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
- 格式:doc
- 大小:26.00 KB
- 文档页数:3
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语言与表达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作为一种文化表达和社会发展的象征,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现代建筑设计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功能性需求,而是更加强调建筑语言的独特表达和创意性设计。
本文将探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建筑语言与表达,并讨论其与人们的生活与情感的关系。
1. 异形建筑:空间的突破与情感的激发现代建筑设计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形状独特、造型奇特的建筑。
这些异形建筑突破了传统建筑的限制,给人一种视觉冲击力。
例如,迪拜的“帆船酒店”和中国的“鸟巢”体育馆,都是现代建筑中的瑰宝。
这些建筑形成了独特的建筑语言,通过形状和结构的创新来表达建筑师的设计思想。
这些异形建筑不仅在视觉上给人带来惊喜,更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和想象力。
2. 玻璃幕墙:透明与开放的表达玻璃幕墙是现代建筑中常见的设计元素之一。
通过使用大量的玻璃材料,玻璃幕墙为建筑带来了透明、明亮的外观。
这种设计语言强调了开放、包容的精神,并且能够与周围环境完美融合。
例如,纽约的洛克菲勒中心和巴黎的卢浮宫都采用了玻璃幕墙设计。
这些建筑不仅使人们可以欣赏到室外景色,更能够将室内与室外空间无缝连接,为人们提供了舒适而开放的环境。
3. 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的表达与实践在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人们重要的关注点。
建筑业也在积极响应这一趋势,并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融入到建筑设计中。
绿色建筑通过使用环保材料、节能技术以及自然通风等手段,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这种建筑语言不仅关注建筑本身的外观,更注重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融合。
例如,丹麦的奥胡斯音乐厅和美国的底特律儿童博物馆都是可持续发展建筑的杰作,它们通过独特的设计和技术手段,将环境保护与建筑美学结合,给人们带来了独特的体验。
4. 文化表达与地域特色现代建筑设计也注重将文化元素融入建筑中,通过建筑语言来表达地域特色和文化意义。
例如,中国的京剧大剧院以及巴西的圣保罗美术馆都体现了本土文化的表达。
这些建筑通过形状、材料、装饰等方式,将当地的文化特色与现代建筑形式相结合,既展示了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彰显了现代建筑的创意与前卫。
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中国古建筑是世界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和艺术的珍贵遗产。
中国古建筑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风格,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启发。
本文将从古建筑的结构特点、空间布局、建筑材料、建筑装饰艺术、建筑哲学等方面阐述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和启发。
一、古建筑的结构特点1. 木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大多采用木结构,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清朝。
木结构建筑的构件分为榫卯、砖木和斗拱等。
榫卯是一种传统的结构连接方法,采用榫头和卯口使构件紧密连接,达到结实和牢固的目的。
斗拱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石结构,是由斗拱形上部和圆拱形下部组成,它具有结构稳定、耐风抗震等特点。
2. 石结构中国古代的建筑除了采用木结构外,也大量采用石结构。
石墙、石柱、石台、石阶、石栏杆等都是常见的建筑构件。
而且,中国石结构建筑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形式,例如“回廊石板”,“露台悬空”等。
3. 土建筑除了木结构和石结构外,中国古代的建筑也大量采用土建筑。
土建筑又分为土墙、土楼和窑洞等。
其中,土楼是福建土楼群的代表建筑,它的结构独特,形似堡垒,具有防御和居住功能。
古建筑的结构特点启发现代建筑设计中,多种建筑结构也可以结合起来使用,达到更好的稳定性和美感。
例如,现代建筑可以采用木结构和混凝土结构相结合的形式,增强建筑的稳定性和美感。
二、古建筑的空间布局中国古代的建筑空间布局以封闭式、开放式和宫廷式为主要形式。
1. 封闭式布局封闭式布局是指建筑内部空间封闭且独立。
封闭式建筑空间很少与外部环境相互交流,通常只有门窗和某些独立开口,这种空间布局方式强调私密性和秘密性,尤其适合于寺庙、陵墓等建筑。
2. 开放式布局开放式布局是指建筑空间开放且充满光线,尊重自然,营造舒适的环境。
这种布局方式适用于观景台、花园等建筑,它可以让人们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3. 宫廷式布局宫廷式布局是指建筑空间各有所属,同时也相互联系,形成一个闭合的整体。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的文化和民族性在中国人的血液中流淌着。
在当代社会,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不断发展,中国的设计行业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如何将传统的民族性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成为了当代设计者们需要思考和探索的课题。
1. 继承传统元素在中国现代设计中,设计师们将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到设计中,如汉服、唐卡、传统雕刻技艺等。
这些传统元素的运用不仅能够提升作品的审美价值,更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在服装设计中,设计师们将汉服的剪裁和图案融入到现代时尚中,设计出既能展现中国传统美感又符合当代审美的新款汉服。
而在建筑设计中,设计师们也会在建筑的装饰上融入传统的木雕、砖雕等元素,使建筑更具中国味。
2. 借鉴世界元素设计师们也在创新的同时进行了更多的跨文化交流,借鉴了世界各地的元素来丰富自己的设计语言。
传统的中国文化与世界各地的元素相融合,形成了更加丰富多彩,更贴近现代生活的设计风格。
在家居设计中,中国传统元素与北欧简约风相结合,形成了既典雅又实用的装饰风格。
在服装设计中,中国元素与日韩流行元素相融合,设计出了既具有中国传统风韵又符合年轻人时尚需求的服装作品。
3. 引领潮流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性元素在当代设计中也不断被重新诠释和发展。
从传统的文化中汲取灵感和元素,结合当代审美和时尚潮流,创造出独具中国风格的设计作品,引领着潮流的发展。
设计师们通过运用中国传统的纹样、色彩、图案等元素,设计出了符合当代审美的家居产品、服装、商业空间等作品,成为市场上的热门产品。
1. 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将传统的民族性融入到现代设计中,需要设计者们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找到平衡点。
传统的文化元素需要得到继承和发展,但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和模仿,需要在创新中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诠释和发展。
设计者需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将其精髓与当代审美相结合,创造出既具有中国传统特色又能符合当代生活需求的设计作品。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摘要:中国建筑师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
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保守、缺乏激情和个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
同时中国人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文人对外来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西方现代建筑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号:a 文章编号:2306-1499(2013)071.对外来文化的态度“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
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
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
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
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学者们就提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概念“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张“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害》)。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
在建筑领域本国传统与西方的结合也是关于“体”和“用”的探讨过程。
从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不解的探索。
从二十年代吕彦直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张搏的北京友谊宾馆到90年代庞大的北京西客站,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从传统的中国建筑特征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的结合(南京中山陵),到是西洋形式(后来的现代主义形式)配以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结点(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京西客站),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是“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被动的渐变历程。
“体”和“用”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筑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度繁荣的建筑局面。
试析传统建筑学与新时期建筑学认识思考摘要:在全球经济和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传统的思想文化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我们去继承和学习。
为了获得更好的建筑设计理念,我们应该在继承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基础上,实现对传统建筑和新时代建筑的不断创新。
实现传统建筑理念与新建筑理念的完美融合,将更多的传统建筑元素融入现代建筑中,为新时代建筑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力量。
其次,在了解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对新时代的建筑进行思考。
关键词:传统建筑;新时期建筑1传统建筑建筑学仍然是一门具有一定历史文化沉淀的学科,它的发展背景与现代人类的历史发展密切相关。
在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和文化发展中,人们为创造和生活在一个更美好的新疆和一个更美好的新疆家园而不断努力。
不断努力的人们逐渐积累新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不断探索突破旧观念,创新思想,技术和科学方法,最终凝聚人类文明的智慧形成体系。
构建这一体系的理念是现代建筑发展的主题背景。
在全人类的共同努力下,建筑学科得到了迅速发展。
人类的日常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充分改善。
建筑不仅具有实用的建筑功能,而且在建筑艺术中具有独特的建筑美学价值和美感。
建筑是现代建筑设计技术与装饰艺术设计美学的有机结合。
建筑的不断发展也促进了设计艺术与建筑科学和信息技术的融合。
建筑与这两者之间的密切关系自然是深刻而多层次的。
科学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现代人对建筑艺术审美认识的不断提高,反过来又直接推动了中国传统现代建筑的不断发展。
科学的房屋建筑工程技术还在不断提高。
新的建筑材料和新的工程技术对中国建筑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这本身就是住房科学和建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中国建筑业的巨大推动。
另一方面,建筑艺术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基本组成部分和功能之一,在很大程度上深受现代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建筑往往成为其外部性的表现。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在欧洲文艺复兴的鼎盛时期,欧洲哥特式古典建筑风格和文艺复兴之初开始衰落,古典欧洲古典建筑的代表随着这一时期的古典文化和建筑艺术逐渐开始复兴。
天工|2023年第26期[摘 要]“坚而后论工拙”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以实用为根本,注重产品功能的设计理念。
“坚而后论工拙”的核心思想是相较于华丽的装饰和外在形制的美感,设计者要优先考虑设计产品的功能性和实用性,还要考虑所设计产品的耐用性。
“坚而后论工拙”虽然由李渔提出,但其传统造物理念贯穿中国传统造物的各个时期,是中国古代设计思想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对现代设计也有着可延伸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制体宜坚;坚而后论工拙;实用性;功能性[中图分类号]J5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6-0034-04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马振轩.“坚而后论工拙”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J].天工,2023(26):34-37.马振轩 山东艺术学院“坚而后论工拙”传统造物思想对现代设计的启示作者简介:马振轩(1998—),男,汉族,山东淄博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设计史论。
一、“坚而后论工拙”造物思想的内容(一)制体宜坚,坚而后论工拙“坚而后论工拙”是晚明时期苏南地区建筑装饰设计思想中的一部分:制体宜坚,坚而后论工拙。
晚明时期的苏南民居普遍的建筑装饰特点是坚固,耐用性强,简洁大方,美观便利。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提及:“窗棂以明透为先,栏杆以玲珑为主,然此皆属第二义;具首重者,止在一字之坚,坚而后论工拙。
尝有穷工极巧以求尽善,乃不逾时而失头堕趾,反类画虎未成者,计其数而不计其旧也。
”李渔点明了窗棂和栏杆的装饰亮点分别是清明透亮和玲珑精致,但设计者大多数时候过于细究繁琐华丽的装饰,忽略了产品本身最起码的实用性,忽略了设计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
繁杂、烦琐的装饰当下来看固然华丽,但是从长远考虑并不坚固。
因此,李渔明确表达了自己对建筑装饰设计的观点,即坚为基础,为首重之要义。
耐用性和实用性应该是设计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其次才是建立在这二者之上的装饰、雕琢。
“坚而后论工拙”将设计的实用性排在了首位,产品设计出来是便于人们使用的,同时也需要是耐用的。
大 众 文 艺大62摘要:庄严古朴的四川大学望江校区行政楼是被誉为是“全国十大丽景校园”之一的四川大学的标志性建筑。
其楼体主视如宫阙、俯视似航机。
那具有时代特色的中国意象大屋顶及结构构件,如柱、垂柱、柱础、雀替等构件,大胆地运用在了西方体量之上。
独特的中西合壁艺术造型,使她闻名遐迩于上世纪中后期至今。
通过对她的测绘及进一步的研究,也引发了我对中国近现代民族形式建筑传统与民族性表现方式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民族形式建筑;大屋顶;传统与民族表现方式20世初期开始,以大屋顶和传统装饰细部为主要特征的民族复兴样式成为中国主流的建筑样式。
从清末民初、民国南京建设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大建筑”。
虽各时期政治社会背景大不相同,但民族主义思想不绝如缕贯穿其间,民族性与国家观念也反映在了那一时期的建筑之上。
一、中国民族形式建筑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一直处于长期闭关自守的封建社会当中,建筑形式是以成熟的木构架体系为主的多民族建筑体系,中国建筑一直处在与西方建筑领域隔离的状态。
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入侵带来了西方建筑文化的冲击,与此同时中国封建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开始发展。
于是,一方面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继续,一方面是西方外来建筑文化的传播,二者交融、碰撞,形成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中新旧建筑体系并存,中西建筑风格交汇并且相互渗透、融合的多元状态。
伴随着侵略引入中国的西方建筑样式是新观念、新技术,中国近代建筑传统风格形式受到了新的挑战。
然而,此时旧形式尚未消退,新形式却迫不及待地诞生了,跳跃了一个正常的新旧交融过程。
但人们心中顽强的民族审美观念依然存在,情系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早已在坊间产生了“民族形式”这一概念。
二、中国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探索及发展历程概述早在19世纪中叶,在上海通过民间传播渠道已经产生了中西交融的石库门里弄民居,是早期非建筑师对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无意识探索,即近代民族形式建筑的雏型。
19世纪末,西方建筑师已经开始了教会大学校舍建筑中国化的探索,这是建筑师探索中国建筑民族形式的最早尝试。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与传承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关系与传承。
尽管现代建筑在设计和表达形式上与传统建筑有很大的区别,但它们之间有着一种深层次的联系与延续。
现代建筑在设计理念上受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启发与影响。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空间的开放与拓展,倡导“天人合一”的思想。
这种思想在现代建筑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
现代建筑师通过运用大量的玻璃幕墙、开放式空间设计等手法,创造了一种通透、宽敞的建筑环境,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更加紧密。
现代建筑也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一点与中国传统建筑倡导的“致良知”的理念有相似之处。
现代建筑在建筑形式上也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的元素。
尽管现代建筑更加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但在设计上仍然可以看到一些中国传统建筑的影子。
一些现代建筑运用了传统建筑中常见的斗拱、重檐、琉璃瓦等元素,使建筑更加具有中国特色。
现代建筑还融入了传统建筑的室内装饰和细节设计,如传统的屏风、轴扇等,使建筑更加富有情趣和文化内涵。
现代建筑在构造和材料选择上也受到了传统建筑的启发。
中国传统建筑以木材和砖石为主要材料,注重构造的稳固和材料的自然性。
现代建筑也秉承了这一理念,以不锈钢、玻璃等材料为主,同样追求稳定性和自然性。
现代建筑也在建筑结构上吸收了传统建筑的一些构造技巧,如斗拱结构和悬挑结构等,使建筑更加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
现代建筑在室内设计和装饰上也体现了对传统建筑的借鉴与传承。
传统建筑注重内外空间的结合和渗透,尤其是庭院设计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建筑在室内设计中也经常运用庭院,使室内与室外相互联系,营造一种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现代建筑在室内装饰上也保留了一些传统建筑的元素,如雕刻、壁画等,使建筑更加具有文化底蕴和艺术性。
现代建筑与中国传统建筑之间存在着一种紧密的关系与传承。
现代建筑在设计理念、建筑形式、构造技巧和室内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了传统建筑的启发与影响,同时也融入了现代社会的需求和创新。
中国古代建筑对现代建筑的启示:韶洋班级:环艺201212班学号:414 考核成绩:摘要:现代建筑正以多种方法对传统文化和古代建筑技术与艺术进展着传承开展,展现其古今结合的独特风貌。
文化作为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力量,根植在心灵深处,本文以中国馆为例,表现了传统继承与现代创新的建筑杰作,其从设计理念、建筑形态和建筑技术等各方面完美地表达了我国文化传统和古代文化和技术,成为现代建筑设计与建筑技术开展的典型例。
关键词:建筑文化古代建筑现代建筑影响创新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是无声的历史的思想,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载体。
在某种意义上说古代建筑是古代一定社会历史的缩影,是古老而珍贵的旅游资源。
古代世界曾经有过大约七个主要的独立建筑体系,其中有的或早已中断,或流传不广,成就和影响也就相对有限,如古埃与、古代西亚、古代印度、古代美洲建筑等,只有中国建筑、欧洲建筑、伊斯兰建筑被认为是世界三大建筑体系。
其中又以中国建筑和欧洲建筑延续时代最长,流域最广,成就也就更为辉煌。
它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对今天的建筑设计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展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局部。
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欣赏中国古建筑,就好比翻开一部沉甸甸的史书。
那洪荒远古的传说,皇汉武的丰功,大唐帝国的气概,明清宫禁的烟云,还有史书上找不到记载的千千万万劳动者的聪明才智,都一一被它形象的记录了下来。
中国古代建筑的开展:从原始社会的半地穴棚居式建筑到夏商周时期建筑雏形的形成。
到了新石器时代,黄河中游的氏族部落从半穴居住所开展为地面上的建筑,并形成聚落。
而在长江流域那么为杆栏式建筑。
这便是中国古建筑的开创阶段。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朝建立,不论在夯土技术、木构技术还是建筑的立面造型、平面布局上,已经根本具备了建筑雏形,奠定了中国古代建筑开展史的根底。
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思考民族性在设计中是指某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包括语言、风俗习惯、服饰装扮、建筑风格和艺术表现等。
随着中国现代设计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开始关注民族性的应用,通过融入民族元素来丰富设计的内涵和表达。
本文将探讨民族性在中国现代设计中的应用及相关的思考。
1.建筑设计: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特征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设计师常常通过融入传统建筑的元素来突出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在一些高楼大厦的外立面设计中,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屋檐和雕花等元素的融入,使得整个建筑更具中国的民族特色。
2.家具设计:中国传统家具以其优雅简约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名。
中国现代设计师在家具设计中常常将传统家具的特点融入到现代设计中,使得家具既具有现代感又能展现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中国现代家具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家具的纹饰、造型和结构的影子,使得家具具有浓郁的中国味道。
3.服装设计:中国传统服饰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风格特点。
在现代服装设计中,许多设计师尝试将传统服饰的元素融入到现代服装中,以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
在设计旗袍时,设计师常常会在剪裁、图案和面料选择上融入中国传统服饰的元素,使得旗袍既具有现代时尚的感觉又能体现中国传统服饰的风格。
4.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中国现代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性应用较为广泛的领域之一。
一些设计师在产品设计中常常会通过融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来提升产品的独特性。
设计师可以在产品的外观设计和包装设计中融入中国传统的图案、色彩和造型,使得产品更具中国特色。
1.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平衡:在中国现代设计中,如何平衡民族性的传承与创新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一方面,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可以使得设计更具独特的魅力和文化底蕴;过于依赖传统文化容易使得设计变得呆板和缺乏创新。
设计师需要在融入民族元素的同时注重创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有机地结合起来。
2.全球化与民族特色的共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设计师常常会面临如何保持民族特色的挑战。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近年来,在设计领域出现了越来越多对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重新探索,这种探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更是对现代设计的一次突破与创新。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探索,为设计界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果。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与西方设计思维方式有着明显的区别。
它强调的是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注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并通过感悟自然和人文的方式来体现设计的价值。
这种思维方式注重整体性思维,将事物放在综合的背景下考虑,强调平衡与和谐的结合,追求内在的美感。
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探索不仅影响了建筑设计,也渗透到产品设计、平面设计等各个领域。
在建筑设计方面,传统思维方式注重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例如,在园林建筑设计中,通过山水之势的布局、景点之间的连贯性等手法,营造出自然与人造的完美结合。
传统思维方式还注重由内而外的设计理念,强调设计的内涵和意境。
在产品设计领域,传统思维方式更注重功能与美学的结合,追求一种“不落一针,毫无可剥脱性”的设计境界。
另一方面,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探索还涉及到材料选取和工艺应用等方面。
传统文化中注重对材料的研究和使用,善于利用天然材料和手工工艺。
这种传统思维方式通过对材料的认知和运用,实现在设计中营造出更加自然、和谐的氛围。
在现代设计中,这一思维方式被重新探索和应用,通过对传统材料与现代工艺的结合,产生出独特的设计效果。
尽管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在现代设计中的表达方式需要更新迭代。
传统思维方式的创新和运用需要关注现代人的需求和审美,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以满足当代社会的需求。
另一方面,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探索还需要加强与国际设计界的对话和交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
总之,中国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探索为设计界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创新的空间。
通过对自然的敬畏与理解、对材料的认知和应用、对内涵与意境的追求,传统设计思维方式在现代设计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对现代建筑中国式表达的思考
摘要:中国建筑师习惯于用中国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去定义现代建筑中产生的种种现象。
同时几千年来形成的保守、缺乏激情和个性的思维方式,与西方现代建筑产生的思维方式有根本的不同。
同时中国人固有的对外来文化的态度对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文章试图通过中国文人对外来文化传统的思维方式来探索现代建筑的中国式表达。
关键词:外来文化;传承;创新;西方现代建筑
Abstract: China’’s architects are accustomed to the Chinese way of thinking to understand and to define the phenomena of modern architecture. At the same time thousands of years to form a conservative way of thinking, the lack of passion and personality, modern architecture and the Western way of thinking is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China’’s inherent foreign cultural attitudes,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rchitecture in China also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foreign cultural traditions by the Chinese literati way of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Chinese-style expression of modern architecture.
Key words: foreign culture; heritage; innovation; modern architecture in the West
中图分类号: TU-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一、对外来文化的态度
“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 是由一些国内知名的建筑专家提出的一个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一个命题。
其根本出发点是在现代西方文化充斥的大潮中,如何在建筑设计中体现中华民族的固有特点。
这种思想的一个出发点就是中国文化对待外来文化所持态度的一种体现。
在中国文人眼中,中国居天下之中,是一个有几千年文明的泱泱大国。
协和万邦,教化蛮夷是华夏民族对待外族的一个的责任。
而对于来自其他民族文化的影响则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排斥”和“包容”的态度。
战国时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公子成曰:“臣闻之,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聚也,圣贤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异敏技艺之所试也,远方之所以赴也,蛮夷之所以行也。
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畔学者离中国,臣愿王图之。
(《战国策赵策》)。
在中国文人眼中华夏文明崇高至上,其他外来民族都是蛮夷,所以对待外来文化所表现出的首先是一种排斥。
中国历史上也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的融合。
首先魏晋时期到南北并持,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下,完成的民族文化大融合。
其次宋元时期的分别由西夏、女真与蒙古统治者省带来的北方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交融。
最后是满清政府对汉族的统治时期,汉、满文化的交流。
除了这几次较大规模的民族文化交融外,也有少数是在汉族政权下进行,但规模较大、影响较广的还是在少数民族统治下完成的,是以一种被动的方式完成的。
其融合的结果仍是以汉文化为主导。
每次融合都为汉文化,注入了新的血液,从本质上从未改变汉文化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轨迹。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作为先进文化的中华文明对待外来文化显示出了一种强大的包容性。
19世纪中国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打开了封闭很久的国门。
被惊醒的中国文人看到的不仅仅是两千年封建王朝的没落,西方列强带来的一种完全不同的文化,而且在很多方面已经超越自己的新思想、新技术。
这给长期以来以老大自居的华夏文化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一些激进的学者开始走出去,接受西方的文化的教育,感受中西文化的差距,觉得只有引进西方文化才能振兴中华。
被称为中国人的智慧的课启超先生也总结说:”大抵社会进行,必与其他社会相接融,吸受其文明而与国之固府文明相调合,干完新文明乃出焉”。
(《饮冰室合集文集之二十九》)
在对西方文化的学习中,学者们就提出“以中为体,以西为用”的概念“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张“中学辅以西学”(郑观应《盛世危害》)。
他们认为西方文化也只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补充。
在建筑领域本国传统与西方的结合也是关于“体”和“用”的探讨过程。
从20世纪初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开始就一直在进行着不解的探索。
从二十年代吕彦直的南京中山陵、50年代张搏的北京友谊宾馆到90年代庞大的北京西客站,西方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从传统的中国建筑特征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建筑功能的结合(南京中山陵),到是西洋形式(后来的现代主义形式)配以中国古典建筑的装饰结点(革命历史纪念馆、北京西客站),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轨迹是“中体西用”到“西体中用”的被动的渐变历程。
“体”和“用”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建筑的形式也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形成了一度繁荣的建筑局面。
在体”和“用”的演变过程里,中国建筑师对西方建筑形式经历的是从拒绝、然后接受到初步同化的漫长过程。
而这种基本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西方现代建筑,在中国设计师眼中也仅仅是对毫无生命力的“符号”的因袭和模仿。
现代的建筑师在经济的大潮下不但丢掉了我们引以自豪的传统建筑文化,又没能全面深入的了解西方建筑的思想精髓,中国的建筑理论也仅仅局限于“传统也创新”、“继承与发展”等在“东”、“西”固有形式中学习、借鉴,从根本上缺乏有思想深度的创造。
二、传承与创新
从较早思考如何和对待引进西方文化的学者提出的“本体西用”论,到当代学者所谓的“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即“西体中用”,这个思想的渐变过程可以看
出中国文人一直没有摆脱存在于内心深处的,对先进文化、思想的抗变、渐进的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这种保守的思想观念无疑是大一统的封建王朝思想禁锢的必然结果。
春秋战国,诸候并起,诸子百家,学说林立,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繁荣时期。
随着秦汉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先秦繁荣的、多元化思想被一把又一把的大火烧成了灰烬。
从秦汉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始历史就规定了中国思想的线性发展方向。
中国封建社会单一的社会体制重学轻商的社会风气,“学而优则仕”使当官成文人的唯一目标。
而孔孟的儒家思想是衡量“学优”与否的唯一标准。
然而从原来上积极向上的儒家文化在经历了从汉代确立“独尊”到唐代韩愈“道统说”,宋代程朱理学的不断发展到明清的“八服文”“文字狱”的兴起,统治者对思想的禁锢愈演愈烈,中国文人在这种禁锢中也形成了线性发展,因袭传统的思维方式。
“中国人生活方式一贯的主要特点就是恪守传统和反对改革,他们建筑史最生动的证明了这一点”(M·Sulliran《中国艺术的遗产》)。
中国建筑理论家提出的现代建筑的中国表达这一命题,从根本上来说也是这种“借古咏会”的抗变思想的反映。
从二十世纪初中国第一批建筑到现在的新一代建筑师在对待这一命题的立场也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由早期以古典形式为主到现代建筑形式借用古典符号装饰,将近一个世纪的漫长演变历程中,一直存在着有关“中体西用”还有“西体中用”的争论。
主导中国现代建筑发展这种“抗变”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以批判重构为主导的滚动发展建筑思想体系有着根本的区别。
活跃于近期建筑界的所谓海归派“新生代”的建筑,同样缺乏创新的思想和个性的理论,看似“前卫”的作品也仅仅是在西方现代建筑基础上改进,在建筑思想上缺乏原创性,这种根本精神上的缺失是这些作品一直难以立足世界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