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及室内设计案例之——竹屋
- 格式:ppt
- 大小:4.64 MB
- 文档页数:16
民宿竹子小屋设计方案竹子小屋是一种结合了自然环境和人文艺术的独特住宅设计,适合用于度假胜地或乡村风情旅游场所。
其设计方案应注重融入环境、注重实用性和注重舒适度。
首先,在外观设计上,竹子小屋的外墙应采用竹子编织或竹子板材作为主要材料,使整体建筑风格呈现出独特的竹子质感,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同时,为了提高建筑的耐久性,竹子外墙应进行适当的防腐处理。
建筑的屋顶可以采用竹子编织或者竹器制作,不仅减少建筑对外墙材料的依赖,而且增加了建筑的美感。
此外,为了增加建筑的透气性和采光度,考虑到竹子的特性,可以在墙体上开窗,使室内阳光充足,同时也能带来清新的空气。
其次,在室内设计方面,竹子小屋应考虑利用竹子的特点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
首先,竹子可以用于制作地板和家具,利用其自然色泽和纹理,使室内空间呈现舒适和谐的氛围。
同时,竹子还可以用于制作采光板,通过其独特的孔隙结构,使室内的光线柔和而均匀。
另外,根据竹子小屋的功能需求,合理设计室内空间的布局,例如合理划分卧室、厨房、浴室等区域,并考虑到室内设备和家具的放置,以实现最佳的居住体验。
最后,竹子小屋的设计方案还应注重实用性和环保性。
首先,建筑应考虑到使用者的实际需求,合理布局房间,充分利用空间,使之既满足居家的基本需求,又不过于奢华和浪费。
其次,为了实现低碳环保的理念,竹子小屋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雨水收集等可再生能源,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应选用环保材料,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综上所述,一套完善的竹子小屋设计方案应注重融入环境、注重实用性和注重舒适度。
通过采用竹子编织或竹子板材作为外墙材料,利用竹子的特点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以及注重实用性和环保性,可以实现一套既美观又实用的竹子小屋设计方案。
竹子结构最古老的建筑方式之一,“竹”元素的巧妙利用案例竹在食品、房屋、家具等许多领域的应用历史悠久。
在许多国家,竹子以多种方式得以巧妙利用,一生都可为人类服务。
竹子是房屋建造和其它结构最古老的建筑材料之一。
作为品质优良的建筑材料,竹子比较便宜,且容易加工,可以在许多产竹国得到。
竹建筑的设计和建造更具灵活性,优点之一就是能够通过更换损坏部分而得到经常性的维护。
而且,传统技术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合理应用则竹子的另一个优点。
建筑对于美观、实用、坚固三原则的追求从未停歇,但结构形式的系统性变革仍处于襁褓期。
无节制地开采、滥用建筑材料带来的种种问题,人们正在自食恶果,而竹子这类生态环保的本土天然建材,优点便愈发突出:足以建造新型的整体性可持续利用的建筑结构,同时将地域文化与使用者需求完美融合。
竹建筑在吸湿、吸热性能方面均优于木地板,表面光滑,质地坚硬、耐磨而富有弹性,有很好的质感,刚柔并济,结实耐用,而且安装维护方便。
由于导热系数低,竹建筑有冬暖夏凉的特性,特别适合装在老人和小孩的起居室。
竹材料硬度高、密度大,热传导性能、热稳定性能、环保性能、抗变形性能等比木材料好一些,因而更适合用于采暖,被誉为“崇尚自然和环保的采暖生力军”。
在亚洲及中国南部以竹子为建筑形式有着悠久的历史。
竹子起源于非洲、亚洲、澳大利亚、北美洲和南美洲。
全球最大的竹子生产地是中国、印度、越南,中国持有世界竹子产量的79%。
成都竹园选择“竹”作为设计的重要元素,“竹园”非竹种植园,而是实验不同类型竹构建筑的场所。
竹,从古至今既用作器物,又被赋予人文情怀。
设计师充分利用乡村手工劳作的资源,在传统竹工艺基础上探求当代的手工艺建造方式,也希望通过竹建筑构建乡生活、农业和景观建筑的重要类型,并满足当代回归自然的文化需求。
在这一设计中,所有的建筑都是由竹结构构成的,主要的材料都来自于大自然。
用不同的方法对不同的材料进行试验,最后,使每一栋建筑都拥有其丰富性和差异性。
以竹屋为例谈竹材创新应用对中国建筑设计启发摘要:竹,是自然界重要的森林资源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竹林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
竹造型优美、独特,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
竹文化一直伴随着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然而由于设计师们的墨守成规,竹材的利用手法一直滞留在旧有的基础之上,未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本文以日本建筑大师隈研吾先生的代表作——竹屋为研究对象,分析在设计和建造过程中,隈研吾先生的设计构思及对竹材创新性的利用手法,探讨传统竹材在现在建筑中的新应用。
关键词:竹材,隈研吾,竹屋,创新技术第一章、中国竹材料应用概述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为了保持经济的高速发展,不惜以环境为代价,这些打破生态系统平衡的行径也让人们体会到来自大自然的报复。
特别是森林资源的破坏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保护资源的重要性。
如今我们除了提升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意识以外,还应充分做足准备,寻找合理的替代资源,竹资源就是很好的替代资源,它抗压性强,同时具有质量轻、坚韧不易折断、分布广泛、资源基数大等特点。
有效而合理的开发利用竹资源可以很好地缓解其他木材资源的压力,从而保护地球上的森林资源。
世界各地都存在培育、利用竹材的经历。
与中国不同,西方国家的设计师更多为竹材的可再生性所吸引,他们的建筑作品更多具备生态属性。
中国种植和利用竹材料的历史十分悠久,最早可追溯到7000多年前,如此长久的文化积淀为竹材在现代的创造性使用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正因为竹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竹建筑较国外有较大差异,它们更应注重表达文化属性,讲究从文化和情感的角度出发,这些都与中国人从古至今对于竹深厚的情感密切相关。
1.1我国竹资源现状我国竹资源丰富,总量约占全世界的1/3。
这样优渥的资源与我国的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有着紧密联系。
中国地域辽阔,气候、地形、土壤等条件复杂多变,这样使竹类的分布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中国植被》一书根据竹的生长环境的差异,将我国竹类划分为四个大区,即华中,亚热带散生竹林区;华中,亚热带混生竹林区;南方,热带——亚热带丛生竹林区;琼、滇,热带攀援竹林区。
竹屋设计理念竹屋作为一种新型的建筑形式,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
竹屋的设计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竹屋注重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竹子是一种生长迅速、可再生的天然材料,能够有效地减少对森林资源的开采和破坏。
竹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和隔热性能,使竹屋在建筑过程中能够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并且能够在使用过程中降低能源消耗。
其次,竹屋强调与自然的融合。
竹子的天然纹理和色彩使得竹屋在外观上就能够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融合,使人们能够更加亲近自然。
同时,在竹屋内部的设计上也会尽量保持自然的风格,选择天然材料和植物来装饰,使人们在室内能够感受到舒适自然的氛围。
再次,竹屋注重功能与美观的结合。
竹屋的设计不仅仅是追求美观和艺术价值,更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
在竹屋的设计中,会考虑到人们的不同需求,合理布局房间和空间,使得竹屋既能够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又能够创造出独特的艺术氛围。
此外,竹屋还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
竹子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竹屋的设计理念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在竹屋的设计中,会融入一些中国传统的建筑元素和手工艺技巧,使竹屋更具有文化内涵和历史感。
同时,竹屋的设计也会结合现代技术和创新思维,追求更加独特和个性化的设计风格。
总的来说,竹屋的设计理念是环保可持续、与自然融合、功能美观、文化传承与创新。
竹屋的出现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上的创新,更是对于现代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的一种探索和反思。
通过竹屋的设计,人们能够与自然更加亲近,体验到更加舒适和自然的生活方式。
同时,竹屋的设计也能够丰富人们对于建筑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同时又能够结合现代的技术和思维,创造出独特的建筑风格。
竹屋的设计理念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和理念,将会在未来的建筑设计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成都竹屋工程施工随着人们对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建筑行业也在不断寻求新的材料和技术。
竹子作为一种可再生资源,具有很高的环保性能和经济效益,因此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成都作为我国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近年来也在积极推动竹屋工程的施工和发展。
竹屋工程是指利用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建造出的环保、低碳、可持续的房屋。
与传统的混凝土和钢材建筑相比,竹屋具有以下几个优点:首先,竹子的生长速度快,一般只需要3-5年就可以成材,而且不需要砍伐整棵树,可以有效保护森林资源。
同时,竹子的可持续性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被列为绿色建筑材料之一。
其次,竹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竹子的纤维结构使得它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可以产生较大的变形而不断裂,因此在地震等自然灾害发生时,竹屋可以有效地保护居民的安全。
再次,竹屋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保暖性。
竹子的材料本身具有微小的孔隙,可以使得室内空气流通,保持舒适的居住环境。
同时,竹子的导热系数较低,可以有效地保持室内的温度,节省能源消耗。
最后,竹屋具有良好的美观性和个性化。
竹子的质感和色彩使得房屋呈现出独特的自然美感,同时也为建筑师提供了更多的设计空间和创意可能性。
在成都,竹屋工程施工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无论是个人家庭还是公共场所,都可以看到竹屋的身影。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项目当属成都熊猫基地的熊猫馆。
熊猫馆采用了竹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结合了现代建筑技术和设计理念,为熊猫营造了一个舒适、环保、安全的居住环境。
此外,成都的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也开始尝试开发竹屋别墅项目,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
这些竹屋别墅不仅具有良好的居住性能,还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成为了成都房地产市场的一颗新星。
随着竹屋工程的不断发展和推广,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的人选择竹屋作为自己的居住和办公场所。
成都作为竹屋工程的重要发展基地,也将继续推动竹屋技术的创新和应用,为打造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城市环境做出更大的贡献。
将环境的特质应用于建筑:隈研吾——竹屋
隈研吾是当今日本建筑师领军人物,其作品的独特性在于他善于利用环境特征来创作,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正如他在中国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长城下的公社·竹屋”,及其代表作三得利美术馆、莲屋、“水/玻璃”等。
这些作品并非只是一个个静态的呈现,我们从中可以看到隈研吾对于建筑的深层思考与其建筑理念的嬗变——已不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更侧重于建筑与人类、与自然的关系。
隈研吾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在中国进行建筑设计,这对他来说是一项重大的转变。
他说,中国拥有数目惊人的多元状态。
在这里,不仅多元文化、历史以及传统并存,自然环境的多元化也同样让人惊奇。
中国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和力量,想要超越自身的多元性,这种力量在日本是没有的。
可以说,隈研吾在中国的建筑项目不但丰富了自身的建筑实践和理论,也为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我们的第一个目标是从长城的礼俗中学习,我们时常受长城从未是孤立物体的事实吸引。
它绵延不断着波浪起伏山脊的特质是吸引我们性抩。
对我们而言它是对有在环境中自我孤立倾向的建筑常例型式的评伦。
所以我们的目的是企图将长城的此种特质运用到居住行为上。
这样一来房子被称作"墙"而非"房屋"。
至于材料,既然它在中国与日本文化中具有独特涵养,我们仅可能使用竹子。
视竹子的密度与直径,它提供了各种不同的空间分割。
为了充分利用这些特性,我们决定放置一个竹子墙,就像长城一样沿着基地斜面的一层竹子。
长城在过去分隔了两个文化,但这竹子墙将不只分隔而且将会多方面地联合生活与文化,如此长城的一小部分。
竹建筑研究及案例分析竹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通过使用竹材作为主要结构材料来构建建筑物。
竹材作为一种轻质、坚固和可再生的材料,具有很高的可塑性和适应性,被广泛应用于许多地方,尤其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竹建筑在各种应用中,展现出了其独特的魅力和潜力,且具有环保、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首先,竹建筑具有环保的特点。
竹材是一种可再生资源,其生长速度远远快于木材。
相比之下,竹子可以在短短几年内生长成熟,而树木需要几十年的时间。
此外,竹材具有良好的抗震性和抗风性能,可以承受地震和台风等自然灾害的冲击。
这使得竹建筑在地震频发和风灾常见的地区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由于竹材具有低导热系数,能够提供较好的隔热效果,同时也能有效减少室内能源消耗。
其次,竹建筑具有经济的优势。
竹材价格相对较低,且易于获取,这使得竹建筑在经济资源有限的地区具有很大的优势。
此外,竹材还可以与其他材料相结合,如混凝土、钢材等,形成竹混凝土结构或竹钢结构,从而提高建筑的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竹材的加工和施工成本相对较低,且施工速度快,可以节约建筑成本和时间。
最后,竹建筑具有文化的价值。
竹作为一种传统的建筑材料,在许多亚洲国家和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竹建筑以其独特的形式和结构,展现出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文化特征。
竹建筑还与当地的民俗和风土人情相结合,成为了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而言,竹建筑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在实际应用中,许多竹建筑的案例也证明了其可行性和优势。
例如,中国云南的竹楼是一种典型的竹建筑,以其优雅的曲线造型和独特的月亮门而闻名。
这些竹楼不仅具有优美的外观,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遮阳性能。
在菲律宾,巴勒斯坦的Paraiso小学是一个成功的竹建筑项目,采用了竹框架和竹板墙体结构,以及竹制门窗和屋顶,实现了一个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学校环境。
总之,竹建筑是一种具有环保、经济和文化价值的建筑形式。
它不仅能够满足建筑的功能需求,还能够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相融合。
1大师介绍: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师,他向来所秉持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
利用环境特征,运用不同的材料,寻找建筑与环境的媒介。
他不希望材料属于一种从属地位,而是把不同的材料作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载体,并随着环境特征变化而转变建筑形态,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的融合。
代表作品:那须博物馆,高柳社区中心,木佛博物馆,莲屋,和北京的“竹屋”和“瑜舍”等2 基本信息:长城脚下的公社是设计在北京北部山区水关长城脚下的当代建筑博物馆,是由SOHO中国有限公司和亚洲地区的12位著名建筑师合作建成的。
这个项目的宗旨是要激发和鼓励建筑师的创造性,并以此来影响亚洲新一代建筑师,开发商和消费者,而竹屋是其中的7号别墅。
建筑面积719.18平方米,两层建筑,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钢结构3 场地条件:竹屋位于核桃沟,它的基地是一片斜坡,隈研吾并没有将他推平,而是保留的原有的斜坡,将分段的细长平面依地面高低放置上去,形成一个完整的连续体。
在视觉上山脉起伏很是壮观4 建筑外形:竹屋以竹为外形搭建,呈长条形,整个建筑面朝南,从东到西是缺了一个角的矩形体块,纯净的形式给人安定的感觉。
5 空间组织分析:(1)功能分区:建筑主入口在右后方,隐蔽而简朴,由侧坡而上通向二楼。
在未经修订的基地上放置阶梯,使建筑内部环境与自然环境之间有个很好的过渡。
玄关两旁的竹子装饰将虚空间隔开,引导人从室外进入室内,同时将无关空间屏蔽。
建筑内部分为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两个部分,中间以半开敞客厅作为连接。
所有的内容均统一到一个完整的屋面之下。
实体墙将私密空间和交流空间两部分分开,穿插在建筑内部的竹隔栅将整体空间分割成不同小空间。
建筑主体分为两层,主要活动区(起居室,厨房,餐厅,卧室)都在二楼,一楼在斜坡底端,可用空间较小,比较隐蔽,设计了两间卧室以及工作人员办公室(2)空间的迂回和错层:隈研吾将这个建筑依照地形进行了有机形态的空间转换。
“竹之笙”——竹建筑设计近年来,竹子作为房屋建筑材料的重要性逐渐得到人们的关注。
在亚洲,许多低收入家庭利用竹子搭建房屋构架。
即便使用其它材料,竹子也是建筑单元的主要组成部分。
与许多无家可归的人们所使用的塑料、木材和石头等材料建造的房屋相比,廉价的竹建筑是经济实惠而不失安全性的选择。
许多竹房屋用处理过或天然的竹材来建造,必要时辅以木材、泥浆、砖块及混凝土等其它材料,以建造不同风格的房屋,并增加其耐用性。
一、题目背景和意义1.题目背景(1)民族乐器中国民族乐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遗产瑰宝和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
我国各民族乐器种类十分丰富,有五六百种。
早在原始社会,各民族就发明了本民族的乐器,起初,乐器主要是为诗、歌、舞伴奏,到了西周时代,就已经有了乐器用于独立演奏的记载。
民族乐器,作为音乐文化的载体,造型独特,做工精细,风格古朴,不仅能奏出美妙动人的音乐,而且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同时还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民族工艺品。
56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绚丽多彩的民族乐器,在每件乐器的背后都有着一段渊远的发展历史。
这些民族乐器有很多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又称无形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
在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有50%以上的文化遗产是属于乐器范围的,可见我们国家的民族乐器文化遗产真是浩如烟海、博大精深的宝贵的人类文化财富。
随着现代化进程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入,全国各民族的传统生活社交习俗也在不断的改变之中。
在形式多样的西洋乐器的冲击下,民族乐器的保护,推广和发展困难重重。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意识到,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国和各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都受到冲击,特别是民族民间文化中的无形文化遗产比有形文化遗产更加脆弱,因而面临失传的威胁更大,因此更需要抢救和保护。
保护民族乐器,便保存了对民族文化的记忆,对转瞬即逝的民族乐器进行抢救是迫在眉睫的紧急任务。
国内竹子形态建筑案例
那我得给你唠唠四川的道明竹里。
这道明竹里啊,就像从竹林里冒出来的一个奇妙建筑。
它的形态就像是把竹子的那种灵动和韧性给具象化了。
从远处看,它就像是几个大小不一的竹编器物被巧妙地组合在一起,那些弯弯绕绕的线条,就跟竹子生长的那种随性似的。
走进了看呢,建筑的外墙有着竹子特有的纹理和质感,阳光一照,光影在上面跳动,就像是竹林里斑驳的阳光。
而且它的屋顶也是弯弯的,有点像竹叶自然弯曲的模样,整个建筑就和周围的竹林完美融合,就像是竹林里本来就该有这么个奇妙的存在,人在里面走啊,感觉就像成了竹林里的精灵似的。
还有杭州的富春山馆。
富春山馆在形态上也是和竹子有不少联系呢。
它的建筑外观有着一种类似竹子节节高升的节奏感,那些高低错落的部分,就像是不同高度的竹子凑在一起比个儿呢。
建筑的外立面有些地方有着竖向的线条装饰,就好比是竹子的茎干,直直地立着,充满了力量感。
人站在富春山馆前面,能感受到一种从竹林里散发出的宁静和高雅,仿佛这里的建筑和大自然达成了一种神秘的默契,而竹子就是它们之间传递信息的信使。
隈研吾(KENGO KUMA)——竹屋一、建筑师概述1. 生平简介2. 设计理念3. 主要作品(代表作欣赏)二、作品分析1. 基本信息2. 场地条件3. 空间组织分析4. 局部空间特写5. 光影处理6. 材料和技术7. 设计思想三、资料收集途径一、建筑师概述1、生平简介隈研吾是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县。
东京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到哥伦比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担任客座研究员,1987年建立了空间研究所,1990年创办隈研吾建筑都市设计事务所。
除了在东京的办事处,他在巴黎有一个建筑事务所,来发展他在欧洲的建筑业务。
他在日本本地和国际上都获得过很多大奖,也举办过很多的个人作品展览。
自从2001年在庆应义塾大学科学与技术系任教授以来,隈研吾在各种公共机构讲演,同时,隈研吾也致力于写作,已拥有很多部畅销的著作(比如《负建筑》《十宅论》《反目标》等),他不仅仅是著名的建筑设计师,也是日本当代建筑理论的杰出讲演者和作家。
2、设计理念隈研吾向来所秉持的设计理念──重人文、亲土地、为人着想、和环境互动、与自然调和。
作为20 世纪50 年代出生的日本青年建筑师,隈研吾从他10岁的时候看到丹下建三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建造的代代木体育馆开始,隈研吾就有了成为一位建筑师的梦想。
直到1986年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访问学者,学习亚洲城市设计后回到日本,他都坚信混凝土是建造理智和商业建筑的最佳材料。
而当1990年的时候,隈研吾把自己的设计事务所从东京搬到乡村,让他对混凝土的态度开始发生了转变。
那个时候和当地木匠一起工作的经历让隈研吾意识到,木质材料可以建造出既经济实用,又复杂多变的建筑。
他开始认为清水混凝土的强势使其他的材料失去了本身的结构、构造作用,只是作为覆盖在混凝土表面的装饰材料存在的,而结构构造特征,运用不同的材料,他不希望材料处于一种从属的地位,而是把不同材料作为建筑与环境的结合载体,并随着环境特征的变化而变换建筑形态,最终达到建筑与环境融合。
简析竹结构建筑
近年来竹产业发展迅速,我国竹资源丰富。
竹建筑作为竹产业的新发展,符合我国倡导的环保建筑理念。
一、什么是竹制建筑?
竹建筑,即竹结构建筑,通俗地说就是竹屋,是以毛竹为主要建筑材料,采用特殊结构设计建造的永久性建筑或装配式建筑。
二、竹建筑的优势
竹子具有一定的强度和韧性以及优异的安全性能。
采用竹结构,施工安装方便,工期短,保温隔音好,抗震性能优异,保证室内空气流通,成本低。
同时,在建筑领域使用竹子或可再生的天然绿色有机材料,可以满足节能的要求,降低建筑能耗。
三、中国竹建筑发展的重要途径
竹屋抗震性能优异,充分利用了当地资源优势,其环保安全的建筑结构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一种新的建筑形式。
一般来说,竹结构依旧在亚洲普遍运用,尽管与合成建筑相比并不算常见。
这种植物分布广泛——从印度尼西亚炎热的热带地区到西藏地区严寒的山脉,都能找到竹子的身影。
纵观整个亚洲,竹子的强度与韧性以及易于获得逐渐成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
现在,竹子作为一种建材正与钢筋水泥等人造材料竞争,以解决当下的城市化问题。
对于亮眼设计、惊艳设计,我们总是保持学习的态度并给予真诚的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