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汉代儒学
- 格式:pptx
- 大小:73.27 KB
- 文档页数:8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1、儒学发展的第一个阶段是先秦儒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荀子。
孔子是总代表,孟子和荀子可以认为是代表了孔子之后儒学的两大分支,一般认为孟子是正统。
先秦儒学虽然出现在春秋时期,但它维护的是西周的宗法社会制度,从现代的观点看,先秦儒学最大的缺点是“尊尊”、“亲亲”,人格不平等,这个和现代生活是不符合的。
现代社会越来越趋于多元化,存在个人、个体家庭、社团等等许许多多个社会单位,如果像宗法社会那种把它压成一个等级体系,是行不通的。
2、儒学发展的第二个阶段是汉代儒学。
汉代儒学的主体形式是经学,包括今文经学、古文经学。
汉代出了个有名的大儒董仲舒,他是搞今文经学的。
汉代儒学的主要缺点是与专制政体相结合。
秦统一中国后,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个大变化。
在秦统一之前,商周社会可以说是贵族本位,贵族是社会的主体,周天子权力范围有限,比起贵族来要小的多。
周朝实行分封制度,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整个社会经济、政治是在各级封建主手中掌握。
秦始皇统一中国,废除分封制度,实行郡县制度,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制度,一直到辛亥革命才被推翻。
汉代儒学一个非常重要的特色就是与这种君主专制制度相结合。
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了他主张。
汉儒讲“三纲五常”,“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妇纲”,“纲”就是鱼网上那个大绳子,君、父、夫是“纲”,臣、子、妻是“目”,是网上那个小眼,后者受制于前者,社会不平等,而且特别突出专制君主的地位,使儒学为君主专制政体服务,这是西汉儒学的主要缺点。
3、儒学再往后发展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就是宋明理学,儒学史上也叫它新儒学、新儒家。
宋明理学的特点是吸收佛教、道教的一些思想营养,建立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讲理、义、性、命等抽象概念,这是先秦儒家所不讲的。
先秦儒家虽然讲“天”、讲“性”,但“天”实际上就是民,“性”的内容也比较具体,是仁、义、礼、智,它不强调本体与现象的区别。
第二课汉代儒学教案课标要求: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汉代儒学兴起的相关内容,分析其对中国文化发展所造成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与教师提供的材料及自己原有的相关知识,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并学会用独立思考与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相结合的方法,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教师要予以适当的指导与及时而准确的评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以及发展路程的认识,弘扬和培育自己的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
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对历史现象的恰当评价,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教学课时:1课时重点难点:重点: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难点: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
新课导入:汉武帝时代,是中国古代具有重要意义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的特征是秦代“焚书坑儒”后大受限制的儒学思想,逐渐成为正统思想。
汉武帝时代儒学地位得以提升的原因有哪些?其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 新课讲授一、“焚书坑儒”批判1.背景(1)秦朝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建立。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批评时政。
2.过程(1)焚书: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除《秦记》、医药、卜筮、种树等书外,其余全部烧毁。
(2)坑儒:秦始皇疑心儒生散布反对自己的言论,坑杀四百六十余人。
3.评价(1)“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
(2)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儒学发展进入低潮。
对思想文化的传播造成了恶劣影响。
二、罢黜百家1.背景(1)汉武帝时代,中国的“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需要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统一。
(2)董仲舒主张确立儒学独尊的地位。
2.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完成了罢黜百家、提升儒学地位的文化体制和文化政策的转变。
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人教版一、汉代儒学的背景1. 随着秦朝的灭亡,儒家学说再次兴起。
秦始皇推行法家主义,强调集权统一,打压儒家思想。
而刘邦在汉初建立了儒家主义的文化体系,将儒家学说重新推崇,使得儒家思想在汉代得以复兴。
2. 汉代对儒学的发展推动了儒家经典的整理和研究,许多经典文献在此时得以重新整理、修订和传播。
二、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1.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董仲舒是汉代儒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主张“天人合一”观念,提出“道教”的主张,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推崇儒家思想中的仁、礼、义、智等理念。
2. 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孔子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思想在汉代被广泛传播和发扬。
孔子强调仁义道德的重要性,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对后世的儒家思想有着深远的影响。
3. 司马迁(公元前145-公元前86)司马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他撰写了《史记》,在作品中对儒家思想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阐述,系统地阐述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儒家思想。
三、汉代儒学的主要思想1. 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强调恪守道德规范,以仁义为行为准则,推崇人道主义,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2. 礼儒家主张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文明教化,提倡礼仪之道,认为礼有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协调。
3. 孝孝是儒家思想中的一大核心价值观,孝顺父母是三纲五常中的一个常,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和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4. 学强调知识的重要性,推崇儒家经典的学习和传承,强调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品德和才能,致力于推动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的文明。
四、汉代儒学的影响1. 在孔子、董仲舒等著名儒家思想家的影响下,儒家思想在汉代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流传,深刻地影响了整个汉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观念。
2. 汉代的思想家和学者对儒家经典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整理,为后世的儒家思想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儒学的兴起编写人:高二历史组审核人:审批人:【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课前依据导学案问题导引,预习自学课本内容,勾划课本并写上提示语,力争全部掌握。
2.A层同学需要做本导学案所有内容,带※号C层可不做,带※※号B、C层均可不做。
3.认真书写,规范作答,按时上交,人人争取得A。
【学习目标】1.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课标要求)2.教学重点:理解儒学在汉代的兴起及其发展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教学难点:“焚书坑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兴起及科举制度的产生与发展几个问题形成客观的评价。
——我成功,我快乐!【问题引导】【疑难解析】一、董仲舒对儒学的新发展(1)新增思想观点①针对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在董仲舒看来,先秦百家学术思想各有各的要旨,互相参差抵牾,因此使统治者无法有一个完整的统一的思想。
要使国家在政治上统一,首先应该实现思想上的统一。
因此他的大一统思想的实质就在于以思想上的大一统实现政治上的大一统。
②针对加强君权的需要,提出“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思想基础)“君权神授”,即有“天子受命于天,天下之人受命于天子”。
“天人感应”,即天具有意志、有感情的最高主宰者,而皇帝是“天子”,他代表天意君临天下,同时也必须顺从天意。
与天同则大治,与天异则大乱。
(有限制君主权力过渡膨胀的目的。
)③针对土地兼并的现实,发挥“仁政”:主张限田、薄敛、省役。
由于长期实行“黄老无为”治国,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官僚、贵族、侯王凭借封建特权,对土地进行大规模的掠夺,种种违法逾制行为十分严重。
土地兼并造成“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无)立锥之地”,阶级矛盾日益剧烈。
④针对为人处事标准,提出“三纲五常”,提倡孝道三纲是社会伦理,五常是个人品德。
君为臣纲──君臣义父为子纲──父子亲夫为妻纲──夫妻顺【仁】──亲也。
对人宽厚有爱心【义】──事之宜也。
为人正派,爱憎分明【礼】──理也。
二 汉代儒学课后篇巩固探究一、选择题1.汉兴之初,刘邦崇尚黄老之学,推行“无为而治”的治国方略,而70多年后汉武帝刘彻强行罢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
这种文化政策的变化实际上反映了( )A.意识形态领域斗争此消彼长的残酷性B.从立国安邦到皇权专制的现实变化与需要C.道学理论的缺陷和新儒学的博大精深D.统治集团内部权力争夺与利益分配的冲突,国家实力增强,但仍面临着严重的社会危机。
如王国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严重,匈奴为患,这些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积极有为的政策。
故选B项。
2.《汉书·儒林传》中载:“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蕃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
”材料表明汉代儒学地位的迅速提高主要得益于( )A.汉政府的大力提倡B.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C.儒家学派重视教育 D.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可知由于政府的大力提倡,儒学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儒家学者对儒学的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儒家学派重视教育是通过政府的提倡和支持实现的,故C项错误;研习儒学的知识分子增多是儒学发展的表现,不是原因,故D项错误。
3.自汉朝“独尊儒术”后,孟子本应在孔子之后,享尽尊崇。
但是孟子却一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视。
汉武帝、唐太宗等几代盛世王朝的帝王都曾祭拜孔子,孟子则如空气般被忽略掉了。
这主要是因为孟子的思想( )A.代表人民的利益和立场B.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C.批判和否定君主专制D.提出了“仁政”学说,如“仁政”学说,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维护民众的利益,但其代表的是统治者的立场与利益,也没有否定君主专制,故排除A、C、D三项。
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把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这不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故B项正确。
历史汉代儒学知识点总结一、汉代儒学的发展历程在汉代之前,儒家学说已经有了相当的积累,但在汉代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传播和深化。
在汉代初期,主要是以孔子的学说为主,后来又逐渐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流派。
汉代王朝不仅相续四百年之久,而且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王朝满盈国土,倾其政治伦理之道,多姿多彩的儒家学说在汉代得以繁盛发展。
1. 西汉时期的儒学发展西汉时期是中国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当时有一些学者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司马迁,他编撰了《史记》,成为中国古代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为后来的儒家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基础。
同时,汉武帝时期也实行了贾谊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策,使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2. 汉武帝时期的儒学兴盛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得到了更大的发展,当时的学者们纷纷对儒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汉武帝时期的学者有司马迁、贾谊、刘向、扬雄等人,他们都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不同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3. 汉武帝时期的学术争议在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
其中最为有名的是“文帝时期的儒学是以刘向和扬雄为代表。
”一方面,刘向是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对儒家经典进行了详细的注释,并且对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另一方面,扬雄是汉代儒家流派中的一个重要人物,他在儒家学说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对于儒学的研究和理解也产生了一些分歧,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儒家思想流派。
4. 汉代后期的儒学变革汉代后期,儒学发生了一些重要的变革。
当时出现了一些新的儒家学派,他们对儒学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和改革。
最有名的是王莽的“新政”,他试图通过改革和创新来推动儒学的发展。
二、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在汉代,儒学在中国思想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儒学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儒家经典的研究和发展在汉代,儒家经典得到了更加广泛的研究和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