978年的975亿美元增长至2004年的6 558亿美元,出口增长平均每年达到17.6%。从进口来看,1978年进口108.9亿美元,到2004年进口规模已经达到6 065亿美元,这26年间每年增长16.7%。从进出口差额来看,1990年以前,我国贸易基本上是逆差的,其中1986年贸易逆差达149亿美元。但从1991年以后,我国贸易除1993年逆差122亿美元以外,全部是顺差。连续多年的数额巨大的贸易顺差,为我国外汇储备的增加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第二,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规模巨大,外债借入与偿还处于良性态势。我国利用外资从1979年的不足10亿美元,增长到2004年的549亿美元,连续多年成为世界上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国家。从外债的借入与偿还来看,我国1998年以前外债的借入大于偿还,外债净流入,从1999年起,外债偿还大于外债借入,但数额不是很大。连续多年的数额巨大的外商直接投资,加上良性的外债运行,使得我国国际收支中的资本和金融项目也产生了巨大的顺差。

第三,人民币汇率的稳定为我国国际收支的顺差,起到一定的正面作用。

(2)中国需要大量外汇储备的原因

①我国每年要支付外债的还本付息数额很大,2002年达696亿美元,2003年达981亿美元。尽管外债的偿还主要不是靠外汇储备,但外汇储备是我国到国际市场低成本筹措资金的重要保障。

②每年有大量的外商投资企业需要将利润汇出我国,在实行结售汇制的情况下,需要由外汇储备满足这部分的需要。而且人民币有升值的压力,人民币升值导致同样的人民币会换成更多的外币,因此会有更多的外国资本撤出中国。

③随着我国加入WTO的短期效应的结束,出口增长会变得稳定些,而不容易有连续多年的高增长,贸易顺差也不会像过去几年那样大,特别是,随着人民币的升值,数额较大的贸易顺差很难维持。

④我国改革开放已经到非常重要的攻坚阶段,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政府弥补过去留下的欠账,诸如国有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各得到来自国家的225亿美元的资本金,中国工商银行得到150亿美元的资本金。中国农业银行的历史包袱最重,需要国家补充的资本金也会更多些。此外,中国的社会保障也留有欠账,偿还这些欠账,不排除动用外汇储备的可能。

⑤我国国际储备的机会成本没有想像的那样高。外汇储备不是现金,而是生息资产,尽管收益率不是很高,但如果投资策略合理的话,也可以实现保值和增值。有人提出,如果我国偿还外债而减少国际储备,这样由于外债的成本比外汇储备的收益高,会给国家带来利益。

这种想法实际上是不可行的,原因是外债的使用者都是企业。外债的还本付息对借款企业有很强的约束力,企业无形中提高了自身的风险意识和管理水平。而如果企业欠的外币债务的债权人是国家的话,情况就会完全不同。国有企业拖欠国有银行的债务,就是很好的前车之鉴。

⑥我国与其他国家的政治制度不同,中国人的事情只能依靠中国人自己来解决。在中国出现困难的时候,很难期望别的国家给中国以足够的帮助,因此,国际储备的规模应该比国家国际储备大约相当于3个月进口额的标准更高。

(3)中国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成绩举世公认。我国已经连续多年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居世界第一,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在1997年以后一直在400亿美元以上,其2004年达到606亿美元,扣掉外商投资利润的汇回,净外商直接投资约550亿美元。外资企业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率从2001年起超过50%,占全社会总投资比重的10%左右。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竞争力很强,分析如下:

①中国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当前,全世界动荡与不安的地区不少,而中国国泰民安,政通人和。

②中国货币稳定。人民币汇率从1994年至2004年底,基本稳定在1美元=8.27元人民币的水平上,尽管近来人民币不断升值,但仍保持相对稳定。汇率的稳定,减少了外商投资的汇率风险。

③中国物价稳定。尽管中国发生了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较高的物价上涨,但总体上讲,我国物价是稳定的。这一宏观环境有利于外国投资者衡量投资成本和产品销售收入,降低了价格风险。

④中国经济增长强劲,劳动力成本低,市场潜力巨大。投资收益较高,极大地吸引了外国投资。

⑤中国对外商投资的投资领域和股权限制越来越少。2001年中国加入WTO,许多领域对外资基本上没有过多的限制,个别的领域如银行、电信等限制也比较宽松。

⑥中国已经实现经常项目的可自由兑换、外商投资的正常的外汇需求可以较容易地得到满足。

⑦外商投资企业在税收等方面享受了比国内企业更优惠的待遇。

⑧中国资金富裕,国内资金配套外资的能力强。

⑨关税保护逐渐减弱,但在过去较强的关税保护让外商直接投资有利可图。汽车业巨头纷纷抢滩中国就是例证。

综上所述,中国持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它对于保持中国目前的经济增长形式,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如果直接将外汇储备用于国内生产,在缺乏强有力的储备支持的情况下,一旦发生意外情况将造成严重后果。而且,中国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外商直接投资以及随之而来的先进管理经验、生产技术、市场经济理念等产生的经济效应有目共睹,同时也为中国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因此,在外汇储备不能随意使用的情况下,外债和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是解决中国资金缺乏、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明智选择。

7.国际资本流动,无论对任何国家的经济,影响都是多渠道、多方面的。试就所学知识,重新论证我国利用外资的方针以及对利用外资的管理。

答:(1)外资,是与本国资本相对而言的,即在本国境内使用,但所有权属于外国人(包括外国法人和自然人)的资本。利用外资的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主要的有外国直接投资、对外借款、发行债券和股票上市融资四种。

多年来的鼓励利用外资政策,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促进作用。它有利于弥补国内建设资金的不足,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促进产业升级,有利于吸收先进的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利于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加国家财税收入。实践也已充分证明,利用外资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健康、稳定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是,随着开放型经济的深入发展,对外资的特殊照顾逐渐成为一种政策的扭曲,这种扭曲产生的负面效应也逐步显现。面对这些负面效应,必须进行纠正和调整。

(2)目前,我国在利用外资上,给予外资种种优惠,有国家政策明文规定的,也有各级政府私下承诺和直接表现出来的。虽然程度和方法有所不同,但其类型主要有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财政扶持、特殊规定、特殊服务等。这就使得外资企业在国内享受着超国民待遇。超国民待遇的核心是各种税收减免,同时也包括在操作层面所给予的各种特殊照顾。

(3)由于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对外资有强烈的偏好,其扭曲的心态和政策,对整个社会经济产生了负面影响:

首先,外资对内资产生了很大的挤出效应。外商投资企业享受的超国民待遇使其投资与运营成本大大低于国内同类企业,利润明显高于国内企业。这使得外商投资企业有实力在我国实行低成本扩张,并通过低价收购、低价销售等手段打压排挤国内企业。外资凭借其超国民待遇,在竞争中占有先机。外资挟政策优势对内资企业形成了“挤出效应”,使得内资企

业尚未参与市场竞争,就输在了起跑线上。

其次,内资企业外资化。外资在国内经营活动中享有“税负从轻、优惠从宽、手续从简”等超国民待遇,对内资的流向产生了不合理的引导,促使一部分内资外逃,以“外资”的身份重新流回国内,享受税收优惠。当前民营企业境外设立特殊目的公司,通过境外融资和返程投资,这些企业都可以进行外资登记,享受外资企业税收待遇。事实上,目前一些内资企业获取“利润”的最好办法,就是进行“合资”或者想方设法变成“外资”,因为内外资企业的税率差异比有些行业的平均利润率还要高。

第三,诱发资本投机,导致假外资、返程投资大量出现。在大量优惠政策的催生下,“假外资”、“假合资”和“返程投资”的现象不断增加。这样一是造成财政收入减少和公共利益损失。虚假外资导致中央和地方税收减少,土地批租收入大量流失,并人为加大了企业经济运作成本,其实质是以牺牲国家和公众利益为代价,换取少数人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二是虚假外资会引发一系列外汇不法活动,如过渡性资本外逃、非法外汇交易等,不利于金融稳定。三是在境内资本通过造假实现外资化的同时,也预设了在外汇形势逆转时大量外逃的合法渠道,从而给国际收支平衡增加了不确定因素。四是虚假外资使利用外资统计数据大量失真,误导宏观经济决策。

第四,资本项目外汇大量顺差,导致国际收支不平衡。利用外资政策的扭曲和外资的快速增长,使得我国资本项目下出现大量顺差。资本项目的顺差也直接加剧了外汇储备的快速增长。2006年10月底,国家外汇储备已突破一万亿美元,超过日本位居世界第一。巨额的外汇储备迫使中央银行增加基础货币投放,严重削弱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外资的大量涌入,也给人民币带来了较大的升值压力。这些都给我国国民经济的稳健运行带来较大隐患。

(4)引进外资是一把双刃剑。外资流入能补充国内资金不足,引进先进管理理念和技术,推动中国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然而,当前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造成的负面影响已凸显出来,必须调整相关政策,加强对外资的管理:

首先,统一中外企业的税收。国家应尽快建立中外商投资企业统一的所得税制度,统一计税的法律依据和税率,营造公平的税收环境。但考虑到政策的连续性和法律法规的严肃性,涉外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在税制并轨后仍将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和存在。因此,建议新税法采用新老企业区别对待的办法。对于新税制实行之前设立的涉外企业可以仍然沿用过去的老政策,过去承诺和签订的协议要继续执行到期满;对于一些在新税法颁布执行后设立的属于高新技术领域或其他能够填补国内行业空白的企业,或者在国家鼓励投资地区设立的企业,国家仍将通过制定特惠目录的方式来对这部分企业实施税收减免优惠;对于国家限制类产业、项目在新税法中应予以明确,并运用税收杠杆进行限制。

其次,改变政府干预市场的行为。政府在招商引资中必须完成“硬指标”,是产生中外商投资企业不公平市场环境的主要原因。因此,政府应把握好市场经济下自身的定位,成为市场规则的维护者而不是破坏者。应尽快取消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改变地方政府将引资作为政绩考核依据的做法,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政府要把工作重点放在加强管理,规范外资引进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从注重“量多”向注重“质优”转变,从以优惠政策引资的模式向以完善的投资环境引资方向发展。

再次,加大监管力度,通过政策手段加强对外资流入的正确引导和科学管理。一是完善金融市场和投资融资体制,疏通融资渠道,促进储蓄向投资渠道转化,避免因融资难而盲目引资的不合理资金配置状况。二是推进利率、汇率体制改革,加强本外币利率政策、利率政策与汇率政策间的协调,充分发挥价格杠杆调控跨境资本流动的作用。三是进一步完善外商投资外汇管理。把好投资资金流入登记和结汇管理关口,重点监控出资人与汇款人不一致的资金流入;加强对资本金结汇后人民币流向的跟踪检查,严厉打击外商投资企业套汇充作资本金等违法行为。四是建立实时跨境资本流入流出监测体系,密切关注外汇资金流入变化,提高外汇收支管理的有效性。

最后,从国际经验看,市场经济国家对外资的区域性优惠大都集中在各种问题区域,如落后地区、萧条地区等。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资实行的区域性优惠政策恰好相反,过去主要集中在相对发达、增长迅速的东部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种向东部倾斜的区域性优惠政策虽有较大改变,但目前东部地区在对外开放和利用外资方面实际获得的优惠仍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其结果是国家的外资政策在较大程度上加剧了地区差距的扩大趋势。

为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当前必须对东西部采取不同的利用外资政策,一方面提高东部地区利用外资的门槛,另一方面对东部资金向西部转移给予信贷、税收、财政贴息、土地供应等方面的优惠,积极引导外资投向中西部和东北地区。

总之,应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妥善处理好利用外资与国际收支平衡、利用外资与用好国内资金之间的关系,促进国内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优化,切实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8.无论是进出口贸易还是引进外国资本,都有一个人民币资金与外汇资金配套问题。而就微观经济行为主体来说,无论是人民币资金还是外汇资金,都需要从金融领域筹资。这必然涉及汇率与利率。能不能设计一个例子说明这样的复杂过程?

答:假设有一国内出口商,在国内生产商品出口到国外,赚取外汇收入。

从出口创汇看,组织出口商品的生产和收购必须先垫支人民币资金。例如,生产出口品要垫支流动资金和固定资金,要购买原材料和设备,销售出口品要占用大量商品储备资金。只有先垫付了人民币,生产出来产品,才谈得上收入外汇。出口商收入外汇后,再按照我国外汇管理规定,将外汇卖给银行,由银行支付人民币,即结汇。经过结汇,外汇资金又转化为人民币资金。在这一过程中,假设其他条件不变,本国外汇市场上外汇供给相对增多,如果数额足够大,则会影响汇率,使本国货币升值,外国货币贬值;外汇资金转化为人民币资金,偿还了先前垫支的人民币之后,剩余的部分即为出口企业的利润,这部分利润以人民币资金的形式存在,如果数额足够大,也会影响本国利率,即由于货币供给增加而使本国利率下降。

该例仅做参考,请读者自行思考进口用汇的情况并尝试分析资本收支与人民币资金互相转化的情况。

9.分析比较不同汇率制度下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对该国货币供给可能给予的影响。结合我国国际收支和汇率制度的实际,试分析1994年以来,对外因素对于维护人民币的稳定所造成的强大压力以及我们的对策。

答:(1)由对外经济交易引起的国际收支,必然影响国内货币供给和货币流通状况。这种影响又因汇率制度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在固定汇率制度下,外汇收支对货币供给的影响表现在两个层次上:商业银行活动与中央银行活动。商业银行购入外汇时,外汇资产增加,由购买外汇而支付的本国货币相应地形成银行存款负债增加,扩大了货币供应量;反之,当商业银行卖出外汇时,外汇资产减少,由于客户要动用本币存款购买外汇,银行存款负债减少,货币供给量相应缩减。所以,在一国外汇收支顺差时,商业银行购入的外汇大于售出,外汇库存净增长,货币供给量也表现为净增加,反之,则货币供给量净减少。

与此同时,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中央银行有义务防止汇率变动超出允许的幅度。如外汇供给过大,外汇汇率贬值,中央银行必将出面干预,在公开市场上购入外汇。其结果是商业银行把部分外汇卖给中央银行,并相应增加在中央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从而加强派生能力,有可能扩大货币供给量。可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一国外汇收支有顺差,则构成增加货币供给的压力。当然,如果国际收支是逆差,则会相应缩减货币供给。

在浮动汇率制度下,汇率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动来调节,从而国际收支逆差国的货币汇率会贬值,顺差国的货币汇率会升值。市场汇率的变动,又会引起外汇收支顺差或逆差反方向变化,并使原来出现的国际收支逆差和顺差有可能短暂存在。因而从理论上说,在浮动汇率下,不致于因国际收支逆差或顺差的长期存在而导致货币供给量的长期收缩或扩张。不过,政府没有维持汇率的义务并不等于政府不能干预外汇市场。当政府为了实现某种政策目标而在公开市场上买入或卖出外汇时,自然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或减少。

(2)我国自1994年以来,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在管理浮动汇率制下,中央银行也可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以使市场汇率朝有利于己的方向变动。现阶段,我国在外汇管理方面实行结售汇制,规定企业、单位和个人收入的外汇,全部或相当部分要卖给外汇指定银行,由银行付给本币;其所需外汇,在经常项目以内,则以本币向银行购买。因而,外汇收支与货币供给量有着直接联系。如果出现外汇收支顺差,就会相应扩大货币供应量;如果出现外汇收支逆差,则要相应减少货币供应量。随着国际收支规模急速的扩大,我国基础货币的投放已不完全决定于国内银行信贷规模,根据开放经济下我国的货币供给模型:NFA+NDC=M s,可知:决定M S的因素既有国内因素NDC,也有国外因素NFA。

1994年以来,我国国际收支持续顺差,使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央行在保持汇率稳定的同时,货币供给大量增加,为了防止通货膨胀的风险,央行又通过发行央行票据来收回部分货币供给,减少市场上的流动性过剩。就完全的开放经济来说,中央银行尽管有大量外汇储备,但相对于上万亿美元的全球外汇市场日交易额来说,单靠它调节汇率,无疑是杯水车薪。在实际经济中,中央银行有能力影响汇率,很大程度上是通过公布政策从而改变私人市场行为来获得的。即外汇操作不能仅仅依靠外汇的买进卖出,而是要与“宣示效应”进行配合。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参考一篮子表明外币之间的汇率变化会影响人民币汇率,但参考一篮子货币不等于盯住一篮子货币,它还需要将市场供求关系作为另一重要依据,据此形成有管理的浮动汇率。这将有利于增加汇率弹性,抑制过度投机。

10.试归纳影响总供求的对外经济联系因素都有哪些?

答:总供求状况是经济均衡中的基本问题,也是判断其存在与否的主要标志。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影响总供求的变量扩大了。影响总供求的对外联系因素主要有商品进出口、资本

流出入、非贸易收支和汇率。

(1)商品进出口

商品出口表示国外对国内商品的需求,构成扩大总需求的因素;商品进口则表示增加国内商品可供量,构成扩大总供给的因素。将进出口因素引入,总供给和总需求均衡的公式可扩展为:

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2)资本流出入

资本流入,如同国内投资支出一样,会扩大总需求;资本流出,表示部分投资流向国外,国内投资需求减少,总供给相对扩大。如果计入资本流出入因素,总供求均衡公式扩展为:消费支出+投资支出+(出口-进口)=消费品供应+生产品供应+(资本流出-资本流入)(3)来自非贸易收支的影响。我国习惯上指以下收支的影响:

第一,侨汇收支。它对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影响类似于资本收支。

第二,服务收支。服务进口时,国外的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在国内工作,其所得报酬一部分流往国外,一部分在国内用于购买商品和支付服务。前一部分与侨汇支出类似。后一部分则相当于国内居民消费支出。至于服务出口,我国工人、工程技术人员去国外工作,其所得报酬部分汇回国内,相当于侨汇收入;另一部分在国外用于购买商品和劳务,不影响国内总供给和总需求。

第三,其他收支,包括各种出入国境者的收支。它对总供给、总需求的影响类同侨汇收支。

(4)汇率

汇率反映本币与外币的折算关系,不同的折算比率对总供给和总需求有不同的影响。

如外汇按汇率折成本币恰与出口商品的原来的本币价值(出口成本加一定的利润)相等,这意味着本币投放形成的社会需求,与用外汇购进的进口商品供应可以基本适应。

如外汇按汇率折成本币小于出口商品的原本币成本,就要发生本币投放形成的社会需求大于用外汇购进进口商品的价值,成为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的因素。为消除这种影响,就要采取弥补亏损的措施。

如外汇按汇率折成本币大于出口商品的原本币价值,则用外汇购进的进口商品增加,有助于缓和原来的社会总供求紧张现象。

第十三章课后答案文档

第十三章开放经济的均衡 1.什么是国际收支?国际收支的“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和“净误差与遗漏”,它们相互之间在数量上怎样构成一个平衡表的关系? 答:(1)国际收支是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全部经济交易的系统记录。它包括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状况,是贸易和投资以及其他国际经济交往的总和。其中既包括用外汇收付的经济交易,也包括以实物、技术形式进行的经济交易。国际收支反映的是某一段时期的经济交易流量情况,与国家资产负债表有着本质上的不同。 (2)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种统计报表,全面系统地记录一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它是反映一个国家对外经济发展、偿债能力等状况的重要文件,也是一个国家在制定外汇政策等宏观经济政策时的重要依据。通常,把国际收支平衡表的项目划分为四类:经常项目、资本和金融项目、储备资产变动以及净误差与遗漏。 ①经常项目。它是国际收支中最重要的项目,包括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收益项目和经常转移。货物贸易主要指通过海关进出口的所有货物,服务贸易则包括各种形式的商业服务和一部分政府服务,这两个子项目的出口都可以从国外收取外汇。收益项目包括劳动报酬和投资收益(利息、股息、利润、红利等)两项。经常转移又称为单方转移,指的是不以获取收入或者支出为目的的单方面交易行为,包括侨汇、无偿援助和捐赠、国际组织收支等。 ②资本和金融项目。资本项目记录的是资本性质的转移和专利、版权、商标等资产的一次性买断、卖断。金融项目记录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三项。 ③储备资产。指的是由中央银行持有,或由财政部门持有的可随时直接使用的金融资产。 ④净误差与遗漏。 国际收支平衡表是按复式簿记原理编制的,每一笔经济交易要同时记入有关项目的借方和贷方,数额相等。但是在实践中,国际收支平衡表的编制是通过对各个子项目的统计进行的。由于统计数据来源不一、时间不同等原因,借方合计与贷方合计之间总是存在一定的差额。为此,就需要有一个平衡项目——净误差与遗漏。当贷方大于借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借方;当借方大于贷方时,就将差额列入该项目的贷方。换言之,正是由于净误差与遗漏项目的存在,使得国际收支平衡表总可以实现平衡。 2.在复式簿记下,以下的国际交易应如何计入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 (1)一位中国居民从美国居民那里进口了价值50 000美元的商品,并约定3个月后付款; (2)3个月后,中国居民用他在纽约的银行存款付款; (3)美国居民用这笔资金购买了中国的B股股票; (4)美国居民购买的中国B股股票获得了600美元的红利。如果这些交易发生在同一年,它们对中国的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净额影响是什么? 答:(1)借:商品进口50 000美元 贷:短期资本流入 50 000美元 (2)借:短期资本流入50 000美元 贷:本国在外国银行存款 50 000美元 (3)借:外国在本国银行存款50 000美元 贷:证券投资 50 000美元 (4)借:外国在本国银行存款 600美元 贷:证券投资收入 600美元 对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影响: 项目借方(-)贷方(+)差额 商品50 000 -50 000 间接投资50 000 600 +50 600 其它投资50 000 600 50 000 -600 合计100 600 100 600 0 3.什么是国际收支的失衡?失衡是否一定是坏事?国际收支中有许多项目,每个项目都有是顺差还是逆差的问题,是否顺差就是好,逆差就是不好? 答:(1)在判断国际收支是否平衡时,国际上通行的方法是将国际收支平衡表上各个项目区分为两类不同性质的交易:自主性交易和调节性交易。前者是指企业、单位和个人由于自身的需要而进行的交易,如商品和服务的输出与输入、赠予、侨民汇款和长期资本的流出和流入。后者是指在自主性交易产生不平衡时所进行的用以平衡收支的弥补性交易,如向国

计算机网络第五章课后答案

第五章 5—01 试说明运输层在协议栈中的地位和作用,运输层的通信和网络层的通信有什么重要区别?为什么运输层是必不可少的? 答:运输层处于面向通信部分的最高层,同时也是用户功能中的最低层,向它上面的应用层提供服务 运输层为应用进程之间提供端到端的逻辑通信,但网络层是为主机之间提供逻辑通信(面向主机,承担路由功能,即主机寻址及有效的分组交换)。 各种应用进程之间通信需要“可靠或尽力而为”的两类服务质量,必须由运输层以复用和分用的形式加载到网络层。 5—02 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对上面的运输层有何 影响? 答:网络层提供数据报或虚电路服务不影响上面的运输层的运行机制。但提供不同的服务质量。 5—03 当应用程序使用面向连接的TCP 和无连接的IP 时,这种传输是面向连接的还是面向无连接的? 答:都是。这要在不同层次来看,在运输层是面向连接的,在网络层则是无连接的。 5—04 试用画图解释运输层的复用。画图说明许多个运输用户复用到一条运输连接上,而这条运输连接有复用到IP 数据报上。 5—05 试举例说明有些应用程序愿意采用不可靠的UDP ,而 不用采用可靠的TCP 。 答:VOIP:由于语音信息具有一定的冗余度,人耳对VOIP 数据报损失由一定的承受度,但对传输时延的变化较敏感。 有差错的UDP 数据报在接收端被直接抛弃,TCP 数据报出错 则会引起重传,可能带来较大的时延扰动。因此VOIP宁可采 用不可靠的UDP,而不愿意采用可靠的 TCP 。 5—06 接收方收到有差错的UDP用户数据报时应如何处理?答:丢弃 5—07 如果应用程序愿意使用UDP 来完成可靠的传输,这可 能吗?请说明理由 答:可能,但应用程序中必须额外提供与TCP 相同的功能。5—08 为什么说UDP 是面向报文的,而TCP 是面向字节流 的? 答:发送方 UD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在添加首部后就向下交付 IP 层。UDP 对应用层交下来的报文,既不合并,也不拆分,而是保留这些报文的边界。 接收方 UDP 对 IP 层交上来的 UDP 用户数据报,在去除首部后就原封不动地交付上层的应用进程,一次交付一个完整的报文。 发送方TCP 对应用程序交下来的报文数据块,视为无结构的 字节流(无边界约束,课分拆/合并),但维持各字节

《管理学》习题与答案——第14章 人员配备

第十四章人员配备 一、教学要点 1、人员配备的任务、程序和原则。 2、外部招聘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3、内部晋升的概念及其优缺点。 4、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 5、管理人员的选聘程序和方法。 6、管理人员考评的目的和作用。 7、管理人员考评的内容。 8、管理人员考评的工作程序和方法。 9、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 10、管理人员的培训方法。 12、彼得现象的基本内容。如何防止彼得现象的产生? 13、关键名词:人员配备、因事择人、因材器使、人事平衡、外部招聘、内部晋升、贡献考评、能力考评、工作轮换、助理职务、代理职务、彼得现象 二、习题 (一)填充题 1.人员配备的工作内容和程序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员需要量的确定主要以设计出的__________和___________为依据。 3.管理人员选聘的标准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 4.管理人员的招聘程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测试和评估候选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借助___________或称_________的方法。 6.培养能力与改变态度的培训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 7.管理人员培训的目标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管理人员考评的程序应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9.为了得到正确的考评结果,首先要分析考评表的________________。 10. 人事考评首先是为了列出企业_________的清单,了解企业____________的基本状况。 11.人员配备也是为每个人安排适当的工作,所以要考虑组织成员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通过人员配备,使每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得到公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3.人员配备是在_____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 14.要根据组织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的特点,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进行全员培训。 15.人员配备的原则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管理人员的来源包括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 (二)选择题 1.外部招聘具有哪些优点_____________________。 A.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 B.能够为组织带来新鲜客气。 C.有利于使被聘者迅速开展工作。 D.有利于鼓舞士气,提高工作热情。 E.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 2.下列关于贡献考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______。 A. 贡献考评是指考核和评估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担任某个职务的过程中对实现企业目标

大学物理课本答案习题 第十三章习题解答

习题十三 13-1 如题图13-1所示,两条平行长直导线和一个矩形导线框共面,且导线框的一个边与长直导线平行,到两长直导线的距离分别为1r , 2r 。已知两导线中电流都为0sin I I t ω=,其中I 0和ω为常数,t 为 时间。导线框长为a ,宽为b ,求导线框中的感应电动势。 解:无限长直电流激发的磁感应强度为02I B r μ= π。取坐标Ox 垂直于 直导线,坐标原点取在矩形导线框的左边框上,坐标正方向为水平向右。取回路的绕行正方向为顺时针。由场强的叠加原理可得x 处的磁感应强度大小 00122() 2() I I B r x r x μμ= + π+π+ 方向垂直纸面向里。 通过微分面积d d S a x =的磁通量为 00m 12d d d d 2()2()I I B S B S a x r x r x μμΦππ?? =?==+??++?? 通过矩形线圈的磁通量为 00m 01 2d 2()2()b I I a x r x r x μμΦ??=+??π+π+???012012ln ln sin 2a r b r b I t r r μω?? ++=+ ?π?? 感生电动势 0m 12012d ln ln cos d 2i a r b r b I t t r r μωΦεω?? ++=- =-+ ?π?? 012012()()ln cos 2a r b r b I t r r μωω?? ++=- ??π?? 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为顺时针;0i ε<时,回路中感应电动势的实际方向 为逆时针。 13-2 如题图13-2所示,有一半径为r =10cm 的多匝圆形线圈,匝数N =100,置于均匀磁场B 中(B =0.5T )。圆形线圈可绕通过圆心的轴O 1O 2转动,转速1 600r min n -=? 。求圆线圈自图示的初始位置转过 题图13-1 题图 13-2 解图13-1

西方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三章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1.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对于工资黏性的原因主要有以下解释: (1)劳动工资合同论。在一些行业中,由于工会的力量,往往可能签订较有利于雇员的工资合同。这些合同通常附加工资随生活费上涨而增加,而当经济衰退时工资率并不随之削减的条款。 (2)隐含合同论。除正式合同外,雇主与雇员之间可能达成工资率相对固定、不随经济波动调整的默契。隐含合同意味着工资率将不随劳动市场供求的波动而变化。在经济不景气时,企业可能支付给雇员高于市场一般水平的工资。作为回报,在经济高涨时,雇员也只能留在该企业,接受低于其他企业的工资率。 (3)“局内人-局外人”理论。该理论解释了为什么在较高失业率情形下企业不降低新雇员薪酬的现象。该理论认为,每个企业对新雇员(局外人)的培训通常是由在职雇员(局内人)来完成的。在职雇员担心这会影响他们与企业讨价还价的地位或者分量而不愿培训新雇员。如果企业支付新雇员的工资低,经培训掌握了技能的雇员就可能被出高薪的企业“挖走”。因此,企业只能通过向新、老雇员支付相同的报酬来解决这一矛盾。 (4)效率工资理论。该理论认为,在一定限度内,企业通过支付给雇员比劳动市场出清时更高的工资率,可以促使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获得更多的利润。一般地说,效率工资取决于其他企业支付的工资与失业率水平。社会上没有哪个企业愿意率先降低工资,这样做只会降低雇员的劳动积极性,而且最好的雇员可能会被其他企业吸引走。因此,效率工资的调整过程是缓慢的。 3.通货膨胀有哪几种类型?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通货膨胀成因的? 【参考答案】 根据不同的标准,通货膨胀有不同的分类。按照通货膨胀的严重程度,可以分为爬行的通货膨胀、加速的通货膨胀和超速的通缩膨胀;按照通货膨胀发生的原因,可以分为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和结构型通货膨胀。 对于通货膨胀的原因,西方经济学家对其进行了多种多样的解释。 (1)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认为通货膨胀是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的上涨,是“过多的货币追求过少的商品”的现象。凯恩

汇编第五章课后题答案

1.从屏幕上输入小写字母,转化为大写字母输出 (解法1) DATA SEGMENT MESSAGE DB "ENTER A STRING:",0AH,0DH,'$' MAXLENGTH DB 50,?,50 DUP(?) ;每次最多可以输入49个字符DATA ENDS CODE SEGMENT ASSUME DS:DATA,CS:CODE START: MOV AX,DATA MOV DS,AX LEA DX,MESSAGE ;输出ENTER A STRING MOV AH,09H INT 21H LEA DX,MAXLENGTH ;输入字符串 MOV AH,0AH ;键盘输入到缓冲区,DS:DX=缓冲区首址 INT 21H ;(DS:DX)=缓冲区最大字符数,(DS:DX+1)=实际输入的字符数 MOV AH,02H ;输出回车换行 MOV DL,0AH INT 21H MOV AH,02H MOV DL,0DH INT 21H

MOV CL,MAXLENGTH+1;把字符的实际长度放入寄存器CL MOV CH,0 MOV BH,02H LEA SI,MAXLENGTH+2;取字符串的基地址放入SI XUN: MOV AL,[SI] CMP AL,'Z' JBE S1 ;小于等于'Z'转移 JMP S3 S1:CMP AL,'A' JAE DA ;大于等于'A'转移 JMP OUTPUT DA:ADD AL,20H JMP OUTPUT S3:CMP AL,'z' ;小于等于小Z转移 JBE S4 S4:CMP AL,'a' ;大于等于小a转移 JAE XIAO JMP OUTPUT XIAO: SUB AL,32 JMP OUTPUT OUTPUT: MOV DL,AL MOV AH,02H ;显示输出 INT 21H

大学物理学 (第3版.修订版) 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下册 第十四章习题14 答案

习题14 14.1 选择题 (1)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对于给定的入射单色光,当缝宽度变小时,除中央亮纹的中心位置不变外,各级衍射条纹[ ] (A) 对应的衍射角变小.(B) 对应的衍射角变大. (C) 对应的衍射角也不变.(D) 光强也不变. [答案:B] (2)波长λ=500 nm (1nm=10-9m)的单色光垂直照射到宽度a=0.25mm的单缝上,单缝后面放一凸透镜,在凸透镜的焦平面上放置一屏幕,用以观测衍射条纹。今测得屏幕上中央明条纹一侧第三个暗条纹和另一侧第三个暗条纹之间的距离为d=12mm,则凸透镜的焦距是[ ] (A)2m. (B)1m. (C)0.5m. (D)0.2m. (E)0.1m [答案:B] (3)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于光栅常数为d、缝宽为a、总缝数为N的光栅上.取k=0,±1,±2....,则决定出现主极大的衍射角θ 的公式可写成[ ] (A) N a sinθ=kλ.(B) a sinθ=kλ. (C) N d sinθ=kλ.(D) d sinθ=kλ. [答案:D] (4)设光栅平面、透镜均与屏幕平行。则当入射的平行单色光从垂直于光栅平面入射变为斜入射时,能观察到的光谱线的最高级次k [ ] (A)变小。(B)变大。 (C)不变。(D)的改变无法确定。 [答案:B] (5)在光栅光谱中,假如所有偶数级次的主极大都恰好在单缝衍射的暗纹方向上,因而实际上不出现,那么此光栅每个透光缝宽度a和相邻两缝间不透光部分宽度b的关系为[ ] (A) a=0.5b(B) a=b (C) a=2b(D)a=3b [答案:B] 14.2 填空题 (1)将波长为λ的平行单色光垂直投射于一狭缝上,若对应于衍射图样的第一级暗纹位置的衍射角的绝对值为θ,则缝的宽度等于________________. λθ] [答案:/sin (2)波长为λ的单色光垂直入射在缝宽a=4 λ 的单缝上.对应于衍射角?=30°,单缝处的波面可划分为______________个半波带。 [答案:4] (3)在夫琅禾费单缝衍射实验中,当缝宽变窄,则衍射条纹变;当入射波长变长时,则衍射条纹变。(填疏或密) [答案:变疏,变疏]

西方经济学编写组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失业、通货膨胀和经济周期 1. 西方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失业的? 失业的影响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 西方经济学家对失业的原因做出了不同的解释。主要有: (1)古典经济学失业理论以“萨伊定律”为核心,认为供给能够创造需求,不会出现生产过剩,且每一个商品生产者都是理性的,都会尽力扩大生产、销售,这样社会的生产、销售就能达到最高水平,从而实现充分就业。 (2)凯恩斯提出了“非自愿失业”理论,认为有效需求是由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构成的,它是决定社会总就业量的关键性因素。当“有效需求”不足时充分就业就无法实现。凯恩斯提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和流动性偏好三个基本心理规律,使得经济中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不足,从而导致非自愿失业。 (3)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以不完全竞争和不完全信息为前提,通过论证工资和价格黏性进而解释非自愿失业存在的原因,认为工资在短期内具有黏性,失业率并不会随劳动需求的变动做出充分调整。对存在工资黏性的解释主要有劳动工资合同论、隐含合同论、“局内人-局外人”理论和效率工资理论。 (4)现代货币主义的失业理论可以简单归结为“自然失业率”假说,其否认菲利普斯曲线,认为,如果政府用增加货币量来刺激就业,而雇员没有预见到实际收入下降时,就愿意增加劳动供给。但从长期看,不仅失业没有减少反而物价会持续上涨。 失业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主要有: 一是给个人和家庭带来物质和精神的负面影响; 二是影响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经济运行成本,带来产出损失以及影响社会经济的信心从而加重整个经济的不景气,对经济运行产生不利影响。 2. 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如何解释工资黏性的?

第五章习题答案

第五章习题答案 5-1 什么是中断系统?中断系统的功能是什么? 实现中断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中断系统. 中断系统功能包括进行中断优先排队、实现中断嵌套、自动响应中断和实现中断返回。 5-2 什么是中断嵌套? CPU在响应某一个中断源中断请求而进行中断处理时,若有中断优先级更高的中断源发出中断请求,CPU会暂停正在执行的中断服务程序,转向执行中断优先级更高的中断源的中断服务程序,等处理完后,再返回继续执行被暂停的中断服务程序,这个过程称为中断嵌套。 5-3 什么是中断源?MCS-51有哪些中断源?各有什么特点? ①实现中断功能的硬件和软件称为中断系统,产生中断请求的请求源称为中断源. ②5个中断源中共有两个外部中断、两个定时中断和一个串行中断。 (1)外部中断源 外部中断是由外部原因(如打印机、键盘、控制开关、外部故障)引起的,可以通过两 个固定引脚来输入到单片机内的信号,即外部中断0(INT0)和外部中断1(INT1)。 (2)定时中断类 定时中断是由内部定时(或计数)溢出或外部定时(或计数)溢出引起的,即T0和T1 中断。 (3)串行口中断类 串行口中断是为接收或发送一帧串行数据,硬件自动使RI和TI置1,并申请中断 5-4 MCS-51单片机响应外部中断的典型时间是多少?在哪些情况下,CPU将推迟对外部中断请求的响应? (1)MCS-51单片机的最短响应时间为3个机器周期,最长响应时间8个机器周期。 (2)有下列任何一种情况存在,则中断响应会受到阻断。 ①CPU正在执行一个同级或高一级的中断服务程序; ②当前的机器周期不是正在执行的指令的最后一个周期,即正在执行的指令还未完成前,任何中断请求都得不到响应; ③正在执行的指令是返回指令或者对专业寄存器IE、IP进行读/写的指令,此时。在 执行RETI或者读写IE或IP之后,不会马上响应中断请求,至少在执行一条其他之后才会 响应。若存在上述任何一种情况,中断查询结果就被取消,否则,在紧接着的下一个机器周期,就会响应中断。 5-5 MCS-51有哪几种扩展外部中断源的方法?各有什么特点? 扩展外部中断源的方法有定时扩展法和中断加查询扩展法两种。定时扩展法用于外部 中断源个数不太多并且定时器有空余的场合。中断加查询扩展法用于外部中断源个数较多的 场合,但因查询时间较长,在实时控制中要注意能否满足实时控制要求。 5-6 MCS-51单片机各中断源发出的中断请求信号,标记那些寄存器中? 外部中断0(INT0)和外部中断1(INT1)中断请求信号标记在TCON中IE1和IE0。 T0和T1中断中断请求信号标记在TCON中TF1和TF0 串行口中断类中断请求信号标记在SCON中TI和RI 5-7 编写出外部中断1为跳沿触发的中断初始化程序。 SETB EA SETB EX1 SETB IT1

最新第十四章习题答案final

1、电子束入射固体样品表面会激发哪些信号?它们有哪些特点和用途? 答:具有高能量的入射电子束与固体样品表面的原子核以及核外电子发生作用,产生下图所示的物理信号: ①背散射电子 背散射电子是指被固体样品中的原子核反弹回来的一部分入射电子,其中包括弹性背散射电子和非弹性背散射电子。弹性背散射电子是指被样品中原子核反弹回来的散射角大于90°的那些入射电子,其能量基本上没有变化。非弹性背散射电子是入射电子和核外电子撞击后产生非弹性散射而造成的,不仅能量变化,方向也发生变化。背散射电子来自样品表层几百纳米的深度范围。由于背散射电子的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增加而增加,所以,利用背散射电子作为成像信号不仅能分析形貌特征,也可用来显示原子序数衬度,定性地进行成分分析。②二次电子 二次电子是指被入射电子轰击出来的核外电子。二次电子来自表面50-500 ?的区域,能量为0-50 eV。它对试样表面状态非常敏感,能有效地显示试样表面的微观形貌。由于它发自试样表面层,入射电子还没有较多次散射,因此产生二次电子的面积与入射电子的照射面积没多大区别。所以二次电子的分辨率较高,一般可达到50-100 ?。扫描电子显微镜的分辨率通常就是二次电子分辨率。二次电子产额随原子序数的变化不明显,它主要决定于表面形貌。 ③吸收电子 入射电子进入样品后,经多次非弹性散射,能量损失殆尽(假定样品有足够厚度,没有透射电子产生),最后被样品吸收,此即为吸收电子。入射电子束射入一含有多元素的样品时,由于二次电子产额不受原子序数影响,则产生背散射电子较多的部位其吸收电子的数量就较少。因此,吸收电流像可以反映原子序数衬度,同样也可以用来进行定性的微区成分分析。 ④透射电子 如果样品厚度小于入射电子的有效穿透深度,那么就会有相当数量的入射电子能够穿过薄样品而成为透射电子。一般用它对薄样品进行成像和衍射分析。样品下方检测到的透射电子信号中,除了有能量与入射电子相当的弹性散射电子外,还有各种不同能量损失的非弹性散射电子。其中有些待征能量损失ΔE的非弹性散射电子和分析区域的成分有关,因此,可以用特征能量损失电子配合电子能量分析器来进行微区成分分析。 ⑤特性X射线 特征X射线是原子的内层电子受到激发以后,在能级跃迁过程中直接释放的具有特征能量和波长的一种电磁波辐射。发射的X射线波长具有特征值,波长和原子序数之间服从莫塞莱定律。因此,原子序数和特征能量之间是有对应关系的,利用这一对应关系可以进行成分分析。如果用X射线探测器测到了样品微区中存在某一特征波长,就可以判定该微区中存在的相应元素。 ⑥俄歇电子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带图详解 完整版第十三章 习题答案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 )之时。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 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 C.计划储蓄等于计划投资; 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 2.当消费函数为c =a +by(a>0,0

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完整版

第五章练习题参考答案 1、下面表是一张关于短期生产函数),(K L f Q 的产量表: (1) 在表1中填空 (2) 根据(1)。在一张坐标图上作出TPL 曲线,在另一张坐标图上作出APL 曲线和MPL 曲线。 (3) 根据(1),并假定劳动的价格ω=200,完成下面的相应的短期成本表2。 (4) 根据表2,在一张坐标图上作出TVC 曲线,在另一张坐标图上作出AVC 曲线和MC 曲线。 (5) 根据(2)和(4),说明短期生产曲线和短期成本曲线之间的关系。 解:(1)短期生产的产量表(表1) (2) (3)短期生产的成本表(表2)

(4)边际产量和边际成本的关系,边际MC和边际产量MPL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 总产量和总成本之间也存在着对应关系:当总产量TPL下凸时,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是下凹的;当总产量曲线存在一个拐点时, 总成本TC曲线和总可变成本TVC也各存在一个拐点。平均可变成本和平均产量两者的变动方向是相反的。MC曲线和AVC曲线的交点与MPL曲线和APL曲线的交点是对应的。 2、下图是一张某厂商的LAC曲线和LMC曲线图。请分别在Q1和Q2的产量上画出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SMC曲线。 解:在产量Q1和Q2上,代表最优生产规模的SAC曲线和SMC曲线是SAC1和SAC2以及SMC1和SMC2。 SAC1和SAC2分别相切于LAC的A和B,SMC1和SMC2则分别相交于LMC的A1和

B 1。 3、假定某企业的短期成本函数是TC(Q)=Q 3 -5Q 2 +15Q+66: (1) 指出该短期成本函数中的可变成本部分和不变成本部分; (2) 写出下列相应的函数:TVC(Q) AC(Q) AVC(Q) AFC(Q)和MC(Q)。 解(1)可变成本部分: Q 3 -5Q 2 +15Q 不可变成本部分:66 (2)TVC(Q)= Q 3 -5Q 2 +15Q AC(Q)=Q 2 -5Q+15+66/Q AVC(Q)= Q 2-5Q+15 AFC(Q)=66/Q MC(Q)= 3Q 2-10Q+15 4、已知某企业的短期总成本函数是STC(Q)=0.04 Q 3 -0.8Q 2 +10Q+5,求最小的平均可变成本值。 解: TVC(Q)=0.04Q 3 -0.8Q 2 +10Q AVC(Q)= 0.04Q 2 -0.8Q+10 令08.008.0=-='Q C AV 得Q=10 又因为008.0>=''C AV

《西方经济学》第十四章--习题答案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10亿美元; B.左移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C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解答:B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 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 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 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解答:A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A.右移10亿美元; 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 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 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解答:C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 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解答:A 6.怎样理解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解答:凯恩斯理论的核心是有效需求原理,认为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而有效需求原理的支柱又是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资本边际效率递减以及心理上的流动偏好这三个心理规律的作用。这三个心理规律涉及四个变量:边际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在这里,凯恩斯通过利率把货币经济和实物经济联系了起来,打破了新古典学派把实物经济和货币经济分开的两分法,认为货币不是中性的,货币市场上的均衡利率会影响投资和收入,而产品市场上的均衡收入又会影响货币需求和利率,这就是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相互联系和作用。但凯恩斯本人并没有用一种模型把上述四个变量联系在一起。汉森、希克斯这两位经济学家则用IS—LM模型把这四个变量放在一起,构成一个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决定国民收入与利率的理论框架,从而使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得到了较为完善的表述。不仅如此,凯恩斯主义的经济政策即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分析,也是围绕IS—LM模型而展开的,因此可以说,IS—LM模型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的核心。

【精品】高教第二版(徐寿昌)有机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羧酸及其衍生物用系统命名法命名下列化合物: 1.CH 3 (CH2)4COOH2.CH3CH(CH3)C(CH3)2COOH3.CH3CHClCOOH 4.COOH 5.CH 2 =CHCH2COOH6.COOH 7. CH3COOCH38 . HOOC COOH9 . CH2COOH 10.(CH 3 CO)2O11. O CO CH312.HCON(CH 3 )2 13. COOH O2N O2N 14 . CO NH 3,5-二硝基苯甲酸邻苯二甲酰亚胺

15. CH 3CHCHCOOH CH 3 OH 16. OH COOH 2-甲基-3-羟基丁 酸1-羟基-环己基甲酸 一、 写出下列化合物的构造式: 1。草酸2,马来酸3,肉桂酸4,硬脂酸

5.α-甲基丙烯酸甲酯6,邻苯二甲酸酐7,乙酰苯胺8,过氧化苯甲酰胺 CH 2=C CH 3 COOCH 3 CO O NHCOCH 3 O O OO NH C O H 2NCOOC 2H 5 C C NH O O O H 2N C NH 2 NH CO O CO n CH 2 CH O C O CH 3 []n 三、写出分子式为C 5H 6O 4的不饱和二元酸的所有异构体(包括顺反异构)的结构式,并指出那些容易生成酸酐: 解:有三种异构体:2-戊烯-1,5-二酸;2-甲基-顺丁烯二酸;2-甲基-反丁烯二酸。其中2-甲基-顺丁烯二酸易于生成酸酐。 C C H COOH COOH C C H COOH CH 3 HOOC CH 3 HOOC CH=CHCH 2COOH 2-戊烯 -1,5-二酸;2-甲基-顺丁烯二酸;2-甲基-反丁烯二酸 四、比较下列各组化合物的酸性强度: 1,醋酸,丙二酸,草酸,苯酚,甲酸

微观经济学课后答案第13章

第十三章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1、解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我们先看图1----45: 假设消费者函数C=a + by d ,税收函数T = To + ty ,AD= c + i + g = [a + i + g + b (tr yd ;22WL C1= * YL WL NL1 ;C2= * YL (1000750250)NL c p p p c t g yt y y y ??∏⊥??'=-=-=?∏ – T o ) ]+ b (1 - t)y ,如图1----45所示. 在图中,B 线为没有计划投资i 时的需要线,[(To)](1)B a g b tr b t y =++-+- AD 线和B 线的纵向距离为i. .图中的45? 线表示了收入恒等式. 45? 线与B 线之差称为实际投资,从图中显然可以看出,只有在E 点实际投资等于计划投资,这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而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部分的一部分,一般不为零.除E 点以外,实际投资和计划投资不等,村在非计划存货投资IU ,如图所示;而在E 点,产出等于需求,非计划存货投资为零。 2、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有称消费函数.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意识考察消费指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c c MPC MPC y y ?==?或,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指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y o O AD E i IU<0 IU>0 45? y

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c APC y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于零而小于1.因为一般说来,消费者加收入后,既不会分文消费不增加(0)c MPC y ==,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1)c MPC y ==,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y c s =+,因此 1c s y y +=,所以 1c s y y =- ,只要 s y 不等于1或0,就有01c y <<。可是,平均消费倾向就不一定总是大于零而小于1.当人们收入很低甚至是零时,也必须消费,哪怕借钱也要消费,这时,平均消费倾向就会大于1.例如,在图1----46中,当收入低于y o 时,平均消费倾向就大于1.从图可见,当收入低于y o 时,消费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相连的连线与横轴所形成的夹角总大于45?,因而这时1c y >。 3、解答:依据凯恩斯消费理论,一个暂时性减税会增加人们当前收入,因而对消费影响最大;依据生命周期理论,社会保障金的一个永久性上升可以减少老年时代的后顾之忧,减少当前为退休后生活准备的储蓄,因而会增加消费;依据持久收入消费理论,持续较高的失业保险金等于增加了持久收入,因而可增加消费。 O y o c c=a+by 45? y c

第五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5章索引和视图 1.索引的作用是什么? 答:索引可以加快数据的查询效率。 2.索引分为哪几种类型?分别是什么?它们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答:分为聚集索引和非聚集索引两种。聚集索引会对数据进行物理排序,非聚集索引不对数据进行物理排序。 3.在一个表上可以创建几个聚集索引?可以创建多个非聚集索引吗? 答:一个聚集索引。可以。 4.聚集索引一定是唯一性索引,对吗?反之呢? 答:不对。反之也不对。 5.在建立聚集索引时,数据库管理系统是真正将数据按聚集索引列进行物理排序。对吗?答:对。 6.在建立非聚集索引时,数据库管理系统并不对数据进行物理排序。对吗? 答:对。 7.不管对表进行什么类型的操作,在表上建立的索引越多越能提高操作效率。对吗?答:不对。 9.使用第4章建立的Student、Course和SC表,写出实现下列操作的SQL语句。(1)在Student表上为Sname列建立一个聚集索引,索引名为:SnoIdx。 Create clustered index SnoIdx on student(sname) (2)在Course表上为Cname列建立一个唯一的非聚集索引,索引名为:CNIdx Create index CNIdx on course(cname) (3)在SC表上为Sno和Cno建立一个组合的聚集索引,索引名为:SnoCnoIdx。 Create clustered index SnoCnoIdx on SC(sno,cno) (4)删除Sname列上建立的SnoIdx索引。 11. 使用视图可以加快数据的查询速度,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答:不对,因为通过视图查询数据时,比直接针对基本表查询数据多了一个转换过程,即从外模式到模式的转换。 12.使用第4章建立的Student、Course和SC表,写出创建满足下述要求的视图的SQL 语句。 (1)查询学生的学号、姓名、所在系、课程号、课程名、课程学分。 Create view v1 As

西经课后习题答案 (6)

第六章寡头市场与博弈 一、思考题 1.寡头垄断市场的特征与优缺点。 2.在古诺均衡的条件下,为什么寡头不勾结起来制定高价? 3.为什么会有价格领先,价格领先与产量领先有什么样的不同结果? 4.参加卡特尔的各厂商会按相同的价格出售产品,但不会要求生产相等的产量,为什么? 二、计算题 1.x和y公司是生产相同产品的企业,两家各占市场份额一半,故两家公司的需求曲线均为P=2400-0.1Q,但x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400000十600QX十0.1Qx,y公司的成本函数为TC=600000+300Qy+0.2Qy,现在要求做出: (1)x和y公司的利润极大化的价格和产出。 (2)两个企业之间是否存在价格冲突? (3)你是x公司的经理,对y公司的定价有什么反应? 2.在两寡头垄断市场中,每个厂商按古诺模型进行决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函数为Q d=240-10P,两厂商出售同质且生产成本为零的产品,试求均衡时各厂商的产量和价格各为多少? 3.某厂商按照斯威齐模型的假定条件有两段需求函数: P=25-0.35Q(当产量为0-20时) P=35-0.65Q(当产量大于20时) 公司的总成本函数为TC=200+5Q+0.225Q2 (1)厂商的均衡价格和产量各是多少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2)如果成本函数改为TC=200+8Q+0.25Q2,最优的价格和产量应为多少? 4.假设有两个寡头垄断厂商成本函数分别为: TC1=0.1Q12+20Q1+100000 TC2=0.4Q22+32Q2+20000 厂商生产同质产品,其市场需求函数为:Q=4000-10P 根据古诺模型,试求: (1)厂商1和厂商2的反应函数 (2)均衡价格和厂商1和厂商2的均衡产量 (3)厂商1和厂商2的利润 若两个厂商协议建立一个卡特尔,并约定将增加的利润平均分配,试求:(4)总产量、价格以及各自的产量分别为多少? (5)总利润增加多少? 参考答案: 一、思考题 1.答:寡头市场又称寡头垄断市场,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的生产和销售的一种市场组织。根据产品特征,寡头市场可以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两类。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无差别产品,而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生产有差别产品。按厂商的行动方式,寡头市场可以分为有勾结行为的和独立行动的不同类型。寡头行业被认为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市场组织。形成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