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共31页
- 格式:ppt
- 大小:2.81 MB
- 文档页数:31
建筑赏析之拙政园.docx中国古代园林建筑--江苏拙政园拙政园位于州市城内北街,州最大的名园。
它不是州四大古典名园(浪亭、子林、拙政园、留园)之一,而且是全国四大古典名园(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之一。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建筑造型、画雕塑、花木园等方面都有独到之,被誉“ 天下园林之母”。
拙政园始建于明正德四年( 1509),明御史王献臣解官后,在唐代蒙宅地和元代大弘寺旧址拓建而成。
取晋代文学家潘岳《居》中“筑室种,逍遥自得??灌园鬻蔬 , 以供朝夕之膳 , ??此亦拙者之政也”句意 , 将此园命名拙政园。
王献臣在建园之期 ,曾吴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其, 形成以水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景的园林。
其后 400 多年,桑迁,屡易园主,但此园体仍不失明代。
拙政园没有明的中,没有的称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落有致。
全园分、中、西、三部份。
部,曾取名“ 田园居”,以田园光主;中部,也称“复园”,以池假山取,也是全园精所在;西部,也称“ 园”,园内建筑物大都建成于清代,其建筑格明有于部和中部。
部以草地主,池山,遍植木,以天泉亭,秫香、雪堂建筑,人以开朗舒之感。
中部面,池水面占1/3 。
其体布局以水池中心,亭台楼榭皆水而建,有的亭榭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的特色。
池广茂,景色自然,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落的建筑,主次分明。
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厚、朴、疏朗的格。
以荷香人品的“ 香堂” 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西两山相望,池水清澈广,遍植荷花,山上林匝地,水岸藤粉披,两山溪谷架有小,山上各建一亭,西“雪香云蔚亭”,“待霜亭”,四季景色因而异。
香堂之西的“倚玉”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两者与其北面的“荷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都可随荷。
倚玉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里有三水“小浪”,它以北面的廊“小虹”分隔空,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西园面,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的格占了上。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拙政园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建于明朝嘉靖年间,原名“沧浪亭”,后因得主溥仪的点化而得名“拙政园”。
这座园林占地约为5.2万平方米,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精髓”的代表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分为中部、东部和西部三个部分。
中部是最主要的景点,包括了白塔、景德楼、翠鸟楼等建筑。
东部的特色是漫步的长廊和见证历史的展览馆。
西部则以静谧的花园和复古的建筑为主。
拙政园的设计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核心原则之一,即以水为中心。
整个园林布局围绕着人工湖展开,湖水被半抱园的布局环绕。
在湖的中央,有一座小岛,名为柏梁亭,是园林的最高点,也是游人欣赏湖景的最佳地点之一、湖水之外,还有许多小溪、小桥和人工山石,它们与植被和建筑相得益彰,形成了一个和谐的景观。
除了水景,拙政园的建筑也是园林艺术的亮点之一、园林内建有多座楼阁、亭台和假山。
白塔是拙政园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它是园林中最高、最精致的建筑之一,也是游人最喜欢的拍摄点之一、景德楼则是一座仿古建筑,它用红木和瓷砖来装饰,展示了传统的工艺美术。
翠鸟楼是一座古朴而美丽的木结构亭子,提供了俯瞰园林的绝佳视角。
拙政园的设计还融合了文化和艺术的元素。
整个园林中布满了各种各样的花卉、草木和石头,它们通过不同的形状和颜色展示出丰富多样的美。
园林内也设有一些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游人可以通过观看展览和听讲解,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精髓。
总的来说,拙政园是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它以其独特的小型园林设计风格和巧妙的水景演绎而闻名。
园林的核心是以水为中心,水景与建筑和植被相得益彰,形成了和谐的景观。
园林内还有多座精致的建筑和花卉、草木展示。
此外,园林内还设有展览馆,展示了苏州古代园林的历史和文化。
拙政园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品,吸引了许多游客来欣赏和学习。
拙政园造景手法分析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地区的一座著名古典园林,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而闻名,下面我将对拙政园的造景手法进行分析。
首先,拙政园注重景观布局的合理性。
整个园林由南北两部分组成,南部是主体花园,北部是次要花园。
主体花园采用了"人、山、水"相结合的布局,其中人是指建筑物、人工岛、廊下等,山是指人工山,水是指人工湖。
这种布局将人建造的景观与自然山水相结合,形成了富有层次感和变化的景观效果。
其次,拙政园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
拙政园采用了错落布局的花坛、石塔、石桥等元素,通过透视手法营造了景深感。
不同大小、高度的花坛、石塔和石桥错落有致地排列在园林中,使得整个园林展示出层次感和景深感,给人以远近有序的视觉效果。
再次,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对称和平衡。
拙政园的建筑、花坛、峭岸等景观元素都采用了对称的布局。
例如,园林的主体建筑苕溪渔舟和石舫建筑对称,花坛、石桥的布局也是对称的。
这种对称的布局给人一种稳定、和谐的感觉,体现了中国古代园林追求平衡与和谐的审美理念。
最后,拙政园注重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
拙政园中有各种各样的景观元素,如小桥流水、亭台楼阁、荷塘月色等。
这些景观元素形式多样,布局巧妙。
园林中的每一处都有不同的景色和氛围,通过不同景观元素的变化和组合,使得整个园林的景观变化多样,使人在游览中不断产生新鲜感和惊喜感。
综上所述,拙政园以其独特的造景手法成为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其景观布局合理,运用透视手法营造景深,注重景观的对称与平衡以及景观的变化和多样性。
这些手法使得拙政园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吸引了众多游客的注意与赞赏。
中国古典园林景观——拙政园造景手法赏析
拙政园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内,是一处古典园林景观,早在宋代就有留下痕迹,至18 和19 世纪,则由当时的国务卿黄宗羲及其儿子黄澍定型。
拙政园以古式礼仪
制度为规划核心,定位与重阳宫类似,形成以大观台、迎客亭、唐园、凉亭、景道以及连
接西湖的湖景长廊为主的中央苑的景观布局,并以“怀柔、婉秋、凝荆、雅思”为灵感而
形成柔性礼仪,为来宾定义准绳。
拙政园勾勒出古典分类园林的典范,不仅在景观上表现出古典园林格局,而且旨在通
过整个园林空间表现宗族士族礼仪制度,其礼仪融合宋、明、清三代古代园林和中国传统
习俗,形成一种独特的柔性礼仪格局,表现出中式园林宏大面积的雅气韵味,被称为“中
国四大古典园林之一”。
拙政园不仅把植物的配置视为园林的重要一环,而且重视景色、灯影、水景织锦的造
景手法,突出了园林的整体风貌。
拙政园重新使用了当时礼仪制度下的“景观连接字”,以创作出一系列视觉景观串联,在不同景观之间创造出一条条景观路线,让使用者在体验路线的过程中,走访到一系列景点,以此展示出拙政园古典园林风貌的完整性。
此外,拙政园还利用传统的园林工艺手法,调和出神称的空间,融入了拱街、荷台、
斗拱、拱井等格局,让游玩者在散步中,体会到一系列空间拥抱,加上古朴中和之美,营
造出顺畅舒适的庭院空间,表现出中国园林建筑尤其是水乡风貌的精神象征。
总之,拙政园以古典园林景观手法,循礼仪制度,融植物、灯影、水景、建筑,一气
呵成,在灵动中流露出静谧空灵的非凡魅力。
完整版)苏州拙政园分析中国古典园林在世界园林史上独树一帜,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
苏州园林是我国园林建筑中的一朵奇葩,数量众多、布局别具匠心、建筑巧夺天工、景致变化多端。
苏州拙政园是苏州各个园林中的经典之作,也是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始建于公元15世纪初的明代,占地面积平方米,全园分东、中、西三部分。
中园和西园是拙政园的主要部分。
从空间的对比、仰视与俯视、渗透与层次、堆山理水等多个造园设计原则来分析,拙政园符合了私家园林的众多造园手法。
每个建筑都经过仔细推敲,做得非常有意思。
私家园林面积相对较小,因此必须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示各种空间。
欲扬先抑是其中一种。
拙政园的入口位于中园南面,通过一个狭小的走廊进入腰门,利用腰门前的小庭院空间种植黄杨、桂和竹,营造园林幽静恬远的氛围。
园门朴素、淡雅,进入腰门后,映入眼帘的是用土石垒成的山,在山上种植乔木、花草,形成一个天然屏风来挡住园中的主体建筑——远香堂。
从游廊绕过土山后,空间就豁然开朗起来,园中大片大片的湖景,筑景顿时袭来,使人从空间上获得愉悦感。
用土山代替常用的影壁,使人不能一览无余地看到全园的景色。
拙政园的入口采用的也是园林中常用的手法,欲扬先抑,营造出极佳的效果。
远香堂是中园的主体建筑,也是整个拙政园的主体建筑,中部的诸多建筑都是围绕着远香堂来为中心来展开的。
___原为主人宴请宾客之处,四面皆为通透长处窗,可以看到四周的美景。
往东,可看到假山之上的绣绮亭,透过通透的窗,增加空间的层次感,形成对景。
往北是广阔的湖水,湖中植荷花,景色宜人。
与北山上的雪香云蔚亭形成对景,又能隐约见到北山上的另外一亭待霜亭的一角,一藏一露,给人以无尽的想象,趣味十足。
园林中的曲折廊道和通幽小道常常让人联想到。
这些廊道有两种作用。
首先,曲折的廊道不仅可以形成流线上的曲折,还可以形成空间上的曲折,使空间富有变化。
其次,廊道作为一种狭长的带状空间,具有极强的空间引导性,既起引导人流的作用,又起分割空间的作用。
拙政园园林分析范文拙政园位于江苏省苏州市,是中国传统园林的代表之一,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它以其精巧的园林布局、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被誉为中国江南园林的瑰宝。
拙政园的建成与发展历程、园林布局和设计、建筑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
拙政园的建成与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这里是一座私家园林,归属于苏州一个富有的商人。
后来,这个商人经济上遭受困难,把园林出售给了一个政府官员,而后者因为官场上的权力斗争而最终被贬斥。
这个园林被颇有名气的文人魏忠贤购买,并将其重新改建成现在的面貌。
园林在历经多次的转手之后,最终成为了公共景区。
拙政园的园林布局和设计以其巧妙和精细而受到广泛赞赏。
整个园林以水为中心,园内有大小湖泊交织,湖泊利用山势和建筑的分布形成了多样性的水景。
园内的水系由五个大湖组成,其中最有名的是“太湖石”湖,这个湖搭配着岩石和树木的排列,形成了以“假山”为主题的景观。
园内的假山造型各异,有的像山峰,有的像山洞,还有的像悬崖,给人一种宏伟壮观的感觉。
另外,园内的建筑也是重要的景观元素,建筑的布局和造型与园林的主题和景观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统一的整体。
拙政园的建筑风格以中国传统建筑为主,主要有亭、楼、塔、阁、廊等建筑形式。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园内的“太和堂”,这是一个三进的宫殿式建筑,采用了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有着华丽的彩绘、雕刻和装饰,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精湛工艺和审美理念。
此外,园内还有一些较小的建筑,例如“个园”、“别园”等,它们虽然规模较小,但是同样有着精心的设计和装饰,体现了中国古代贵族园林的建筑特点和风格。
拙政园除了其独特的园林布局和建筑风格外,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园内的建筑和景观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艺术精神和审美观念。
例如园内的假山就是中国传统文人墨客崇尚的“山水”文化的具体体现,它们代表了中国古代人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审美追求。
拙政园三十一景详细介绍拙政园是中国苏州市的一座古典园林,也是苏州园林中最大的一座。
拙政园占地面积约为5.2万平方米,由2座大园和14座小园组成,共有31个景点,因此被称为拙政园三十一景。
下面是拙政园三十一景的详细介绍:1. 证篱施(灌篱施):别名“醉翁亭”,是一座位于园中心的小亭子,亭中有诗篇描绘着醉翁的景象。
2. 晓霞澄火塘:一座形状独特的石塘,塘水清澈如镜,当阳光照射在水面上时,形成美丽的晓霞景色。
3. 环碧相府:又称“石云萝台”,是一个仿古建筑,四周环绕着水泊和石桥,犹如翡翠环绕的宝座。
4. 独板桥:一座连接东西两岸的石板桥,桥身各有特色的雕刻和纹饰,展示了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5. 轮宝井:又称“龙眼泉”,是一口深达30米的井,水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宝石般的色彩。
6. 晴川阁:是一座石雕建筑,四周环绕着池塘,从亭上俯瞰,可以欣赏到整个园林的美景。
7. 松鹤楼:一座古典的建筑,楼内有木雕和壁画,展示了中国传统的建筑和艺术。
8. 木樨花廊:是一条长廊,廊上种满了木樨花,四季芬芳,给园中增添了浓郁的花香。
9. 屿山:是一座人工小岛,岛上有小亭、桥梁和花木,可以远观拙政园的全景。
10. 慢水山房:是一座仿古的建筑,位于园的中心湖泊旁边,是园内最高的建筑。
11. 捧生亭:是一座仿宋建筑,亭子中有一尊石刻的卧佛像,可以放松心情。
12. 峻青轩:是一座高耸的亭子,亭子外是一片绿色的草坪和湖泊,景色宜人。
13. 瓜坊:是一个用蓝瓷瓦搭成的仿古建筑,四周有菜园和鱼池,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
14. 艳霞阁:是一个仿古建筑,亭子里有壁画和木雕,展示了中国传统的绘画和雕刻艺术。
15. 叠翠亭:亭子中有石雕和花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立体景观。
16. 忆琴亭:是一座以古琴为主题的亭子,亭内有人摆设仿古琴,可以让游客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妙。
17. 晨钟暮鼓:两座古代钟鼓楼,提供音乐游园的服务,早晚会敲击钟鼓。
18. 循环曲径:是小径迂回曲折的一段园林景区,关起一段坑道。
中国园林拙政园赏析为期两周的华中调研终于结束啦。
两周内,我们踏及杭州、苏州和南京,参观了很多现代建筑以及拙政园、留园。
我个人认为,现代建筑固然是满足我们教学需求的项目,但相对比较虚的园林也是这次调研活动的重点,因为他是我们民族传统文化精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共鸣和寻觅到自己的园林理解,从而将其融入我们的设计中。
所以这次调研心得将重点讲述拙政园来讲述中国园林的内涵。
拙政园平面图拙政园,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被誉为“中国园林之母”,中国四大名园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旅游景区,全国特殊旅游参观点,一九九七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园位于苏州市东北街一百七十八号,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今园辖地面积约八十三点五亩,开放面积约七十三亩,其中园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张之万住宅(今苏州园林博物馆旧馆)为晚清建筑园林遗产,约三十八亩。
————摘自百度百科拙政园是江南的一座精美的私家园林,具有江南水乡的独特风韵。
它位于苏州城东北,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是第一位主人王献臣的宅园,后来数易其主。
园子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三园共占地4.1 公顷,在私家园林中属于大型园林。
如今中、西两部分仍保持旧貌,东部已改建为新园林,留存至今的拙政园虽与明正德时期的原貌不完全相同,但仍为私家园林中重要的实例。
中国园林以人工山、水、绿化及建筑本身为主进行限定,与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不同(以自然山、水、绿化为主限定)。
多用灰空间,采用对景与借景的手法,画中有画,结合波光粼粼的水面及水中倒影,形成层次复杂,富于变化的趣味空间,给人丰富的空间感受。
拙政园中各种空间构成手法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呼应,相互配合,共同塑造园林中丰富多彩的空间的。
叶圣陶老先生曾写过一篇《苏州园林》来阐述他对中国园林的理解,其中,作者似乎总在把苏州园林和图画联系在一起来介绍。
首先,老先生先写了自己所游的十多处苏州园林的总印象,认为这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A大学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论文题目苏州拙政园浅析学号姓名联系方式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学年学期年月日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的东北隅,是苏州最大的古典园林,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合称中国古典四大园林。
拙政园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中的瑰宝,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佳作,其布局设计、建筑造型、书画雕塑、花木园艺等方面都有独到之处,被誉为"天下园林之母"。
作为江南园林的代表,拙政园以水见长,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汉族水乡特色。
水面近六亩,约占园林面积的三分之一,“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拙政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塘、一厅一屋,每一处景观和设计,都是历任主人营建、积累的结果。
可以说,数百年来拙政园虽然经历了不同的设计者和维护者,但不同时期拙政园的主人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宗旨和目标,即从各个角度、各个层次,创造、利用、融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力图营造、维护一个最优美宜人的人居环境。
接下来,我从园林构建的山水、地形、植物和建筑四个方面来浅赏一下这一古典名园。
拙政园在开始营建时,由当时的大家文征明主持设计。
文征明的总体思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概括为因地制宜、法乎自然。
拙政园所在地原本是一块地势低洼之地,因排水不畅,多积水,单纯从造园角度看,这块地非理想之选。
考虑到苏州地区地下水丰富,地势低下利于开池引水,文征明非但没有对这块低洼之地大动干戈如填土等,反而巧妙地以水造景,以水彰景,以水联景,以水为主线设景布点,将31处景点尽数囊括其中。
此后描摹诸景点时即以水为脉络,如“循水而西”、“至是水曲折而北”、“水尽,别疏小沼”、“又前循水而东”、“至是水曲折而南”、“至是伏流而南”,总之,“凡诸亭槛台榭,皆因水为面势”。
如此,将拙政园内的景点串成一体。
时至今日,拙政园仍然“以形状富有变化的水池串连各景区,成为既有主次、又有变化的统一体”。
如中部水面,被池中二岛及房屋、曲桥、花木分割为几部分后,显得水面流通环回,空间层次丰富,景物立体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