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word学案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部编⼈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明朝的统治》省优质课⼀等奖教案第三单元明清时期:统⼀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明朝的统治教学⽬标:【知识与能⼒】了解明朝的建⽴时间、建⽴者和全⾯改⾰官制、改⾰科举制度等强化皇权的具体措施,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及影响,理解皇帝专权的种种弊端。
【过程与⽅法】识读《明朝疆域图(1433年)》,获取疆域范围、北⽅政权等有效历史信息;通过引导学⽣阅读《南京江南贡院的科举考场》《举⼦看榜图》,分析科举考试变化带来的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科举制改⾰虽然加⼤了考试标准的客观性,但过于死板,束缚了知识分⼦的思想和创造性;认识明朝君权的强化,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但同时⼜是明朝逐步⾛向衰落的原因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科举考试的变化。
【教学难点】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股取⼠的消极影响。
教学过程:⼀、新课导⼊多媒体出⽰图⽚:元朝末年,天下⼤乱。
朱元璋⾃幼⽗母双亡,沦为乞丐,后⼜遁⼊空门。
他⾛投⽆路,参加了义军,从此南征北战,⼀步步⾛上了中国历史的舞台。
朱元璋⼼思缜密,把徐达、汤和等⼀批将才笼络在⾃⼰⾝边,对李善长、刘伯温等⽂⼈礼遇有加。
在鄱阳湖⼤⽔战中,他以少胜多,⼀举消灭了劲敌陈友谅。
明朝建⽴后,他厉⾏改制,严惩贪官污吏,创造了诸多治国新法,使国家迅速恢复⽣机。
但同时,为了朱家江⼭永固,他⼤开杀戒。
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朱元璋和他建⽴的⼤明王朝。
【讲授新课】⼀、明朝的建⽴教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66页“明朝的建⽴”,找出明朝建⽴的三个要素。
学⽣回答:①时间:1368年。
②都城:应天府。
③开国皇帝:朱元璋,明太祖。
教师:1368年秋天,明军攻占⼤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强化皇权教师讲述:历代统治者建国后都会加强⾃⼰的权⼒,巩固对全国的统治,明太祖也不例外。
明太祖即位后,⾸先采取了什么措施来强化皇权呢?学⽣回答:改⾰⾏政机构。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
一、导入
在中国历史上,明朝是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朝代。
它的统治者们不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做出了许多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遥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进修一下明朝的统治,了解他们是如何管理国家、发展经济、推动文化繁荣的。
二、探究
1. 明朝的建立
明朝是在1368年由朱元璋建立的,他是怎样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的呢?请同砚们自行查阅资料,找出答案。
2. 政治制度
明朝的政治制度有哪些特点?请同砚们简要描述一下。
3. 经济发展
明朝时期的经济发展如何?有哪些重要的经济政策?请同砚们进行资料搜集,做一份简要的总结。
4. 文化繁荣
明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请同砚们选择一个方面进行深入钻研,并做一份简要的报告。
三、拓展
1. 明朝的衰落
明朝为什么最终衰落?请同砚们思考并展开讨论。
2. 明朝的影响
明朝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有哪些?请同砚们就此展开讨论。
四、总结
通过本次进修,我们了解了明朝的统治,明白了他们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重要贡献,也明白了他们最终为何会走向衰落。
希望同砚们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为自己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借鉴。
第七单元明清时期(至鸦片战争前)【主题概述】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
明朝建立之后,统治者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君权,巩固统治。
明朝时期,国力一度强盛,但中国君主专制制度无法克服封建社会内在的矛盾。
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潜藏的社会矛盾不断激化,统治危机不断加深,最终导致大规模社会动荡的发生,强盛一时的明王朝在农民起义的狂潮中土崩瓦解。
1644年,清军入关,结束了明朝两百多年的统治,中国开始了一段新的王朝历史——清朝。
清朝延续了明朝加强专制集权的做法,设置了军机处,将封建君主制度推向顶峰,但与之相伴的是封建制度危机的不断深化。
明清时期,中国的对外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
明初,为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1405年郑和开启了下西洋之旅,是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明清时期,中国东南沿海开始出现边患。
日本、荷兰、葡萄牙等国先后袭扰我国沿海地区,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军民奋起抵抗,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族英雄戚继光抗倭和郑成功收复台湾。
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繁荣昌盛的根本。
清朝前期,为了加强边疆的管理、维护国家的统一,清政府加强了对西南西藏、东南台湾、北部蒙古和西北新疆的管理,建立了庞大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
经过统治者的励精图治,在康熙、雍正、乾隆时期,出现了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
这一时期,国家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然而盛世之下却隐藏着危机。
乾隆中期以后,封建制度的危机逐渐显现,清王朝自身发展的停滞与世界的飞速发展,使得强盛一时的大清王朝从盛世的巅峰跌落下来。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两个王朝,明清时期,在文学、艺术、建筑等方面也散发出熠熠光辉。
四大名著的问世,《红楼梦》的发表,无疑使中国文学史上的光辉篇章,明长城、故宫等杰出建筑,让我们体会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智慧。
第13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指要】1.课标要求(1)知道明朝的建立;(2)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学法指导(1)了解明朝统治者加强专制统治的措施,理解厂卫制度、八股取士的影响;(2)通过对明朝加强专制集权统治的了解,认识这是我国封建制度逐渐衰落的表现。
《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2.掌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
3.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1.____年,刘福通发动的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_______年,________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在地方:废行省,设______。
在中央:废_____和_________,权分六部;把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3.明朝科举为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概况?探究点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探究点三: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特点?探究点四:联系现实,根据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利?对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探究点五:如何评价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探究点六: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如果你是明朝时的考生,你会怎么样准备科举考试?【当堂达标】一、单项选择题1.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但是,有历史学家认为这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A.刘墉不是驼背,所以不能称为“刘罗锅”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已经被废除,所以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所以剧名错误D.他没有理由,只不过是哗众取宠2.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A.废除行中书省B.发动“靖难之役”C.迁都北京D.执行削藩政策参考答案【自主学习】答案见《明朝的统治》课件【合作探究】答案见《明朝的统治》课件【当堂达标】答案见《明朝的统治》课件。
《明朝的统治》精品教案2(材料导向型)(详案)一、课程标准:知道明朝的建立。
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二、导入新课:元朝末年,元顺帝君臣大肆挥霍浪费,造成国库空虚。
为了弥补财政亏空,元政府除了加重赋税以外,于至正十年(1350年)发行新纸币,造成货币迅速贬值。
同时,由于元朝水利设施年久失修,黄河接连决口,泛滥成灾。
1351年,元政府下令征调农民和兵士十几万人治理黄河。
饱受灾荒之苦的农民,在工地上横遭监工鞭打,克扣口粮。
广大人民不堪忍受剥削,压迫和歧视,纷纷拿起武器起来斗争,红巾起义爆发。
朱元璋就是在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崛起于群雄之间,成就了霸业。
朱元璋是怎样建立明朝?采取了哪些专制集权的措施?与前代相比,明代的官僚机构和科举考试有什么变化呢?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明朝的统治》。
三、学习目标1、掌握明朝建立、明太祖和明成祖加强专制集权的措施。
2、辩证认识强化皇权的影响。
3、正确理解“八股取士”的影响。
4、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
四、新课讲授:明朝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呢?元末政治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1351年,黄河下游地区爆发农民起义,很快发展到江淮地区,出现了多支反元队伍。
其中,朱元璋领导的队伍逐渐强大,先是消灭东南各地群雄,然后向北进军。
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
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朱元璋是大明朝的开国皇帝,是继汉高祖刘邦以来第二位平民出身的君主。
明朝建立初期,社会矛盾复杂,农民起义的斗争还在继续;残元势力企图卷土重来;有功之臣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政局动荡不安。
明朝丞相胡惟庸,开国老臣,位高权重,因是百官之首,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擅自决定官员人等的生杀升降。
洪武十三年正月,朱元璋以“谋反”之罪灭其九族,并借此上朝废除丞相,改革行政机构。
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宰相。
臣下敢有奏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朝统一的教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灭亡、内阁、郑和下西洋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的内外政策;理解明朝强化君主专制的措施及其影响;(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材、补充史料以及视频资料的识读提高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通过合作探究培养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活动中树立和增强学科思辨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在古代中国政治发展变迁中基本规律及其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重要作用:理解明朝内外政策及措施对维护国家统一、民族融合的重要意义。
二、学法指导(1)加强对教材阅读与思考,充分利用教材正文表述、“学习聚焦”和“探究与拓展”等学习资源,在熟悉基本史实、史论的同时,整理知识结构,提高阅读理解、获取信息的能力。
(2)结合学案及同步练习中涉及的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知识准确判断,深入理解明清政治的特点、趋势及影响。
(3)通过阅读课外书籍,或利用互联网查阅资料,广泛了解明朝政治发展状况,构建完善的学科知识体系以深入理解明朝政治特点与发展。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1.学习重点: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及其内外政策。
2,学习难点:认识明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方法:图示法提问法文献法讲述法合作探究五、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导学案六、课时安排:40 分钟【导入新课】“退出长城,保尔全尸!”的怒目呵斥,“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
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铿锵信条。
败也先于城下,荡倭寇于东海,扬国威于南洋……,一部《大明风华》把276年的大明王朝演绎得热血彭拜。
明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国家?今天让我们带着企盼一起走进明朝。
【新课学习】一、明朝政治制度的变化元朝末年,社会矛盾尖锐,农民起义爆发。
朱元璋先后击败陈友谅、张士诚等,并最终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朝。
1. 明朝建立(1)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建立明朝。
(2)1368 推翻元朝,实现统一。
《明朝的统治》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明朝建立的基本史实。
掌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
掌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价明朝的科举制度。
过程与方法:通过共同探究明朝建立的史实、朱元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以及八股取士,使学生掌握基本史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明朝强化皇权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同时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在政治上的表现。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教学难点:明朝科举制——八股取士
三、探究新知
(一)导入新课
欣赏《凤阳花鼓》“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朱皇帝是谁?他何时建立的明朝?采取了怎样的统治措施?由此导入新课。
(二)自主学习
自学指导:快速阅读课文,结合本课导学案【自主学习】环节,完成自学。
(三)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概况?
探究点二: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
探究点三:什么是厂卫制度?
探究点四:你如何评价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探究点五:明朝时期,科举制有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好不好?为什么?
四、课堂小结
五、巩固练习:请结合本课导学案【限时训练】环节。
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及教学反思1.七年级下册历史明朝的统治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强君权的措施,废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废丞相和中书省,权分六部,设置锦衣卫,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通过对科举制度的评价,提高学生运用辩证的两点论的方法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明朝君权的加强,在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但它又是中国封建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
2.通过设疑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教学重点】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教学难点】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教学方法】创设情境法;问题探究法;自主合作讨论法【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多媒体学习、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教学资源】教材,导学搞,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图片:他家境贫苦,从小给地主放牧牛羊,17岁时,父母、大哥都死于灾荒和瘟疫,他只好出家倒一座寺庙做和尚,元末农民起义后,他被迫投奔了起义军,由于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几年后成为这支起义军的首领,他率领队伍南征北战,终建立了明朝。
他是谁?(朱元璋)(以人物直接导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导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
)一、明朝的建立1、学生阅读课本66第一段完成导学搞诱思第一部分明朝的建立。
(多媒体出示元末农民起义示意图)学生根据课本66页归纳元末农民起义的原因(学生读教材分析元末农民起义爆发的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吏竭力搜刮民财,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
)2、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统一:随后,明军攻占元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
教师引导:在我国历,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谁?学生讨论:像朱元璋这样参加过农民起义的开国皇帝还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
明朝建立之初,作为皇帝的朱元璋也有烦恼,他要怎样治理国家。
他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过大所致。
七年级历史下第13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案(川教版)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13课明朝的统治导学提纲一、明朝的建立.背景:元朝末年,统治,社会黑暗,民不聊生。
2.爆发:1351年,发动红巾军起义,揭开了元末农民起义序幕。
3.建国:1368年初,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年号洪武,朱元璋就是。
4.灭元:年秋,明军北伐,攻占大都,元朝灭亡。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措施:政治:①在地方上废除机构,设立“”,三司互不相属,直属中央。
②在中央取消,六部处理朝廷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废除制。
军事:为了独揽军权,朱元璋在中央设立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军队。
设立厂卫制度:朱元璋设立,开创明代特务政治的先河;太祖以后又设置、西厂,合称“”,厂卫制度成为明代政治的毒瘤。
三、八股取士.选官制度:明朝时,仍采用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
但考试内容和文体形式都发生了变化。
2.考试范围:题目:选自。
观点:必须遵循朱熹《四书集注》的观点。
3.文体:必须按呆板同定的格式来写,这就是,人们称明朝科举为“八股取士”。
4.影响:是明朝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制度,它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
巩固训练.下图是某朝代政府的改制图。
据此判断该朝代是()A.秦朝B.西汉c.唐朝D.明朝2.“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的长官的官职名称。
御史大夫的职责是什么?据材料二,指出唐太宗考察任用地方官的主要依据。
他亲自选拔刺史主要说明了什么?材料三反映了朱元璋整顿吏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反映了我国古代吏治建设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12.材料解析题。
材料一:美国学者费正清说:“在一个我们看来特别注重私人关系的社会里,中国的科举考试却是惊人的大公无私。
每当国势鼎盛,科举制度有效施行时,总是尽一切努力消除科场中的徇私舞弊。
”材料二: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评价八股取士时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明朝的统治》是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的第13课,主要讲述了明朝从建立到灭亡的历史过程。
本课内容主要包括:明朝的建立、明朝的政治制度、明朝的经济与文化、明朝的对外关系以及明朝的灭亡。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到明朝的历史背景、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对外关系,从而深入理解明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相关的历史知识,如唐朝的兴衰、五代十国的分裂等。
学生对于历史事件的了解和分析能力较强,但对于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等方面的理解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并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等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对外关系,掌握明朝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历史责任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明朝的建立、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文化特点以及对外关系。
2.难点: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五. 教学方法1.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查找相关资料,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信息素养。
2.合作探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讨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案例分析:通过生动的案例和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明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互动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
2.资料:与明朝相关的历史图片、案例、文献等。
3.教学设备:多媒体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是本册教材中的重要内容,主要向学生介绍了明朝的、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了解明朝的基本状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对我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有了一定的了解,对于封建社会的、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于明朝的了解还相对较少,对于明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等方面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明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和外交状况,认识明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封建社会的局限性,增强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明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和外交状况。
2.教学难点:明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和外交状况的具体内容和影响。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师讲解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教材、历史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明朝的皇帝朱元璋的画像,引导学生思考明朝的状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明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和外交状况,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3.合作探究:学生分组讨论,探讨明朝的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成就和外交状况的具体内容和影响,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4.教师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情况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明朝的统治。
明朝的统治教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了解明朝的建立和皇权的强化,通过“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2.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以及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
3.引导学生从朱元璋的个人经历中体会我国历史上出身最贫穷的皇帝的奋斗历程,感受他参加元末大起义并最终登上帝位的传奇人生。
教学内容:
一、明朝的建立
1.引导学生了解明朝建立的历史背景和过程。
2.讲解朱元璋的身世和早年经历,包括给地主放牛、到寺院当和尚和四处流浪乞讨的经历。
3.探讨朱元璋参加元末大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他最终登上帝位的历程。
二、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
1.讲解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包括废除丞相、中书省等机构,将权力集中于皇帝一人。
2.分析明朝“八股取士”的危害,包括禁锢读书人的思想、忽视实际能力的培养等。
3.引导学生通过实例了解“八股取士”的具体内容和危害。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明朝时期的文物和图片,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特点。
2.新课讲解:讲解明朝的建立过程和朱元璋的个人经历,引导学生了解明朝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关系。
3.互动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朱元璋参加元末大起义的原因和过程,以及他最终登上帝位的历程。
4.讲解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的危害:通过实例讲解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八股取士”的危害,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
5.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明朝加强君主专制统治的措施和“八股取士”的危害,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避免类似的历史悲剧重演。
6.珍惜自己的生活。
2021川教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3课《明朝的统治》
word学案
【学习目标】
1.了解明朝建立的差不多史实。
2.把握朱元璋和明成祖强化皇权的措施及作用;概括明朝强化皇权的特点。
3.把握明朝科举考试的变化及评判明朝的科举制度。
【自主学习】
1.____年,刘福通发动的红巾军起义掀开了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
_______年,________在应天称帝,建立了明朝,年号洪武。
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措施:在地点:废行省,设______。
在中央:废_____和_________,权分六部;把大都督府分为___________;设立________。
3.明朝科举为____________。
【合作探究】
探究点一:明朝的建立的背景、概况?
探究点二: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探究点三: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特点?
探究点四:联系现实,依照你们所了解的法律知识,你们认为特务机构锦衣卫侵犯了公民的哪些权益?对社会造成了哪些阻碍?
探究点五:如何评判明太祖加强君权的措施?
探究点六:科举考试创于哪个朝代?完善于哪个朝代?明朝时有什么变化呢?假如你是明朝时的考生,你会如何样预备科举考试?
【当堂达标】
一、单项选择题
1.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播出之后,人们认识了清朝官吏刘墉。
然而,有历史学家认为那个电视剧名犯了错误,他的理由最有可能是()
A.刘墉不是驼背,因此不能称为“刘罗锅”
B.丞相制度早在明太祖时差不多被废止,因此称“宰相刘罗锅”会误导观众C.刘墉既不是驼背,也不是宰相,因此剧名错误
D.他没有理由,只只是是哗众取宠
2.明十三陵之一明成祖的长陵位于北京西北郊,下列选项与明成祖无关的一项是()
A.废止行中书省
B.发动“靖难之役”
C.迁都北京
D.执行削藩政策
参考答案【自主学习】
答案见《明朝的统治》课件
【合作探究】
答案见《明朝的统治》课件
【当堂达标】
答案见《明朝的统治》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