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IBMS集约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
- 格式:ppt
- 大小:9.16 MB
- 文档页数:23
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IBMS)解决方案智能化集成管理系统(IBMS)解决方案一、概述1.1系统简述IBMS智能化集成管理平台(以下简称IBMS平台)是该项目智能化系统的上层建筑,是该项目中所有智能化子系统的大脑,扮演着沟通者、监护者、管理者与决策者的角色。
它利用标准化/或非标准化的通讯接口将各个子系统联接起来,共同构建一个全设备、全空间、全时域、全过程的有机整体。
它通过统一的平台,实现对各子系统进行全程集中检测、监视和管理,同时将所有子系统的数据收集上来,存储到统一的开放式关系数据库当中,使各个原本独立的子系统,可以在统一的IBMS平台上互相对话,做到充分数据共享。
IBMS平台采用模块化架构,每个模块既可以完成相应的功能,每个模块即可独立完成相应的单一功能操作,又可与其它模块配合完成更加复杂的联合功能操作。
在办公楼的智能集成管理系统项目中的智能系统集成平台作为核心软件,有机地将各个子系统整合起来,集中监控,统一管理,使它们协调工作,共同为办公楼创造一个舒适、便捷、绿色、安全的办公、购物、休闲环境。
在办公楼的智能集成管理体系项目中,我司将充分考虑项目每一项目前详细需求,同时兼顾未来发展,IBMS集成管理平台预留其他体系接口功能,以便该项目后期项目子体系及其他的分站可接入IBMS集成管理平台主体系。
充分发挥IBMS 的特点与优势,使得IBMS一次投入,毕生享用。
1.2设计目标1.2.1扁平结构IBMS在确保能够与各种常用标准化数据通讯接口可靠进行数据交换的同时,又能利用特有的专利技术(规约适配器)与各类标准/或非标数据通讯接口直接进行对话,完成其与各子系统的信息交换和通讯协议转换。
尽量将整个系统结构扁平化,减少数据通讯的中间环节,提高数据通讯速度与可靠性,降低故障率。
1.2.2集中协调IBMS把各种子系统集成为一个“有机”的统一系统,实现五个方面的功能集成:所有子系统信息的集成和综合管理,对所有子体系的集中监视和控制,全局事件的管理,流程自动化管理。
数字化智慧校园解决方案方案优势和特点:(1)校园综合业务平台:该解决方案通过统一平台实现校园音频广播,视频转直播,校园物联网管理,校园文化信息发布等多种业务,目前市场中普通解决方案只能实现单一的业务功能。
(2)最智能的系统:方案采用当前最新颖,最智能,最主流的ANDROID 安卓系统,用于实现该系统各项业务功能。
该系统具有智能化,高扩展性等显著特点,相比于普通解决方案采用的LINUX 系统更有技术先进优势。
(3)先进的IP 数字化技术:音频广播和视频转直播均采用目前先进的数字压缩编解码和传输技术,相比传统的模拟传输技术,IP 数字广播是建立在网络传输平台上,采用网络数字音频编解码技术来传输,解决了传统广播系统存在的传输距离短,音质不佳,维护管理复杂,互动性能差的问题,全面显著的体现了其技术的先进性和优越性。
(4)广泛的行业应用拓展性:数字音频广播和视频转直播系统,属于公共场所必备的信息化设备,可以广泛应用于校园,监狱,楼宇,银行,医院,酒店,商场超市,农村等广泛行业。
一,校园IP数字广播系统:校园音视频节目广播应用系统是集课堂语音听力教学、多媒体视频教学、校园数字广播于一体的多功能应用系统。
采用目前最智能的ANDROID安卓系统平台,结合当今最流行的音频、视频压缩与解压缩技术,符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潮流,符合国家教委倡导的远程教育的发展趋势,是未来教育信息高速公路构架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园数字媒体广播系统是建立在安卓智能系统和数字传输技术基础上,完全符合TCP/IP协议规范,采用当今最流行的音频、视频压缩与解压缩技术,音频接近CD音质,视频符合VCD/DVD标准,达到1080p全高清的高清晰画质。
所有节目通过校园网络或拷贝贮存或通过录制主机录制在视频服务器中,由服务器按预设好的节目单完全自动播出。
数字广播教学系统改变了传统的单向被动式播放,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传统的模拟传输方式,通道数远远不够用的缺点。
智慧高校大数据BI可视化业务综合解决方案I目录第1章前言 (8)1.1、大数据发展分析 (9)1.1.1、大数据定义 (9)1.1.2、大数据5v特征及其应用 (10)1.2、高校大数据建设背景 (11)1.2.1、战略机遇 (11)1.2.2、大数据产业政策支持 (13)1.3、高校大数据建设面临问题 (14)1.3.1、高校大数据应用分析 (14)1.3.1.1、数据规模日益庞大 (14)1.3.1.2、缺乏稳定高效的大数据环境 (15)1.3.1.3、数据利用不充分 (15)1.3.1.4、数据驱动带来的科研新挑战 (15)1.3.2、高校大数据数据源分析 (16)1.3.2.1、数据涉及面窄 (16)1.3.2.2、有效数据量少 (16)1.3.2.3、数据接口不完善 (16)1.3.3、高校大数据服务用户分析 (16)1.3.4、高校大数据建设责任制问题 (17)1.3.4.1、校领导 (18)I1.3.4.2、教师 (18)1.3.4.3、学生 (18)1.3.4.4、家长 (18)1.3.4.5、校园环境 (18)1.3.4.6、教学管理与服务 (19)1.3.4.7、社会 (19)1.4、建设原则 (19)1.4.1、安全性 (19)1.4.2、可扩展性 (19)1.4.3、灵活性 (20)1.5、建设目标 (20)1.5.1、实现数据的共享和交换 (20)1.5.2、大数据的采集和存储 (20)1.5.3、大数据分析与决策 (21)1.6、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意义 (21)1.6.1、实现个性化学习 (21)1.6.2、实现教育评价体系重构 (22)1.6.3、实现科学研究范式转型 (22)1.6.4、开启“大数据创客”新模式 (22)1.6.5、实现教学模式改革 (22)1.6.6、实现科学化教育管理 (23)II第2章高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 (24)2.1、高校大数据架构 (25)2.1.1、基础硬件层 (25)2.1.2、数据集成 (25)2.1.3、数据计算与分析挖掘 (26)2.1.4、数据安全 (26)2.1.5、服务器集群 (26)2.1.6、大数据技术标准 (27)2.1.7、大数据数据中心 (27)2.1.8、大数据业务开发平台 (27)2.1.9、大数据业务可视化分析 (28)2.2、高校大数据平台标准体系 (28)2.2.1、基础标准 (30)2.2.2、数据表示标准 (30)2.2.3、数据处理标准 (31)2.2.4、数据存储标准 (31)2.2.5、大数据服务标准 (31)2.2.6、大数据安全和隐私标准 (31)2.2.7、行业大数据应用标准 (32)2.2.8、大数据产品测试标准 (32)2.3、高校大数据业务开发平台 (32)III2.3.1、高校大数据业务开发平台架构图 (34)2.3.2、大数据数据中心 (35)2.3.3、大数据业务平台层 (36)2.3.3.1、组件 (36)2.3.3.2、大数据处理引擎 (36)2.3.3.3、APP (37)2.3.3.4、BI引擎 (37)2.4、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关键技术 (37)2.4.1、Hadoop技术 (37)2.4.2、HDFS技术 (38)2.4.3、MapReduce技术 (39)2.5、高校大数据平台建设效果 (40)2.5.1、开展大数据顶层设计,以大数据应用全面推进学校发展 (40)2.5.2、快速推进教学和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建立丰富的数据来源 (41)2.5.3、基于个性化服务需求,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 (42)2.5.4、综合应用大数据成果,推动学校全面创新 (42)2.6、高校常见业务系统 (44)2.7、高校大数据服务用户类型 (47)2.7.1、校领导 (47)2.7.2、院领导 (47)2.7.3、校工会 (47)IV2.7.5、图书馆 (48)2.7.6、校医院 (48)2.7.7、老师 (49)2.7.8、学生 (49)2.7.9、企业 (49)第3章高校大数据应用 (50)3.1、大数据教学创新应用 (51)3.1.1、教学质量评估 (51)3.1.2、上网行为 (52)3.1.3、学生成绩分析 (52)3.2、大数据科研创新应用 (53)3.2.1、科研成果 (53)3.2.2、科研项目 (54)3.2.3、科研经费 (55)3.3、大数据管理创新应用 (56)3.3.1、招生分析 (56)3.3.2、就业分析 (57)3.3.3、住宿分析 (58)3.3.4、资产数据统计分析 (58)3.4、大数据创新应用 (59)V3.4.2、学生画像 (60)3.5、高校大数据建设模块 (61)3.6、学校概况模块 (61)3.6.1、全校一卡通消费情况 (62)3.6.2、学生生源分布地图 (63)3.6.3、教师职称统计图 (63)3.6.4、各学院学历分布图 (64)3.6.5、全校学历分布情况 (64)3.6.6、全校成绩统计图 (65)3.6.7、全校/各院学生综合分析 (65)3.6.8、各院逃课率占比 (65)3.6.9、全校上网信息 (66)3.6.10、学校舆情情况 (66)3.6.11、各省成绩分布图 (66)3.6.12、综合预警平台 (67)3.7、我的大学模块 (67)3.7.1、学生成绩详情分析 (68)3.7.2、学生图书借阅分析 (68)3.7.3、学生详细当前借阅信息 (69)3.7.4、学生课程表 (69)VI3.7.6、我的网络 (70)3.8、行为画像模块 (71)3.9、综合预警模块 (73)3.10、舆情分析模块 (75)3.11、招生就业模块 (76)3.12、数据安全模块 (78)VII第1章前言大数据正在逐渐成为社会基础设施,成为每一家组织机构的标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