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复 医 学
- 格式:ppt
- 大小:539.50 KB
- 文档页数:104
康复医学(重点!)重点知识复习资料1.康复是一系列措施的应用,旨在减轻残疾和残障状况,使其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不受歧视。
2.康复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医学应用学科,具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功能评定方法、治疗技能和规范,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3.等张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发生改变,张力基本不变,可产生关节的运动。
可分为等张向心性收缩和等张离心性收缩。
4.等长收缩是指肌肉收缩时整个肌纤维的长度基本不变,所做功表现为肌张力增高,不产生关节的运动。
5.联合反应是指在某些环境下出现的一种非随意运动或反射性肌张力增高的异常表现。
脑损伤病人在进行健侧肢体抗阻练时,可以不同程度地增加患侧肢体的肌张力,或患侧肢体出现相应的动作。
6.共同运动是指脑损伤常见的一种肢体异常活动表现。
7.肌力是指肌肉在收缩或紧张时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以肌肉最大兴奋时所能负荷的重量来表示。
8.肌张力是指肌肉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小的收缩。
简单地说,就是肌细胞相互牵引产生的力量,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以及正常运动的基础。
9.关节活动度或关节活动范围是指一个关节的运动弧度。
10.平衡是指身体重心偏离稳定位置时,通过自发的、无意识的或反射性的活动,以恢复质心稳定的能力。
11.协调是指人体自我调节,完成平衡、准确且有控制的随意动作的能力。
12.日常生活活动指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每天必须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具有共同性的身体活动,即进行衣食住行及个人卫生等的基本动作和技巧。
13.康复治疗学是研究和应用康复治疗技术,旨在加速人体伤病后的恢复进程,预防和/或减轻其后遗功能障碍程度。
14.有氧训练是一种以有氧代谢为主的训练方式,采用中等强度、大肌群、动力性、周期性运动,持续一定时间,以提高机体有氧代谢运动能力和全身耐力。
15.靶心率是通过有氧运动调高心血管循环系统的机能时有效而安全的运动心率,是判断有氧运动的重要依据。
对康复医学的认识-回复
康复医学是一门针对身体、精神和社会功能受到损害的人群进行康复治疗和康复教育的学科,旨在改善他们的健康状况、促进其社会参与。
康复医学包括多学科的知识体系,如医学、护理学、物理治疗学、职业治疗学、言语治疗学等。
康复医学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法,更是一种康复生活的态度和方式。
康复医学的目标是帮助患者恢复自理能力和社会功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使其能够更好地融入社会。
康复医学的应用范围广泛,包括神经系统疾病、肌肉骨骼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癌症康复等。
康复医学的方法包括体能训练、物理治疗、职业治疗、言语治疗、社会支持和心理治疗等。
康复医学不仅是在治疗中提供支持和治疗,更是为人们带来希望和信仰的一个过程。
康复医学复习要点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TYYYUA8Q8-⒈康复医学特点:⑴以功能为中心:康复服务对象是伤、残者、老年病和急、慢性病伴有功能障碍的患者、亚健康人群;康复医学以功能障碍诊断-即功能评定为切入点;康复医学目标是应用医学方法促使有功能障碍者在身体、个人活动能力、社会参与能力三个层面上达到最大程度恢复或改善。
⑵康复医疗强调患者主动、积极参与康复过程:治疗师起帮助和引导作用⑶康复医学依靠团队协作,在康复医师主导下全面、协调地完成康复医疗工作以工作小组方式开展工作:即多专业、跨专业、专业协作模式⒉康复医学三项基本原则:⑴功能训练:包括运动、感知、心理、语言、日常生活能力、职业、社会活动等能力恢复或改善⑵全面康复:包括生理、心理、职业和社会交往能力的全面康复⑶重返社会:包括患者各种功能及家庭和社会环境改善⒊康复医学的工作内容:⑴康复预防:①一级预防:预防导致身体结构损伤因素(预防残损),全社会参与(安全设施、饮食、围产期)②二级预防:预防个体活动能力障碍,损伤后及时合理地治疗,预防造成残疾,临床医疗,临床康复的尽早介入③三级预防:预防社会参与能力障碍,发生轻度缺损或残疾后积极矫治和康复,预防新的残疾或残障,临床康复(家庭和社区康复、职业和社会康复)⑵康复评定:康复评定即功能评估,不同于临床对疾病的诊断。
康复评定是针对功能障碍进行评估,确定患者伤病后的功能状态与转归,包括器官和系统功能、个体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的综合评定。
⑶康复治疗:①物理疗法(PT):包括理疗和运动疗法②作业疗法(OT)③言语矫治(ST)④心理疗法(PST)⑤药物及注射疗法⑥康复护理⑦假肢及矫形器装配⑧康复工程器械的使用⑨文娱疗法⑩康复疗养○11传统中医、中药疗法○12就业咨询及职前训练等⒋康复评定的意义:掌握患者现存功能、评估其功能恢复潜力;制订有效的康复方案;评定康复治疗效果和治疗方法的有效性;是康复循证医学的要素和学术对外交流依据⒌康复评定的内容:①运动功能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③语言及交流能力(听、说、读、写等)④心肺功能及体能⑤神经肌肉电生理学检查⑥医学心理学检查(包括神经心理学)⑦职业能力⑧社会生活能力⑨小儿智力发育及活动能力发育等⒍康复评定基本方法:⑴直接定量:肌力、关节活动度、肌电图、心电图、神经传导速度、诱发电位等⑵评定量表测量:心理状态、语言能力、生活自理能力、随意或不随意控制功能、工作和职业能力等⒏脑卒中运动功能恢复Brunnstrom6阶段分级:Ⅰ弛缓、无反射阶段:臂-弛缓性瘫痪;手-无功能;下肢-弛缓Ⅱ联合反应,痉挛出现阶段:臂:痉挛出现,现联合反应;手:能粗的抓握,最小范围的屈指;下肢:出现痉挛,最小限度的随意运动Ⅲ共同运动出现,痉挛达峰点:臂:屈肌共同运动;手:可做钩状的抓握,但不能释放;下肢:伸肌共同运动Ⅳ分离运动出现,痉挛减弱:臂:痉挛开始消退,复合运动出现(肘伸直;手触及腰骶部);手:粗抓握仍存在,侧捏形成,有少量伸指和拇指的运动出现;下肢:坐位时,足向后滑动膝屈曲>90°,足跟不离地时使踝背屈,并屈膝达90°Ⅴ开始独立活动;痉挛明显减弱:臂:分离运动成分增多,臂可旋前、旋后;手:掌伸抓,能球状和圆柱状;抓握,手指同时伸展;下肢:站立下可伸髋伴屈膝,踝背屈时可伴髋膝的伸直Ⅵ分离、协调的运动大致正常:臂:痉挛仅在快速运动时可出现;手:可做所有类型伸抓,手指可独立运动,有充分的伸指;下肢:坐和站位时髋伸展时,可有膝关节屈曲和踝关节背屈⒐电疗法解决哪些临床问题:骨折后促进骨折愈合,防治废用性肌萎缩;促进创面愈合;急慢性炎症;急慢性疼痛;神经炎、神经损伤;偏瘫、截瘫;软组织扭挫伤、血肿;软组织粘连;瘢痕软化;血栓;局部血液循环不良;失眠症、高血压病等。
2023年中医康复学专业介绍中医康复学专业是一门综合了中医康复理论和实践技能的学科,主要研究中医康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临床应用、康复治疗等方面的知识,旨在提高学生对康复领域中慢性病、肢体功能障碍和疼痛的防治能力。
一、专业课程1.中医基础理论:包括《黄帝内经》、《针灸经络学》、《中药学》等基本课程,帮助学生建立中医学的基础理论框架。
2.诊断学:培养学生对康复患者的病情分析、辨证施治能力。
3.中医康复学:系统讲解中医康复的基本理论,包括中医康复的概念、目的、特点、步骤等。
4.针灸理疗学:介绍传统针灸理疗学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包括针刺、刮痧、火罐、艾灸等治疗方法和技法。
5.中药饮片学:介绍中药汤剂的基本理论、手法操作等,讲解中药的配伍、煎煮等方法。
6.康复训练学:学习康复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如浴疗、医疗体育、健身养生等。
7.康复心理学:了解慢性疾病患者的心理状态、对康复影响的心理因素等,帮助学生更加科学地开展康复工作。
二、就业前景中医康复学毕业生主要面向康复医院、康复中心、中医诊所、老年康复中心、养老院、保健品公司、中医保健机构等社会单位和个体中医诊所就业,以从事中医康复诊疗工作、康复器材设计和制造、中医康复产品投放销售等相关服务为主。
三、职业发展康复理疗师:负责普通病人和慢性病的康复治疗工作,对患者进行针灸、推拿等治疗,帮助患者恢复身体功能、减轻病痛,提高生活综合质量。
中医美容美体师:利用针灸、艾灸和中药精油等技术,调节身体内部平衡,达到美容美体目的。
中医康复设备制造师:负责中医康复设备的生产制造、维修等相关工作。
中医保健产品销售:负责各类中医康复产品的推广和销售。
总之,中医康复学专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的专业课程设置完备,职业前景广阔,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中医康复学名词解释
中医康复学是指应用中医药理论和方法进行康复治疗的学科领域。
它综合运用中医理论、诊断、治疗和康复原则,以促进疾病康
复和功能恢复为目标,通过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针灸、推拿、中药熏蒸、中药外敷等,结合康复训练、中医养生、
中医调理等方法,来改善病人的身体功能和生活质量。
中医康复学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 中医康复理论,包括中医病因病机理论、中医诊断方法、中
医辨证施治原则等,通过中医理论的指导,对疾病的康复治疗进行
分析和判断。
2. 中医康复技术,包括针灸、推拿、按摩、中药熏蒸、中药外
敷等中医疗法的应用,通过刺激经络、调整气血、调理脏腑等手段,促进疾病的康复。
3. 中医康复训练,包括中医体操、太极拳、气功等中医养生运
动的应用,通过调理身体的运动机能,增强体质,促进康复。
4. 中医康复调理,包括中医饮食调理、中药调理等,通过调整饮食结构、补充营养、调理身体的阴阳平衡等方法,促进疾病的康复。
总之,中医康复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旨在通过中医药的综合治疗手段,促进疾病的康复和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1康复:指通过综合、协调地应用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身心、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水平,增强自理能力,是其重返社会,提高生存质量。
尽管有的病理变化无法消除,但经过康复,仍然可以达到个体最佳生存状态。
2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躯体功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改善生存质量为目的的一个医学学科。
3运动治疗:是指利用器械、徒手或患者自身力量,通过某些运动方式(主动或被动运动等),使患者获得全身或局部运动功能、感觉功能恢复的训练方法。
4吞咽障碍:由于下颌、唇、舌、软腭、食管括约肌或食管功能受损,不能安全有效地把食物由口送到胃内以取得足够营养和水分的进食困难,称为吞咽障碍。
5作业治疗:协助残疾者和患者选择、参与、应用有目的和有意义的活动,以达到最大限度地恢复躯体、心理和社会方面的功能,增进健康,预防能力的丧失及残疾的发生,以发展为目的,鼓励他们参与及贡献社会。
6骨关节炎(OA):指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关节软骨纤维化、皲裂、溃疡、脱失而导致的关节疾病。
病因尚不明确,其发生与年龄、肥胖、炎症、创伤及遗传因素等有关。
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软骨下骨硬化或囊性变、关节边缘骨质增生、滑膜增生、关节囊挛缩、韧带松弛或挛缩、肌肉萎缩无力等。
7康复评定:针对功能障碍进行评定,确定患者伤病后的功能状态与转归,包括器官和系统功能,个体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参与能力等的综合评定。
8ADL(日常生活活动)指人们在每日生活中,为了照料自己的衣食住行,保持个人卫生和独立的社区活动所必须的一系列的基本活动。
是人们为了维持生存及适应生存环境而必须每天反复进行的,最基本的最具有共性的活动。
9运动疗法:是根据疾病的特点的特点和患者的功能状况,借助治疗器械,治疗者的手法操作以及患者自身的参与,通过主动和被动运动的方式来改善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提高身体素质,满足日常生活需求的一种治疗方法。
康复医学复习资料康复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康复(Rehabilitation)是综合、协调地应⽤各种措施,消除或减轻病、伤、残者⾝⼼、社会功能障碍,达到或保持最佳功能⽔平,增强⾃⽴能⼒,使其重返社会,提⾼⽣存质量。
2.康复医学:是以研究病,伤,残者功能障碍的预防,评定和治疗为主要任务,以改善躯体功能,提⾼⽣活⾃理能⼒,改善⽣存质量为⽬的的⼀个医学专科。
包括康复预防,康复评定和康复治疗。
3.残疾(disabilidy)指因外伤、疾病、发育缺陷或精神因素造成明显的⾝⼼功能障碍,不同程度的丧失正常⽣活、⼯作、学习能⼒的状态。
4..开链运动:是指运动链的远端没固定在地⾯或物体上,远端节段可以⾃由活动5.闭链运动:指运动链的远端固定在地⾯或物体上,⽽近端可以⾃由移动6.脑⽼化:是指脑⽣长、发育、成熟到衰亡过程中的后⼀阶段,包括⼀系列⽣理、⼼理、形态结构和功能的变化。
其表现以脑功能的降低、减弱和消失为特征。
7.步态:⼈体在⾏⾛时的姿态8.步⾏:是⼈类⽣存的基础,伴随发育不断实践⽽习得的⼀种能⼒,⼈类与其它动物区别的关键特征之⼀9.步态分析:利⽤⼒学概念和已掌握的⼈体解剖、⽣理学知识对⼈体⾏⾛功能状态进⾏客观的定性或定量分析10.步态周期:是指从⾜跟着地到同侧⾜跟再次着地所经历的时间,可分为⼆个相⽀撑相,迈步相/摆动相11.物理治疗:是指通过功能训练,物理因⼦和⼿术治疗,重点改善肢体功能。
具体包括声,光,电,磁,⼒(含运动,压⼒),热,冷等。
国外称为3M治疗:运动治疗,物理因⼦治疗,⼿法治疗。
12.脑卒中:⼜称中风,是指突然发⽣的、由脑⾎管病变引起的局限性或全脑功能障碍,持续时间超过24⼩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证候群。
13.肌张⼒(muscle tone)指肌⾁组织在静息状态下的⼀种不随意的、持续的、微⼩的收缩,是维持⾝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14.中央束综合征:常见于脊髓⾎管损伤,⾎管损伤时脊髓中央先开始发⽣损害,再向外周扩散上肢运动神经偏于脊髓中央,下肢运动神经偏于脊髓外周,造成上肢神经受累重于下肢,患者有可能可以步⾏,但上肢部分或完全⿇痹15.半切综合征:常见于⼑伤或枪伤,脊髓损伤半侧,温痛觉神经在脊髓发⽣交叉--损伤同侧肢体本体感觉和运动丧失,对侧温痛觉丧失16.前束综合征:脊髓前部损伤,损伤平⾯以下运动和温痛觉丧失,本体感觉存在17.后束综合征:脊髓后部损伤,损伤平⾯以下本体感觉丧失,运动和温痛觉存在,此症最为少见18.脊髓圆锥综合症:脊髓骶段圆锥损伤和椎管内腰神经损伤,膀胱、肠道和下肢反射消失,偶尔可以保留骶段反射19.马尾综合症:椎管内腰骶神经根损伤引起膀胱、肠道及下肢反射消失20.脊髓震荡:暂时性和可逆性脊髓或马尾神经⽣理功能丧失,见于只有单纯性压缩性⾻折,甚⾄放射线检查阴性的患者21.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是致伤外⼒作⽤于头部所导致的颅⾻、脑膜、脑⾎管和脑组织的机械形变引起的暂时性或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
中医康复学专业就业方向及前景分析一、就业方向中医康复学专业毕业生具备丰富的中医理论知识和康复技术,适合在以下领域就业:1.医疗机构:毕业生可以在综合医院、中医院、康复医院等医疗机构从事中医康复工作,为患者提供综合康复治疗和康复指导。
2.康复机构:毕业生可以在康复中心、康复机构或私人康复机构就业,开展康复训练、针灸推拿、中医按摩等康复服务。
3.科研单位:毕业生可以从事中医康复领域的科研工作,参与相关临床试验和研究项目,推动中医康复的科学化发展。
4.教育机构:毕业生可以在高等院校、职业培训机构担任教职,传授中医康复理论和技术知识,培养更多中医康复人才。
5.社区服务中心:毕业生可以在社区服务中心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中医康复咨询和康复护理服务,推动社区康复医疗的发展。
二、就业前景中医康复学专业在当前社会的发展趋势下,具有广阔的就业前景:1.政策支持:国家对于中医康复事业的重视日益提高,相关政策鼓励发展中医康复,为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和发展机会。
2.人口老龄化: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慢性病和康复需求持续增长,中医康复专业毕业生将面对更多康复治疗和护理的需求。
3.中医康复市场潜力:中医康复在康复市场上具有独特优势,中医理论与康复技术相结合,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康复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
4.行业发展空间:当前我国中医康复行业发展相对滞后,存在着康复服务供给不足的问题,而中医康复专业毕业生能填补这一空缺,拥有更多的发展机会。
5.综合素质要求:中医康复专业要求毕业生具备丰富的中医知识和康复技术,综合素质较高,毕业生技术和实践能力受到行业认可,就业机会更多。
综上所述,中医康复学专业的就业前景较好,毕业生可以根据自身兴趣和能力选择适合的就业方向,同时要注重综合素质的提升和不断学习,以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
中医康复医学专业执业范围中医康复医学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它以中医学理论和方法为基础,结合现代康复医学的理念和技术,研究和应用中医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
中医康复医学专业主要涉及康复医学基础理论、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康复医学技术与方法、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等内容。
一、康复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的康复医学基础理论主要包括康复学的基本概念、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康复医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的关系等内容。
康复学是研究和应用科学原理,以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功能能力为目标,通过综合性的康复治疗手段,改善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
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康复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康复医学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医康复学的特点和优势。
二、中医药理论与临床应用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和临床应用。
中医药是中医康复治疗的核心内容,它以中医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中药、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
学生需要学习中医药的基本理论,了解中药的性味归经、功效和应用规律,掌握中药的配伍原则和用药方法。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针灸和推拿的基本理论和技术,掌握针灸和推拿的操作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康复医学技术与方法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康复医学的常用技术和方法。
康复医学技术和方法是中医康复治疗的手段和方法,包括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功能训练等。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物理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方法,了解各种物理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运动疗法和功能训练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各种运动疗法和功能训练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四、康复评定与康复计划中医康复医学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康复评定和制定康复计划的方法和技巧。
康复评定是中医康复治疗的前提和基础,通过对患者的身体功能和心理状态进行评估,确定康复治疗的目标和内容。
学生需要学习各种康复评定工具和方法,掌握康复评定的操作技巧和注意事项。
同时,学生还需要学习康复计划的制定和实施,了解康复计划的编制原则和实施步骤,掌握康复计划的制定和调整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