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设计(一)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
- 格式:doc
- 大小:31.50 KB
- 文档页数:21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掌握《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4.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历史素养。
二、教学重点1.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史记》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3.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
三、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阅读理解。
2.历史事件的梳理与分析。
四、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史记》原文及注释、司马迁生平介绍、教学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史记》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生平。
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成书背景。
2.学生分享对司马迁和《史记》的了解。
(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的生平,重点介绍其受宫刑的经历。
2.教师讲解《史记》的成书背景,包括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写作过程中的困难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司马迁在受宫刑后,为什么还要坚持写《史记》?(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史记》有哪些特点?(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史记》的基本内容,包括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等。
2.教师讲解《史记》的特点,如:文笔优美、史料丰富、人物形象鲜明等。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史记》中你最感兴趣的人物是谁?为什么?(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是什么?(二)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精神内涵,包括:坚韧不拔、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等。
2.教师举例说明司马迁在写作过程中如何体现这些精神。
(三)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发扬司马迁的精神?(四)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本节课我们将学习《史记》中的哪个篇章?(二)课堂讲解1.教师讲解《史记》中的某个具体篇章,如《项羽本纪》。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在理解、品尝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借助资料,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写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从司马迁身上体会生命的价值。
教学预备:1、查找有关司马迁及《史记》的资料2、多媒体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1、今日这堂课,我们来连续学习第20课,齐读课题《司马迁发愤写》,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同学写〕3、老师用诗歌总结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2一、教材分析:司马迁的故事,会触痛我们每个人的心灵。
然而课文写的却不是很出彩。
表达比较平实,语言比较朴实,含混的,太多太多。
假如真的要深化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想从详细真实的故事入手,来饱满课文内容,引导他们设身处地的想象,在司马迁丰富的感情世界里真真实切地走一遭。
二、备课难点:不仅难在引导同学走进司马迁的内心世界上--课文这一节写得含混不清,语序错乱,因果倒置,与史实出入很大,处理起来很困难。
--说白了,酷刑是他自愿选择的,苟且偷生,为的就是心中的那份牵挂。
思想斗争应当是受刑之前就开头的,生存还是毁灭?应当根源于汉朝的法律:武帝时死罪有两条可免,赎150万或者接受宫刑。
三、教学过程:(一)检查预习中明确读书目标:读出思索。
1.展现《史记》,走近司马迁:⑴作家作品:这一本《史记》,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珍贵遗产。
它被鲁迅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呈现)。
今日,我们就来走近史记,走进司马迁⑵揭示课题:沟通搜集到的资料。
2.检查预习,感知课文大意:(出示:自测:正确--流利--有感情)⑴依据自测汇报读书。
(组织同学互评--好的鼓舞,不过关的全班同学当老师,一句一句地教。
)强调:人总是要死的……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⑵初步尝试独特化朗读要求:呈现:读出思索--既要敬重别人的见解,更要读出自己别出心裁的思索。
小学语文优质课《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史记》的作者司马迁以及他的主要成就,学习司马迁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教育学生面对困难要勇敢坚持、勇于克服。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的基本知识。
2.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司马迁坚韧不拔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情境,增强学习的趣味性。
2. 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小组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2. 教材:准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文本。
3. 参考资料:为学生提供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
教案内容请提供具体的教学过程、步骤及时间分配。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司马迁的画像,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 自主学习(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内容,解答自身遇到的问题。
教师过程中提供必要的帮助。
3. 课堂讲解(15分钟)针对课文内容,教师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坚韧不拔、勇于探索的精神。
4.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学习课文的心得体会,以及司马迁精神对自身的启示。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教学过程1. 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请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精神的感悟文章。
2. 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后续教学提供参考。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如“发愤”、“史记”等。
(2)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历史人物和事件的认知能力。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整理信息的方法,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其作品《史记》。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和经过。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三、教学准备教师准备:1. 课文及相关资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课文、司马迁简介、史记简介等。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生准备:1. 预习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 搜集关于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司马迁画像,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引出本课主题。
2. 自主学习(1)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2)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是怎样的?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探讨问题:(1)你觉得司马迁具备哪些品质?(2)从司马迁写《史记》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到什么?4. 成果展示各小组向全班展示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5. 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课内容,总结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和对历史的认知。
五、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编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小短文。
2. 推荐一本关于历史人物的书籍,并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及感悟。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环节的参与情况,以及他们在成果展示中的表现。
2. 学生作业:评估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包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司马迁精神的把握以及写作能力。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过程和内容的反馈,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反思1. 学生对教学目标的掌握情况如何?2. 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需求?3. 如何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八、拓展活动1. 组织一次关于《史记》的阅读分享会,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史记》的理解和感悟。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前言司马迁是我国西汉时期的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是《史记》的主要作者。
他在为完成《史记》的巨大工程而不断努力,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的精神,深深地影响了后人。
因此,本教案旨在让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其发愤写作《史记》的故事,激励同学们在学习上也要有自强不息的精神。
二、教学目标1.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和突出贡献。
2.了解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通过阅读《史记》的片段,了解《史记》的学术价值。
4.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综合理解能力。
三、教学准备•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位古代大学者——司马迁,他是我国汉代著名的史学家,著作《史记》至今仍然被广泛引用,被誉为中国古代史学文献的经典之作。
”2.通过PPT展示司马迁的肖像,并简单介绍他的生平和突出贡献,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第二步:讲解(10分钟)1.介绍司马迁的发愤写作《史记》的故事,并向学生解释其发愤和刻订精神的内涵。
2.通过PPT和视频片段讲解《史记》的学术价值,分别从史学、文学、哲学和政治角度介绍。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司马迁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创作《史记》?为什么《史记》至今仍然影响着人们?第三步:阅读与探究(25分钟)1.向学生分发《史记》的选段,并要求学生阅读并做批注。
2.要求学生分组介绍各自批注的内容,讲解课程中涉及的历史事件、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然后每组以展示的形式给其他同学展示自己的批注。
3.引导学生探讨《史记》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作用和意义,并分别从史学、文学、政治、哲学等方面进行讨论。
第四步:总结与评价(10分钟)1.引导学生围绕本节课的主题展开讨论,总结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的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2.通过提问或小测验评估学生对本课程的掌握程度,以检验学生能否理解《史记》的学术价值和学习方法。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意义;2. 分析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和方法;3. 探讨《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化的影响。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案、黑板、粉笔等;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史记》的背景和意义,引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兴趣。
2.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15分钟)教师通过PPT和讲解,简要阐述战国时期的社会背景、司马迁的家世和经历,以及当时的思想氛围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产生的影响。
3.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意义(2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和方法,探究《史记》保存了中国古代早期历史文献的重要意义,以及对后世史学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4. 学生小组讨论(15分钟)学生分成小组,互相讨论自己对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理解和看法,并整理出关键问题。
5. 全班讨论(25分钟)学生代表将小组讨论结果呈现给全班,其他学生可以提出问题和观点进行互动讨论,教师及时给予指导和解答。
6. 总结归纳(10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并引导学生思考《史记》对于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
四、课后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调研报告,题目为《《史记》的价值与意义》。
要求在1500字以上,分析《史记》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史学和文化的意义,并结合自己的观点进行阐述。
作业时间为一周。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背景和意义,理解司马迁的写作动机和方法,并意识到《史记》对中国史学和文化的重要影响。
通过小组讨论和全班讨论,学生能够加深对本主题的理解,并培养了团队合作和思辨能力。
但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提高表达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
2024年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在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矢之不渝的精神。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司马迁在遭到腐刑后,不忘父亲的嘱咐,矢志不渝写成《史记》的事。
(过渡)两千多年过去了,司马迁伟大而不屈的灵魂依然熠熠生辉,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司马迁,去了解司马迁真实的内心,了解他为什么要写史记,为什么发愤写史记?他是怎样发愤写的?(二)出示思考题(三)学生合作学习,教师巡回指导(提示学生,边读边想,可以用笔在书上圈圈划划,也可以加上批注。
)(四)组织交流,教师相机点评1、司马迁为什么要写史记?生:(1)因为他受家乡文化环境的熏陶,从小就对古代英雄故事感兴趣。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2)受父亲的影响。
(结合文中句子“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正如南宋大诗人陆游所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3)受父亲的嘱托。
(结合文中句子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对儿子说的话。
)师:(1)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你能读好它吗?指名读、齐读。
(必要时范读)(2)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奠定了司马迁以后著书立论的基础,课文的哪里写了他受父亲的影响。
让我们一起读这一段话。
(3)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文字1出示)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a、父亲是怎样嘱咐的?谁来读一读。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材分析]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讲述了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之后,不忘父亲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故事。
文本横跨司马迁的一生,对他遭受宫刑后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伟大的人生壮举进行了细腻感人的描写,折射出人物崇高的精神与品格,充分诠释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的民族精神。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了解《史记》。
理解文中重点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能力目标: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鼓励学生用真情和真言具体表达自己的心声。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矢志不渝、百折不挠的伟大精神,激发学生的民族豪情。
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对历史人物的敬仰,鼓励学生勇敢面对人生的逆境,做生命的强者。
[教学重点]品读语句,体会词语运用的准确与恰当。
研读重点语段,联系上下文与历史背景,充分想象,引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获得丰满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的伟大精神,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
[教学难点]跨越沉沉的历史之门,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真正从字里行间感悟司马迁的伟大,深入理解“发愤”的精神内涵,获得撼人的精神力量,更获得与文字共鸣的快乐。
[教学过程]一.课题入手,抛出话题,感受早年发奋的司马迁。
1.对于司马迁这个人,同学们了解么?(板书:司马迁)2.说到司马迁,不能不提到闻名古今的《史记》,那对于《史记》,同学们知道多少关于《史记》方面的内容?这是一部怎样的书?(板书:《史记》)3.要完成这样一部纵贯历史长河3000余年的史学巨著是一项多么艰巨的工程。
那么,司马迁为什么偏偏要写这样一部书呢?(板书:写)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的一、二自然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司马迁写《史记》的原因。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意义,掌握与之相关的历史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过程和意义。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制作PPT,准备教学道具。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情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提问: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史记》吗?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1.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史记》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著,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 自主学习2.1 请同学们翻到课文第1-3自然段,自主学习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
2.2 学生阅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3. 合作探讨a. 司马迁为什么发愤写《史记》?b. 《史记》在我国历史学史上地位如何?3.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4.1 教师讲解司马迁的发愤精神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2 学生听讲,记录重点内容。
5. 课后作业5.1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内容,总结司马迁写作《史记》的意义。
5.2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请同学们了解司马迁生平的其他事迹,如他在汉武帝时期的经历,以及他受到的宫刑等。
2. 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巡回指导。
七、课堂互动环节1. 请同学们分享自己了解到的司马迁生平事迹,以及对他发愤写《史记》的看法。
2. 学生互动交流,教师点评并总结。
一、教案基本信息教案名称: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学科领域:语文年级:五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中的一部分。
(2)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3)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会通过查阅资料、访问等方式,了解历史人物和事件。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2)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的理解。
难点:理解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背景。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说司马迁是“发愤”写《史记》?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2)学生通过访问、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3. 合作探讨(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代表分享小组讨论成果,回答导入环节的问题。
4. 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5. 巩固练习(1)教师设计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给予点评和指导。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探索历史的精神。
五、课后作业1. 背诵课文中的一段。
2. 写一篇关于司马迁的小短文,可以从他的生平、成就、精神品质等方面入手。
六、教学延伸1. 活动名称:讲述历史人物的故事(1)学生选择一个历史人物,了解其生平事迹,准备讲述故事。
(2)在课堂上,学生依次讲述自己选择的历史人物的故事,其他学生倾听并给予评价。
2. 活动目的: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的特征:第一,教学设计是把教学原理转化为教学材料和教学活动的计划。
教学设计要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选择教学目标,以解决教什么的问题。
第二,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
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
第三,教学设计是以系统方法为指导。
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
第四,教学设计是提高学习者获得知识、技能的效率和兴趣的技术过程。
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
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精选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学设计1教材简介:《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
讲汉代史官司马迁在遭到残酷的刑罚后,不忘父亲的嘱托,忍辱负重,耗费13年时间写成辉煌巨著《史记》的事。
由于内容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在阅读时难以产生主动的情感体验,加之文章要表达的中心非常明确,语言也较浅显,六年级的学生阅读基本无障碍,容易满足于对文章浅层的了解。
因此,如果不尽力填补文本的空白,增加课堂的厚度,就不会有学生们阅读时心灵的积极参与,智慧得到挑战的火花。
目标预设:理解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激发学生对司马迁的敬仰之情。
重点难点:引导学生抓住能体现中心的词句,通过诵读来感悟,内化语言。
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掌握《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历史、崇尚文化的情感,激发学生勇于探究、坚持不懈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司马迁写作《史记》的背景和原因。
2. 《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 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1. 《史记》的深刻内涵和独特风格。
2. 司马迁如何克服困难,完成《史记》的编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司马迁和《史记》的相关知识。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五、教学内容1. 导入:介绍司马迁和《史记》的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讲解:《史记》的主要内容和特点,分析司马迁的精神。
3.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体会司马迁的精神。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史记》选段,注意司马迁的写作风格和手法。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司马迁在写作《史记》过程中的坚持与创新。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讲解和点评,梳理司马迁的精神品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内容。
七、教学评价1. 学生对司马迁和《史记》的基本知识掌握情况。
2. 学生对司马迁坚持不懈、勇于创新的精神的理解和体会。
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如观点阐述、沟通交流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安排是否合理,学生是否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反思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是否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3. 反思课堂氛围是否融洽,学生是否能充分参与课堂讨论和互动。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设计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词。
3. 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4. 通过本课的学习,能有意识地关注《史记》,并搜集其中一两个故事,在同学之间交流。
教学重点难点:1. 复述课文,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安排: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走近《史记》1. 出示成语:完璧归赵纸上谈兵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负荆请罪图穷匕见2. 齐读成语,正音。
3. 这些成语语有什么共同点?(都是历史故事)它们是出处相同的历史故事,知道它们出自哪里吗?——《史记》。
4. 介绍史记:《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52万多字,记录了从皇帝到汉武帝3000多年间的历史。
他不光是一部历史巨著,还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哲学价值。
鲁迅评价它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5. 读了这段文字什么感受?6. 今天我们学习《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板书,读题。
7. “发愤”能否换成“发奋”?8. 再读题。
二、走进司马迁1. 同学们了解司马迁吗?2. 阅读《拓展阅读》第75-76页,圈画出重要信息。
3. 说说通过阅读了解到的司马迁的有关事迹。
4. 用《拓展阅读》中的一句话来解释“无韵之离骚”。
再读鲁迅对《史记》的高度评价。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脉1. 自读文章,要求:用波浪线画出不理解的字词,用小圆圈画出认为值得积累的字词。
在心里概括出每一自然段的段意。
2. 交流词语。
(1)“残生”:司马迁为什么称自己剩下的人生为残生?补充“李陵之祸”。
(2)飞来横祸:“横“的读音有两种:héng :跟地平线平行,东西向的。
hèng:①凶暴不讲理;②意外,不寻常的。
根据意思读一读下列词语:横行霸道飞来横祸横生枝节蛮横横财(3)交流积累的词语。
积累了这些词语要会用到自己的说话和作文中。
3. 概括自然段段意。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重点朗读好父亲临终前的话语和描写司马迁的遇难后的心理活动的语句。
2.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3.凭借课文语言文字的介绍展开想象,理解司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重点:在理解、品位语言文字的过程中理解“发愤”包含的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
教学难点:走进人物内心,感受马迁的忍辱负重、发愤写《史记》的艰辛历程。
教学过程:一、名人名言,引出“发愤”(一)名人名言对接历史的天空群星闪烁,无数历史人物的高尚情操永载史册。
师:岳飞说,莫等闲,生:(白了少年头)。
李清照说,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文天祥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名人会面,复习内容今天我把一位历史名人请到了我们的课堂上,他就是司马迁,(出示图片),司马迁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而这掷地有声、发人深省的名言是司马迁在做一件伟大的事情过程中用生命吟咏出的。
这件事是?出示词语:飞来横祸悲愤交加尽力克制辉煌巨著学生尝试着用以上词语概括这件事。
(师生交流)若用几个字概括,那就是——课题(板书课题,齐读课题)二、精读第3段,初悟“发愤”1、是啊,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决心努力写《史记》,带着满腔的愤怒、屈辱、痛苦,更是坚定写《史记》,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用直线画出直接写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句子。
(学生交流句子)出示句子2、这句话怎么理解?找出不理解的地方,或对这句话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师总结:(1)耻辱、痛苦指什么?(2)此时此刻,他会想什么?是什么使他能够克制自己?3、首先,我们解决第一个问题,快速找出原句来回答。
出示句子。
同样的,对这句话的理解,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1)还原历史,介绍“李陵事件”李陵是名将李广的孙子,他善骑射,曾率800骑兵深入匈奴腹地二千余里,平安返回,被拜为骑都尉。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设计(一)_司马迁发愤写史记教案一、教学目标:1、在理解品味语言的过程中,感受司马迁牢记父亲嘱托,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理解《史记是司马迁用生命写成的。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感受司马迁把个人的荣辱置之度外,为完成父亲的遗愿,实现人生价值矢之不渝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理解司马迁受酷刑后悲愤交加的心情及为什么能忍辱负重、发愤著书。
四、教学策略分析:在此文的教学过程中,我紧扣司马迁发愤写作的动力:环境影响、父亲影响、人生价值观,展开教学。
在感悟发愤的原因的过程中,随机穿插司马迁是如何发愤的,从而感悟发愤的内涵,感悟为什么《史记》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感悟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追求。
为了更好地理解人物形象,适时补充史料,使人物形象更丰满。
五、教学准备:PPT六、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成语导入,了解《史记》的辉煌:1、同学们,读书节中我们阅读了不少成语故事,了解了不少成语。
这些成语,你一定不陌生。
2、出示:(齐读)指鹿为马破釜沉舟卧薪尝胆毛遂自荐四面楚歌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纸上谈兵一字千金图穷匕见3、读了这些成语,你有什么发现?4、是的,这些成语都是出自历史故事,而且出自同一本著作《史记》。
5、板书:史记,知道史记吗?谁能来介绍一下。
△根据学生回答随机板书司马迁。
△简介史记:《史记》共52万多字,记载了从黄帝至汉武帝约3000年间的史事。
它不仅是空前的历史巨著,而且也是哲学界的宝贵遗产。
被鲁迅先生喻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6、今天这堂课,老师就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司马迁,走近史记,板书:发愤写《史记》7、齐读。
8、过渡: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同时找一找作者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划出相关的段落。
二、初读课文,品读高度的评价1、出示生字新词,正音。
呼啸而去古代英雄父亲影响临终之时牢记嘱托专心致志飞来横祸血溅墙头忍辱负重发愤写作辉煌巨著生命写成2、相信在文中,你们一定也能读准这些词,也能理解这些词。
3、那课文又是如何来评价《史记》的呢?4、交流,出示: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自由读读这段话,你读出了什么?①史记的与众不同②写作史记非常不容易。
△带着自己的感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过渡:《史记》前无古人,它是一部辉煌巨著,它是司马迁发愤的成果,是司马迁生命的杰作,这是对《史记》的高度评价,更是对司马迁的讴歌!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作《史记》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试着从司马迁不同的人生阶段找找有关的原因。
三、品读课文,感悟生命的追求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思考。
2、汇报交流:▲年少时环境影响●英雄的影响出示:司马迁出生在黄河岸边的龙门。
他从小看着波涛滚滚的黄河从龙门下呼啸而去,听着父老乡亲们讲述古代英雄的故事,心里十分激动。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补充介绍龙门跨越黄河两岸的龙门,是一座名山。
据说每年都有几万条鱼向上游,跳过去便化为龙,跳不过去便碰壁而返。
这富有神奇色彩的地方,便是司马迁世代所居之地。
面对滔滔的黄河水,听着英雄们的故事,司马迁十分激动,他会想些什么呢?他要把英雄故事记载下来传给后人他也想当英雄,成就一番事业③是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滔滔的黄河水养育了司马迁,英雄的故事感动着司马迁,家乡的文化环境熏陶着司马迁,想记录英雄,想成为英雄,也许小时侯的司马迁就是这样想的!3、年少时,还有什么原因促使司马迁发愤写史呢?●父亲的影响出示:受父亲的影响,司马迁努力读书,大大充实了自己的历史知识。
他还四处游历,广交朋友,积累了大量的历史资料。
①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②是的,司马迁从小努力读书,20岁的时候就游历了大半个中国,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历史故事。
虽然年龄尚小,但掌握了大量的历史知识,积累了大量历史资料,如果不将之载入史册,岂不是太可惜了!回读一: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板书:年少时环境影响广积史料)可以说:发愤源自年少时环境的影响▲父去时牢记嘱托①出示父亲说的话:司马谈临终之时,泪流满面地拉着儿子的手说:我死之后,朝廷会让你继任我的官职的,你千万不要忘记我生平想要完成的史书哇!(1)这就是父亲临终的嘱托。
同学们,用心读读父亲的话,想想父子分别的情形,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呀?(自由读)同学们,当你用心去读的时候,你就会看到一幅幅画面。
(2)想象理解,交流看到、听到、想到(3)指导朗读:那一刻,父亲流着眼泪,紧紧拉着司马迁的手说--------那一刻,父亲深深凝视着司马迁的眼睛,颤抖地说--------那一刻,父亲强咽着最后一口气,断断续续地说--------看着奄奄一息、泪流满面的父亲,握着父亲骨瘦如柴的手,听着他语重心长的嘱托,此时的司马迁可能会想些什么呢?说些什么呢?是的,司马迁从此牢记父亲的嘱托,于是他每天忙着忙着忙着,每当他累了,倦了,他都会想起父亲的话回读二: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的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板书:父去时父亲嘱托研读整理)发愤源自父去时牢记嘱托▲受辱后忍辱负重他想:人总是要死的,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
我如果就这样死了,不是比鸿毛还轻吗?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1)就这样死了,司马迁为什么会想到死呢?(2)理解:飞来横祸原来,司马迁为替一位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入狱受了酷刑。
(3)知道这位将军是谁吗?他就是飞将军李广的孙子李陵。
当时李陵出兵攻打匈奴,因寡不敌众,被迫投降,消息传到朝廷,汉武帝非常生气。
当时司马迁想到李棱一贯的为人,便仗义执言,称李陵投降有一定的客观原因。
汉武帝便迁怒于司马迁,对之动用了酷刑,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李陵事件。
(4)司马迁受了酷刑!你能想象到吗,盛怒之下的汉武帝可能对司马迁动用什么残酷的刑罚呢?(5)是的,这种酷刑是一种宫刑,他使司马迁从一个殿上臣成了阶下囚,从一个堂堂七尺男儿,成了一个半男半女的太监,这是身体的摧残,更是人格的侮辱!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这样描述:我因为(对皇帝)说话(不谨慎)而遭到这桩祸事,为人耻笑,污辱了祖先,又有什么脸面再为父母扫墓呢!即使再过一百代,也只是耻辱更甚而已!因此我心思重重,极为痛苦,在家时总是恍恍惚惚,好像丢失了什么,出外时又不知要到什么地方去。
每想到这桩奇耻大辱,没有一次不是汗流浃背,将衣湿透!(5)自由读读,你能从中感受到些什么?(6)难怪:司马迁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
理解悲愤交加但最终司马迁却说:我一定要活下去!我一定要写完这部史书!(7)司马迁的内心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8)是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正因为要活出生命的价值,所以他放弃了死,选择了生!(9)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司马迁在对天发誓!司马迁已经将屈辱埋在心里,暗暗下定了决心!你读出了一个在逆境中多么不屈不挠的司马迁啊!(10)过渡:(出示图片)同学们,你们看,此时,在司马迁的脸上,我们已经看不到痛苦和绝望,只看到责任和使命。
引读: 想到这里,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在上面写下一行行工整的隶字。
同学们,这幅图很简单,这段文字也很简单,可是发愤远远不止这么简单!(11)想象说话:也许,冬天的早晨,凉气袭人,当人们,他已经。
也许,夏天的中午,烈日当空,当人们,他仍然。
也许,无数个夜晚,月黑风高,当人们,他依然。
也许,。
(12)回读三:就这样,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3年时间,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
这部全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
(板书:受辱后人生价值观发愤写作)可以说:发愤源自受辱后人生价值观四、总结全文,叩问发愤的内涵小结:司马迁卑微而又高贵的生命终于在血泪之中得到升华,最终凝结成千古绝唱《史记》。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像司马迁这样把困难挫折当作是一笔财富的英雄人物大有人在,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发愤是什么?出示:发愤到底是什么,它是司马迁受酷刑后忍辱写成的《史记》!它是屈原遭到放逐后写成的《离骚》,它是谈迁原稿被盗后重新写就的新《国榷》。
发愤到底是什么?发愤是海伦发愤是阿炳发愤是这无数个发愤谛造了无数个英雄,无数个英雄的人生经历凝成了无数句震耳发愤的话语,给我们以启迪,催我们奋进。
出示名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司马迁即使跌倒一百次,也要一百零一次地站起来。
张海迪苦难是人生的老师,通过苦难,走向欢乐。
贝多芬五、走向生活,寻找发愤的外延1、在司马迁撰写的《史记》中,这样的英雄人物也有很多,课后,同学们可以搜集相关的故事来读。
2、下面12个成语概括了司马迁的一生,请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年和你所掌握的知识把这12个成语正确地填写到下面一段话的括号里。
博闻强记家学渊源栉风沐雨名山大川挺身而出犯颜极谏飞来横祸不白之冤忍辱含垢大笔如椽鸿篇巨制藏之名山我国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小就(),聪慧异常,再加上(),他受父亲影响极深,立下了宏伟的志向;协助父亲写完《史记》。
为了增长见识,积累材料,年轻时代的司马迁( ),游历了祖国的( )。
在他专心致志写《史记》的时候,将军李陵入狱,司马迁( ),(),因而得罪了汉武帝,遭到(),蒙受了( )。
身受酷刑的司马迁悲愤交加,但他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还是(),坚持写作,终以( ),完成了52万字的( )《史记》,并将它( ),传之后人,名垂千古。
六、板书设计:年少时环境影响广积资料11、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父去后父亲嘱托研读整理受辱后人生价值观发愤写作感谢您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