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不同蛋白质产品的纯度
- 格式:doc
- 大小:80.00 KB
- 文档页数:5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结果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PAGE)是一种用于分离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的实验方法。
在PAGE实验中,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会根据其分子量大小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进行迁移。
分子量越大的蛋白质,其迁移率越慢。
PAGE实验结果的分析主要根据以下几个方面:•蛋白质条带的数量:表示样品中存在的蛋白质种类。
•蛋白质条带的大小:表示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条带的形状:表示蛋白质的完整性。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分析方法:•标准品对照:使用已知分子量的蛋白质标准品作为对照,可以用来确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SDS-PAGE:SDS-PAGE是一种常用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会被SDS(十二烷基硫酸钠)和还原剂处理,使其变性并失去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SDS-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大小来判断分子量。
•非变性PAGE:非变性PAGE是一种不使用SDS和还原剂的PAGE方法,在该方法中,蛋白质可以保持其原有的结构。
因此,非变性PAGE实验结果主要根据蛋白质条带的形状来判断分子量。
以下是PAGE实验结果的常见示例:•单一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只有一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一个单一的条带。
•多种蛋白质:如果样品中存在多种蛋白质,那么凝胶中将会出现多个条带。
•蛋白质变性:如果蛋白质在样品制备过程中发生变性,那么凝胶中可能会出现多个条带,或者条带的形状会发生变化。
PAGE实验结果可以用于以下目的:•蛋白质纯度分析:通过比较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数量和大小,可以判断样品的纯度。
•蛋白质分子量测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标准品条带的大小,可以测定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子量。
•蛋白质鉴定:通过对比样品中蛋白质条带的大小和形状,可以进行蛋白质鉴定。
实验结果实验材料•样品:肌肉组织蛋白•标准品:蛋白质分子量标准品•凝胶:10% SDS-PAGE凝胶•染色剂:溴酚蓝实验步骤1. 将样品和标准品制备成均匀的溶液。
第五法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SDS-PAGE法)SDS-PAGE法是一种变性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方法。
本法分离蛋白质的原理是根据大多数蛋白质都能与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按重量比结合成复合物,使蛋白质分子所带的负电荷远远超过天然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消除了不同蛋白质分子的电荷效应,使蛋白质按分子大小分离。
本法用于蛋白质的定性鉴别、纯度和杂质控制以及定量测定。
1.仪器装置恒压或恒流电源、垂直板电泳槽和制胶模具。
2.试剂(1)水。
(2)分离胶缓冲液(4×,A液) 1.5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18.15g,加适量水溶解,用盐酸调节pH值至8.8,加水稀释至100mL。
(3)30%丙烯酰胺溶液(B液)称取丙烯酰胺58.0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2.0g,加温水溶解并稀释至200mL,滤纸过滤(避光保存)。
(4)10%SDS溶液(C液)称取十二烷基硫酸钠10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5)四甲基乙二胺溶液(TEMED,D液)商品化试剂。
(6)10%过硫酸铵溶液(E液)称取过硫酸铵10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mL。
建议临用前配制,或分装于-20℃可贮存2周。
(7)浓缩胶缓冲液(4×,F液)0.5moL/L三羟甲基氨基甲烷-盐酸缓冲液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6.05g,加适量水使溶解,用盐酸调pH值至6.8,加水稀释至100mL。
(8)电极缓冲液(10×)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30g、甘氨酸144g、十二烷基硫酸钠10g,加水溶解并稀释至约800mL,用盐酸调节pH值至8.1~8.8之间,加水稀释至1000mL。
(9)非还原型供试品缓冲液(4×)称取三羟甲基氨基甲烷3.03g、溴酚蓝20mg、十二烷基硫酸钠8.0g,量取甘油40m1,加水溶解并稀释至约80mL,用盐酸调节pH值至6.8,加水稀释至100mL。
蛋白质纯度鉴定的方法1. 引言在生物学和生物化学领域,蛋白质的纯度鉴定是一个重要的实验步骤。
蛋白质纯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后续实验的结果和解释。
因此,科研人员需要掌握多种方法来评估蛋白质的纯度。
本文将介绍几种常用的蛋白质纯度鉴定方法,并讨论它们的优缺点。
2. SDS-PAGE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鉴定方法。
它利用SDS脱变性电泳,通过蛋白质分子量的差异来达到纯度鉴定的目的。
2.1 原理SDS-PAGE使用聚丙烯酰胺凝胶作为分离介质,将蛋白质根据其分子量大小进行分离。
同时,SDS(Sodium Dodecyl Sulfate)可以使蛋白质带负电荷,并且使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失去稳定性。
经过电泳后,蛋白质分子会在凝胶中移动,较小分子量的蛋白质迁移距离较远,较大分子量的蛋白质迁移距离较短。
2.2 实验步骤1.制备凝胶:用聚丙烯酰胺和交联剂制备凝胶。
2.样品处理:将待鉴定的蛋白样品加入SDS缓冲液,并加热至95°C。
3.蛋白质加载:将样品加入凝胶孔中。
4.蛋白质电泳:将凝胶放入电泳槽,接通电源进行电泳分离。
5.凝胶染色:将凝胶染色以可视化分离的蛋白质。
2.3 优点和局限性优点: - 简单、快速、经济。
- 可以同时分离多个蛋白质样品。
- 可以定量分析蛋白质的含量。
局限性: - 只能根据分子量差异进行纯度鉴定,不能确定是否存在多个亚单位。
- 在高分子量蛋白质的分离上有一定的局限性。
- 对某些特殊蛋白质可能无法获得准确结果。
3. 负柱层析法负柱层析法(Negative chromatography)是一种根据蛋白质的净荷进行纯度鉴定的方法。
通过将样品与带有正电荷的树脂或多肽交联,蛋白质的净荷与树脂上的正离子相互吸引,从而实现纯度鉴定。
3.1 原理负柱层析法利用蛋白质的净荷特性,通过与树脂上的正离子相互吸引来分离纯化蛋白质。
实验七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测定蛋白质的分子量一、 实验原理了解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原理,学会用这种方法测定蛋白质的相对分子量 二、实验原理带电的颗粒(蛋白质)在电场的作用下,移动的速度是根据此公式,在同一电场强度(v /d)和电极缓冲液(η)条件下,带电的各种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决定于各蛋白质的带电量(q)和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若使各蛋白质成分的带电量(q)相近似时,则各蛋白质成分移动的速度就只决定于各蛋白质成分自身分子的大小(6πr)。
1967年Shapiro 等人发现,在聚丙烯酰胺凝胶中加入阴离子去污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odium dodecylsulfate ,SDS),不影响凝胶的形成,而蛋白质的电泳迁移率则主要取决于它的自身分子量的大小。
加入SDS 之所以能获得如此的效应,是因为SDS 能打开蛋白质分子间的氢键和疏水键,使蛋白质变性成为松散的线状。
同时大多数蛋白质的每个氨基酸都能与固定量的SDS 相结合[溶液中的SDS 总量,至少要比蛋白质的量高3倍以上,大多数蛋白质与SDS 按1:1.4(W /W)的比例结合],形成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
其结果: (1)由于SDS 解离后带有很强的负电荷,致使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都带上了相同密度的负电荷,其电量大大超过了蛋白质分子原有的电荷量,基本掩盖了不同种类蛋白质间原有的电荷差异。
(2)SDS 与蛋白质结合后,改变了蛋白质原有构象,使所有蛋白质水溶液中的形状都近似椭圆柱形。
不同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的短轴直径都一样,约为18nm ,而长轴则与蛋白质分子的大小成正比。
这样SDS 一蛋白质复合物在凝胶电泳中的迁移率,就不再受蛋白质原有电荷及其形状的影响了,而只取决于椭圆柱长度,即蛋白质分子的大小。
需要注意的是:为使SDS 与蛋白质能充分的按比例结合,必须将蛋白质间的二硫键完全打开。
因此,在用SDS 处理蛋白质样品时,必须同时用巯基乙醇处理。
蛋白质纯度分析方法
蛋白质纯度分析方法有多种,常用的包括:
1. SDS-PAGE(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这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纯度分析方法。
在这种方法中,蛋白质样品被加入到聚丙烯酰胺凝胶中,经过电泳分离,根据分子量的大小在凝胶上形成多个蛋白带,通过染色或蛋白质标记物与凝胶上的蛋白质结合后观察,可以确定蛋白质的纯度和相对分子量。
2. 高效液相色谱(HPLC): 这是一种利用溶液相流动将混合物中的成分进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蛋白质在HPLC柱中按照其理化性质如大小、极性和亲水性等进行分离,可以通过检测紫外光吸收、荧光或质谱等来确定蛋白质的纯度。
3. 硫酸铵沉淀: 这是一种通过加入一定浓度的硫酸铵使蛋白质发生沉淀而进行
纯化的方法。
纯化后的蛋白质样品可以通过比色法或质谱分析等方法来确定纯度。
4. 分子筛层析: 这是一种通过蛋白质分子大小的差异来进行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蛋白质混合物经过分子筛层析柱时,分子较小的蛋白质能够进入分子筛的孔隙中,而分子较大的蛋白质则被排除在外,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纯化的目的。
5. 亲和层析: 这是一种利用蛋白质与某种亲和固定相之间的特定相互作用进行
分离和纯化的方法。
亲和相可以是具有特定配体的固定相,如金属离子、抗体、
亲和标签等,蛋白质与亲和相结合后,其他非特异性结合的蛋白质被洗去,再用特定条件将目标蛋白质洗脱,从而实现对蛋白质的纯化。
实验名称: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1. 了解SDS-PAGE实验的原理和方法;2. 掌握SDS-PAGE实验的操作流程;3. 分析不同蛋白质在SDS-PAGE中的分离情况;4. 对实验结果进行解读和总结。
二、实验原理SDS-PAGE(Sodium Dodecyl Sulfate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是一种常用的蛋白质分离和分析技术。
其原理是利用SDS将蛋白质变性并赋予等电点,将蛋白质按照分子量大小在凝胶中进行分离。
通过电泳操作,蛋白质会根据其分子量在凝胶中移动,最终形成不同的条带,便于观察和分析。
三、实验步骤1. 准备样品:获取需要分析的蛋白质样品,并进行处理使其可以被SDS-PAGE分离;2. 制备凝胶:根据实验需要,配置聚丙烯酰胺凝胶,并在凝胶板中固定好;3. 样品加载:将处理好的蛋白质样品加载到凝胶槽中;4. 电泳分离:在设定好电压和时间的条件下,进行电泳操作,使蛋白质在凝胶中分离;5. 染色观察:将分离后的蛋白质用染色剂染色,然后观察分离的条带;6. 结果分析: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蛋白质的分析和解读。
四、实验材料与仪器1. 样品:蛋白质样品;2. 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3. 电泳槽:用于进行SDS-PAGE电泳的设备;4. 电源:用于提供电泳操作所需电压的电源设备;5. 染色剂:用于染色观察蛋白质条带的染色剂。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经过SDS-PAGE实验操作,观察到样品中不同蛋白质在凝胶中的分离情况。
根据不同分子量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形成了明显的条带,条带的位置和密度反映了样品中蛋白质的分布情况。
通过染色观察和数据分析,可以得出样品中蛋白质的组成和含量。
六、实验结论SDS-PAGE实验是一种重要的蛋白质分析方法,通过实验操作可以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和分析,从而了解样品的蛋白质组成和特性。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SDS-PAGE可以有效地对蛋白质样品进行分离,为后续的分析和研究奠定了基础。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鉴定不同蛋白质产品的纯度一、基本原理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由丙烯酰胺(简称Acr)和亚甲基双丙烯酰胺(简称Bis)在催化剂的作用下,聚合交联而成,具有三维网状结构,能起分子筛作用。
用它作电泳支持物,对样品的分离不仅取决于各组分所带电荷的多少,也与分子大小有关。
此外,凝胶电泳由于体系的不连续性,具有独特的浓缩效应,即在电泳开始阶段,由于不连续pH 梯度作用,将样品压缩成一条狭窄区带,从而提高了分离效果。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的分离效应用凝胶电泳分离血清样品时,除了与纸电泳一样具有电荷效应外,还有浓缩效应(不连续电泳发生于浓缩胶中)和分子筛效应(发生于分离胶中),故其分辨率比纸电泳高。
1、浓缩效应当样品胶和浓缩胶选用pH6.7Tris/HCI 缓冲液、电极液选用pH8.3Tris/甘氨酸缓冲液时,在电泳的开头,盐酸几乎全部解离释放出氯离子(Cl -),甘氨酸(pl 为6.0、pKa ’为2.34,pKa ”为 9.7)则只有1%~0.1%解离释放出甘氨酸根离子(NH 2-CH 2-COO -),而酸性蛋白质一般在浓缩胶中解离为带负电荷的离子。
这三种离子带有相同类型的电荷,并同时向正极移动,其有效泳动率按如下次序排列:-----∙〉∙〉∙-gly gly protein protein Cl a m am a m式中m 代表泳动率,a 代表解离度,ma 代表有效泳动率。
根据有效泳动率的大小区分,把最快的Cl -称为快离子(又称前导离子);把最慢的 gly -称为慢离子(又称尾随离子)。
在电泳刚开始时,三层凝胶(样品胶、浓缩胶和分离胶)中都含有快离子,只是电极缓冲液中含有慢离子。
电泳进行时,由于快离子的泳动率最大,因此很快超过蛋白质,于是在快离子后边形成一离子浓度低的区域,即低电导区。
电场强度与电导成反比关系:ηIE =(伏/厘米)式中E 代表电场强度,l 代表电流强度,η代表电导率。
因此,在低电导区就产生了较高的电场强度。
这种环境使蛋白质和慢离子在快离子后面加速移动。
当电场强度和泳动率的乘积彼此相等时,三种离子移动速度相同(即V=mE,移动速度=泳动度×电场强度)。
在快离子和慢离子移动速度相等的稳定状态建立之后,则在快离子和慢离子之间形成一稳定而又不断向阳极移动的界面。
也就是说在高电场强度区和低电场强度区之间形成一个迅速移动的界面。
由于样品蛋白质的有效泳动率恰好介于快、慢离子之间,因而它就聚集在这个移动界面的附近,并浓缩为一个狭窄的中间层。
一般样品可浓缩300多倍。
样品被浓缩的程度与其本身浓度无关,而起决定作用的因子是氯离子的浓度。
当氯离子浓度高时,样品被浓缩的程度亦高。
2、电荷效应蛋白质混合物在界面处被高度浓缩、堆积成层,并形成一狭窄的高浓度蛋白质区。
但由于每种蛋白质分子所载的有效电荷不同,故泳动率亦不同。
所以各种蛋白质样品经分离胶电泳后,若样品组分的分子量相等。
则它们就圆盘状或带状按电荷顺序一个一个地排列起来。
3、分子筛效应当夹在快离子和慢离子中间的蛋白质由浓缩胶进入分离胶时,pH值和凝胶孔径突然改变。
分离胶选用Tris/HCl缓冲液配制,其pH8.9(电泳时实际测量是9.5),与甘氨酸的pKa”值(9.7~9.8)相近。
这就致使慢离子的解离度增大,因而其有效泳动率也相应增大。
此时慢离子的有效泳动率超过了所有的蛋白质分子,从而慢离子逐渐赶上并超过了所有的蛋白质分子,随之高电场强度消失,于是,蛋白质样品就在均一的电场强度和pH条件下通过一定孔径的分离胶。
当蛋白质的分子量或构型不同时,通过分离胶所受到的摩擦力和阻滞程度就不同,最终表现出的泳动率也不同,这就是所说的分子筛效应。
即使蛋白质分子的净电荷相似(也即自由泳动率相等),也会因分子筛效应在分离胶中被分开。
凝胶电泳又称圆盘电泳,它的分辨率比纸电泳高得多,能检出10-9~10-12g样品,特别适合于测定生物大分子化合物。
是一种较先进的测分子量的方法。
二、试剂与器材1.贮备液的配制:按下表配制A、B、C、D、E、F、G贮备液(棕色瓶装,4℃保存)。
2. 0.05%氨基黑10B(C22H13O12N6S3Na3)溶液:用7%醋酸溶液配制。
3. 染色液:0.05%考马斯亮蓝R250的20%磺基水杨酸染色液:考马斯亮蓝0.05g磺基水杨酸20g加蒸馏水至100mL,过滤后置试剂瓶内保存。
4. 脱色液:7% 乙酸溶液。
5. Tris-甘氨酸电极缓冲液(pH8.3):Tris6.0g, 甘氨酸28.8g,加蒸馏水至900mL,调pH 8.3后,用重蒸水定容至1000mL,置试剂瓶中,4℃贮存,临用前稀释10倍。
6. 0.01%溴酚蓝溶液7.测试样品:①新鲜不溶血的人或动物血清。
②10%牛血请蛋白(常用pH6.5 0.01mol/L磷酸缓冲液稀释),③藻蓝蛋白制品④螺旋藻SOD制品8. 1%琼脂(糖)溶液:琼脂(糖)1g,加已稀释10倍的电极缓冲液,加热溶解,4℃贮存。
9.器材:稳压直流电源(300-500V,电流50~100mA);圆盘电泳槽及玻璃管0.5×7~10cm(×12);夹心式垂直板电泳槽、凝胶模及玻璃板(135×100×1.5mm);烧杯(25,50,100mL各1个);真空泵及真空干燥器;日光灯;注射器10m1(×1);针头;滴管;培养皿直径Φ120cm(×3);移液管1 m1(×1)、2mL(×1)、5m1(×1);移液枪(1ml)。
三、操作步骤(一)圆盘电泳槽的安装、配胶、加样与电泳1、将内径0.5cm长7~10cm的玻管切口磨光,洗液浸泡后,水洗净烘干,下端套上青霉素瓶塞,垂直立于实验台面上,并加有F液1~2滴。
从冰箱取出各种贮液,平衡至室温后,备用。
2、分离胶的制备:取一洁净小烧杯,按A : C : H2O : E = 1 : 2 : 4.6 : 0.4(V/V)加入各贮液,摇匀,抽气(水泵)10min,将此胶液装入玻管2/3高度。
表面覆盖少量蒸馏水,用日光灯照20min,胶液凝聚后,吸去表面水分。
3、浓缩胶(又称成层胶)的制备:另取一洁净小烧杯,按B : D : F : E=1 : 2: 4 : 1 (V/V)比例加入各贮液,混合后,抽气,加到玻管中分离胶的上面,高度约1cm,表面覆盖一层水,光照50min,凝聚后吸去表面水分。
4、拔去玻管下端橡皮塞,少量电极缓冲液轻轻冲洗凝胶底部,将装有凝胶的玻璃管安装在圆盘电泳槽上槽上,插入装有电极缓冲液的电泳槽的下槽内(保证上槽中的缓冲液不流到下槽中),下槽中装上电极缓冲液(保证下槽中的缓冲液淹没玻璃管1厘米)。
5、取血清(或蛋白质样品)及F液(40%蔗糖液)等体积混合,取5-10µL混合样液沿玻管壁加在浓缩胶的上面。
再充满缓冲液(不得有气泡),将凝胶玻管上端用少量缓冲液覆盖,滴入0.01%溴酚蓝指示剂。
上槽充以缓冲液,上层为阴极,下层阳极,通电,每管电流为3mA,当指示剂进入分离胶时,电流增至每管5mA。
待指示剂移至凝胶下端1厘米时(约2~3小时),切断电源取出玻管。
6、用注射器吸取蒸馏水,将针头紧靠玻管内壁插至凝胶与管壁之间,慢慢注入蒸馏水,并沿管壁转动一周,使凝胶与管壁分离。
完全分离后,用洗耳球插至管口,仔细将凝胶柱挤出于培养皿中。
7、染色与脱色将凝胶柱置于0.05%氨基黑10 B溶液中浸染20min,然后再浸于7%醋酸溶液中脱色,至背景色脱尽。
凝胶柱亦可保存在7%醋酸液中。
血清蛋白在凝胶柱上可分出十多条色带。
(二)垂直板电泳槽的安装、配胶、加样与电泳1、夹心式垂直板电泳槽操作简单,不易渗漏,这种电泳槽两侧为有机玻璃制成的电极槽,两个电极槽中间夹一个凝胶模,该模由1个凹形硅胶模板(梳子)所组成。
电泳槽由上贮槽(白金电极在上或面对短玻璃板),下贮槽(白金电极在下或面对长玻璃板)和回纹状冷凝管组成。
两个电极槽与凝胶模间靠贮液槽螺丝固定。
各部间依下列顺序组装:①装上贮槽和固定螺丝销钉,仰放在桌面上。
②将长、短玻璃板分别插到凹形硅橡框的凹形槽中。
注意勿用手接触灌胶面的玻璃。
③将已插好的玻璃板的凝胶模平放在上贮槽上,短玻璃板应面对上贮槽。
④将下贮槽的销孔对准已装好螺丝销钉的上贮槽,双手以对角线的方式旋紧螺丝帽。
⑤竖立电泳槽,在长玻璃板下端与硅胶框交界的缝隙内加入已融化的1%琼脂(糖),其目的是封住空隙,凝固后的琼脂(糖)中应避免有气泡,如图。
从冰箱取出各种贮液,平衡至室温后,备用。
2、分离胶的制备:取一洁净小烧杯,按A : C : H2O : G = 2.5 : 5 : 2.5 : 10(V/V)加入O,摇匀,抽气(水泵)10min,再加入G,轻轻混匀,立即用细长头的滴管加将此胶液至长、短玻A、C 、H2璃板间的窄缝内,加胶高度距模板梳齿下缘约1cm,用1mL注射器在凝胶表面沿短玻璃边缘轻轻加一层重蒸水(约3~4mm),用于隔绝空气,使胶面平整。
为防止渗漏,在上、下贮槽中加入略低于胶面的蒸馏水。
约30~60min凝胶完全聚合,则可看到水与凝固的胶面有折射率不同界面。
用滤纸条吸去多余的水,但不要碰破胶面。
3、浓缩胶(又称成层胶)的制备:另取一洁净小烧杯,按B : D : F : E=1 : 2: 4 : 1 (V/V)比例加入各贮液,混合后,抽气,用细长头的滴管将凝胶溶液加到长、短玻璃板的窄缝内(即分离胶上方),距短玻璃板上缘0.5cm处。
轻轻加入样品槽模板。
4、在距离电极槽10cm处,用日光灯或太阳光照射,进行光聚合,但不要造成大的升温。
在正常情况下,照射6~7min,则凝胶由淡黄透明变成乳白色,表明聚合作用开始。
继续光照30min,使凝胶聚合完全。
光聚合完全后放置30~60min,轻轻取出样品槽模板,用窄条滤纸吸去样品凹槽中多余的液体。
5、将电极槽中的水到出,加入稀释10倍pH8.3的Tris-甘氨酸电极缓冲液,使液面淹过短玻璃板约0.5cm,即可样品。
6、为防止样品扩散,应在样品中加入等体积40%蔗糖(内含少许溴酚蓝),用微量注射器取5-10μL 上述混合液,通过缓冲液,小心将样品加到凝胶凹形样品槽底部,待所有凹形样品槽内都加了样品,即可开始电泳。
作为分析用的PAGE加样量仅需几μg,2~3μL血清电泳后就能分出几十条蛋白区带。
7、将直流稳压电泳仪的正极与下槽连接,负极与上槽连接(方向切勿接错),打开电泳仪开关,开始时将电流调至10mA,待样品进入分离胶时,将电流调至20~30mA。
当蓝色染料迁移至距离橡胶框下缘1cm 时,将电流调回到零,关掉电源及冷却水。
分别收集上、下贮槽电极缓冲液置试剂瓶中,4℃贮存还可用3~5次。