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数学趣味数学游戏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71.50 KB
- 文档页数:23
七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生活中的趣味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的趣味数学》。
具体内容包括:分数与生活、比例与生活、概率与生活、几何与生活四部分。
通过实例讲解,使学生了解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他们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分数、比例、概率等数学概念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
2. 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分数、比例、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的识别。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卡片等。
学具:练习本、笔、尺子、圆规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趣味数学现象,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导入:讲解分数、比例、概率在生活中的应用,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a. 分数与生活:介绍分数在购物、烹饪等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b. 比例与生活:讲解比例在地图、绘画等领域的应用。
c. 概率与生活:分析概率在彩票、游戏等娱乐活动中的应用。
d. 几何与生活:识别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如建筑、家具等。
3. 例题讲解:针对每个知识点,精选典型例题进行讲解。
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实际问题。
六、板书设计1. 生活中的趣味数学2. 内容:a. 分数与生活b. 比例与生活c. 概率与生活d. 几何与生活3.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计算购物时折扣后的价格。
b. 根据地图比例尺计算实际距离。
c. 分析彩票中奖的概率。
d. 识别生活中的几何图形,并说明其应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学生的掌握程度,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不足。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数学问题,进行深入研究。
组织趣味数学竞赛,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实例讲解与生活联系2. 教学目标的实际操作性与能力培养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针对性教学策略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与例题讲解5. 板书设计的信息结构化与视觉引导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延伸的深度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内容的实例讲解与生活联系在讲解分数、比例、概率等数学概念时,应选择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事例,如超市打折、家庭烹饪中的食材分配、彩票中奖概率等。
七年级上册数学趣味数学游戏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1. 算术游戏:涉及加减乘除、平方、立方等基本运算技巧。
2. 几何游戏:包括平面几何图形的面积、周长计算,以及立体几何体积、表面积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基本算术运算技巧,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性。
2. 学会运用几何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竞技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算术游戏中的快速计算技巧,几何游戏中的空间想象和逻辑推理。
2. 教学重点:基本运算技巧的熟练掌握,几何知识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计算器、几何模型。
2. 学具:练习本、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讲解数学家华罗庚的趣事,引出算术游戏和几何游戏。
2. 算术游戏讲解:以例题形式讲解快速计算技巧,如平方、立方的计算规律。
3. 算术游戏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计算比赛。
4. 几何游戏讲解:结合几何模型,讲解平面几何和立体几何的计算方法。
5. 几何游戏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动手操作,计算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等。
6.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解决练习中遇到的问题,分享计算技巧。
六、板书设计1. 算术游戏:快速计算技巧,例题解答。
2. 几何游戏:几何图形的计算方法,例题解答。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 答案:(1)$2^3 \times 3^2 = 8 \times 9 = 72$,$5^4 \div 5^2 = 625 \div 25 = 25$,$9^2 1 = 81 1 = 80$。
(2)正方形的面积:$4cm \times 4cm = 16cm^2$,周长:$4cm \times 4 = 16cm$;圆的面积:$\pi \times 3cm \times 3cm \approx 28.27cm^2$,周长:$2 \times \pi \times 3cm \approx18.85cm$。
初中趣味数学课件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初中趣味数学的相关内容。
主要围绕教材第四章第二节“趣味数学”展开,详细内容包括数学谜语、数学游戏、数学魔术以及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趣味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2.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增强他们在课堂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谜语的理解和解答,数学游戏的设计和操作。
教学重点:趣味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以及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谜语卡片、数学游戏道具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橡皮、尺子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趣味应用,如购物打折、彩票中奖概率等,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2. 谜语讲解(10分钟)发放谜语卡片,让学生分组讨论解答。
教师讲解谜语背后的数学原理,如对称、奇偶性等。
3. 例题讲解(15分钟)结合教材内容,讲解数学游戏的设计和操作方法,如井字棋、华容道等。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自主设计一个数学游戏或谜语,与同学分享并解答。
5. 趣味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15分钟)学生举例说明趣味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购物打折、彩票中奖概率等。
6.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如何将所学的趣味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六、板书设计1. 趣味数学概念及原理2. 数学谜语解答方法3. 数学游戏设计及操作方法4. 趣味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设计一个数学谜语,并给出解答。
(2)编写一个数学游戏的玩法说明,并分享给同学。
答案:(1)谜语:一个数字,去掉一位还是它自己。
(答案:6)(2)游戏:两人轮流在3×3的棋盘上放棋子,先连成一条线的获胜。
(井字棋)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谜语讲解、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形式,让学生了解了趣味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并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运用。
初一数学趣味课课件一、教学内容1. 第十章趣味数学1.1 数字猜谜1.2 几何图形之美1.3 数学趣味故事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字猜谜、几何图形之美和数学趣味故事的基本知识,培养他们的数学兴趣。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猜谜的解题方法、几何图形之美中对称性的理解、数学趣味故事的寓意。
2. 教学重点:数字猜谜的方法、几何图形的对称性、数学故事的启示。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几何图形模型、数学故事书籍。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尺子、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1 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字猜谜游戏,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1.2 提问:“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哪些有趣的数学问题?”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历。
2. 数字猜谜2.1 讲解数字猜谜的基本方法。
2.2 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思路。
2.3 学生进行随堂练习,老师给予指导和解答。
3. 几何图形之美3.1 介绍几何图形的对称性,展示一些美丽的几何图形。
3.2 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几何图形的对称性。
3.3 学生进行实践操作,绘制几何图形,感受几何图形之美。
4. 数学趣味故事4.1 讲述一个有趣的数学故事,引导学生从中获取数学启示。
4.2 学生分享自己了解的其他数学故事,进行交流。
六、板书设计1. 数字猜谜:列出猜谜方法,给出例题和答案。
2. 几何图形之美:展示对称图形,标注对称性质。
3. 数学趣味故事:板书故事梗概,标注故事寓意。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教材第十章课后练习题15题。
(2)收集一个数学趣味故事,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教材课后练习题答案。
(2)学生分享的数学故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有趣的数字猜谜、几何图形之美和数学故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趣味性,培养了他们的数学兴趣。
初一数学趣味课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章《趣味数学》的第二节《数字魔术》。
内容包括:数字的巧妙排列组合、数字的规律探究、趣味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数字的排列组合方法,了解数字间的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推理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对数学美的感受。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数字的排列组合方法,数字规律的探究。
难点:趣味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磁性黑板。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数字魔术游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新课讲解:(1)数字的巧妙排列组合:展示例题,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数字的排列组合方法。
(2)数字规律探究:通过例题讲解,让学生发现数字间的规律,并学会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布置一些趣味数学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字排列组合方法2. 数字规律探究3. 趣味数学问题解决方法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将数字19填入3×3的九宫格中,使每一行、每一列以及两条对角线上的数字之和都相等。
(3)编写一个数字魔术游戏,与同学分享。
答案:(1)5, 3, 7, 1, 9, 2, 6, 4, 8(2)64(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趣味数学问题,让学生掌握了数字排列组合和规律探究的方法,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可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发现数学的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拓展延伸部分,可引导学生研究更多数字规律,如平方数、立方数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趣味性2. 教学目标的具体性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性4. 教学过程的实践情景引入5.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与拓展性一、教学内容的趣味性趣味数学课的内容应紧密围绕学生的兴趣和生活实际,选取具有趣味性、挑战性的数学问题。
初一数学趣味课课件一、教学内容1. 章节一:数的规律详细内容: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探索数列中的规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等。
2. 章节二:数学游戏详细内容:通过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能发现和运用数列中的规律。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列规律的发现和运用;数学游戏的解题思路。
2. 教学重点:数列的基本概念和性质;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直尺。
2. 学具:练习本、铅笔、橡皮。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数学趣味故事,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新课导入:引导学生回顾数的概念,引出数列的定义。
3. 新课讲解:(1)介绍数列的基本概念,通过例题讲解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性质。
(2)引导学生发现数列中的规律,进行随堂练习。
4. 数学游戏环节:介绍数学游戏规则,引导学生分组进行游戏,锻炼逻辑思维和推理能力。
6.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数列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数列的概念与性质2. 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规律3. 数学游戏解题思路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数列1、3、5、7、9……,求第10项的值。
(2)一个等差数列的前三项分别为2、5、8,求该数列的第10项。
(3)数学游戏:找出规律,填入适当的数字。
2. 答案:(1)19(2)29(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数学趣味故事、数列规律的探索和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寻找生活中的数列现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数列规律的发现和运用2. 数学游戏的解题思路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和答案解析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数列规律的发现和运用1. 引导学生从简单的数列入手,如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探索它们的性质和规律。
趣味数学初中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第十一章《趣味数学》的内容。
具体包括:趣味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趣题介绍、数学游戏等。
详细内容涉及第十一章第一节《趣味数学概述》,第二节《数学趣题解析》,第三节《数学游戏探秘》。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趣味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2. 通过解析数学趣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游戏玩法,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学趣题的解析,数学游戏规则的掌握。
教学重点:趣味数学的起源与发展,数学趣题的解决方法,数学游戏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挂图等。
学具:练习本、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数学家陈省身的故事,引入趣味数学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趣味数学的起源与发展介绍趣味数学的起源、发展历程以及在我国的应用。
(2)数学趣题解析讲解例题:“鸡兔同笼”、“李白买酒”、“田忌赛马”等,引导学生分析解题方法。
(3)数学游戏探秘介绍“华容道”、“七巧板”、“数独”等数学游戏,讲解游戏规则,让学生动手操作。
3.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4.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趣味数学的概念2. 数学趣题解析鸡兔同笼李白买酒田忌赛马3. 数学游戏探秘华容道七巧板数独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完成课后练习题15题。
(2)设计一个数学游戏,并说明游戏规则。
2. 答案:课后练习题答案见课本。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趣味数学的起源、发展,以及数学趣题和数学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数学。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掌握情况,对未掌握的知识点进行巩固。
同时,鼓励学生课下自主探究更多数学趣题和游戏,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拓展延伸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参加数学竞赛,提高他们的竞技水平。
七年级上册数学优质课件生活中趣味数学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七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四章《生活中趣味数学》。
具体内容涉及第一节“有趣数字”,包括数字奇妙性质、数字谜语等;第二节“生活中几何”,涉及几何图形在生活中应用,例如对称、镶嵌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数字奇妙性质,提高对数学兴趣;2. 培养学生运用几何知识观察、分析生活中现象能力;3. 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数字奇妙性质,几何图形在实际生活中应用;2.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几何模型;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生活中有趣数字现象,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学习;2. 新课导入:讲解数字奇妙性质,举例说明,让学生感受数学趣味性;3. 例题讲解:以生活中几何现象为例,讲解几何知识在实际生活中应用;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生活中趣味数学现象,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7.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与生活密切相关数学作业,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验数学乐趣。
六、板书设计1. 数字奇妙性质:列出数字奇妙性质,如完全平方数、水仙花数等;2. 几何图形应用:展示生活中常见几何图形,如对称、镶嵌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找出0100之间完全平方数;(2)找出生活中具有对称性物体,并说明其特点;(3)设计一个镶嵌图案,要求使用三种不同几何图形。
2. 答案:(1)0, 1, 4, 9, 16, 25, 36, 49, 64, 81, 100;(2)例如:蝴蝶、剪纸、建筑等;(3)答案不唯一,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活中趣味数学现象,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乐趣,提高学生学习兴趣;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更多有趣数学现象,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